〔疏〕夫四叙循環,更相治理,五行運動,遞相驅役,物極則反,終而復始。物之所有,理盡於斯。
言之所盡,知之所至,極物而己。
〔注〕物表無所復有,故言知不過極物也。
〔疏〕夫真理玄妙,絕於言知。若以言詮辯,運知思想,道可極於有物而已,固未能造於玄玄之境。
睹道之人,不隨其所廢,不原其所起,
〔注〕廢起皆自爾,無所原隨也。
此議之所止。
〔注〕極於自爾,故無所議。
〔疏〕睹,見也。隨,逐也。夫見道之人,玄悟之士,凝神物表,寂照環中,體萬境皆玄,四生非有,豈復留情物物而推逐發起之所由乎。所謂之言語道斷,議論休止者也。
少知曰:季真之莫為,接子之或使,二家之議,孰正於其情,孰偏於其理?
〔注〕季真曰,道莫為也。接子曰,道或使。或使者,有使物之功也。
〔疏〕季真接子,並齊之賢人,俱遊稷下,故託二賢明於理。莫,無也。使#48,為也。季真以無為為道,接子謂道有為使物之功,各執一家,未為通論。今少知問此以定臧否,於素情妙理誰正誰偏者也。
太公調曰:雞嗚犬吠,是人之所知;雖有大知,不能以言讀其所自化,又不能以意其所將為。
〔注〕物有自然,非為之所能也。由斯而觀,季真之言當也。
〔疏〕夫目見耳聞,雞嗚狗吠,出乎造化,愚智同知。故雖大聖至知,不能用意測其所為,不能用言道其所以,自然嗚吠,豈道使之然。是知接子之言,於理未當。
斯而析之,精至於无倫,大至於不可圍,
〔注〕皆不為而自爾。
〔疏〕假令精微之物無有倫緒,粗大之物不可圍量,用此道理推而析之,未有一法非自然獨化者也。
或之使,莫之為,未免於物而終以為過。
〔注〕物有相使,亦皆自爾,故莫之為者,未為非物也。凡物云云,皆由莫為而過去#49。
〔疏〕不合於道,故未免於物;各滯一邊,故卒為過患也。
或使則實,
〔注〕實自使之。
〔疏〕滯有為也。
莫為則虛。
〔注〕無使之也。
〔疏〕溺無故也。
有名有實,是物之居;
〔注〕指名實之所在。
无名无實,在物之虛。
〔注〕物之所在,其實至虛。
〔疏〕夫情苟滯於有,則所在皆物也;情苟尚無,則所在皆虛也;是知有無在心,不在乎境。
可言可意,言而愈疏。
〔注〕故求之於言意之表而後至焉。
〔疏〕夫可以言詮,可以意察者,去道彌疏遠也。故當求之於言意之表而後至焉。
未生不可忌,
〔注〕突然自生,制不由我,我不能禁。
已死不可阻#50。
〔注〕忽然自死,吾不能違。
〔疏〕忌,禁也。阻,礙也。突然而生,不可禁忌,忽然而死,有何礙阻。唯當隨變任化,所在而安。字亦有作沮者,怨也。處順而死,故不怨喪也。
死生非遠也,理不可睹。
〔注〕近在身中,猶莫見其自爾而欲憂之。
〔疏〕勞息聚散,近在一身,其理窈冥,愚人不見。
或之使,莫之為,疑之所假。
〔注〕此二者,世所至疑也。
〔疏〕有無二執,非達者之心,疑惑之人情偏,乃為議論之也。
吾觀之本,其往无窮;吾求之末,其來无止。无窮无止,言之无也,與物同理;
〔注〕物理無窮,故知言無窮,然後與物同理也。
〔疏〕本,過去也。末,未來也。過去已往,生化無窮,莫測根原,焉可意致。假令盛談無有,既其偏滯,未免於物,故與物同於一理也。
或使莫為,言之本也,與物終始。
〔注〕恒不為而自使然也。
〔疏〕本,猶始。各執一邊以為根本者,猶未免於本末也,故與有物同於始,斯離於物也。
道不可有,有不可無。
〔注〕道故不能使有,而有者常自然也。
〔疏〕夫至道不絕,非有非無,故執有執無,二俱不可也。
道之為名,所假而行。
〔注〕物所由而行,故假名之曰道。
〔疏〕道大無名,彊名曰道,假此名教,動而行之也。
或使莫為,在物一曲,夫胡為於大方?
〔注〕舉一隅便可知。
〔疏〕胡,何也。方,道也。或使莫為,未階虛妙,斯乃俗中一物,偏曲之人,何足以造重玄,語乎大道?
言而足,則終日言而盡道;
〔注〕求道於言意之表則足。
言而不足,則終日言而盡物。
〔注〕不能忘言而存意則不足
〔疏〕足,圓徧也。不足,偏滯也。苟能忘言會理,故曰言未嘗言,盡合玄道也。如其執言不能契理,既乖虛通之道,故盡是滯礙之物也。
道物之極,言默不足以載;
〔注〕天道物之極,常莫為而自爾,不在言與不言。
〔疏〕道物極處,非道非物,故言默不能盡載之。
非言非默,議有所#51極。
〔注〕極於自爾,非言默而議之#52也。
〔疏〕默非默,議非議,唯當索之於四句之外,而後造於眾妙之門也。
#1四庫本、浙江書局本『之』均作『名』。
#2浙江書局本『撓』作『橈』。
#3四庫本、浙江書局本『人』均作『而』。
#4浙江書局本『間』作『閒』,下注文同。
#5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約』當改作『幻』。
#6世德堂本『外內』作『內外』。
#7王孝魚依世德堂本改『師』作『帥』。
#8『元』字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改作『無』。
#9王孝魚依趙本改『其』作『而』。
#10郭慶藩引文改『夫』作『天』。
#11郭慶藩引文改『論』作『喻』,下同。
#12四庫本『其』下有『體用其』三字。
#13王孝魚依覆宋本及王叔岷說刪『之』字,四庫本無。
#14世德堂本『耳』作『而』。
#15王孝魚依疏文及趙本『首』下補『公孫衍』三字。
#16郭慶藩引文改『緒』作『叙』。
#17此句不通,郭慶藩引文作『子,(者)有德之稱』。
#18『夫』字依正文改作『季』。
#19『觸氏』二字依正文補。
#20郭慶藩引文『斯』上有『因』。
#21『如』字依郭慶藩引文補。
#22趙本無『耳』字。
#23『快』字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改作『恨』。
#24趙本『損』作『捐』。
#25趙本『規』作『視長』。
#26郭慶藩引文『召謂』作『請召』。
#27『監』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改作『鑑』。
#28世德堂本『無為之至』作『無所不至』,趙本『所』作『為』。
#29世德堂本『致』作『至』。
#30趙本『至』作『致』。
#31『暢』字四庫本作『傷』字。
#32浙江書局本『栢』作『柏』。
#33四庫本『灾』作『菑』,與正文同。
#34『罪』字依郭慶藩引文改作『罹』。
#35趙本『責』下『有』也。
#36郭慶藩引文『剪』下有『千里來霖』四字。
#37原作『朱』,不通,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改作『夫』。
#38世德堂本『甚』作『其』。下文『自尊』下又補『其』字。
#39王孝魚依正文改『分別』作『不知』。
#40『此』下世德堂本有『則』字。
#41《闕誤》引張君房本『濫』作『檻』。
#42王孝魚認為依覆宋本及王叔岷說當改『不』作『亦』。
#43四庫本『太』作『大』,下同。
#44【無』字依上下文改作『為』。
#45『太』字依正文改作』大。
#46《闕誤》引劉得一本『大』作『廣』。
#47『合』字依四庫本改作『舍』。
#48『或』字依郭慶藩引文及注文改作『使』。
#49趙本『去』下有『所』字。
#50四庫本『阻』作『徂』。
#51世德堂本『有所』作『其有』。
#52『之』字依世德堂本當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