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18700000007

第7章 挑剔文坛(6)

但是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就不同了,钱先生用同样俏皮的语言再加上博闻强记,驱遣古今中外故事,以《管锥篇》作者之渊博,信手拈来经典名言与这种不伦不类的连篇歪喻相结合,遂构成钱先生特殊的幽默风格——谐中有庄。荒诞中有机智,其理往往颇歪,然而歪中有正,正者,其论据之经典性也,其推理之层层演进也。他在《谈教训》中提出一个歪论:“假道学比真道学更为难能可贵,自己有了道德而来教训他人,那有什么希奇;没有道德而也能以道德教人,这才见得本领。有学问能教书,不过见得有学问;没有学问而偏能教书;好比无本钱的生意,那就是艺术了。”这本是反语,亏得他说得振振有词。有时还在征引多种经典之后,层层演绎,明明是诡辩,逻辑上漏洞全然不顾,却作雄辩之状,其歪理歪推之气魄不能不使读者又惊又佩。为使得他的这个幽默歪论显得庄重,他引用西方格言、王阳明的《传习录》、基督教哲学,言之凿凿,以歪语警世:“世界上的大罪恶,太残忍……大多是真有道德理想的人干的。没有道德的人犯罪,自己明白是罪;真有道德的人害了人,他还觉得是道德应有的代价。”“上帝要惩罚人类,有时来一个荒年,有时来一次瘟疫或战争,有时产生一个道德家……”连续的歪理歪推,越推越歪,最后也有歪打正着之妙。他的推理,常常歪加比附,十分可笑,然而,其中也有钱先生的愤世嫉俗的机智。

在散文中,他是一个过度张扬的智者,他的幽默常常失去幽默家视为要义的宽容。钱先生的幽默,过分富于进攻性,属于硬幽默,与林语堂、梁实秋、余光中散文中自我调侃的软幽默正成对照。当钱先生的尖刻发挥到极端的时候,读者虽能莞尔而笑,但又不免叹息:何其毒也!如他嘲笑把文学研究当成毕生事业的人偏偏不懂文学艺术,毫无鉴别力。这倒也罢了,可他还要刻薄一番:“恰等于帝皇时代,看守后宫,成日价在女人堆里厮混的偏偏是个太监,虽有机会,却无能力!无错不成话,非冤家不聚头……”这样就差不多把幽默变成刻薄的讽刺了。

17.挑战文坛权威——从《十作家批判书》谈起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十作家批判书》,对中国当代十名当红作家钱钟书、余秋雨、王蒙、梁晓声、王小波、苏童、贾平凹、汪曾祺、北岛、王朔进行了“批判”。批判的对象都是十分走红的文坛真正的明星,不像影视明星那样具有泡沫性,这自然就引起了海内外传媒广泛轰动。这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是商业性的成功炒作。其次,在学理上,很可惜,其严肃意义一时间并未引起充分的注意。太原日报文学副刊在北京开了一个座谈会,除了少数,青年表示理解以外,一些著名文学评论家大都以为这本书的批判态度不够严肃。

公平地说,书中有不够严肃的文章当然是事实。例如,把余秋雨的散文的文化智性与诗性相结合的创造性成就,简单地归结为“煽情”而一笔抹杀,轻率地归结为“文化口红的游荡”;把梁晓声对当前文坛的严肃的道德批判,贬之以“道德激情的作秀”,嘲笑他的相当警策的《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是一种“力不从心的越轨”;等等。

但是本书中大部分文章中所显示出来的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也就是陈寅恪先生所强调的“思想的自由、人格的独立”的精神,从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冲击着文坛,正是中国当代文坛生命力的表现。由于中国的特殊文化传统,权威崇拜的意识特别深厚,思想解放和学术发展比之西方更突出的特点是,从权威的重新阐释/解剖开始。托古改制,曲解经典;只有到了五四时期才出现对权威进行直截了当的批判。正因为这样,胡适才在《尝试集》中写了那首终于被挖倒的《威权》,而郭沫若则振臂高呼:“我是一个偶像破坏者。”

1980年,朦胧诗大辩论的时候也是这样。在我写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中,第一句就是:“在历次的思想解放和艺术革新的潮流中,首先遭到挑战的总是权威和传统的神圣性。”

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规律的作用,在90年代,王蒙的权威才遭到无情的挑战。当王彬彬还是一个无名小卒的时候,批判了王蒙“聪明地”“躲避崇高”。王蒙起初轻率地嘲弄对方由于发表文章困难而以批判名人来出名。结果连王蒙自己都感到后悔。目前这本书中对王蒙的批判只是换了一个角度,说他“在世故中把玩‘批判’”。分析比当年是深化了,但从根本上来说,只是继承了当年的主题。至于对余秋雨的批判虽然有诸多不当,甚至有尖刻、轻率之感,但是,这也不是作者朱大可的首创。对于余秋雨的批判目前发展到几乎有点走火的程度,但这对于一个伟大国家的思想论坛的活跃来说,仍属正常。一切思想的发展都不可能是直线的。用黄子平先生80年代的一句话来说,总是有点“深刻的片面”的。钱钟书、王蒙、余秋雨、梁晓声、汪曾棋受到的赞扬已经太多了,肤浅的溢美之词本该使人感到肉麻的,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

这些作家的权威和成就早就受到过质疑,只是相当一部分质疑都是在学术论文中,读者是有限的。例如对于钱钟书,早有一批上海的博士生在论文中,对于他的脱离现实,居高临下,提出过严肃的批评,只是没有在大众媒介上有足够的反映。这本《十作家批判书》开宗明义,第一篇就拿钱钟书的红极一时的《围城》来开刀,那标题就相当醒目:《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部伪经》。钱钟书氏的《围城》被当成经典是近年的事,早在90年代初,笔者在香港一家报纸上就发表过《围城为何未列入经典?》的文章。当然,“伪经”用语不够文雅,但是,批评的勇气是可贵的。从夏志清先生把《围城》说成可能是现代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一部”讽刺小说以来,还没有一个评论家在艺术上对《围城》的弱点进行过艺术分析。文学史家们先是出于政治工具论的局限,对之视而不见;继而走另一个极端,对其艺术上的弱点,麻木不仁。《十作家批判书》中提出的许多观念,很值得深思。例如,钱氏这种模仿西方“流浪汉小说体”串连人物的方法,中间既无曲折,又无呼应,是不是包含着艺术上的失误?小说以幽默见长,但是,就故事情节的整体来说,除个别章节之外,却缺乏喜剧结构。一味靠不伦不类的比喻取胜,对于小说艺术来说,这是不是一种缺陷?作者还认为钱氏“理智大于情感”,小说的构思“局部大于整体”。主题是结婚好比围城,在城外的人想进去,在城里的人又想逃出来。可是主人公方鸿渐则恰恰相反,他本不想进人婚姻之城,而是被别人拉进去的。所有这一切都是有理有据,而且还引用了徐讦先生和吴组缃先生的类似的批评。

当前中国文学评论中文化评论、反本质主义批判、新历史主义批判的声势压倒一切,文学批评的任务据说就是作哲学文化和历史文本的分析,艺术分析据说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了;在这样的时候,出现这样严肃的艺术批评,实在令人鼓舞。

如果要说这本书还有什么不足的话,就是漏掉了一个更该批判的权威——陈忠实,没有用分析钱钟书的方法来分析《白鹿原》的艺术上的失误。

18.《废都》:灵魂对肉体的败北

这一阵,老是听到文学界的同仁说,今年是文学的淡季,发行量上不去,但是突然出现了一本《废都》,作者是颇有知名度的贾平凹,居然大为轰动,6月份第一版印了37万册,才过一个月第二次印刷又印了11万册。全国各大报纸纷纷刊载文章评论《废都》,文艺界内部也议论纷纷。在北京,据说买《废都》要排队,而在福州压根儿就买不到。好容易找朋友转了好几手弄了一本来看,40万字的长篇花了我整整三天,仔仔细细念了一遍,总的印象是有点失望。

这本书有极其严肃的一面,那就是写西京古都的文化风俗和文化界名人的笔墨,作者用他非常精练的叙述语言刻画了他们的空虚的心灵以及心理的和社会的环境,其中不少章节写得相当精彩,这是一方面。作品的另一方面则是写主人公庄之蝶的性生活,写得相当露骨,直接写到做爱的有几十处。本来有了一系列正面的描写,已经够惊人的了,可是接着又出现几个方格,下注:作者删去几百字、几十字等等。这就引起了很多非议。许多论者认为这是故弄玄虚,也有的认为这是一种商业广告的变形——吊那些低层次读者的胃口,对于贾平凹这样一个有成就的素称严肃的作家是极不相宜的。的确,这种作法不可避免地降低了这部作品的品味,但我总觉得光是这样简单地批评一个引起全国广泛关注的现象,似乎不够深刻。

贾平凹在《废都》中有关性的描写和“省略”,固然有不够严肃的一面,但是也有比较严肃的一面。

首先,关于主人公庄之蝶的性行为,作者在行文中十分强调一个对比,那就是他和他的妻子牛月清的性生活总是很难成功,以致连一个孩子都没有,而和他的外遇唐宛儿、阿灿及至柳月却完全相反。这是由于他和他的妻子牛月清之间缺乏情感,甚至动物性都很少;而在别的女人身上则除了动物性以外,还有某种精神的寄托和交流,因而他的性生活就分外地泛滥。

作者也许是有意通过这种对比,向读者揭示某种人生体验的奥秘,不管这种奥秘是多么不深刻,但是你却不能说他不严肃。

其次,作者为主人公庄之蝶设计的结局是鸡飞蛋打。他的妻子坚决要与他离婚;他最钟情的情妇唐宛儿被她的原夫绑架回乡;而阿灿则在把自己的面容毁了以后,再也不和他相见;那个与他偶尔有染的柳月又嫁给了市长的儿子;而他最早的情人和他打了一场名誉官司,他又彻底失败了。因而他变得颓废,最后等于是精神崩溃,在出走西京时中风,倒在了候车室里。

这个结局是很严肃的,很显然这是一个名人的精神毁灭的悲剧,其意味是相当深刻的。

但是,许多读者,包括很有欣赏力的读者,似乎都没有为这个悲剧所吸引;相反,他们的主要注意力被贾平凹那种大胆的性爱描写所转移了。这是由于贾平凹一心追求《金瓶梅》式的感官刺激,有时似乎有点忘乎所以了。其实他在这方面缺乏深邃的理解。远一点说,他的作品不如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那样富有社会批判性;近一点说,不如米兰.昆德拉对人性的深层探索;就是比之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也缺乏超越的诗意。

对于《废都》的评价之所以这么纷纭,是因为作者的故作玄虚的删节和性行为描写的空前露骨。但是,这一切都只有商业性的实用价值,于作品的艺术价值只有某种干扰,而无助益。

为了对《废都》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的艺术成就的评价,我想暂且撇开其中性行为描写的干扰。因为在我看来如果作者在删节时,再忍痛割爱,删彻底一点,或者在再版的时候,删一个洁本出来,我想完全不会损害本书已经达到的艺术水平的。

撇开一切干扰不谈,贾平凹这本书最没有争议的部分要算它的叙述语言了。和当前一些新潮派的小说家追随西方叙述风格的潮流相反,贾平凹独树一帜,他追求的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叙述风格。这种风格既有一种唤起传统文化趣味的功能,又有一种展示当代市井语境的趣味,更难得的是有时颇具幽默感。贾平凹语言是很丰富的,他对现代书面语言、古典雅言和口语显然有过相当精细的琢磨。他在本书中曾借庄之蝶的太太朱月清为了退一件小商品和售货员吵架的事表现了他的语言才华。朱月清问:“吵起架来用书面语言还是用粗话?”庄之蝶让她用书面语试试。朱月清说:“你们强词夺理,混蛋,小王八羔子,操你娘的!”庄之蝶说:“……操你娘应该说操你母亲的,这就文明了!”正是因为在语义上这样辨析毫厘,贾平凹才显现出了独特的语言魅力。

贾平凹对传统小说趣味的追求看来十分着迷,《废都》中甚至有些模仿的痕迹,最明显的就是贯穿首尾的那个似疯非疯的收破烂的老头子了。他顺口念出来的歌谣都有尖锐的社会讽刺的意味。这显然是从《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那里套来的,但可惜的是这种模仿太坐实了,缺乏“空空道人”那种恍惚迷离的神秘感。

同类推荐
  • 故宫盗宝实录

    故宫盗宝实录

    故宫第一次对外开放是1914年(民国三年),因为当时清逊帝溥仪还住在内宫里,所以开放范围很小,仅限于外朝区,而且票价非常昂贵,参观的人很少。溥仪被逐出皇宫后,故宫归国家所有,成立了故宫博物院,1925年10月10日,故宫走下神坛,正式对外开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接收了故宫博物院,1958年7月1日重新对社会开放,普通民众花上几角钱就能亲身走进昔日神秘的皇家宫殿。故宫对外开放的陈列主要为两大体系:一是以故宫宫殿建筑为主体的宫廷史迹陈列;一是以故宫藏品为主的历代艺术品的专馆陈列。盗贼们盯上的就是故宫的藏品,特别是位于故宫博物院东部的珍宝馆养心殿内的无价国宝,建国后五个盗宝飞贼无一例外是在养心殿折断了翅膀。
  • 那些闪闪发光的事和让人心疼的爱

    那些闪闪发光的事和让人心疼的爱

    这是我们共同的青春纪念手册,35个闪闪发光和令人心疼的小故事里,记录着我们独享的心情与秘密:有词不达意的暗涌情愫;有你开口我才知道的后知后觉;有因为你而想变得更美好的愿望;有从接受身边的好意开始的成长;有可做一辈子情人的闺蜜情;有在暗夜里祈求天亮的独自坚守;有难熬时光里的努力坚持;……这些是你我青春与未来成长路上的精神可乐,不耀眼却闪烁着独特的光,告诉我们人总会长大,天总会亮!
  • 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

    这部作品叙述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这事发生在1866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实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船,潜水船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发电。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作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水船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把他所知道的海底秘密颂于世。
  • 最后的圣土

    最后的圣土

    朱法元喜欢思考。不论走到哪里,见到哪里的山水景观、人文故旧,总得引发一些联想,发一番感慨。究竟孰是孰非?也想作为引玉之砖,抛出来供读者朋友们批评。
  •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领衔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领衔

    栏目中刊发的作家专辑、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随笔、纪实文学等作品,汇编成册,总结了近几年中国各类文体的文学创作成就与风貌。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编者们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炼金,把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现实中受到普遍好评、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富有艺术魅力特质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以不负时代和读者的重托与期望,恪尽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责任。《领衔(开垦荒田的N种方式)》由百花洲杂志社所著,本书将充分展示编选者视野的宽广、包容、博大,体现当下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是一部水准较高的集锦之作。
热门推荐
  • 穿越尽是繁华落殇

    穿越尽是繁华落殇

    青春总想着轰轰烈烈,想在旅行中遇见美好,却没想到遇见了另一个世界,王公贵族不再是电视剧里的情节,‘撞脸’‘公主’‘将军’‘皇上’这些词汇似乎成了家常便饭,没有所谓的天才智商,更没有口若悬河的能力,自认平庸无奇,何昭昭在这样的世界里,究竟会有怎样的青春?当幻想变成人生,会是想要的生活吗?当越踏越深,会变成痴心妄想吗?不知是想要的轰轰烈烈吗?还是凄凄惨惨戚戚......
  • 末世之修神

    末世之修神

    莫晓澜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直在做同一个噩梦,梦里全是吃人的怪物,曾经的高楼大厦全都变成了断壁残垣。上了大学之后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各路女主男主,集天地大运者的天道宠儿逐渐出现在莫晓澜面前,但是……“嘿,你们真的看不到我吗?我很强的!”天道宠儿们斗的死去活来,莫晓澜只能在这残酷的末日中……吃吃瓜看看戏,升级打怪。等到终有一日一飞冲天,抱好了大腿的暗自窃喜,错过的人追悔莫及。“天道?看是谁在逗谁!”各种撒泼打滚求推荐。
  • 神之降临

    神之降临

    东方家族的明争暗斗,整个大陆笼罩在阴云密布的纷争下,一个天才,开始了他的热血之旅。
  • 网游之三界游

    网游之三界游

    这里不是武侠世界,所以没有武当少林。这里非同西方魔幻,所以拒绝法师战士。《三界游》里包含了一个漫画般的游戏世界,里面有的是近千万的玩家和十六个各具特色的种族,我只是这里面的一员。原本只是想安心、安逸、安全的玩游戏的我无奈地发现,在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事情堆积下,我的实力随着游戏的进行是越来越靠近传说中的顶峰,所以游戏里的我毫无疑问不可能安心,更不可能安逸,也绝对不可能安全,我是一个时刻被610万对立阵营玩家所惦记的人。同时,我的现实生活也因为这个游戏发生了改变,最起码的一点我想我是肯定当不了宅男了。
  • 幸福只需一张床(闪小说亲情篇)

    幸福只需一张床(闪小说亲情篇)

    本套书精选3000余篇闪小说,所有篇目均在国内公开报刊发表过。每篇都有独到的思想性,画面感强,适合改编手机短信小说。这些闪小说除了通过故事的演绎让读者了解这些闪小说的可感和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外,特别对广大初高中生读者的心灵是一次很好的洗涤。
  • 富翁醒世录

    富翁醒世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Man Between

    The Man Betwee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游杭州诸胜记

    游杭州诸胜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国近代法律思想述论

    中国近代法律思想述论

    《中国近代法律思想述论》是一部论述中国近代法律思潮兴起、流变、演进的专著。从近代法律思想发展之背景谈起,以鸦片战争作为历史分界点,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清代的思想家及其政治法律思想,修律给晚清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冲击,造成了礼法之争,本书简述礼法之争的基本过程,并对礼法两派的观点做了概述。
  • 以我余生,来爱你

    以我余生,来爱你

    总裁前夫有三宝,人帅,多金,活还好。当年他给自己找了个小三逼迫着自己离婚。行,不就是离婚吗?可是为什么我们明明已经离婚了,你为什么还要来掐断我的桃花?当她挽着未婚夫的手在牧师面前宣誓的时候,这个男人携带着一个五岁的小男孩站在自己的面前扯着她的头纱嘟嘴嚷嚷:“妈,我爸让我来喊你回家吃饭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