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6600000005

第5章 胡适谈儒学:修仁以为己任(4)

孔子死后两三代里不曾出一个拔尖的人物

孔子为了推行儒家学说而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多年。在他的努力下,儒家学派开枝散叶。孔子的三千弟子中出了72位贤人。他们当中许多人在不同的国家从政或讲学,受到诸侯士民的普遍尊重。然而胡适却认为,儒家在孔子去世后的两三代人里再没有出现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

太史公司马迁不仅在《史记》中写有《孔子世家》,还特意为孔子的学生立了《仲尼弟子列传》。据《史记》说法,“(孔子)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由此不难看出,孔子的学生在春秋战国时的社会影响力。

不过,胡适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是一篇可信度不高的材料。由于考据孔门弟子学说是一个艰巨的研究工程,所以胡适只是梳理了一下孔子去世后的儒家学派发展趋势。

孔子自己认为,他有十个弟子的造诣最高。他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子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十个人也因此被后世称为“孔门十哲”。按理说他们应该是孔子之后儒家正统的衣钵传人。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

按照战国时期的说法,孔子去世后,儒家分裂为八大流派。《韩非子·显学》称:“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道藏本良作梁)之儒,有孙氏(即荀卿)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需要注意的是,这八大流派并不是同时出现的。因为孔子去世是在春秋时,韩非生活在战国末期,中间间隔了两百余年。八大流派中只有子张之儒与漆雕氏之儒是孔夫子的直传弟子,其他流派都是再传而成的。

比较奇怪的是,孔门十哲中大部分人都不在儒家八派中,尽管他们是孔夫子的正传弟子。

胡适分析认为,曾子、子夏、子游言必称夫子,所以没有自立宗派,但是子张与漆雕开的学术见解不同于其他师兄弟,故而在孔子去世后自立门派。然而,子张之儒与漆雕氏之儒的主张在儒家体系中比较特立独行,最终没能成为儒学正宗,悄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因此,胡适将曾子等人作为孔门正传的代表。

孔子的儒学以“仁”为核心。子夏、子游、曾子等贤哲发挥出两个观念,一者为孝道,另一个是礼学。“孝”与“礼”也是孔子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孔子生前是“述而不作”,没把这两个课题说得太透彻。而子夏、曾子等人将这两个字研究得十分通透。从此以后,“孝”与“礼”逐渐成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两大势力。

对孝道钻研最深的是曾子。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

曾子的孝道有三个层次:一是“尊亲”,即“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也就是后人常说的“光宗耀祖”;二是“弗辱”,既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也要不辱父母传下来的高贵人格;三是“能养”,也就是赡养双亲。

此时的儒家孝道更多是从精神上养亲,但后人往往只在“能养”这个环节上下功夫,创造出许多繁文缛节。在胡适看来,这些东西都流于形式主义,失去了“孝”的真意。

就实而论,孔夫子的哲学虽然也讲究孝道与礼义,但并没用“孝”字涵盖一切伦理道德。而到了他的正传弟子一代,人伦中的“孝”被上升为伦理道德的核心。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包含了多种伦理。他的儒学立足于教人如何做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到了曾子这里,所有的德行都被纳入“孝”字当中。因为要做个孝子,所以交朋友时不可以不讲信用,在战场上不可以不勇敢,否则就违背了“孝”。

孔子的人生哲学立足于“仁”,教导众生做一个“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的社会人。而曾子的人生哲学以“孝”为核心,反复强调每个人都是父母的儿子。这是孔子及其学生的一个重要区别。

在胡适看来,这个变化对后来儒家的影响很大。原本孔子的“仁的人生哲学”,是教人如何做“人”,而后来儒家的“孝的人生哲学”是教人如何做“儿子”。不能说后者毫无价值,但比起孔子的人本精神,已经开始将个人埋没于伦理之中。这对推崇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胡适而言,无疑是一种退步。

早期的儒者不信鬼神,不像墨家那样用鬼神来告诫世人行善去恶。但他们通过孝悌思想将父母变成了如同宗教鬼神一样的终极道德制裁力量。在这种“孝的人生哲学”的指导下,人们养成了一种俯首帖耳的畏缩品格,而不再有先秦时“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刚健胆魄。

儒家学者怕人们在父母去世后就遗忘双亲,不能把孝道贯彻到底,于是用程序繁琐的三年丧礼来让人们永远纪念自己的父母。

据记载,儒家的“三年之丧”十分严苛:“居于倚庐,寝苫枕块,哭泣无数,服勤三年,身病体羸,扶而后能起,杖而后能行”。根据胡适的考证,这种三年之丧并不是真正的古礼,而是孔子师徒自己创建的新礼。

除了三年之丧外,儒家又创造出了以时祭祀之法,引导人们“慎终追远”,时刻心存父母祖宗。祭祀礼仪要求很严格。据《祭义》记载:“斋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斋三日乃见其所为斋者。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

虽然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他与他的弟子同时认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实际上是自己创造了一个鬼神来崇拜。说到底,儒家讲究“慎终追远”,为了实现“民德归厚”与“民兴于仁”的天下大治之境。

儒家对“礼”的重视,在古今中外都是首屈一指的。中国古代的“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绝不仅仅是文明礼貌与祭祀仪式那么简单。

《礼运》有言:“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

《坊记》则称:“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

从这个角度看,儒家所说的“礼”实际上已经超越了风俗习惯的范畴,带有浓厚的政治法律色彩。人们常将儒家的“礼”与法家的“法”相对立。其实两者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古代社会制度的总和,只是侧重点不同。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论述了“礼”与“法”的区别:“第一,礼偏重积极的规矩,法篇重消极的禁制;礼教人应该做什么,应该不做什么;法教人什么事是不许做的,做了是要受罚的。第二,违法的有刑罚的处分,违礼的至多不过受‘君子’的讥评,社会的笑骂,却不受刑罚的处分。第三,礼与法施行的区域不同。《礼记》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是为上级社会设的,法是为下等社会设的。礼与法虽有这三种区别,但根本上同为个人社会一切行为的裁制力。因此我们可说礼是人民的一种”坊“(亦作防)。”

按照儒家的观点,只要人们的言行举止都能合乎礼数,就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徙善远罪”。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的礼是预防人们学坏的约束力。

胡适打了个比方,说:“譬如人天天讲究运动卫生,使疾病不生,是防病于未然的方法。等到病已上身,再对症吃药,便是医病于已然之后了。礼是卫生书,法是医药书。儒家深信这个意思,故把一切合于道理,可以做行为标准,可以养成道德习惯,可以增进社会治安的规矩,都称为礼。”他认为,这就是最广义的“礼”。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礼、理、义往往是指代同一事物。《礼运》曰:“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由此可知,反思合乎道义事理的东西,都可以归入“礼”的体系。

胡适认为,“礼”的概念经过三次发展。最初的“礼”仅仅指宗教的仪式,然后扩展为一切习俗所认可的规矩,最终被孔子师徒上升为一种合乎义理的最高社会规范。

在对比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差异后,胡适不禁感慨道:“孔子那样的精神魄力,富于历史的观念,又富于文学美术的观念,删《诗》《书》,订《礼》《乐》,真是一个气象阔大的人物。不料他的及门弟子那么多人里面,竟不曾有什么人真正能发挥光大他的哲学,极其所成就,不过在一个”孝“字一个”礼“字上,做了一些补绽的工夫。这也可算得孔子的大不幸了。孔子死后两三代里竟不曾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直到孟轲、荀卿,儒家方才有两派有价值的新哲学出现。”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开启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可是他最赏识的十大弟子,却只在“孝”与“礼”两个研究领域超越了老师,却没有将孔子“仁的人生哲学”全部发扬光大。这个局面直到一两百年后的孟子与荀子才打破。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挥成系统的仁政学说。而荀子则吸收了法家学说的养分,对孔子奉行的王道仁政进行了改良。相比之下,无论是言必称师的曾子、子夏、子游,还是自立门派的子张与漆雕开,都没能成为像孔子一样的大宗师。故而胡适认为,孔子去世后的两三代儒者没有出现一个顶尖的大师级人物。

胡适的实用主义与儒学有关?

多研究问题,少谈点主义,是胡适最有代表性的言论之一。在美国留学时,胡适师从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故而他回国后一直以实用主义者自居。尽管胡适始终声称自己的实用主义思想直接来源于杜威先生,但美国学者格里德却指出,胡适的思想其实在接触杜威的哲学之前已经根深蒂固了。事实上,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的确隐藏着那一代学者特有的儒家情结。

实用主义哲学重视实效、崇尚经验、讲究实证。胡适的老师杜威鼓吹以实证、实用、乐利、理性精神为核心的哲学理念。这对胡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虽然实用主义哲学起源于西方,但其实用理性精神内核与明清文人倡导的“实学”有不少殊途同归之处。宋明理学,特别是程朱理学成为古代中国官方主流学说后,学者越来越远离社会民生与经世致用,只是一味寻章摘句、空谈心性义理。明清两朝已进入封建社会晚期,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但程朱理学无法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想资源,故而一些有识之士提倡立足于经世致用的“实学”(即实用之学的简称)。

在这个背景下,被胡适传入中国的西方实用主义哲学很快广泛流行。而胡适更是一生践行实用主义哲学,并且反复表明自己是杜威思想的忠实信徒。但他的思想可能更多是将中国传统的“实学”与杜威的实用主义相结合。

胡适在编写《中国哲学史大纲》时,已经体现出了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把“经学”(实学)与“哲学”(玄学)分离开来。而在古代儒家学者那里,两者通常是合二为一的。其实,胡适并不太喜欢讨论纯粹的哲学,也被其他推崇儒家的学者批评是根本不了解中国哲学。他之所以用解构法将经学和哲学一分为二,就是试图将本土实学大家的经世致用思想与杜威的实用主义融会贯通。

从本质上说,胡适是以西方学术的眼光来评判中国传统思想的。杜威主张“实用” “实效” “乐利”,胡适也将其作为学术评判标准。

例如,他对北宋学者李觏的评价很高,认为“李觏不但把一部《周礼》做成一部有系统的政治学说,他还把一部《周易》也做成一部实用的学说”。又指出:“李觏是实用主义家,他很光明昭著地提倡乐利主义”。由此不难发现胡适治学时强烈的实用色彩。然而,胡适这种学术分析法也存在较大的片面性。

胡适不喜欢玄学而推崇实学。他认为,李觏的《易论》是“急乎天下国家之用”的著作,却忽略了其书中神秘兮兮的人性论。

清朝初年的顾炎武与颜李学派都是明清“实学”的先驱。故而胡适称赞颜李学派的学者是中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的代表。而同时期推崇儒家的民国学者,更倾向于认同程朱理学或陆王心学等学派。胡适对宋明时期的思想家评价不高,认为大多数理学家只不过是在与玄之又玄的佛家禅宗比玄妙(毫无实用价值)。

胡适对颜李学派的推崇,不仅是因为断定“颜元主张一种很彻底的实用主义”,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即胡适最推崇的清朝儒学大家戴震是颜李学派的南方传人。

不过,戴震的学说实际上也有很浓厚的玄学成分,和其他理学家一样大谈“天地本体”之类的话题。但胡适为了挖掘其经世致用的“实学”成分,特意将其与其他理学家区别对待。他认为,“从历史上看,戴震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也可以说是新理学的建设──哲学的中兴”。

由此可见,胡适对一切有“实用主义”倾向的古代学者都抱有极大的好感,并认为他们才真正继承了孔子思想的精髓。

作为新文化运动批评儒教的旗手,胡适把“反玄学”作为抨击旧思想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宋明以来的儒家学派(主要指玄学)大为冷落,“反玄学”运动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他指出:“约略说来,当日‘反玄学’的运动,在破坏的方面有两个趋势:一是攻击那谈心说性的玄学;一是攻击那先天象数的玄学,清学的开山祖师顾炎武就兼有这两种趋势。”

在胡适看来,顾炎武与颜元、李塨等人发起了儒学史上的“反玄学”革命。他们的主要贡献是批判程朱理学的“玄学”成分。而颜李学派的传人戴震则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哲学”的第一人。

同类推荐
  • 对话:中国网络电视

    对话:中国网络电视

    前言在中国,做电视本来是广电系统的独家盛宴。近几年,各方力量都开始进入视频领域,这个领域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短短几年内,我们见证了在这个原本属于广电的视频领域,逐渐融入更多的行业,汇聚成一个“热闹江湖”的过程。我们花费一年时间,对进入视频领域的各方力量的“掌门人”进行了采访。他们的探索、实践、思考,体现了这个行业从萌芽、野蛮生长、混战到逐渐规律发展的过程,是“网络视频”或“网络电视”领域的宝贵财富。我们将这些思想汇集成册,希望能够成为这个行业发展到此阶段的一个见证。在本书的书名中,我们提到“网络电视”这个概念。目前在行业中,出现了很多……
  • 那些“穿越”的孩子

    那些“穿越”的孩子

    农民工子女从不发达的乡村到繁华的大都市,从乡音、乡情到很不熟悉的语言与人文环境,从离别后的重逢到重逢后的离别,这些一次一次“穿越”的孩子值得关注。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工,农民工离不开他们的子女,这些“穿越”的孩子也要有他们的精神家园,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每一个具体的生命面前显示其温情,是本书提出的一个问题。
  • 班主任女生教育100个千字妙招

    班主任女生教育100个千字妙招

    《班主任女生教育100个千字妙招》是德育专家张万祥从引导审美、关注青春期、排解苦闷、疏导“早恋”、注重安全、疏导心理、化解叛逆、提升修养八个方面,精选了100个女生教育的智慧妙招,帮助班主任,尤其是新班主任,巧妙地解决女生教育中的各种难题,在保护女生身心、培养女生气质的同时,也提升自己教育事业的价值。
  • 信仰告白

    信仰告白

    信仰是当代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是社会信仰状况的一种折射和反映。这100余篇文章选自大学生课堂习作,真实地记录了当代大学生对信仰困惑、思考、探索,无论简短还是略长,无论朴素还是高调,无论稚嫩还是充满禅意,都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成长的标记。
  • 非常试题大公布

    非常试题大公布

    “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的格言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它已成为人类战胜自我、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奥林匹克运动的倡导者顾拜旦说,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吸收古代传统构筑未来的力量之一,这种力量虽“不足以确保社会和平”,但仍可促进和平;虽“不能更加均衡地为人类分配生产和消费物质必需品的权力”,但仍可促进公平;虽“不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免费接受智力培训的机会”,但仍可促进教育。和平、公平性、教育性,在他看来就是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热门推荐
  • 大道窥天

    大道窥天

    色彩缤纷的浩瀚历史长河,神话滔滔,开天辟地的伊始,封神榜,大洪水,诸神的黄昏,诸多瑰丽的传说故事纷纷而来,把握住世界神话的脉络,让我们一起在神话的历史当中畅游,跟随着我们的猪脚一起走过。修真不为杀人夺宝,只为了追求天下间所有的道理,让这个天再也没有奥秘……这本书写的是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
  • 海忠介公集

    海忠介公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宝网经

    佛说宝网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世界最具英雄性的军事将帅(2)

    世界最具英雄性的军事将帅(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眉间血

    眉间血

    前世遇人不淑,错爱一生,付了性命不说还落得一个妖妇之名。重活一世,只求安康喜乐,远离纷乱。手中握有稀世秘籍,生意场上日进斗金,怎地一个爽字得了。可是那个时运不济的皇叔却将她绑到了同一条船上。这么一个无情之人,与之相处何其之难?分分钟弄翻友谊的小船。简直不能直视!女怒:“为什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男:“不翻到水里怎么坠入爱河啊……”
  • 桃花攻心:美人泪三千

    桃花攻心:美人泪三千

    他纤长的手指从她的发梢上拈下桃花瓣,她的指尖轻轻拂过他的眉梢,他蹙眉轻说:“就算死我也不许你离开我。”她眸光潋滟,娇艳一笑。曾为谁痴,为谁欢,看似幽梦一帘。那一袭白衣胜雪的男子,却因她一抹笑颜而至死相护,美人的泪滴落在他的手心,她的唇低喃,“如果有来世,再也不愿与你们相识。”她手臂上的桃花烙印在黑夜中与他额间的烙印心心相惜,他寻找了五百年的女子,她手中的长剑穿透他的肩,血溅在他飞舞的黑丝上,他的笑摄人心魂,指尖穿过她的发,抹去脸上的泪痕,“活了那么多年,真好,终于可以安安稳稳的睡去。”绿罗衣,年年芳草萋萋,一场小清新穿越,一个王室更替的阴谋,众多渴望爱与被爱的人儿……翩翩公子,俊美不凡,风流天下,招蜂引蝶,美男成群,你更爱谁?
  • 裂帛

    裂帛

    《裂帛》是河北作协会员张红欣的小说合集,收录了《白巧云》、《礼堂》、《折耳根》、《密码》、《请问你找谁》等5篇中篇小说。透过曹卫东、柳眉、曹寇、老曹、迟桂花、朱朱、马大海、苟小琴、黄平、胭脂、罗宇、王志兴、李翠兰、白巧云、沈措、陈羽等人的纠葛,描绘了一幅幅社会浪潮下的,或执着,或多变,或多疑,或苦苦抵抗某种力量,繁复的市井生活图像,发人深思。
  • 妃藏宠爱

    妃藏宠爱

    从死亡边缘爬起来才知道生命可贵,要么一生低调,听之任之;要么摆脱困境,由自己掌握命运之轮。如兮深知,只有强者才能握住自己的命运,在弱肉强食的后宫,她,不能输。帝王的爱能有多少分量,在这个非常时期,她似一颗棋子周旋在两个男人身边,然则回首再望,那份情,是否依然停在原地等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斗灵崛起之废材小姐要逆天

    斗灵崛起之废材小姐要逆天

    她原本是23世纪的一名金牌杀手,却因他们的背叛而自爆;她原是林家的天才少女,却因他人陷害而死。而巧的是,她竟穿越在林家千金的身上,从此开始了她的复仇之路……却不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某女“你可以滚了。”……这是穿越文!穿越文!穿越文!重要事情说三遍!另:不喜勿看,谢谢合作。
  • 零售业经营攻略

    零售业经营攻略

    本书主要从零售业的经营模式和销售策略出发,通过引用大量真实案例,深入分析零售业各种业态模式的优缺点,提出如何运营,如何向消费者传递商品的各种信息、如何吸引甚至说服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方法,从而为自己使每一位商家都能找到最合适自己的方案,从而达到最好的销售效果,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