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25800000011

第11章 你好吗渭河(2)

有关专家看过照片后,对郑晨学多年收集、保护如此众多的渭河古生物化石的行为大加赞叹:作为一个农民,这种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这些化石对于研究渭河历史变迁和环境变化,将提供丰富的实证。

西北大学地质系专门研究古生物的教师李永项介绍说,他的导师、我国著名的古生物专家薛祥煦教授曾对关中地区古生物及环境演变做过大量科学研究,并在早些年采集到一些来自咸阳地区间河流古生物化石,在样本基础上进行大量科学研究后揭示,早在2万多年前,渭河两岸气候温凉偏湿,适于古菱齿象、披毛犀等动物群的生存。稍后,气候开始明显变干、变冷,许多动物难以适应而死亡。他说,从记者提供的郑晨学收集的古生物化石样品照片看,在2万年前,渭河沿岸草木茂盛,当时不仅有大象、犀牛、水牛、鹿之类的动物,而且河中还有蚌类等多种淡水软体动物。随着环境和气候变化,这些动物后来都不存在了。“这些化石中,储存着大量的科学信息,对于研究远古渭河环境及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对于郑晨学来说,历时数年,收集这么多的古生物化石,精神难能可贵。但研究和破解这些化石所包含的科学信息,则需要专门的科学工作者。因此希望有关方面能妥善协调,使这些来自渭河的古生物化石,最终能通过专门的机构加以研究和保护,使之达到科学了解渭河历史变迁、保护渭河环境的目的”。

《中国国家地理》载文说,渭河这条流淌在秦岭北面关中平原之上的河流,是黄河的一条支流,但在中华民族文明(尤其是汉民族)发生和形成的意义上,它的重要性并不亚于黄河。黄河的上游和中游地区,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并没有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华文明的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地方是黄河的三条支流——陕西的渭河、山西的汾河、河南的洛河所围成的“三河地区”。汾河谷地是尧、舜、禹的故乡,洛河是夏、商王朝的所在,如果说汾河与洛河流域诞生的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童年,那么渭河所孕育的文明则是中华民族的“花样年华”青年期。这只要看一下中华民族最重要最辉煌的四个朝代周、秦、汉、唐皆建都于此就足以解释了。

据地质学家研究,黄河曾经沿着今日渭河的河道流淌,后来才从今日兰州处改道向北走了一个“几”字形的大拐弯。假如黄河仍旧沿着渭河的河道流淌,那么还会有“八百里秦川”的富饶吗?还会有周、秦、汉、唐的中华文明之辉煌吗?以黄河之汹涌暴烈、泛滥无常,难以设想在它的两岸会有秦之宫殿,汉之长安。

黄河两岸的文明都是产生在黄河的支流而不是主流上,这是因为文明的产生,需要自然环境提供不大不小的挑战和刺激,人类成功的应战产生了文明,黄河主流的挑战太大了,人类的童年承受不了,无法应战。而像汾河、洛河、渭河这样的水量适中、温顺驯服的河流,正适合人类的童年。也许,天谙其道,欲兴中华,因此黄河改道北上,形成一个“几”字形的屏障一样的大拐弯,留下一个襁褓般的关中盆地让渭河发育成长。

如果说黄河是摇篮,那么摇篮中的宝贝是渭河。

从地理的角度看,渭河无疑是黄河的支流,但是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渭河是主流,是正源,它与陕西潼关以下的黄河流淌方向一致,从西向东,直至大海,在中国的中部形成一条轴线,这条轴是中华的文化之轴,中华文明的书页是以此来翻动的,这就是渭河非同小可的意义。

当肌体的血液不再平衡

在古老的中国,首先被开发的经济区是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在秦汉以前是草原与森林相间的游牧区。秦时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土地相应得到开发。土层厚实、水源充足的黄土高原,被秦国用作立国之本。由秦到汉,人口赖黄土高原养存,文明靠黄土高原支撑。当全中国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这片土地上时,它的承载极限开始到来。春秋时期从如今的咸阳一带可由渭河直接行船到今天的宝鸡,但到汉初就已完全不可能。

从水资源到土地资源的全面紧缺,使生产关系的暴力调整全面爆发。生存欲望引导的北方人口向长江以南的迁徙,从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几百年的大迁徙,在长江下游造就了新的经济区。这一经济区达到承载极限后,又陆续造就了长江中游、长江上游经济区、东北经济区。

有位学人指出,古人把河流断流视作亡国之兆是有道理的。因为在河流作为农业的惟一水源、农业作为经济的惟一内容时,水源的消失对一个经济区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

在现代社会,断流对人类的打击不再是毁灭性的,人们对付断流也有了更强的力量、更多的方法。但尽管如此,其对人类的危害同样巨大,所影响的因素也是非常广泛的。

中国在20世纪后期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最能说明问题的标记就是河流断流。

渭河西安临潼至渭南华县段60公里河水断流,为近年来罕见之事。缺水,成为当地农民最揪心的事。

渭南市临渭区双王办事处穆屯村农妇朱西琴一家的生计,主要靠渭河滩边的6亩多地,原指望秋季多打些粮食,好供孩子上学,眼看秋播没剩几天了,老天爷一滴雨也不下。村里3台水泵昼夜不停地抽水灌溉,一天也只能浇几户农田。机主张先锋拿着花名册对记者说:“这些人都等着灌溉,朱西琴排在264号,她家的6亩多地怕是浇不上了。这不能怪我,是渭河里没水呀!”

在渭河摆渡的冯林葳实在是经营不下去了,他家住在渭南西庆屯村,距渭河大桥很远,过去两岸群众往来都靠他的小渡船,他也靠着摆渡盖起了二层楼房。近年来,河水越来越少,现在又彻底断流,再也没人乘船过河了。6月的一天,经营了十几年的冯林葳干脆将渡船搬回家。

夏灌农忙期间,穆德忠和他水站的几个雇工大白天在睡觉。见到记者,穆德忠指着河里的大水泵说,他1984年承包了渭南白杨水站,主要负责灌溉附近几个乡镇的3000多亩农田,往年渭河也有过断流,但没今年这么严重。以前水站每小时抽水1200多立方米,要顶几十台农用小型抽水泵,夏收后15天就能完成灌溉任务,如今却只灌溉了10%的农田。穆德忠和雇工们四处找水源,将附近上下游的水都引了过来,仍满足不了需求。

渭河哺育八百里秦川,而今断流处已是伤痕累累:大型采沙船开进河道,大量的污水排进河道,河堤治理受到严重破坏。

陕西省三门峡库区水文水资源局局长许新红说,近年来每到五、六月间,渭河流域都出现断流,这一年尤甚。主要原因是持续一个月的旱情和上游一些农民私自拦河截流无序灌溉。同时,西安、咸阳、宝鸡等地工业用水量增大,也是渭河断流的重要原因。

当肌体的血液不再平衡,一个生命还健康吗?

向渭河认罪

1935年9月,长征红军在甘肃武山县鸳鸯镇声东击西,引开国民党布防渭河的兵力,没费多少枪弹就成功渡河。

2005年1月23日,来自西安和杨凌的6名大学生,跪倒在渭河畔,代表人类向“母亲河”认罪。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做出如此惊人之举?

渭河岸边出现的这一只特殊的拜年队伍,系大学生绿色营成员,不是给某个人拜年,而是要给饱经沧桑的渭河拜年。

大学生们在渭河岸边行走的120公里路途中,没有见到一股清水流入渭河,或是生活污水,或是工业污水。即使泾河,注入渭河时也不洁净。沿途向渭河排泄污水的管道、水渠达26条,平均不到5公里就有一条。

从西安出发以来,越走,看的越多,大学生们越感到人类对大自然犯下的罪行越多,作为人类的一员,他们感到内疚。可他们又无能为力,内心的痛苦达到极点。

同年6月10日,“长征接力”采访团来到武山县,本想参观渭河,但当地政府却不无尴尬地告诉说:如今的渭河不仅大为“缩水”,而且污染严重,早不是当年的模样了。

进入甘肃后,生态破坏触目惊心,沿途不时出现绵延几百公里、几乎寸草不生的“光头山”,所见大多数河流不是干涸,就是泥浆翻涌。渭河发源于渭源县,流经陇西县、武山县、甘谷县等,这些区域本来都是原始森林。后来,森林几乎被砍光,成了不毛之地。如今渭源县和陇西县境内的渭河已经断流,只有武山县境内还有渭河及其5条支流,但水量也大不如前。红军当年还要用门板等搭桥过河,现在通常情况下趟水就能过河。

让我们的的后来人,到哪里去发思古之幽情?

在咸阳,已无法寻找古渡。摆渡滔滔渭水,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秦代的横桥,到西汉的渭桥;从唐代的便桥,到明清时的古渡口。惟明清渡口仍有迹可寻,就设在咸阳城东南。这里砌石护堤,构筑码头,越古渡可通陇抵蜀,车马川流不息,为三秦第一大渡。

“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江上丈人何处去,烟波依旧汉时秋。”

而今,伫立古渡,仅余“渭水黄花古渡口”之叹息。

古老文明的呼唤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河流众多的文明古国。

在有文字记载的五千余年历史中,有关开发河流水利、抗御洪旱灾害的斗争,史不绝书。按照现代科学技术的观点看,这些记载表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每一次取得开发河流水利的成功或抗御洪旱灾害的胜利,都莫不与正确掌握与运用水文知识有关。

如传说中的大禹治水,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知道了“水性就下”的道理,而采取疏导措施取得了成功。

据《水经注》卷十五洛水载:“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今《河图视萌篇》是也”。这是传说的中国最早的一次暴雨洪水记载。

距今约六千年前,半坡人定居在今陕西西安城东6公里处的半坡村。该处为河流二级阶地,下距河流较近,饮水方便,又有一定高度,不易被一般洪水所淹没,周围地形平坦,土地湿润肥沃,易于耕作,出入方便。证明半坡人选择居住地时,对旱涝枯洪水变化的认识已十分清楚。

周代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关于泥沙、泉水、河流、天气等方面的记述。如“相彼泉水,载清载浊。我日构祸,曷云能毂?”“泾以渭浊,湜湜其沚”,这是以水体的清浊来比喻事物的变化。“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朝于西,祟朝其雨”,这是关于天气的记述。“沔彼流水,朝宗于海”、“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这是关于河流和地震的记述。

李冰也“识察水脉”,修都江堰工程,立三石人水尺,建成中国最早为工程控制运用服务的水位观测站。

《管子》中的河流分类、《书经》中的丰富水文信息、《吕氏春秋》及《黄帝内经》中的水循环论述等,为中国先秦时期的水文瑰宝。

秦汉时代的测雨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中国测雨器的发明比西欧要早三百余年。

在引渭水利开发史上,汉武帝曾在关中组织人力开凿了几条较大的灌溉渠。著名的漕渠,就在渭河南岸,傍渭河东行,流经临潼、渭南、华县、华阴,直到潼关附近注入黄河,长达100多公里。渠成后,河渠两岸万余顷土地受益。同时又修龙首渠,从今陕西澄城县状头村引洛水灌溉蒲城、大荔一带田地。在修渠过程中,发挥了人民的高度智慧,发明了"井下相通行水"的井渠法,从地下穿过7里宽的商颜山,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地下井渠。此外,还有白渠、郑国渠、六辅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对关中农业发展促进甚大。还有成国渠、灵轵渠、浦渠,这些灌溉工程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有力地促进了黄河中游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正如班固在《西都赋》中所说:"郑白之沃,衣食之源"。

汉代张戎对泥沙运动的精辟论述、王充对潮汐生成的正确解释以及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等,它们都是中国水文科技史上璀璨的篇章。

随着全国人口的日益增多和水利工程的大量兴建,为防洪、航运、灌溉应用的“水则”、“水志”普遍设立,增长了对河流水文规律的认识。

渭河在古代曾是重要航道。汉唐时期,江南的粮食和其他物资,都溯黄河而上,转渭河运入长安。由于渭河与长安关系密切,古人往往把它们联系起来,因而有"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渭水桥边独倚阑,望中原是古长安"的佳句流传至今。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乌鼠山,在陕西省潼关县港口镇注入黄河,河道全长818公里,总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陕西省境内河长502公里,流域面积6.75万平方公里。

渭水的源头在呼唤入河口,汇入黄河的渭水在回顾源泉。

现代文明在呼唤古老文明,古老文明在呼唤现代文明。

时间与空间的和谐,在歌唱伟大的自然界的生命。

与李山容合作,节选,收入自然之友网

西北大学出版社《红蓝碧绿交响曲》

获天涯杂志、深圳商报、人与自然杂志自然写作奖

同类推荐
  • 莎士比亚喜剧集

    莎士比亚喜剧集

    德国诗人歌德有句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中国戏剧家曹禺曾赞叹:“莎士比亚是一位使人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莎士比亚是公认的世界级戏剧大师,他的剧作中蕴涵了浩瀚的人生,渊博的知识和发掘不完的深邃思想。本书就收录了莎士比亚六部喜剧代表作,包括《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错误的喜剧》,《第十二夜》,《温萨的风流婆娘们》,主题大同小异,情节却生动而且丰富,不落俗套,错综复杂的情节经常由许许多多的欺骗、偶合、乔装打扮和奇遇组成。作品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的光芒,充满着欢乐气氛和乐观精神,歌颂了人类的美好爱情和纯真友谊,具有永恒的魅力。
  • 纯真的担忧

    纯真的担忧

    本书由作家亲自编选,全书15万多字,63篇作品,共分4辑:“静静的生活”“失落之物”“地球书房”“无人知晓的”。骆以军的散文,沿袭了他的小说写法,凸显了他“会讲故事的温柔暴力熊”的特质。人声嘈杂的夜市,躁动与迷茫的青春,擦肩而过的面孔,文学同道的寂寞,父辈人的乡愁,城市恍惚破碎的影像,以及回忆、梦境、奇闻……在作家笔下一一呈现,似描摹了一幅浮生聚散、往事微茫的台北人与物。作家通过真性情的写作,无限地切近生命的悲欢。
  • 解密中国大案(四)

    解密中国大案(四)

    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本书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但与其他媒体报道不同的是,本书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本书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 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

    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

    这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作者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逐字逐句细读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这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跟蒋勋读《红楼梦》,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 杜甫文集1

    杜甫文集1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人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热门推荐
  • 专属校草养成计划

    专属校草养成计划

    刚入学校的许念,开学的前一天就入院了,而且还是被一个全校公认的帅哥用篮球砸了脑袋。这开学的第一天就这么丧,满心期待的心情瞬间就被浇灭了……
  • 伤寒论辑义

    伤寒论辑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文宗武圣

    文宗武圣

    他入赘修武世家,备受歧视,但是他却以华夏国的古代文学成就文圣,以自己不断的努力成就武圣。他是的人生,从来到元灵大陆之后,便注定不一般。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18岁前应该克服的18种弱点

    18岁前应该克服的18种弱点

    弱点虽然不是错误,但却是错误的根源。错误是一种既成的结果,而弱点却是让我们不断产生错误结果的源头。但是,弱点并不是什么打不开的心结、转不过的弯,也不是什么看不见的障碍、越不过的坎,当然也更不是什么消解不掉的愁绪。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弱点,勇于正视弱点,所有的弱点都可以克服。当我们阅读中外名人传记、听取成功人士故事的时候,就会发现那些功成名就的人也跟我们一样平凡和普通,身上也有各种各样的弱点。他们之所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坚持把自身的弱点都一点点、一个个地加以克服,最终到达了人生成功的顶点。
  • 执恋

    执恋

    她爱他,直至家破人亡远走异国。注定,他不能爱她。但是当她微笑着说再见转身而去的刹那,左胸口隐隐的痛意又代表什么?两个人,一场执念,苦苦纠缠十年。他们就像是两条直线相交,过往十年相伴就是他们的交叉点,过了便再无交集。3月4日,烟雨蒙蒙,是她们相识十年的纪念日,也是他们人生的转折点。“顾蔓”滕滜的声音一如既往地低迷蛊惑,“从现在起,我不希望在滕家看见你,滕家不是你该呆的地方。”轻轻的一句话却打碎了她固守了十年的梦,眼泪无声地在顾蔓精致但略显苍白的脸上淌息着,紧握的双手指尖微微地卷曲,她倔强地紧抿着嘴,仰起头,保持着她以往滕家大小姐的骄傲,望着滕滜深睿的眼:“滕滜,今生今世,直至黄泉碧落你我再无关联!”第二天,整版的财经新闻都在大肆宣扬G城显赫豪门滕家大小姐的丑闻《假公主终现真身》、《滕家“大小姐”的结局》……从此,滕顾蔓这个在G城上流社会横行霸道了十年的名字消失了。四年后,随着Vine在国际展览业的声名大噪,G城又会掀起怎样的风潮云涌?
  • 玄界之门

    玄界之门

    天降神物!异血附体!群仙惊惧!万魔退避!一名从东洲大陆走出的少年。一具生死相依的红粉骷髅。一个立志成为至强者的故事。一段叱咤星河,大闹三界的传说。忘语新书,已完本《凡人修仙传》》《魔天记》《《凡人修仙之仙界篇》,新书《大梦主》已经在起点中文网上传了,欢迎大家继续支持哦!
  • 奔亡道中

    奔亡道中

    强者,制造规则;弱者,只能在规则中生存!当生存成为最大的奢望时,当不安的灵魂纷纷露出吃人的獠牙时,怎样,才能掌控自己的生命,在这个乱世生存下去?但有时候,有些事,却比生命更为重要!奔亡道中,谁主沉浮?当强者视万物为刍狗的时候,当规则破碎、万法皆崩的时候,唯有手中剑,步步血与骨!
  • 刘宗周集选录

    刘宗周集选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半世情牵

    半世情牵

    纳兰心儿本是阿济格王爷的亲孙女儿,从小被姑母收养,在纳兰府长大。其中每天和表格纳兰成德朝夕相处,渐渐产生了一份情愫。少年皇帝在一次意外中,结识了美丽多情的纳兰心儿,并深深的爱上她。而深知纳兰心儿身份的太皇太后却不愿意让纳兰心儿走进康熙的后宫,她早早的埋下伏笔,将纳兰心儿封为公主,并接进了慈宁宫。康熙十二年,少年康熙为了削藩,刻意的拉拢吴三桂,太皇太后将封为公主的纳兰心儿许配给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