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1700000004

第4章 论语八佾篇第三

【原文】

孔子谓季氏①:“八佾②舞于庭,是可忍③,孰不可忍也!”

【注释】

①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②八佾(yì):佾,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③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不合礼制的事他都容忍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容忍呢?”

【原文】

三家①者以《雍》②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③’,奚取于三家之堂④?”

【注释】

①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②《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③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④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译文】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原文】

林放问礼之本①。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②,宁戚。”

【注释】

①林放:鲁人。

②易:弛,铺张。

【译文】

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呀!就礼而言,与其奢侈,宁可俭省;就丧礼说,与其铺张,宁可悲伤。”

【原文】

子曰:“夷狄①之有君,不如诸夏②之亡③也。”

【注释】

①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②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③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译文】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原文】

子曰:“夷锹之有君①,不如诸夏之亡也②。”

【注释】

①夷狄:概指中国四周的少数部族国家。

②诸夏:中原夏族(华族)各国。亡:无。

【译文】

孔子说:“就连夷狄之国都有君主,不像中原各国,君主已经名存实亡了。”

【原文】

季氏旅①于泰山,子谓冉有②曰:“女③弗能救④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⑤乎?”

【注释】

①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②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

③女:同“汝”,你。

④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

⑤林放:鲁国人。

【译文】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原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①乎!揖②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

①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

②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原文】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①。’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②。”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③,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①“巧笑倩兮”三句:前两句见于《诗经》,第三句是佚句。倩:面容姣好。盼: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②绘事后素:绘画的工作在素地上进行。素地是指美丽的容貌,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修饰,就达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③起:启发。

【译文】

子夏问道:“‘微笑的面容美好动人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啊,洁白的底子上绘有文采啊。’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素色的底子,然后绘画。”

子夏说:“那么礼是不是产生于美质之后呢?”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卜商啊。从此可以跟你谈论《诗经》了。”

【原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①不足徵②也;殷礼,吾能言之,宋③不足徵也。文献④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注释】

①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②徵:证明。

③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④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

【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保留下来的史料很少,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保留下来的史料很少,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原文】

子曰:“禘①自既灌②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③。”

【注释】

①禘: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

②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

③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译文】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原文】

或问禘之说①。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②乎!”指其掌。

【注释】

①禘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

②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

【译文】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原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原文】

王孙贾问曰①:“‘与其媚于奥②,宁媚于灶’③,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注释】

①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

②奥:屋内的西南角叫做奥,为室内最尊贵的处所。

③灶:灶神。祭灶神为五祀之一。

【译文】

王孙贾问道:“‘与其献媚于屋内西南角的神,不如献媚于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对。若是得罪了上天,祈祷也没有用了。”

【原文】

子曰:“周监①于二代②,郁郁③乎文哉,吾从周。”

【注释】

①监:同“鉴”,借鉴的意思。

②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商代。

③郁郁:文采盛貌。丰富、浓郁之意。

【译文】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文化礼制。”

【原文】

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②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①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

②鄹(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

【译文】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孔子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原文】

子曰:“射不主皮①,为力不同科②,古之道也。”

【注释】

①皮:皮,用兽皮做成的箭靶子。

②科:等级。

【译文】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规矩。”

【原文】

子贡欲去告朔①之饩羊②。子曰:“赐也!尔爱③其羊,我爱其礼。”

【注释】

①告朔:朔,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日。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际,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告知每个月的初一日。

②饩(xì)羊:祭祀用的活羊。

③爱:爱惜的意思。

【译文】

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啊,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原文】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侍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谄媚呢。”

【原文】

定公问①:“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释】

①定公:鲁国的国君。姓姬,名宋。

【译文】

鲁定公问道:“君主使用臣子,臣子侍奉君主,各自应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道:“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规定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地侍奉君主。”

【原文】

子曰:“《关雎》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注释】

①《关雎(jū)》:这是《诗经》的第一篇。此篇写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以及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原文】

哀公问社①于宰我②,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③。”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注释】

①社:土地神,祭祀土地神的庙也称社。

②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

③战栗:恐惧,发抖。

【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原文】

子曰:“管仲①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③,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④,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⑤,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释】

①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公元前645年死。

②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③摄:兼任。

④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⑤反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译文】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在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原文】

子语鲁大师乐①,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②;从之③,纯如也④,皦如也⑤,绎如也⑥,以成。”

【注释】

①语:告诉。大师:乐官之长。

②翕:盛。如:形容词语尾,用法同“然”。

③从:通“纵”。

④纯:和谐。

⑤皦:明晰。

⑥绎:连绵不断。

【译文】

孔子告诉鲁国太师演奏音乐的奥妙,说道:“音乐,那是可以通晓的;开始演奏,繁盛热烈;展开以后,纯一和谐,皦然清晰,绎绎不绝,然后完成。”

【原文】

仪封人①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②。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③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④。”

【注释】

①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②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③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④木铎(duó):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原文】

子谓《韶》①:“尽美②矣,又尽善③也。”谓《武》④:“尽美矣,未尽善也。”

【注释】

①《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

②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

③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而言。

④《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

【译文】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原文】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同类推荐
  • 三略

    三略

    顾名思义,《三略》是专讲战略的兵书。其上略、中略、下略都是从战略的高度论述问题,始终贯穿着战略思想。在西汉以前,这样紧紧围绕战略问题的兵法专著还不曾出现。可以说,《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战略专著,影响极为深远。
  • 一本书通晓国学

    一本书通晓国学

    《一本书通晓国学》是一本辅助广大年轻国学爱好者初入国学之门的书籍,将浩瀚无穷的国学知识融入到一个又一个颇有趣味的小故事中,既涉及品性修为方面的启发,也有处世方圆技巧的渗透,还包含有为学重孝理念的传达,覆盖面广,可读性强,旨在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国学、认识国学并在领略国学精华魅力的同时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所启发。国学是古老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和中华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递的瑰宝。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本书中学有所得,感受到国学精华的滋养。本书由苏陌编著。
  • 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这个大花园中的三朵奇葩,其中“词”之上冠以“宋”字,实是因为词到两宋如赤日中天,娇花吐蕊。唐五代流传下来的词不足两千首,但两宋词却超过两万首之多。词在两宋之所以能大放异彩,繁盛至极点,一方面是因为词体已臻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宋代结束了五代纷乱,政治复归一统,进入承平享乐时期,上至帝王、官宦、名士,下至市侩、走卒、妓女,都热衷歌乐,上流社会与中下层社会对声乐的需求共同推动了词在北宋初期的普及和繁荣,及至北采动荡离乱以及南宋偏安时期,填词制曲已成为社会上的主流风气。
  • 晏子春秋(精装典藏本)

    晏子春秋(精装典藏本)

    晏子,名婴,齐国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县)人,生年不可考,卒于公元前500年。他出身世家,年轻时就从政。其父晏弱去世后,他继任齐卿,历仕灵、庄、景三朝,长达五十四年。晏子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智者”,他在世的时候正值齐国不断走向衰落的年代,国君昏聩,权臣把持朝政,外有秦、楚之患,内有天怒人怨之忧。晏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力补天,力挽狂澜,使齐国在诸侯各国中赢得了应有的地位,他本人也成为齐国历史上与大政治家管仲并称的名相。
  • 中华家训3

    中华家训3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热门推荐
  • 绝品御灵师

    绝品御灵师

    天才降临,神功大成!他从山上来,扫尽世间不平!!!!!
  • 八月桂花开

    八月桂花开

    枪声是在后半夜响起来的。乡村的夜晚,像蒙上了一块巨大的幕布,寂静得让人窒息,骤然响起的枪声则像一枚锋利的刀子,把厚实严密的幕布划开了一个大口子,使这个叫作万家畈的镇子像沸水一样翻腾开来。徐生芳不是被枪声惊醒的。一连好几天了,他的睡眠都不好。不仅是睡眠不好,他的心神也不安定,白天、夜里都恍恍惚惚的。有时打开了一本书,看了几行,很长时间里,眼睛还在那几行,思想却不知道跑到哪去了,仿佛在对某个声音、某个事件隐隐担心,又暗暗期待。这是民国十八年,按照现在的公元纪年,就是1929年。
  • 哈佛学生最喜欢的猜谜游戏

    哈佛学生最喜欢的猜谜游戏

    谜语主要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也可引申为蕴涵奥秘的事物。由于是通过谜面所提供的信息说出谜底,在猜谜的过程中需要对谜面进行判断、分析,采取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对青少年来说,谜语不但是一种较好的益智游戏,而且还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历史、丰富课余生活。本书所选的谜语都是青少年常见的事物,内容贴切、生动活泼,读来琅琅上口。阅读本书,能够帮助青少年们在猜谜的乐趣中增长对知识的了解,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和认知能力。
  • 壁柜里的爱情

    壁柜里的爱情

    龙仁青,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3月生于青海湖畔铁卜加草原1986年7月毕业于青海海南民族师范学校藏语言文学专业。先后从事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新闻翻译(汉藏文)、记者、编辑、导演、制片等职,现供职于青海电视台影视部。
  • 江山如有待

    江山如有待

    家国天下事,得失寸心知。秦王嬴政统一天下,称始皇帝。天下之巅,他一人孤寂而立午夜梦回,他是否会忆起那些经年过往?他曾对她说,天下大势所趋,我大秦必会一统六国,平定天下!江山易得,一爱难求!你可愿一直陪着我,陪着我打下属于我们两个的天下?亦是他对她说,江山早已时不待我,这天下必定的寡人的!谁都不可以染指,连你也不行!国仇家恨波澜诡谲,刀光剑影爱恨抉择,谁都没有错,只是…江山如有待,红颜应犹在。
  • 混在大马的日子5

    混在大马的日子5

    出国留学的去向要视留学生的目的而定——公派留学并且将来想成为教授的,英国是最佳选择;想学业有成外加移民的,自然是去美国,澳洲,加拿大;想以留学的名义打工为国家赚取大量外汇给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日本是首选;对于想趁着青春年少游山玩水,在自己的生命中留下些甜蜜回忆,再顺便镀层金的中国“游学生”们,风光秀丽的马来西亚实在是个不错的地方。马来西亚最大的私立学院——如来学院(这真的不是一间佛学院!)以‘爱玩’为第一主人公的‘有志青年们’的故事,嬉笑谩骂,待看人生。
  • 我要成为大妖怪

    我要成为大妖怪

    这是一个小妖怪成长的故事。终有一天我会成为一个让世界颤抖的大妖怪。
  • 台阳诗话

    台阳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世盛宠美人丁香

    一世盛宠美人丁香

    他英俊而专情,是几百年世家的未来家主,家中的男人历来不许离婚;她柔媚婉约,绝世而独立,只想找到失踪的亲人,过平凡安宁的生活。四方副总:丁香,我喜欢你很久了。跟着我,我们可以去环游世界,领略不同的风情;酒店老总:丁香,我喜欢你很久了。跟着我,我们去乡下开个农家乐,我会让你过上平凡安宁的幸福生活;纨绔子弟:丁香,丁香,我爱你,我眼里心里都是你,你只能跟着我;太子爷:只有你这样的顶级绝色才配跟着我;丁俊怒了:你们都死开,丁香是我一个人的宝贝!
  • 小花猪学本领(读故事学科学丛书)

    小花猪学本领(读故事学科学丛书)

    突然而来的大风,把小花猪那幢破旧的房屋吹倒了。小花猪又盖了一幢小洋房,可这房盖了三次,三次都倒了。小花猪决定去找动物界那些建筑大师学学手艺,于是他参观了蚂蚁的地下宫殿、白蚁的城堡、蜜蜂的蜂巢、缝叶莺的巢穴等。书中描写了动物界一些能工巧匠的建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