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90800000002

第2章

《孝经》:十三经皆圣人教人之书也,而至德要道尤在《孝经》。其书最少,其义最显。近年考试囗(一)。功令增《孝经》论,盖欲天下人人读之。此所以顺天下也。自囗功令颁布以来,不知天下果人人读之欤?其读者视为圣人教人之书欤?抑但视为考试题目欤?而世俗之人方取浮屠道士之语写刻传布,以为可以劝善戒恶而不知求之圣人之书,非所谓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欤?澧既刻《孝经》唐石台本,又刻开成石经本,乃抄十七史中论说《孝经》之事若干条为一帙以缀后,将来有续抄者更当增入之,欲以此为读《孝经》者劝,使知其不可不读而 [不]徒为考试题目而已也(二)。【『而』字下当脱『不』字——寿昌校。】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尚武城人(三),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四)。

《汉书艺文志》云(五):汉兴,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之,各自名家。【《孝经》】

【要添『孝经』二字(六)。】

《汉书疏广传》云(七):[广徙]为太傅,[广]兄子受……为少傅(八),……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

《后汉书六十二叶荀爽传》曰(九):[故]汉制使天下诵《孝经》。

【采此条以见人人皆当读《孝经》。】

《后汉书儒林传》(十):明帝即位,……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十一)。

《后汉书盖勋传》(十二):[凉州刺史]宗枭患多寇叛(十三),谓勋曰:『凉州寡于学术,故屡到反暴(十四),今欲多写《孝经》,令家家习之,或使人知义(十五)。』

《晋书刘超传》(十六):恭帝时年八岁,虽幽厄之中,超犹授《孝经》、《论语》。

《晋书车允传》(十七):孝武帝尝讲《孝经》,仆射谢安侍坐,尚书陆讷侍讲(十八),侍中卞忱执读(十九),黄门侍郎谢石、吏部郎袁宏执经,允与丹阳尹王混擿句(二十),时论荣之。

《晋书皇甫谧传》(二十一):[笃终制曰](二十二):平生之物皆无自随,唯赍《孝经》一卷(二十三),示不忘孝道。

【采此条以见终身不可离《孝经》。】

《宋书何承天传》(二十四):皇太子讲《孝经》,承天与[中庶子]颜延之同为执经(二十五)。

《南齐书张敬儿传》(二十六):敬儿始不识书,晚既为方伯,乃习字读《孝经》、《论语》(二十七)。

【采此条亦见武人当读《孝经》。】

《南齐书王俭传》【八叶】(二十八):[后]上使陆澄诵《孝经》(二十九),自『仲尼居而还』 (三十),俭曰:『澄所谓博而寡要,……』乃诵『君子之事上』章。上曰:『善。张子布更觉非奇也。』

《南齐书》(三十一):刘瓛答齐高帝曰:『政在《孝经》。』……帝咨嗟曰:『儒者之言可万宝万世。』

【采此条以见《孝经》即政事。】

《梁书儒林皇侃传》(三十二):常日限诵《孝经》二十徧以拟观世音经。

《梁书庾子兴传》(三十三):五岁读《孝经》,手不释卷。或曰:『此书文句不多,何用自苦?』答曰:『孝德之本,何谓不多?』

【采此条亦见《孝经》虽少,所包实多。】

《梁书王僧孺传》(三十四):[僧孺]年五岁读《孝经》,问授者此书所载述。曰:『论忠孝二事。』僧孺曰:『若尔,常愿读之。』

《陈书徐陵传》(三十五):皇太子入学,释奠百司陪列,孝克发《孝经》题后主诏,皇太子北面致敬。【孝克,陵子】(三十六)。

【采此条以见赏者当读《孝经》。】

《陈书徐陵传【子份】》(三十七):陵尝遇疾,甚笃。份烧香泣涕,跪诵《孝经》,日夜不息,如此者三日。陵疾豁然而愈。

【《南史》同(三十八)。】

【采此条以诱俗人。下三条同。】

《南史文学岑之敬传》(三十九):之敬始以经业进,而博涉文史,雅有词笔,不为醇儒(四十),性谦谨(四十一),未尝以才学矜物,接引后进恂恂如也。

[每]忌日(四十二),营斋必躬自洒扫涕泣终日,士君子以笃行称之。

之敬年五岁读《孝经》,每烧香正坐。(四十三)。

《南史隐逸顾欢传》(四十四):[又]有病邪者问欢(四十五)。欢曰:『家有何书?』答曰:『唯有《孝经》而已。』欢曰:『可取「仲尼居」置病人枕边,恭敬之自差也(四十六)。』病者果愈。后人问其故。答曰:『善禳恶,正胜邪。此病[者]所以差也(四十七)。』

《南史隐逸沈麟士传》(四十八):遗令棺中依皇甫(四十九),……[依]士安用《孝经》(五十)。

《魏书逸士冯亮传》(五十一):遗诫兄子综,敛以衣幍(五十二),左手持板,右手执《孝经》一卷。

【古人屡有此事。】

《北齐书王纮传》(五十三):年十三见扬州辞史[太原]郭元贞(五十四)。元贞抚其背曰:『汝读何书?』对曰:『诵《孝经》。』曰:『《孝经》云何?』曰:『在上不骄,为下不宄(五十五)。』[元]贞曰(五十六):『吾作刺史,岂其骄乎?』 纮曰:『公虽不骄,君子防未萌,亦愿留意。』

《北齐[书]儒林传序》(五十七):《论语》、《孝经》,诸学徒莫不通讲。

《北周书齐炀王宪【子贵】传》(五十八):少聪敏。……始读《孝经》,便谓人曰:『读此一经,足为立身之本。』

《北周书颜之仪传》(五十九):[颜之仪]三岁能读《孝经》。

又《萧大圜传》(六十):[萧大圜]年四岁能诵《三都赋》及《孝经》、《论语》。

《周书长孙澄传【长孙书传后】》(六十一):魏文帝尝与太祖及群公宴。从容言曰:『《孝经》一卷,人行之本,诸公宜各引要言。』澄应声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座中有人次曰:『匡救其恶,既而出合(六十二)。』太祖深叹澄之合机,而谴其次答者。

【《北史》略同。】

《北史于【仲文】传【于栗禅传后】》(六十三):[于仲文]九岁尝于云阳宫见周文帝。问曰:『闻儿好读书,书有何事?』对曰:『资父事君,忠孝而已。』周文甚嗟叹之。

《北史封伟伯传【封轨之子】》(六十四):[太尉清河王]怿亲为《孝经解诂》(六十五),命伟伯为难例九条,皆发起隐漏。

《太平御览》(六十六):刘盛不好读书,只读《孝经》、《论语》。曰:『诵此能行足矣,安用多诵而不行乎?』

【查《困学纪闻》,此出《北史》。】

苏绰戒子威云(六十七):『读《孝经》一卷足以立身治国,何用多为?』

《隋书儒林何妥传》(六十八):苏威[尝]言于上曰:『臣先人每诫臣云:「只读《孝经》一卷足可立身治国,何用多为?」』上亦然之。

《隋书郑译传》(六十九):(帝下)诏曰(七十):『译嘉谟良策(七十一),寂尔无闻,鬻狱卖官,沸腾盈耳。若留之于世,在人为不道之臣;戮之于朝,入地为不孝之鬼。有累幽显(七十二)。无以置之,宜赐以《孝经》,令其熟读。』

《隋书韦师传》(七十三):初就学,始读《孝经》。舍书而叹曰:『名教之极,其在兹乎?』

《隋书文学传王頍》(七十四):[王頍]年二十尚不知书。为其兄颙所责怒,于是感激,始读《孝经》、《论语》,昼夜不倦。

《旧唐书天宝年》(七十五):诏天下民间家藏《孝经》一本(七十六)。

《新唐书元宗本纪》(七十七):天宝三载,……诏天下家藏《孝经》。

《新唐书礼乐志【五叶】》(七十八):太宗观释奠于国子学,诏祭酒孔颖达讲《孝经》。

《新唐书【四十四、二】选举志》(七十九):[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孝经》、《论语》皆兼通之。

《新唐书【百三十】杨玚传》(八十):玚从父兄晏精《孝经》学,常手写数十篇,可教者辄遗之。

【采此条以见当刻《孝经》分遗。】

《新唐书百【六十二】独孤及传》(八十一):[独孤及]为儿时读《孝经》。父试之曰:『儿志何语?』对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

【查《旧唐书》,有则不引此。】

《新唐书【一百六】赵弘智传》(八十二):[入]为陈王师,讲《孝经》百福殿,于是宰相、弘文馆学士、太学生皆在。弘智举五经,诸儒更诘辩随问酬(八十三),悉舌无留语(八十四)。高宗喜曰:『试为我陈经之要,以辅不逮。』对曰:『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愿以此献。』帝悦,赐绢二,名马二(八十五)。

《新唐书【百九十六】儒学[上]孔颖达传》(八十六):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八十七)。因文以尽箴讽(八十八)。

【《旧[唐]书》云(八十九):庶人承干令撰《孝经义疏》(九十),颖达因文见意,更广规讽之道,学者称之。 】

《新唐书 儒学[下]褚无量传》(九十一):皇太子及四王未就学,无量以《孝经》、《论语》五通献帝。帝曰:『朕知之矣。』

《新唐书【百九十七】循吏韦景骏传》(九十二):……[后]为贵乡令,有母子相讼者。景骏曰:『令少不天常自痛。尔幸有亲而忘孝耶(九十三)?教之不孚,令之罪也。』因呜咽流涕,付授《孝经》,使习大义。于是母子感悟,请自新。遂为孝子。

《新唐书【百六十四】薛放传》(九十四):帝穆宗尝问:『朕欲学经与史,何先?』放曰:『六经者,圣人之言,孔子所发明天人之极也。《史记》道成败得失,亦足以鉴,然谬于是非。非六经比。』帝曰:『吾闻学者白首不能通一经,安得其要乎?』对曰:『《论语》,六经之菁华也;《孝经》,人伦之本也。汉时《论语》首立于学宫。光武令虎贲士皆习《孝经》,元宗[亲]为注训(九十五)。盖人知孝慈则气盛和乐也。』 帝曰:『圣人以孝为至德要道,信然。』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卷六十九】》(九十六):汉遣国子祭酒田敏使于楚,假道荆南。……敏以印本五经遗从诲。从诲谢曰:『予之所识,不过《孝经》十八章尔。』敏曰:『至德要道,于此足矣。』敏因诵『诸侯章』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谦度(九十七),满而不溢。』 从诲以为讥己,即以大卮罚敏。

《后汉书循吏仇览传》(九十八):注云:谢承书曰:『览为县阳遂亭长,好行教化人。羊元凶恶不孝(九十九)。其母诣览言元。览呼元,诮责元以子道。与一卷《孝经》,使诵读之。元深改悔,到母床下谢罪曰(一百):「元少孤,为母所骄。谚曰:『孤犊触乳,骄子骂母。』乞今自改。」母子更相向泣。于是元遂修孝道,后成佳士也(一百零一)。』

《说文》【十五末】(一百零二):[许冲上书曰](一百零三):『……臣父,故太尉南阁祭酒(一百零四)。……[慎又]学《孝经》孔氏古文说(一百零五)。文古《孝经》者(一百零六),孝昭帝时鲁国三老所献。建武时给事中议郎卫宏所校。皆口传,官无其说。谨撰具一篇并上。』

《太平御览》【六百八】:《唐书》曰(一百零七):长庆中,上谓兵部侍郎薛放曰:『……六经所尚不一,至学之士白首不能尽通(一百零八),如何得其要乎?』对曰:『《论语》者,六经之菁华;《孝经》者,人伦之大本,穷理之要道(一百零九)。真可谓圣人至言。是以汉朝《论语》首列学官,光武令虎贲之士皆习《孝经》。元宗亲为《孝经》注解(一百一十),皆使当时大理。海内久安(一百一十一),人知孝节,气感和乐之所致也。』上曰:『圣人谓孝为至德要道,其信然乎(一百一十二)?』

【查《旧唐书》,有则不引《御览》。】

【采此条以见经学必以《孝经》为先。】

【司马氏《书仪》(一百一十三)。】

【采此条以见童子必当读《孝经》。】

《临川集赠太师中书令勤威冯公【守信】神道碑》(一百一十四):公虽在军旅,数以《孝经》、《论语》为人讲说,人尚以儒者目之。至是真宗召问,出《孝经》使讲,公讲『天子』一章,因言:『[自]天子至于士不可以无学(一百一十五),学不必博,《孝经》、《论语》皆圣人以诲学者言行之要,臣愚不足以尽识,然所以事陛下,不敢一日而忘此。』真宗嗟叹者久之。

【采此条以见武人尝读《孝经》。】

《朱子文集【政迹卷二】南康任示俗》云(一百一十六):《孝经》云:『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谓依时及节耕种田土。谨身节用,谨身,谓不作非违,不犯刑宪;节用,谓省使俭用,不妄耗费,以养父母。人能行此三句之事,则身安力足,有以事养其父母(一百一十七),使其父母安稳快乐。】此庶人之孝也( 一百一十八)。【庶人,谓百姓也。能行此上四句之事,方是孝顺,虽是父母不存,亦须如此,方能保守父母产业,不至破坏,乃为孝顺。若父母生存,不能事养;父母亡殁,不能保守,便是不孝之人。天所不容,地所不载,幽为鬼神所责,明为官法所诛,不可不深戒也。】

以上《孝经》「庶人章」正文五句,系先圣至圣文宣王所说,奉劝民间逐日持诵,依此经解说,早晚思惟,常切遵守,不须更念佛号、佛经,无益于身,枉费力也。』

【此条最佳。】

【寿昌按:此条已入《读书记》。】

《直斋书录解题》(一百一十九):御注《孝经》一卷,……唐孝明皇帝撰并序。……号为『石台《孝经》』。……家有此,刻为四大轴,以为书阁之镇。

《汉执金吾丞武荣碑》(一百二十):阙。帻传讲《孝经》、《论语》。

《从政遗规》载(一百二十一):颜光衷【名茂猷,福建平和人,崇祯会元。】《官鉴》云:明孝宗为皇太子,有典玺郎覃吉温雅诚笃,识大体,通书史,议论方正,虽儒生不能遇,辅导东宫之功居多,东宫尝念高皇经,见吉,至以《孝经》自携。【原注云:内官能如此,见大识体。】

《困学纪闻》所引(一百二十二):刘盛不好读书,只读《孝经》、《论语》。曰:『诵此能行足矣,安用多诵而不行乎?』【查《太平御览》。】

《后汉书循吏仇览传》(一百二十三):注云:谢承书曰:『览为县阳遂亭长,好行教化人。羊元凶恶不孝。其母诣览言元。览呼元,诮责元以子道。与一卷《孝经》,使诵读之。元深改悔,到母床下谢罪曰:「元少孤,为母所骄。谚曰:『孤犊触乳,骄子骂母。』乞今自改。」母子更相向泣。于是元遂修孝道,后成佳士也。』

【可见宋泉非虚诞。】

或问曰:『汉陇右刺史宋泉【《后汉书》作枭,章怀注云:《续汉书》枭字作泉也,】患多寇叛,欲多写《孝经》,令家家习之,庶或使人知义,诏书诘责,坐虚慢征,【见《后汉书盖勋传》。】然则讲《孝经》者得无虚慢乎?』余应之曰:『否。《孝经》言天下修身、慎行、德教,加于百姓、卿大夫,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云云。』【下阙。】(一百二十四)

【校记】

(一)囗处原空一格。下同。

(二)『不』字原无,据寿昌校补。

(三)四库本作『南』 。

(四)此条见《史记》卷六十七,列传第七。四库本『作《孝经》』后尚有『死于鲁』三字。

(五)此条见《汉书》卷三十,志第十。

(六)夹注『孝经』二字应补于『艺文志』下。

(七)此条见《汉书》卷七十一,传第四十一。

(八)方括号内文字原脱,据四库本补。下同。

(九)此条见《后汉书》卷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二。原作:『故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察孝廉。』

(十)此条见《后汉书》卷一百九,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上。

(十一)『通』原作『道』。据四库本、中华本改

(十二)此条见《后汉书》卷八十八,列传第四十八。

(十三)『宗』中华本、四库本均作『宋』。

(十四)『到』 中华本、四库本均作『致』。

(十五)『或』前今本有『庶』字。『人』,四库本作『民』。

(十六)此条见《晋书》卷七十,列传第四十一。

(十七)此条见《晋书》卷八十三,列传第五十三。『允』,四库本作『胤』。下同。

(十八)『讷』,四库本作『纳』。

(十九)『忱』,四库本作『耽』。

(二十)『擿』,四库本作『摘』。

(二十一)此条见《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二十。

(二十二)此处四库本作『着论为葬送之制,名曰「笃终」,曰:』。

(二十三)『赍』或作『賷』。

(二十四)此条见《宋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二十四。

(二十五)『中庶子』三字原无,据四库本补。

(二十六)此条见《南齐书》卷二十五,列传第六。

(二十七)『字』,四库本作『学』。

(二十八)此条见《南齐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四。

(二十九)『后』字据四库本补。

(三十)『还』,四库本作『起』。

(三十一)此条不见《南齐书》,而见《南史》卷五十,列传四十,文字略同。殆误作《南齐书》。

(三十二)此条见《梁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二。『侃』,四库本作『偘』。

(三十三)此条不见《梁书》,而见《南史》卷五十六,列传四十六庾域条。殆误作《梁书》。『兴』殆『舆』之误。

(三十四)此条见《梁书》卷三十三,列传二十七。

(三十五)此条见《陈书》卷二十六,列传二十。亦见《南史》卷六十二。

(三十六)据四库本、中华本,『陵子』当作『陵弟』。

(三十七)此条见《陈书》卷二十六,列传二十徐陵子俭、份、仪条。亦见《太平御览》卷六百十,学部四,三国典略。

(三十八)此条不见《南史》。

(三十九)此条见《南史》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二,亦见《陈书》卷三十四。

(四十)『为』,《册府元龟》引作『愧』。

(四十一)『谨』原稿作『谦』,据四库本改。

(四十二)『每』字原稿无,据四库本补。

(四十三)此条见《南史》卷七十二,亦见《陈书》卷三十四。当前移。

(四十四)此条见《南史》卷七十五,列传第六十五。

(四十五)『又』,据四库本补。

(四十六)『差』当作『瘥』。下同。

(四十七)『者』字原无,据四库本、中华本补。

(四十八)此条见《南史》卷七十六,列传六十六。

(四十九)这段文字与四库本、中华本颇不同,兹录如次:『以杨王孙、皇甫谧深达生死,而终礼矫俗,乃自为终制,遗令:……』

(五十)『依』字据四库本补。

(五十一)此条见《魏书》卷九十,列传第七十八。

(五十二)『幍』,四库本作『 』。

(五十三)此条见《北齐书》卷二十五,列传第十七。

(五十四)『太原』二字原稿无,据今本补。

(五十五)『宄』,四库本、中华本作『乱』。

(五十六)『元』字原稿无,据今本补。

(五十七)此条见《北齐书》四十四卷,列传第三十六。亦见《北史》卷八十一。『书』字原稿无,据今本补。

(五十八)此条见《周书》卷十二,列传第四。《北周书》,今均作《周书》。下同,不另注。

(五十九)此条见《周书》卷四十,列传第三十二。

(六十)此条见《周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四。

(六十一)此条见《周书》卷二十六,列传第十九。原作“长孙绍远、弟澄”。《北史》卷二十二,列传第十长孙道生条略同。

(六十二)『而出』二字,《北史》作『出西』。

(六十三)此条见《北史》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一,《隋书》卷六十四略同。『禅』四库本作『磾』。

(六十四)此条见《北史》卷二十四,列传第十二。《魏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封懿条封伟伯传同。

(六十五)『太尉清河王』五字据四库本、中华本补。

(六十六)此条不见《太平御览》,而见《困学纪闻》卷七及《拾遗录》。《十六国春秋》卷八刘盛条略同。

(六十七)此条见《困学纪闻》卷七。『威』原作『盛』,据四库本改。

(六十八)此条见《隋书》卷七十五,列传第四十。亦见《北史》卷八十二。

(六十九)此条见《隋书》卷三十八,列传第三。《北史》卷三十五略同。

(七十)『帝』字原稿有。『下』字据四库本补。

(七十一)『谟』,四库本作『课』。

(七十二)『幽显』原作『函愿』,据四库本改。

(七十三)此条见《隋书》卷四十六,列传第十一。《北史》六十四略同。

(七十四)此条见《隋书》卷七十六,列传第四十一。

(七十五)此条见《旧唐书》卷九,玄宗纪。『天宝年』为『天宝三载』。

(七十六)『诏』原稿作『诲』,据今本改。

(七十七)此条见《新唐书》卷五,本纪五。『元』今本作『玄』。

(七十八)此条见《新唐书》卷十五,礼乐志五。

(七十九)此条见《新唐书》卷四十四,志第三十四。

(八十)此条见《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列传第五十五。

(八十一)此条见《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八十七。

(八十二)此条见《新唐书》卷一百六,列传第三十一。

(八十三)『辩』,四库本作『辨』。

(八十四)『悉』原作『患』,据四库本改。

(八十五)前一『二』字下四库本有『百』字,后一『二』字四库本作『一』。

(八十六)此条见《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三。亦见《册府元龟》卷七百十四。『上』字原稿无,据四库本、中华本补。

(八十七)『撰』,四库本作『譔』。

(八十八)『尽』,原作『画』,据四库本改。

(八十九)『唐』字原无,据四库本补。

(九十)『庶』原作『广』,据四库本改。

(九十一)此条见《新唐书》卷二百,列传第一百二十五。『下』字原无,据四库本、中华本补。

(九十二)此条见《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二。亦见《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上,文字略同。

(九十三)『耶』,四库本、中华本作『邪』。

(九十四)此条见《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八十九。

(九十五)『元』,今本作『玄』。『亲』字原稿无,据四库本、中华本补。

(九十六)此条见《新唐书》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亦见《十国春秋》一百一,文字略同。

(九十七)『谦』,四库本作『谨』。

(九十八)此事虽见《后汉书》,但文字大异,当载《后汉书补逸》卷十。亦见《续后汉书》卷六十九上,文字稍异。

(九十九)『羊』,四库本作『陈』。

(一百)『到』,四库本作『倒』。

(一百零一)四库本无『也』字。

(一百零二)此条见《说文解字》卷十五序。

(一百零三)『许冲上书曰』原作『臣冲稽首再拜上书皇帝陛下曰』。

(一百零四)『阁』原作『合』,据今本改。

(一百零五)原无『慎又』二字,据今本补。

(一百零六)『古文』,当『故』之误。

(一百零七)此条见《太平御览》卷六百八,学部二叙经典。

(一百零八)『至』,四库本作『志』。

(一百零九)『要道』,四库本无『道』字。

(一百一十)『元』,四库本、中华本作『玄』。

(一百一十一)『久』,四库本作『乂』。

(一百一十二)『乎』, 今本作『矣』。

(一百一十三)《书仪》,宋司马光撰。此处大概原拟采卷四婚仪下:『男子始习书字,女子始习女工之小者。七岁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始诵《孝经》、《论语》。虽女子亦宜诵之。』

(一百一十四)此条见《临川集》卷八十八。亦见《名臣碑传琬琰集》卷十七。《临川集》,四库本作《临川文集》。

(一百一十五)原稿脱『自』字,据四库本补。

(一百一十六)此条见四库本《晦庵集》卷九十九。

(一百一十七)『事养』, 四库本作『奉养』。下同。

(一百一十八)『庶』,原文均作『广』,据四库本改。下同。

(一百一十九)此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三。

(一百二十)此条见都穆《金薤琳琅》卷五,亦见王昶《金石萃编》卷十二。

(一百二十一)《从政遗规》二卷,清陈弘谋辑。

(一百二十二)此条已见前。

(一百二十三)此条已见前,但无夹注。『吏』原作『史』。

(一百二十四)此条殆陈氏自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绝世神通

    绝世神通

    星空万千,强者无数,天才如林,妖孽横生。一个逆境崛起的坚毅少年,一步步历经生死不断蜕变,带着无尽杀戮纵横大陆,问苍茫星宇,谁敢与我一战?枪出所指,莫敢不从,复制一出,谁与争锋!以无敌天赋,修炼最强斗技,任你修为通天彻地,实力霸绝寰宇,我自可催动复制神通,复制天地万物,吞噬无尽星辰,横扫荒宇,睥睨苍穹!
  • 繁华落尽莫不静好

    繁华落尽莫不静好

    靖康末年,中原大地惨遭金人铁骑的蹂躏,三千多皇室子女被掳北上,唯有仁福帝姬在心上人岳飞的帮助下逃出魔掌,谁知素来亲近的九哥哥做了皇帝,反而暗害于她。且看女主如何反击并与心上人终成眷属。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杀手娘亲腹黑娃

    杀手娘亲腹黑娃

    朝代更迭?管我p事!江湖纷争?管我鸟事!五国争霸?跟我有关系吗?抢夺圣子?抢……什么?我儿子就是圣子?谁敢动我儿子一根汗毛,老娘削死他!一个爱钱的娘,俩个爱美食的娃;一个爱美男的娘,俩个爱美女胸前大馒头的娃;一个精彩搞笑的故事。
  • A Face Like Glass

    A Face Like Glass

    In the underground city of Caverna, the world's most skilled craftsmen toil in the darkness to create delicacies beyond compare—wines that remove memories, cheeses that make you hallucinate, and perfumes that convince you to trust the wearer, even as they slit your throat. On the surface, the people of Caverna seem ordinary, except for one thing: their faces are as blank as untouched snow. Expressions must be learned, and only the famous Facesmiths can teach a person to express (or fake) joy, despair, or fear—at a steep price. Into this dark and distrustful world comes Neverfell, a girl with no memory of her past and a face so terrifying to those around her that she must wear a mask at all times. Neverfell's expressions are as varied and dynamic as those of the most skilled Facesmiths, except hers are entirely genuine. And that makes her very dangerous indeed…
  • 下一个

    下一个

    命运这种东西有时候确实神奇得很,走运时,犹若神助,一切顺心得不得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时运不佳的人,却常常抱怨老天瞎了眼,倒霉的事件一桩接连一桩,好像串通好了似的,偏偏冲着你来。张宏斌就属于后者。最近他简直倒霉透顶,似乎全天下最不可能发生的糟糕事儿都让他给撞上了。早上他拿到了人事部的通知书,由于合同到期,公司将不再和他续签新的合同。和他一样被告知卷铺盖走人的其他同事,在收到解聘书的同时,还有一份金额为数不低的赔偿金。只有他一个,是正常的离职,没有任何额外补偿。
  • 一品嫡女逆天下

    一品嫡女逆天下

    珞曲曲好不容易重生异世,一睁眼便是一片尸海。随着原主记忆的逐渐复苏,她死里逃生重回丞相府,她要告诉所有曾经伤过害过她的人:她珞曲曲回来了,这笔债她会一一讨回来。白弦,流碧门的门主,万人景仰的帝座。他一时兴起救下的丫头,竟这般惊艳绝伦,很好……他想培养她成为他袖中最锋利的剑,她便将计就计,步步为营,在这天下星局之中,究竟谁是谁的棋,如今可还未有定数。
  • 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个人在爱你

    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个人在爱你

    年轻富有的林浩轩,是许多女人的梦中情人,但他本人却无视女人和爱情。一次偶遇,他看上了弟弟同学管智宸的女友顾微微,从而不能自拔并开始了百折不挠的疯狂追求……这一切激怒了管智宸,同时也让单纯的顾微微,在林浩轩的“霸气”中,对管智宸的爱更加坚定!但顾家的债务危机让林浩轩终于抓住了机会,顾微微无奈答应了林浩轩结婚的要求。这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婚姻,这只是林浩轩一厢情愿的一种方式,同一个屋檐之下,面对旧爱神伤,面对林浩轩的付出,顾微微又当何去何从呢?
  • 青霞先生文集序

    青霞先生文集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始于1990

    重生始于1990

    1990年的夏天苏伟重生了穿着大马裤的青年微微一笑:“再来一次,可能我要的比较多!”
  • 咏怀

    咏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