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6200000002

第2章 走近逻辑思维:合理就一定合乎逻辑吗(1)

每个人都曾经想过这个问题——我的思维符合逻辑吗?“逻辑思维”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词。大家在潜意识里常把逻辑思维与“聪明”“合理”“真相”画上等号。其实逻辑思维并没那么神乎其神,它只是人脑的一种理性活动,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有时也被称为抽象思维或者“闭上眼睛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具有规范、严谨、精确、可重复等属性。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可以分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逻辑思维超越了感性认识阶段,将思考上升到了理性认识阶段。它将思维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抽象成各种各样的概念,再通过这些概念进行价值判断,根据某种逻辑关系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对客观事物产生新的理性认识。由此可见,概念、判断、推理是逻辑思维最重要的思维工具。

如果没有逻辑思维,大家很难全面深入地认识客观规律。所以,我们常用思维有没有逻辑来判断一个人的思考水平。缺乏逻辑的思维,往往是不严谨、不正确的。那些世人眼中的聪明人,大多擅长逻辑思维。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常把“假符合逻辑”的情况当成“真符合逻辑”。要辨清这一点,就需要进一步了解逻辑思维。

1.思维有逻辑,认识才能更清晰

有些人赞叹古代的思想家博学多才、思想深刻,而另一些人则对此嗤之以鼻。他们的依据很简单,古代社会的知识量远远比不上现代社会,所以,随便抓一个重点大学的本科生都比古代思想家更有学问。

哪种说法才正确呢?想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不过,北大逻辑语言与认知中心的专家认为:不管你持哪种观点,都不可避免地要用到逻辑思维。最终决定哪种意见能成为主流的因素,是立论者能否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比对方更严密、更准确的逻辑体系。换言之,逻辑思维的水平是思想争鸣中的决定性因素。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现代社会,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了,但人们用于消化知识的时间与精力却并没有随之增加。相反,大家越来越习惯囫囵吞枣的快餐式阅读。与此同时,浮躁的心态让人们急于表达自己的态度,而没有注意思维的逻辑性。许多不必要的错误与麻烦由此产生。

缺乏逻辑的表现

缺乏逻辑的思维,往往是不清晰的。在逻辑上站不住脚的观点,基本上都是错误的。道理谁都知道,但每个人的逻辑思维水平参差不齐。于是,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人时不时会因思维缺乏逻辑而闹出笑话。根据北大哲学系陈波教授的研究,普通人在逻辑思维上的欠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其一,概念模糊。

大家在学校读书时,往往要背诵许多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这些在逻辑学中都属于一种概念。如果连基本概念都不清楚的话,就没法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

无论你采用逻辑思维还是与之相对立的形象思维,都离不开“概念”。毫不夸张地说,概念就是思维(尤其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单位。准确的价值判断与严密的逻辑推理,都是以明确的概念为前提的。倘若没有用清晰的概念来界定事物,就难以保证判断与推理所依据的逻辑是正确的。

例如,三个人在一起谈论马。甲说曾经见过体重接近一万斤的马;乙说曾经见过身长只有10厘米的马;丙表示这不符合客观事实,正常的马不可能重达万斤,也不可能身长只有10厘米。谁知,甲解释说:“我见的那匹是河马!”乙解释说:“我指的是海马。”

从生物学角度来定义,马、河马、海马是三种不同门类的动物。从语言角度来看,三者唯一的共同点是名字里都带有“马”字,但实际上完全不是一种东西。由于三人在讨论时没有明确“马”这一概念的界定范围,从而导致逻辑冲突。

其二,以偏概全。

按常理来说,我们对信息掌握得越充分,才越能对客观事物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是,我们实际接触的知识信息,只是人类全部知识信息的极少一部分,说是“沧海一粟”都不为过。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依据有限的信息来认知事物的。因此,以偏概全的思维误区也就屡见不鲜了。

有一年冬天,中国国奥男足去广西打四国赛。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解说员与特邀嘉宾(前国脚)看到足球场上一片黄。起初,他们以为足球场没有铺草皮。镜头拉近了才发现,不是工作人员没铺草皮,而是这些草已经被冻死了。

解说员与特邀嘉宾感到奇怪——两人都觉得广西属于亚热带地区,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他们都曾经在云南昆明的国足训练基地过过冬,而昆明也是亚热带地区,四季如春,所以两人据此推断,与云南昆明纬度大体相同的广西,不应该出现冬天冻死草的现象。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以偏概全的错误。解说员与特邀嘉宾之前没亲历过广西的冬天,而是根据广西邻省云南的情况来推断广西冬天的气候。殊不知,两个省虽然地域接壤,但气候并不一样。在广袤的亚热带地区里,不同地区的气候也存在细微差异。以偏概全的推理方式,并不符合事实的逻辑。

至于球场草皮被冻死,则是源于另一个“以偏概全”的错误。足球场管理员是从美国引进的足球场专用草皮。按照常理来看,美国亚热带地区应该与中国的亚热带地区差异不大,适合耐热不耐寒的草皮生长。殊不知,两地的气候并不像年平均温度那样接近,而是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结果,这些草皮遇上冷空气南下时全部被冻死,在转播镜头中呈现出一片与黄土相似的枯黄色。

这种错误往往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有时候连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人都难以避免。

其三,错误推理。

热衷于提高逻辑思维的人,往往都喜欢小说中福尔摩斯、波洛等名侦探。也许,这些人物在其他领域并不比普通人强,但出色的逻辑推理能力,让他们成为读者心中智慧的化身。在我国的古典文学故事中,诸葛亮、张良、刘伯温等谋士,掐指一算就能想出锦囊妙计,步步想在众人前面,而除去观星术与占卜术的神秘文化外衣,他们真正的功夫依然是逻辑推理。

总之,在大部分人眼中,擅长逻辑推理与头脑聪明几乎可以画等号。遗憾的是,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屡屡做出错误推理,闹出不少笑话,却固执地相信自己的“逻辑”很严密。

心理学上有一个光环效应(又名成见效应)。当我们认为一个人是好人时,他就会被“好人”的光环笼罩,他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当成好品质来解读。反之,当我们认为一个人是坏人时,他就会被“坏蛋”的光环所笼罩,他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当成坏品质来解读。

北大逻辑、语言与认知中心曾经在师生中做过一项问卷调查。问卷选择了一位平时表现极佳的全优生与一位平时表现不好的“刺头”学生为研究对象。

问卷假设全优生与“刺头”学生在各种场景中都做出了相同的违规行为。研究人员让参与调查的师生来判断两人的行为动机。结果,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全优生一定是事出有因、迫于无奈,而“刺头”学生一定是本身动机不良。但实际上,两人在很多场景中的想法都是一致的。这就是一种成见效应引发的错误推理现象。

算命先生是如何玩逻辑的

逻辑思维要求我们对概念有清晰的界定,并且论证过程要严谨。而思维缺乏逻辑性的人,往往把泾渭分明的各种概念混为一谈,论证过程也含糊不清。他们很容易被逻辑思维较强的人用诡辩的方式忽悠。

古时候有三位秀才结伴赴京赶考。他们在路上遇见了一位算命先生。这位算命先生被当地人尊称为“活神仙”。三位秀才为了弄清这次考试的前景,便去咨询算命先生:“我们三人这次能考中几个?”

算命先生念念有词,装模作样地掐算了片刻,向他们竖起一根指头。三位秀才不明就里,请求拆解。但算命先生却故作神秘地说:“天机不可泄露!往后你们自会知晓。”

发榜之后,只有一个秀才考中了进士,另外两人名落孙山。考中的那个秀才特来酬谢算命先生。他一见算命先生的面就称赞道:“活神仙果然名不虚传,料事如神。”他模仿当初“活神仙”的动作,竖起一根指头说:“这次的确‘只中一个’。”秀才给了算命先生很多酬金。

事后,算命先生的妻子问:“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准?”

算命先生狡黠地笑着说:“并不是我神机妙算,只是你不懂此中奥妙罢了。竖一根指头的动作,包含了四种解释。假如那三位秀才都中榜,就可以解释为‘一同考中’。若是三人都名落孙山,就可以解释为‘一同落榜’。若是仅仅一人考中,那就可以解释为‘一个考中’。假如有两人考中,不就成‘一人落榜’了吗?所以,无论最终结果是哪种情况,都可以证明我的推算是准确的。”

在这个故事中,算命先生故意把话说得模棱两可,让三位秀才无法用准确的概念来界定他的动作究竟指的是什么意思。由于概念的模糊性,无论三位秀才遇到什么结果,都可以用有利于算命先生的某种逻辑来解释“一个指头”的含义。这样一来,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秀才就会被狡猾的算命先生耍得团团转。

2.符合“逻辑”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理

真理就是永恒不变的唯一正确的道理,就是人们对客观实际与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无论在哲学研究领域还是日常生活中,追寻真理都是一个重要的人生目标。

尽管在大多数普通人眼中,符合逻辑的东西应该更接近真理,但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可能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北大哲学系的陈波教授认为,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东西未必是真理。这并不是哲学思想家玩的绕口令,而是经过众多学者多年研究得出的结论。

由逻辑而出的错案

从某种意义上说,警察比北大哲学家更容易接触到唯一正确的答案。这是因为学术研究不只有一个答案,许多智慧超群的专业学者皓首穷经一生,也未必能触及自己追求的真理。而每个刑事案件都只有一个真相,警察的工作就是查清唯一正确的实情。

尽管警察是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来寻找罪犯的,但也不能避免出错。北大逻辑、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指出,警察办错的某些案件看起来是符合“逻辑”的,但与事实真相背道而驰。从结果来看,这种“逻辑”只是形式上很严谨,内容上却背离了唯一正确的逻辑。

警察的逻辑推理是从犯罪现场开始的。例如,确定受害人的死亡时间与死亡原因,寻找凶器、脚印、指纹,了解周围的情况,收集目击者的证词。在掌握了这些线索后,警方会通过排除法来排除每个人的犯罪嫌疑。

如果有确凿的不在场证明,就能马上洗清犯罪嫌疑。因为按照正常的逻辑,不出现在凶案现场就不可能有行凶的客观条件。哪怕那个人平时与受害人有深仇大恨,警方也不能据此判断他是真正的凶手。

但是警察收集的线索中,往往有真凶故意伪造的假证据。例如,伪造不在场的证明,伪造他人的指纹与脚印,伪造犯罪现场的布置,都有可能把警方的注意力吸引到错误的方向上。

虽然警方可以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指出嫌疑人的犯罪手法,但这是以线索与证据的准确性为前提的。

案件的真相是唯一的。所有犯罪痕迹都可以用唯一的真相来解释,警察用逻辑推理把这些支离破碎的信息还原成犯罪真相。他们通过排除所有的可能性来找出剩下的唯一符合所有线索的解释。假如线索本身不真实或不准确,那么越是严密的逻辑推理,可能越偏离事实的真相。

由于真凶伪造了证据,所以被嫁祸的对象就无法在逻辑上为自己洗清嫌疑,而这也让警方的案情推理能在逻辑上成立。如此一来,错案就产生了。

真符合逻辑还是假符合逻辑

真理都是符合逻辑的,所以客观事实可以通过某种逻辑来解释。只不过这种解释有的是“假符合逻辑”,有的是“真符合逻辑”。

狭义的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虽然客观规律是不会错的,但人对客观规律的认知可能会出现误差。换句话说,我们认为某种事物符合“逻辑”,可能只是符合自己一厢情愿的主观认识,而非隐藏在客观事物中的真正的逻辑。

两种情况并不难区别。无论论证过程多么严密,无论结论让人不知该如何反驳,只要背离了客观现实,就是“假符合逻辑”;反之,就是“真符合逻辑”。

例如,警察错认罪犯就是一种“假符合逻辑”的情况,直到查明真凶才是“真符合逻辑”。由此可见,观点是否真正符合逻辑,还得结合事实来验证。

为什么会出现“假符合逻辑”现象呢?这主要是因为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大家的逻辑思维水平各不相同,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逻辑”,并根据这种主观色彩浓厚的“逻辑”来认识世界。这种“逻辑”主要来源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所以不一定与客观实际的“逻辑”相符。

按照人们的常识,公平的晋升机制应该是能者上、庸者下,流动性相对较大;而不公平的晋升机制往往十分僵化,缺乏流动性。于是大家会由此推断,公平的晋升机制应该让人更容易升迁。

曾有北大的老师在管理学课上问学生:“军衔晋升快的军队与军衔晋升慢的军队,哪一边的士兵会认为晋升机制更加公平?”

大部分同学都选择前者。在他们看来,军衔晋升快意味着士兵有更多出人头地的机会,所以士兵应该对这种晋升机制有更高的满意度。然而,调查结果却显示,现实恰恰相反。

同类推荐
  •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及范例全书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及范例全书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及范例全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编写。文中详细介绍了公文的种类、格式,以及机关公文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要素;重点讲述了公文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主要文种的基本写法。《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及范例全书》集通俗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精心选择了机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直接需要、经常使用的文体,并通过例文示范来增强实际写作能力,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
  • 党报集团资本运营研究:现状·问题·路径

    党报集团资本运营研究:现状·问题·路径

    詹新惠从党报集团体制的历史沿革到党报集团经营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阐述。自然,书中所论列的观点未见得都准确,有些研究可能还受到实践的制约。便至少这本书引起了我们思考的兴趣,也开启了新的思路。
  • 技术元素

    技术元素

    技术元素(technium)一词是凯文·凯利(KK)专门创造出来的词语。“技术元素不仅仅包括一些具象的技术(例如汽车、雷达和计算机等),它还包括文化、法律、社会机构和所有的智能创造物。”简而言之,技术元素就是从人的意识中涌现出来的一切。KK把这种科技的延伸面看成一个能产生自我动力的整体。KK把对这些疑惑的理解都写在了“技术元素”博客专栏里,他说:“我会将我不成熟的想法、笔记、内心论争、草稿以及对其他文章的回应上传到这儿,这样我就能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些什么。”《技术元素》一书便是基于此专栏编撰而成。相比于KK之前的著作,本书将更通俗易懂,文章中涉及到的领域、所举的事例都更贴近当下人们的生活体验。
  •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
  • 沉默的权威:中国基础教育教研组织

    沉默的权威:中国基础教育教研组织

    本书探讨中国基础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织机构教研组(教研室)的性质、历史与现状、基本职能、以及与教研室工作相关的各种社会、教育因素,并对教研室的历史使命和未来发展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思考。
热门推荐
  • 蜜恋时光

    蜜恋时光

    江弋:“苏檀檀,你知道什么“糖”最好吃吗?”苏檀檀:“我知道,大白兔奶糖。”江弋:“错了,是苏檀檀。”苏檀檀汗颜:“土味情话,有待加强。”
  • 无所畏与无所谓

    无所畏与无所谓

    《无所畏与无所谓》从历史与现实的细节着笔,展示与分析中国的难题,拆解出其中的文化因素,继续批判国民性。历史往事暗示着今日依然存在的痼疾,提醒着未被注意到的重要细节;对于合作化运动以来农村变迁的分析研究;社会批评,着重评论时事风气与官僚制度的种种现象;个人的记忆折射着社会与时代的细节。[
  • 旅游手册(现代生活百科)

    旅游手册(现代生活百科)

    人们外出旅游观光或走亲访友,最担心的是“钱”丢失或被盗。那么旅行途中应怎样藏钱呢?要找准“藏”钱的地点。钱的存放要化整为零,大票面的放在贴身的内衣内裤外面的几个口袋里,并至少应分在两处。元和角票是旅行中最频繁使用的,对这笔钱宜分散放在上衣和裤子外面的几个口袋里,每处总数三五元而已。钱包和背包里原则上不应放钱。在公共车辆上,更切忌背在背上,而夹克、西装也应拉上拉锁或扣上扣子。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怕失窃而一直“攥紧”或“抱住”钱袋,那狡猾的小偷就会紧紧地盯上你乘机下手,因此,对藏钱处既要时时小心,又不能太显眼。
  • 极品千金:夜少宠妻有瘾

    极品千金:夜少宠妻有瘾

    重生后的苏沫遇到了一个让她智商瞬间为负数的男人。认识第一天就被夺了初吻,“夜非凡!你个混蛋!”认识一星期就被吃了豆腐,“夜非凡!你不要脸!”认识一个月就被忽悠扯证,“夜非凡!爪子拿开!”认识一年后肚子里有了球,“夜非凡!你当爹了!”夜少说:“老婆,我只对你混蛋,有了你还要脸干嘛?”她是他的宝,谁也碰不得,欺不得,惹不得。至于她的那些烂桃花,某男霸道发言:“我和苏沫,没有离异,只有葬偶!”
  • 双生嫡女相府暗家主

    双生嫡女相府暗家主

    传闻丞相府有双生嫡女,长得一模一样,容貌倾城绝代。但两个人却是一个南北极端的存在,大小姐草包花痴,令人唾弃,二小姐才思敏捷,却是个病秧子。可惜,这世人永远不会知道,双生嫡女乃是谎言......
  • 中山客

    中山客

    通过本书,你将会看到从唐宋至今,历经千年年都拥有勃勃生机的——岭南文化,中山文化。如果你想寻找正在古老中国的样子,你不妨读读本书,很多在成长记忆中正在逝去的风俗在这里会搜索到它的印记,今天,行走在大大小小、相互交错的老城街巷中,你会遇见生动的传说、平淡的生活、古怪的街名,还有那些摇摆在“现代化”的凛冽寒风中的苍老背影,但历经千年,情怀未改,文化未变,这里依然保留着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化。
  • 父母新知:让孩子学会交朋友

    父母新知:让孩子学会交朋友

    家庭教育畅销书《我家小孩有人缘》的姊妹篇。本书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着手,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问题,用一些实用的心理学小技巧、小训练,帮助孩子学会交朋友,形成友谊观。为了让家长好懂易学,本书用案例、讲方法,帮助家长用有针对性的办法,培养孩子的友谊观。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与兄弟姐妹相处的机会。因此,对于现在的父母,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学会交朋友,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会理解和忍让,并获得社会交往能力,这是相当重要的教养环节。
  • 利苍传

    利苍传

    利苍是个孤儿,被年轻归国的秦始皇嬴政捡到,从此跟在身边。随着他经历了嫪毐之变、荆轲刺杀、修长城兵马俑,直到临终托孤,却被赵高诬陷为叛国,从此变为追杀对象。于是他隐姓埋名,没想到遇到刘邦、韩信,又意外加入项羽军中,从此卷入秦末波澜壮阔的起义浪潮中。期间,他见到了刘邦斩白蛇、韩信胯下之辱、另一个版本的鸿门宴,陪吕雉度过了三年牢狱之灾,见证了霸王在虞姬怀里哭成泪人,还有十万楚军在垓下被活活包围。当然,他也见到了刘邦立朝后沉猜果诛,鸟尽弓藏;吕雉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心狠手辣;韩信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命运……。而他,利苍,一个无法载入史册的小人物,在见证了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后,他到底想要什么?
  • 你离品味有多远

    你离品味有多远

    如果品味要靠别人的认同来实现,那你还有个屁品味。所以当问别人离品味还有多远时,那人自己离品味就已经很远了。做有品味的人,从本书开始。
  • 情绪操控术:走出困境的心理策略

    情绪操控术:走出困境的心理策略

    操控你的情绪吧,至少你能够做到:在不幸时,等待三天。永远不要在情绪中沉溺,换种思路,积极面对,你就会甩掉逆境,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