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6600000005

第5章 胡适谈儒学:修仁以为己任(4)

孔子死后两三代里不曾出一个拔尖的人物

孔子为了推行儒家学说而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多年。在他的努力下,儒家学派开枝散叶。孔子的三千弟子中出了72位贤人。他们当中许多人在不同的国家从政或讲学,受到诸侯士民的普遍尊重。然而胡适却认为,儒家在孔子去世后的两三代人里再没有出现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

太史公司马迁不仅在《史记》中写有《孔子世家》,还特意为孔子的学生立了《仲尼弟子列传》。据《史记》说法,“(孔子)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由此不难看出,孔子的学生在春秋战国时的社会影响力。

不过,胡适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是一篇可信度不高的材料。由于考据孔门弟子学说是一个艰巨的研究工程,所以胡适只是梳理了一下孔子去世后的儒家学派发展趋势。

孔子自己认为,他有十个弟子的造诣最高。他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子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十个人也因此被后世称为“孔门十哲”。按理说他们应该是孔子之后儒家正统的衣钵传人。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

按照战国时期的说法,孔子去世后,儒家分裂为八大流派。《韩非子·显学》称:“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道藏本良作梁)之儒,有孙氏(即荀卿)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需要注意的是,这八大流派并不是同时出现的。因为孔子去世是在春秋时,韩非生活在战国末期,中间间隔了两百余年。八大流派中只有子张之儒与漆雕氏之儒是孔夫子的直传弟子,其他流派都是再传而成的。

比较奇怪的是,孔门十哲中大部分人都不在儒家八派中,尽管他们是孔夫子的正传弟子。

胡适分析认为,曾子、子夏、子游言必称夫子,所以没有自立宗派,但是子张与漆雕开的学术见解不同于其他师兄弟,故而在孔子去世后自立门派。然而,子张之儒与漆雕氏之儒的主张在儒家体系中比较特立独行,最终没能成为儒学正宗,悄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因此,胡适将曾子等人作为孔门正传的代表。

孔子的儒学以“仁”为核心。子夏、子游、曾子等贤哲发挥出两个观念,一者为孝道,另一个是礼学。“孝”与“礼”也是孔子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孔子生前是“述而不作”,没把这两个课题说得太透彻。而子夏、曾子等人将这两个字研究得十分通透。从此以后,“孝”与“礼”逐渐成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两大势力。

对孝道钻研最深的是曾子。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

曾子的孝道有三个层次:一是“尊亲”,即“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也就是后人常说的“光宗耀祖”;二是“弗辱”,既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也要不辱父母传下来的高贵人格;三是“能养”,也就是赡养双亲。

此时的儒家孝道更多是从精神上养亲,但后人往往只在“能养”这个环节上下功夫,创造出许多繁文缛节。在胡适看来,这些东西都流于形式主义,失去了“孝”的真意。

就实而论,孔夫子的哲学虽然也讲究孝道与礼义,但并没用“孝”字涵盖一切伦理道德。而到了他的正传弟子一代,人伦中的“孝”被上升为伦理道德的核心。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包含了多种伦理。他的儒学立足于教人如何做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到了曾子这里,所有的德行都被纳入“孝”字当中。因为要做个孝子,所以交朋友时不可以不讲信用,在战场上不可以不勇敢,否则就违背了“孝”。

孔子的人生哲学立足于“仁”,教导众生做一个“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的社会人。而曾子的人生哲学以“孝”为核心,反复强调每个人都是父母的儿子。这是孔子及其学生的一个重要区别。

在胡适看来,这个变化对后来儒家的影响很大。原本孔子的“仁的人生哲学”,是教人如何做“人”,而后来儒家的“孝的人生哲学”是教人如何做“儿子”。不能说后者毫无价值,但比起孔子的人本精神,已经开始将个人埋没于伦理之中。这对推崇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胡适而言,无疑是一种退步。

早期的儒者不信鬼神,不像墨家那样用鬼神来告诫世人行善去恶。但他们通过孝悌思想将父母变成了如同宗教鬼神一样的终极道德制裁力量。在这种“孝的人生哲学”的指导下,人们养成了一种俯首帖耳的畏缩品格,而不再有先秦时“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刚健胆魄。

儒家学者怕人们在父母去世后就遗忘双亲,不能把孝道贯彻到底,于是用程序繁琐的三年丧礼来让人们永远纪念自己的父母。

据记载,儒家的“三年之丧”十分严苛:“居于倚庐,寝苫枕块,哭泣无数,服勤三年,身病体羸,扶而后能起,杖而后能行”。根据胡适的考证,这种三年之丧并不是真正的古礼,而是孔子师徒自己创建的新礼。

除了三年之丧外,儒家又创造出了以时祭祀之法,引导人们“慎终追远”,时刻心存父母祖宗。祭祀礼仪要求很严格。据《祭义》记载:“斋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斋三日乃见其所为斋者。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

虽然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他与他的弟子同时认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实际上是自己创造了一个鬼神来崇拜。说到底,儒家讲究“慎终追远”,为了实现“民德归厚”与“民兴于仁”的天下大治之境。

儒家对“礼”的重视,在古今中外都是首屈一指的。中国古代的“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绝不仅仅是文明礼貌与祭祀仪式那么简单。

《礼运》有言:“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

《坊记》则称:“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

从这个角度看,儒家所说的“礼”实际上已经超越了风俗习惯的范畴,带有浓厚的政治法律色彩。人们常将儒家的“礼”与法家的“法”相对立。其实两者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古代社会制度的总和,只是侧重点不同。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论述了“礼”与“法”的区别:“第一,礼偏重积极的规矩,法篇重消极的禁制;礼教人应该做什么,应该不做什么;法教人什么事是不许做的,做了是要受罚的。第二,违法的有刑罚的处分,违礼的至多不过受‘君子’的讥评,社会的笑骂,却不受刑罚的处分。第三,礼与法施行的区域不同。《礼记》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是为上级社会设的,法是为下等社会设的。礼与法虽有这三种区别,但根本上同为个人社会一切行为的裁制力。因此我们可说礼是人民的一种”坊“(亦作防)。”

按照儒家的观点,只要人们的言行举止都能合乎礼数,就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徙善远罪”。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的礼是预防人们学坏的约束力。

胡适打了个比方,说:“譬如人天天讲究运动卫生,使疾病不生,是防病于未然的方法。等到病已上身,再对症吃药,便是医病于已然之后了。礼是卫生书,法是医药书。儒家深信这个意思,故把一切合于道理,可以做行为标准,可以养成道德习惯,可以增进社会治安的规矩,都称为礼。”他认为,这就是最广义的“礼”。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礼、理、义往往是指代同一事物。《礼运》曰:“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由此可知,反思合乎道义事理的东西,都可以归入“礼”的体系。

胡适认为,“礼”的概念经过三次发展。最初的“礼”仅仅指宗教的仪式,然后扩展为一切习俗所认可的规矩,最终被孔子师徒上升为一种合乎义理的最高社会规范。

在对比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差异后,胡适不禁感慨道:“孔子那样的精神魄力,富于历史的观念,又富于文学美术的观念,删《诗》《书》,订《礼》《乐》,真是一个气象阔大的人物。不料他的及门弟子那么多人里面,竟不曾有什么人真正能发挥光大他的哲学,极其所成就,不过在一个”孝“字一个”礼“字上,做了一些补绽的工夫。这也可算得孔子的大不幸了。孔子死后两三代里竟不曾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直到孟轲、荀卿,儒家方才有两派有价值的新哲学出现。”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开启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可是他最赏识的十大弟子,却只在“孝”与“礼”两个研究领域超越了老师,却没有将孔子“仁的人生哲学”全部发扬光大。这个局面直到一两百年后的孟子与荀子才打破。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挥成系统的仁政学说。而荀子则吸收了法家学说的养分,对孔子奉行的王道仁政进行了改良。相比之下,无论是言必称师的曾子、子夏、子游,还是自立门派的子张与漆雕开,都没能成为像孔子一样的大宗师。故而胡适认为,孔子去世后的两三代儒者没有出现一个顶尖的大师级人物。

胡适的实用主义与儒学有关?

多研究问题,少谈点主义,是胡适最有代表性的言论之一。在美国留学时,胡适师从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故而他回国后一直以实用主义者自居。尽管胡适始终声称自己的实用主义思想直接来源于杜威先生,但美国学者格里德却指出,胡适的思想其实在接触杜威的哲学之前已经根深蒂固了。事实上,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的确隐藏着那一代学者特有的儒家情结。

实用主义哲学重视实效、崇尚经验、讲究实证。胡适的老师杜威鼓吹以实证、实用、乐利、理性精神为核心的哲学理念。这对胡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虽然实用主义哲学起源于西方,但其实用理性精神内核与明清文人倡导的“实学”有不少殊途同归之处。宋明理学,特别是程朱理学成为古代中国官方主流学说后,学者越来越远离社会民生与经世致用,只是一味寻章摘句、空谈心性义理。明清两朝已进入封建社会晚期,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但程朱理学无法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想资源,故而一些有识之士提倡立足于经世致用的“实学”(即实用之学的简称)。

在这个背景下,被胡适传入中国的西方实用主义哲学很快广泛流行。而胡适更是一生践行实用主义哲学,并且反复表明自己是杜威思想的忠实信徒。但他的思想可能更多是将中国传统的“实学”与杜威的实用主义相结合。

胡适在编写《中国哲学史大纲》时,已经体现出了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把“经学”(实学)与“哲学”(玄学)分离开来。而在古代儒家学者那里,两者通常是合二为一的。其实,胡适并不太喜欢讨论纯粹的哲学,也被其他推崇儒家的学者批评是根本不了解中国哲学。他之所以用解构法将经学和哲学一分为二,就是试图将本土实学大家的经世致用思想与杜威的实用主义融会贯通。

从本质上说,胡适是以西方学术的眼光来评判中国传统思想的。杜威主张“实用” “实效” “乐利”,胡适也将其作为学术评判标准。

例如,他对北宋学者李觏的评价很高,认为“李觏不但把一部《周礼》做成一部有系统的政治学说,他还把一部《周易》也做成一部实用的学说”。又指出:“李觏是实用主义家,他很光明昭著地提倡乐利主义”。由此不难发现胡适治学时强烈的实用色彩。然而,胡适这种学术分析法也存在较大的片面性。

胡适不喜欢玄学而推崇实学。他认为,李觏的《易论》是“急乎天下国家之用”的著作,却忽略了其书中神秘兮兮的人性论。

清朝初年的顾炎武与颜李学派都是明清“实学”的先驱。故而胡适称赞颜李学派的学者是中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的代表。而同时期推崇儒家的民国学者,更倾向于认同程朱理学或陆王心学等学派。胡适对宋明时期的思想家评价不高,认为大多数理学家只不过是在与玄之又玄的佛家禅宗比玄妙(毫无实用价值)。

胡适对颜李学派的推崇,不仅是因为断定“颜元主张一种很彻底的实用主义”,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即胡适最推崇的清朝儒学大家戴震是颜李学派的南方传人。

不过,戴震的学说实际上也有很浓厚的玄学成分,和其他理学家一样大谈“天地本体”之类的话题。但胡适为了挖掘其经世致用的“实学”成分,特意将其与其他理学家区别对待。他认为,“从历史上看,戴震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也可以说是新理学的建设──哲学的中兴”。

由此可见,胡适对一切有“实用主义”倾向的古代学者都抱有极大的好感,并认为他们才真正继承了孔子思想的精髓。

作为新文化运动批评儒教的旗手,胡适把“反玄学”作为抨击旧思想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宋明以来的儒家学派(主要指玄学)大为冷落,“反玄学”运动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他指出:“约略说来,当日‘反玄学’的运动,在破坏的方面有两个趋势:一是攻击那谈心说性的玄学;一是攻击那先天象数的玄学,清学的开山祖师顾炎武就兼有这两种趋势。”

在胡适看来,顾炎武与颜元、李塨等人发起了儒学史上的“反玄学”革命。他们的主要贡献是批判程朱理学的“玄学”成分。而颜李学派的传人戴震则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哲学”的第一人。

同类推荐
  • 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寻脉

    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寻脉

    本书从导向、示范、约束和惩戒等社会风习变迁影响要素的研究视角,系统论述了晚清时期、民国初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初期、90年代至今的社会风习的表征、成因及演变趋势,着重梳理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变迁的基本脉络、动力和规律,强调导向的权威性、示范的褒贬性、约束的广泛性、惩戒的严肃性,旨在为凝聚社会共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提供参考。
  • 公众及其问题

    公众及其问题

    《公众及其问题》作为杜威经典著作之一,是他在一个大众传播、政府官僚主义、社会复杂、多元主义的时代,对民主未来所做的最丰富和最系统的思考。作者以其独特的、振奋人心的风格阐释了“公众”“国家”“政府”与“政治民主”等意涵,并且论述了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展现了对公众运用自身智慧处理公共事务的强烈信念。本书有201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一个版本,豆瓣评分7.4分,读者对翻译质量评价低。
  • 二十年目睹大学生之怪现状

    二十年目睹大学生之怪现状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韩寒的《青春》对社会发出沉痛的叩问。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否真的病入膏肓?经过四年的大学教育,年轻人的出路在哪里?让我们将目光投向20年前的大学生们,在历史演变中反思自己。时代在召唤赋予思考的年轻人。
  • 尊重儿童权利

    尊重儿童权利

    《尊重儿童权利》初版于1928年,书中包含的儿童权利宣言,是科扎克基于多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所著。科扎克以人的基本权利作为论据,认为:“世上没有小孩,他们都是人”,并且呼吁人们尊重儿童的每一天,尊重儿童的无知和认知世界的努力,尊重他们的失败和泪水,以及他们的财物和物质需求。孩子有权保持他原本的样子。尽管本书完成于80年前,但其所探讨的内容至今仍有启迪价值,而真正实现儿童权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主体教育的大道之道

    主体教育的大道之道

    本书讲述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如果说,老一辈的大道人在老校长姚文俊的带领下,使得人民大道小学成为“主体教育”的发源地,那么,如今的大道人在深化“主体教育”实验研究的道路上,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呢?相信读过这本书,读者会从中找到自己的答案。他们从“管理之道””教研之窗”“活动之旅”“家教之光”四个方面概括总结了管理、教师、学生、家长的活动经验。
热门推荐
  • 残忍的季节

    残忍的季节

    四月最残忍,从死了的土地滋生丁香,混杂着回忆和欲望,让春雨挑动着呆钝的根。——艾略特《荒原》一张子川纵身一跃举手投篮的姿势是如此优美,简直要把许艺给迷倒了。许艺眼睛直愣愣盯着他,眼珠子骨碌碌骨碌碌地跟着他转,待到他篮下跨步时,直感觉呼吸紧迫,有点儿快要晕眩了。旁边的邵思琪说,哎,美女,你也太过分了吧,口水都要流下来了!许艺略微回过神来,说,怎么啦,我就是崇拜他!告诉你,张子川是我喜欢的,你们谁都别抢!
  • 海贼之任务果实

    海贼之任务果实

    探险家意外穿越海贼世界,冒险精神一发不可收拾,寻找伙伴,探索世界,就这么简单(寻找吃货,作死冒险,吵嘴干架,无所不包)。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个人太孤单,伙伴去哪了?喵,本喵一直都在啊,喵!伊斯特,给本小姐站住,你想干嘛,想飞上天,与太阳肩并肩啊?————PS:您的支持就是我前进的动力。PS:新书《勇者迷宫》已经上传,中二病患者林勇,在回合制的迷宫世界,会遇遭遇什么奇葩的冒险?一切尽在《勇者迷宫》。
  • Helen of Troy And Other Poems

    Helen of Troy And Other Poem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漫威的黑爪帝国

    漫威的黑爪帝国

    别问,问就是屁股。就要重建帝国,就没有代价。
  • 历史不是教你诈

    历史不是教你诈

    历史如同一面魔镜,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权力争夺,总有人占据主动、稳操胜券;名利得失,总有人游刃有余、进退自如——这如同喜剧。同时,也总有人满腹经纶却终生不得志;君子清正廉洁,却屡屡受挫——这如同悲剧。在这历史的悲喜剧中,总有规律可循,博弈智慧就是其一,也是人立身体处世的根本。
  • 杀手一刀

    杀手一刀

    杀手一刀,黑暗中的王者,阎王的人间话语者,世界杀手排行榜第三。杀手法则:坚守本心,屠尽世间黑暗!“我是一名杀手,一名正直的杀手,看尽了世间的温情冷暖,不为钱,不为名,只为还这个世间的不公一个公道。”
  • 杀手小姐快过来

    杀手小姐快过来

    他是名门之后的联姻工具,她是无情无义的圣宫少主,明明无牵无挂的两人却阴差阳错的被命运绑在一起——“只是联姻,没必要搞得多真似的。”“知道了。”“我不喜欢你,你也不喜欢我。”“知道了。”“你我本来也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知道了。”陌雨溪:你就只知道说这三个字?!慕容易:知道了。但是要不要执行,我决定。【ps:作者无能简介渣—青春校园言情文别进错频道—先看几章再决定入不入坑—别被前面几章吓到男女主伪高冷—本文主打暖宠—不会弃坑,但坑品无保—如有雷同,他抄我的】
  • 七小姐日记

    七小姐日记

    从天而降穿越而来,以为救活了一个千年古尸,他奉她为神女……身为堂堂七小姐,跛脚,贪财,水性杨花,出嫁六次回回出事,顶着克夫的名声,竟被五花大绑嫁给了人称花瓶、废物、皇帝最最不喜欢的四皇子!人人说他娶了一把草,谁料他娶了一块宝。某人天天笑话,某人暗生闷气,晚宴前夜?她问:“这次又是谁来?”他嘴角一抽,相当严肃的说:“是本王。”求【收藏】+【推荐】+【留言】,【宠虐文,祝蹲坑愉快!】
  •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幻意梦境

    幻意梦境

    这就相当于不断在不同世界穿梭的游戏梦境。金手指没有限制。第一站争霸类网游世界金手指点满你以为你就能战胜氪金了吗?文臣武将加上,物资科技加上,嘴炮能力加上,成长外挂加上,各种隐性金手指加上!你以为你就能战胜“世家”了吗?遵守规矩束手束脚,将海谋云怎能阻挡,天下总会沦陷。这次,赵明轶再加重生金手指,就特么不信了,就不能以力破巧!管那么多规矩干啥?怕什么官兵,怕什么势力,直接挑旗造反,干他呀的!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怂个卵子,就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