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宰相宋-又建议严禁私铸恶钱。他派监察御使肖隐之出使江、淮,督责严禁。私铸者以成色较好的上青钱输入官,小者恶钱皆沉于江中,以免罪责。由于过急过严,反使市井萧条,物价腾贵,使官吏、百姓怨声载道。玄宗只好把肖隐之免官降职,宋-亦因此罢相。诏令加铸官钱,禁卖铜、锡,禁造铜器。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初置钱监,加铸“开元通宝”钱,私铸有所收敛。其后,私铸之风又烈,江、淮以广陵、丹阳、宣城尤甚。私铸之风久禁不止的根本原因是:京师权贵争相去江、淮取私钱,舟车相属,运抵长安,用以购物,官用私钱,实际上是在鼓励私铸。另一原因是:官钱一枚可当偏炉私钱七八,富商巨贾收藏官钱以换江、淮私钱,运往各地冒充官钱,从中牟利。私钱假币的需求量愈大,私铸恶钱者也就愈多,私铸伪市竞多至数十种,以至有的轻脆易坏,有的不成钱形,使黎民百姓深受其害。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铸钱内作使判官韦轮针对杨国忠征用农夫铸钱,督非所习,费力无功,建议重价雇请,悬市招募本色工匠铸造官钱。这时,唐朝计有铸钱官炉九十九座,绦州三十,扬、润、宣、鄂、苏等州皆十,益、郴两州皆五,洋州三,定州一。每炉年铸钱三千五百婚,工匠三十人,费铜二万一千二百斤、锡五百斤。每千钱成本耗费七百五十文,政府获利百分之二十五。至此,所费与所得成为国家独占的经济事业,成为收入的一部分,币值也趋向稳定。(见《新唐书》卷54《食货志》)
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了巨大破坏,军费支出浩大,国家经费严重不足。
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第五倚为了解决国用不足,铸乾元重宝钱以一当十。后又铸重轮乾元重轮钱,以一当五十。结果货币贬值,货价腾飞,斗米价至七千,钱皆虚值,饿死者陈满于道路两侧。而京师几乎人人私铸,溶大钟,毁佛像,皆铸私钱,违者甚众。京兆尹郑叔清严捕私铸者,酷刑拷打,打死八百多人。第五琦币制革新,招致民怨沸腾,成了造乱添乱,一着不慎,全盘皆失,弄得罢官撤职,多年不得翻身。
刘晏新加铸钱使,还能重蹈第五琦的复辙吗?刘晏统辖区域内有官炉五十座,工匠约一千五百人。刘晏领江,淮盐铁租庸,商人可以其它物品交纳盐税,粜籴也可用其它土特产购买。他采取的方针是任意交纳。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物品是重粗贱弱之货,输至长安,不足抵运费。如连运费加起来出售,又会造成价格上扬。刘晏则把这些货物积之江、淮,进行换卖,易成铜、锡、薪、炭,就地在官炉广铸钱岁得十余万贯,输入长安和扬、荆二州,自此钱币日增。(见《新唐书》卷54《食货志》)史书记载,是“输入京师和扬、荆二州”,无疑增加了货币总量,进入流通领域。这些措施,对于安史之乱后,稳定币值,平抑物价,起到积极作用。他吸取第五琦铸大钱、贬币值的教训,使社会安定,人心稳定,使国家经济渐渐衰而复兴。德宗继位后,刘晏被杨炎构陷冤杀,铸钱即遭破坏。原因大概是实行两税法,国家主要津力放在征收税赋上,而对于从管理上津打细算地点点滴滴增财的措施不免疏漏忽视。刘晏被冤杀约半年之后,户部侍郎韩洄在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九月上书德宗,请罢江、淮七个钱监,理由是亏本的买卖不做,每铸千文,输送京师,转运之费每贯计钱二千,是本钱的一倍。其实,这是被夸大的统计。刘晏每铸千钱,市场价成本是七百五十,如果再加上以粗重贱弱之货换取的铜、锡、薪、炭和就地铸造的低成本核算,国家得利远远超过百分之二十五。由于刘晏掌管铸钱达十余年,铸币成色好,币值稳定,物价下跌,又出现了铜贵钱贱的问题,私钱之风停息,私销私毁日增。销千钱,可得铜六斤,铸为铜器,每斤铜计得钱六百文,销千钱得利三千六百,几乎有三倍之利,江、淮地区尤为严重。此后相当时期,多次颁布禁止销钱铸器的诏令,但收效甚微。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销钱取铜达到顶峰,以至铸钱盐铁使因人力所限,鼓铸造钱跟不上销钱铸器。特下诏在诸道观察使设置佛法,天下诸道寺庙铜像、铜钟、铜鼎之类,皆归各道巡院管辖,控制销钱铸器。同时又令州县钱坊铸钱,淮南节度使李坤奏请以天下州县名铸钱,京师铸为“京钱”,扬州铸为“扬州钱”,以此类推,大小径寸皆如开元通宝,准备更新市制,调节物价。但为期不久,李坤死于任所,武宗亦因服丹药暴崩。宣宗继位,尽废会昌之政,又广立寺庙,复而销钱铸像。直至唐朝灭亡,物轻钱重的问题也未解决。
刘晏在漕运、盐利、常平均输及铸钱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是成功的。《新唐书》卷149《刘晏传》中记述道,刘晏自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领江、淮租庸起,特别是在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后充任江、淮盐铁转运租庸使,直至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止,前后有二十余年。他的最大特点是不触动既存政治体制进行经济改革,依靠组织管理,网罗人才,在既成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中不断完善、修整、提高,达到巩固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目的。
因而,他不是政治改革家,而是经济改革家。但是,政治是经济基础的集中反映,谁能说刘晏所进行的使唐王朝由乱到治,由衰至兴,巩固了唐帝国统治的一系列改革,不是政治呢?正因为如此,他受到历代维护既存政治体制、反对剧烈政治改革人士的拥护和赞誉。
刘晏经济改革的另一重要特点是为发展生产,益民利民而善于理财,津于理财;不是一味暴敛,不顾死活地益上损下、劳民伤民。对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公正地评价刘晏是“理财常以养民为先”。新、旧《唐书》也赞誉刘晏是展其才,济其国,施其术,“富其国而不劳民,俭于家而利于众”,称他为“管(仲)萧(何)之亚”纵观刘晏一生,谓予“管萧之亚”,绝非过誉。
漕运开通,盐利稳收,商贾川流,百业渐兴,朝野上下,有目共睹。刘晏为大唐帝国光复旧业立下汗马功劳。老臣吏部尚书裴遵庆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暗自思忖,自己年迈体弱,难理政事,于是,写好辞呈,上奏代宗,恳请退职,推荐刘晏继任己职。代宗皇帝采纳其议,优待其老,任命裴遵庆为右仆射,可以坐朝听政。刘晏闻之,屡申退让,岂能让裴相公虚领官职,赋闲在家。裴遵庆性情淳正,外晦内明,老而弥谨,哪里肯依!他对刘晏说:“老夫己八十有五,还能坐享宰位,迈向百岁?吏部为百官之首,举贤荐能,升迁任免,当属重职,非你莫属。”这位老臣善于识贤荐贤,但脾气有点倔,每每荐贤,如有来谢,必以为耻。他认为,贤者本存,吏部举贤任能,当为职责。如来谢者,感恩个人,岂不公私不分,有挟私之疑?将公务变成私授,自是吏部耻辱丑行!
大历四年(公元769年)三月壬申,五更时分,晨鼓咚咚,百官早朝。
宣政殿内,常衮早已制好敕文,宣示门下:“献善宣美,职在纳言,录贤位能,必归冢宰。若万事之本,举得其要,一时之才,选当其实,则致理之体,昭然可见。”确是如此,录用贤能,是万事之本,应该举得其要,选当其实。
笔者以为,这篇敕文最具体、最完整地将刘晏的学识、道德、能力、业绩概括出来。敕文说刘晏的才德学识是:“时杰国桢,高才博学,超诣津理,澹然素怀,礼法之纲纪,人轮之模表,尝处台弼,以弘训范。”接着,历数刘晏的功德是:“载其清静,济我艰难,自劳于外,又竭心力。苟利于国,不惮其烦,领钱谷转输之重,资国家经费之本,务其省约,加以躬亲,小大之政,必关于虑。”指出刘晏的工作作风是:“出入农里,止舍乡亭,先访便安,以均谣役(一作”以之均节“),事绩而不乱,理简而易从,故得井赋田租,万亿及株,方舟而下,以给中都,水旱不歉,人怀共惠,可谓尽瘁事国,勤劳王家也。”还评价了刘晏的一贯谦让津神:“思有褒进,屡申退让,以官人之任,朝选无窬(音榆,越过之意),籍其参领,用镇风俗,所总勤务,一以咨之,中外兼济,固有余力,可吏部尚书,余如故。主者施行。”
(见《文苑英华》卷386《授刘晏吏部尚书制》)也许是国有艰难,对刘晏的功绩感受太深,才写得如此真实全面;也许是常衮当时野心未萌,对刘晏尚能秉公执言,才写得如此客观公允;也许是唐王朝还需要这位大小之政皆事必躬亲的总勤务大管家;也许是由乱思治,由衰思兴的众望所归使历史向刘晏倾斜;也许什么都不是,就是这样的事实。”固有余力,可吏部尚书”,一句话将沉重的担子搁在刘晏的肩头。宣敕完毕,下班退朝,宣政殿内顿时摆脱了当班列朝的惯有严肃,气氛活跃起来。一些同列向刘晏投来期望羡慕的目光,一些人却矜持微笑,眼里透出莫名其妙的妒意。
刘晏从微笑中看到众望,也从微笑中预感到不祥。改任吏部尚书没有给他带来多少振奋,倒使他预感前程艰险,不免惶恐。朝中,元载擅权,与宦官鱼朝恩争权夺利,明争暗斗,正趋向白爇,这吏部尚书如何行权履职!
刘晏一路无语,策马向所居修行里踽踽独行。凡事皆祸福相依相随。常言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尤是在官本位制的士宦官场,功高必犯忌,权重必遭嫉。刘晏八岁进入仕途,深知其弊,且又无可奈何。他只想过一二年,上表代宗,恳请免官,荣退故里。他已两次申退,代宗不允,生为人臣,只能效忠。
唐王朝大乱初定,然内江不止,内斗不休,讧为争权夺利,斗则你死我活。用心刁狠险恶,手段卑鄙歹毒,必置对方于死地。刘晏官居相位,功高权重,想躲躲不开,想逃逃不脱,一股暗流悄悄而动,渐渐凝集,偷偷袭来,越过大明宫,冲向延英殿,汇聚政事堂,将把唐王朝最杰出的经济改革家、理财家刘晏无情地吞噬囗囗
注释:
(1)《唐大诏令》卷4《改元永泰赦》。
(2)《旧唐书》卷49《食货志》。
(3)《旧唐书》卷11《代宗纪》。
(4)《旧唐书》卷121《仆固怀恩传》。
(5)《旧唐书》卷123《第五琦传》。
(6)《韩昌黎集》卷19.
(7)《资治通鉴》卷211开元二年九月条。
(8)《全唐文》卷25玄宗《南郊推恩制》。
(9)《唐会要》卷88《仓及常平仓》。
(10)同上。
(11)《新唐书》卷149《刘晏传》。
(12)同上。
(13)自“蹋地钱”始,均见《新唐书》卷54《食货志》。
(14)《新唐书》卷149《刘晏传》。
(15)《旧唐书》卷123《刘晏传》。
(16)钱易《南部新书》及《唐诗纪事》。
(17)《新唐书》卷143《戴叔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