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则
【原文】
春者,天之本怀;秋者,天之别调。
【原评】
石天外曰:此是透彻性命关头语。
袁江中曰:得春气者,人之本怀;得秋气者,人之别调。
尤悔庵曰:夏者,天之客气;冬者,天之素风。
陆云士曰:和神当春,清节为秋,天在人中矣。
【译文】
春天生机勃勃,是大自然本有的情怀;秋天萧瑟一片,是大自然的另一种情调。
【评析】
人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因为寒冬的漫长考验后,迎来的是生机勃勃的春季,这令万物都欣喜万分。欣欣向荣的春季,带给人们很多的惊喜,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世界生机盎然的景象。
而秋天则与此大相径庭了。秋天,代表了丰收的同时,也预示着寒冬即将降临。所以,秋天又被称为萧瑟的象征。秋季里,人们收获的是金灿灿的粮食,能给人带来无穷的喜悦感,所以说它是一个喜悦的季节。秋天也可以说是一幅出自名师笔下的绝妙画作,所以有唐诗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萧瑟的秋,也有着它美丽而又具诗意的一面,也让人感叹它的离去。
正因为秋有淡淡薄云在空中漂浮,有北方的雁南飞这种种景象,以及有金子般的美好的收获,所以说秋天的好处无限;但是秋风时常显露出萧瑟的杀气,预告着寒冬的降临。这时的大自然,就好像人进入了迟暮之年,气力已经大大衰竭。所以说黄昏虽美,但可惜的是并不能长久。
因此,作者在以上一则文字中将秋天比喻为上天制造的别调,这样的比喻很是精准。
第17则
【原文】
昔人云: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予益一语云: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
【原评】
殷日戒曰:枉为人身,生在世界者,急宜猛省。
顾天石曰:海外诸国,决无翰、墨、棋、酒,即有,亦不与吾同,一般有人,何也?
胡会来曰:若无豪杰、文人,亦不须要此世界。
【译文】
古人说:“如果没有花卉、明月、佳人,我就不愿意在这世界上生活。”在这个基础上,我也增加了一句话:如果没有浩瀚的书海可以阅读,如果没有笔墨可以书写,如果没有棋可以下,如果没有美酒可以品尝,我就宁愿不为人了。
【评析】
自然界存在着许多美好的事物,比如花卉、明月、美人等,这些都可以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情。更毋庸置疑的是,它们都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不少的色彩。世上没有比五彩的鲜花、圣洁的月亮、美丽的佳人更美好的事物了。即使是在美学的角度上看花卉、明月、美人,都是无与伦比的。
吟诗作画、对弈饮酒,这二者就不一样了。它们不但能抒发心情,宣泄出心中的种种郁闷,更能言明志向,陶冶性情,甚至能在审美主体的参与下,创造出愉悦的感觉。不过,这都源自于审美主体。
生活中,人们会因一些美好事物的存在,得到精神上的愉悦,社会也会因此而美好。从中,我们可以明白许多道理。其一就是,美的世界、生存环境,是人们所需要的;再者,劳动能够创造培养更好的情趣,人也能在其中得到愉悦,所以人们应该积极地去劳动。
第18则
【原文】
愿在木而为樗(不才,终其天年),愿在草而为蓍(前知),愿在鸟而为鸥(忘机),愿在兽而为廌(触邪),愿在虫而为蝶(花间栩栩),愿在鱼而为鲲(逍遥游)。
【原评】
吴园次曰:较之《闲情》一赋,所愿更自不同。
郑破水曰:我愿生生世世为顽石。
尤悔庵曰:第一大愿。又曰:愿在人而为梦。
尤慧珠曰:我亦有大愿,愿在梦而为影。
弟木山曰:前四愿皆是相反。盖“前知”则必多“才”,“忘机”则不能“触邪”也。
【译文】
假如做树,我愿做一棵臭椿(虽不成材不中用,却能享其千年);假如做草,希望做一株蓍草(因为它可以占卜预测未来);假如做鸟,我愿长成一只鸥鸟(鸥鸟可以无忧无虑),假如做走兽,愿做獬豸(因为它可以识别邪恶);假如做飞虫,愿做一只蝴蝶(因为它可以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如果做鱼,愿化作一只鲲鹏(它可以自由遨游于天地之间)。
【评析】
以上这则文字作者运用借物拟人的手法,借“臭椿”“蓍草”“獬豸”“蝴蝶”“鲲鹏”这些物体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愿望。
作者愿变为可以乐享千年的“臭椿”,是因为他畏惧才华出众会引来嫉妒,甚至因此遭来杀身之祸;作者愿变为可以预知未来的“蓍草”,是因为如此一来,他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未来,避免遭遇不测;作者愿变为无忧无虑的“鸥鸟”,是因为鸥鸟生性自由,不会被尘世的繁杂喧扰;作者愿变为能识别善恶的“獬豸”,是因为变成獬豸就能分清人的善恶,明察是非,不被恶人的诡计蒙蔽;作者愿变为翩翩飞舞的“蝴蝶”,是因为人间的事情纷纷扰扰,化成蝴蝶就可以逍遥自在地在花丛中起舞;作者愿变为自由遨游的“鲲鹏”,是因为人的一生总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化成鲲鹏就可以逍遥地忘掉烦恼,这样才可身心宁静安详。
由此可以知道当时的时代背景混乱,社会腐朽。但面对这些问题,作者只是想要寻求方法逃避,并不是积极进取。如果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也是一味地想要逃避,那么就会永远无法获得成功。面对挫折的时候,积极拼搏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第19则
【原文】
黄九烟先生云:“古今人必有其偶,千古而无偶者,其惟盘古乎!”予谓:“盘古亦未尝无偶,但我辈不及见耳。其人为谁?即此劫尽时,最后一人是也。”
【原评】
孙松坪曰:如此眼光,何啻出牛背上耶!
洪秋士曰:偶亦不必定是两人,有三人为偶者,有四人为偶者,有五、六、七、八人为偶者,是又不可不知。
【译文】
黄九烟先生曾说:“古往今来,每个人都有可以与自己匹敌的人;而千古无双,从来没有人能够与之匹敌的大概只有盘古了!”而我却认为:“盘古也不可能没有能够与之匹敌的人,只是我们这些人没有等到罢了。而这个人到底是谁?就是在这一场劫难中所剩下的最后一个人。”
【评析】
以上这则文字,字里行间充满了幽默与机趣,体现了作者的智慧。黄九烟先生用反问的手法将答案隐藏在问而不答中。他认为:开天地以来,盘古为上古第一,没有任何的人能够比得上他。而以上的文中用设问回答了这一个问题,作者认为也有人能与盘古匹敌,那就是遭遇万劫后的最后一人。世界始于盘古开天地,结束于这一个人,没有什么可以辩驳这个人可以与盘古相提并论这个说法了。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中庸地做人做事,有可能使人迷失自我;但也不可目中无人,骄傲自狂、过于骄傲,会让自己最终陷入无亲无友的境地;盘古的伟大创造,现今无人可比,但他都不能永久地成为无敌的一人,更何况我们凡人一个,就更没有什么值得骄傲自满的了。很多人常会因为一些小名气和功勋,就变得目空一切,蔑视人民,恃强凌弱。这样的人,真的令人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