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总督大人差矣。大人前几年虽然同流贼多次作战,屡获大捷,但流贼并不像大人说的那样不堪一击。如真不堪一击,何以十年以来,如火燎原,朝廷竭全国之力不能扑灭?况且据下官所知,李自成与其他流贼不同。他善于用兵,常能化险为夷,转败为胜。虽号为闯王,但粗衣恶食,与士卒同甘共苦。其部队纪律严明,部伍整肃,甚至比官军还强得多多。如果朝廷真能赦其不死,待之以诚,使其立功疆场,实在对国家有百利而无一害。可惜,区区愚见,无人敢向皇帝建言耳。”杨廷麟看见卢象升的脸上流露着很不以为然的神情,觉得不该对他说这么多,于是又笑着说:“廷麟叨在相知,故敢不避冒昧,放肆陈言。要是在别人面前,像这些话,我连一个字也不会说出。”
卢象升含着讥讽的微笑问:“阁下对李自成何以知道这么多?”
“剿贼为国家大事,可惜朝廷上对流贼情形多茫茫然略无知识,如在鼓中。不知己,不知彼,何能取胜?廷麟一年来对此稍能留心,故敢说略知一二。”
杨廷麟实际上对农民军的情况略有所知,是一位做御史的朋友喻上猷告诉的。近几个月,张献忠派一位姓薛的将军住在北京活动,这个人因为喻上猷是在京城做官的湖广籍名流,所以也常常拜望他,同他拉关系。喻上猷趁着这个机会,向薛将军了解到十三家的起事经过、发展历史和目前情形。他又将这些情况转告了杨廷麟。现在杨廷麟一看卢象升对农民军抱着很深的成见,他就不敢再提一个字了。他把眼光移到墙壁上,看见中间挂着关公像,旁边是卢象升写的岳飞的《满江红》,字体娟秀而遒劲,一望而知是从王羲之草书帖变化出来的。下边署的日子是昨天,除阳文“象升”图章之外还有一个阴文闲章:“大夫无境外之交”。杨廷麟明白象升写这首词和用这个闲章是有无限感慨的,于是勉强一笑,说:
“即使岳武穆生在今日,恐也会雄图难展,徒自凭栏长啸,壮怀激烈。”
卢象升叹口气说:“伯祥,你看,我一到这里,心中就觉得奇怪。不知何人在大厅座后的屏风上写着文文山的《正气歌》,在这间卧室中挂一幅关公像,好像这就是我的下场。”
“大人!你一身系社稷安危,何出此不祥之言?”
“唉,这是天数!”
“啊?……”
“弟几年来出生入死,心力交瘁,无奈贼愈剿而愈横,虏愈防而愈强。今日大敌压境,京师危急,弟身为总督,欲战不能,不战又无以上对天子,下对士民。处境如此,岂非天数?”
“畿辅屡受鞑子蹂躏,民气可用……”
不等朋友说完,卢象升截住说:“不能光看民气。南宋初年,中原与河北民气何尝不好?无奈朝廷自有主张,致使李纲无功,宗泽殒命,岳少保见害于风波亭。民气有什么用!”
“老大人身为统帅,大局尚有可为,不应如此灰心。”
“不瞒你说,弟从今而后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付之天耳。”停一停,卢象升不放心地问,“伯祥,招抚闯贼之议,你可同别人谈过?”
“不曾同别人谈过。”
“此事重大,我劝你千万莫同第二人谈,免得惹出是非。朝廷对张献忠的招抚也只图羁縻一时,以后看情形再说。张献忠并无归顺诚意,熊文灿迟早会败在这件事上。如今谁要是再建议招抚闯贼,那就太不识时务了。”
约摸到三更时候,杨廷麟告辞要走,因为他明天早晨还要进宫早朝。卢象升也不留他,为着怕路途上会有危险,他吩咐派五十名骑兵把杨廷麟一直送到德胜门。在辕门外分别时,他握着朋友的手说:
“伯祥,请你转告京中故人,我卢象升决不会辜负主恩,也决不会辜负诸位故人和京师百万士民的殷切属望!”
不知是由于感情激动,还是由于心头上压着难言的愤懑和悲痛情绪,这位勤王大军统帅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声音竟然微微地有点打颤。幸而刺骨的寒风在呼啸着,这种微微的战栗没有被杨廷麟觉察出来。
第二天上午,卢象升把大小将领召集到行辕来听他训话。他叮咛大家尽忠报国,不要因为兵少势孤而气馁。训话刚毕,杨嗣昌到昌平来了。他把杨嗣昌迎进大厅,奉茶以后,开门见山地问:
“学生与高总监分兵的事,阁老大人知道了么?”
杨嗣昌笑着说:“学生已经知道了。老先生还得分一回兵。”
“什么?!”卢象升掩饰不住吃惊地问,同时感到有一股凉意蓦然从脊背透入心里。他又轻轻地追问一句:“为什么又要分兵?”
“新任总督陈方垣已经到京。皇上的意思是叫他统率山西援兵。他大概今天下午就会来昌平拜谒阁下。学生一来是代朝廷来向老先生慰劳,二来也是把皇上的这个决定奉告阁下。”
卢象升没有马上回答,简直不知道说什么话好。他认为这又是杨嗣昌和高起潜捣的鬼,他们竭力使他没法同清兵作战,免得妨碍他们秘密地同敌人进行议和。他心中非常愤激。但这件事既然得到了皇上同意,他就不好发任何牢骚。悲愤、失望、压抑和沮丧的情绪织成一张又厚又重的网,网住他的心头。他在心里说:
“算了,倒不如赶快战死沙场,免得受群小摆布,多生闲气!”过了很长时候,他竭力使自己镇静下来,淡淡一笑,说:
“既然是出自上意,学生当然遵旨分兵。这样很好。学生身戴重孝,本不宜为三军主帅。今蒙皇上圣恩,使学生只率领宣、大兵马,免有覆竦之虞,心上就轻松多了。”
他们谈了一阵闲话,话题转到了议和的消息上。卢象升再也忍耐不住,完全忘记了个人利害,望着杨嗣昌的脸孔,愤愤地说:
“文弱!城下之盟,《春秋》所耻。敌兵蹂躏京畿,公等不思如何派兵遣将,决胜疆场,而日日主张议和。难道不想一想,南宋之事,千古所悲,岂可重见于今日?更不想一想,长安口舌如锋,袁崇焕之祸岂能免乎?”
杨嗣昌满脸通红,说:“若如此说,老先生的尚方剑当先从学生用起!”
卢象升用鼻孔冷笑一声,说:“我既不能奔丧,又不能战,吃尚方剑者应是我,而不是别人!”
杨嗣昌站起来,背着手来回地走了一阵,然后站在卢象升的面前,勉强笑着说:“九老,你不要以长安的流言蜚语陷人。”
“流言蜚语?”卢象升又冷笑一声,“周元忠赴满洲讲和,来往已非一日。此事发起于辽东巡抚方一藻,主其事者是你本兵杨文弱,北京城无人不知,何谓流言蜚语!”
杨嗣昌的态度很窘,心中十分恼恨,但只好苦笑一笑,捋着下巴颏上的胡须说:“老先生既如此信以为真,学生就不必说别的话了。”
把杨嗣昌送走以后,卢象升回到屋里,想着今后的对敌作战更加困难,同时不由得联想到秦桧和岳飞,愤慨地说:
“自古未有权臣在内,大将能立功于外者!”
几个幕僚走了过来。那一位曾劝他把千里雪赠送给高起潜的幕僚小声劝他说:
“大人,你刚才同杨阁老当面争执,使他不好下台,似乎不妥。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何必与彼作口舌之争?”
“我实在忍耐不住!”卢象升顿脚说,“目前敌兵深入,京师戒严,而他们的眼睛只看着陕西剿贼,不惜受城下之盟,叫我如何能不说话!”
“可是他目前既是本兵,又是辅臣,深蒙皇上宠信。这样同他争吵,今后他更要事事为难。大人纵然胸怀磊落,不戚戚然以谗忌为念,然而今后大人如再想同东虏作战,就更加困难重重。”
“如今我们的人马只剩下一万多一点,当然更困难了。但不管成败利钝,我决心以一死报国!”
当他用极其悲愤的声音说出来“以一死报国”这几个字以后,他的心中一酸,不由得滚出来两行热泪。幕僚们都低下头去,很久很久,不敢抬起眼睛望他。
但是直到现在,他还在希望杨嗣昌回心转意,而且对皇上也没有完全绝望,总以为皇上只是一时受了蒙蔽。他想了想,叫仆人拿来笔砚笺纸,给杨嗣昌写了一封短短的信,信中这样写道:
老先生若能回心僇力,以济国家,即胸中有如许怪事,弟终不向皇上一言。若仍闪烁,奸欺到底,自当沥血丹墀,言无不尽也。
把信封好,派人立刻送到京城,他随即从椅子上站起来,在大厅中走来走去。
过了好长一阵,他忽然在柱子旁边站住,刷一声把宝刀拔出一半,使幕僚们都觉得他会拔刀砍柱,以泄胸中不平之气。然而他停一停,咔的一声把宝刀插进鞘中,向门外大声吩咐:
“备马!”
卢象升大踏步向外走去。幕僚们互相望望,跟在他的后边走出辕门。他接过来缰绳和鞭子,飞身跨上五明骥,直奔出昌平城外。家人顾显和一群亲兵也都跳上骏马,风驰电掣般地追随在他的后边,干燥的大路上扬起来一溜烟尘。
他在东门外的校场里驰马舞刀,直到心中的悲愤和郁悒情绪稍微舒散一些以后,才信马由缰,缓缓地走回行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