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小知自私,大知任物。
〔疏〕小知取捨於心,大知無分別。遣間奪之情,故無分別,則大知光明也。
去善而自善矣。
〔注〕去善則善無所慕,善無所慕,則善者不矯而自善也。
〔疏〕遣矜尚之小心,合自然之大善,故前文云,離道以善,險德以行,又《老經》云,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嬰兒生无石師而能言,與能言者處也。
〔注〕汎然無習而自能者,非跂而學彼也。
〔疏〕夫嬰兄之性,其不假師匠,年漸長大而自然能言者,非有心學之,與父母同處,率其本性,自然能言。是知世間萬物,非由運知,學而成之也。
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
〔疏〕莊子,通人也。空有並照,其言宏博,不契俗心,是以惠施譏為無用。
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
〔疏〕夫有用則同於天折,無用則全其崖,故知無用始可語其用。
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側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
〔疏〕墊,掘也。夫六合之內,廣大無最於地,人之所用,不過容足,若使側足之外,掘至黃泉,人則戰慄不得行動。是知有用之物,假無用成功。
莊子曰:然則元用之為用也亦明矣。
〔注〕聖應其內,當事而發;已言其外,以暢事情。情暢則事通,外明則內用,相須之理然也。
〔疏〕直置容足,不可得行,必侯餘地,方能運用腳足,無用之理分明,故取《老子》云,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莊子曰:人有能遊,且得不遊乎?人而不能遊,且得遊乎?
〔注〕性之所能,不得不為也;性所不能,不得強為;故聖人唯莫之制,則同焉皆得而不知所以得也。
〔疏〕夫人禀性不同,所用各異,自有聞言如影響,自有智昏菽麥。故性之能者,不得不由性;之無者,不可強涉;各守其分,則物皆不喪。
夫流遁之志,决絕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與。
〔注〕非至厚則#19莫能任其志行而信其殊能也。
〔疏〕流蕩逐物,逃遯不返,果决絕滅,因而不移,此之志行,極愚極鄙,豈是至妙真知深厚道德之所任用。莊子之意,謂其如此。
覆墜而不及#20,火馳而不顧,
〔注〕人之所好,不避是非,死生以之。
〔疏〕愚迷之類,執志慤然,雖復家被覆沒,身遭顛墜,亦不知恢反,馳逐物情,急如煙火,而不知回顧,流遯次絕,遂至於斯耳。
雖相與為君臣,時也,易世而无以相賤。
〔注〕所以為大#21齊同。
〔疏〕夫時所賢者為君,才不應世者為臣,如舜禹應時相代為君臣也。故世遭革易,不可以為臣為君而相賤輕。流遯之徒,不知此事。
故曰#22至人不留行焉。
〔注〕唯所遇而因之,故能與化俱。
〔疏〕夫世有興廢,隨而行之,是故達人曾無留滯。
夫尊古而卑今,學者之流也。
〔注〕古無所尊,今無所卑,而學者尊古而卑今,失其原矣。
〔疏〕夫步驟殊時,澆淳異世,古今情事,變也不同,而乃貴古賤今,深乖遠鑒,適滋為學小見,豈曰清通。
且以狶韋氏之流觀今之世,夫孰能不波,
〔注〕隨時因物,乃平泯也。
〔疏〕狶韋,三皇已前帝號也。以玄古之風御於今代,澆淳既章,誰能不波蕩而不失其性乎。斯由尊古卑今之弊也。
唯至人乃#23能遊於世而不僻,
〔注〕當時應務,所在為正#24。
順人而不失己。
〔注〕本無我,我何失焉。
彼教不學,
〔注〕教因彼性,故非學也。
承意不彼。
〔注〕彼意自然,故承而用之,則夫萬物各全其我。
〔疏〕獨有至德之人,順時而化彼,非學心而本性具足,不由學致也。承意不彼者,禀承教意以導性,而真道素圓,不彼教也。
目徹為明,耳徹為聰,鼻徹為顫,口徹為甘,心徹為知,知徹為德。
〔疏〕徹,通也。顫者,辛臭#25之事也。夫六根無壅,故徹聰明不蕩於外,故為德。
凡道不欲壅,壅則哽,哽而不止則跈,
〔注〕當通而塞,則理有不泄而相騰踐也。
砂則眾害生。
〔注〕生,起也。
物之有知者恃息,
〔注〕凡根生者無知,亦不恃息也。
〔疏〕天生六根,廢一不可。耳聞眼見,鼻嗅心知,為於分內,雖用無咎。若乃目帶桑中之色,耳淫濮上之聲,鼻滋蘭麝之香,心用無窮之境,則天理滅矣,豈謂徹哉。故六根窮徹,則氣息通而生理全。
其不殷,非天之罪。
〔注〕殷,當也。夫息不由知,由知然後失當,失當而後不通,故知恃息,息不恃知也。然知欲之用,制之由人,非不得已之符也。
〔疏〕殷,當也。或縱恣六根,馳逐前境;或竅穴哽塞,以害生崖;通蹍二徒,皆不當理。斯並人情之罪也,非天然之辜。
天之穿之,日夜無#26降,
〔注〕通理有常運。
〔疏〕降,止也。自然之理,穿通萬物,自晝及夜,未嘗止息。
人則顧塞其竇。
〔注〕無情任天,竇乃開。
〔疏〕竇,孔也。流俗之人,反於天理,壅塞根竅,滯溺不通。
胞有重閬,
〔注〕閬,空壙也。
〔疏〕閬,空也。言人腹內空虛,故容藏胃,藏胃空虛,故通氣液。
心有天遊。
〔注〕遊,不係也。
〔疏〕虛空,故自然之道遊其中。
室无空虛,則婦姑勃豀;
〔注〕爭處也。
〔疏〕勃豀,爭鬥也。屋室不空,則不容受,故婦姑爭處,無復尊卑。
心无天遊,則六鑿相攘。
〔注〕攘,逆。
〔疏〕鑿,孔#27也。攘,則逆也。自然之道,不遊其心,則六根逆,不順於理。
大林#28丘山之善於人也,亦神者不勝#29。
〔注〕自然之理,有寄物而通也。
〔疏〕自然之理有寄物而通者也
德溢乎名,
〔注〕夫名高則利深,故修德者過其當。
〔疏〕溢,深也。仁義五德,所以行之過多者,為尚名好勝故也。
名溢乎暴,
〔注〕夫禁暴則名美於德。
〔疏〕暴,殘害也。夫名者士之器,名既過者,必更相賊害。《內篇》云:名者相軋者也。
謀稽乎誸,
〔注〕誸,急也,急而後考其謀。
〔疏〕稽,考也。誰,急也。急難之事,然後校謀計。
知出乎事?
〔注〕平往則無用知。
〔疏〕夫運心知以出境,則爭鬥斯至。
柴生乎守,
〔注〕柴,塞也。
〔疏〕柴,塞也。守,執也。域情執固而所造不通。
官事果乎眾宜。
〔注〕眾之所宜者不一,故官事立也。
〔疏〕夫置官府,設事條者,須順於眾人之宜便,若求逆之,則禍亂生。
春雨日時,草木怒生,銚鎒於是乎始修,
〔注〕夫事物之生皆有由。
〔疏〕銚,耜之類也。鎒,鋤也。青春時節,時雨之日,凡百草木,萌動而生,於是農具方始修理。此明順時而動,不逆物情也。
草木之到植者過半而不知其然。
〔注〕夫事由理發,故不覺#30。
〔疏〕植,生也。銚鎒既修,芸除苑葦,幸逢春日,鉏罷到生,良由時節使然,不可以人情度。是知制法立教,必須順時。
靜然可以補病,
〔注〕非不病也。
〔疏〕適有煩躁之病者,簡靜可以療之。
眥可以休#31老,
〔注〕非不老也。
〔疏〕剪齊髮鬢,狀貌也。衰老之容,以此而沐浴。
寧可以止遽。
〔注〕非不遽也。
〔疏〕遽,疾速也。夫心性忽迫者,安靜可以止之。
雖然,若是,勞者之務也,非佚者之所未嘗過而問焉。
〔注〕若是猶有勞,故佚者超然不顧。
〔疏〕夫止遽以寧,療躁以靜者,以對治之衍,斯乃小學之人,勞役神智之事務也;豈是體道之士,閑逸之人,不勞不病之心乎。風彩情高,故未嘗暫過而顧問焉。
聖人之所以天下,神人未嘗過而問焉;
〔注〕神人即聖人也,聖言其外,神言其內。
〔疏〕,驚也。神者,不測之號;聖者,顯迹之名;為其垂教動人,故不過問。
賢人所以世,聖人未嘗過而問焉;
〔疏〕證空為賢,並照為聖,從深望淺,故不問之。
君子所以國,賢人未嘗過而問焉;
〔疏〕何以人物君子故駭動諸侯之國,賢人拾有,故不問。
小人所以合時,君子未嘗過而問焉。
〔注〕趨步各有分,高下各有等。
〔疏〕夫趨世小人,苟合一時,如田怛之徒,無足可貴,故淑人君子鄙而不顧也。
演門有親死者,以善毀爵為官帥,其黨人毀而死者半。
〔注〕慕賞而孝,去真遠矣,斯尚賢之過也。
〔疏〕束門也。亦有作寅者,隨字讀之。東門之孝,出自內心,形容外毀,惟宋君嘉其至孝,遂加爵而命為
卿。鄉黨之人,聞其因孝而貴,於是強哭詐毀,矯性偽情,因而死者,其數半矣。
堯與許由天下,許由逃之;湯與務光,務光怒之,
〔疏〕堯知由賢,禪以九五,酒耳辭退,逃避箕山。湯與務光,務光不受,訶罵瞋怒,遠之林籟。斯皆率其本性,腥躁榮祿,非關矯偽以慕聲名。
紀他聞之,帥弟子而跋於家水,諸侯弔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
〔注〕其波蕩傷性,遂至於此。
〔疏〕姓申徒,名狄;姓紀,名佗;並隱者。聞湯讓務光,恐其及己,與弟子蹲踞水旁。諸侯聞之,重其廉素,時往弔慰,恐其沈沒。狄聞斯事,慕其高名,遂赴長河,自溺而死。波蕩失性,遂至於斯矣。
荃#32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疏〕荃,魚苟也,以竹為之,故字從竹。亦有從草者,蓀荃也,香草也,
可以餌魚,置香於柴木蘆葦之中以取魚也。蹄,兔罝也,亦兔彊#33也,以繫係兔腳,故謂之蹄。此二事譬也。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疏〕此合諭也。意,妙理也。夫得魚兔本因荃蹄,而荃蹄實異魚兔,亦由玄理假於言說,言說實非玄理。魚兔得而荃蹄忘,玄理明而名言絕。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注〕至於兩聖無意,乃都無所言也。
〔疏〕夫忘言得理,目擊道存,其人實稀,故有斯難也。
#1四庫本、浙江書局本『與木』二字互置,並補『木』字。
#2浙江書局本『絃』作『該』。
#3世德堂本『知』作『之』。
#4郭慶藩引文改『論』作『喻』。
#5《闕誤》引張君房本『遊』下有『說』字。
#6郭慶藩引文『機』作『機』。
#7四庫本、浙江書局本『驚』俱作『騖』。
#8四庫本、浙江書局本『趨』俱作『趣』。
#9郭慶藩引文改『問』作『聞』。
#10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改『字』作『者』。
#11浙江書局『膠』作『壓』。
#12《闕誤》引張君房本『出』下有『拾』字。
#13《闕誤》引張成二本『行』下俱有『易』字。
#14唐寫本『矜』上無『終』字。
#15『求』字依四庫本、浙江書局本改作『弗』。
#16『幸』字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改作『華』。
#17郭慶藩引文『天』作『灰』。
#18郭慶藩引文改『諭』作『喻』。
#19趙本無『則』字。
#20『及』,四庫本、浙江書局本均作『反』。
#21世德堂本『大』作『人』。
#22唐寫本無『日』字。
#23唐寫本無『乃』字。
#24趙本『正』作『政』。
#25『丘』字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改作『辛』。
#26原作『元』,今依四庫本、浙江書局本改作『無』字。
#27『舛』字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改作『孔』。
#28《闕誤》引文張二本『林』俱作『縿』。
#29唐寫本『勝』下有『也』字。
#30趙本『覺』作『齊』。
#31《闕誤》引張君房本『休』作『沐』,高山寺本同。
#32『荃』,四庫本,浙江書局本均『荃』。
#33郭慶藩引文改『彊』作『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