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61600000014

第14章

论曰。别明观行有六分中。显一切行出真性空竟在于前。此下第六明无量法入如来藏。就文有二。一明诸法诸行同入一处。二显入行入智因果差别。初中亦二。先明诸法入一实义。后明诸行入一佛道。初中有四。一问二答三领四述。问中有二。先领前说。后问所疑。此中问者名梵行者。是人形虽俗仪。心住一味。以是一味摄一切味。虽涉诸味之秽尘俗。不失一味之梵净行。此中显如是义。所以令其发问。从本际起者。闻佛所说即入本际。今欲发问从彼而起。生义不灭者。是领下半。是义生非灭故。灭义不生者。是领上半。是义灭非生故。如是如义者。总领一偈。不灭不生无二义故。如是无二义诸佛所觉道故言即佛菩提。觉顺无二不分不别故言即无分别。由其无所分别乃能无不分别。故言无分别智分别无穷。所以分别无穷者。只由灭诸分别故。言无穷之相唯分别灭。如是义相离言绝虑故不思议。不思议中心言绝故。乃无分别。如是领前所说偈义

经曰。尊者一切法数无量无边无边法相一实义性唯住一性其事云何

论曰。此是正问所疑。小乘教有八万法蕴。一蕴之量十百之数。今大乘教不唯八万故言法数无量无边。无边教法所诠义相更无异趣唯一实义。教法众多唯住一性甚难可解。其事云何

经曰。佛言长者不可思议我说诸法为迷者故方便道故一切法相一实义智何以故譬如一市开四大门是四门中皆归一市如彼众庶随意所入种种法味亦复如是

论曰。是第二答。于中有三。谓法.喻.合。初法说言我说诸法者谓三乘教及一乘教。为迷者故者。为未达一味者说故。方便道故者。皆入一味之方便故。入正观时不须言教故。一切法相一实义智者。因诸教法所入之相唯一实义正观智故。喻中言一市者。喻一实义。开四门者。喻四种教。谓三乘教及一乘教。是四门中皆归一市者。依四教者皆归一实故。如彼众庶随意所入者。随根浅深随入一教故。所以一市喻一实者。为是百姓之所入故。为诸众生之所归故。合中言种种法者。合于四门。次言味者。谓所趣味合于一市

经曰。梵行长者言法若如是我住一味应摄一切诸味

论曰。此是第三领解。摄诸味者。摄诸教味归一实故

经曰。佛言如是如是何以故一味实义味如一大海一切众流无有不入长者一切法味犹彼众流名数虽殊其水不异若住大海即括众流住于一味即摄诸味

论曰。此是第四述成。于中有二。总述别成。别中有三。谓法.喻.合。合中有二。一者合彼众流。先以法合后即牒喻。二者合括众流。先举其喻后以法合

经曰。梵行长者言诸法一味云何三乘道其智有异

论曰。此下第二明一切行入一佛道。先问后答。此是问异

经曰。佛言长者譬如江河淮海大小异故深浅殊故名文别故水在江中名为江水水在淮中名为淮水水在河中名为河水俱在海中唯名海水法亦如是俱在真如唯名佛道

论曰。是第二答有喻有合。初中江河淮者。喻三乘行。海喻佛道。大小异者。喻三乘心宽狭不同。深浅殊者。喻三乘智优劣有异。随前二义其名各别。俱在海中唯名海水者。喻其三乘同入十地法空真如。唯名佛道没三乘名。当知三乘差别行者。皆在地前方便道中莫不终入真如正观。所以三乘终无别归。如诸教法同入一味。合喻之言在文可见

经曰。长者住一佛道即达三行梵行长者言云何三行佛言一随事取行二随识取行三随如取行

论曰。此下大分第二入行入智因果差别。于中有四。一者入行差别。二者入智差别。三者入因事用。四者入果常住。初中有三。一者总标。住一佛道者。初地已上名住佛道。具三种智达三行故。二者问。三者答。答中有二。别明总释。别明中言随事取行者。谓依四谛十二缘起随因果事取道品行故。随识取行者。谓诸众生唯一心作。随唯识理取四摄行故。随如取行者。谓一切法悉皆平等。随平等如取六度行故。摄行属心故名为取。非谓能所分别之取

经曰。长者如是三行总摄众门一切法门无不此入入是行者不生空相如是入者可谓入如来入如来者入入不入

论曰。此是总释三行。随事行者。共小乘门。随识行者。独大乘门。此二是差别门。第三是平等门。由是道理总摄众门。又道品行不住生死门。其四摄行不住涅槃门。随如度行平等无二门故。一切法门无不此入。入是行者不生空相者。虽随如行而恒随事随识行故。不取空相而住寂灭也。可谓入如来者。虽随事识而恒随如。取平等行故可谓能入如来藏海也。入入不入者。入其入心于不入故。能入所入平等无别故曰不入。虽无别异而亦非一故。约观心假名入心。如是入心不存入相故入其入于不入也

经曰。梵行长者言不可思议入如来藏如苗成实无有入处本根利力利成得本得本实际其智几何

论曰。此下第二入智差别。先问后答。问中有二。先领前说。后问所疑。如苗成实者。如似谷苗成穗实时。无能入者无所入处。入如来藏当知亦尔。苗喻本利实喻得本。入时平等无所入处故

经曰。佛言其智无穷略而言之其智有四何者为四一者定智所谓随如二者不定智所谓方便摧破三者涅槃智所谓除电觉四者究竟智所谓入实具足道长者如是四大事用过去诸佛所说是大桥梁是大津济若化众生应用是智

论曰。是第二答。于中有三。所谓总标。别释。总明。总标中言其智无穷者。所达无边故其智亦无穷。但以义类相对。总略而说有四而已。别显中言定智者。平等性智唯在正观不作方便故名定智。对治末那我我所执随观平等故曰随如。不定智者。妙观察智在第六识方便进取故名不定。方便道时推求摧破名事等相故曰摧破。此智实通方便正观但为别定智故略举方便耳。涅槃智者。成所作智能现八相而作佛事举最后相名涅槃智。除灭五识而得此智。以是义故名除电觉。电觉者。谓五识乍起乍灭如电光故。究竟智者。大圆镜智。唯究竟位得此智故。于一切境无不穷故。入一实义故名入实。无境不现名具足道。总明中言四大事用者。用无不周故。诸佛所说者。诸佛道同故。大桥梁者。以是四智载三乘人令到一乘之彼岸故。大津济者。用此四智遍涉六道示出世道度爱河故。是故化者应用是智也

经曰。长者用是大用复有三大事一者于三三昧内外不相夺二者于大义科随道择灭三者于如慧定以悲俱利如是三事成就菩提不行是事即不能流入彼四智海为诸大魔所得其便长者汝等大众乃至成佛常当修习勿令暂失

论曰。此下第三入因事用。于中有二。长行。重颂。初中有三。略明。重显。三者领解。初中有四。一者总标。二者别解。三者合明。四者结劝。总标中言用是大用者。举前所说四智大用。位在地上乃至佛果。复有三事者。能成四智之事有三。此在地前四位中。行此三事者。初定次慧第三定慧俱行大悲为体。初言定者。即三三昧。此有多门左右异说。或言空.无相.无愿。或言无作.无相.空空.或言空。无作.无相。随宜安立皆无障碍。或名三解脱。唯在无漏故。或名三三昧。亦通有漏故。于中别义下文当说。而言内外不相夺者。内识外境共相现发。取违顺相夺诸善根。今达皆空不令夺故。于大义科随道择灭者。谓于四大及三法门随理简择。摧破诸相伏灭本识戏论种子。前三三昧伏其现缠。此简择慧损伏种子。由是遂成四智之时能拔种子得转八识故。于如慧定以悲俱利者。前慧及定皆顺如理。是故说名于如慧定。于中亦修大悲相应自利利他故言俱利。所以然者。若离大悲直修定慧。堕二乘地障菩萨道。设唯起悲不修定慧。堕凡夫患非菩萨道。故修三事远离二边。修菩萨道成无上觉。故言如是三事成就菩提。若不俱行此三事者。即住生死及着涅槃。不能流入四智大海。即为四魔所得便也。此是合明。下即劝修为第四门也

经曰。梵行长者言云何三三昧佛言三三昧者所谓空三昧无作三昧无相三昧如是三昧

论曰。此是第二重显。有二问答显前二门。此显初门。是三差别略有三义。一体用相故。二心因果故。三识见相故。体用相者。凡一切法莫过此三。法体空故立空三昧。无作用故无作三昧。无相状故无相三昧。心因果者。因果所起兴于心行。心行空故立空三昧。诸因无所有故立无作三昧。诸果不可得故立无相三昧。识见相者。诸识自体空故立空三昧。遣见分故立无作三昧。遣相分故立无相三昧。是第三门顺前内外不相夺文

经曰。梵行长者言云何于大义科佛言大谓四大义谓阴界入等科谓本识是为于大义科

论曰。是显第二门。所以四大而别立者。为显初修先择粗境。谓诸法中色法最粗。内支体等外山河等。观是等法不离四大。观是四大皆不可得。有方无方俱不成故。如是简择已。次观微细。义谓阴界入。略广中故。略摄观五。广观十八。略广中间观十二入。观察一切皆不可得。次言等者。谓余法门十二支等。如是简择观察力故。即能损伏本识之内无始戏论名言种子。始时损伏乃至断灭。所以前言随道择灭

经曰。梵行长者言不可思议如是智事自利利人过三界地不住涅槃入菩萨道如是法相是生灭法以分别故若离分别法应不灭

论曰。此是第三领解。于中有二。先领观行。后解境界。如是智事者。如是三种能成四智之事用故。自利利人者。前二自利第三利人故。过三界地者。前二定慧异凡夫故。不住涅槃者。第三大悲异二乘故。离彼二边入菩萨道也。如是已下解彼境界。谓初定境诸识见相。次智境界大义科法。如是法相皆生灭法。所以然者。由妄分别动心海故。本来静门若离分别无其所因。何由生灭。以之故言法应不灭

经曰。尔时如来欲宣此义而说偈言法从分别生还从分别灭灭诸分别法是法非生灭

论曰。此下第二以偈重颂。于中有二。一者如来略宣。二者长者广演。今此颂中所言法者。谓一心法。若妄分别动心海故。若生若灭一切诸相莫不皆从分别所作。若就本觉。本来静门离诸分别故是法非生灭。谓从本来灭诸分别。无生灭因。故非生灭。若使生之与灭皆从分别之所作者。瑜伽所说云何而通。如彼思所成地中云。无灭他用无自灭用

问。如众缘有故生。亦众缘有故灭耶

答。众缘有故生。生已自然灭。如是相违云何和会。解云。因缘道理如彼论说。唯识道理如此经说。所以二说皆有道理

经曰。尔时梵行长者闻说是偈心大欣怿欲宣其义而说偈言诸法本寂灭寂灭亦无生是诸生灭法是法非无生彼即不共此为有断常故此即离于二亦不在一住

论曰。此下长者广颂有八行偈。即为五分。一者二颂正演前义。二者二颂破诸邪解。三者一颂申己正取。四者二颂礼正说者。五者一颂请说未闻。此即第一正演前偈。于中有三。一者二句演彼下半。二者二句演彼上半。三者一颂总演二义。初言诸法本寂灭者。谓阴界等法本来寂灭故。寂灭亦无生者。非但诸法本来寂灭。寂灭之理亦无生故。第二中言是诸生灭法者。谓阴界等世俗法故。是法非无生者。从分别动有生起故。是就真俗非一之门以显动静不杂乱义。第三中言彼即不共此者。谓彼寂灭无生之法不与此生灭法共并故。为有断常故者。若彼与此共并有者。此法生灭即有断边。彼法常寂即有常边。同二乘过乖中道故。然佛所说一偈之义不堕断常故。此即离于二。不无动静故。亦不在一住。不在一住者。不守一实一心性故。离于二者举体动静非二法故。当知是事不可思议

经曰。若说法有一是相如毛轮如焰水迷倒为诸虚妄故若见于法无是法同于空如盲无日倒说法如龟毛

论曰。此是第二破诸邪解。邪解虽多大邪有二。依甚深教如言取义自谓究竟难可化故。一者闻佛所说动静无二。便谓是一一实一心。由是诽拨二谛道理。二者闻佛所说空有二门。计有二法而无一实。由此诽拨无二中道。是二邪解服药成病甚难可治。今显彼过。此二颂中次第显之。初言若说法有一者。谓如前说计有一实。如自所计说有一法故。是相如毛轮者。谓彼所计一实法相如目曀者所见毛轮故。如焰水迷倒者。谓如渴鹿见焰谓水驰走而求直是迷倒。计有一心亦如是故为诸虚妄故者。渴鹿见水曀者见轮学士计一。如是诸计齐虚妄故。次破无见。若见于法无者。谓如前说计有二谛。无一心法故。是法同于空者。彼计一心同于空理。空理之外本无一实故。如盲无日倒者。谓如生盲贫穷乞儿本未曾见日轮光明。其有目者为说有日。盲者谓无不信有日。直是颠倒。彼计亦尔。由彼本来唯学空有。而未曾闻无二中道。虽有说者不信受故。所以日轮喻于中道者。日轮圆满有大光明。唯除盲者无不见故。一心亦尔。周圆无缺有本始觉大光明照。除不信者无不入故。说法如龟毛者。彼无见者说一心法但名无体犹如龟毛。不异盲人谓无日轮也

经曰。我今闻佛说知法非二见亦不依中住故从无住取

论曰。此是第三自申正取。知法非二见者。知中道法非有无解之所见故。即离第二无日之倒。亦不依中住者。虽离二边不存中道一实而住。即离第一轮水之妄。如是离彼二边过失故。从佛教无住之诠领解所诠无住之旨。故言故从无住取也

经曰。如来所说法悉从于无住我从无住处是处礼如来敬礼如来相等空不动智不着无处所敬礼无住身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从木叶开始种田

    从木叶开始种田

    穿越年年有,今年到我家,什么,是火影世界,果断苟。忍者是不可能当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当的,还是做个资本家的好,让火影世界的忍者都给我打工。
  • 九婴

    九婴

    暗黑色一拢的山脉欲刺破大地,仿佛由地狱深渊伸出来的黑色巨掌。除了带来无尽的冰寒,剩下的都是无边的绝望。它们是两匹狼,怒睁着暗绿色的狼瞳在微暮天光里,死死盯着他。他是一名少年,处在环绕的阴影中,无法看清楚他的目光。两匹狼被少年的咆哮震慑。少年挟风扑了上来,但狼是最敏捷的猛兽,它们跳出了少年的攻击范围。其中耳朵有残的一匹狼张嘴咬住了他的脚踝。
  • 云不知风动

    云不知风动

    芙蓉花起,几世情缘,到头来,不过是梦一场;情结情劫,究竟是情还是劫?
  • A Dome of Many-Coloured Glass

    A Dome of Many-Coloured Glas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小不点的梦想(百万理财教育成长必备)

    小不点的梦想(百万理财教育成长必备)

    这个故事借着小不点的梦想实现过程,简单引导孩子为什么要赚钱?可以用什么方式赚钱?进而认识理解父母的工作内容和职业价值,孩子从小学就开始练习树立人生志向,大学选填志愿才不会依分数选填科系,最后毕业即失业。没有梦想的人生,少了前进的热情和动能,但是大部份的人却连做梦都不会。让孩子从这个小故事开始,梦想的种子在心中发芽,然后透过理财教育和金钱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一步一步实现其人生梦想。
  • 商门崛起
  • 慕黎校草是女生

    慕黎校草是女生

    【新书《有你的风微甜》上线!请大家多多指教!】她是曾经是雇佣兵,不幸被父母杀死;重生之后,女扮男装,是穆黎学院邪魅纵生的校草,她桀骜不驯,拽炸天,为了复仇而努力着,后来,她遇上了他,他帮她实现愿望,而她,只需要活在阳光下。
  • 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

    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

    本套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亚非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亚非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佛说大金色孔雀王咒经

    佛说大金色孔雀王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