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豚診候論第一
一難曰:
第一首詁難而問曰。
十二經皆有動脈。
經者,徑也,常也,常行之徑路也。手三陰三陽,足三陰三陽。心,手少陰經;小腸,手太陽經;肝,足厥陰經;膽,足少陽經;腎,足少陰經;膀胱,足太陽經;肺,手太陰經;大腸,手陽明經;脾,足#2太陰經;胃,足陽明經;心包絡,手厥陰經;三焦,手少陽經。已上十二經,皆有形動之豚息。
獨取寸口,以決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
去魚際骨一寸,名曰寸口。肝、心、脾、肺、腎,為五藏;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為六腑。獨取用寸口一部,以斷央藏府或死或生、或吉或凶之法度,其說如何。謂者,說也。
然:寸口者,脈之大要會,手太陰之脈動也。
此寸口,正指右手寸口,手太陰脈也,脈會大淵。大淵,穴名,十二經緊要都會之所,手太陰豚所動之處。
人一呼脈行三寸。
呼者因陽出,一呼之問,行太陽、少陽、陽明經計三寸。
一吸脈行三寸。
吸者隨陰入,一吸之問,行太陰,少陰、厥陰經計三寸。
呼#3吸定息,脈行六寸。
天地陰陽,升降定息,周於六甲,日月曉昏亦然。人呼吸上下,六氣周身,故定息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
經脈一周,計二百七十息。經脈五十周,計人一日一夜,共一萬三千五百息數。
脈行五十度,周於身。
豚息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共五十度,周遍於身體之問。
漏水下百刻。
銅壺貯水下百#4十二時辰,刻漏一時計八刻,十二時計百刻,一日一夜漏刻盡,天明日出。
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
榮為血屬陰,榮行脈中;衛為氣屬陽,衛行脈外。氣血寤行於身,寐行於藏,晝夜休息,無有止時。二百七十息,豚行十六丈二尺,應漏水二刻。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應漏水百刻。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乃刻漏之度數。一周者,乃周遍於一日一夜也。
故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
陽脈出行二十五度,陰脈入行二十五度,共五十度。榮衛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注手太陰。
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
寸口乃始於右手肺經,肺、大腸至胃、脾,脾至心、小腸,小腸至膀胱、腎,腎至心包絡、三焦,三焦至膽、肝而終,終而復始於肺。故診視法度,叉取於寸口,以斷死生吉凶也。
二難曰:
第二首詁難而問日。
脈有尺寸,何謂也?
脈有尺部,有寸部,其說如何。
然: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
寸為陽部,乃陽要會之處;尺為陰部,乃陰要會之處。此豚之大要會,實在尺寸。
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
關部為陰陽之關津,關前為陽,關後為陰。從關至尺澤穴,當一尺,是尺部內,陰之所治也。尺部脈見一寸耳,而言尺者,是其根也。從關至魚際骨是寸切內,陽之所治也。寸口長一寸,而豚見九分也。
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
互以尺寸分之,便知寸口尺部。
故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
陰數耦,地數十,故陰部得尺內一寸。陽數奇,天數九,故陽部得寸內九分。
故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日尺寸也。
陽氣生於尺而動於寸,陰氣生於寸而動於尺,是以法陽氣始生於立春,上至芒種之節,其數九,三陽王於前,法寸內九分而浮。夏至之節,其氣下行,至立冬而終,其數十,三陰王於後,法尺內一寸而沉。此陽中陰陽始終也。陰氣復從立秋而生,下冬至之節,其數十。冬至之後,隨少陽上行,至立夏之節,其數九。此陰中陰陽始終也。尺寸各有終始,一寸九分,故日尺寸。
三難曰:
同前。
脈有太過。
脈息有太過其部位。
有不及。
有不及其部位。
有陰陽相乘。
有陰豚乘陽部,有陽脈乘陰部。
有覆。
覆行之脈,從關至尺澤。
有溢。
盈溢之豚,從寸口盈溢,上至魚際骨。
有關有格。
關,閉也;格,拒也。陰氣太盛,陽氣不得營,故日鬲。陽氣太盛,陰氣不得營,故日關。陰陽俱盛,不得相營,故曰關鬲。
何謂也?
其說如何。
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
陽氣生於尺而動於寸,關前名寸口,是陽氣動作之處。
脈當九分而浮。
陽數奇,其數九,陽豚浮,故寸口豚九分而浮。
過者,法日太過。
過者,脈過九分,出一寸。又寸豚本浮,又加實大,為太過脈。
減者,法曰不及。
喊者,脈不及九分,至八分、七分、六分也。又陽豚本浮,輕手而按之,損至而小為不及。
遂上魚為溢。
上魚際骨,為脈盈溢,浮而實大。上魚為陽溢,浮而損小者,陽不及也。陽不及則陰入乘之,為陰溢。
為外關內格。
外關者,內豚不得出,日不及,亦日陰乘豚。內格者,外豚不得入,日太過,日溢脈。
此陰乘之脈也。
此是陰脈乘於陽部之脈。
關以後者,陰之動也。
陰生於寸而動於尺,關後為尺部,是陰氣動作之處。
脈當一寸而沉。
陰數耦,其數十,陰豚況,故尺脈當一寸而沉。
過者,法日太過。
過者,脈出過一寸至一寸二分、三分、四分、五分也。尺脉本況,重手按之,又加實大,為陰太過。
臧者,法日不及。
喊者,脈不滿一寸,止見八分、七分、六分。又陰脈本沉而濡,重手按之,損至而小,為陰不及。
遂入尺為覆。
覆行之脈,從關至尺澤穴,脉見一寸,其於伏行不見也,沉之損小,是陰不及,陰不及則陽入乘之,名日陽覆,又內關外格。
為內關外格。
內關者,外脈不得入,為陰不及,則陽入乘之。外格者,內脈不得出,為陰太過,又為陽覆。
此陽乘之脈。
此是陰脈乘於陽部之脉。
故曰覆溢。
諸陰不足,陽入乘之,為覆。諸陽不足,陰入乘之,為溢。
是其真藏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真藏詠是獨見本藏脈者,皆死,偏陽偏陰亦死。
四難曰:
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
脈有陰有陽,其法度如何。
然:呼出心與肺。
心肺在鬲上,藏中之陽,呼者因陽出,故呼之氣出於心肺。
吸入腎與肝。
肝腎在鬲下,藏中之陰,吸者隨陰入,故吸之氣入於腎肝。
呼吸之問,脾受穀味也,其脈在中。
脾者中州,上有心肺,下有腎肝,故呼吸中問乃脾也。脾胃倉凜之官,主受五穀。穀,谷也。谷,空也。脾受穀味,以為呼吸之本。
浮者陽也。
浮脈循皮膚血詠之問,在肌肉之上,此為陽脈。
沉者陰也。
沉脈循行,帖筋輔骨,此為陰脉。
故曰陰陽也。
總言浮陽況陰之脈。
心肺俱浮,何以別之?
心象火,於外獨明,故心脈浮。肺象金,於位獨高,故肺脈浮。二者皆浮,何以辮別。
浮而大散者,心也。
浮而大散,方是心脈。大者,是藏脉;散者,是府脈。
浮而短澀者,肺也。
不及本位日短,細而遲,往來難,時一止,日澀。浮而短澀,方是肺脈,短者是藏,澀者是府。
肝腎俱沉,何以別之?
肝腎在鬲下,故脈皆沉,何所有別。
然:牢而長者,肝也。
肝屬木,肝木生於地,牢義可知。枝葉長於天,長義出此。牢者是藏,長者是府。
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
腎屬水,其性濡,水性外柔,按之乃濡,水性內剛,舉之乃實。濡者是藏,實者是府。
脾者中州。
脾屬土,位居中央。州者,州縣之義。中州者,中國之義。
故其脈在中。
上有心肺,下有肝腎,而脾脈在於其中。
是陰陽之法也。
心為陽藏,位處上焦,以陽居陽,故為陽中之陽。肺為陰藏,位處上焦,以陰居陽,故為陰中之陽。腎為陰藏,位處下焦,以陰居陰,故為陰中之陰。肝為陽藏,位處中焦,以陽居陰,故為陰中之陽。脾為陰藏,位居中焦,以太陰居陰,為陰中之至陰。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有脈或一陰一陽,或一陰二陽,或一陰三陽;有脈或一陽一陰,或一陽二陰,或一陽三陰。
如此之言。
如此言陰陽脈。
寸口有六脈俱動耶?
問寸口之中,有六脈皆形動耶。
然:言此#7者。
言此六脈。
非有六脈俱動也。
非是六脈!俱動於寸口。
謂脈來浮、沉、長、短、滑、澀也。
引三陰三陽脈,以應六氣,浮、滑、長,三陽脈;沉、短、澀,三陰脈。
浮者陽也。
浮是少陽脈。
滑者陽也。
滑是陽明豚。
長者陽也。
長是太陽脈。
沉者陰也。
沉是少陰脈。
短者陰也。
短是厥陰豚。
澀者陰也。
澀是太陰豚。
所謂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
一陰者,是況脈也。一陽者,是滑脈也。若脈見於左手尺部,此是腎與膀胱,藏府表裹順也。若在左手寸口,即為病豚逆也。
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
一陰者,脈況也。二陽者,脈滑而長也。此脈見於陰部,是陽下乘於陰部。
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
一陰者,脈沉也。三陽者,脈浮滑長也。尺中已浮滑而長,又時一沉,此是陽中伏陰也。
所言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澀也。
一陽者,脈浮也。一陰者,豚澀也。浮澀者肺脈,當見右手寸口,是本部之陰陽順也。若在左關,即病為逆也。
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沉澀也。
一陽者,豚長也。二陰者,脈沉澀也。脈居陽部,而反陰脈現者,此是血氣俱虛,為陰乘陽者也。
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
一陽者,脈浮也。三陰者,脈況澀短也。寸部已沉澀而短,又時時浮者,此陰中伏陽也。
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逆順也。
各以十二經所在,觀春夏秋冬六豚之變,則知病之逆順也。
五難曰:
脈有輕重,何謂也?
診脈有輕有重,以等陰陽高下,其說如何。
然:初持脈。
先看肺豚,舉一例以為式。假令初診右手寸口肺脈。
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
菽者,豆也。肺主皮毛,如三豆之重,在皮毛之問,是肺脈。几診肺豚,要輕手以按之。
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
心主血脈,次於肺,如六豆之重。几診心脈,要略重手以按之。
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脾主肌肉,故次心,如九豆之重。几診脾脈,要不輕不重手以按之。
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卑#8者,肝部也。
肝主筋,又在脾下,如十二豆之重。几診肝脈,略重手按之。
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
腎主骨,其脈況,要重下手按至於骨。舉起手指,脈來急疾乃是腎脈也。
故日輕重也。
心肺在鬲上,藏中之陽,陽浮於上,宜輕按之。肝腎在鬲下,藏中之陰,陰沉於下,宜重按之。
六難曰:
脈有陽盛陰虛,陰盛陽虛,何謂也?
有陽脈盛實而陰脈虛損,有陰豚盛實而陽脈虛損,其說如何。
然:浮之損小。
浮為陽脈,浮而損小,為陽脈之虛。
陽脈是寸口,本浮而實,今輕手浮而得之,更損滅#9而小,故日陽虛不足。
沉之實大。
沉為陰脈,沉而實大,為陰脈之盛。陰脈是尺部,本沉而濡,重手按之,及更實大,是陰盛太過。
故曰陰盛陽虛。
故斷之日陰盛陽虛之脈。
沉之損小。
沉為陰脈,沉而損小為陰脈虛。陰豚本沉,重手按之,更損至而小,是陰虛不足也。
浮之實大。
浮為陽脈,浮而實大,是陽脈之盛。陽脈本浮,輕手按之,更加實大,是陽盛太過也。
故日陽盛陰虛。
故斷之日陽盛陰虛之脈。
是陰陽虛實之意。
又總言陰陽虛實之意。
七難曰:
經言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
少陽王正月、二月,其氣尚微小,故其脈進退無常,大小長短不定。
陽明之至,浮大而短。
陽明王三月、四月,其氣始萌未盛,故脈來浮大而短。
太陽之至,洪大而長。
太陽王五月、六月,其氣太盛,故其脈來洪大而長。
太陰之至,緊大而長。
太陰王七月、八月,承夏餘陽,陰氣未盛,故脈來繁大而長。
少陰之至,緊細而微。
少陰王九月、十月,陽氣衰而陰氣盛,故脈緊細而微。
厥陰之至,沉短以敦。
厥陰王十一月、十二月,陰氣盛,故脈來沉短以敦。
此六者,是平脈耶?
問此六脈,不知平和脈耶。
將病脈也?
問不知是病脈。
然:皆王脈也。
答是王脈。
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
問三陰三陽之氣,不知何月分各王幾日。
然: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王。
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自冬至之後得甲子,是來年初之氣,其甲子或在小寒之初,或在大寒之後,所以少陽之氣未出陰分,故脈乍大小短長。
復得甲子陽明王。
為一#11之氣,其候始暄,其氣未盛,故脈來浮大而短。
復得甲子太陽王。
為三之氣,盛陽之分,故脈來洪大而長。
復得甲子太陰王。
為四之氣,暑濕之分,秋氣始生,乘夏餘陽,故豚來緊大而長。
復得甲子少陰王。
為五之氣,清切之分,故其脈緊細而微。
復得甲子厥陰王。
為終之氣,盛陰之分,水凝沍如石,故豚沉短以敦。
王各六十日。
三陰三陽,各王六十日。
六六。
六個六十日。
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
一歲之內,計三百六十日,定四時成歲。
些二陰三陽之王時日,大要也。
總言三陰三陽,隨六甲之時日盛旺,大要訣也。
黃帝八十一難經慕圖句解卷之一竟
#1第一:此下《集注》有『凡二十四首』五字。
#2足:原作『凡』,據文義改。
#3呼:原作『乎』,據《本義》、《集注》改。
#4百:此下疑脫『刻』字。
#5當:此下《本義》、《集注》有『見』字。
#6當:此下《本義》、《集注》有『見』字。
#7言此:《本義》、《集注》作『此言』
#8卑:《本義》、《集注》作『平』。
#9滅:疑為『臧』之誤。
#10及:疑為『反』之誤。
#11一:疑當作『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