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35800000005

第5章 历史的裁决(2)

《诗刊》在1980年初开始登载朦胧派的诗作,到了夏天,还邀请十四位可以接受的年轻诗人(除了北岛、芒克、食指等等)去参加“青春诗会”。不久以后,《诗刊》在北京郊区定福庄广播学院召开了全国性的朦胧诗讨论会。这是一次真正的理论的而不是感觉印象的交锋。双方摆开了阵势,旗鼓相当(据《诗刊》一位编辑说,支持者以谢冕、孙绍振、吴思敬等等为代表,反对的以×××、××、××等等为代表。后来据一位诗刊的编辑粗略统计,支持与反对的是14对14)。部分言论的综述以《一次冷静而热烈的交锋》为题发表在第1981年第一期的《诗刊》上。

争论的焦点很集中:诗人的自我在诗歌中究竟应该占一种什么样的位置。谁也没有绝对否认诗歌中自我的必要。但是,反对一方提出的自我必须是人民大众的自我。一个理论家(李元洛)沿袭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大写的我”说法提出:诗中代表个人的我是“小我”,而代表人民的我则是“大我”。“小我”只是手段,“大我”才是目的。这在表面上很符合前苏联的传统说法,但是实际上完全违反了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普遍、一般是特殊、个别的一部分,而不是相反的学说。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说法倒是把问题提高到哲学、美学的层次上来了。

这就预示着论争第四个阶段的到来是迟早的事了。

三、不可阻挡的新的美学潮流

朦胧诗的争辩是由看不懂而引起的,所谓朦胧,不过是一个现象;要弄清深藏着的实质,就不能离开当时中国诗坛的历史语境。

从40年代初和整个50-60年代以来,大陆诗坛的基本口号就是:诗歌应该抒人民之情,而不是“个人的小鸟一样的歌唱”(俄国19世纪理论家别林斯基的话)。诗坛上最权威的、最经典的作品,都是充满了强烈的激情和鲜明的思想的,主题是社会性很强的,以颂歌和战歌和幸福的牧歌为主旋律的,格调是豪迈的、英雄主义的,语言是明朗的、大众化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将它当作“时代精神的号角”(虽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曾经明确地反对过像席勒那种“单纯时代精神号筒”的倾向);读者也习惯了从诗歌中接受火热的情感和光辉的思想的灌输。而朦胧诗人,固然也有一些作品,有鲜明的社会政治主题,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但是,更多的作品,却是远离强烈的政治主题,甚至回避直接、鲜明地给自己的情绪定性。他们的诗中,没有任何英雄主义的颂歌和战歌的格调。这就是后来被孙绍振在他引起了围攻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中所说的:“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号筒,不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最初引起争议的顾城的《弧线》,就是写了飞鸟、少年弯腰、海浪、葡萄藤,作弧状的共同运动形态。从语言来说,是再也明白不过了,但是习惯于诗歌的政治社会的价值的读者就不能不纳闷了,这里有什么可以称之为诗的思想呢?其实,朦胧诗人所表现的,是对于人的感觉的追寻,从特殊感觉出发进行深度的意味的探索。以人的生命运动和感觉活动为特点,其意义是要由读者自己去领会的,作者是不能说破的,这有一点像禅宗,说白了,对于诗,是一种破坏。

朦胧的感觉,来自于思想和艺术的双重隔膜。

这就涉及到一个诗歌美学上根本性的问题:是否只有直接表现社会政治意义,表现集体的情感才有价值?离开了个人的独特的,感觉和情感,抒人民之情会不会导致抽象,把人变成空壳?事实上,所谓抒人民之情实际上是与某种流行的政策、政治运动联系在一起的。符合某种政治需求的,就叫抒发了人民大众的情感;不符合的,就是脱离人民大众的情感。在这种理论统治下,多少诗人,不敢相信自己,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眼睛,相反倒要相信空洞甚至虚假的宏大概念。诗人的成功之道不是无限地贴近自我,而是远离自我。把抒人民之情和自我表现绝对地对立起来,这就是长期以来,诗坛上充斥着假大空诗、口号诗、吹牛诗的原因。虚假成为当代中国新诗的一大顽症。多少虚假的诗歌仅仅由于符合了一时流行的意识形态、政治运动的要求,就被赞扬。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短命的政治运动为实践所证伪了以后,那些被当作经典加以鼓吹的作品,就暴露了它不但是麻醉了人民而且麻醉了自我、麻醉了艺术。如果要历数这些诗坛赝品的作者的话可以把许多泰斗的名字(如郭沫若、臧克家、贺敬之)都包括进去。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反复地重演悲剧,却没有引起马克思所说的喜剧性的感觉。这种顽固的虚假,毁灭、糟蹋了多少诗人才华,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并没有迅速感到痛惜,立即受到正面的清算。

所幸,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年青一代的诗人们提出了冲破“感觉的硬茧”,重新感觉真实的自我的美学命题。

冲突的关键还在于诗歌的功能:传统的诗歌价值观论是一种工具论。诗歌的价值取决于狭隘的社会功利,具体来说,就是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政治鼓动。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可以作为代表:“无论是诗/还是歌/都是炸弹和旗帜/歌手的声音/可以唤醒阶级”。而所谓“小我”,个人的内心世界的奥秘的探索,当然不可能成为意识形态的载体、成为宣传工具。而新的一代诗人则认为探索个人的内心是新诗的一项不可回避的任务。他们自然也有反思,但是不仅限于社会历史的,而且还延伸到人的个体。

孙绍振企图把这种新诗歌从价值观念、从美学原财上总结起来:“表面上是一种美学原则的分歧,实际上恰恰是人的价值标准的分歧。”在1985年4月21日的《深圳青年报》上,他进一步说:“在改革的浪潮面前,生活广度和方式在发生变异……人的价值正在发生巨变,新价值观念和审美心理模式正在崛起”,“谁先感觉到这灵魂深处的伟大阵痛,谁就不能不改革诗”。

所谓懂不懂的问题,首先就是在新的时代浪潮面前懂不懂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问题。满足于作齿轮和螺丝钉,不管火车头往何处开的时代已经结束。迷信走向了反面,为新的一代创造了哲学的头脑。他们认为,不能思考个人,就不能思考国家和民族。

人是不是工具?有没有他的价值和尊严?诗是不是仅仅是武器,有没有它自己的目的?分歧本来是朦胧的,是一种潜在状态的对立,后来,年轻的徐敬亚在《崛起的诗群》中才华横溢地用爆炸性的话语表述为:“正是那些‘吹牛诗’、‘僵死诗’、‘瞒和骗的口号诗’将新诗艺术推向了不是变革就是死亡的极端……这是新诗自身的否定,是一次伴着社会否定而出现的文学否定。”

同类推荐
  • 大援建

    大援建

    纪实作品《大援建》是奋斗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一线的广元本土文艺工作者,辛勤耕耘、倾情奋笔的结晶。该书全景式地见证和记录了史无前例的大援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生动地诠释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深刻地揭示了灾后重建创造奇迹的科学机制和力量源泉。
  • 浮生若梦:红楼梦的前世今生

    浮生若梦:红楼梦的前世今生

    《浮生若梦:红楼梦的前世今生》是《红楼梦》研究的精华之作,收录了王国维、胡适、鲁迅、蔡元培等关于《红楼梦》研究的经典著作。红学研究的流派很多,包括“索隐派”、“新红学”、“评论派”等,著者从多个方面对《红楼梦》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和介绍。
  • 第七连:丘东平作品精选

    第七连:丘东平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拾味纪 唯爱与美食不可负

    拾味纪 唯爱与美食不可负

    这不只写给女人看的书,而是适合男人和女人看的爱情良方。独木不成林,爱情是男女两个人的事,如果我只教女人如何在爱情里找到真爱,那是把男人当傻瓜显然是不行的。本书是与美食有关的爱情手册,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兵法,不是改造,也不是控制,爱是润物细无声的心灵甘露。没有谁非得吃定谁的道理。
  • 苏青文集:散文卷(下)

    苏青文集:散文卷(下)

    “苏青文集”(6卷本)收录了现代知名中国女作家,小说家、散文家苏青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卷收录了苏青的《发刊词》《读》《再版自序》《后记》等对自己各个文集的序与后记、对编辑杂志的体会与认识等,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苏青的为文之心。
热门推荐
  • 重生温暖可期

    重生温暖可期

    温暖醒来的时候正在打群架,她坚决不承认自己是在被群殴!这不符合她的人设。于是,她把别人都轮殴了一遍。然后“啪嗒”一声晕倒在了路边………
  • 情剑魔刀生死决

    情剑魔刀生死决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江湖上又将引起一场以刀剑之争的生死劫,杨轩手握上古神器,脸色憔悴,看着站在他跟前的这个女人,他对她只有恨,一种彻骨的恨不得恨
  • 离开的,留下的

    离开的,留下的

    “我”在未婚夫彼得罗一家人的帮助下,出版了首本小说,享受着成功的喜悦,而留在那不勒斯的莉拉却身陷贫困而卑贱的工厂生活。 “我”像个骑士一样,再度介入莉拉的生活,并动用丈夫一家人的关系,让莉拉和恩佐的生活有了转机——他们成了那不勒斯地区最早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他们顽强、坚韧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开始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我和莉拉之间再次胜负难辨。婚后的“我”开始面临自己的创作危机,而平静的、中产阶级式的婚姻也令“我”疲惫不堪。对社会变革颇为冷淡的彼得罗希望“我”放弃作家的身份,而“我” 在扮演“母亲”、“妻子”这些角色时,总是避免不了内心的分裂、紧张……
  • 禅林疏语考证

    禅林疏语考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修仙剑尊除妖杀魔:帝剑仙魂

    修仙剑尊除妖杀魔:帝剑仙魂

    在尘世间的一个小镇,有一个少年,心中一直有个修仙的梦想,想要成为一代剑仙。但是因为相士的预言,他却不能如愿,直到有一天,命运的安排让他的人生开始改变……深藏于暗处的邪恶至尊……未知的上古力量和惊天的阴谋……那封印万年的古剑,和御有无穷灵力的仙魂……都在召唤着这少年踏上不凡之路!
  • 知止:中国人的大智慧

    知止:中国人的大智慧

    本书是《国学智慧丛书》中的第一本。本书作者把古代圣贤这种系统缜密的修养大智慧开发出来,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优美温馨的语言,生动具体的例子,奉献给读者。本套丛书风格独特,个性鲜明。
  • 精灵王之女

    精灵王之女

    本书是邓萨尼1924年出版的奇幻小说。被公认为是奇幻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好评的作品之一,后被收录于“巴兰亭成人奇幻小说丛书”(欧美奇幻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奇幻书系,共67本),为该系列第二册。内容概要: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有七百余年历史的王国,那里的人们希望被“有魔法的君主”统治,所以年轻的王子领受任务,前往精灵王国,企图偷走精灵王的女儿并娶她为妻。这个任务花了十年才告完成,当不再年轻的王子回国时,老国王已然去世,他便和他的精灵王后一同接管了国家,生下了儿子。然而,故事并未朝童话的方向继续发展,由于精灵王的女儿在人类的王国里并不快乐,她最终偷偷地逃回了故乡,留下她的王子孤独地追寻。
  • 我成了武侠乐园的NPC

    我成了武侠乐园的NPC

    简略版:西部世界的东部武侠版。正常版:这是穿越到了一名机器人的体内后,一个普通人在自我救赎之路上,从单纯的求生,到成为一代大侠的故事。科幻版:这是个科技与招式结合的异世界,人们为了生存必须穿上植入各种武功数据的铠甲——侠武甲胄。而能有资格穿上这种甲胄的人,被大家尊称为,侠客!
  • 凤首箜篌

    凤首箜篌

    一生肩负社稷重任,一生立志号令群雄!为夺旷世神兵凤首箜篌,明圣君主惨遭诬陷,鬼都帝王势欲吞天!侠义之士丧尽天良,江湖魔宫又再掀风浪!【那令天下人为之倾倒的玉阶龙椅,我此生必要坐上一回。】
  • 中外民间故事杂谈(下)

    中外民间故事杂谈(下)

    “中外民间故事杂谈”包括上下两册,精选了古今中外各种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等数百则,是启迪智慧、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的良好读物,也是青少年学习和研究民间故事的最佳版本,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下册收录了尼西情舞的由来、佛教圣地的传说、天津城也叫算盘城、石林彝族火把节的传说、春节的由来、中秋节的由来、泼水节的由来、“爱鸟周”的由来、贴“囍”字的由来、生日祝寿的由来、“压岁钱”的由来、献哈达的由来、比萨饼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