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53600000012

第12章 李世民兵会长安段志贤单骑破虏

却说李渊从弟李神通,在长安亡命入县山中,与长安大侠史万宝等起兵,众有数万,来应渊。渊女〔婿〕柴绍之妻,亦聚徒于蓝田,得万余人,听的渊大军屯关中,各遣使迎渊。渊即使柴绍将数百骑迎李氏,柴绍领命去了。关中群盗皆请降。渊以书慰劳之,曰:“诸君欲共仗大义,以成美名、富贵。久当共之。”众闻其召,各领所部来见,共有十万余人。渊使受世民节制。因是军声尤盛。引兵望长安进发。

边廷消息报入长安来,京兆内史卫文升年老,闻渊军至,忧惧成疾。独将军阴世师、郡丞骨仪奉代王侑,率将佐乘城拒守。渊军至永丰仓,赏劳军士,赈济饥民。大兵进屯冯翊,遣使召世民军合。世民所领一支兵,从关中招抚,禁革以下不许侵扰。百姓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群盗归之如流。世民收其豪俊,以备僚属,有胜兵九万,扎营于泾阳。时柴绍军迎见妻李氏,大悦曰:“自长安别,赴太原,一何音问疏阔。不期今日得遇,实天从所愿也。”李氏曰:“吾因归县别野,散家赀,聚徒众,欲赴太原。听知父兵进关中,故来相约。”二人各诉款曲,将精兵万余,会世民于渭北。世民大喜曰:“人所谓‘摧锋破敌,无非父子亲兵。’吾今日有之耳!”因与柴绍各置幕府,号“娘子军”。有隰城尉房玄龄,谒世民于军门。世民一见如旧识,曰:“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署记室参军,引为谋士。玄龄亦对人曰:“此真吾主也!”罄竭心力,知无不为。世民即引兵趋司竹。军令严整,所过秋毫无犯。遣使者白告渊,请期日赴长安。

却说渊命刘弘基、殷开山等分兵西略扶风,有众六万,南渡渭水,屯于长安故城。守臣郎将翁霸,听得渊军到,即与部属徐质商议。质曰:“今兵少,不可敌。若分其势乃可。公引兵背出渭水,渊兵必南应之,然后轻兵袭其寨,可破也。”霸从之,即领精兵四千寇渭水,徐质引兵五千出城。刘弘基以兵从左右翼出战,与徐质两下军器并举,交锋未十合,后阵人报:“长安城军攻袭后营。”弘基即令殷开山一支军兼行,趋渭水。殷开山逆击之,徐质军大败,杀向渭水,与霸合为一处。渊众势大,如何敌得住?二人引残兵,弃城走归长安。弘基迎渊入城。渊命建成选仓上精兵,趋长乐宫;遣使迎世民。世民率诸佐入见。渊以其新附诸军北屯长安故城。延安、上郡、雕阴皆请降,渊遣人招纳之。

渊引军西行,所过离宫、园苑皆罢之,出宫女数百人,令各还其亲属。远近大悦,争持羊酒劳王师者,处处皆然。十月至长安,诸军皆集,合二十余万。渊命各依垒壁扎下,毋得入村落侵暴良民。长安城中卫文升、阴世师等,深沟高垒,悉力拒守。骨仪上言:“宜往河东取救。”代王侑从之,即遣使取屈突通军来救长安。使者领诏,迳来河东。

且说河东屈突通,与渊将吕绍宗屡日交兵,不分胜负。因是河东久战不下。忽报:“渊军进逼行在,遣使来取救兵。”通惊曰:“河东亦是要害之地,若弃之而趋长安,则河东谁可保?”尧君素曰:“今上有燃眉之急,主将不得不持兵救应。我引兵拒蒲,以扼河东。主将可自救长安。”通从之,即以君素守蒲,自引兵一万,由武关趋蓝田,以救长安。兵至潼关,阻刘文静兵,不得进。相持二十日,屈突通从高阜处望见文静与王长谐分为三壁屯扎,前一壁旗帜不整,军士怠倦。与桑显和谋曰:“观静军散乱,易为攻击。今夜乘其不备,从关左道掩袭之,无有不破者耳。”显和曰:“此策甚妙。缘文静亦善用兵,当分前后攻之。”通即令:“张允忠领一支军,攻其一壁。我军随后至矣。”允忠领计去了。

将近三更左侧,允忠悄悄由左道迳出关来,果是王长谐军无备,被允忠斩壁而入,乘夜不知虚实,谐军大乱。通兵从后掩至,夺其一壁,关里火光照天,金鼓不绝。两下交兵,将近天色欲曙,桑显和纵兵大出,王长谐不能抵敌,大败。将逼文静营,文静戒令军中勿惊,自以短兵立于壁外,通军不敢近。因是文静一壁独完。会允忠兵骤至,箭如雨下,文静军溃。段志贤率壮骑驰入,杀通众十余人,左腿中流矢,忍痛不言,奋冲驰突。文静亦被矢伤,死者甚众。显和以士卒战疲,乃传餐于中军。文静因得分兵守其二壁,仍集游军数百骑,与段志贤等自南山还击其背。金鼓连天,三壁兵大呼,奋而出。显和众各慌,遂大败。志贤乘胜掩杀,正遇张允忠迎战,被志贤一刀斩之。屈突通与显和单骑复逃回潼关。文静尽降其众。唐军复振。

而长安代王朝夕望河东救兵到,至是一月不报,城中困急。渊遣温大雅于城下谕文升等曰:“盖闻:‘贞妇不嫁破亡之家,贤臣不佐绝灭之国。’今隋主无道,代王幼冲,国已将亡,社稷崩颓。诸军苦为守此孤城,一旦身死世绝,为天下笑。”文升于城上答曰:“尔曹出兵无名,徒恃其士马之众。古人称‘利人土地货宝者谓之贪兵,兵贪者必败。’唐公弗守臣节,围寇长安,不道之极矣!君上临川,以代王付吾等奉守,今銮舆未返即开门归降,苟图富贵不恤大义,上负吾君,下负民望,有忠心以报国者固于是乎?此颈可断,此志不可移也。”大雅闻文升语,知不可屈,即回以升言,具知唐公渊。渊命诸军攻城益急。卫文升因城中粮乏,外无救援,积疾日深,知不能起,因谓其同属曰:“善事代王。我无能为矣。”言讫而卒。

十一月,渊攻破长安,约毋得犯七庙及代王宗室,违者夷三族。因是,渊军入城,秋毫无犯。百姓各香花灯烛,迎门而接。渊入朝门,代王左右皆奔散,唯侍读姚思廉侍侧。渊军士将登殿,思廉厉声呵之曰:“主上在此!唐公既举义兵匡帝室,卿等毋得无礼!”众皆愕然,不敢近,布立于庭下。渊称呼拜毕,迎代王于东宫,迁居大兴殿后厅。思廉扶王至阁下,泣拜而去。渊还舍于长乐宫,差官分所各处安民。且看后节如何分解?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绝色斗魂师:战神狂妃

    绝色斗魂师:战神狂妃

    【女强,宠文】她是K国暗帝组织最出色的特工,风华绝美,腹黑狡诈,我行我素。他是龙翰帝国最妖邪的七王爷,翻手可杀万人,覆手可救苍生。一朝穿越沦为废材,人人来欺,人人来辱。唯他慧眼识珠,揽进羽翼之下。当废物逆袭一鸣惊人,锋芒展露,狂妄无比,名震天下。她必奉行一条规则,恩还十倍,仇还千倍!他与她强强联手,将这斗魂大陆,搅个天翻地覆!片段一:“羽千兮,到底是谁给你勇气让你这么狂妄的?”渣后母指着她怒骂?淳于狂一挑眉,“本王给的,你有意见?”片段二:“这女人以后就是本王的了,你们的眼睛给本王擦亮点!”他大气宣布。她一勾唇,淡淡的说道,“我是我自己的,不是任何人的!”他邪魅一笑,“那本王是你的,可以吗?”
  • 华灯星桥耀百枝

    华灯星桥耀百枝

    我从黑暗中出世,生长之中再无光明。华灯初上,在星桥遇到唐华,他头顶映着满天星光,手中一支星烛向我递送。我从未追寻过光,它降落在我头顶时,我只想着避躲。黑夜渐渐将我堙没,如果我从黑暗中来,注定会到黑暗中去。届时只想多看看你的星眸,好让我在生命尽头触到最后一缕烛光。华灯何煌煌,百枝火树,星桥铁锁,梦里花凉。唐华和乔百枝,一个降生在光明之中,一个生来被黑暗包裹。两人牵了手,从此光不再炽热烫手,夜也不再黯淡冰凉。
  • 人间瑶池:黄龙(文化之美)

    人间瑶池:黄龙(文化之美)

    黄龙自然保护区,因黄龙沟内有一条蜿蜒的形似黄龙的钙华体隆起而得名,历来被誉为“人间瑶池”与“人间天堂”。彩池、雪山、峡谷和森林谓之黄龙“四绝”。黄龙奇、绝、秀、幽的自然风光蜚声中外,藏族、羌族和回族的民族风情也令人心驰神往。看罢此书,赞叹的不止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 我真是农三代

    我真是农三代

    “往上推三代,谁家不是农民?我就是农三代!”面对质疑,从城里来的年轻人高飞如此说!他不光如此说,也如此做。农村的生活,让他觉得,人活着不能只为了自己,总要为别人也做点儿什么。他这么想,也这么做,从此,他在这条崎岖的山路上奋勇前行,不屈不挠。幸好,前进的路上并不孤单,有许许多多的人与他一同前行,朝着宽阔的康庄大道飞奔!终于,他走出了一条属于农三代的路!
  • 有教养的孩子,会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有教养的孩子,会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如何让孩子有教养,是父母一直在追寻的课题,但也是父母无形中会忽视的问题。孩子的一言一行,生活修养,到头来都是“教养”的问题。如何培养孩子的“教养”,也许这本书,能让你找到答案。
  • 王制

    王制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605高地

    605高地

    对石茂成的注意源于一个来自淮北地区的青年导游。那天,林东秀因核实某文史事件的场景去了一趟位于市东兴大道的历史博物馆。身为《省史纵横》的编创人员,尚有些稚嫩的她是这家博物馆的常客。一迈进大门,就见一群头戴红色旅游帽的老人堵在门口。一个手持小旗的小伙子正在对他们训话:“……这里都是革命英烈,打败蒋家王朝的历史见证。叔叔阿姨要好好看,慢慢瞧,说不定还能找到你们年轻时的影子,去年我带团就撞上了一个……”老人们哈哈笑。“别不信,真的。你们要是累了就找个地方坐坐,左边是男厕右边是女厕,不要乱跑,跑丢了我们的大巴不等人……”
  • 职场中50个第一次

    职场中50个第一次

    什么时候,所有人会把目光聚焦到你身上?一定是你“第一次”处理某件事情的时候:第一件见大客户,第一次与同事竞争,第一次被同事排挤,第一次给领导送礼……“第一次”最能暴露你处理问题的能力。职场的冷酷在于,做错事,周围人可能向你传递“你错了”的信号,却不告诉你错在哪里。
  • 依羽飞

    依羽飞

    古代魏国的青年许飞和萧羽,机缘巧合之下,为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理由,走入官场争斗,在与命运的抗争中,仗着自身的才干和谋略,治县郡、平边患、理国政。打破了豪门枷锁,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
  •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当时没有人知道,那个挺着大肚子,背着布袋游走于街头,始终面带笑容逗弄世人的乞丐和尚,就是真正的弥勒佛。唐末乱世,在一场洪灾中,弥勒转世为人,被一对农民捡回收养,取名“契此”。就在结婚当晚,他抛下养父母、未婚妻,逃婚到岳林寺剃度出家。本想安心修行,却屡遭三个假和尚诬蔑,成为世人眼中偷吃荤腥、贪恋女色的花和尚,像过街老鼠一般受尽欺辱。在万念俱灰之时,经无名老僧指点修行,终于在弯腰插秧时重拾本来面目,从此背起布袋四处游荡,见人就笑,更在嬉笑怒骂、疯疯癫癫的言行中教化众人:少一点心眼,多一点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