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篇天下第三十三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
〔注〕為以其#1有為,則真為也,為其真為,則無偽矣,又何加焉。
〔疏〕方,道也。自軒頊已下,迄于堯舜,治道藝術,方法甚多,皆隨有物之情,順其所為之性,任羣品之動植,曾不加之於分表,是以雖教不教,雖為不為矣。
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
〔疏〕上古三皇所行道術,隨物任化,淳樸無為,此之方法,定在何處?假設疑問,發明深理也。
曰:無乎不在。
〔疏〕答曰:無為玄道,所在有之,自古及今,無處不徧。
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
〔注〕神明由事感而後降出。
〔疏〕神者,妙物之名;明者,智周為義。若使虛通聖道,今古有之,亦何勞彼神人顯玆明智,制禮作樂以導物乎?
聖有所生,王有所成,
〔疏〕夫虛凝玄道,物感所以誕生,聖帝明王,功成所以降迹,豈徒然哉。
皆原於一。
〔注〕使物各復其根,抱一而已,無飾於外,斯聖王所以生成也。
〔疏〕原,本也。一,道。雖復降靈接物,混述和光,應物不離真常,抱一而歸本者也。
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
〔注〕凡此四名,一人耳,所自言之異。
〔疏〕冥宗契本,謂之自然。淳粹不雜,謂之神妙。疑然不假,謂之至極。以自然為宗,上德為本,玄道為門,觀於機兆,隨物變化者,謂之聖人。已上四人,只是一耳,隨其功用,故有四名也。
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
〔注〕此四名#2之粗迹,而賢人君子之所服膺也。
〔疏〕布七惠為恩澤,施義理以裁非,運節文為行首,動樂音以和性,慈照光乎九有,仁風扇乎八方,譬蘭蕙芳馨,香氣薰於遐邇,可謂賢矣。
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3為驗,以稽為决,其數一二三四是也,
〔疏〕稽,考也。操,執也。法定其分,名表其寔,操驗其行,考决其能。一二三四,即名法等是也。
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
〔疏〕自堯舜已下,置立百官,用此四法更相齒次,君臣物務,遂以為常,所謂彝倫也。
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
〔疏〕夫事之不可廢者,耕織也;聖人之不可廢者,衣食也。故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是以蕃滋生息,畜積藏儲者,皆養民之法。
老弱孤寡為意#4,皆有以養,民之理也。
〔注〕民理既然,故聖賢不逆。
古之人其備乎。
〔注〕古之人即此之四名也。
〔疏〕養老哀弱,矜孤恤寡,五帝已下,備有之焉。
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
〔疏〕配,合也。夫聖帝無心,因循品物,故能合神明之妙理,同天地之精醇,育宇內之黎元,和域中之羣有。
澤及百姓,明於本數,係於末度,
〔注〕本數明,故末#5不離。
〔疏〕本數,仁義也。末度,名法也。夫聖心慈育,恩覃黎庶,故能明仁義以崇本,係法名以救末。
六通四闢#6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
〔注〕所以為備。
〔疏〕闢,法也。大則兩儀,小則羣物,精則神智,粗則形像,通六合以遨游,法四時而變化,隨機運動,無所不在也。
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
〔注〕其在數度而可明者,雖多有之,已疏外也。
〔疏〕史者,《春秋》、《尚書》,皆古史也。數度者,仁義法名等也。古舊相傳,顯明在世者,史傳書籍,尚多有之。
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
〔注〕能明其迹耳,豈所以迹哉。
〔疏〕鄒,邑名也。魯,國號也。搢,笏也,亦插也。紳,大帶也。先生,儒士也。言仁義名法布在《六經》者,鄒魯之地儒服之人能明之也。
《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疏〕道,達也,通也。夫《詩》道情志,《書》道世事,《禮》道心行,《樂》道和適,《易》明卦兆,通達陰陽,《春秋》褒貶,定其名分。
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
〔注〕皆道古人之陳迹耳,尚復不能常稱。
〔疏〕《六經》之迹,散在區中,風教所覃,不過華壤。百家諸子,依稀五德,時復稱說,不能大同也。
天下大亂,
〔注〕用其迹而無統故也。
〔疏〕執守陳迹,故不升平。
聖賢不明,
〔注〕能明其迹,又未易也。
〔疏〕韜光晦迹。
道德不一,
〔注〕百家穿鑿。
〔疏〕法教多端。
天下多得一
〔注〕各信其偏見而不能都舉。
〔疏〕宇內學人,各滯所執,偏得一術,豈能弘通。
察焉以自好。
〔注〕夫聖人統百姓之大情而因為之制,故百姓寄情於所統而自忘其好惡,故與一世而得澹漠焉。亂則反之,人恣其近好,家用典法,故國異政,家殊俗。
〔疏〕不能恬淡虛忘,而每運心思察,隨其情好而為教方。
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疏〕夫目能視色,不能聽聲;鼻能聞香,不能辯味;各有所主,故不能相通也。
猶百#7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
〔注〕所長不同,不得常用。
〔疏〕夫《六經》五德,百家諸書,其於救世,各有所長,既未中道,故時有所廢,猶如鼻口有所不通也。
雖然,不該不徧,一曲之士也。
〔注〕故未足備任也。
〔疏〕雖復各有所長,而未能該通周徧,斯乃偏僻之士,滯一之人,非圓通合變者也。
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
〔注〕各用其一曲,故析判。
〔疏〕一曲之人,各執偏僻,雖著方術,不能會道,故分散兩儀淳和之美,離析萬物虛通之理也。
察古人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
〔注〕况一曲者乎。
〔疏〕觀察古昔全德之人,猶能備兩儀之亭毒,稱神明之容貌,况一曲之人乎。
是故內聖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鬱而不發,
〔注〕全人難遇故也。
〔疏〕玄聖素王,內也。飛龍九五,外也。既而百家競起,各私所見,是非殽亂,彼我紛紜遂使出處之道,闇塞而不明,鬱閉而不泄也。
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
〔疏〕心之所欲,執而為之,即此欲心而為方術,一往逐物,曾不反本,欲求合理,其可得也。既乖物情,深可悲歎。
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
〔注〕大體各歸根抱一,則天地之純也。
〔疏〕幸,遇也。天地之純,無為也;古人大體,樸素也。言後世之人,屬斯澆季,不見無為之道,不遇淳樸之世。
道術將為天下裂。
〔注〕裂,分離也。道術流弊,遂各奮其方,或以主物,則物離性以從其上而性命喪矣。
〔疏〕裂,分離也。儒墨名法,各馳騖,各私所見,咸率己情,道術紛紜,更相倍譎,遂使蒼生措心無所,分離一性,實此之由也。
不侈於後世,不靡於萬物,不暉於數度,
〔注〕勤儉則瘁,故不暉也。
〔疏〕侈,奢也。靡,麗也。暉,明也。教於後世,不許奢華,物我窮儉,未嘗#8綺麗,既乖物性,教法不行,故於先王典禮不得顯明於世也。
以繩墨自矯
〔注〕矯,厲也。
〔疏〕矯,厲也。用仁義為繩墨,以勉厲其志行也。
而備世之急,
〔注〕動而儉則財有餘,故#9急有備。
〔疏〕世急者,謂陽九百六水火之灾也。勤儉節用,儲積財物,以備世之凶灾急難也。
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墨翟、禽滑釐聞其風而悅之,為之大過,己之大循#10。
〔注〕不復度眾所能也。
〔疏〕循,順也。古之道術,禹治洪水,勤儉枯槁,其迹尚在,故言有在於是者。姓禽,字滑釐,墨翟弟子也。墨翟滑釐,性好勤儉,聞禹風教,深悅愛之,務為此道,動苦過甚,適周己身自順,未堪教被於人矣。
作為《非樂》,命之日《節用》,生不歌,死無服。
〔疏〕《非樂》《節甩》是《墨子》二篇書名也。生不歌,故非樂,死無服,故節用,謂無衣衾棺槨等資葬之服,言其窮儉惜費也。
墨子氾愛兼利而非國,
〔注〕夫物不足,則以闕為是,今墨子令百姓皆勤儉各有餘,故以鬭為非也。
〔疏〕普汜兼愛,利益羣生,使各自足,故無鬭爭,以鬭爭為非也。
其道不怒;
〔注〕但自刻也。
〔疏〕克己勤儉,故不怨怒於物也。
又好學而博,不異,
〔注〕既自以為是,則欲令萬物皆同乎己也。
〔疏〕墨子又好學,博通墳典,己既勤儉,欲物同之也。
不與先王同,毀古之禮樂。
〔注〕先王則恣其羣異,然後同焉皆得而不知所以得也。
〔疏〕禮則節文隆殺,樂則鍾鼓羽毛,嫌其侈麗奢華,所以毀棄不用。
黃帝有《咸池》,堯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湯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樂,武王周公作《武》。
〔疏〕已上是五帝三王樂名也。
古之喪禮,貴賤有儀,上下有等,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疏〕自天王已下,至于士庶,皆有儀法,悉有等級,斯古之禮也。
今墨子獨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無梈,以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愛
人;以此自行,固不愛己。
〔注〕物#11皆以任力稱情為愛,今以勤儉為法而為之大過,雖欲饒天下,更非所以為愛也。
〔疏〕師於禹迹,勤儉過分,上則乖於三#12王,下則逆於萬民,故生死勤窮,不能養於外物,形容枯槁,未可愛於己身也。
末敗墨子道,
〔注〕但非道德。
〔疏〕末,無也。翟性#13尹老之意也。
雖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樂而非樂,是果類乎?
〔注〕雖獨成墨而不類萬物之情。
〔疏〕夫生歌死哭,人倫之常理;凶哀吉樂,世物之大情。今乃反此,故非徒類矣。
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
〔注〕觳,無潤也。
〔疏〕觳,無潤也。生則勤苦身心,死.則資葬儉薄,其為道乾觳無潤也。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為也,恐其不可以為聖人之道,
〔注〕夫聖人之道,悅以使民,民得性之所樂則悅,悅則天下無難矣。
〔疏〕夫聖人之道,得百姓之歡心,今乃使物憂悲,行之難久,又無潤澤,故不可以教世也。
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雖獨能任,奈天下何。離於天下,其去王也遠矣。
〔注〕王者必合天下之懽心而與物俱往也。
〔疏〕夫王天下者,必須虛心忘己,大順羣生,今乃毀皇王之法,反黔首之性,其於主物,不亦遠乎。
墨子稱道曰:昔#14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
〔疏〕湮,塞也。昔堯遭洪水,命禹治水,寘塞隄防,通决川瀆,救百六之灾,以播種九穀也。
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15天下之川;
〔疏〕橐,盛土器也。耜,掘土具也。禹捉耜掘地,操橐負土,躬自辛苦以導川原,於是舟檝往來,九州雜易。又解:古者字少,以滌為盪,川為原,凡經九度,言九維也。又本作鳩者,言鳩雜川谷以導江河也。
腓無胈,經無毛,沐甚雨,櫛疾風#16,置萬國。禹大聖也形勞天下也如此。
〔注〕墨子徒見禹之形勞耳,未睹其性之適也。
〔疏〕通導百川,安置萬國,聞啟之泣,無暇暫看,三過其門,不得看子。賴驟雨而洒髮,假疾風而梳頭,動苦執勞,形容毀悴,遂使腓股無肉,膝脛無毛。禹之道聖,尚自艱辛,况我凡庸,而不動苦。
使後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蹻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
〔注〕謂自苦為盡理之法。
〔疏〕裘褐,粗衣也。木曰跋,草曰蹻也。後世墨者,翟之弟子也。裘褐跂蹻,儉也。日夜不休,力也。用此自苦,為理之妙極也。
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
〔注〕非其時而守其道,所以為墨也。
〔疏〕墨者,禹之陳迸也。故不能勤苦,乖於禹道者,不可謂之墨也。
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己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相謂別墨;
〔注〕必其各守所見,則所在無通,故於墨之中又相與別也。
〔疏〕姓相里,名動,南方之墨師也。苦獲五侯之屬,並是學墨人也。譎,異也。俱誦《墨經》而更相倍異,相呼為別墨。
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辭相應;以巨子為聖人,
〔注〕巨子最能辨其所是以成其行。
〔疏〕訾,毀也。巨,大也。獨唱曰觭,音奇。對辯曰偶。件,倫次也。言鄧陵之徒,然蹈墨術,堅執堅白,各炫己能,合異為同,析同為異;或獨唱而寡和,或賓主而往來,以有無是非之辯相毀,用無倫次之辭相應,勤儉甚者,號為聖人。
皆願為之尸,
〔注〕尸者,主也。
冀得為其後世,至今不决。
〔注〕為欲係巨子之業也。
〔疏〕咸願為師主,庶傳業將來,對爭勝負不能决定也。
墨翟、禽滑釐之意則是,
〔注〕意在不侈靡而備世之急,斯所以為是。
其行則非也。
〔注〕為之太過故也。
〔疏〕意在救物,所以是也;勤儉太過,所以非也。
將使後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無胈經無毛相進而已矣。
〔疏〕進,過也。後世學徒,執墨陳迹,精苦自勵,意在過人也。
亂之上也,
〔注〕亂莫大於逆物而傷性也。
治之下也。
〔注〕任眾適性為上,今墨反之,故為下。
〔疏〕墨子之道,逆物傷性,故是治化之下術,荒亂之上首也。
雖然,墨子真天下之好#17也,
〔注〕為其真好重聖賢不逆也,但不可以教也。
捋求之不得也,
〔注〕無輩。
雖枯槁不舍也。
〔注〕所以為真好也。
〔疏〕字內好儉,一人而已,求其輩類,竟不能得。顦顇如此,終不休廢,率性真好,非矯為也。
才士也夫。
〔注〕非有德也。
〔疏〕夫,歎也。逆物傷性,誠非聖賢,亦勤儉救世才能之士耳。
不累於俗,不飾於物,不苟於人,不忮於眾,
〔注〕忮,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