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8700000012

第12章

他态度谦逊地微微一笑,老实地解释说:“不瞒法师说,大家都想着如何顺利成功,倒不曾想到会遇到意外挫折。我与牛丞相、宋军师在私下闲谈时候,也谈到过东虏之事,但是都不及法师谋虑深远。”“此话怎讲?”“牛丞相和许多文武大臣,都认为满洲人只敢侵犯明朝,未必敢与我大顺为敌。”“你们可是没有知己知彼呀……还有什么想法?”“我们听说,虏酋皇太极于去秋突然病故,多尔衮拥立幼主登极,自居摄政,诸王多有不服。东虏正是国有新丧,朝政不稳,决不会出兵南犯。”和尚冷笑一下,说道:“你们的判断差矣!”李岩问:“如何判断错了?”和尚说:“多尔衮这个人,在满洲诸王之中,年岁最轻,却颇有雄才大略。皇太极死后,按说应该由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继承皇位。当时也有一些亲王、郡王拥护豪格。在差不多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豪格最终还是被多尔衮斗败了。就凭这一点,对多尔衮就确实不能轻视。如今虽然满洲国有新丧,朝廷有皇位之争,可是大局已经粗定,多尔衮无疑想慑服诸王贝勒,所以他就必须对内统一一切,使别人没有反抗的机会;对外要替满洲建立大功,使别人不能不服他。如今大顺要进攻北京,不管是大顺军屯兵于北京城下,鹬蚌相持,或者是攻破了北京,立脚尚未巩固,都是多尔衮进兵南犯的大好机会。他岂能够坐守?所以我看,十之七八虏骑要南下,这是大顺军真正的劲敌,其力量远非明朝可比。”李岩问道:“有何办法能防备东虏进犯?”不空和尚暗中认为,他拖延大顺军东征的计策,该说出来了。但又想着是说,还是不说,因为他明白,李岩并不是当权的人。如果说出来以后,李岩上奏了李自成,李自成认为这是阻挠大计,追问起来,岂不要将它破坏?或者李自成还有一个办法,改变了路线,不再走大同这条路,而是迅速地出武关,由真定向北,路途好走,也比较近,先破了北京,以逸待劳。到那时候,崇祯也亡国了,满洲兵进来也未必就能将李自成打败。到最后,兵连祸结,人民更加遭殃。他在反复思考。因为李岩一直用眼睛望着他,等着他说出办法来,于是他终于回答说:

“以贫僧之见,大顺兵不必急于北上,应该停在山区,再调集二十万精兵,然后去攻北京,方是万全之策。但这话无人敢说,请将军也只放在心中,不要出口。”李岩觉得很有道理。但他又想:要调集二十万人马,还要筹集粮草,非有半年以上的准备不可,恐怕李自成不会同意。和尚让他不要说出来,也有道理。于是他说道:

“目前满朝上下,都在等待我主到北京登极,这样的建议他不会采纳。我也确实不敢作此建议。不知法师可另有良策?”和尚摇头说:“并无良策。如今以这样的人马到北京,满洲人不来则已,倘若前来,是抵挡不住的。而且北京不能久驻,粮食如何办?没有粮食,大军不战自散。所以只有请将军将这个意思悄悄地告诉宋军师,也许还能够有办法。”李岩摇摇头,心里说:这岂不是阻挠我主的登极大计么?但他没有说出口,又向和尚问道:

“万一虏兵入塞,我大顺凭城池与彼作战,能够打胜么?”和尚摇摇头:“用兵之事,千变万化,贫憎何敢妄加预料。不过有一点可以明白,今日大顺锐气方盛,正是一鼓作气的时候。如果一时攻不开北京,屯兵坚城之下,这一股锐气也就完了;幸而攻进北京,女子玉帛,取之不尽,住不了多久,锐气也会变了。到那时候,大顺军的锐气变成暮气,变成情气,而满洲兵却是一股锐气。以满洲兵之锐气击大顺军之惰气,我看,大顺兵很难取胜。”李岩的心中不得不佩服和尚的论断,就劝和尚出山,为大顺朝建立功业。而且说李王谦恭下士,必能以礼相待,言听议从。和尚正色说道:

“将军是读书之人,难道不知道我是不再人世的?自从辽阳失败以后,我全家都死了。本来我无意用事,只求闭户读书,将《孙子兵法》详细注释。不意三年前供总督奉旨出关,率八总兵之兵力去救锦州,一定要贫僧赞画军务,结果你是清楚的。朝廷一意孤行,催促作战,八总兵之帅溃于松山。幸而贫僧事前离开,不曾战死或者被俘。从此以后,忿而出家。如今已是垂暮之年,万念俱灰,岂能重作冯妇?何况我虽对大明朝政腐败十分愤恨,但我毕竟曾为大明之臣,岂能身事二主?功名利禄,我已无所求;脱掉袈裟,非我素愿。请将军再不要说这话了。因为我知道将军原是读书之人,所以才不揣冒昧,谈论时势,毫无隐讳。如果将军要我随李王做官,建立功名,就误解了贫僧的素来为人。”李岩又说:“明日我回到太原,介绍法师与我主一谈如何?”和尚冷笑说:“此事万万不能!请你不要说出世上有我这个人好了。我们今晚的谈话,到此为止。倘若有缘,后会有期。”李岩看见和尚神色转为冷淡,知道不好再说别的话,便起身告辞。

李岩回到太原县城,不敢将不空和尚的全部谈话告诉李侔。怕的是万一李侔不小心,给李俊等人露出几句,流传开来,会招惹大祸。所以,他只泛泛地谈了一点和尚的意见,便倒头睡下。这一夜,李岩辗转反侧,寝席不安。第二天四更时候,他起身唤起从人,匆匆上路。天色刚刚明亮,他就到了宋献策住的地方。他屏退左右,将经过悄悄向宋献策禀明,特别是报告了不空和尚的话。宋献策脸色严峻,对他说:

“这话,你我也曾想到,只是还没有和尚说得透彻。今日朝中,上下一片欢乐胜利之情,皇上也急于到北京登极,文臣们更是盼望着这一天赶快来到。不空和尚的话,你千万不要对人说出。你知道我知道就算了。一旦传出,你我必然有不测之祸。”李岩问道:“献策,你是不是同和尚见见面,亲自谈一谈?”宋献策摇摇头,说道:“今日情况非往年可比。我身为当朝军师,行动必有许多护从,而且也不能不让皇上知道。皇上知道我去晋祠见一个五台山的和尚,必将问我何事。我说出实话没有好事,不说实话对皇上不忠,所以我不必见他了。何况……林泉,你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你以为不空和尚会留在晋祠,等待我们再去找他吗?”李岩问道:“为何他不会等我们再谈一次?”宋献策微微一笑说:“这个和尚之智谋,也许非你我所能及。他同你谈这一番话,既为着向我们大顺朝进忠言,也为着他对崇祯尚有君臣之义,不忍见崇祯迅速亡国。”李岩问:“何以见得?”宋献策说:“他希望我们在太原停留几个月,准备更多的人马。这看起来对我们是很有利的呀,既可以巩固三晋,也可以抽调更多的人马前往北京,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从这一点看,是对我们进了忠言。可是他也明白,如果有几个月我们不进兵,南方的史可法、左良玉的兵可以北上勤王。还有,我们已经得到密探禀报,崇祯准备调吴三桂的兵进关。只要北京有十万或者五万军队守城,我们攻破北京就困难了。所以他既是为我们打算,也是为崇祯打算。”李岩感到吃惊:“哎呀,不空和尚用心至深哪!”宋献策接着说:“所以我断定,今天五更,他必然离开晋祠,回五台山去,决不会继续在晋祠逗留。”李岩说:“如果皇上要用他,可以派人追赶他回来。”宋献策说:“你毕竟是书生之见。好,这一点你不要再操心了。如今倒是要吃了早饭,一同进宫议事。”李岩问道:“不知皇上要我们商议什么?”宋献策说:“昨天下午,我们又得到从北京来的密探禀报,说朝廷之上,有人主张崇祯皇帝往南京逃,也有人反对。从正月间到现在,议论不决。还有调吴三桂的兵来北京守城之事,也是议而不决。所以我同皇上,还有汝侯刘爷、牛丞相,匆匆忙忙商量了一下,决定两三天内就赶快向大同进兵。今日就是要商量进兵之事。皇上可以晚走一步,以汝侯为首统帅前敌人马,你我跟随前去,你的人马也要派去。还有补之的人马,比较精锐,都先动身。至于如何动身,大同投降的消息还没有回来,宁武关投降不投降也不知道,可能要准备一战。今日皇上召集进宫会议,就是商议此事。”随即宋献策吩咐开饭。吃过饭以后,稍事休息,他们就进宫去了。

同类推荐
  • 康熙十讲

    康熙十讲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他名曰守成,实同开创。他勤于国事,好学不倦,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他所开创的“康乾盛世” 是中国古代的顶峰,是中国古代几千年发展的制高点;他励精图治,把清朝带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康熙曾是一个与天花夺命的幼童,一个拥有天下却要忍气吞声,日日如同行走于钢刀边缘的少年;他也曾是一个力排众议果断撤藩,却又在漫长的战争中险些丧失了勇气的青年;他还是一个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又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的中年人。同样是他,一生英明果断却在晚年陷入继承人的旋涡之中。
  • 鲁迅传

    鲁迅传

    许寿裳于日本留学期间与鲁迅相识,并结为终身挚友,1937年与周作人共同编撰《鲁迅年谱》。他撰写的《亡友鲁迅印象记》和《我所认识的鲁迅》这两部回忆录,时间跨度长,内容翔实,范围广博,感情深挚,文笔淳厚,在鲁迅同时代人的同类型著作中首屈一指,是鲁迅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入门书。本书收录了《亡友鲁迅印象记》和《我所认识的鲁迅》等,许寿裳关于鲁迅的一系列文章,为读者了解鲁迅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
  • 萧伯纳:我的幽默

    萧伯纳:我的幽默

    1933年2月17日萧伯纳来到中国上海,宋庆龄为萧伯纳举行的一个小范围的欢迎午宴会。当时在座的还有鲁迅、蔡元培、宋庆龄、林语堂、杨杏佛,史沫特莱等。从史沫特莱的记载中则可以看出萧伯纳在上海短短一天的访问是很愉快的,他那些引人思考、充满智慧的谈话常常语惊四座。20世纪20和30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用戏剧教育民众、影响社会、改造社会的诉求在萧伯纳的作品中找到了知音。本书介绍了萧伯纳在中国主要是在上海的活动,并全文收录了他在中国的谈话,他在访华前、在华时及离华后的各种报道和评论,记录了一段珍贵的历史,反映了萧伯纳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 陈独秀家族:独立风雨中(中国故事·南方周末)

    陈独秀家族:独立风雨中(中国故事·南方周末)

    陈独秀的一生,反清、反袁、反军阀、批孔、批党、批“国际”,走了一条由改良--民主革命--启蒙--马列主义革命--呼唤议会民主的政治道路。为他生前死后中国的落后,改良,革命,倒退,停滞,再革命,倒退,改革的历史进程,画上一个个问号。他和他的家族一生都在经历政治风雨。
  • 比尔盖茨(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比尔盖茨(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传记并没有十分完整地描绘出比尔·盖茨的全貌,却是尽量全面地写出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成才经历。走向成功的道路是漫长的,充满荆棘的。比尔·盖茨白手起家,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取得了成功,文字可以记下这些事件、却不能表达个中辛酸。他成长中的挑战,他创业过程中的波折,这一切都造就了一个活生生的英雄形象,也同样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近比尔·盖茨,来了解这个伟大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吧!
热门推荐
  • 《儿童文学》百万纪念文集:小说卷Ⅱ

    《儿童文学》百万纪念文集:小说卷Ⅱ

    《<儿童文学>百万纪念文集(小说卷2)》内容简介:《儿童文学》杂志,创刊于1963年,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一面旗帜”,其作品冰清玉洁,品位高雅,可读性强,既教读书,又教做人,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小读者的写作水平和综合素质。《儿童文学》为旬刊,分为“经典版”、“选萃版”和“时尚版”。
  • 网游之重生开天

    网游之重生开天

    轻松的玄幻修真类网游小说,轻松游戏,轻松看书
  • 在土耳其合唱

    在土耳其合唱

    小说讲述五个中国人游历土耳其时的所见所思所感以及与导游彭亮之间所发生的故事。彭亮是一个阳光的土耳其男孩,曾不远万里来中国学习中文,但又极其维护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他的人生经历,折射了两种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历史的迷思,引起了五个中国人的共鸣。
  • 大爱无边

    大爱无边

    周建新,男,满族,一级作家,一九六三年冬月生于辽宁兴城,出版及发表长篇小说《老滩》等8部,在《当代》、《十月》等文学期刊发表中短小说百余篇,作品多次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转载,多次获得辽宁文学奖。获得过全国“骏马奖”、辽宁优秀青年作家奖。现供职于辽宁葫芦岛市文联。一个人感动几个人并不难,难的是感动成千上万的人。一个人做几点奉献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奉献,不去索取。一个人得到几许赞誉并不难,难的是众口一词的赞誉,没有杂音。
  • 久念情深,傲娇总裁太无赖

    久念情深,傲娇总裁太无赖

    (个人原创,不喜勿喷。)传闻,他是商界奇才,军三代,执掌A市,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结婚后,裴念才发现某个傲娇总裁不仅霸道,而且爱粘人。
  • 医武传奇

    医武传奇

    身穿隋末唐初,见证江湖的侠骨情肠、立身处世。
  • 现在的泪,都是当年脑子进的水

    现在的泪,都是当年脑子进的水

    写给迷茫、走过弯路的你,让你脑袋开窍,人生不再迷茫后悔。本书探讨了关于能力、选择、行动、情绪、人脉、心智六大最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问题:天赋和努力究竟哪个更重要?一万小时定律真的有效吗?到底应该加快脚步还是享受慢生活?抱怨就不对吗?不自信的人就不容易成功吗?人脉需要设计吗? 独特才有个人魅力吗......学会自己判断和选择,你才不会总为自己的错误追悔莫及。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没有走不直的弯路。平衡轮、时间轴、四象限、金字塔,四大思考工具帮助你真正掌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 某球迷与足球的故事

    某球迷与足球的故事

    一个普通的高中生,从小就热爱足球。对于他而言,足球就是他的全部。在他身体极度不好的时候,在他精神疾病发作的时候,足球,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对于他而言,足球,是他的信仰,是他与病魔作斗争的精神力量。。。。。。。。。。。。。本书主要讲述了他与足球的故事,以及他的人生历程
  • 落雨凉

    落雨凉

    柠檬酸酸的,冰糖甜甜的,两种俗世的凡品却是福泽神威殿内沐古先知的至爱饮品。悠悠时光的尽头,冰糖与柠檬被迫穿越无尽时空,降临上京城,游艺盛世,演绎斗智斗勇、泣血非凡的生死大爱······
  • 寒门长媳

    寒门长媳

    本文1V1+爽文+宠文!女主性格彪悍,遇佛杀佛遇鬼杀鬼。男主被调教,无限宠爱信任女主,忠犬型。扬州唐家次女唐惊燕,年少轻狂,泼辣狠戾,一朝嫁入京城名门。谁知夫家已是个空架子,成了“寒门”。新婚过后,娘家来人,一场阴谋,用毒害死她。唐惊燕醒过来时,脱胎换骨,体内已经换了另一个人,绝代风华!虎视眈眈的娘家,精明能干的小姑子,唉声叹气的婆婆,哭哭啼啼的小妾,还有因杀人下狱的纨绔夫君…一堆烂摊子留给她,她明明想做贤惠妻子的好不好?!且看“唐惊燕”如何逆转局势,击破阴谋,获得新生!片段一:去乡下收租,她看了看账簿,“就这么点儿钱?”婆婆叶氏望着远处田地,可怜道,“账房先生说,今年收成不好,百姓都很可怜…”相公点头,“是啊是啊。”她横瞥二人一眼,“雨水充沛,万里良田,收成哪里不好?”过一日,婆婆和相公面对着她收上来多一倍的租金,目瞪口呆。片段二:美丽的郡主上来挽着她的手,甜笑,“以后你我是平妻,共事夫君,你要多提点我啊。”她招来家中小妾丫鬟,道,“叫声‘姐姐’来听,我就提点你。”郡主磨牙,“姐、姐!”小妾低声,“上个叫夫人‘姐姐’的,都死了三年了。”面对着郡主发青的脸色,她满意笑,“府上长媳,从来只有我一个,没有平妻一说。”扭头,“是不是啊,相公?”相公严肃进门,“娘子说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