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68000000028

第28章

第十三手有十三相。文分為三。初九真語手相二。初五明右。

如來右手有大人相(至)是為六十八。

二後四明左。

如來左手有大人相(至)及眾妙相以為莊嚴。

因陀羅網以為嚴者。即是網鞔之相。互涉入故。

放大光明普照十方(至)是為七十二。

右五左四者。或左脫一。或表右邊恒常用故。而前肩右二左三。相通正等。

二有二相。在左右指。

如來右手指有大人相(至)是為七十四。

三有二相在左右掌。

如來右手掌有大人相(至)是為七十六。

皆有千輪者。謂輪轂輻輞。三事具足。自然成就。不待人功。

十四陰藏一相。

如來陰藏。

猶如馬王。

有大人相名普流出佛音聲雲(至)是為七十七。

十五坐處二相。

如來右臀有大人相(至)是為七十九。

十六體有二相。

如來右[骨*坒]有大人相(至)隨順安住以為莊嚴。

隨順安住者。[骨*坒]多行動。故須多寶隨順而嚴。

廣大游行放淨光明(至)是為八十一。

十七腨有三相。

如來右邊伊尼延鹿王腨(至)如來寶腨上毛。

腨毛通於二腨。若準晉經。直云毛端。則通全身一切毛也。義應如晉。則處成十九。

有大人相名普現法界影像雲(至)是為八十四。

十八足有十三相。通分為七。初足下一相。

如來足下有大人相。

略無左右。而晉經中。足趺之後。別有足下十輻輪相。此必合有。故後品明足下輪相。名普照王。今經中千輪之言。乃在後段指間收故。或以常明易知。故此不說。指間有異。故舉之耳。

名一切菩薩海安住雲。

名安住者。以足下安平。一切著地。不容針故。

色如金剛閻浮檀金(至)是為八十五。

二足上有二相。

如來右足上有大人相(至)是為八十七。

三足指間二相。

如來右足指間有大人相(至)是為八十九。

四足跟二相。

如來右足跟有大人相(至)是為九十一。

五足趺二相。

如來右足趺有大人相(至)是為九十三。

六足四周二相。

如來右足四周有大人相(至)金剛寶以為莊嚴。

因陀羅尼羅者。此云帝青。

放寶光明充滿虗空(至)是為九十五。

七足指端二相。

如來右足指端有大人相(至)是為九十七。

上來略例九十七相。次第名數。譯者安置。既不說盡。豈不盈百。足下闕一。脣齶不開。設合此二。六根皆辨。耳何闕如。若加兩耳及足下一。則圓百數。以顯無盡。豈不妙哉。況此中所列。於三十二。尚有未盡。豈普賢力不及百耶。晉經有遺。但九十四亦無次第之數。故知九十七數。不在生情。配屬諸法。

三結略顯廣。

佛子毗盧遮那如來(至)眾寶妙相以為莊嚴。

別說難周。故須結略。非略能盡。故須顯廣。一華藏塵相已無邊。況十華藏則無盡無盡。非普眼者。安能覩歟。既三十二相權實不同。互有互無。故不會釋。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初來意者。前品明相。此品辦好。相好雖殊。俱用嚴身。以答前身及眼等六。兼自在問。好依相有。德劣於相。故次明之。劣德之用。用成頓益。翻顯大相德難思矣。

二釋名者。如來標人表德。隨好等顯德依人。隨好是體。隨逐大相。德姿好故。光明是用。功德者德。謂從好發光。光能益物。顯好之德。故以為名。如來之隨好等。亦如來有隨好等。通二釋也。

三宗趣者。明好勝德為宗。令物修敬為趣。

次釋文二。先略二。初標果好。

爾時世尊。

佛自說者。有二意故。一僧祇因終。此品果極故。茲二品皆佛自說。二好用劣相。而用難思。恐物不信。故佛自說。

告寶手菩薩言。

告寶手者。亦有二義。一說手隨好。彼主此門故。二令當寶重。起信手故。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有隨好。

有隨好者。總相舉也。即是足下之好。與後名同故。

名圓滿王。

德用周備。故云圓滿。攝益自在。最勝名王。

此隨好中出大光明(至)阿僧祇光明而為眷屬。

光明熾盛者。如日具德。由此復能攝諸眷屬。百萬等。顯數多也。復云七者。淨七支故。修七覺故。照七地故。

二舉因對顯者。為顯勝故。此有數重。一以相德深廣。言不能備。是故置之。但隨說好。二好德復多。以三十二相。既有八十隨好。十蓮華藏之相好彌多矣。且舉其一。三一中置勝。但說劣者。故明足下。四足下一好復有多光。但說一光。五果位一光亦不可說。故寄因顯。因光成益。三重頓圓。況果一光。如是展轉。況於諸相。況復總說如來諸德。果海絕言。亦斯義矣。文二。初光照分齊。

佛子我為菩薩時(至)照十佛剎微塵數世界。

即前圓滿好中放光。故不別標放光之處。而非前光。好具多故。

二光所成益二。初今離苦淨宿善益。

彼世界中地獄眾生(至)咸生歡喜踊躍稱慶。

二轉報生天。得聞法益。

從彼命終生兜率天(至)往昔親近眾善知識。

示宿因心不放逸。顯曾修行。於如來所。種諸善根。通見聞等。親近知識。必聞普法。成金剛種。

毗盧遮那大威神力。

顯其現緣。

於彼命終來生此天。

結因屬果。文從略故。結屬生天。理實息苦。及淨眼等。皆由於此二種因緣。是知佛光平等而照。不種善因。無斯勝益。何以一光頓成斯益。無盡功德之所顯故。純淨法界之所流故。非如權教八十隨好。但嚴於形。生信而已。此中略無墯獄之因。謂雖修乘。戒行寬故。

二廣辨因相。但廣於因。果難說故。文二。初廣前段淨宿善益。

佛子菩薩足下千輻輪(至)常放四十種光明。

摧下惡趣之苦。放於足下千輻輪光。四十光者。表四十位。無不照故。

中有一光名清淨功德。

置廣說略。

能照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

分齊過前。

隨諸眾生種種業行(至)皆悉命終生兜率天。

淨惑成德。故前光受清淨等名。以重況輕。舉阿鼻耳。

二廣聞法益六。初略標勸誨。

既生天已聞天鼓音(至)入離垢三昧汝當敬禮。

二聞已生疑。

爾時諸天子聞天鼓音(至)何因發此微妙之音。

三總示所因。

是時天鼓告諸天子言(至)諸善根力之所成就。

四正明勸教四。初以己喻佛無我無來。

諸天子如我說我而不著我(至)亦復如是非十方來。

文中二段。各有喻合。上喻無我。下喻無來。

二以他喻己。顯來即無來。

諸天子譬如汝等昔在地獄(至)亦復如是非十方來。

文有三喻。並顯可知。然惡業善根是來因緣。因緣無性故。來即無來。非先有法。在十方中。從彼來也。故因緣者。即是智慧。智慧之法。本非因緣。云何念言。有何因緣。

三以己況佛難思之境。

諸天子譬如億那由他佛剎(至)一隨好中放一光明。

舉手隨好者。別舉顯勝上救下趣。故舉足光。今約現通。故說手也。

出現無量自在神力(至)尚不能知況諸眾生。

四正勸往詣。誡不應留二。初總誡勸。

諸天子汝當往詣彼菩薩所(至)勿復貪著五欲樂具。

二廣釋二。初釋前誡。

著五欲樂障諸善根。

上法下喻。

諸天子譬如劫火燒須彌山悉令除盡無餘可得。

後合。

貪欲纏心亦復如是終不能生念佛之意。

二釋前勸有六。初順釋。

諸天子汝等應當知恩報恩。

二反釋。

諸天子其有眾生不知報恩多遭橫死生於地獄。

三示其恩相。

諸天子汝等昔在地獄之中蒙光照身捨彼生此。

四勸往增善。

汝等今者宜疾迴向增長善根。

五示法令修。謂說二空。

諸天子如我天鼓非男非女(至)種種上妙宮殿園林。

非男女喻。以顯人空。

如我天鼓不生不滅(至)亦復如是不生不滅。

不生滅喻。以顯法空。

六勸修成益。

汝等若能於此悟解應知則入無依印三昧。

既解悟無生。則能所雙絕。儻然靡據。故曰無依。以斯智印。印定萬法。不收不攝。住心自安。故稱三昧。

五依勸詣佛五。初獻供不過。

時諸天子聞是音已(至)欲申瞻覲而不得見。

二聞其所在。

時有天子作如是言(至)乘栴檀樓閣處摩耶夫人胎。

三觀見下生。

時諸天子以天眼觀(至)梵天欲天承事供養。

四發心欲往。

諸天子眾咸作是念(至)十那由他眷屬欲下閻浮提。

五教見佛儀二。先教識受生。令捨曲見。由前不遇。後覩下生。不離有無。情存彼此。故示體用。顯無生現生。文三。初法二。初誡其曲見。

時天鼓中出聲告言(至)非此命終而生彼間。

二示其正見。

但以神通隨諸眾生心之所宜令其得見。

是知佛化所生非歿生也。

二喻。

諸天子如我今者非眼所見而能出聲。

三合。

菩薩摩訶薩入離垢三昧亦復如是非眼所見。

法身無生。徧而叵見。

而能處處示現受生。

應無不生。即處處皆有。有感此中亦見。何須更下閻浮。

離分別。

顯應生之德。拂其諸見。以無分別智而生。非謂有其選生之處。

除憍慢。

雖處王宮。而無憍慢。

無染著。

諸天圍繞。而無染著。

二教發心誨過。令其得見三。先標教誨。次徵問其方。後如法正教。夫欲悔過。須識逆順二十種心。謂先識十種順生死心。以為所治。一妄計人我。起於身見。二內具煩惱。外遇惡緣。我心隆盛。三內外既具。滅善心事。不喜他善。四縱恣三業。無惡不為。五事雖不廣。惡心徧布。六惡心相續。晝夜不斷。七覆諱過失。不欲人知。八虜扈抵突。不畏惡道。九無慙無愧。不懼凡聖。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

次起十種逆生死心。從後翻破。一明信因果。二自愧剋責。三怖畏惡道。四不覆瑕疵。五斷相續心。六發菩提心。七修功補過。八隨喜他善。九念十方佛。十觀罪性空。今此三段文皆具有。而為次不同。向以起心之次第。此以勝劣而言故。今初總標教誨。

諸天子。

文有四節。治前六種順生死失。

汝等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發菩提心。為懺所依。以是行本。含攝眾德。故首明之。翻前第五惡心徧布自危危人。今發悲心。徧覆法界。廣利有情。

淨治其意住善威儀。

令淨三業為能懺體。上句是惡止行。下句義通止作。翻前第六惡心相續。及翻第七覆諱過失。

悔除一切業障煩惱障報障見障。

今懺四障。即所滅之非。謂惑業苦。業報二障。約因果異。既懺報障。則怖畏惡道。翻前不畏。以諸天子新從彼來。故不廣明。於煩惱中。利鈍分二。邪見斷善最可畏故。別明見障。又障所知亦見障故。餘如別說。

以盡法界眾生數等身(至)悔除所有諸障過惡。

運心普徧。令無不盡。由昔起過。既徧諸境。今悔昔非。普運三業。等眾生界。於一一佛及眾生前。發露懺悔。既於人天凡聖之前。皆對懺悔。則是第二自愧剋責。翻無慚愧。由意徧運。令身口徧。頭即頂禮。兼身為總。五輪著地。此言徧者。為以何徧。故經云善三業徧。此則第四修功補過。翻前縱恣身等三業。

二徵問其方。

時諸天子聞是語已(至)云何悔除一切過惡。

上經猶略。餘義未盡。故次徵之。

三如法正教。正教觀罪。性空兼顯。妄計我人。撥無因果。外遇惡緣。而文分二。初明發聲之因。

爾時天鼓以菩薩三昧善根力故發聲告言。

二正說教誨五。今初別觀業空。

諸天子菩薩知諸業(至)而共積集止住於心。

業為報因。三障首故。非先有體從十方來。正顯空義。

但從顛倒生無有住處。

釋空所以。由業障海。從妄想生。故無自性。

菩薩如是決定明見無有疑惑。

今此空慧。與心相應。決定無疑。能如是知。即名菩薩。

二總觀四障。文有喻合。以喻俗有。約真即無。文二。初喻。

諸天子如我天鼓說業說報。

舉所治。謂業報二障。

說行說戒說喜說安說諸三昧。

即是能治。行善止惡。喜他安他。

二合。

諸佛菩薩亦復如是說我說我所。

即是見障。

說眾生說貪恚癡。

即煩惱障。

種種諸業。

上明隨俗說有。下辨勝義實無。

而實無我無有我所(至)十方推求悉不可得。

有無二文。三障影略。既無我所。翻破第一。忘計我人。

三別破見惑。見惑深險。故廣破之。文有三喻。初鼓無生滅隨所聞喻。

諸天子譬如我聲不生不滅(至)隨有修集則受其報。

喻業雖無生。隨修感報。向觀業空。為遣執有。若謂為空。諸佛不化。故今顯非是斷無。翻破第十撥無因果。

二聲無去來喻。

諸天子如我天鼓所出音聲(至)若來若去皆不可得。

喻歸中道。上喻下合。

諸天子若有去來則有斷常。

定有則常。定無則斷。俱亦是二。是故雙破去來二見。顯離斷常。

一切諸佛終不演說有斷常法除為方便成熟眾生。

若有可來。即墯於常。去而不來。即墯於斷。故雖空不斷。雖有不常。

三鼓聲隨心喻。

諸天子譬如我聲(至)隨眾生心悉令得見。

喻佛由心見。遣其心外定執。懺主令其真念十方諸佛。翻破外遇惡緣。

四對業觀報二。初鏡像體虗喻。

諸天子如有頗棃鏡(至)諸業果報無來去處。

喻雖有而無。謂其鏡像依鏡而現。像非去來。報從業生。何有來去。

二幻師惑眼喻。

諸天子譬如幻師幻惑人眼當知諸業亦復如是。

喻業招報雖無而有。又業亦如幻。又幻非有無。即中道矣。

五總結懺益。

若如是知是真實懺悔一切罪惡悉得清淨。

六見聞獲益二。初明餘眾益。

說此法時百千億那由他(至)發於無上菩提之意。

以三昧力。聲普聞故。

二當機得益二。初一重益亦二。今初得法益。

爾時諸天子聞說普賢(至)獲諸力莊嚴三昧故。

皆有故字。義似牒前為因。則見佛為益。前來未有得十地處。為何所牒。是以晉經皆無故字。應言聞說普賢廣大迴向故。便得十地。獲諸力莊嚴三昧。上句得位。下句成行。分得十力。為莊嚴故。

二見佛益三。初明見因。

以眾生數等清淨三業悔除一切諸重障故。

二正明見佛。

即見百千億那由他佛剎(至)離垢三昧少分之力。

三敬心興供。

爾時彼諸天子以上眾華。

言以上者。上來持華。詣菩薩所。獻供不遇。猶未散故。

復於身上一一毛孔化作眾生數等眾妙華雲。

毛孔出華者。已得地位故。華在最初。故略舉之。上所持中。有香蓋等。故下諸文見香見蓋。並皆成益。

供養毗盧遮那如來持以散佛一切皆於佛身上住。

二展轉獲益二。一聞香益。二見蓋益。並是從前獻供不過文中所來。前中有三。初法。

其諸香雲普雨無量佛剎(至)身蒙香者其身安樂。

由脫障故。得解脫樂。

二喻。

譬如比丘入第四禪一切業障皆得消滅。

喻四禪無八災患。

三合由滅障故。得淨善根。是為益相。文二。初顯所滅。

若有聞者彼諸眾生(至)等分行者二萬一千。

即是八萬四千煩惱。古有二釋。一云。煩惱根本有十。然一惑力復各有十。即為一百。應分九品。今但上品重故開三。中下輕故各為一品。則成五品。每品一百。則成五百。復於自他內外境起。謂自五塵名之為內。以他五塵名之為外。一一塵上各有五百。即為五千。別迷四諦。則成二萬。并本一千。通前都有二萬一千。却配三毒及等分成。則八萬四千煩惱。經文自具。二者有云。十惡為本。展轉相成。一一各十。故成一百。亦約迷於自他五塵。則為一千。正迷十諦。十諦則是四諦三諦二諦一諦。則成一萬。或迷說成諦等十諦。或迷十善。故成一萬。然迷十諦。空有不同。分成二萬。或迷十善。真俗二諦。亦分二萬。并本一千。餘如經辨。二皆有理。任情去取。更有異釋。如賢劫經等。非今經意。

二明其能滅。

了知如是悉是虗忘。

謂了惑本虗。居然不生。故晉經云。此諸煩惱皆悉除滅。

如是知已成就香幢雲自在光明清淨善根。

由滅惑故清淨。惑亡智顯。自在光明。善根成就。香幢即是九地所有舌根。至下當明。

二見蓋益文二。今初正明得益。

若有眾生見其蓋者(至)金網轉輪王一恒河沙善根。

準晉經云種一恒河沙轉輪聖王所植善根。所謂白淨寶網輪王等。是知則有多箇輪王。非一輪王之多善也。梵本亦然。而言清淨金網者。準瓔珞上卷。金輪位在十迴向中。初地已上。皆是瑠璃輪。而增寶數。以為其別。是知舊譯為寶網者。勝金網也。故彼經云。歡喜地百寶瓔珞。七寶相輪。為四天王。乃至一萬福子。以為眷屬。見百法身。游百佛剎。寶數一一。增至七地。以十三寶。以為相輪。八地但云大寶相輪。九地中云。以白雲寶而為相輪。十地中云。百萬神通寶光瓔珞無畏珠寶。而為相輪。若順晉經。白淨之言。則是九地。則同前文有香幢雲自在光明。若然彼白淨寶。但是所等。則金網無失。若取十地。為清淨金網。正當十地。以無畏珠。為清淨義。又攝化分齊。與第十地攝報果同。證為十地。其義明矣。故下此王放光。遇者亦登十地。一恒沙者。謂從九地已還。乃至十住銅輪。以此十地所化分齊。此前諸位。如河沙矣。故晉經云。寶網輪王等。等取前也。

二攝化轉益二。初得位益三。初法。

佛子菩薩住此轉輪王位(至)塵數世界中教化眾生。

直明菩薩攝化分齊。已如前釋。

二喻。

佛子譬如明鏡世界(至)未曾一念而有間斷。

喻上法中教化眾生。

若有眾生聞其佛名必得往生彼佛國土。

喻下合中遇斯光明。獲十地位。

三合。

菩薩安住清淨金網轉輪王位亦復如是。

初句總合。

若有暫得遇其光明。

準晉經中。亦復如是下。欠放漫陀羅自在光明之言。今經影在後喻合中。若便直云得遇斯光。前文未有放光之處。為何遇耶。

必獲菩薩第十地位。

得十地者。此品之中總有三重。皆得十地。名展轉益。一諸天子聞鼓說法。證得十地。二此天子毛孔出華。并前香蓋。見者證得輪王之位。即是十地三輪王放光。眾生遇者。復得十地。此三所證。位皆齊等。同時頓成。約人各有塵數多類。總是菩薩一隨好中。一光之力。餘光好等彌更難說。

以先修行善根力故。

即顯前來頓益之因。因聞普法。修普善故。

二成德益二。初喻。

佛子如得初禪雖未命終(至)得諸禪者悉亦如是。

意云。欲界修得色界中定。以欲界眼見色界境。喻於菩薩頓證十地。未轉凡身。見十地境。以法力故。是以三祇而一念可屆者。明一攝一切故。塵劫不窮於一位者。明一切攝一故。如是遲速。皆悉自在。是此圓教。非餘宗也。

二合二。初正明得益。

菩薩摩訶薩住清淨金網(至)皆得菩薩第十地位。

猶是牒前合中經文。謂以德依地成。所以重牒。不然則成兩度放光。各得十地。

成就無量智慧光明(至)成就如是清淨肉眼。

謂上諸德及與十眼。皆依凡身肉眼而成。故就結之。

二顯境分齊。即顯肉眼境界廣大。肉眼尚爾。餘眼玄妙不可說也。文三。初假設譬喻。以顯境多三。初一重境界廣大。

佛子假使有人以億那由他(至)悉以集成一佛國土。

二問答顯廣。令信成益。

寶手於汝意云何(至)當獲如來無上智慧。

三復積前數。重顯廣大。

寶手設復有人以千億佛剎(至)展轉乃至經八十反。

二正明能見。

如是一切廣大佛土(至)於一念中悉能明見。

見前廣剎之塵。肉眼能見。已是超勝。況一念耶。

亦見百億廣大佛剎微塵數佛。

明見多佛。

如頗棃清淨光明照十佛剎微塵數世界。

明見佛之相。無心分別。無來去故。

三結德有歸。

寶手如是皆是清淨金網(至)福德善根之所成就。

歸於輪王。此品之末。經來未盡。

同类推荐
  • The Adventures of Jimmie Dale

    The Adventures of Jimmie Dal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蜩笑偶言

    蜩笑偶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Governess

    The Governes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醉花窗医案

    醉花窗医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义和团揭帖

    义和团揭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武侠之侠客风云传

    武侠之侠客风云传

    一个少年,穿越至游戏《侠客风云传》的世界,在这里,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他们之间有着各种恩怨情仇。而金手指游戏系统的出现,更让他在这个武侠的世界,混的风生水起。
  • 有关于你的秘密

    有关于你的秘密

    写刈戈的时候,我不知道会把她写成什么样,只是我想大概,每个女孩的青春都应该被温柔对待。
  • 教我甚情怀

    教我甚情怀

    他不择手段地要得到她,为救爱人她含泪出嫁,洞房花烛夜后才知他出尔反尔。爱人被杀,家人受迫,浓仇烈恨抹灭昔日青梅竹马的情谊,烧尽他精心编织的牢笼。他要她活,她却想他死。纷扰乱世,直至尽头才发觉信念不在,当时已惘然。原来,遗失的是一颗早已沦陷的心。
  • 别输在不会说话上

    别输在不会说话上

    这本书以“说话”为主要线索,向读者阐述了14个滴水不漏的说话方法。通过这14个方法的介绍,让读者掌握最简洁有效的说话方式,从而让读者在任何时候、面对任何人都能放松自己,侃侃而谈。
  • 一世一遇只为你

    一世一遇只为你

    她这句话,简直就是对我莫大的侮辱啊!她,哪只眼睛看到我被欺负了,能欺负我的人那,我看这一辈子是不会出现的!真是说话不经大脑,眼神不好,脑子也不好使!好,我就在这好好着看,她怎么处理,由她再一次引发的特殊情况!***“你这个臭宋贝,你有病吗,你自己没头发吗,你下次要是再敢拽我头发,看我不把你变光头。”***宋贝,从这个学校走出去后,我一定会离你远远的!**我发誓!我就是要开启霸道模式,我要霸道地宠她,我要霸道的呵护她,我要霸道地守护她!但如果你们想来凑热闹,我绝对会霸道地对待你们的,任何残酷无情的手段,我都会用上的!我就是一生只恋一个人,谁让她是我的唯一,明摆着告诉你们,她就是让我继续活下去的理由!
  • 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是一个内容繁杂、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表演理论体系。古代声乐艺术以“唱”为本位的形态特色制约了唱技理论的形态构成。因此,就古代唱技理论的整体构成而言,演唱的技术技巧成为其主体和贯穿始终的重要理论线索,具有明显的统一性。同时,由于历代的唱技研究者多为文人士大夫,其思维模式、美学理想基本一致,故在理论观点上多是一脉相承,且体现了越来越细致繁密的趋势,具有发展的延续性。因而,尽管古代唱技理论看似零散、随意,实际上仍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是比较发达的演唱理论。不同时期的唱技理论有其特定的内在特点和精神,阶段性特征十分明显,体现了古人对演唱实践不断思考、积累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 凰火之王妃爱种田

    凰火之王妃爱种田

    在严重缺少粮食的大安王朝,会种地的凤云开就是个神!堂堂东宫太子整天跟在她屁股后头,各界大佬派出美男子拼命诱惑拉拢之,就连一向清冷内敛的七公子,也坐不住了。鹿死谁手,花落谁家,还未可知呐……且看她从不争到小争,从小争到大争,借用家传法器,在异时空呼风唤雨、捕获神秘王爷心!
  • 我叫术士

    我叫术士

    这是一个游戏在现实世界里的故事,方石再次失业,在玩游戏的时候出了点意外,然后发现自己成了现实中的游戏角色,一个术士,于是方石开始用这个有趣而新奇的身份展开了自己全新的人生旅程。从一个个的邂逅和相遇中,在与一个个不同个性人物的交流当中,在一次次的碰壁和欣喜当中,在一次次的失去与获得当中,方石不知不觉的成长着、蜕变着。让我们随着他的都市冒险历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观察和思索一下生活的真相吧。
  • 为何父母会伤人

    为何父母会伤人

    本书作者对比中西教育理念,倡导一种适合中国人传统儒家教育下的新型家教关系,糅合心理学、教育学与佛教禅修的理念于其中,帮助家长寻找孩子不听话、叛逆的原因,以及家长在孩子幼年时应如何进行教育做出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探索,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见解与想法,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家长,都有着很大的启发教育意义,并帮助家长建立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健康的家庭关系,特别是针对传统意义上的“挫败者”(成绩差的孩子)的教育。
  • 有爱无爱一身轻

    有爱无爱一身轻

    这是一本应对2008—2010年中国婚恋震荡危机的人生指导书。它集中反映了70,80后人群当下最热门、最聚焦和最棘手的婚姻、恋爱和家庭问题,分析爱情困惑,指点婚恋迷津,解决家庭危机,指导他们重新认识爱情、婚姻、家庭,重新了解、理解伴侣与自我,重新踏上情感路途,重新寻找与塑造更美好的爱情,婚姻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