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9600000004

第4章 艰难行进中的“农家军歌”(1)

陈怀国小说集《毛雪》

当我欣悦地注视着陈怀国从“北纬41°线”稳健地来到了“无岸的海”时,我首先想起的是一件往事——差不多就在一年前吧,军艺第三届文学系开学约两个月后的某日上午,一个肤色黧黑方头阔面的中等个学员悄悄地把一摞稿纸送到了我的桌子上。这位第一次来单独露面因而让我感到陌生的学员唤起了我的直觉。对这种不吭不哈不动声色的主儿你可要注意,正所谓“不叫的狗才真咬人”。

我顺手翻开第一页稿纸——一方天地里祖上传下的说法,我们家乡一带,把入冬后的第一场雪叫毛雪,毛雪是引子,下欢了,铺够了,才是正经的大雪。

不多不少,刚刚读到这儿,我的心格登一下:正经的“大雪”莫是要来了?我翻回封面看署名——陈怀国。

这部稿子就是后来发表于1990年3月号《人民文学》上的中篇小说《毛雪》。

陈怀国由此率先“出线”,成了第三届文学系年轻作者中的“带头羊”。

现在,《解放军文艺》又隆重推出他的中篇新作《无岸的海》,并借此把他介绍给全军乃至更广大的读者,我的欣慰之情自不待言。我自然会想到,当初,他从“北纬41°线”、从“毛雪”起步时,陈怀国的名字还全然不为人知,这不过才一年多一点儿的时间,他就在他的小说创作道路上留下了几个虽然不多但显然都比较坚实因而已逐渐引起广泛注意的足印。它们分别是短篇小说《在北纬41°线》(《解放军文艺》1989年11月号,《小说月报》1990年l期),《荒原》(《青年文学》1990年5月号,《小说月报》1990年6期),《蓝色黄羊》(《神剑》1990年4期),中篇小说《毛雪》(《小说月报》1990年7期),《农家军歌》(《昆仑》1990年4期,《小说月报》1990年11期)和(无岸的海》(其中《荒原》和《毛雪》还即将由《中国文学》向域外译介)。

今天陈怀国的意义当然远不拘囿于第三届文学系了,他和一批正在或已经崭露头角的部队文学新人(仅就我所读到的小说方面而言,就有阎连科、李森样、陆颖墨、石钟山、张惠生、陶纯、阿浒、赵琪、徐贵样、薛晓康、胡玉萍、王秋燕等等)一道,构成了军旅文学的“新生代”。他们的出现和迅速成长,无疑是对军旅文学创作队伍的适时补充,为打破与改变当前军旅文学的沉闷格局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关于这些,我已在《军旅文学的新风景》(见《解放军文艺》1990年II月号)一文中作过概略的阐述。我在这里还想重申并强调指出的一点是,他们这代人的年龄层次的意义。

我重视年龄层次意义的前提是部队兵员的变动性、时期性和阶段性,即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茬兵与一茬兵不同,一个时期的兵自有一个时期的特点。进一步说,“文革”时期与新时期的兵员状况就差别甚大(譬如“文革”时期兵员尤其是农村兵员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多在小学层次乃至以下,而新时期兵员的文化水准一般都在初中以上;又譬如“文革”时期兵员中多有军队干部和地方干部子女,而新时期兵员中这部分人已急剧减少。等等)。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是说,军旅生活要求它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新的代言人(作家)。这一点与那些描写对象相对恒定的地方题材如乡土文学、市井文学等等甚为殊异。返观一部当代军旅文学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哪个时期的军队作家愈多,哪个时期军旅生活的文学化程度就愈广泛愈深刻。正是新时期青年军旅作家群体的崛起,才使“文革”以来直至80年代初这一历史阶段的部队生活和军人形象得到了空前的全方位的抒写、描绘与塑造。

例如李存葆、朱苏进、刘兆林、刘亚洲、乔良、简嘉、唐栋等等等等的创作。他们大都入伍于“文革”时期,写那段生活自是优势,亦是局限,即便还在发表新作,也难跳出那个历史阶段,无论是朱苏进的中篇《绝望中诞生》,还是刘兆林的长篇《绿色的青春期》,概莫能外。

问题是今天,他们都已步入中年(多在40岁左右或以上),20多年的军龄就使他们与今天的兵拉开了起码20岁的年龄的距离。他们的官阶都在中校团职以上(还不说都在专业创作队伍中呆了起码10年),这又使他们离部队的基层事实上已十分遥远。尽管他们可以下部队当兵代职体验生活,但终究难免要隔着一层。这当然不是说他们无法继续写作了,恰恰相反,军旅文学的舞台上还得靠他们当主角,唱大戏。

我想说的意思是,他们今后谁要写出了大作品,也多半仍然是写了他最熟悉的有过切身体验的那段生活经历(或曰生命过程。就像是莫言的《红高粱》那样的历史复活,也仍然是他的童少年生活的历史幻化,何况这种历史题材具有相对恒定性的人生背景与文化背景,与急剧变动的当代军旅现实生活差不多是两码事了)。

“新生代”们与以上诸君的主要不同点就是年轻。他们大多入伍于80年代,年龄多在25岁左右至30岁之间,他们绝大部分至今仍然活跃在基层,当着连长、排长、干事、参谋,有的干脆还是士兵。换句话说,他们正行进在80年代的士兵行列里。对于80年代的兵们的理想、追求、痛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情趣、喜怒好恶、发牢骚、恶作剧乃至青春的骚动等等,他们都无须去采访,去“体验”,一切都如同己出,他们就是“他们”自己(可以参考陆颖墨的《寻找我的海魂衫》短篇系列,石钟山的“兵味”“兵趣”短篇系列,和胡玉萍的中篇《丫头,想当兵吗?》)。他们年轻,当然也就同时意味着人生阅历的短浅、思想认识的近视和艺术水平的稚嫩,但这些都无法妨碍他们成为这一代军人的“代言人”,这是他们的“专利”,谁也替代不了。真正写好这一代军人也许不是当下的事,也许是在90年代乃至21世纪,那都只是个时间问题,选择的权力仍在他们。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解放军文艺》1991年如此集中地推出新人,无疑是一个保证军旅创作代有才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文学战略行动,它势必对今后的军旅文学发展产生长久的影响。

再回过头来接着说陈怀国。

或许陈怀国恰恰是“新生代”里最不利于支撑我的“年龄层次意义”的一个了(如果仅仅局限于反映80年代兵们的特点的理解的话)。但这也许又可能正是他的比较成熟与深刻之处,换个说法,也可能是他对我的观点的一种超越。是不是这个样子,可以不忙结论。请大家耐着性子看我将在下面专门围绕陈怀国“这一个”展开的具体辨析。

非常简单明了的一个事实是,摊开在我面前的陈怀国的这六部作品,已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链,即农家子弟们从土地走向军营到离开军营最终又回到土地的有序的全过程。

借用他的一个小说标题来表达的话,那就是一首有头有尾的“农家军歌”。《无岸的姆》作为其中的一环,我想把它放置于这个有机链条当中,和其他作品等量齐观并审察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不仅有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这支“军歌”并进一步把握住陈怀国,而且同样有利于我们对《无岸的海》本身的理解与认识。因此,我不打算把《无岸的海》单挑出来额外多加考量。我首先想到的仅仅是,为了整体把握与分段论述的方便,必须把这根“有机链条”裁为三节。

第一节:《毛雪》

我曾经从开拓与延展军旅文学创作题材的角度指出过《毛雪》的意义:它在刘震云的《新兵连》贡献的“新兵现象”基础上又往前推进了一步,推出了一种“前军人”的形象。而“前军人”形象出现的意义又不仅仅标示着一种创作题材面的拓展,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当代中国军人的新的视角,一个当代中国农民“从老百姓到军人”之间的第一个中间环节。作品中的主人公:“我”、那个农家子弟在参军体检竞争过程中的挣扎与苦斗,既是惊心动魄的,同时也是带有相当的普泛性质的。关于这一点,作者在《农家军歌》中有更明了的表述:“好多人家熬红了眼睛,盼着把儿子送到部队去吃皇粮长出息,这等好事哪能便宜到一家?”当然,识见不同,希冀也有不同——“眼窝浅的,只指望孩子到队伍上去吃几年饱饭,用皇粮催催那还未长成的身子。眼光远些的,大多是那些家里不太稀荒的人家,不愁肚子饥饱,盼望着孩子跑跑远门,见些世面,混出点名堂来……好让子孙们从此断了吃泥巴饭的命。”但无论出于哪一种动机,在庄户人跟中看来,当兵效命国家都应该是一种天职,所以:“说到流血打仗的事物,父母们也不私心,说是流血打仗乃当兵人的本分,皇粮养着身子,性命归了国家,丢了也是该着的事情,只当是在自己身上剜了一疙瘩肉去。”《农家军歌》中的这段引文,正好可以用来作为《毛雪》主人公“我”以及围绕“我”参军所展开的全部人们的行为的注释,并帮助我们理解成千上万的类似“我”这样的农家子弟是带着何等样的精神、情感、文化和心理的历史重负与局限走出土地,走向军营,走向现代的。从“我”的身上,我们窥见了农家军人的昨天与前天,因而也就不难想见他们的明天。

也许,在他们通往现代化的军旅人生长途上,争抢着体验参军的较量与淘汰,确实仅仅是一场“毛雪”,“正经的大雪”还没开始。

那么,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什么样的“大雪”呢?

第二节:《在北纬41°线》、《荒原》、《蓝色黄羊》和《无岸的海》。

对于陈怀国笔下的农家军人来说,这场“大雪”可以是旷辽的戈壁、粗粝的风沙、寂寞的岁月和繁重的劳作对他们生理的和心理的承受极限的一种检测;也可以是包括价值准则、行为方式、道德标尺等等在内的军营文化对他们因袭与承传的农民文化的一种击打与渗透;更可以是对一个遥远而又切近、飘渺而又实在、美好而又残酷的梦想的追寻与失落。无论是那位在“北纬41°线”的茫茫沙海中终年跑车的“红鼻子老兵”:

还是那个在“荒原”深处守着一个山洞“一眼眨了十三年”的“老万”;抑或是“守一眼井,堵一条路,在试验场最北边的这方世界一杆枪背了十四年”最终企图和一只“蓝色黄羊”亲近而不得的“老丁”;以及在那“无岸的海”一般的“罗布泊西部边缘阿什干以南”的戈壁滩中的一个窑场里无体无止地做砖的“何黑子”、“老维”、“宝福”、“朱全”们——他们,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对簇新的人文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许都从或一侧面与层面展现了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勤劳、朴实、坚忍、顽强等等。烧砖也罢,开车也罢,守洞看井也罢,不管是一年半载中紧张剧烈的体力牺牲,还是十三四年里默默无闻的青春奉献,都无怨无艾。恪尽职守,始终如一,让你无可挑剔。

然而,即便如此,在他们军旅生涯的尽头也终于没能升起理想的彩虹(没有一个人“穿上了四个兜兜”,如愿地“逃离了土地”)。甚至,连他们的一个最简单朴素的愿望,即看一眼自己竭尽全力为之服务的核试验的“蘑菇云”的愿望也不能满足。

“老丁”退伍前夕在去参观的途中半途折回;“老万”只在离队之际听到“一阵隆隆的雷声从远方滚过来,脚下有一阵震动”。

随即,“向遥远的莫合尔山好一阵张望……”最遗憾的是“红鼻子老兵”到了现场也错过良机,只有把希望寄托于“新兵的来信”。至于《无岸的海》中那个一百多号人集体撤离窑场时望着烟囱被炸而感叹“妈的,那团火,还真有点像蘑菇云”的结局,就不仅仅让人觉得失望与怅惘而是很有些悲怆的意味了。

陈怀国如此无情地逐个击破这些农家军人们的希望,也许是出于一种潜意识的“农家情结”作祟,但在我,却从这不约而同的收尾中读出了一个深刻的寓意。

同类推荐
  • 柔石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柔石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凄惨寒切的秋夜,时候已经在十一点钟以后了。繁华的沪埠的S字路上,人们是一个个地少去了他们的影子。晚间有西风,微微地;但一种新秋的凉意,却正如刚磨快的钢刀,加到为夏汗所流的疲乏了的皮肤上,已不禁要凛凛然作战了。何况地面还要滑倒了两脚;水门汀的地面,受着下午四时的一阵小雨的洗涤之后,竟如关外久经严冬的厚冰到阳春二三月而将开冻的样子。空间虽然有着沐浴后的清净呵,但凄惨寒切的秋夜,终成一个凄惨寒切的秋夜呀!在街灯的指挥之下,所谓人间的美丽,恰如战后的残景,一切似被恐吓到变出死色的脸来。
  • 爱幻想的我

    爱幻想的我

    本书是“校园文摘”系列丛书,分“繁星梦”“青春驿站”“亲情树”“鬼马狂想曲”“读书沙龙”“自然物语”“家乡素描”等版块,精选全国知名少年作家、中学生的哲理小文、心灵感悟、散文、杂文、随笔、游记、叙事、幽默故事、小说、社会热点、读后感等等。作品图文并茂,文笔流畅,真情中流露实感,思想上显出深度,深刻中略见睿智。相信本书会给读者带来无限遐想和乐趣,同时也会带来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从而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 印度放浪

    印度放浪

    日本当代摄影家、随笔家藤原新也的首部随笔集,共收录二十篇文字,主要描写自己在印度旅居时的感受。二十三岁时,他放弃学业。他走遍印度的城市和乡村和市集,经历过沙暴,在恒河边目睹当地人的水葬、火葬,和苦行僧一起攀登雪山,观察普通村民的每日生活。他看到的印度是一个炙热的国度,这里的人们没有过度丰盛的物质文化,生活方式简单粗暴,但大家尚有热情和自由,无论卑微还是高尚,每个灵魂都以自己想要的面貌活着。在这里,生命呈现出本真的东西,美与丑都淋漓尽致,一切追求表现的形式都相形见绌。
  • 我心中的北大精神

    我心中的北大精神

    《我心中的北大精神》收集的征文以北大学生的作品为主体,这些文章全部出自北大青年自己的笔下,体现了北大青年自己的心声。他们从不同的年代和视角,用不同的笔法勾勒和演绎出了每个北大青年内心中的北大精神。《我心中的北大精神》在组稿过程中,立足普通学生的视角,旨在透过同学们各具特色的语言,对新一代北大青年内心的北大精神有一个全景式的客观陈述。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共同构成对北大精神的真实解读。
  • 大银行家

    大银行家

    京都、大阪的樱花,三月底就全开了。愈往北,花期愈晚,到北海道,五月开花是寻常事。一个半月间,先是南边的冲绳,渐次往北,各处的公园,雪一般堆在枝头的樱花丛下,从早到晚都是游人如织。一九二六年春天,一个来自中国的旅行团,正在日本作为期半个月的观樱之旅。这是一次轻松惬意的旅行。随团的二十余人,每人全程包价五百元,在各个景点随意逗留,饮酒看花。风日甚好,心情也愉悦。促成此行的,是银行业巨子、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裁陈光甫。
热门推荐
  • 与你等天明

    与你等天明

    她,吴澜,竟然也有穿到平行世界的机会。可是这里只有两座城,一条连接城市的道路。作为这个世界的新人,她处处小心,却还是得罪了人。好不容易,想要好好爱一个人,却发现从头到尾,她都是在自作多情。他,平行世界的管理者之一,遇见吴澜,他以为是上天对他的馈赠。谁知,在他付出了真心以后,才发现,她,根本爱的不是他。
  • 网游之汉末无双

    网游之汉末无双

    一件寄来的神秘游戏头盔,让因伤复原的牧云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级三国网游《无双》……汉末三国风云起,群英荟萃争天下。乱世歌者谁人胜,唯我无双定乾坤。
  • 我本善良之崛起

    我本善良之崛起

    一场梦幻的意境,改变了主人公楚河的命运,逼得善良的他开始步步堕落,本以为会掉入地狱,苦熬人生,却不曾想登上天堂,享尽极乐!
  • 善一纯禅师语录

    善一纯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玄穹修途

    玄穹修途

    被女友惨甩的凌空宇,伤痛之下出国旅旅游去散散心,未曾想到,经过百慕大三角海域时,飞机失事,一切都消失不见;除了他。因为他是所有宇宙中独一无二的造化圣体,同时拥有着造化圣魂的人。因缘际会之下,他来到了一个名为玄宇大陆的地方,从此展开了他绚丽无比的传奇修圣之路。
  • 余生只剩初夏

    余生只剩初夏

    【宠文,爽文,1V1身心干净,放心入坑】(新书《娇妻超大牌:司少,生个崽!》已经发布,追书的小朋友可以加到书架,放心入坑,很甜很爽的女强文)明明是假结婚,新婚之夜,他却把她抵在墙角,狠狠的疼……“厉瑾琛,你给我放尊重点,赶紧给我滚开!”“老婆,我很尊重你呀,我一直跪着和你说话,你还要我怎样?”“你明明说我们结婚后,井水不犯河水,你现在是什么意思?”“老婆,井水是谁?河水又是谁?”“……”都说厉瑾琛冷血无情,凉薄淡凉,高冷矜贵,全都是假象,乔初夏深深的怀疑晚上的厉瑾琛会不会被别人灵魂穿越了?老公太粘人,占有欲太强怎么破?
  • 重生之奴隶崛起

    重生之奴隶崛起

    一朝为奴,终身为奴!秦萧重生到一个类似春秋战国的时代,看着平静湖面中的倒影,潸然长叹……倒影内,他的左颊有一个深入血肉的烙印,也或许是永远都无法抹平的烙印,表明着他的一切身份。奴!一个连姓氏都不配拥有的下等贱奴,但——今朝为奴,我是范家之奴!明日为奴,我……秦萧投入一颗石子,泛起涟漪阵阵,将倒影照得扭曲模糊不清,正失神间,身后忽然传来一声急切的呼唤——“萧!监领喊你去搬石头了!”
  • 你的礼仪价值百万

    你的礼仪价值百万

    美国礼仪皇后艾米莉·博斯特写就的鸿篇巨制,一部分门别类、细致入微的全球礼仪手册。书中介绍了包括社交礼仪、商务礼仪、职场礼仪、举止气质、服饰形象仪表、社交礼仪、用餐礼仪、及旅行礼仪等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所有礼仪规范。自问世以来,已修订再版18次!为了迎合当前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我们力求在尊重于原著的基础上,取其精华,打造一本全新的礼仪书,以实用而规范的解说,向你展示了魅力的秘密。紧贴生活实际,详细而实用。
  • 百年的等待

    百年的等待

    新调来的女副县长,私访了住在峰连峰、岭叠岭的大山深处一个老婆婆,这在当地引为美谈。引为美谈的原因,倒不是说那位副县长亲民爱民,而是另有主题,一个让人感叹又让人慰藉的主题——百年的等待,总算有了结果。老婆婆是上世纪第一个年头出生的人,真正的世纪老人,她的名字叫秀婆。秀婆一家本有数口,因了一场战争一场瘟疫,竟只剩下她一个人。种种机缘,让秀婆先后和几个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男人生活过。秀婆漂亮贤惠温柔,那些男人,起先都发誓爱她一辈子,但都因种种原因又离开了她。
  • 葬书

    葬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