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所以顺秋收之气而使肺金清净也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凡此应秋气者所以养收气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囗泄奉藏者少
肺属金王于秋逆秋收之气则伤肺矣肺伤至冬
为囗泄之病因奉藏者少故也盖秋收而后冬藏
阳藏于阴而为中焦釜底之燃以腐化水谷秋失
其收则奉藏者少至冬寒水用事阳气下虚则水
谷不化而为囗泄矣
冬三月此为闭藏
万物收藏闭塞而成冬也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坼裂也阳气收藏故不可烦扰以泄阳气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早卧晚起顺养闭藏之气必待日光避寒邪也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
若伏若匿使志无外也若有私意若己有得神气
内藏也夫肾藏志心藏神用三若字者言冬令虽
主闭藏而心肾之气时相交合故曰私者心有所
私得也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去寒就温养标阳也肤腠者阳气之所主也夫阳
气根于至阴发于肤表外不固密则里气亟起以
外应故无泄皮肤之阳而使急夺其根气也此言
冬令虽主深藏而标阳更宜固密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凡此应冬气者所以养藏气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肾属水王于冬逆冬藏之气则伤肾肾气伤至春
为痿厥之病因奉生者少故也盖肝木生于冬水
主春生之气而养筋筋失其养则为痿生气下逆
则为厥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
上节论顺四时之气而调养其神然四时顺序先
由天气之和如天地不和则四时之气亦不正矣
故以下复论天地之气焉
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上天之气至清净光明然明德惟藏而健运不息
者也夫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斯成地天之泰惟其
运用不止故不必下而后谓之下也盖言天气布
于六合九州化生万物而体位仍尊高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天气至光明者也明德藏隐故昼明者日焉夜明
者月焉若不藏而彰着于外是天明而日月不明
矣天德不藏则虚其清净高明之体而邪乘虚以
害之故曰天运当以日光明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如人之阳不固密于上不卫护于外则邪走空窍
而为害矣此言天包乎地阳抱于阴然当藏隐固
密而不宜外张下泄者也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
阳气者天气也此承上文而复言天德惟藏而无
运用不息之机则地气上乘而昏冒其光明矣上
节言虚其藏德之体此节言失其不止之机
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地气升而为云为雾天气降而为雨为露云雾不
精是地气不升也地气不升则天气不降是以上
应白露不下上节言天气闭塞此节言地气伏藏
天地不交而为否矣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表外也扬也言天地之气虽上下交通而不表彰
于六合九州之外则万物之命不能受其施化矣
不施则名木多死盖木为万物之始生也上节言
不交通于上下此节言不运用于四方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囗不荣
菀茂木也囗禾秆也上节言天地之气不施则名
木多死此复言四时之气不应则草木不荣盖天
地之气不和而四时之气亦不正矣恶气忿怒之
气也脉要精微论曰彼秋之忿成冬之怒恶气不
发则失其劲肃严凛之令矣风雨不节则失其温
和明曜之政矣白露不下则无溽蒸湿泽之濡矣
四时失序虽茂木嘉禾而亦不能荣秀也 按岁
运四时之气大暑立秋处暑白露乃太阴湿土主
气盖湿热之气上蒸而后清凉之露下降故曰恶
气不发者言秋冬之令不时也风雨不节者言春
夏之气不正也白露不下者言长夏之气不化也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
未央绝灭
贼风数至阳气不正而太过也暴雨数起阴气不
正而偏胜也此总结上文而言天地四时不相保
其阴阳和平而又失其修养之道则未久而有绝
灭之患矣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惟圣人能顺天地四时之不和而修养其神气故
无奇暴之害夫万物有自然之生气虽遇不正之
阴阳而不至于绝灭惟人为嗜欲所伤更逆其时
则死圣人内修养生之道外顺不正之时与万物
不失其自然而生气不绝也 朱济公曰此即与
万物浮沉于生长之义此言万物之有生气后言
万物之有根本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
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
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此论阴阳之气随时出入逆则四时所主之藏自
病于内也少阳主春生之气春气逆则少阳不生
致肝气郁而内变矣太阳主夏长之气太阳不长
则心气虚而内洞矣太阴主秋收之气太阴不收
则肺叶热焦而胀满矣少阴主冬藏之气少阴不
藏则肾气虚而独沉矣首论所奉者少而所生之
藏受病此论四时之气逆而四时所主之藏气亦
自病焉 济公曰少阳主厥阴中见之化故少阳
不生而肝气内变心为阳中之太阳故太阳不长
而心气内虚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
根本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
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
从其根而培养也 杨君举问曰上节言秋冬之
时阴主收藏此复言秋冬之时阴盛于外阴阳之
道有二义与曰天为阳地为阴天包乎地之外地
居于天之中阴阳二气皆从地而出复收藏于地
中故曰未出地者名曰阴中之阴已出地者名曰
阴中之阳所谓阴主收藏者收藏所出之阳气也
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
万物有此根而后能生长圣人知培养其根本故
能与万物同归于生长之门 济公曰阴阳出入
故谓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根者如树之有根本者如树之有干真者如草木
之有性命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逆夏气则太阳
不长所谓逆其根矣逆春气则奉长者少逆夏气
则奉收者少所谓逆其根则伐其本矣逆之则灾
害生逆之则死是谓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
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
愚者佩之
言天地之阴阳四时化生万物有始有终有生有
死如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阴
阳顺逆之道矣然不能出于死生之数惟圣人能
修行其道积精全神而使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愚
者止于佩服而不能修为是知而不能行者不可
谓得道之圣贤也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
逆是谓内格
上节言天地四时之阴阳有顺逆死生之道此复
言吾身中之阴阳亦有顺逆死生之道焉盖天地
之阴阳不外乎四时五行而吾身之阴阳亦不外
乎五行六气是以顺之则生逆之则死所谓顺之
者阴阳相合五气相生东方肝木而生南方心火
火生脾土土生肺金金生肾水水生肝木五藏相
通移皆有次若反顺为逆是谓内格内格者格拒
其五藏相生之气而反逆行也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
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
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金匮玉函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盖不使脾受逆气
而使肝气仍复顺行于心是反逆为顺反乱为治
也若五藏之气已乱而五藏之病已成然后治之
是犹渴而穿井战而铸兵无济于事矣按此篇以
天地之阴阳四时顺养吾身中之阴阳五藏盖五
藏以应五行四时之气者也玉板论曰五藏相通
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故所谓从者
四时五藏之气相生而顺行也逆者五藏四时之
气相胜而逆行也
生气通天论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
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凡人有生受气于天故通乎天者乃所生之本天
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故生之本本乎阴阳也是
以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地气之九州人气之九
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十二节者骨节也两
手两足各三大节合小节之交共三百六十五会
灵枢经曰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五音人有五
藏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岁有三百六十五日
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
脉盖节乃神气之所游行故应天之岁月脉乃血
液之所流注故应地之经水九窍乃藏气之所出
入五藏乃阴阳二气之所舍藏故皆通乎天气此
篇论阴阳二气与天气相通故曰地之九州人之
五藏天为阳是以先论阳后论阴也 朱济公曰
天乙生水气乃坎中之满也曰自古者言自上古
天真所生之气也本乎阴阳者天真之有阴有阳
也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
也
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故曰其生五地之五行
上应三阴三阳之气故曰其气三三阴者寒燥湿
也三阳者风火暑也如不能调养而数犯此三阴
三阳之气者则邪气伤人而为病矣夫人禀五行
之气而生犯此五行之气而死有如水之所以载
舟而亦能覆舟故曰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
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
神明
生气通乎天是以苍天之气清净则人之志意亦
治人能顺此清净之气而吾身之阳气外固虽有
贼邪勿能为害此因四时之序而能调养者也故
圣人传运其精神餐服苍天之清气以通吾之神
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
之削也
逆苍天清净之气则九窍内闭肌肉外壅卫外之
阳气散解此不能顺天之气而自伤以致气之消
削盖人气通乎天逆天气则人气亦逆矣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
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上节言顺苍天之气以养吾身之阳此复言人之
阳气又当如天与日焉若失其所居之位所运之
机则短折其寿而不能彰着矣夫天气清净光明
者也然明德惟藏而健运不息故天运当以日光
明天之藏德不下故人之阳气亦因而居上天之
交通表彰于六合九州之外故人之阳气所以卫
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夫阳气生于至阴由枢转而外出风寒之邪皆始
伤皮毛气分是故因于寒而吾身之阳气当如运
枢以外应阳气司表邪客在门故起居如惊而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