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者徵由一成五。其義云何。若修六度至堪任時名菩薩等。智論下引證煗頂忍世第一四加行位名為性地。以至此位必不退。故俱舍頌云忍不墮惡趣。若至忍位定無退義。雖有命終。畢竟不入三惡道故。又暖頂二位許轉根成佛。若至忍位必無成佛義已成聲聞種性故。善戒下得世第一。既是第二位暖頂忍三屬種性位。此即小乘十二住中第二住也。是從遠近方便中修串習也。俱舍順解脫分者即資粮之異名也。修至彼位即名性種。此位善根定能感果故名為身中有涅槃法。即名性地。獨覺下例顯由此下結也。
【科】若於三行隨一修行未至本位。爾時立為不定種性。
本位謂堪任及忍位等也。
【科】若於三行全未修行。爾時立為無有種性。
【科】由此當知諸乘性種皆就習說。
【科】問若愚位無習則無性者後縱起習。何得為有。
若愚下無固為無。習何為有。
【科】答有習非是無習位故。是故有習常恒有。無習自恒無。既不以無習而作習。亦不以無性而為性。以位差別故。
有習無習二位不同。是故有性無性自恒差別。
【科】如涅槃經言。三種人中畢竟死者喻一闡提無佛性也。善男子。一闡提輩若遇善友諸佛菩薩聞說深法。及以不遇俱不得離一闡提心。何以故。斷善根故。一闡提輩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若能發菩提之心則不復名一闡提性也。善男子。以何緣故說一闡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闡提輩實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命盡者等。乃至廣說。
三種下至斷善根故。無習則無性也。一闡提至不復名一闡提性也。下有習名有性也。發心即是習故不名闡提。是有性也。善男下復成無性。
【科】當知此中就位前後有無恒定不相由也。
位之前後性之有無。理常自定各不相由也。此上初教相宗事中建立五性定別。成者成。不成者不成。故云以深密第二第三時教同許定性無性俱不成佛。故今合之以為一教。若爾何以彼說初唯不成次一向成。第二時中准說大乘唯菩薩機言教攝機闕而不具耶。答深密經意許俱不成。以第三破第二。故第二約遍計密說。第三約依圓實說。以後照前。故知同許。又問義若如是終教既說一性。何以分教等中以第二為始教第三為終教耶。答彼第二時顯說諸法皆空。攝一切空經故當初教。第三時教以有照空。以顯中道雙持空有。名持法輪。三時次第總攝一代漸經。三輪義寬收經亦廣。故當漸門。三教未克所宗。但是境空心有五種三乘有不成佛。今明種性。方究其宗。本非終實。經含多義。用有不同。非吾祖師前後異說。奘師歸於至相之時。此章成於至相之後。言教具闕攝機寬狹。自吾祖出。故知非後時方改也。
【科】二約終教。即就真如性中立種性故。則遍一切眾生皆悉有性。
良以真如隨緣成種種味故。言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論曰真如內熏力故能令眾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真如熏無明成淨用等。要問曰若依三乘終教則一切有情眾生皆悉成佛。由他聖智顯本有佛性及行性故。除其草木故曰遍有情皆悉有性也。孔目曰。佛性者諸佛所師。所謂法也。真性平等猶如虗空。於諸凡聖無有限礙。名為佛性。
【科】故智論云。白石有銀性。黃石有金性。水是濕性。火是熱性。一切眾生有涅槃性。以一切妄識無不歸自真性故。如經說言眾生亦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此在無情數中即諸法自性也。在有情數中名涅槃性。涅槃即所證佛性也。論文甚明。或謂今學者遍執論文並無此義者悞矣。良以真如隨緣而成妄識。妄識從緣無有自性。皆歸真性也。故論曰以真如法常熏習故妄心則滅法身顯現。凡是有心定當作佛。涅槃云若說草木有佛性者是外道說。孔目云佛性者據覺時語所以知者為隨其流處成種種味。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則在有情位中名為佛性。佛者覺也。口稱無情復言有覺。是知不曉也。須知以性從緣則成差別。以緣從性方歸一體。
【科】問如有難云。若諸有心悉得菩提者。佛亦有心亦應當得。若言佛雖有心更非當得。是則無性眾生雖有是心亦非當得。
佛及無性同是有心。佛非當得。無性應然。
【科】答經中已自簡濫故。但云眾生有心不云佛矣。以處處受生名為眾生。故不同佛也。
經自揀云。眾生有心。何以濫佛。故不同也。
【科】問若並有性。如何建立五種性中無性者耶。
性若並有。經論云何建立無性。
【科】答論自有釋故。寶性論云向說闡提無涅槃性不入涅槃者。此義云何。為欲示顯謗大乘因故。此明何義。為欲迴轉誹謗大乘心依無量時故作是說。以彼實有清淨佛性故。
此義云何。此是論中自有此問。論自答釋也。誣謗大乘是地獄因。為轉此心令不生謗。故約長時不得成佛。非謂永無清淨佛性。
【科】又佛性論云。問云。若爾云何佛說眾生不住於性。永無般涅槃耶。答云。若憎背大乘者。此法是一闡提因。為令眾生捨此法故。若隨闡提因於長時輪轉不息。以是義故經作此說。若依道理。一切眾生皆悉本有清淨佛性。若不得般涅槃者無有是處。是故佛性決定本有。離有離無故。
問下論自問也。不住於性不住清淨佛性。答下論答也。若背大乘是謗誹大乘也。若有此法則墮闡提。故為欲恐怖令捨此法故說無性。若墮此法則長時流轉。約此義故經說無性。若依真實道理皆有佛性。若言闡提實不得滅度無有是處。是故下結成俱有。
【科】解云又此論前文廣破無性。乃至末文云三者失同外道。有本定有。無本定無。有不可滅無不可生。此等過失。由汝邪執無性義生。乃至廣說。
良以種性順因緣門。非偏在有。不偏在無。汝執定無故生諸過。是失同外道也。
【科】問前始教中決定說有無性眾生。此終教中並皆有性。云何會通。
始終二教各有所依之經。二義差別如何和會。
【科】答亦論自有釋。故佛性論第二卷云。何故復有經說闡提眾生決定無有般涅槃性。若爾二經便自相違。如何會二說。一了一不了故不相違。
此論王宗一性。故作此問。意在釋通。了者終教所依之。經說一切皆有清淨佛性者了義說也。不了者始教所依之。典言有無性者是權施不了說也。是故如來所說不相違也。
【科】解云。若小乘中但佛一人有性。一切人皆不說有。三乘始教中以漸異小乘故。說多人有性猶未全異彼。故許一分無性。是故論中判為權施不了說也。
尚言一分無性猶未全異。故曰權施矣。
【科】問若依終教。一切眾生皆當作佛。即眾生雖多亦有終盡。若如是者最後成佛即無所化。所化無故利他行闕。行闕成佛不應道理。又令諸佛利他功德有斷盡故。
生界雖多而皆有性終竟有盡。若如下立理進難。若許俱成。二利行中利他為上。生總成佛則無他可利。無他可利則無妙行。無行而成理不應故。又諸佛如來利他功德無有斷盡。生界若盡則斷盡矣。
【科】如其一切盡當作佛而言眾生終無盡者。即有自語相違過失。以無終盡者永不成佛故。又如一佛度無量人於眾生界有損。以不若有漸損必有終盡。有損無盡不應理故。若無損者則無滅度。有滅無損不應理故。
眾生總許作佛而云無盡。則自相違也。又如下問生界損不損否。若有損。云何有損而云無盡。不成理故。
【科】依如是等道理。佛地論等由此建立無性有情。離上諸過。此義云何。
依上諸義。佛地瑜伽等論立無性者。其義善成。
【科】答若謂眾生由有性故。並全成佛說有盡者是。即便於眾生界中起於減見。眾生界既減。佛界必增。故於佛界便起增見。如是增減。非是正見。
若謂下牒難是即下總非。既云增減。是外道說。故非正見。
【科】是故不增不減。經云。舍利弗。大邪見者所謂見眾生界增。見眾生界減。乃至廣說。
邪見之人則有增減。彼經又云。法身即是眾生。眾生即是法身。法身眾生。義一名異。又云。眾生界法界無二無別。若言眾生法界有二有別者。我說彼人名一闡提。
【科】設避此見。故立此一分無性有情為不增減者。彼終不能離增減見。何以故。以彼見於諸有性者並成佛故。則便起於斷見減見。諸無性者不成佛故。即便起於常見增見。以彼不了眾生界故。
設避下是牒難彼終下總非。何以下徵釋有情俱成則後不復有成佛者。則斷見減見無性不成。常在生界是常見增見。有如是見者由不了生界也。
【科】是故經云。一切愚癡凡夫不如實知一法界故。不如實見一法界故。起邪見心謂眾生界增眾生界減。
在文可見。
【科】文殊般若經云。假使一佛住世若一劫若過一劫。如一佛世界。復有無量無邊恒河沙諸佛。如是一一佛若一劫若過一劫。晝夜說法心無暫息。各各度於無量河沙眾生皆入涅槃而眾生界亦不增減。乃至十方諸佛世界亦復如是。一一諸佛說法教化各度無量河沙眾生皆入涅槃。於眾生界亦不增減。
即文殊問般若也。假使過一劫等言其長時也。如一下以一例多亦爾許時晝夜度生不息。如是之多爾許成佛而不增減。此約一方說乃至下列明十方也。
【科】何以故。眾生定相不可得故。
何故爾所時界多佛度生而不增減。眾生既無定相。將何以增減。法身被染故曰眾生。從緣成立性本自空譬如虗空。一切世界若成若壞常無增減。以義從名假立眾生耳。故經云若成正覺與不成正覺亦無增減。何以故。菩提無相無非相。無一無種種。能成所成皆無有相。復何增減。
【科】義言說眾生界猶如虗空。假使無量勝神通之者各無量劫飛行虗空。求空邊際終不可盡。非以不盡不名遊行。非以遊行令其得際。
虗空諭生界。神通諭諸佛。飛行求空諭說法度生也。
【科】當知此中道理亦爾。非以當得令其有終。非以無終說有無得。是故諸難無不通也。
非以當得成佛令生界有盡。非以生界無盡說有無性不成佛故。是故結成義宗。生界離盡不盡。諸難皆遣也。
【科】又為成諸佛利他功德無斷盡故。立一分無性眾生者。
【科】是則令彼諸佛但有變化利他功德。亦即斷彼隨他受用諸功德也。以無菩薩證諸地故。又化他中亦但有麤斷滅彼細。以無一人得二乘無漏故。
登地即見報身。今無登地之機。故斷報身利他功德。以彼無性但以人天而成熟之。又化下且凡夫二乘見彼化佛。以彼無性但是凡夫。既無二乘變化利他有麤無細。
【科】又今已後諸佛無有一佛得說三乘等教。以無得聖機故即斷諸佛同體大悲也。
應但天乘梵乘。諸佛不說聲聞等法。以無所化機故。
【科】又若定意謂悉有性故必皆有盡。恐最後佛闕利他行故立一分定無性者。
【科】然彼後佛終於利他不圓滿。以其所化無一有情得聖果故。但佛菩薩二利之中利他為最。何有不令一人得聖果而於自身得成佛耶。
不能度一眾生令得聖果故利他行闕。闕利他行而自成佛耶。
【科】又本皆發弘誓願云令諸眾生悉得菩提。是故令得故本願不虗。而眾生界不可囗故本願不斷。若不爾者違本願故。行願虗故虗行成佛不應理故。
諸佛菩薩初始發心即有此願。由有此故得成菩提。今皆無性不能令得故本願虗也。有性俱成生界 故本願斷也。若不下虗發度生之願。無生證性。行願虗矣。不能如實修行而自成佛。理不應故。
【科】是故雖欲避上諸失建立無性。不謂彼過還墮此宗。是故無性非為究竟了義也。
此上諸過是法相宗立此以難性宗。故云不謂彼過。彼即性家也。還墮此宗即相宗也。以能立過設難之家為此。受難之家為彼也。
【科】問夫論種性必是有為。如何此教約真如為種性耶。
此亦有宗以事難理也。不達有為皆從真起。故有是問。
【科】答以真如隨緣與染和合成本識時。即彼真中有本覺無漏。內薰眾生為返流因。得為有種性。
即起信云心生減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也。即彼下論云此識有二種義。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乃至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又曰依法力熏習如實修行滅相續心相。顯現法身故。為返流因。為性種性也。
【科】梁攝論說為梨耶中解性。起信論中說梨耶二義中本覺是也。
梁論稱解性即是起信梨耶中本覺二論共詮也。
【科】又彼論中如來藏具足無漏。常薰眾生為淨法因。又寶性論云及彼真如性者彼本云如六根聚。經說六根如是從無始來畢竟諸法為體。故解云以真如通一切法。今簡去非情故。約云處眾生數中取彼畢竟真如理以為種性也。
解云下章家示經義也。經取諸法中唯真如是不可破壞故。故云究竟為體。
【科】此與瑜伽所說名同。但彼約始教。以理從事麤相而說故。約事中明種性故也。地持云種性麤相我已略說。此之謂也。
寶性與瑜伽所說名同。彼宗就事建立種性。故云以理從事麤相而說也。以彼證。
【科】寶性論中約此終教以事從理深細而說故。就真如明性種性。是故佛性論云自性清淨心名為道諦。
就真如本覺以明故云終教以事從理深細而說也。佛性下引證道諦即所修之道。皆從真流也。
【科】又涅槃經云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
【科】此等並就本覺性智說為性種。
指上所引經論並將本覺性智。說為性種也。
【科】其習種亦從真如所成故。攝論云多聞薰習從最清淨法界所流等。
【科】又起信論中以真如體相二大為內薰因。真如用大為外薰緣。以與無明染法合故。是故三大內外說薰以薰力故。無明盡時冥合不二。唯一真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