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60100000035

第35章

下云剎說眾生說三世一切說又云一切世間諸境界皆悉能令轉法輪等其文非一。

下云下第四引證初引普賢行品如前教緣中釋。

第六攝境唯心體者總収前五並不離識。

第六攝境唯心體等者疏文分二先總明後然有下開章別釋前中亦二先正明後引證今初前之五體皆心所變心外無法如聲是色即二所現影況依聲上假立名等其教所詮及諸法顯義並離心無體。

唯識等云一切所有唯心現故起信亦云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一心真如門二心生滅門然此二門皆各總攝一切法以此二門不相離故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故唯心現。

唯識等云下第二引證此引三文含於四教初引唯識即是初教故彼論名成唯識者唯遮外境識表內心離識之外更無別法彼引多教成立唯識亦引華嚴廣如彼論而言等者等有二意一等餘論二等餘經今初謂瑜伽雜集攝大乘等故無性攝論第四云論曰其有未得真智覺者於唯識中云何比知由教及理應可比知此中教者如十地經薄伽梵說如是三界皆唯有心又薄伽梵解深密經亦如是說釋論中云十地經者於彼經中宣說菩薩十種地義此即安立十地行相名句文身識所變現聚集為體謂彼聖者金剛藏識所變影像為增上緣聞者身中識上影現似彼法門如是展轉傳來于今說名為教故諸論皆引華嚴成立唯識即是第六地中一心所攝門經云佛子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今由諸論皆已引之故疏下引但引梵行二又此等者等取楞伽等經頓教中義八識雖空而說唯識起信亦云下即終教中證此即彼論解釋分中顯示正義之文然其立義分中云摩訶衍者總說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法二者義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此即已明唯心義訖今取解釋分顯心性相真妄交徹知是終教按彼論賢首疏云一心者即如來藏心含於二義一約體絕相即真如門二隨緣起滅即生滅門此義至問明品當廣分別今但略證教體是心耳梵行品下即引當經以證圓教唯心知一切法即心自性非但心變而已。

然有二門一本影相對二說聽全収。

然有下開章別釋中先開章後別釋。

前中通就諸教以成四句。

一唯本無影謂即小乘不知唯識故。

釋中初釋本影中四句為四。

二亦本亦影謂大乘初教謂佛自宣說若文若義皆是如來妙觀察智相應淨識之所顯現名本質教。

第二句中分二先正明俱有後明聚集顯現前中亦二先引佛地論各別成立後引二十唯識雙證前義前中初即如來實有說法故名本質文通六文義通十義皆是已下顯文義本因位說聽由於意識故果位中亦唯意識故云妙觀察智相應淨識以果位中智強識劣故說此識與智相應此智能於大眾會中雨大法雨故能說法智所依王即是第六故云淨識之所顯現而言淨者純無漏故唯識疏云既無漏心現即真無漏文義為體是故世尊實有說法言不說者是密意說。

故佛地論第一云有義聞者善根本願增上緣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為佛說。

故佛地論第一云有義下引證可知。

若聞者識上所變文義名為影像。

佛地論云如來慈悲本願增上緣力聞者識上文義相生。

此文義相雖親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強緣名為佛說。

若聞者識上下明影像教託佛本質自心變故有漏心變則名等有漏佛地論下引證有影亦是前卷以佛為緣自心影像文義為果此文義相下釋妨若爾是自心變何名佛說故彼釋云自善為因佛力為緣影像為果今從於緣名佛說耳。

故二十唯識論云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

護法論師等皆立此義。

故二十唯識下第二引二十唯識論雙證前二則本質影像二教齊有謂若聞者為增上緣則佛心相生若像為增上緣則聞者相生故云展轉增上力如來之識及聞者識名為二識決定成立本影之教言護法論師等者唯識諸師皆同此立故大乘疏云然此論主無不說法故取此解。

然云文義相生復說五心集現謂如說諸行無常即有四聲四字四名一句及所詮義此十四相於聞者識上聚集顯現。

然西方多釋今略舉其一謂如說諸字有率爾尋求二心然未定知諸事所屬無決定心次說行字由先熏習連帶解生有三心起謂率爾尋求決定以決定知諸字所屬一切行故聞諸行字雖知自性然未知義為令知義復說無字但有二心謂率爾尋求未有決定以未定知無字所屬後說常字由前字力展轉熏習連後字生具起五心謂率爾尋求決定染淨等流於最後時四字周圓方能解義總十二心初二次三次二後五故有十四相義如前說餘如別章。

然云文義等者第二明聚集顯現於中二先總明聚集之相後然西方下別釋五心多少言然西方多釋者相傳略有四解今疏即是第一唯識疏中亦唯此解斯乃總意故疏存之別有三師一云說諸字時率爾耳識同時意識但緣其聲是現量故尋求心中唯尋耳識所緣境故亦但緣聲不緣字名此之一心所變聲上雖有字名如生等相而不緣之至決定心緣聲字名有三相現說行字時率爾耳識同時意識及尋求心亦但緣聲至決定心緣聲字名有六相現謂前二字各有三故說無字時率爾耳識同時意識及尋求心亦但緣聲至決定心緣聲字名有九相現前之三字皆有聲字名故說常字時率爾耳識同時意識及尋求心亦但緣聲至決定心緣聲字名經十二心有十四相謂四聲四字四名並句及義名為聚集若不散亂起染淨心及等流心若散亂時生心不定一云率爾耳識同時意識但緣於聲是現量故尋求心中緣聲字名非現量故由此極少經十二心有三六九十四相現名為聚集若不散亂決定心生若散亂時心生不定一云率爾耳識但緣於聲同時意識緣聲字名若爾者尋求意識尋何等名此中曲有二解一云四率爾耳識先緣其聲四同時意識緣聲字名是其現量以緣常聲時不緣諸等聲及字名故五識同時意識隨聲等皆現量故四尋求心方得圓滿經十二心有三六九十四相現名為聚集一云同時意識容非現量得緣過去經於八心四率爾耳識四同時意識有三六九十四相現名為聚集問同時意識既是現量何得緣字名耶答現量亦緣名等自相如理門論說不緣者不緣名義相繫屬故上約諸行無常說若法華中約諸惡者莫作然五字一句則具一百五相謂諸字有二相謂字及名惡字時七相者字時十六相莫字時三十相作字時五十相故成一百五相百法疏亦說此義言其五心初後通六識中三唯意識又前三是無記後二通善惡又率爾五識後必有尋求尋求心後或散或不散散即復起率爾識不散即起第三決定乃至等流又意識率爾自有二種一五識同時率爾意識緣現在境二獨頭率爾意識唯緣過去此中且說同時餘義廣如別章然此皆約未自在位以顯五心聚集顯現若自在位於一念中具足顯現如理思之言次說行字時由先熏習字時無常二字亦在未來其諸一字雖流過去現無本質由薰習力唯識變力仍於此念說行字時心上顯現下言連帶准此可思。

三唯影無本謂大乘實教離眾生心佛果無有色聲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大悲大智為增上緣令彼所化根熟眾生心中現佛色聲說法是故聖教唯是眾生心中影像夜摩偈云諸佛無有法佛於何有說但隨其自心謂說如是法龍軍堅慧諸論師等並立此義。

三唯影無本者唯識論疏指無性論作如是說不取為正。

四非本非影如頓教說非直心外無佛色聲眾生心內影像亦空性本離故亡言絕慮即無教之教耳須彌偈云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淨名云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龍樹等宗多立此義。

龍樹等宗多立此義者等取頓教般若言多立者不必全爾有三觀故此但明空之一義故。

此前四說總合為一圓融無礙自淺至深攝眾生故。

此前四說下融為一味方順圓宗若約攝生則淺深有異。

第二說聽全收中成二四句。

第二說聽全收等者文中有三初標次釋後結融通今初標中所以成二四句者以真心融三則似事理無礙故須分之。

一約同教以成四句謂一佛真心外無別眾生以眾生真心即佛真心故則唯說無聽故所說教唯佛所現二眾生心外更無別佛以佛真心即眾生真心故則唯聽無說故所說教即眾生自現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等三佛真心現時不礙眾生真心現故說聽雙存二教齊立四佛即眾生故非佛眾生即佛故非眾生互奪雙亡則聽說斯寂故淨名云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初同教中初二句但以生佛同一真心故互相收三即互不相礙故得雙存四乃互相即故所以相泯並易可知。

二約別教以明四句謂由不壞相生佛互在故。

二約別教等者別教四句則唯約事事無礙由生佛兩相宛然互相在故亦可前是相即門後是相入門以前相即門中含事理無礙故且名同教耳。

一眾生全在佛中故則果門攝法無遺生尚在佛心中況所說教不唯佛現。

一眾生等者第一句有二先正立後引證今初此以佛果稱性故攝法無遺無有一法出法性故全性為佛故無法不攝。

故出現品云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

故出現下後引證也初引當經如前已解至下本文重明。

又佛性論第二如來藏品云一切眾生悉在如來智內故名為藏以如如智稱如如境故一切眾生決定無有出如如境者並為如來之所攝持故名所藏眾生為如來藏。

次又佛性下引論然此品中說如來藏乃有三義今是其一言三義者論云復次如來藏義有三種應知何者為三一所攝藏二隱覆藏三能攝藏此即第一所攝藏也以為如來之所攝故名如來藏故彼論云一所攝名藏者佛說約住自性如如一切眾生是如來藏言如如者有二義一如如智二如如境並不倒故名如如言如來者約從自性來至至得是名如來故如來性雖因名應得果名至得其體不二但由清濁有異在因時為違二空故起無明而為煩惱所雜故名為染濁雖未即顯必當可現故名應得若至果時與二空合無復惑累煩惱不染說名為清果已顯現故名至得譬如水性體非清濁但由穢不穢故有清濁名應得至得二種亦爾云云所言藏者一切眾生等與疏全同次下論即云復次藏有三種一顯正境無比離如如境無別一境出此境故二顯正行無比離此智外無別勝智過此智故三為現正果無比無別一果過此果故故曰無此由此果能攝藏一切眾生故說眾生為如來藏疏中所引但取佛含眾生之義故略引其中間耳下略引二藏二隱覆為藏者道前為煩惱覆眾生不見故三能攝為藏者果地一切功德應得性時攝之已盡故今取果攝故亦不引後之二藏。

又下出現品中明三世劫剎眾生所有心念根欲尚皆一身頓現。

況佛智廣大同虗空耶。

又下出現下三又引當經況出攝聽諸法皆攝何獨聽法眾生於中又二重舉況一明一身頓攝況於眾生二明智廣同空一切本居智內何用攝耶然第一文即出現偈云如三世劫剎眾生所有心念及根欲如是數等身皆現是故正覺名無量今疏上二句但略如及二字耳言尚皆一身頓現者即長行中意經云如來成正覺時以一相方便入善覺智三昧入已於一成正覺廣大身現一切眾生數等身住於身中如一成正覺廣大身一切成正覺廣大身悉亦如是然彼經長行以身攝身偈頌明其總攝今取長行之一身對偈中之廣攝以顯難思耳故言尚皆一身頓現此一尚字即是舉況一身總攝況聽法人況佛智下復舉況更彰廣大即第八十經普賢讚佛偈初經云佛智廣大同虗空普遍一切眾生心悉了世間諸妄想不起種種異分別今疏引者意通前半正取大智以況一身故但引初一句而已。

同类推荐
  • 十不善业道经

    十不善业道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乘悲分陀利经

    大乘悲分陀利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丹溪手镜

    丹溪手镜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校雠通义

    校雠通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阿育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

    阿育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求魔

    求魔

    魔前一叩三千年,回首凡尘不做仙,只为她……掌缘生灭请看耳根作品《求魔》
  • 小哲理大智慧:打开心灵的锁

    小哲理大智慧:打开心灵的锁

    只要善于领悟和发现,任何人都是一本书,都是绝对的经典。 人和人没有什么不同,你以别人为榜样,别人也以你为参照物。生活中无需太多新奇的故事,有那么一两个能打动你的心就足够了,平凡的地方有太多太多的真理,也许用一生的时间都数不清。我们的步伐太忙碌,出生、上学、毕业、工作、结婚、赚钱、孩子、事业,环环相加,忙得失了思考的时间,甚至是思考的能力。要做自我的欣赏者,让人生的舞台充满艺术的气息,和谐、融洽。因为人生就是我们伟大、壮美的事业。
  • 何处春风暖寒阳

    何处春风暖寒阳

    “萧仲川,你有没有爱过我?”曾经也有一个人这样问过薛嘉琪,她只觉得可笑,现在到她问别人了,她只觉得悲凉。萧仲川说:“没有,从始至终。”因为他的父亲害得他家破人亡,他可能会爱上仇人的女儿。可是,最后,他真的爱上了,她却不见了。
  • 孔雀海

    孔雀海

    那枚羽毛很轻,颜色是纯白,在手心里没有任何重量。沙木看着这枚羽毛,微微闭上眼睛,像是回忆起了某些不为人知的情绪。在县里仅有的邮局营业大厅里,清早的戈壁还有夜晚残余的清冷空气,沙木穿着一件旧夹克,他的表情在昏沉的大厅里显得黯淡。工作人员也许尚未睡醒,伸了个懒腰敲了敲玻璃窗,提醒这个高大阴郁的少年别再走神了。艾力达也适时地推了推沙木的肩膀,这个有着修长睫毛和热烈笑容的维族少年,用浓郁的地方口音说,嗯,沙木,你不说要寄东西吗?
  • 天剑图腾

    天剑图腾

    十年受辱修剑心,一朝觉醒惊风雨。少年用十年时间磨出一口绝世之剑,他只想告诉这个世界:心中有剑,就有无限可能,手中有剑,可与日月争辉。
  • 狩猎者游戏

    狩猎者游戏

    看巫蛊高手如何利用动物作案;看众目睽睽下如何实施完美绝杀;看传国玉玺、乾陵金简等被史海淹没的千年遗码;看女真和契丹两个失落民族的绝密档案;看大辽和大清难以置信的血统怪圈;看蒋介石、汪精卫、婉容、溥仪等历史名人的家族秘史;看操盘者滴水不漏令人拍案的狩猎计划;看超越心理极限的紧张情节;看突破想象空间的诡秘场景;看颠覆逻辑思维的反转结局
  • 唐中有术

    唐中有术

    于岸一脸懵逼,穿越到另一个平行世界的唐朝。后靠茅草屋,前面一条河,难道他要白手起家?
  • 他风景

    他风景

    《他风景》内容包括:我要到唐朝去、狂风中的火焰、故宫?紫禁城、华清池观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射步亭二号,一个消失的地址、孩子,你是我们脸上最悲伤的一行泪等。
  • 恶少霸爱邪魅魔女

    恶少霸爱邪魅魔女

    谁说黑白两道的统治者一定是男的?谁说世上绝美的工艺品一定是摆设?NO!NO!NO!4个不一样的MM,她们有智商,有容貌,有身手,还有与众不同的神秘身世。她们是4个看似弱不禁风的貌美女子,却创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慕凝宫”,令人闻风丧胆的“箜菱”,令人惊心动魄的黑白两道至尊。圣瑛,一个世界上少有的豪华贵族学校,MM们伪装成平民,刚一来到学校,就倒了霉运,撞上了4个超级帅的帅哥,惹上了传说中的三位圣瑛公主。衰!囧!霉!不是MM们不愿意绕过这群人,而是这群人不知好歹非要惹MM!就这样,从此以后,圣瑛常常发生“跨世纪大战”……而4个天才MM与4个超级帅哥,又会擦出怎样光彩夺目的火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