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9600000011

第11章 走向成熟的曹岩小说(1)

曹岩小说集《棕色雪天》

作为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第二届的学员,在1987年9月至1989年7月两年期间,曹岩只给我看过一部题为《苦命果》的中篇手稿。其中颇有一些新奇独特的感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难忘,譬如“我的花园一地胖乎乎的太阳花”之类。而总体看来,这部稿子写得还很不成熟,很不完整,我大概提了一些比较尖锐的近乎“推倒重来”的意见之后,就把这部稿子给“毙”了。

两年当中,也不知道曹岩还写过些什么别的稿子,反正至少是没见到她发表作品。所以,尽管有一度她的善良和勇敢的表现令我诧异和感动,但是坦率地说,关于她的小说创作的前景,我从来没有作过任何乐观的预测和推想。

在这样一种对于曹岩的大体认识的背景之下,突然读到她发表于《解放军文艺》1989年12月号上的中篇小说《棕色雪天》就不能不让我狠吃了一惊。这吃惊不是“吃惊”于她发表了一部中篇,而是“吃惊”于《棕色雪天》的出色——《棕色雪天》确实是一部近年来出自部队女作者之手的不曾常见的有意味的耐得阅读的小说。我甚至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一直很难把它和曹岩联系起来加以思考:这是曹岩写的吗?这里面荡溢着的机智幽默和灵气是属于曹岩的吗?曹岩她是怎样把三重时空打碎而又纠结得如此浑然整一呢?她又是怎样寻找到和把握住这种不温不火的“调子”而将这一切叙述得从容、潇洒、风趣和机巧呢?更让人感到兴味的是,曹岩究竟是怎样从《苦命果》走到了《棕色雪天》?在她艰难跋涉过的小说道路上又出现过怎样的风景呢?

现在,我终于有机会来考察一下曹岩小说走向成熟的过程了。为了给她的第一个小说集子作序,我阅读了她的主要作品,觉得比较能代表她的水准而又能大致反映她的创作发展轨迹的是三部中篇小说,按照写作时间为序,它们是《小学旧事》(载《莽原》1989年第3期)、《阡陌人树》(载《莽原》1990年第3期)和《棕色雪天》。

《小学旧事》是一部写得比较平实的作品,它的基本内容是作者对小学时代的旧友和往事的回忆的片断连缀。这一段岁月对作者来说大体是平淡的,即便有一些小小的悲欢苦乐和不怎么剌目的美或丑的事物,经过二十年光阴之河的冲刷,也都变得遥远和淡泊了。作者在忆及它们的时候,心境是宁静的平和的,没有了热血沸腾的冲动,也没有了刻骨铭心的眷恋,有的只是过来人的几分理解,几分宽容,几分怅然。就像在某一个秋凉如水的夜晚,当你仰望着在薄云后面缓缓移动的冷冷的月轮,而陷入一种往事的漫忆之中时,情感深处就像周身的肌肤一样,会不时地感到一阵阵微微的寒意,一种温暖的孤独感,和一种世事如烟般的凄清情调(虽然作品讲述的是童少年时期的人事,可我们却难以从中感受到多少金色的童趣和快乐的童心,相反,却能嗅出一丝凄然甚至苍凉的气息。

这固然和“文化革命”的作品时代背景有关,但我认为主要是由作者忆及它们时的“秋夜望月”般的心境所导致的)。

“秋夜望月”忆旧可以使人心静如水,亦可使人的思维清澈如永,透辟见底,使你所回忆的物象栩栩如生,历历如在目前。而这也正是《小学旧事》这部回忆性作品的一大特色。我之所以把《小学旧事》称为“回忆性作品”是我基本上把它判定为作者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而且,阅读经验告诉我,作品中的那些情境、那些细节、那些心绪和感觉,主要的都不是出自杜撰和虚构,而是源于一种亲自经历,一种切身体验。也正是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们就不能不感叹作者对六岁左右往后所经验的人事景境有着如此清晰准确的记忆,哪怕是过了二十年,哪怕是当时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笑话、一声叹息,都能复现得惟妙惟肖,让人有如耳闻目睹。

当然,这样一种准确的记忆和复现,仅仅归功于“秋夜望月”般的心境是远远不够的,它更多的是反映了作者的一种禀赋,一种小说家的良好素质。这就是那种对自身经历和人生体验的天然的感受能力、吸收能力、储存能力和复现能力。小说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回忆,一种怀旧,一种重温旧梦。恰恰在这一点上,曹岩是得天独厚的,《小学旧事》也正是得益于此。它基本上是一段记忆的自自然然的流布,老老实实的叙述,从小往大依时序写来,碰到谁写谁,有什么事说什么事(当然都是一些印象深刻,对心灵有所触动的人和事)。

从客观效果看,也许可以把它看做一组人物素描:班主任和女儿芸芸、体育老师和杨桂开、四头、刘祖华,还有老校工和音乐老师,一个一个实实在在,可信可感……这大概也就是我所说的《小学旧事》比较“平实”的“实”。

至于《小学旧事》的“平”,则在于它结构上没有什么经营,语言也还缺乏特色,甚至也还谈不到意境的营造,和深层寓意(或日思想性)的追求。这个“平”是和“实”连在一起的,或者说为“实”所累,即拘泥于真实的记忆而牺牲了想象的飞腾。——我在前面强调复现记忆的重要性当然是以不排斥想象为前提的。众所周知,没有想象的纯记忆恐怕是难以产生创造的,就像是我们要把一部回忆录称做是创作一样将会显得十分勉强。没有想象的文学也是不可想象的,这一点勿容赘述。——《小学旧事》当然还是一部小说,只是想像力还不够开展,因而创造性就显得比较稀薄,因而也就显得比较“平”。

我的猜测大致不错的话,《小学旧事》可能是作者的中篇处女作。它虽然立起来了(亦可以理解为够到发表水平线了),但也是刚刚能立起来而已。就像是一只羽毛未丰的雏鹰,虽然是能起立了,能行走了,甚至还能拍打翅膀做欲飞状了,但究竟还不能一飞冲天,翱翔于真艺术的大境界之中。

《阡陌人树》的情景就大不相同了。我不知道它和《小学旧事》真正的创作时间的间距有多长,但我惊异于两部作品之间进步的跨度之大。可以说《阡陌人树》这部作品是开始“飞”起来了。刊物发表时把它作为头条推出不是没有道理的。

《阡陌人树》的前身其实就是《苦命果》,我可以依稀读出它往日的面影。但曹岩告诉我,这部稿子改得最苦了,前后做过两次脱胎换骨的大“手术”直至改得“面目全非”。我想曹岩在这里苦苦努力的就是一项工作——完成从生活到艺术的转换。这个时期,她的艺术创造的最大障碍恰恰来自她的一种优势,即准确清晰丰富得过于沉重的那分对往事的记忆。她必须挣脱“实事”的压迫,尽情展开想象的也就是创造的双翼。

为此她搏斗得好苦,她的辛苦没有白费。

毛茸茸、水淋淋、原汤原汁的生活实感是进行艺术想象和创造的前提与基础。如不然,我在前面提出的“出色记忆是一个小说家的优秀素质”就纯粹成了白扯。曹岩在《阡陌人树》中对五岁甚至更早的童年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记忆表现得比《小学旧事》还要卓越。但更为卓越的是,在这里她没有仅仅停留在或满足于对往事的客观记叙之中,而是加进了浓郁的主观色彩。作品第一节的轻灵而酣畅的笔墨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五岁的“我”眼中的姑妈“晨妆图”——这里有画面:“蒙胧张开眼,阳光如水般涌来。眯着眼睃向窗前,姑妈正沐在光中,齐腰的长发散在一侧。窗外那棵苦命果尖圆的叶子尖圆的影子活活泼泼洒了一身。姑妈袅袅启动木梳,每梳动一下,着光的一面,便有一道道光晕在齿间滑动,扑朔迷离。逆光的一面则如帷幕般厚重。”

这里有音乐:“每篦一次都举到眼前细细地看,并总有什么东西要用手择下,同时将手指顺着篦齿轻轻滑过,就有一串乐声丁东作响。这时我就闭了眼听着,就觉得有什么好东西浸入心中,使人愈发痴迷。一篦,一串丁东。一串丁东,结一个幻想。仿佛心在成长。”

还有一些如梦如幻的感觉:“苦命果在姑妈身上摇曳起伏,使姑妈有一种飘动的感觉。银钗插入发髻后,远看去,活脱一只银色大蝴蝶似落非落似飞不飞的若隐若现地追随在姑妈漆黑的发上。这时那古老的发式,便使姑妈的背影端正地生出光辉来”……

作者从梳头到篦头到盘发髻,再到两种发髻的介绍,再到五枚银钗不同插法的交待,写实的部分是实到家了,也细到家了,不厌其烦,不遗余力。极尽工笔之能事,足够以开一个“×发式”之讲座。如果仅此而已,那必定要失之于琐屑和枯燥。

所幸的是有了如前所述的写意手法的加入,有了想象和夸张,有了情绪和心意的流贯,这才使梳头这一繁琐的日常举动成了一种真正优美的艺术创造,从而烘托出了一片有音画诗效果的动人意境。

追求意境的努力在作品中到处顽强地凸显出来,它也包括对语言的遣词造句和对一种环境的刻意为之。比如作品的开篇:

正是深秋。

云斑斑驳驳写在远天。白鸽灰鸽一点两点剪行着写意。无风。几乎无凤。偶有未落尽叶的枝桠不知为何簌簌轻响。于是便有一两朵金黄旋着飘行而下,于是世界又多一分惆怅一分失落一分离情一分斑驳。

秋总斑驳。

而且,由于这部作品所涵盖的时间跨度长达近三十年,作者对材料的取舍也颇为讲究,该“详”处尽情泼墨,该“略”处则毫不犹豫地省略,以写意手法大块“留白”,巧妙地进行着大时空的转换,造成了一种情节推进和结构布局上起伏徐疾的节奏感。等等这些,都是为《小学旧事》所不及的。然而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作品有了一个总体象征,一个明晰的寓意走向,正是因了这个象征的笼罩和这个走向的提挈,整部作品才显得“形散神不散”,始终被一种恩情所凝聚,并能使人在掩卷之后生发出超越了作品的人物和故事之上的关于人生的一分感叹一分沉思一分怅惘。

《阡陌人树》的象征物就是那棵树,那棵苦命果树。它长在“我”和姑妈的窗前,“秋天的时候,它真的结了一树的红果。”

“可是叶已落尽,那红果在放射形的枝桠上赤裸裸地暗红暗红,给人一种触目惊心的震撼。”冬天,“只剩下精瘦的枝桠在雪中孤零零地放射,将那仍聚在枝头的一簇簇红果,衬得如血一样鲜艳夺目。”它从头至尾反复出现,姑妈每见到它都战战兢兢:

“……人家荒郊野外遇见一棵躲都躲不及,这可好,整日守着……”——这真是一语成谶。它和姑妈的命运之间确有一种神秘的深刻联系,它暗示着姑妈凄苦的一生:它秋天结果,而姑妈是秋天出生的;它叶落果红,只有断了全身的血脉果才红,而姑妈命中注定克夫克子,只有远走他乡,离开亲人才能保全亲人……姑妈在“我”家献出了她的青壮年,晚年回到乡下老家,很快就双目失明,直到患上不治之症,最后凄迷而木然地死去。她笃信命运的安排,从不怀疑,更不反抗,坚忍地默默地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作品结尾那个梦所点破的,她的一生就是在一条泥泞的阡陌上向着一棵苦难之树(结局)踽踽独行,直至终了。这仅仅是一个传统文化或封建迷信造成的悲剧吗?

不。作品显然还有一层隐在的悲剧意味。它具体表现在“我”和姑妈的关系结构上。她是“我”的姑妈,也是“我”的保姆,还是“我”的“母亲”——这是因为她抛开了亲生子女而无法泯灭一个母亲的天性,自然而然就把她的母爱“移情”于“我”。而“我”在感情上把她认作母亲,也是出于儿童对母爱的渴望的天性(妈妈因工作忙无暇顾及“我”),同样是一种“移情”。“我”和姑妈都在潜意识里认可了这种母女感情,不是骨肉却胜似骨肉。因此,“我”对姑妈种种许诺的真诚是无可置疑的,这是一种童心的纯真的美好,与谎言和虚伪绝对无缘。——假若世界由母爱和童心来处理,那该怎样充满了亲爱啊!

同类推荐
  • 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

    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

    《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从文学角度来阐释林夕歌词的美韵,那些经久不衰的歌词在一代又一代的歌迷心中,早就意味着爱的心声与美的领悟。
  • 有点痛,有点暖

    有点痛,有点暖

    《有点痛有点暖》是一本带有温度的随笔集,即“青春治愈”系列。作者笑以苛亦花亦如刀的文笔,或疯狂放肆、或冷静自持的态度,在字里行间记录下了青春历程与人生思考。作者感性回忆,记录了在维也纳、慕尼黑、苏梅岛等国外旅途与际遇,抒发了青春时代的自己对爱情、亲情以及当下舆论话题所引发的一系列生命感悟。阅读本书,跟随作者感受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一起来横扫诗意的“独”青春,从疼痛的现实中寻找温暖的自己。
  • 百年沉浮:走进中国体育界

    百年沉浮:走进中国体育界

    本书是一部全方位描写中国体育百年风云的报告文学,既描述了我们所取得的成绩,也分析了我们的不足,同时还向人们披露了重大事件的背景材料。
  • 古郡奇观:永德仙根漫笔

    古郡奇观:永德仙根漫笔

    永德,在历史上曾被视为“内地之藩篱”、“四夷八莫的夷方边塞”,并被国史方志确认为“中国西南古老郡县之一”。
  • 文化场域与文学新思维

    文化场域与文学新思维

    本书是以辽宁地区作家为评论和研究对象的专题著作。本书既不同于一般的作品评论集,也不同于一般的文艺理论专著,而是使评论跃升到审美研究层次的一种给创作以理论评量与推动的专题论著。本书多视角、全领域地扫描了辽宁文坛近年的创作现状,涉及的作家达30余人,主要有王充闾、王向锋、女真等人,是研究辽宁作家的读者和评论者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热门推荐
  • 职场露脸术

    职场露脸术

    《职场露脸术》从下级员工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员工如何“露脸”,阐述了如何进行心态的自我调整;如何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能力;下级与领导沟通的技巧;下级如何取得领导的信任;下级如何与领导合作等内容。因此可以说,本书是建立在上下级之间双向合作基础上的有益于职员事业发展的助推剂。
  • 灾厄少女重生计划

    灾厄少女重生计划

    ——时为未来。来自深渊之底的咆哮,时隔六十年再临。面对人类的天敌「渊兽」,东方异术者与西方魔法师们,必须再度携手共渡难关。但是。由于理念的冲突,道法的迥异,在最初合作至今六十年间,双方的敌对情绪越发严重,歧视,恐惧,自负,各种各样的阴霾笼罩在双方之间,大敌当前,异能操纵者之间的战火却一触即发。在预言者们无法看到出路的绝境之中,驻守在深渊防线的一名东方少年,从「灾厄少女」的身上,找到了一道撬开绝望的缝隙——.这便是一名本该无法成为魔法师的东方少年,凭着拼搏、智谋与诡计,一步步迈向权力巅峰的成名录,同时也是代表着灾厄的少女们,从被奴役的境地,迈向作为人类身份重生的道路。书友群号:518351556
  • 刘铭传抚台前后档案

    刘铭传抚台前后档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先锋猎妖队

    先锋猎妖队

    一个山村小网管机缘巧合之下目睹一场高级猎妖师的降妖之战,意外得知原来人界与妖界一直处于微妙的和平共处中,他想选择继续做一名懵懂天真的正常人,却发现似乎从他知晓这个秘密开始,就已开启了一段不可思议的冒险旅程。
  • 重生之弃妇医途

    重生之弃妇医途

    前生,她是一位合格的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孝敬公婆。然而,她的丈夫,却喜欢上了她那位惊采绝艳的妹妹,宁愿与众多男人共享一个女人,也不愿意多看她一眼。为了家族的利益,丈夫没有将她休弃,但是她最后的结果,却是儿子夭折,她年纪轻轻便郁郁而终。没想到,还有重来的机会。此时,她不过才十八岁,儿子刚刚两岁,夫妻恩爱,鹣鲽情深,妹妹与夫君尚未勾搭成奸……但是,早已经对丈夫心灰意冷的她,却无意挽回他的心——她发誓,这一世,一定要自强自立,再不要活的这么窝囊;她发誓,此生必要发愤图强,苦修自己医术,保护好自己的儿子,不能让他小小年纪便离开人世;她发誓,今生一定不会为了一个男人而毁了自己的一生,让渣男贱女都见鬼去吧!于是,世上便少了一个贤妻良母,多了一位医术高超的妙手观音。Ps:这是一个贤妻良母,重生后发愤图强,终于成长为一代妖孽,并寻找到自己幸福的故事。pps:有医术、有包子、有武道、有升级等等。郑重声明:作者是亲妈,绝不虐主!
  • 帝国再起

    帝国再起

    明朝末年,北地狼烟四起,江南歌舞升平。世界东方,海洋贸易,繁花似锦,重商主义的胚芽在银山之下破开种皮。甲申国难,清军破关而入,中国分崩离析。铁蹄踏处,烟雨楼台,俱成灰烬,华夏民族的未来于黑暗之中浴血沉沦。大厦倾覆,独木难支,穿越者以文官之姿逆势崛起,吹响汉家文明复兴的最强音!已有270万字完本作品,人品保证,请放心收藏、订阅。
  • 轮回之转身爱

    轮回之转身爱

    我的确可悲,不仅在新礼当天因为车祸而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且还因此而失去了记忆,在被人重植记忆之后竟然还爱上了这个利用我,欺骗,将我推到风口浪尖替他夺得天下的人,可笑的是,当我恢复记忆之后,竟然发现,这个男人竟然跟我前世的伤害我最深的未婚夫有着一模一样的脸,爱与恨只是一字之差,可在我的心里却深深根固。因为一张莫名其妙的通缉皇榜,让我走了一条粘满血腥的路,于是我决定站起来自己报仇,想我21世纪的商界女强人,难不成还无法对付你这个旧时代脑进化并未完善的古代人么?俗话说的好:做一个好皇帝没有什么了不起,要做能掌控这个好皇帝的人那才叫了不起。
  • Cause to Hide (An Avery Black Mystery—Book 3)

    Cause to Hide (An Avery Black Mystery—Book 3)

    "A dynamic story line that grips from the first chapter and doesn't let go."--Midwest Book Review, Diane Donovan (regarding Once Gone)From #1 bestselling mystery author Blake Pierce comes a new masterpiece of psychological suspense: CAUSE TO HIDE (An Avery Black Mystery—Book 3).Bodies are being found in the outskirts of Boston, their corpses burned beyond recognition, as the police realize a new serial killer is roaming the streets. As the media converges and the pressure is upped, the Boston Police Department must turn to its most brilliant—and controversial—homicide detective: Avery Black.
  • 华严略疏

    华严略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亲爱的宝贝

    亲爱的宝贝

    梅影给丁点儿换了尿不湿。丁点儿只是哼哼两声又睡着了。梅影把丁点儿的手放在脸上,来回摩挲。丁点儿的小手激起她无限的母性。她给安哲打电话,说她梦见了孩子。亲爱的宝贝,也许你还住在星空,隔着万里看我。爸爸说,他也梦见你了。他就是那个站在岸上的英俊男子,是他才能赐我宝宝。可我相信,你与我早就是缘定了的。你必然在某一天,住进我的身体。再在某一天,来到这个世上。又会在某一天看到我给你写的信。叶胖子来找她,问他老婆怎么不疼了?是不是出了问题。梅影说宝宝累了,要休息一会儿才赶路。梅影给产妇做了检查,她的手抚摸产妇的腹部,胎儿反抗似的动了一阵,又睡了,好像说别动我,我还不想出来。梅影听了听胎心,像时钟的钟摆平静而有节律。梅影安慰叶胖子:“别着急,等待越久喜悦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