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7200000008

第8章 填补鸿沟(1)

1.相互作用

如果精神与物质这两种实体是截然不同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是如何实现的呢?所有为了填补这一鸿沟所做的尝试,都是在巩固二元论在哲学中的地位。

一切知识均源于感知,思维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有关人类感知和所有知识的最基本问题。当我们探究我们盯着一个苹果看时发生了什么,我们又获得了何种知识?这种知识又有多可靠?物质到底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的?即便我们不一定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也会这样问。然而,一旦这两种存在彼此分立,我们又要如何才能使它们再次联系起来?如果物质和思维各自独立,那我又是怎么看见苹果的?

这种二元论,似乎建立在无懈可击的依据之上,建立在我们的感官和所有偏见之上,因此我们很难推翻它;并且,自笛卡尔以来的哲学史,就是一部不断尝试解决围绕这种二元论的问题尝试史。如果全盘否认二元论,那我们将被迫回到之前提到的四种理论中的一种;当然,那样也无可厚非,不过那就意味着同时否认了物质和心灵的实在性。然而,鉴于我们正谈及常识,因此我们有必要找到一种不需要否认物质或心灵的实在性,也不那么矛盾的理论形式。

常识二元论是唯一一种试图确定物质和心灵二者具有同等实在性的观点,而最大的问题则是解释这个问题:如果精神与物质这两种实体是截然不同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是如何实现的呢?所有为了填补这一鸿沟所做的尝试,都是在巩固二元论在哲学中的地位。

2.代表性感知

或许有意,也许无意,笛卡尔通过混淆一个词的意思就简单地将物质与精神联系在了一起:大脑里的物质概念和心灵上的精神概念都被笛卡尔称为“概念”,并且不知不觉地互换使用着,二者最终合二为一。

笛卡尔的代表性感知说是填补这道鸿沟最常见也是最早的尝试,甚至其后一些更为严谨的科学体系的创始人也认同这种学说。这种观点以心灵与物质完全不同但同等真实为出发点,我们必须记住这一点。因此,当我看着灯罩时,我看不到存在于空间中的自我之外的物质的灯罩,因为它是物质的,而我的心灵,也就是我用于感知和经验的工具,是非物质的。心灵能够感知的唯一东西就是与它性质相同的东西,即非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根据这种理论,心灵所感知的不是灯罩,而是灯罩的一个精神上的概念,是存在于心灵中的一个概念,它代表着非物质的心灵所无法感知的物理事物。

或者,如果我们去分析感知灯罩的行为,我们会有如下发现:光从物质的灯罩中散发出来,并反射到我的眼睛里,这就导致我的神经系统发生了一连串的具体事件,最终在大脑中停止,这一系列事件仍是以物质的形式发生的。然而,我还是没有感知到灯罩:对于这一连串的因果效应,我一点儿都感知不到,仅仅因为它是物质的。但这条物质链唤起了(不能说引起,这是整个问题的关键)一种精神上的概念,当然我的心灵能够感知到它,这个概念就代表了物理的和物质的灯罩。我所感知到的精神上的概念,就代表了我无法感知的物理事物。

现在,对于这种观点,出现了两种明显的反对意见。第一种反对观点十分明了,甚至有些孩子气:你怎么知道你感知到的概念就一定以某种方式,或是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你所不能感知的那个物质的东西呢?显然,除了那点儿概念,你对物质的东西一无所知,那你又怎么知道,你脑子里的概念和那个东西是否相似呢?当你感知到一个灯罩的精神上的概念时,你又怎么知道你眼前有一个物质的灯罩呢?它为什么就不是一个茶盘或者大象呢?只要我的感知仅仅局限于精神上的概念,我就很难将它们与任何其他东西进行比较。

对于这种异议,笛卡尔只能求助于真诚仁慈的上帝了,这也再次体现了他的正统思想和传统主义。善良的上帝不会欺骗我们,如果这里真的是大象的话,他不会让我们认为是灯罩的,上帝确保了我脑中的概念代表外在的东西。那反过来,我们又要问了:难道你从来没被欺骗过吗?既然上帝如此善良,那为什么还会有人犯错误?简而言之,错从何来呢?如果上帝善良无欺,我们的感知就理应永远正确,然而,我们的感知也有错误的时候,这又该如何解释?

第二种反对观点则比第一种更为深入。这种观点很简单,它认为,代表性感知说中的感知这一行为,在事实上不能说明任何事情。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物质的物体如何能够对在本质上与其完全不同的心灵产生影响。心灵不能感知物质的东西,它只能感知精神上的概念,而在这种观点中,由于光波从一个物质的物体上反射到眼睛里,从而引起了物质上的因果连锁反应,却又唤醒了这种精神上的概念。其实这种理论从根本上就崩溃了,这种概念只能说是被一系列的物理原因唤醒,或激发,或调用,而不能直接说是由它们造成的,因为心灵和物质之间的这种因果联系还未确定下来,还有所争议。然而,这种“唤醒”或“调用”仅仅只是身体上一连串物理的因果效应对心灵的影响吗?

这条物理链和精神上的概念要么有因果联系,要么没有。如果说没有联系,那感知主体面对一个物质的灯罩时是如何感知到它的存在,也就无法解释了;如果说有联系,那一系列物理变化从眼睛到达大脑,进而产生了精神的概念,那就是承认了物质可能作用于心灵,或者说心灵首先能够感知物质的灯罩,并省略掉所有无用的对物理原因和精神概念的复杂判断。认为光波以及随之而来的物理反应导致了精神概念的产生,这种观点不仅是主张心灵会受到物质的影响,也是主张心灵可以当场立即感知到灯罩。

我们不能确定笛卡尔在细节上是如何看待这种情况的,但现在也无关紧要。毫无疑问,这是他对于感知这一行为的一般解释;为了填补他整个哲学世界中的这道鸿沟,他已经竭尽全力了。在解释感知这一行为时,“概念”这个词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义,而正是这种混淆解救了笛卡尔。物质和精神之间的鸿沟始终存在于他的整个解释中,他成功跨越这道鸿沟的办法就是采取鸵鸟政策,自欺欺人地避开这一问题。

我们之前的例子中,苹果是物质的,心灵是非物质的,那心灵又是怎么意识到苹果的呢?笛卡尔认为,代表性感知说合理地解释了这一点。苹果引起了我的神经系统的一系列活动,眼睛受到苹果发出的光波的影响,这一系列影响由眼睛传向神经系统,最后到达大脑。这就形成了一种完全物质的印象,有时我们称之为式样或影像,但通常称之为物质概念。然而,我还是没有感知到苹果,因为,正如我所说,我的心灵感知到的并不是桌上那个真实的物理的苹果,而是我脑中苹果的概念。只能是这样,否则我的心灵(非物质部分),就是在感知物质的东西(苹果)了,而这又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物质和非物质是全然不同的两种事物。在这一点上,笛卡尔的立场很明确。我的心灵感知到的只是精神上的概念,但直到目前,对于物质,我们除了头脑中的物质概念之外就没有任何进展了。

物质的概念和精神的概念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二者哪个属于非物质呢?它们各在鸿沟的两边,而它们又是如何联系起来的?或许有意,也许无意,笛卡尔通过混淆一个词的意思就简单地将物质与精神联系在了一起:大脑里的物质概念和心灵上的精神概念都被笛卡尔称为“概念”,并且不知不觉地互换使用着,二者最终合二为一。他在物质与精神的巨大鸿沟间,用“概念”这个词建造起一座薄如纸片的桥梁,却没有意识到这座桥能够建多长。这座桥的两端永远无法相接,因为物质还是物质,精神依然是精神,它们从本质上就是南辕北辙、不能统一的。

我们从他急于在人体上找到一个特定部位作为心灵的栖息地这一行为中,也能看出他的困惑。他断定心灵,或者说思维的栖居地并不是心脏,也不是整个大脑,而是人脑更深处的松果腺或松果体。眼睛接收到的双重影像和双手接收到的双重信息,在这个独一无二的地方合二为一,然后进入心灵。心灵在这儿,比在身体任何其他地方表现得都要自由,它只有在这儿才能立即发挥作用。但是,一个没有广延的东西怎么能够栖居在特定的地方呢?即使是在松果体或是其他什么地方,心灵又怎么能够意识到物质的东西?还是说,由于松果体的作用,物质和精神通过一种莫名其妙的方法实现了转换?

笛卡尔的这种解释可以说是差强人意,物质和心灵因果联系的问题——物质的苹果如何造成精神上的变化。这个问题作为笛卡尔哲学中最主要的难题,留给了他的继承者们,我们现在要讨论的,就是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3.偶因论

偶因论者最普遍的观点如下:心灵不影响物质,物质也不影响心灵,这样两个相互分离的事物间要有所联系是不可思议的,二者互不影响。然而,这种影响看起来似乎确有发生,如果这种影响既不是由特定的心灵造成的,也不是由特定的物质造成的,那是什么力量造成的?偶因论者的回答很简单:上帝。

现在,我们已经没必要反复强调心灵和物质全然不同、各不相干了。笛卡尔的追随者们已经诚实地面对了这个问题,并得出了合理的结论。如果心灵和物质的本质是不同的,那它们之间就不可能有任何直接联系。一个完全物质性质的苹果,不可能对完全非物质的思维产生任何影响。然而,每次我通过感官感知外部世界的任何一部分时,这种联系似乎都必定会存在。这是为什么?最早回答这个问题的观点被称作偶因论,持这种观点的人则被称作偶因论者。

这种观点在哲学上遭到的误解远远多于多数哲学观点,但为了公正明了,在仔细审视这个学说和对它的批评之前,我们最好先了解一下对这种学说最常见的解读和批评。

偶因论者最普遍的观点如下:心灵不影响物质,物质也不影响心灵,这样两个相互分离的事物间要有所联系是不可思议的,二者互不影响。然而,这种影响看起来似乎确有发生,如果这种影响既不是由特定的心灵造成的,也不是由特定的物质造成的,那是什么力量造成的?偶因论者的回答很简单:上帝。他们这么说并不是夸张。

偶因论者认为,上帝是世界上所有变化的原因,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这并不是说,上帝在某种意义上要对一切负责,它最终控制着地界上的所有事物,他们想要阐述的远不止这些。偶因论者认为,严格说来,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在精神世界还是物质世界发生的动作,都只是出于偶然(偶因论便是因此得名),这是因为在另一个世界中上帝的影响造成了这种对应的动作。例如,在我想要抬起手臂这个例子中,我的想法和我抬手臂这个动作并没有直接联系,两种迥然不同的存在形式之间不可能有这样的联系。然而,我的想法就是向上帝发出进行干涉的信号,因此,上帝这个所有事情的真正原因才使物质世界发生了和我的想法对应的变化。但是,如果心灵和物质之间的鸿沟无法填补的话,这种对应也是无法实现的。上帝是每件事情的原因,一切事情——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是上帝在我们心中造成这种观念的偶然原因,这就是偶因论。

对于我们面对的难题,偶因论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反对偶因论的原因主要有四个。第一种反对,如莱布尼兹所说,这需要一个永恒的奇迹。上帝创造了不可改变且相互之间不可调和的两种秩序,然后又尽其所有时间,用一种神奇的超自然方法让二者重新结合。这种求助于全能的上帝来补救自己一手造就的困境的做法,实在不能说是明智之举,这种奇迹本身就是随意的。稍微想一想,就会发现这是多么不寻常——这种奇迹总能如此频繁地成功实现。当我想抬起左手的时候,上帝不会不小心抬起我的左腿或是其他什么人的左手;或者当我面前放着一个红色的苹果时,我看到的是红苹果而不是白色马车,这确实很奇怪吧。难道就因为上帝是无所不能的,所以这些错误才不会发生?那我们又要提出曾经问过笛卡尔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我有时候还是会犯错呢?为什么通常能够奏效的奇迹不能一直有效呢?这种奇迹的奏效,靠的是心灵天真地去假设其可能性,而不是上帝。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历史发展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历史发展研究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导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相关研究现状,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思路与方法,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历史演进,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萌芽,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成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发展等等。
  • 菜根谭

    菜根谭

    《菜根谭》是明代万历年间隐士洪应明的一部语录体著作,集儒、释、道三家之思想精髓,涉及修身、处世等各方面内容,雅俗共赏,受到了文人学者和市井阶层的广泛欢迎,对后世影响深远。本书按照为学励志、齐家治国、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若干主题,对《菜根谭》原作进行重新编排,加以现代文翻译和评析,并精心选取任伯年、吴观岱、程璋、徐悲鸿、陈少梅等著名画家的作品作插图。希望读者能在文与画的双重熏染中,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 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论纲

    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论纲

    本书以马克思恩格斯原著(文本)为依据,以社会技术哲学视野中的“社会技术”为“先天综合判断”,对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进行了“发掘”、梳理和分析,分别考证了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之根本、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之源泉、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之灵魂、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之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观、剩余价值学说、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论等做了社会技术解读。
  • 慷慨的正义:上帝的恩典如何让我们行义

    慷慨的正义:上帝的恩典如何让我们行义

    凯勒在书中剖析了行义就是惩罚罪恶、行义会带来纯正教义和灵性活力的亏损等错误观念,指出施行正义就是关心穷人和弱势群体,这是圣经的重要教导,与正统教义和福音使命不相矛盾。凯勒借着对圣经经文的分析和生动实例,让人感受到上帝对于穷人和弱势群体深切的爱,同时让人看到今日信徒和教会在行义上深深的亏欠。更重要的是,凯勒指出,上帝的恩典是行义的动力;正如信心必然带来行为,蒙恩必然使人行义。本书读来让人心里火热,想要将信仰付诸实践,以爱的行动去关心困苦的人群,并建设充满慷慨正义的社区。
  • 人生是苦,苦就是福

    人生是苦,苦就是福

    看不开是苦,想开了是福。有欢喜心才合乎佛法,才合乎做人的意义。一个人在世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如果活得不欢喜那有什么意思?“欢喜”是佛法,欢喜是财富,有欢喜才能安住身心。如果做到欢喜?不管见到任何人都很欢喜,不管做什么事都很欢喜,不管在哪个地方都很欢喜,不管读什么书都很欢喜……能有越多欢喜,表示心中越有佛法,越有成就。保持欢喜的方法是:凡事皆生欢喜心。在本书中,星云大师具体而微地刻划出人间万象与众生实相,深入浅出的探讨世间的问题与人生的哲理,从家庭、工作、艺术、人际、生死等各个层面,分享了自在生活方面的智慧。
热门推荐
  • 两岸关系的法学思考

    两岸关系的法学思考

    本书分为四个专题:台湾问题的宪法学思考,从宪法学的角度思考台湾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途径,对《反分裂国家法》的立法目的、特点、法理基础进行分析,探讨宪法资源在两岸关系中的运用,并对十六大以来中央对台工作的理论创新进行论述;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法律机制,分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提出背景、概念、内涵以及法律机制的构建方法和主要内容,提出并论证“两岸法制”的概念,并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两岸交往机制、行政机关合作机制、海洋权益保障、投资权益保障等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海峡两岸和平协议研究,研究和平协议的性质、基本原则和主体等关键问题,和平协议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台湾地区法律制度研究。
  • 终极神功

    终极神功

    【火爆新书,玄幻来袭】统御洪元大陆的魔天龙帝,在突破永生之际,被叛徒出卖,群攻陨落。轮回、觉醒,携武道、丹道、符道,重回巅峰,杀叛徒,斩仇人。修练《造天神功》,君临天下……。
  • 在座的都是大佬

    在座的都是大佬

    凌磐月一直觉得这个世界不太对,她发现身边的人都有点不对劲:她的兄弟姐妹为何年纪轻轻都如此流啤,世界数一数二的某组织头头?还有她的同学,似乎也个个拿了玛丽苏剧本。还有,谁家学校叫“圣樱学院”啊?总之,这是不正经的玛丽苏世界。
  • 美食魔王

    美食魔王

    故事?有故事吗?不存在的!我是不会被你猜着的…………
  • 梦与世界之律

    梦与世界之律

    一本尘封的远古卷轴,揭开了一段梦幻的人生之旅。不存在的理想乡与现实的残酷悲壮,支撑着梦幻大陆的神秘彼方。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我想去带你一起探索!
  • 葛底斯堡的雄狮:美国南北战争传奇将军张伯伦回忆录

    葛底斯堡的雄狮:美国南北战争传奇将军张伯伦回忆录

    《葛底斯堡的雄狮(美国南北战争传奇将军张伯伦回忆录)》是第一次在中国大陆介绍张伯伦将军。张伯伦将军的勇敢精神,尤其是他的宽容精神,无论是对美国内战,还是当今中国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 南越第一妃

    南越第一妃

    这是一部根据史实改编的爱情传奇小说,它以汉武帝平定南越为背景,演义出一段樛太后和安国少季之间牺牲小我爱情,樛氏远嫁给南越国王子赵婴齐,后成为南越国太后。讴歌为国家统一大业做出丰功伟绩的历史人物,弘扬纯洁无私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今天维护国家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积极的意义。
  • 修仙和科技

    修仙和科技

    宋诺星在渡劫失败,重生到别一个大世界,这个界有炼武和科技的结合成机甲,宋诺星以前世界的法阵与科技结合会发什么事情。
  • 公主走进黑森林:用荣格的观点探索童话世界

    公主走进黑森林:用荣格的观点探索童话世界

    《公主走进黑森林:用荣格的观点探索童话世界》挑选了七个大家熟悉的童话,都是女性为主角的故事,触及的正是七种不同的女性心灵成长方向,七幅寻宝图。熟悉的故事在每一个人心里都已然有了一些自己既定的看法,但如果我们可以将这样古老、烂熟于心的故事拆解出不同的意涵,让我们对自身所处的世界有不同的感悟,那我们对自身的困难也将有更宽广的视野。本书由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荣格分析师吕旭亚执笔,通过象征语言与心理语言的转换,带领读者跨越意识的边界,走进内心的森林,迎向挑战与改变。这趟旅程不仅使我们与古老象征产生联结,开启我们内在的丰富性,更重新思索和探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现象与意义,为现代读者的成长与发展找到完整与圆满的可能。
  • 仙道不正

    仙道不正

    新书:《追仙策》,欢迎入坑(评论区有传送门)。尚真派收了个奇怪的小徒弟:灵根测不出来、法术修炼困难。别人等级咔咔往上升,她永远都在原地踏步。可是,一到宗门大测的时间,她又总能顺利过关,虐哭对手!宗门大佬极度怀疑:你到底是什么人?!小徒弟摊摊小手,满是无辜:你们家门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