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90800000002

第2章

《孝经》:十三经皆圣人教人之书也,而至德要道尤在《孝经》。其书最少,其义最显。近年考试囗(一)。功令增《孝经》论,盖欲天下人人读之。此所以顺天下也。自囗功令颁布以来,不知天下果人人读之欤?其读者视为圣人教人之书欤?抑但视为考试题目欤?而世俗之人方取浮屠道士之语写刻传布,以为可以劝善戒恶而不知求之圣人之书,非所谓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欤?澧既刻《孝经》唐石台本,又刻开成石经本,乃抄十七史中论说《孝经》之事若干条为一帙以缀后,将来有续抄者更当增入之,欲以此为读《孝经》者劝,使知其不可不读而 [不]徒为考试题目而已也(二)。【『而』字下当脱『不』字——寿昌校。】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尚武城人(三),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四)。

《汉书艺文志》云(五):汉兴,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之,各自名家。【《孝经》】

【要添『孝经』二字(六)。】

《汉书疏广传》云(七):[广徙]为太傅,[广]兄子受……为少傅(八),……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

《后汉书六十二叶荀爽传》曰(九):[故]汉制使天下诵《孝经》。

【采此条以见人人皆当读《孝经》。】

《后汉书儒林传》(十):明帝即位,……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十一)。

《后汉书盖勋传》(十二):[凉州刺史]宗枭患多寇叛(十三),谓勋曰:『凉州寡于学术,故屡到反暴(十四),今欲多写《孝经》,令家家习之,或使人知义(十五)。』

《晋书刘超传》(十六):恭帝时年八岁,虽幽厄之中,超犹授《孝经》、《论语》。

《晋书车允传》(十七):孝武帝尝讲《孝经》,仆射谢安侍坐,尚书陆讷侍讲(十八),侍中卞忱执读(十九),黄门侍郎谢石、吏部郎袁宏执经,允与丹阳尹王混擿句(二十),时论荣之。

《晋书皇甫谧传》(二十一):[笃终制曰](二十二):平生之物皆无自随,唯赍《孝经》一卷(二十三),示不忘孝道。

【采此条以见终身不可离《孝经》。】

《宋书何承天传》(二十四):皇太子讲《孝经》,承天与[中庶子]颜延之同为执经(二十五)。

《南齐书张敬儿传》(二十六):敬儿始不识书,晚既为方伯,乃习字读《孝经》、《论语》(二十七)。

【采此条亦见武人当读《孝经》。】

《南齐书王俭传》【八叶】(二十八):[后]上使陆澄诵《孝经》(二十九),自『仲尼居而还』 (三十),俭曰:『澄所谓博而寡要,……』乃诵『君子之事上』章。上曰:『善。张子布更觉非奇也。』

《南齐书》(三十一):刘瓛答齐高帝曰:『政在《孝经》。』……帝咨嗟曰:『儒者之言可万宝万世。』

【采此条以见《孝经》即政事。】

《梁书儒林皇侃传》(三十二):常日限诵《孝经》二十徧以拟观世音经。

《梁书庾子兴传》(三十三):五岁读《孝经》,手不释卷。或曰:『此书文句不多,何用自苦?』答曰:『孝德之本,何谓不多?』

【采此条亦见《孝经》虽少,所包实多。】

《梁书王僧孺传》(三十四):[僧孺]年五岁读《孝经》,问授者此书所载述。曰:『论忠孝二事。』僧孺曰:『若尔,常愿读之。』

《陈书徐陵传》(三十五):皇太子入学,释奠百司陪列,孝克发《孝经》题后主诏,皇太子北面致敬。【孝克,陵子】(三十六)。

【采此条以见赏者当读《孝经》。】

《陈书徐陵传【子份】》(三十七):陵尝遇疾,甚笃。份烧香泣涕,跪诵《孝经》,日夜不息,如此者三日。陵疾豁然而愈。

【《南史》同(三十八)。】

【采此条以诱俗人。下三条同。】

《南史文学岑之敬传》(三十九):之敬始以经业进,而博涉文史,雅有词笔,不为醇儒(四十),性谦谨(四十一),未尝以才学矜物,接引后进恂恂如也。

[每]忌日(四十二),营斋必躬自洒扫涕泣终日,士君子以笃行称之。

之敬年五岁读《孝经》,每烧香正坐。(四十三)。

《南史隐逸顾欢传》(四十四):[又]有病邪者问欢(四十五)。欢曰:『家有何书?』答曰:『唯有《孝经》而已。』欢曰:『可取「仲尼居」置病人枕边,恭敬之自差也(四十六)。』病者果愈。后人问其故。答曰:『善禳恶,正胜邪。此病[者]所以差也(四十七)。』

《南史隐逸沈麟士传》(四十八):遗令棺中依皇甫(四十九),……[依]士安用《孝经》(五十)。

《魏书逸士冯亮传》(五十一):遗诫兄子综,敛以衣幍(五十二),左手持板,右手执《孝经》一卷。

【古人屡有此事。】

《北齐书王纮传》(五十三):年十三见扬州辞史[太原]郭元贞(五十四)。元贞抚其背曰:『汝读何书?』对曰:『诵《孝经》。』曰:『《孝经》云何?』曰:『在上不骄,为下不宄(五十五)。』[元]贞曰(五十六):『吾作刺史,岂其骄乎?』 纮曰:『公虽不骄,君子防未萌,亦愿留意。』

《北齐[书]儒林传序》(五十七):《论语》、《孝经》,诸学徒莫不通讲。

《北周书齐炀王宪【子贵】传》(五十八):少聪敏。……始读《孝经》,便谓人曰:『读此一经,足为立身之本。』

《北周书颜之仪传》(五十九):[颜之仪]三岁能读《孝经》。

又《萧大圜传》(六十):[萧大圜]年四岁能诵《三都赋》及《孝经》、《论语》。

《周书长孙澄传【长孙书传后】》(六十一):魏文帝尝与太祖及群公宴。从容言曰:『《孝经》一卷,人行之本,诸公宜各引要言。』澄应声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座中有人次曰:『匡救其恶,既而出合(六十二)。』太祖深叹澄之合机,而谴其次答者。

【《北史》略同。】

《北史于【仲文】传【于栗禅传后】》(六十三):[于仲文]九岁尝于云阳宫见周文帝。问曰:『闻儿好读书,书有何事?』对曰:『资父事君,忠孝而已。』周文甚嗟叹之。

《北史封伟伯传【封轨之子】》(六十四):[太尉清河王]怿亲为《孝经解诂》(六十五),命伟伯为难例九条,皆发起隐漏。

《太平御览》(六十六):刘盛不好读书,只读《孝经》、《论语》。曰:『诵此能行足矣,安用多诵而不行乎?』

【查《困学纪闻》,此出《北史》。】

苏绰戒子威云(六十七):『读《孝经》一卷足以立身治国,何用多为?』

《隋书儒林何妥传》(六十八):苏威[尝]言于上曰:『臣先人每诫臣云:「只读《孝经》一卷足可立身治国,何用多为?」』上亦然之。

《隋书郑译传》(六十九):(帝下)诏曰(七十):『译嘉谟良策(七十一),寂尔无闻,鬻狱卖官,沸腾盈耳。若留之于世,在人为不道之臣;戮之于朝,入地为不孝之鬼。有累幽显(七十二)。无以置之,宜赐以《孝经》,令其熟读。』

《隋书韦师传》(七十三):初就学,始读《孝经》。舍书而叹曰:『名教之极,其在兹乎?』

《隋书文学传王頍》(七十四):[王頍]年二十尚不知书。为其兄颙所责怒,于是感激,始读《孝经》、《论语》,昼夜不倦。

《旧唐书天宝年》(七十五):诏天下民间家藏《孝经》一本(七十六)。

《新唐书元宗本纪》(七十七):天宝三载,……诏天下家藏《孝经》。

《新唐书礼乐志【五叶】》(七十八):太宗观释奠于国子学,诏祭酒孔颖达讲《孝经》。

《新唐书【四十四、二】选举志》(七十九):[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孝经》、《论语》皆兼通之。

《新唐书【百三十】杨玚传》(八十):玚从父兄晏精《孝经》学,常手写数十篇,可教者辄遗之。

【采此条以见当刻《孝经》分遗。】

《新唐书百【六十二】独孤及传》(八十一):[独孤及]为儿时读《孝经》。父试之曰:『儿志何语?』对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

【查《旧唐书》,有则不引此。】

《新唐书【一百六】赵弘智传》(八十二):[入]为陈王师,讲《孝经》百福殿,于是宰相、弘文馆学士、太学生皆在。弘智举五经,诸儒更诘辩随问酬(八十三),悉舌无留语(八十四)。高宗喜曰:『试为我陈经之要,以辅不逮。』对曰:『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愿以此献。』帝悦,赐绢二,名马二(八十五)。

《新唐书【百九十六】儒学[上]孔颖达传》(八十六):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八十七)。因文以尽箴讽(八十八)。

【《旧[唐]书》云(八十九):庶人承干令撰《孝经义疏》(九十),颖达因文见意,更广规讽之道,学者称之。 】

《新唐书 儒学[下]褚无量传》(九十一):皇太子及四王未就学,无量以《孝经》、《论语》五通献帝。帝曰:『朕知之矣。』

《新唐书【百九十七】循吏韦景骏传》(九十二):……[后]为贵乡令,有母子相讼者。景骏曰:『令少不天常自痛。尔幸有亲而忘孝耶(九十三)?教之不孚,令之罪也。』因呜咽流涕,付授《孝经》,使习大义。于是母子感悟,请自新。遂为孝子。

《新唐书【百六十四】薛放传》(九十四):帝穆宗尝问:『朕欲学经与史,何先?』放曰:『六经者,圣人之言,孔子所发明天人之极也。《史记》道成败得失,亦足以鉴,然谬于是非。非六经比。』帝曰:『吾闻学者白首不能通一经,安得其要乎?』对曰:『《论语》,六经之菁华也;《孝经》,人伦之本也。汉时《论语》首立于学宫。光武令虎贲士皆习《孝经》,元宗[亲]为注训(九十五)。盖人知孝慈则气盛和乐也。』 帝曰:『圣人以孝为至德要道,信然。』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卷六十九】》(九十六):汉遣国子祭酒田敏使于楚,假道荆南。……敏以印本五经遗从诲。从诲谢曰:『予之所识,不过《孝经》十八章尔。』敏曰:『至德要道,于此足矣。』敏因诵『诸侯章』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谦度(九十七),满而不溢。』 从诲以为讥己,即以大卮罚敏。

《后汉书循吏仇览传》(九十八):注云:谢承书曰:『览为县阳遂亭长,好行教化人。羊元凶恶不孝(九十九)。其母诣览言元。览呼元,诮责元以子道。与一卷《孝经》,使诵读之。元深改悔,到母床下谢罪曰(一百):「元少孤,为母所骄。谚曰:『孤犊触乳,骄子骂母。』乞今自改。」母子更相向泣。于是元遂修孝道,后成佳士也(一百零一)。』

《说文》【十五末】(一百零二):[许冲上书曰](一百零三):『……臣父,故太尉南阁祭酒(一百零四)。……[慎又]学《孝经》孔氏古文说(一百零五)。文古《孝经》者(一百零六),孝昭帝时鲁国三老所献。建武时给事中议郎卫宏所校。皆口传,官无其说。谨撰具一篇并上。』

《太平御览》【六百八】:《唐书》曰(一百零七):长庆中,上谓兵部侍郎薛放曰:『……六经所尚不一,至学之士白首不能尽通(一百零八),如何得其要乎?』对曰:『《论语》者,六经之菁华;《孝经》者,人伦之大本,穷理之要道(一百零九)。真可谓圣人至言。是以汉朝《论语》首列学官,光武令虎贲之士皆习《孝经》。元宗亲为《孝经》注解(一百一十),皆使当时大理。海内久安(一百一十一),人知孝节,气感和乐之所致也。』上曰:『圣人谓孝为至德要道,其信然乎(一百一十二)?』

【查《旧唐书》,有则不引《御览》。】

【采此条以见经学必以《孝经》为先。】

【司马氏《书仪》(一百一十三)。】

【采此条以见童子必当读《孝经》。】

《临川集赠太师中书令勤威冯公【守信】神道碑》(一百一十四):公虽在军旅,数以《孝经》、《论语》为人讲说,人尚以儒者目之。至是真宗召问,出《孝经》使讲,公讲『天子』一章,因言:『[自]天子至于士不可以无学(一百一十五),学不必博,《孝经》、《论语》皆圣人以诲学者言行之要,臣愚不足以尽识,然所以事陛下,不敢一日而忘此。』真宗嗟叹者久之。

【采此条以见武人尝读《孝经》。】

《朱子文集【政迹卷二】南康任示俗》云(一百一十六):《孝经》云:『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谓依时及节耕种田土。谨身节用,谨身,谓不作非违,不犯刑宪;节用,谓省使俭用,不妄耗费,以养父母。人能行此三句之事,则身安力足,有以事养其父母(一百一十七),使其父母安稳快乐。】此庶人之孝也( 一百一十八)。【庶人,谓百姓也。能行此上四句之事,方是孝顺,虽是父母不存,亦须如此,方能保守父母产业,不至破坏,乃为孝顺。若父母生存,不能事养;父母亡殁,不能保守,便是不孝之人。天所不容,地所不载,幽为鬼神所责,明为官法所诛,不可不深戒也。】

以上《孝经》「庶人章」正文五句,系先圣至圣文宣王所说,奉劝民间逐日持诵,依此经解说,早晚思惟,常切遵守,不须更念佛号、佛经,无益于身,枉费力也。』

【此条最佳。】

【寿昌按:此条已入《读书记》。】

《直斋书录解题》(一百一十九):御注《孝经》一卷,……唐孝明皇帝撰并序。……号为『石台《孝经》』。……家有此,刻为四大轴,以为书阁之镇。

《汉执金吾丞武荣碑》(一百二十):阙。帻传讲《孝经》、《论语》。

《从政遗规》载(一百二十一):颜光衷【名茂猷,福建平和人,崇祯会元。】《官鉴》云:明孝宗为皇太子,有典玺郎覃吉温雅诚笃,识大体,通书史,议论方正,虽儒生不能遇,辅导东宫之功居多,东宫尝念高皇经,见吉,至以《孝经》自携。【原注云:内官能如此,见大识体。】

《困学纪闻》所引(一百二十二):刘盛不好读书,只读《孝经》、《论语》。曰:『诵此能行足矣,安用多诵而不行乎?』【查《太平御览》。】

《后汉书循吏仇览传》(一百二十三):注云:谢承书曰:『览为县阳遂亭长,好行教化人。羊元凶恶不孝。其母诣览言元。览呼元,诮责元以子道。与一卷《孝经》,使诵读之。元深改悔,到母床下谢罪曰:「元少孤,为母所骄。谚曰:『孤犊触乳,骄子骂母。』乞今自改。」母子更相向泣。于是元遂修孝道,后成佳士也。』

【可见宋泉非虚诞。】

或问曰:『汉陇右刺史宋泉【《后汉书》作枭,章怀注云:《续汉书》枭字作泉也,】患多寇叛,欲多写《孝经》,令家家习之,庶或使人知义,诏书诘责,坐虚慢征,【见《后汉书盖勋传》。】然则讲《孝经》者得无虚慢乎?』余应之曰:『否。《孝经》言天下修身、慎行、德教,加于百姓、卿大夫,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云云。』【下阙。】(一百二十四)

【校记】

(一)囗处原空一格。下同。

(二)『不』字原无,据寿昌校补。

(三)四库本作『南』 。

(四)此条见《史记》卷六十七,列传第七。四库本『作《孝经》』后尚有『死于鲁』三字。

(五)此条见《汉书》卷三十,志第十。

(六)夹注『孝经』二字应补于『艺文志』下。

(七)此条见《汉书》卷七十一,传第四十一。

(八)方括号内文字原脱,据四库本补。下同。

(九)此条见《后汉书》卷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二。原作:『故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察孝廉。』

(十)此条见《后汉书》卷一百九,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上。

(十一)『通』原作『道』。据四库本、中华本改

(十二)此条见《后汉书》卷八十八,列传第四十八。

(十三)『宗』中华本、四库本均作『宋』。

(十四)『到』 中华本、四库本均作『致』。

(十五)『或』前今本有『庶』字。『人』,四库本作『民』。

(十六)此条见《晋书》卷七十,列传第四十一。

(十七)此条见《晋书》卷八十三,列传第五十三。『允』,四库本作『胤』。下同。

(十八)『讷』,四库本作『纳』。

(十九)『忱』,四库本作『耽』。

(二十)『擿』,四库本作『摘』。

(二十一)此条见《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二十。

(二十二)此处四库本作『着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曰:』。

(二十三)『赍』或作『賷』。

(二十四)此条见《宋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二十四。

(二十五)『中庶子』三字原无,据四库本补。

(二十六)此条见《南齐书》卷二十五,列传第六。

(二十七)『字』,四库本作『学』。

(二十八)此条见《南齐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四。

(二十九)『后』字据四库本补。

(三十)『还』,四库本作『起』。

(三十一)此条不见《南齐书》,而见《南史》卷五十,列传四十,文字略同。殆误作《南齐书》。

(三十二)此条见《梁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二。『侃』,四库本作『偘』。

(三十三)此条不见《梁书》,而见《南史》卷五十六,列传四十六庾域条。殆误作《梁书》。『兴』殆『舆』之误。

(三十四)此条见《梁书》卷三十三,列传二十七。

(三十五)此条见《陈书》卷二十六,列传二十。亦见《南史》卷六十二。

(三十六)据四库本、中华本,『陵子』当作『陵弟』。

(三十七)此条见《陈书》卷二十六,列传二十徐陵子俭、份、仪条。亦见《太平御览》卷六百十,学部四,三国典略。

(三十八)此条不见《南史》。

(三十九)此条见《南史》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二,亦见《陈书》卷三十四。

(四十)『为』,《册府元龟》引作『愧』。

(四十一)『谨』原稿作『谦』,据四库本改。

(四十二)『每』字原稿无,据四库本补。

(四十三)此条见《南史》卷七十二,亦见《陈书》卷三十四。当前移。

(四十四)此条见《南史》卷七十五,列传第六十五。

(四十五)『又』,据四库本补。

(四十六)『差』当作『瘥』。下同。

(四十七)『者』字原无,据四库本、中华本补。

(四十八)此条见《南史》卷七十六,列传六十六。

(四十九)这段文字与四库本、中华本颇不同,兹录如次:『以杨王孙、皇甫谧深达生死,而终礼矫俗,乃自为终制,遗令:……』

(五十)『依』字据四库本补。

(五十一)此条见《魏书》卷九十,列传第七十八。

(五十二)『幍』,四库本作『 』。

(五十三)此条见《北齐书》卷二十五,列传第十七。

(五十四)『太原』二字原稿无,据今本补。

(五十五)『宄』,四库本、中华本作『乱』。

(五十六)『元』字原稿无,据今本补。

(五十七)此条见《北齐书》四十四卷,列传第三十六。亦见《北史》卷八十一。『书』字原稿无,据今本补。

(五十八)此条见《周书》卷十二,列传第四。《北周书》,今均作《周书》。下同,不另注。

(五十九)此条见《周书》卷四十,列传第三十二。

(六十)此条见《周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四。

(六十一)此条见《周书》卷二十六,列传第十九。原作“长孙绍远、弟澄”。《北史》卷二十二,列传第十长孙道生条略同。

(六十二)『而出』二字,《北史》作『出西』。

(六十三)此条见《北史》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一,《隋书》卷六十四略同。『禅』四库本作『磾』。

(六十四)此条见《北史》卷二十四,列传第十二。《魏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封懿条封伟伯传同。

(六十五)『太尉清河王』五字据四库本、中华本补。

(六十六)此条不见《太平御览》,而见《困学纪闻》卷七及《拾遗录》。《十六国春秋》卷八刘盛条略同。

(六十七)此条见《困学纪闻》卷七。『威』原作『盛』,据四库本改。

(六十八)此条见《隋书》卷七十五,列传第四十。亦见《北史》卷八十二。

(六十九)此条见《隋书》卷三十八,列传第三。《北史》卷三十五略同。

(七十)『帝』字原稿有。『下』字据四库本补。

(七十一)『谟』,四库本作『课』。

(七十二)『幽显』原作『函愿』,据四库本改。

(七十三)此条见《隋书》卷四十六,列传第十一。《北史》六十四略同。

(七十四)此条见《隋书》卷七十六,列传第四十一。

(七十五)此条见《旧唐书》卷九,玄宗纪。『天宝年』为『天宝三载』。

(七十六)『诏』原稿作『诲』,据今本改。

(七十七)此条见《新唐书》卷五,本纪五。『元』今本作『玄』。

(七十八)此条见《新唐书》卷十五,礼乐志五。

(七十九)此条见《新唐书》卷四十四,志第三十四。

(八十)此条见《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列传第五十五。

(八十一)此条见《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八十七。

(八十二)此条见《新唐书》卷一百六,列传第三十一。

(八十三)『辩』,四库本作『辨』。

(八十四)『悉』原作『患』,据四库本改。

(八十五)前一『二』字下四库本有『百』字,后一『二』字四库本作『一』。

(八十六)此条见《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三。亦见《册府元龟》卷七百十四。『上』字原稿无,据四库本、中华本补。

(八十七)『撰』,四库本作『譔』。

(八十八)『尽』,原作『画』,据四库本改。

(八十九)『唐』字原无,据四库本补。

(九十)『庶』原作『广』,据四库本改。

(九十一)此条见《新唐书》卷二百,列传第一百二十五。『下』字原无,据四库本、中华本补。

(九十二)此条见《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二。亦见《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上,文字略同。

(九十三)『耶』,四库本、中华本作『邪』。

(九十四)此条见《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八十九。

(九十五)『元』,今本作『玄』。『亲』字原稿无,据四库本、中华本补。

(九十六)此条见《新唐书》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亦见《十国春秋》一百一,文字略同。

(九十七)『谦』,四库本作『谨』。

(九十八)此事虽见《后汉书》,但文字大异,当载《后汉书补逸》卷十。亦见《续后汉书》卷六十九上,文字稍异。

(九十九)『羊』,四库本作『陈』。

(一百)『到』,四库本作『倒』。

(一百零一)四库本无『也』字。

(一百零二)此条见《说文解字》卷十五序。

(一百零三)『许冲上书曰』原作『臣冲稽首再拜上书皇帝陛下曰』。

(一百零四)『阁』原作『合』,据今本改。

(一百零五)原无『慎又』二字,据今本补。

(一百零六)『古文』,当『故』之误。

(一百零七)此条见《太平御览》卷六百八,学部二叙经典。

(一百零八)『至』,四库本作『志』。

(一百零九)『要道』,四库本无『道』字。

(一百一十)『元』,四库本、中华本作『玄』。

(一百一十一)『久』,四库本作『乂』。

(一百一十二)『乎』, 今本作『矣』。

(一百一十三)《书仪》,宋司马光撰。此处大概原拟采卷四婚仪下:『男子始习书字,女子始习女工之小者。七岁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始诵《孝经》、《论语》。虽女子亦宜诵之。』

(一百一十四)此条见《临川集》卷八十八。亦见《名臣碑传琬琰集》卷十七。《临川集》,四库本作《临川文集》。

(一百一十五)原稿脱『自』字,据四库本补。

(一百一十六)此条见四库本《晦庵集》卷九十九。

(一百一十七)『事养』, 四库本作『奉养』。下同。

(一百一十八)『庶』,原文均作『广』,据四库本改。下同。

(一百一十九)此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三。

(一百二十)此条见都穆《金薤琳琅》卷五,亦见王昶《金石萃编》卷十二。

(一百二十一)《从政遗规》二卷,清陈弘谋辑。

(一百二十二)此条已见前。

(一百二十三)此条已见前,但无夹注。『吏』原作『史』。

(一百二十四)此条殆陈氏自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让人猛拍大腿的法律常识

    让人猛拍大腿的法律常识

    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厦,庇护着我们大家。本书是一本为广大读者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律工具书,案例全都来源于律师执业过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涵盖了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姻家庭、劳动就业、教育培训、休闲娱乐、投资创业、经济生活、人身权益等领域,所选案例全都来源于律师执业过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 犯罪心理学(第一季)(国内卷)

    犯罪心理学(第一季)(国内卷)

    形形色色的犯罪行为,在令人们感到震惊和恐惧的同时,又激发着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的欲望。这些或狡猾、或邪恶、或疯狂的罪犯,究竟是如何走上犯罪这条不归路的?探索罪犯阴暗而扭曲的内心世界,寻找犯罪行为的心理根源,这就是犯罪心理学的目的。本书不是艰深晦涩的教材,而是犯罪心理学通俗读物,以案例的形式诠释犯罪心理学知识,让读者接近这门复杂而神秘的学问,从而正确看待犯罪,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本书适用读者:警察、法官、检察官、狱警、律师等职业群体;对犯罪和犯罪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
  • 大唐圣国传

    大唐圣国传

    不一样的大唐圣国传,不一样的群雄争霸。朝廷与仙侠,风云莫测的官府和江湖故事。
  • 博弈术:如何抓住客户的心

    博弈术:如何抓住客户的心

    本书以性格特征划分客户类型,精选了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并加以分析,提炼出应对类型客户的策略招数,以成功人士、推销名人的经验之谈为证,最后从博弈的角度深入剖析针对性销售策略的个中道理。
  • 凰倾天下

    凰倾天下

    她,是众人口中嘲讽挖苦不屑轻视的白痴花痴路痴还口吃的草包七公主。她,也是众人羡慕嫉妒恨阴谋圈套最佳使用者的天云国最受宠的小公主。她,还是天下人曰可惜了这么一副好皮囊的天下第一美人云倾天。当现代天之骄子穿越到这个看似胸无半点墨汁脑残至极的的废物公主身上会发生什么?她,隐尽锋芒!只为了那个来自远古的传说和自己一统天下的野心!她,隐尽锋芒!只为了保护对自己百般疼爱的父皇和看似淡漠实则对自己关心至极的亲生哥哥!她,隐尽锋芒!暗地里却是天下第一杀手盟花殇宫独一无二武功登峰造极的尊主倾尽天下。路人皆知,天云国最受宠爱的的白痴七公主为了追求一个男人不慎摔入悬崖之中。这一摔之下,不仅没有摔死,反而还把脑子摔正常了。无数人曰:“这锦江城如今又少了一祸害,可喜可贺啊。”可是众人不知,这一摔,不仅把云倾天的脑子摔正常了,还带来了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绝世天才杀手,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天文地理无一不晓,武术舞蹈更是样样精通!唯一不好的……就是运气差了点,穿到这么一个让人恨不得一把拍死的废物公主身上。好吧,穿了就穿了吧。反正自己也不喜欢杀手这个身份。嗯……当皇帝?MS还挺好玩了,那就玩玩吧。一笑倾尽天下,神仙免恕不得。看她云倾天,如何把这天下风华,尽掌握在一人手中!★★★★★★★★★★★★★★★★★★★★★★★★★★★★★★★★★★★★★★★★★★★★★★★★◇◆◆◇片段一:“皇上,臣听我儿说七公主心慕我儿已久,恳请皇上为我儿赐婚。”老谋深算的左相严重闪过一丝算计的光芒,拉起还呆愣在一旁痴痴望着大殿中央那个风华绝代的女子的儿子,语气里倒好似有说不尽的诚恳。“靖儿,你愿意吗?”眼光投向了自己的儿子,眼中满是狡猾和算计。“愿……呵呵,愿意!”口水不停地向外流出了还在不停傻笑的某儿子,完全无视自家老爹的警示眼神。众人一听,霎时间就鄙视起了这对卑鄙父子。谁不知道在人家七公主脑子还有问题的那段时间,这霍靖可是天天针对七公主,虽然霍靖表面上没下黑手,可暗地里还不一定呢。曾经有段时间七公主疯狂的追求他,他不是还嘲笑人家公主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嘛!怎么如今公主脑子好了,变成了绝世天才,还反倒想要倒贴啊!可怜了人家公主,这次是真的癞蛤蟆吃到天鹅肉了。大殿中央的人儿微微侧过头来,嘲讽的看了一眼那对作秀的父子,继而看向大殿最高处那个威严肃然而坐的人,缓缓说道:“父皇,儿臣不愿意。”
  • In Defence of Harriet Shelley

    In Defence of Harriet Shelle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宋主簿鸣皋梦赵六予

    宋主簿鸣皋梦赵六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电影大师

    电影大师

    从坏小子到男子汉,从无名小卒到全球偶像。从一个天才少年到一个电影大师,要走过多少路。无愧情义,无悔青春,追逐梦想,对抗世界,要做到多少事。“原始部落尊敬讲故事的人,但是如果他的故事没讲好,他们就会杀了他,然后当晚餐吃掉。”叶惟不想被吃掉,当踏上电影之路那一刻,就注定是个独一无二的传奇。一个电影大师正在崛起。
  • 婚了再爱不太晚

    婚了再爱不太晚

    【全本】她被人打晕送到他房间,两月之后媒体爆出她怀孕的消息,两人被迫结婚,而他仅有的一点怜惜也在婚礼当天消失殆尽。婚后,他时常夜不归宿流连花丛,而她唯一的寄托只有肚里的孩子。他夜夜笙歌纸醉金迷,她每晚在冷清的别墅里独守空房形单影只。她天真地以为孩子出生后,她的婚姻会有一缕阳光,可是这天……“我……肚子好痛,我好像要生了……”她拿着电话,痛得战栗。“这种小事就不用来烦我了,我很忙。”他挂断前的一秒,她听到电话里传来女人异样的声音……他为小三庆生,她却在夜雨中的小巷里早产……他乘兴而归,刚踏进家门,她抱着孱弱的早产儿跪在他面前:“不爱我,就放我走。”“离婚可以,孩子必须留下。”男人的冷漠无情粉碎了她最后的眷恋。“想要分开我和孩子?除非……我死!”她眼中的决绝,是他从未见过的寒芒……****某天,她抱着纸箱站在他家门口,笑颜如花:“先生,这是您要的货,请签收。”男人眯起危险的眸子,冷不防把她拽进门内:“你负责验货!”“混蛋,每次你都用强!”“怎么,心里不平衡?那这次换你来……”他邪肆地将她往怀中一带……“……”【结婚半年,她在雨中早产】【郑重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神剑

    神剑

    “九龙重现江湖日,即是武林仇杀始。”这句前人之言真是至理名言吗?尘封数十年的江湖旧怨被人端出,顿时引来一场惨不忍睹的血腥仇杀。一位虎口余生的佳公子弃文修武,一朝踏入江湖,其剑利无人争锋,然惹来的纷争杀戮、情感纠葛却不胜其数……秦王一统九州时所铸的九龙至尊剑失踪数十年后再现江湖,霎时间激起千层巨浪,名门正派、奸雄群起来争。究其原因,皆因此剑威力无穷、是号令天下各门的兵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