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9500000009

第9章 线与面(9)

一.春到江南花自开:“奖”台上的军旅文学

首先值得大书一笔的是两项中国文学最高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和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在去年相继颁奖,而军旅作家多有斩获——三部作品获得鲁迅文学奖,两部作品获茅盾文学奖。他们戎装整肃,联袂登台,成为两个神圣领奖台上一道靓丽的绿色风景。这象征着走过转型期进入新世纪的军旅文学的新收获。它们在当前多元杂语的文化时代,对如何回视革命历史、如何回归传统文化、如何把握当下生活、如何重铸国魂军魂,如何葆有军旅文学的品格和风骨并持续对社会发生导向和牵引作用等诸多问题,都做出了明确而响亮的回答。

茅盾文学奖两位获奖作家徐贵祥、柳建伟都刚过不惑之年,富于活力,正是当下活跃的军旅长篇小说家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获奖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军旅长篇“十年厚积,一朝薄发”的自然结果。近十年来,以军旅长篇小说的繁荣为表征,军旅文学掀起了第四次浪潮,它和“前十七年”军旅长篇小说的两次浪潮遥相呼应,又是新时期十年军旅中短篇小说繁荣第三次浪潮的合理延伸。徐贵祥和柳建伟是这般潮头上的弄潮儿,而《历史的天空》与《英雄时代》无非是大潮中两朵比较晶莹幸运的浪花而已。《历史的天空》是一个老故事的新演绎,作品凝重雄浑,充满了战争文学的阳刚之气和崇高风范,故事跌宕起伏,包蕴了聪颖的战争艺术和兵家智慧,从而将战争题材长篇小说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境地。徐贵祥也借此进入了战争题材长篇创作的井喷期,2005年又推出了多角度,大纵深反映全民族抗战的长篇小说《八月桂花遍地开》,视角更开阔,思考更深沉,故事情节更加波诡云谲,人物关系更加扑朔迷离,而在吊诡奇异的人物命运和故事走向的背后,作家着意开掘的却是民族文化的根性,凸显了作家创新求深的努力与追求。此外,本年度内推出的抗战题材的长篇小说还有张者的《零炮楼》、阎欣宁的《中国爹娘》、丁旸明的《悲日》等,互为唱和,各具精彩。至于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则代表了十年来军旅作家长篇创作的另一个亮点,即“农家军人唱农歌”,在非军旅题材创作中大显身手,写出了各自的代表作品,达到了当代长篇小说的上乘水准。周大新的《第二十幕》、柳建伟的《北方城郭》、黄国荣的《街谣》、裘山山的《春草》等,分别从纵横两个方向拓宽了“农家军歌”的音域,它们以二十世纪大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为主要舞台,开阔而深沉地传达出了一个多语齐鸣的中国社会在多种意识相互竞争、相互渗透、相互激荡中前进的隆隆足音。

近年来,崇尚热血军人的地方青年作家刘猛的《狼牙》《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刘健的《战士》等作品另辟蹊径,别具一格,拥有自己的读者群,也给当前的军旅长篇创作带来了刺激与挑战。可以预测,这些作品将成为军旅文学的重要收获,同时也将成为军旅文学的一个参照和补充。

二.花影隔墙暗香来:影像里的军旅文学

毋庸讳言,随着读图时代的推进,影视传媒成为新宠和强势,传统意义上的纸传媒文学遭遇“冷处理”,但它带给一部分军旅作家的应激反应是“跃然纸外”“突出重围”,或出让改编权,将小说径自改为影视剧本,或同时“套写”,或干脆先写影视剧本后写小说,互为广告,互为拉动,迅速在荧屏上夺得半壁江山,再次显示了军旅作家的快反作战能力。

2005年,配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战争胜利六十年,热播不衰并持续走高的两部军旅电视剧均改编自同名小说,一为《历史的天空》,二为《亮剑》。前者因上文已述,这里只说《亮剑》。

今天人人看《亮剑》,争说李云龙,固然跟纪念抗战背景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李云龙中国夏伯阳式的个性魅力与英雄气质投合了当今物欲社会中的人心世态。其实早在五年前小说甫一出版,即引起相当大的关注,今天,李云龙再度“出山”,从荧屏上横空出世走进千家万户,正当其时也。本年度引人瞩目的抗战题材电视剧荦荦大观,仅八一电影制片厂就连续推出了《八路军》《抗日名将左权》《***将军》《新敌后武工队》等。值得一提的是,军旅电视剧创作大有方兴未艾之势,越来越多的实力派作家加盟其中,你追我赶,此起彼伏,好一派热闹景象。据悉,已在央视排队备播的军旅电视剧目又已势若长龙,逶迤不绝。近期已在央视播出或备播的主要军旅题材电视剧有表现部队现代化进程的《沙场点兵》(编剧邵钧林,黄国荣等)、纪录导弹研发的《石破天惊》(编剧柳建伟)、展示武警风采的《热带风暴》(编剧戴宏)、反映铁道兵精神的《铁色高原》(编剧李本深等)、《红领章》(编剧陈怀国、陶纯等)以及《青春正步走》《军校奏鸣曲》等。与电视剧相映成辉的是,在电影银幕上,军旅作家也出手不凡且屡屡蟾官折桂。仅八一电影制片厂而言,2005年度《太行山上》再捧金鸡,编剧陆柱国还因此获得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如果再加上剧作家孟冰的话剧《黄土谣》、周振天的歌剧《赤道雨》2005年度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军旅文艺真可谓“无处不飞花,直属到天涯”。

三.花木成畦手自栽:期待中的军旅文学

鲁迅文学奖包括长篇小说以外的七种文学体裁,但本届军旅作家在中篇小说、诗歌等门类中首次铩羽而归,而中篇小说、诗歌历来是军旅作家的强项。今天,温亚军《驮水的日子》的形只影单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军旅中短篇小说红火热闹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也许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反映了读图时代中短篇小说这种小型文体的整体衰落。但越是在这种功利的经济时代,为军旅文学发展的整体和长远计,就越需要注意多种文学体裁之间的生态平衡,注意创作队伍的梯次和后备人才的培养。

囿于孤陋寡闻,近年来军旅中短篇小说给我留下印象者大体有海军青年作家王进康反映水兵守礁生活的系列短篇,还有武警青年作者流云紧密跟踪当下军营生活的系列中篇等。而除此之外,即便在军旅文学重镇《解放军文艺》上,新人佳作也甚为寥落。一方面是早年出道的名家的中短篇新作难得一见,一方面是具有冲击力的新人新作也如凤毛麟角。对前者而言,主攻方向已转入长篇小说或影视;对后者而言,确实多数技巧生涩,语言稚嫩,底蕴不足。显而易见,中短篇队伍的后继乏人,推而广之就是军旅作家队伍的后继乏人。长、中、短篇发展的失衡,已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与此相关的还有文艺理论批评队伍问题,甚至比之中短篇队伍后劲不足之现状还更加令人担忧。因此建议,对军旅文学评论的振兴不能光是停留在口头上,一是尽快采取切实可行的鼓励措施以凝聚军心、重振旗鼓;二是加紧培养和使用新人以形成梯队,保持后援;三是合理发挥现有理论阵地的作用,可以在重导向、重鼓励的时评,重推荐、重介绍的新人新作赏析,重学理、重深度的专题研究等,不同向度上,不同层面上,有分工、有配合,逐步恢复并健全交叉、立体、纵深、全面的军旅文学理论批评格局,最终形成创作与批评“两个轮子一起转”(徐怀中语)的良性互动局面,将新世纪的军旅文学车辚辚、马萧萧地共同推向前进。

(原载《文艺报》2006年一月二十六日)

6.军旅文学:题材与价值取向的失衡

所谓创作题材的失衡,具体而言,就是现实军营题材相比较历史战争题材、地方题材的一种不平衡。其实,此一倾向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中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创作中即已见端倪。比较起来,当下的现实军旅题材倒有几分寥落。殊难预料的是,此一倾向在随后的时光乃至十年以来的军旅长篇小说创作中愈益彰显直至成为天下大势—一在一片“向后看”“向外看”和“向前看”的大批作品包围之下,寥寥几部关注当下军营现实题材的长篇就多少显出了一种独木难成林的尴尬。

如果说,一种简单的量的对比还显得武断的话,那么,我们还可以指出两点:一是部分优秀军旅作家其优秀长篇作品只有非军旅题材而无军旅题材,二是比较同一个优秀作家的优秀长篇,往往写过去胜过当下、写地方胜于军旅。

如此看来,现实军旅题材的赢弱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的是,军旅长篇小说创作题材何以失衡?军旅作家何以应对?

当然,这个问题十分复杂,也决不是一篇短文能够说清楚的。但我们也不妨择其要点简短捷说,比如说战争题材。众所周知,对于文学而言,战争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智慧和丰富的美学内涵。战争本身具有一种天然的结构张力,在特定的极端环境中蕴藏着最为特殊的生命体验和最为真实的人性内容以及最为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最适合承载作家对于战争历史及复杂人性的深入思考,因而也最容易产生震撼效果和巨大影响(《穿越死亡》《亮剑》《历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作品都当得起惊心动魄四个字)。再比如说地方(乡土)题材。军旅作家的主体队伍多由“农民军人”构成。他们的文学之根始终深植于乡土之中,在那里有他们独特而鲜活的生命体验和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离乡日久,乡愁日深,经年的情感酝酿,恰当的审美距离,真切可触的生命记忆与狂放不羁的自由想象,一旦找到了恰当的创作视角,离一部佳作的诞生也就不远了。(《第二十幕》《日光流年》《北方城郭》恰恰最能见出周大新,阎连科、柳建伟的个性才情与风格。)反观当下军营现实题材,往往是既无战争题材的惊险故事和人性深度之优势,又无地方(乡土)题材的诗情画意和文化底蕴之便利,它难以“借势”,也无法“藏拙”,最需要的是军旅作家们直面现实,正面强攻,前提当然是熟悉生活。而不少军旅作家似乎恰恰在这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对日新月异的新军事变革中新的军事思想、理论、观念乃至新的军事技术武器装备等等感到陌生,不懂,因此不能立于潮头引领风骚,即便以针砭军队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猖獗而见出思想锋芒的《明天战争》一旦进入结尾的所谓跨国电子对抗描写时,马上就显得底气不足而导致了虚飘恍惚,最终落下了“蛇尾”之嫌。还有,由于长期脱离基层,对我军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矛盾和社会转型中广大官兵的思想情感隔着一层或不甚了了,因此不能潜入深处感知时代大潮的水温和涌动。《突出重围》严格说来也是一部前瞻性作品,它所表现的演习用人体制、演习科技水准,实际上更多是传达了作家对我军未来的一种理论设计,对当下军营现实有相当的超前性和隔膜感。凡此种种,再加上部分作家对军旅文学功利性和军队文艺政策的片面理解,在处理现实军营题材时往往瞻前顾后,甚至作茧自缚,以谙熟武警官兵生活和情感脱颖而出的《中国近卫军》,面对当下警营中丰富、复杂甚至尖锐的现实矛盾时,就显示出了游移的心态和潜意识里的顾忌,从而收敛起了批判的锋芒,削弱了作品的力度和深度。更有诸多提不起来者,要么虚情假意,要么轻描淡写,要么干脆绕开现实,取道别处了。

所谓价值取向的失衡,具体而言,指的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不平衡或曰精神追求与商业利润之间的不平衡。大体说来,此一失衡肇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初市场经济的骤然提速与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那时间,商海滔滔之中,金钱的杠杆作用通过一只无形的大手逐步渗透进文学世界,军旅文学亦概莫能外。在此种情势之下,军旅作家或军旅长篇价值取向的分化与失衡便在所难免了。十年一路走来,情形一分为二。一是少数出道早而道行高的作家利用名气和实力抓住机遇迅速与影视联姻,依靠一部大戏一炮打红从而占得先机,从此片约不断,好戏连台,不搞工作室,不进行流水作业都不足以应付局面,为了赢得社会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或小说与剧本套写,或先剧本而后小说,或先小说而后剧本,或联袂出台,携手上市,如此等等。此一类作家虽然当红,但与严格意义上的军旅文学和严肃的军旅长篇小说创作已基本无涉。二是有的作家虽然还在坚持写作军旅题材甚至是现实军营题材长篇小说,但其作品兵味稀薄,或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或硝烟味淡,脂粉气浓,为了“卖点”“看点”和“亮点”,不惜损失甚至放弃军旅文学的基本品格为代价,迎合时尚,认同世俗,引进暴力、滥情以及商界的尔虞我诈与官场的明争暗斗等商业元素,当代军营变成了“欲望化叙事”的又一个背景与空间。此类军旅长篇小说不过是打着军旅文学之名行与金钱媾和之实,与当下行进着的军营现实基本无涉。

同类推荐
  • 九间棚采风

    九间棚采风

    在一个勃勃春天里,在冰雪还没有消融时,日子被悄悄打开。九间棚就开始生长了勃勃向往,放飞阳光与不懈的追求。这片曾经荒芜的山地,蓄意地追求着美好。
  • 典型文坛

    典型文坛

    本书立足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发展历程,提炼出“文坛典型人物”概念,将恩格斯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为一种文学史视角引入当代文学史考察。对象的选择,以其必须具备一时一地的典型性、代表性为前提。
  • 菀菀道来

    菀菀道来

    青菀的文章有趣,阅读起来自然舒服,少了女孩儿的扭捏,多了一份经历之后的坦然,用她的视角娓娓道来,所写的人和事充满烟火气息,这些事和这些人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我有时会以为下一刻这些人会出现在我身边,会产生那些事可能会落在我身上一般的错觉。
  • 花编新闻

    花编新闻

    毫无疑问,生活总是充满了意外和完全不可预知的乐趣,而陌上正引导我们去寻找这样的乐趣——蓝色小药丸、将裸奔当成事业的男子、可以在水下使用的电话亭、泄露一切秘密的GPS,甚至向我们飞来的彗星……很多时候,换个角度,事情就可以变得有趣。陌上的文字,正具备这样独特的可爱角度——她太热爱生活,任何时候都急于要将新发现告诉所有的人,就算是一成不变的爱情,在她笔下也有新的细节:人为什么会变心?接吻与巧克力的不同之处,以及当男人遇到美女时会产生的化学反应……本书主要内容有当众不做爱、蓝色小药丸、裸奔者、杠上花开、完美组合、杭州路人甲等。
  • 温情蜜意

    温情蜜意

    《温情蜜意》精选近百年来数十位中外名家分享人生感悟、诠释人生真谛之经典散文,展卷阅读,细心品味,每一篇文章都心醉神迷。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看名家谈人生,获知人生的意义,感悟生命之幸福,端正对生命的态度。
热门推荐
  • 叶少独宠前女友

    叶少独宠前女友

    曾经辉煌的圣曼帝都企业瞬间坍塌,一夜之间失去所有的叶少绫,背负着女友柯玖玖的背叛,从零开始。四年后,重新站上行业之巅的叶少绫,却在夺回“夜神的微笑”的拍卖会上偶遇了柯玖玖。曾经的背叛,如同心上的一根拔也拔不掉却会不断引起疼痛的毒刺。为了报仇,他不断接近她、试探她,却又一次次迷失在自己的心里……明明那么相爱,明明那么想靠近,可是迷雾一直萦绕在两人中间。去世爸爸的信件突然出现,一切谜题水落石出,那么沉重的“背叛”背后,居然是如此深沉的爱。真相大白后,伤痕累累的柯玖玖选择了逃避。霸道总裁叶少绫马上开启“狗皮膏药”模式——曾经错过的真爱,怎么可能再次放走呢?
  • 水岸街的夏日来信

    水岸街的夏日来信

    父母双亡的紫苏因为长相酷似儿时的阿阮,而被领养。在过了一段富人生活后,阿阮发现紫苏并不是自己的亲生女儿,拥有的一切在瞬间成为过眼云烟。被迫搬到水岸街的紫苏遇到陆临暗,少年对紫苏产生别样情愫。而紫苏却坚信自己喜欢着的是优等生顾雾霭。紫苏父母死亡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而当一切真相揭晓时,她却离幸福越来越远……
  • 我只是个看家鬼

    我只是个看家鬼

    守着一个地儿不动,才能谈得上有立场。方一平吃惊地发现自己换了时间、地点、身边的所有人。他不得不谨慎地观察,慢慢地融入环境,守护身边那些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人。然而他发现身不由己变化太大,后世那点知识根本不够用。而且自己从经常性心虚力怯,变成了偶尔乃至理直气壮。这让他在夜深人静时很惶惑,不知道躯体里住着的到底是谁,并一再地叩问上苍:我到底还是不是那个看家鬼?
  • 诸天仗剑行

    诸天仗剑行

    我仗剑轮回于诸天万界。也曾见红颜如花开复落,也曾历江湖风雨识干戈,也曾掌八荒六合履至尊,也曾斩妖魔邪祟累功德,也曾参阴阳造化悟道果,也曾做天地同寿长生客。终一日跳出诸天脱轮回,方识得本来面目我非我。
  • 群魔的盛宴

    群魔的盛宴

    葛兰因为一次意外发生了改变,在进入萨弗尼尔学院的途中认识了利卡和瑞恩,自此学院中的隐秘被逐渐揭开,古老的传说由此拉开了帷幕。
  • 养妻为患:妖孽魅君别纠缠

    养妻为患:妖孽魅君别纠缠

    只听说是养虎为患,有没有听说过养妻为患的?这小娘子平日胆小,榻上乖巧,每日将她安置怀间,逗弄一番。一个不注意,小娘子被他养刁了,反扑之,还很大爷的说,一日不喂她,馋的慌。等等,她不是胆小如鼠么?“夫君,我确实胆小如鼠,可是,我还是没能忍住,被你的美色吸引了,来,乖……。”靠之,他是男人,君临天下的帝王,怎能被一个女子压,怒,钳制她的下颚……“夫君,听话,有糖吃,不听,今晚睡帝宫外面去。”小娘子一脸乖巧,毫无怯意的再他耳畔呢喃。某妖孽哑然,看吧,这就是他养出来的,他傲视天下,可从未想过自己也会干出如此勾当。唉,养妻为患不过如此。简介太短,各位看官,欲知后事,请进……
  • 抓住每分钱:洛克菲勒大传

    抓住每分钱:洛克菲勒大传

    约翰·D洛克菲勒,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财团的创始人,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人。自16岁从商到55岁退休,洛克菲勒创造了美国商业神话,从无到有创建起自己的财富大厦,谱写了平民阶层奋斗崛起之歌,是“美国精神”的耀眼典范。晚年,洛克菲勒开始投身慈善事业,捐款总计5.5亿美元,在世界医疗、教育、环保等多个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树立了慈善运作管理的典范,开启了慈善新时代。
  • 都市超品仙医

    都市超品仙医

    身怀逆天神功,拥有神奇医术,纵横在美女如云的花花都市,苏凌强势崛起,吊打一切,成就一段仙医神话。
  • 我爱张曼玉

    我爱张曼玉

    鲍贝:居杭州。中国作协会员,二级作家,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出版长篇《爱是独自缠绵》,《红莲》,《伤口》;中短篇小说集《撕夜》;随笔集《悦读江南女》,《轻轻一想就碰到了天堂》等。
  • 林师傅的秋天

    林师傅的秋天

    林师傅顶喜欢人家称呼他为林师傅了。有人叫他林大哥,有人叫他老林,也有人叫他林先生,当然这种称呼少之又少,多半是广东本地人会这样唤他,他们还不叫林先生,直接把“先”去了,叫做林生。开始林师傅觉得有点担不起,先生到底是尊称,然而来广东久了,听他们唤谁都是先生,张生、李生、赵生……后来也就不以为意了。也有人直呼他名字的,这个就更少了,几乎没人这样白眉赤眼地喊过他全名,除非是上医院。拿着病历,捏着挂号单,耳朵就机灵地竖着,怕错过了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