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83700000005

第5章

合病

或二阳同病。或三阳同病。不传者。太阳合阳明。升麻葛根汤。阳明合少阳。小柴胡合升麻葛根汤。或通用九味羌活汤。

并病

始初二阳合病。后二阳气盛。一阳气衰。并归一经独重者。阳明并太阳。麻黄汤合升麻葛根或通用九味羌活汤。

加味理中汤 治中寒。即冬时直中真寒一身受邪。难分经络。手足厥冷。或腹痛呕吐。

甚则卒倒昏迷。不省人事。脉迟无力。

干姜 人参 白术 肉桂 甘草 半夏 陈皮 细辛 茯苓 煨姜五片煎熟。再入姜汁半盏服。其腹内外。仍用姜炒热。时时熨之。轻则根据本方。重则加熟附子。身甚寒者。加麻黄。

挟气。加木香。呕吐涎沫。加丁香。腹痛。加木香。砂仁。挟食。加草果。枳壳。泻不止。

加升麻。苍术。外灸关元气海。再用葱熨法。

温病

此病发于春间。经曰。发热不恶寒。反渴者温病也。分表里治之。表症如天温。升麻葛根汤。如天寒柴胡桂枝汤。太阳合少阳。败毒散合小柴胡汤。

太阳合阳明。败毒散合升麻葛根汤。阳明合少阳。升麻葛根汤。合小柴胡汤。半表半里小柴胡汤。里症大柴汤。重者。一时表里俱发。防风通圣散。表里俱热。大便自利者。柴胡黄芩汤加木通山栀。

竹叶石膏汤治虚烦变杂症。表症已解。邪毒未除热结在内心胸烦满渴甚饮水无度石膏(五分) 人参(二钱) 甘草(七分) 麦门冬(一钱半) 淡竹叶(十四片) 糯米(一撮)水煎入姜汁二匙。

升麻葛根汤葛根 升麻 芍药 甘草表热加柴胡。内热加黄芩。有吐衄血。加生姜。牡丹皮。热甚加山栀。黄连。或加连翘。天花粉。大便硬。加枳实。大黄。头痛加川芎。身痛。加羌活。痞闷。加枳壳。桔梗。咳嗽。

加枣仁。痰。加半夏发斑加玄参。如老人去芍药。加柴胡。人参人参败毒散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枳壳 桔梗 川芎 赤茯苓 人参 甘草皮肤疮痒。加蝉蜕。口干舌燥。加黄芩。去人参。加防风。荆芥。名荆防败毒散。

小柴胡汤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 甘草 加姜枣陶氏加陈皮芍药。头疼。加川芎。胸中烦而不呕。去参夏。加栝蒌仁。渴去半夏加知母花粉。腹痛。去黄芩。加芍药。胁下痞闷加牡蛎。枳实去枣。胁痛。加青皮。心胸闷。加枳壳桔梗。不效。加枳实。黄连。栝蒌仁。去甘草。茯苓。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咳嗽。去参枣。生姜。加五味子。炮干姜。呕。加姜汁竹茹。虚烦。加竹叶。粳米。鼻衄。加生地。茅花。痰盛加栝蒌仁桔梗。枳实。喘。加桑白皮。乌梅。热盛错语不眠加山栀。黄连。黄柏。少阳阳明合病。口燥目疼。加芍药干葛。坏症。加鳖甲。自汗恶热。谵语烦渴。去半夏。合白虎汤。自汗恶风腹痛。或寒多热少。脉弱去黄芩。合桂枝汤。血虚发夜热。合四物汤。去川芎加麦门冬。知母。黄柏。脉弦。小腹痛。昼明夜昏。妄见。或寒热不定似疟。合四物汤。加牡丹皮。男子加生地。妇人加当归红花。瘥后发热。本方和之。脉浮。加苍术苏叶。脉实。加大黄枳实。寒热似疟。而里未实者。加桂以温血。表热而里又燥渴。粪硬者。加大黄以清血。如无耳聋胁痛。

只则身热发渴谵语。大便实者。加大黄。

大柴胡汤柴胡 黄芩 芍药 枳壳 半夏 大黄 姜枣昏乱谵语。加黄连。山栀。痞满。加枳壳。桔梗。浓朴口燥渴。舌苔黄。加栝蒌仁。夏月热病烦躁。脉洪大。加知母。麦门冬。石膏。发斑。加生地。玄参。牡丹皮。发黄。加茵陈。

黄柏。鼻衄。加犀角。大便不通。加芒硝。

防风通圣散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麻黄 薄荷 连翘 芒硝 石膏 黄芩 桔梗 滑石甘草 荆芥 白术 山栀 加姜三片凡杂症。耳目口臭。唇舌咽喉。风热风痰等疾。外科痈疽疮疖。小儿惊疳积热诸风。无所不治。如自利。去芒硝。自汗。去麻黄。

清热解毒汤 热病发于夏。脉细小无力。足冷。如得汗。而燥盛者死。如下痢腹痛者。

黄芩 知母 升麻 葛根(各一钱) 石膏 人参 白芍(各一钱半) 羌活(二钱) 黄连(酒制三分) 生地(酒制五分) 生甘草(七分) 姜三片胸痞闷。加枳实。半夏。各一钱。姜汁四五匙。去生地。脾胃不实。加白术。表症在太九味羌活汤 汗后烦渴。脉洪大。背恶寒者。白虎加参汤。益元散。里症。大柴胡汤。重者。一时盛发双解散。或防风通圣散。

白虎加参汤(即化斑汤)石膏 知母 粳米 甘草 山栀 麦门冬 人参 五味子 天花粉 黄连 姜枣 乌梅心烦。加竹叶。竹茹。小便短少。加滑石。背恶寒渴。加茯苓。去山栀。呕。加姜汁炒半夏。头微疼。眼眶疼。加葛根。去山栀。

益元散 (一名六一散一名天水散)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三钱。入蜜少许。沸汤调服。热者。冷水调服。伤寒热不解。加苍术末三钱。葱豉汤。连进数服。汗出为度。汗吐下后余热。以此解之。虚烦不眠。加辰砂少许。一切风热上壅。咽喉不利。加青黛。薄荷少许。蜜丸噙化。产后腹痛自痢。用补脾。补血药下。或加五灵脂。能行血。止痢泻甚。加肉豆蔻少许。一切痰热吐逆。及胃热惊痫颠狂加黄连少许。

姜汁蒸饼为丸。

瘟疫

有瘟疫。寒疫。此天地不正之气。多感于房劳辛苦之人。从口鼻而入。当随时令参运气而施治。不可大汗大下。当从乎中。而用阳明少阳二经药。初看未见端的。先以其败毒散加薄荷治之。看归何经。再随经施治。见阳明经者。用升麻葛根汤。见少阳症者。用小柴胡加防风羌活。少阳阳明兼见者柴葛二汤合服。寒热往来而大便泄者。小柴胡合五苓。寒多去芩。留桂。大便秘。小柴胡加大黄。小便秘。小柴胡。合四苓。发黄。再加茵陈。作渴。小柴加石膏。知母。发狂不识人。大柴胡。加当归。如大便泄者。三黄石膏汤。若入太阴经无热症见者。用理中汤。此症必腹痛而泻。痛止仍用小柴胡。若入少阴厥阴经。用阴症伤寒。传经治之。如春夏染者参看温热病二条。秋时染者多身热咳嗽。金沸草散。若渴白虎汤加苍术。若热蓄发疸。茵陈五苓散。若痢疾。人参败毒散。加陈仓米炒。倘燥太过。用润燥散。冬时染者。多身热头疼咽干。人参败毒散。或甘桔汤。加玄参。发斑者。阳毒升麻汤通用。加减调中汤。预防四时疫气。用藿香正气散。四时外感发热恶寒。用香苏散。四时感冒风寒。鼻塞头疼。痰涎呕逆。用参苏饮。又有大头伤寒。天行时。病初觉寒热身痛。次则头面红肿疙瘩。

甚则咽喉堵塞害人最速。多发于冬温之后。脉浮在表。用普济消毒散。或荆防败毒散。脉沉在里。羌活。黄连。黄芩。俱酒炒。大黄酒蒸。鼠粘为主。连两目鼻面肿者。阳明也。加干葛。升麻。石膏。赤芍药。发耳前并头角。少阳也。加柴胡。栝蒌仁。发脑后颈下肿起。太阳也。加防风。荆芥。水煎时时呷。邪气甚者。通大便。加芒硝。遇凶荒劳役。宜普济消毒散。(即普济散)普济消毒散 专治大头伤寒。

黄芩 黄连(各一钱) 鼠相子 蓝板根 连翘 马屁勃(各一钱) 陈皮 生甘草 桔梗玄参 柴胡(各一钱) 升麻 僵蚕(各五分) 人参(三钱)为末。白汤调服。时时呷之。留一半蜜丸噙化。或加防风薄荷。当归川芎。水煎服。大便硬。加大黄。若非便秘。忌用降下之剂。肿不消者。砭去血。可用通关散。倍羊踯躅。及藜芦少许搐鼻以泄其毒久不愈。欲作脓者。内服托里消毒散。

疏风清热饮 治虾蟆瘟遍身如虾蟆之皮皆属于风热。

羌活 防风 荆芥 黄芩 甘草(各二三钱) 煎服。

又方 侧柏叶自然汁。调蚯蚓泥敷之。

又方 丁香尖。南星醋磨敷之。

三黄石膏汤黄芩 黄连 黄柏 山栀(各二钱) 麻黄(钱半自汗者去之) 石膏(五钱) 香豉(三钱)水煎加辰砂服。

又方 治时疫寒热。将黑豆二合炒香。甘草二寸炙黄。切碎。用水煎时时呷之。

理中汤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大便涩者。用散。利者用丸。寒甚腹痛。四肢冷。加附子脐下动气。欲作奔豚。去术。加肉桂。吐多。去术。加半夏。姜汁制。下多。还用术。悸。加茯苓。渴。倍白术。腹痛里虚。倍人参。寒。倍干姜。

吐不止。去甘草。加姜汁。吐蛔。去甘草。加乌梅。饥逆。加丁香柿蒂。哕逆。加木香。霍乱转筋。加石膏。寒湿发黄。加茵陈。脾弱泻不止。溺不利。

倍参术。合五苓散。内虚腹痛。合小建中汤。陶氏加肉桂。陈皮茯苓姜枣临服入陈壁土炒一匙。自利肚腹痛。加木香磨。姜汁。腹痛甚。去白术。或阴结症。本方加大黄利金沸草散金沸草 荆芥 麻黄 甘草 赤芍 半夏 前胡 姜枣润燥汤生地 山栀 升麻 柴胡 石膏 生姜自汗加桂枝。无汗。加苏叶。干葛。虚烦。加麦门冬。渴。加天花粉。咳嗽。加杏仁阳毒升麻汤升麻 犀角 射干 黄芩 人参 甘草加减调中汤芍药 茯苓 白术 麦门冬 生地 陈皮 桔梗 乌梅痰。加贝母。热甚。加黄芩。

藿香正气散此方治内伤脾胃。外感风寒。若病在太阳。头疼发热。骨节痛。不可用。

藿香 紫苏 白芷 大腹皮 茯苓 浓朴 白术 陈皮 桔梗 半夏曲 甘草 姜枣一方去白术加香附米。

香苏散香附 紫苏 陈皮 甘草 葱姜 头目痛。加川芎白芷。热甚。加柴胡。

参苏饮人参 半夏 茯苓 陈皮 枳壳 桔梗 前胡 干葛 甘草 紫苏后人去人参。以川芎代人参。柴胡代前胡。芎苏饮。

若寒天气促。咳嗽。加麻黄杏仁。金沸草。若温天咳嗽。加桑白皮。杏仁。如有热痰。

加黄芩。栝蒌仁。周身骨节疼。加羌活。妇人胎前产后。加川芎。当归。芍药。

又秘方 人中黄五钱。苍术。羌活。各三钱。煎服立愈。

小陷胸汤 胸膈迷闷。乃邪热结于上焦。而生痰也。

半夏(六钱) 黄连(三钱) 栝蒌(一个)连皮肉取四分之一作一服水二钟。先煮栝蒌至一钟半。下余药煎至一钟温服。如未效再服。口出黄涎即愈。

大陷胸汤 胸前胀闷烦满。不进饮食。及渴多饮水。有停饮在上。行早之故。名曰结胸大黄(五钱) 芒硝(一两八钱五分) 甘遂(二钱五分)为末。作二服。水二钟。煎大黄至一钟去渣。入硝煎一沸。入甘遂末温服。得快利止。

香港脚

恶寒发热。全类伤寒。但新起脚膝软弱赤肿为异耳。此湿热之所聚在肌肤流注于脚膝。

祛温汤治热气留于肌肉之中。宜急治之。少缓其气上行。至心即死。

苍术 黄柏 赤茯苓 牛膝 木瓜 木通 槟榔 甘草 黄连 乌药 防己(各三钱)量轻重治之。水煎空心服。

又方 敷红肿处。朴硝大黄。寒水石牙皂。为末。以鸡子清调敷。甚效。

又方 人中黄为末。芭蕉水调敷甚妙。

食积

外症头疼发热恶寒。全类伤寒。惟身不痛。心腹饱闷。嗳噎呕逆。为异耳。甚者。用滚盐汤调皂荚末五分探吐。复用加味平胃散。头痛身亦痛者。谓之夹食伤寒。加味治中汤。如表症多。藿香正气散。里症多。小承气汤。

加味平胃散苍术 浓朴 陈皮(各二钱) 白术(一钱) 甘草(八分) 干姜(一钱) 山楂 神曲 草果(各三钱) 黄连(二钱) 枳实(一钱半) 姜临服入木香磨汁调下。如腹痛。加桃仁。便实。去渣。曲。果。姜。加大黄。

加味治中汤陈皮 枳实 青皮 浓朴(各一钱) 白术(八分) 甘草(五分) 苍术(一钱五分) 干姜(五分) 草果 砂仁(各一钱二分)热甚。去白术。加柴胡。呕吐。加姜汁炒半夏。胸中饱闷。去甘草。白术。加枳实。腹痛甚者。加芍药。大黄。去干姜。白术。

夹痰症

憎寒壮热。恶风自汗。胸膈满闷。气上攻冲。头不昏疼。项不强者。是也。自热者。芎苏饮。金沸草散。柴胡半夏汤。无热者。二陈汤。温胆汤通用。加味导痰汤。有痰结胸者。鹤顶丹。枳桔二陈汤。有痰上隐隐头疼者。瓜蒂散吐之。

加味二陈汤甘草(八分) 半夏(一钱) 茯苓(一钱) 陈皮(一钱五分) 南星 枳实 黄芩 白术黄连去痰。后服此药。

瓜蒂散瓜蒂 赤小豆(各五钱)为末盐汤调服。服后宜卧片时。欲吐且耐之。良久用指探之。

虚烦

外亦发热。有类伤寒初症但头身不痛。不恶寒。脉不紧数。但浮而无力。慎不可攻热。

去则寒生。

人参竹叶汤石膏(五钱) 人参(二钱) 甘草(七分) 麦门冬(一钱五分) 淡竹叶(四片) 粳米(一撮) 水煎入姜汁二匙服。

如气弱大渴。加倍人参。汗多加黄 。痰。加贝母。泄。加白术。泽泻。阴虚夜烦。加知母。黄柏。生地。芍药。呕吐。去石膏。加陈皮。茯苓。

加减补中益气汤劳力伤寒。头疼发热恶寒。但微渴自汗。身腿酸软无力。此内伤气血。外感风寒故也。

人参 黄 当归 生地 川芎 柴胡 陈皮 甘草 细辛 羌活 防风 白术 姜枣葱。水煎温服。

如元气不足。加升麻少许。咳嗽。加杏仁。汗不止。去细辛。加芍药。胸中烦热。加山栀。竹茹。干呕。加姜汁炒半夏。胸中饱闷。去生地。甘草。黄 。白术。加枳壳。桔梗。痰盛。去防风。细辛。加栝蒌仁。贝母。腹痛。去 术。加芍药。干姜。

蓄血症

外症寒热往来。但脉芤涩。日轻夜重。蓄于上焦。则衄血。善忘。嗽水不咽。胸胁腹皆满痛。谵语昏愦。谓之血结胸中。用犀角地黄汤。蓄于中焦。则头汗。发渴。发黄。用桃仁承气汤。蓄于下焦。则如狂。便黑小腹急胀。按之则痛。用抵当汤丸。或用犀角地黄丸。加青皮。大黄通用。小柴胡。加桃仁生地。兼栀子茵陈。一切血症药。此皆治法不易伤寒。有用承气大下不解。反更兼善食者。瘀血也。所以打蹼伤损症。亦类伤寒。

犀角地黄汤犀角 牡丹皮(各一钱) 白芍(一钱五分) 生地(三钱)一方有当归钱半。如表热。加柴胡黄芩。鼻衄。加山栀。内热甚。加黄连。腹胀。或通瘀血未下。加桃仁红花。大黄。小腹急痛。加青皮。陶氏加甘草。桔梗。陈皮。红花。当归。姜三片。临服入藕节汁三匙。调下。

紫雪治发斑。谵语。蓄血。三阳症。烦躁。作狂。气喘。

赤金(十两) 升麻(六钱) 寒水石 石膏(各四两八钱) 犀角 羚羊角(各一两) 玄参(一两六钱) 沉香 木香 丁香(各五钱) 甘草(八钱)上以水五升。以赤金同升麻先煮至三升去金。入诸药再煎至一升滤去滓。投朴硝三两二钱。微火煎熬。即成紫雪。

桃仁承气汤大黄(四钱) 桃仁(三钱) 桂枝 芒硝(各二钱) 甘草(一钱)上水煎温服。血尽为度。未尽再服。陶氏加枳壳。青皮。当归。芍药。柴胡。姜三片临服入苏木一钱。煎二沸热服。

如伤寒犯内伤。食积蓄血。大便硬胀。不能言语神思尽脱。两目直视。手足僵仆。难以下药者。将紫苏煎汤。用手巾泡热。绞干拥肚腹。及小腹上。轻轻探运。手巾渐冷即换热者。连连探运。待宿粪硬块。或积血下。才可用药。如粪门结用蜜导法。

江南溪毒

江东江西诸源涧有虫。名曰短狐溪毒。又名射公。其虫有翅能飞。有一长角横在口前。

如弩檐。临其角端如上弓。以气为矢。无目。有耳能听。在山源水中。闻人声使以气毒射人。故谓之射公。此虫畏鹅。鹅能食之。此症似乎伤寒。寒热往来。身不喜冷。筋急体强。目疼头痛。张口呻吟。咳嗽。呼吸闷乱。始终更不能言朝轻暮重。非其土人中之。便谓之伤寒。今说其状。以明其症。与伤寒别矣。

螺蛳疔恶寒发热。胸膈作闷。身发红点。如蚊迹者。类乎伤寒。此点起之于手。沿至于心前其人发狂闷乱而毙。不知者。但以伤寒发斑治之。百无一生也。

治法

以三角针刺其红点之首尾处出血。外用锈铁钉。磨水敷之。内服犀角地黄汤立愈。(方

水渍法

(阳毒渐深六脉洪大内外结热舌卷焦黑鼻如烟煤。)叠布数重。新水渍之。稍捩去水。搭于患人胸上。须臾蒸热。又以别浸冷布易之。频换热稍退。再进阳毒药。

验舌形症。三十六种。

里黑舌舌见红色。内有干硬黑色。形如小长舌。有刺者。此热毒炽盛。坚结大肠。金受火制。

不能平木故也。急用调胃承气汤下之。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白胎舌舌见白苔滑者。邪初入里也。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乃少阳半表半里之症。宜小柴胡汤。栀子豆豉汤治之。

小柴胡汤(方见前)栀子豆豉汤(方见后)将瘟舌舌见红色。热蓄于内也。宜用透顶清神散。

透顶清神散当归 白芷 北细辛 猪牙皂角上为末。等分和匀。令病患先噙水一口。以药少许吹入鼻内。吐去水。取嚏为度。如未嚏。仍用药再吹。

中焙舌舌见纯红。内有黑形如小舌者。乃邪热结于里也君火炽盛。反兼水化。宜服凉隔散。大大柴胡汤(方见前)凉隔散(方见后)生 舌舌见红色。而有小黑色者。热毒乘虚入胃。蓄热则发 矣。宜用升麻葛根汤。加玄参化汤解之升麻葛根汤(方见前)化 汤(方见前)红星舌舌见淡红中有大红星者。乃少阴君火热之盛也。所不胜者。假火热以侮脾土。将欲发黄之候。宜茵陈五苓散治之。

茵陈五苓散(方见后)黑尖舌舌见红色。尖见青黑者。水虚火实。肾热所致。宜竹叶石膏汤治之。

竹叶石膏汤(方见前)里圈舌舌见淡红色。而中有一红晕。沿皆纯黑。乃余毒遗于心胞络之间。与邪火郁结。二火亢极。故有是症。以承气汤下之。

承气汤(方见前)人裂舌舌见红色。更有裂纹如人字形者。乃君火燔灼。热毒炎上。故发裂也。宜服凉隔散。

凉隔散(方见后)虫碎舌舌见红色。更有深红色 点。如虫蚀之状者。乃热毒炽盛。火在上水在下。不能相济故也。宜小承气汤(下之)。

小承气汤(方见前)厥阴舌舌见红色。内有黑纹者。乃阴毒厥于肝经。肝主筋。故舌见如丝形。宜理中汤。四逆汤理中汤四逆汤(方俱见前)死现舌舌见黑色。水克火明矣。患此者。百无一生。治者审之。

黄胎舌舌见尖白根黄。其表症未罢也。宜解表。然后方可攻之。如大便秘。用凉隔散。加硝黄泡服。小便涩者。用五苓散。加木通。合益元散。加姜汁少许白滚汤调服。

凉隔散五苓散(方俱见前)黑心舌舌见弦白心黑。而脉沉微者难治。脉浮滑者可汗。沉实者可下。始病即发此色。乃危殆之芒也。速进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十五舌舌尖白苔二分。根黑一分。必有身痛恶寒。如饮水不至甚者。五苓散。自汗渴者。白虎汤下痢者。解毒汤。此亦危症也。

白虎汤(方见前)解毒汤(方见后)十六舌舌见白苔。中有黑小点乱生者。尚有表症。其病来之虽恶。宜凉隔散。微表之即退。速当下之。下用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十七舌舌见如灰色。中间更有黑晕两条。此热乘肾与命门也。宜急下之。服解毒汤。下三五次。迟则难治。如初服量加大黄。

解毒汤(方见后)十八舌舌见微黄色者。初病即得之发谵语者。由于失汗。表邪入里也。必用汗下兼行之。以双解散。加解毒汤。两停主之。

双解散解毒汤(方俱见后)十九舌舌中见白苔。外则微黄者。必作泻。宜服解毒汤。恶寒者五苓散。

解毒汤五苓散(方俱见后)二十舌舌见微黄色者。乃表症未罢宜用小柴胡汤。合天水散主之。可下者。大柴胡汤下之。表里双除。临证时当审用之。

大柴胡汤(方俱见前)二十一舌舌见黄色者。必初白苔而变黄色也。皆表而传里。热已入胃。宜急下之。若下迟必变黑色。为恶症为亢害。鬼邪气深也。宜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二十二舌舌左白苔而自汗者。不可下。宜白虎汤。加人参三钱服之。

白虎汤(方见前)二十三舌舌右白苔滑者。病在肌肉。为邪在半表半里。必往来寒热宜小柴胡汤和解之。

小柴胡汤(方见前)二十四舌舌左见白苔滑。此脏结之症。邪并入脏难治。

二十五舌舌见四围白而中黄者。必作烦渴呕吐之症。兼有表者。五苓散。益元散兼服须待黄尽方益元散(方见前)五苓散(方见后)二十六舌舌见黄色。而有小黑点者。邪遍六腑。将入五脏。急服调胃承气汤下之。次进和解散调胃承气汤(方见前)和解散本 桔梗 甘草(炙各五钱) 苍术(三钱) 陈皮 浓朴(姜制各一钱)上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去渣不拘时服解毒汤。

黄连(一两) 黄柏(五钱) 黄芩(五钱) 山栀(六钱)上每服五钱。水一钟半。煎至一钟。热服。

五苓散(加茵陈即茵陈五苓散)泽泻(二钱五分) 茯苓 猪苓 白术(各一两) 肉桂(五钱)上每服六钱。水二钟。煎至一钟。温服。

凉隔散生甘草(二钱) 连翘(四钱) 山栀仁(八钱) 大黄(二钱) 黄芩 薄荷 朴硝(各一钱上作一剂。水二钟。加淡竹叶二十片。煎一钟。不拘时服。以利为度。

栀子豆豉汤栀子(二钱) 淡豆豉(五钱)上水二钟。煎七分。去渣服。

双解散(加解毒汤)防风 川芎 当归 白芍药 大黄 麻黄 连翘 芒硝(各五钱)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一两) 滑石(三两) 甘草(二两) 荆芥 白术 山栀(各五钱)上每服一两。水一钟半。姜三片。煎八分。去渣服。

茵陈汤茵陈(五钱) 大黄(三钱) 山栀仁(二钱)上水一钟半。煎至一钟。去渣服。

抵当汤大黄(三钱) 水蛭(糯米炒七枚) 虻虫(炒去翅。足七枚)上作一服。水一钟半煎一钟。去渣服。

十枣汤莞花(醋浸炒) 大戟 甘遂(煨各等分)上每服二钱。弱人减半。水二钟。枣十枚。煎八分去渣服。

二十七舌舌见黄而尖白者。表少里多。宜天水散一服。凉隔散二服合进之脉弦者。宜防风通圣散防风通圣散(方见前)二十八舌舌见黄。而色有膈瓣者。热已入胃。邪毒深矣。心火烦渴。急宜大承气汤下。若身发黄者用茵陈汤下。血用抵当汤。水在胁内十枣汤。结胸甚者入陷胸汤。

大承气汤 茵陈汤 抵当汤 十枣汤 大陷胸汤(五方俱见前)二十九舌舌见四边微红。中央灰黑色者此由失下而致用大承气汤下之。热退可愈。必下三四次方退。五次下之而不退者。不治。

大承气汤(方见前)三十舌舌见黄。而黑点乱生者。其症必渴谵语。脉实者生。脉涩者死循衣摸床者不治。若下之见黑粪亦不治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见前)三十一舌舌见黄中黑至尖者。热气已深。两感见之十人九死。恶寒甚者亦死。不恶寒而下利者可治。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三十二舌舌见外淡红心淡黑者如恶风表未尽。用双解散。加解毒汤。相半微汗之。汗罢急下。如结胸烦躁目直视者不治。

双解散加解毒汤(方见前)三十三舌舌见灰色。尖黄而不恶寒者。脉浮可下之。若恶风恶寒者。用双解散加解毒汤主之三四下之见粪黑不治。

双解散加解毒汤(方见前)三十四舌舌见灰黑色。而有黑纹者。脉实急以大承气汤下之。脉浮渴饮水者。用凉隔散。

大承气汤凉隔散(方见前)三十五舌舌根微黑。尖黄脉。滑者可下之。脉浮者当养阴退阳。若恶风寒者微汗之。用双解散。

若下利用解毒汤。十救七八也。

双解散解毒汤(方俱见前)三十六舌舌根灰黑。尖黄。隐见或有一纹者。脉实急用大承气汤下之。脉浮渴饮水者。以凉膈散解之。十可救二三。大承气汤。

凉隔散(方俱见前)以上三十六舌。乃伤寒验证之捷要。临症时当细心治之百无一失耳。

灸少阴(少阴吐痢手反不冷反食饮水脉不至者)少阴即太溪穴也。太溪二穴。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灸七壮。

灸关元穴(脏结死症不可攻宜此)关元穴。在脐下一寸是也。乃少阴任脉之会。

灸期门穴(妇人热入血室 咳逆 打呃)妇人屈乳头向下尽处骨间。丈夫及乳小者。以指为率。陷中有动脉是穴。艾炷如小豆大。灸五七壮妇人热入血室刺之下针。令病患吸五吸。停针良久起针。

附伤风

伤风之症乃风邪客于腠里。洒淅恶寒。喷嚏呵欠。头疼发热类于伤寒。但见风寒即怕。

亦不太甚者是也。

脉云

阳浮阴弱。大盖肺部见浮者。多以此为辨。

立方

加味香苏饮川芎 紫苏 羌活 防风 苍术 香附 甘草 荆芥 白芷(各三钱) 葛根 前胡(各一钱)上加葱头十枚。生姜三片。煎服以被覆取汗为度。

若以为小疾而不治。日久则风入于肺。必成咳嗽。即费调理矣。凡感风邪。初起忌服茯苓。以其味淡。善干渗泄。有表症服之则引邪入于阴经也。如当用补。或消痰。或消食。以香苏饮为主方。随症加减。不得一一细赘矣。

同类推荐
  • 小三吾亭词话

    小三吾亭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诸法无行经

    诸法无行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Golden Chersonese and the Way Thither

    The Golden Chersonese and the Way Thith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星阁史论

    星阁史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见尹公亮新诗,偶赠

    见尹公亮新诗,偶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史海钩沉:看历史精选集(套装共3册)

    史海钩沉:看历史精选集(套装共3册)

    《看历史》创刊8年精选集共三辑:《战争拾遗》《人文春秋》《异闻秘录》,百里挑一,都是干货!
  • 追风逐云

    追风逐云

    杀戮江湖。风云教为一统江湖与武林各派势成水火。因南方盟主天苍云破坏风云教欲将各派一网成擒的计谋,月圣使水若风受到代教主刑罚,更因而欲杀天苍云而后快。于是设计、使毒使他功力全失,眼看天苍云就要葬身万丈深渊,却因一时大意,被他那条该死的乌金索一起卷下死谷。谷下,遍地天颜花,不仅解了天苍云的毒,还将他变成了魔鬼……解毒后的错落,让天苍云对水若风起了异样的怜惜之心,大错既已造成,以他的为人、甚至是心中那点慕爱之意,不管双方背景上如何对立,他也要誓死维护水若风周全。两人渐长的情感是否能捱得过正道与魔教双方的迫害?对立的立场是否终能化解?
  • 一剑一蓬莱

    一剑一蓬莱

    忙死了。冒充蓬莱正派,结果天天外出抓鬼降妖。下回坚决不能挂羊头卖狗肉。
  • 开在时间夹缝里的花

    开在时间夹缝里的花

    《开在时间夹缝里的花》收录了作者自2005年以来的有关乡村女子描写的六个中短篇小说,作者表叙她们的生存。温文尔雅的人所喜欢一种华美高贵圆润,而不喜欢这一种丑陋坚硬低俗,而乡村是少有温润与华贵的,即使有也掩盖于无知愚昧里。那是不被接收的一种气质,亦是不被人呼吸的一种气息,是沉滞于曾经觉醒乡下人心中凝固的悲哀。
  • 重生王妃不落跑

    重生王妃不落跑

    前世,她拒绝赐婚与心上人私奔,却连累满族抄斩,原本浓情蜜意的情郎更是弃之如敝履,最终在孤苦伤心与内疚悔婚中难产而亡。没想到,她一朝重生。这回她毫不犹豫地奉旨嫁入王府,原本只是想保家人平安,却不想揭开了前世家族覆灭背后的一桩桩隐秘真相……更无语的是,这一世,她不再逃婚了,她的郎君却逃了?前世的仇,今生的爱,她何去何从?
  • 余生守护,七秒誓言

    余生守护,七秒誓言

    他是皇樱学院的风云人物,宛若神作的容颜,成绩优异且权势滔天。她是为他而来,性子清冷,男生着迷,女生妒忌的女神学霸。一朝事发,写满心事的日记薄被人恶意贴在了学校公告栏处。自此,她喜欢他的秘密,不再是秘密。一代清冷女神,最终沦为全校师生茶余饭后的笑柄……在她最无助最脆弱时,他来到她身边,带着冬日暖阳般的笑问她:“你愿意做我女朋友吗?”可明明是被他公开恋情的女朋友,怎地却成了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小三?因为爱他,她一次次的退让原谅,一次次心甘情愿的被他欺骗。绝望过后,她想起曾经有那么一个人,一直默默守护在她的身边,含情脉脉地对她说过:“鱼过七秒,忘却前尘。梦鱼,我要你余生的每一个七秒,都是关于我的。”
  • 本宫天下第一

    本宫天下第一

    她被迫出嫁,做了那至尊的皇后。成亲当夜,他说:“你休想得到朕一点宠爱。”她笑道:“皇上算个什么东西,宠爱更加一文不值,臣妾只要权力。”与太后斗,其乐无穷。与宫妃斗,津津有味。与亲妹斗,不屑一顾。嘴炮又毒舌,怼遍天下谁不怕。谁都想不到皇后娘娘还有脸两幅面孔,遇见桓将军红脸低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 大牌娇妻

    大牌娇妻

    楚大BOSS真的是随手从大街上拉了个路人女带到了医院面见楚老爷子。对这个连脸都没看清楚的路人女,大BOSS这样介绍,“爷爷,这是我女朋友,跟您说过的,准备下个月结婚……”路人女眼观六路八面玲珑很是上道,“是啊,爷爷,早就听说您病了,一直都没机会来看您。这次来的匆忙,什么都没带,爷爷别见怪。”未来的孙媳妇这么懂事楚老爷子高兴都来不及哪会责怪,忙说,“人来了就好,带什么东西,咱家不差这些。千芳也真是的,都准备结婚了也不带给爷爷看,非得让我老人家逼着。多好一孩子,我门楚家媳妇就该这个样子。”探望结束,楚大BOSS道了个谢,转身就走。路人女把大BOSS叫住了,“不是免费帮忙的哦。假扮女朋友费,绞尽脑汁圆谎费,两个小时聊天费和各种损失费,林林总总大概两千元。看您身份这么尊贵,价格必须涨十倍才配的上您。一口价,两万吧,只收现金。”大BOSS来兴趣了,“哟呵,专业的啊。”大BOSS很爽快,路人女也不多纠缠,拿钱走人,分道扬镳。**楚老爷子出院了,非得要让未来的孙媳妇接。大BOSS好话说尽老爷子才肯出院,却又要让孙媳妇亲自照顾,不然死不瞑目。大BOSS找遍整个城市,路人女就跟人间蒸发一样连个影都找不到。于是乎,一个轰动全球的寻人广告就此诞生。一副全凭记忆画出来的素描女生,楚大BOSS神情呼唤,“亲爱的都是我的错,你快回来,我们结婚。”也就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路人女在全世界人民的见证下成为了楚家第三代继承人的少夫人!**这其实是楚大BOSS的苦逼追妻史,也是婚后被娇妻蹂躏史,更是一部惯会扮猪吃老虎的小恶魔伪装成温顺的小绵羊把楚BOSS给生吞活剥吃干抹净还挖坑把他埋了的很有爱的故事哟哟哟哟……。
  • 请不要对我说sorry

    请不要对我说sorry

    张东和周莲本是互不相干的两条线,过着各自的生活,然而,一次偶然的相遇,让他们相识,相知,相恋,相离……从最初的排斥到最后的互相欣赏,从内心的波澜起伏,到后来的逐渐归于平静。也许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许我一个来生

    许我一个来生

    我走了那么久那么远才终于走到你的身边终于你不再冷漠终于你眼中有我也许今生我们注定无缘你说:“你的幸福就是远离我。”我说:“如果这样你也可以幸福,那我就离开,然后按你说的那样幸福。”于是,今生我注定为爱追逐于是,今生你注定为爱沉沦来生,请你一定要许我一个来生来生,让我在你身边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