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42300000004

第4章 寻找“大共产党”(2)

栗再温的侄孙子栗庆瑞曾回忆道:“到1935年,小小的南沟(杜家庄100多户人家,南沟是其自然庄,只有五六户)就有栗再温及其侄子栗政民(长兄之子)、栗政修、栗政清(次兄之子)和其堂弟栗继周、堂侄栗政义6名党员。到1938年,又有其次兄栗从周、三兄栗建周和侄子栗政通(次兄之子)加入共产党。这一时期,中共北方局、直南特委、直西特委、平山县委的领导人李华生、李怀珠、李德仲、王昭、徐达本、李法庄、王庭焕等,都曾先后到过南沟,有的还住下来,与栗再温研究工作。闭塞、平静的南沟红火起来了。人们纷纷传言,“南沟出了个大共产党栗再温”、“南沟是共产党的窝子”,小小南沟犹如严冬黑夜里的一团火,照亮了夜空,照亮了人心……

为艾艾“争气”

青衣菜,红蓇葖,十二三岁做媳妇。婆婆打,公公骂,小姑子上前采头发,女婿就说死了吧。也不死,也不活,跳了南边滹沱河。捞上来,水扑挤,奶家看见就不依,做好棺材穿好衣,笛儿喇叭两台戏。

——平山民谣《小媳妇》

争气,在这里是名词,特指一种“丧事”。

坐下来和四叔唠家常的栗政清正在讲述,有他参与的,亲见的,也有道听途说的。政清是栗从周的第二个儿子,聪明上进,胆子大、待人亲,极具栗家人的气质。亲朋常说:“一看这高高挂挂,半截眉,保准是南沟栗家的孩子。”言辞中充满了夸奖和期待。栗再温很喜欢政清,在他身上寄予了很高期望。

栗政清洪子店二高的同学谷受民曾在回忆录中这样记述:

九班同学栗政清,文章写得好。一次写了一篇描述贫苦农民喝南瓜汤艰难度日的情景。有个老师批评他,说:“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栗政清当场站起来,反驳老师说:“这就是当今农夫生活的真实情况,你为什么不愿意正视呢?为什么只在文字结构上找毛病呢?”那位老师很下不来台。学生们都佩服栗政清敢替农民说真话,胆子大,富有正义。后来才知道栗政清13岁就是共产党员,后来担任了共青团平山县委书记。

栗政清在讲阎家的童养媳艾艾,而艾艾和栗政清的田老师有着一些关联。还是那位同学的回忆录中说:

田老师并不是特别的进步人物,但非常爱国,主张抗日。他从保定《中学生》杂志选了一篇文章——《千疮百孔的中国》,给我们讲解。文章写了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日本人步步侵略,华北危机,农村破产,经济危机等等现实状况,启发和教育学生的爱国热情。后被诬陷为共产党,抓进监狱。

仅仅这一点记述,我们今天无法仔细探究田老师,大概是位忧郁而多情的人,但不知为什么,他和艾艾的私奔最终没有成功。(这样的细节困扰我很久。我曾采访唯一一个亲见“争气”的老奶奶,我痴痴地缠着93岁的她开口,她抿着干瘪的嘴唇,脸上出现少女般羞涩,像是要说了,但出口却是:人家田五爷的孩子们还在,怎么好叨叨长辈子们的那事!)看来,因为这个顾忌,故事的紧要细节要被最后一个知情者带进坟墓了。我只依道听途说间接述之:

艾艾从麦田被押回,天色微明。艾艾饱满瓷实的圆头并不乱,只一根银簪欲坠,簪头的花瓣上挂着一滴露珠儿,反射着清幽的晨曦。她磕一下绣花鞋尖沾着的湿湿的泥土,在炕上坐定,恍然间一丝恐怖的气息飘上她清瘦脸颊。

丈夫在被窝里。脑后细细编结的“九十九”上爬满了瞌睡虫。这个9岁的丈夫不太了解19岁妻子一夜间干了什么,努力挣扎着眼睛嘟哝:“要打你!”

艾艾没听见。她空荡荡的脑子里已经删除了“田老师”三字。她从无限期待的“悬崖”上摔下,梦已碎。最后她听到东寺早课的晨钟,继而是二高作息的钟声,一个悠扬,一个亲切。

艾艾在听前院婆婆屋里的嘈杂声。公公婆婆、婆婆的两个兄弟在讨论事情。婆婆王阎氏,在娘家排行老五,人都倒过来叫她五阎王。不过四十多岁,黑脸乌唇,嘴边的酒窝就变成了“毒气布袋”。公公是个攥实人(方言,沉默,有心计,善经营有些自私),主要靠种地收租子,开一个裁缝店。以节俭出名,陈米生了虫,熬粥时看见了也要喝下去。五阎王的哥哥阎二子就看不起这个妹夫。阎二子独霸平山县西部的几个盐店,很精明,会经营,有事没事骑上走驴到县里转转,党部(国民党)、警察局常溜达溜达。他的弟弟阎七和两个儿子都参加了县里的侦缉队,其实就是帮盐店压榨剥削百姓,不让老百姓们买比较便宜的小黄盐,不让人们去刮小盐,搜查到谁家买了轻则没收罚款,重则关押吊打。

此刻阎二子并不看着妹夫,而冲着五阎王说:“丢不起这人啊!跟着野男人要跑,妹夫能忍我们也不能不管!”俗话说,娘亲舅大。在家庭的重大事情上,如分家、婚嫁等大事,舅舅享有非常重要的话语权。何况这样是一个霸道惯了的舅舅。

公公还在闷头抽烟。“大碌碡压不出个屁来!二哥,你做主吧,看个办法!”五阎王发话了。阎七忍不住了,“我看打断腿算了,再跑不了了!”公公磕掉烟袋锅里的烟灰,慢慢说:“等过了麦收再打不迟,再看看她娘家的意思。”

阎二不太高兴,“一群穷棒子,闺女都养不起,还能折腾出什么劲儿?”

日头将近正午。艾艾去东屋厨房。婆婆早在那里,出嫁守寡的大姑子也回来了。面盔里已经和好了面。艾艾也不说话,拿起擀面杖就擀。很快面条切好,艾艾细细抻攥着,让面条的口感更好。等一锅面条煮熟,艾艾去喊丈夫阎富贵。回来一看,锅里连面汤也没有了。面被盛在大面盔了,全端到婆婆屋里了。人家吃稠俺喝汤,端起碗来泪汪汪。平日也习惯,此时的艾艾没有眼泪,胃都麻木了。她回西屋,找出一段白绫子。可不是上吊,而是把绫子一道道缠在腰上。她心中一股子气冲上来,暗下决心:饿死不能弯腰!继续安静地做针线。

艾艾的手指被针扎了一下,她停下,遥望东南方向。她想起娘家堂嫂子的死。那年交完东家的租子,剩下十几斤麦子,堂嫂把珍贵的麦子放在院里晾晒。同村有家娶媳妇过喜事,堂嫂忍不住去看了一番,回来一看,几只鸡正在麦子上吃得欢,恰好堂哥回来,见此情景,大骂堂嫂。堂嫂又心疼又生气,迷了心窍,大中午一个人跑出去投井自尽了。堂哥没想到堂嫂会这么大气性,抱着堂嫂水淋淋的尸体啜泣不止。

“要是没有那两只鸡就好了,要是堂哥没看见就好了,堂嫂就不至于……”艾艾想到这儿,心里激荡起一丝甜蜜和酸涩的暖流,熨开她两颊的红云。这是她前些天去二高院子里送校服时,给田老师念叨的。田老师目光灼灼地看着她说:“你想想,要是不交租子,你嫂子保准不会死。”艾艾沉默了。交租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怎么才会不交呢?自己就是爹娘交不起租子才送给王家“屯香”(方言,特指童养媳)了。

艾艾当然想不出不交租子的办法,只为已经办下的“惊世骇俗”的事情忧虑着。

王家人最后得到了艾艾父母的一句话:“生是王家人,死是王家鬼!”

是气话,恨女儿不争气,做下丢人事;恨自己穷,把女儿卖给人家;恨世道,恨天地,不知道该恨谁了。“争气”吧,任凭人家打死,然后再去为死者讨回所受之气。这是那个时代约定俗成的一种丧事。

一条水沾麻绳(在水里浸泡很久的大绳子,粗、硬、重,能置人死地的鞭子)让艾艾一夜的痛喊传遍了全镇。田老师当时还没有被诬陷入狱,那一夜,粗粝的绳子也在他的心上抽打到黎明。上课后,他找到栗政清,让政清去王家催促校服的事。田老师和早熟的政清是师生也是朋友,政清非常同情这个吃不饱饭的童养媳。

政清隔着门缝看到了趴在地上的艾艾。他听到了奄奄一息的声音,似乎是要水喝。艾艾的大姑子给了她一碗凉水,从门槛下的缝隙里送去的。有很多人在王家周围围观。王家并不遮掩也不忌讳,他们是“伸张正义”的主角,鞭挞的是伤风败俗,欢迎参观呢。

政清回到学校,没找田老师,私下找到同学韩怀智等几个,韩怀智平时就爱打抱不平,很乐意帮忙。他们要像梁山好汉一般,来个“劫法场”,救出艾艾……只可惜“争气”的悲剧已经开始上演。这出儿经过导演的“剧目”,吸引了三里五乡成千上万的观众,人们木然地观看一出儿19岁女孩用生命换来的热闹。

一棚接一棚的纸扎,连起半条街,从玉皇大帝到关云长,从《红楼梦》到《西厢记》,五彩的纸人栩栩如生;艾艾娘家村庄几乎倾村而来,无论老幼皆是“大孝”一身。大孝的概念等同于孝子,在那个年代,几寸宽的小布条都是奔丧人所计较的,人人一身白布是极尽奢侈。辛庄最著名的西调秧歌名角“盖三县”(名崔天保,在平山、灵寿、井陉以及山西东北部等西调秧歌盛行的地域最出名,门徒四五百之多。1938年在“辛庄惨案”中被日军杀害。)也被请来,连天演出……

艾艾满头银翠,盛装躺在灵床上。据说是那碗善意的凉水让她气绝的。遍体鳞伤的人忽然喝一碗凉水会骤然死去。不知这传说有无科学根据。娘家这一群让地主富户看不起的穷棒子,今天要把艾艾打扮成天仙,争一争积郁经年的恶气!艾艾娘家堂嫂子栗华妮,发现艾艾手上的银镯没有了,连哭带闹,立逼着五阎王褪下她的沉甸甸的手镯给艾艾戴上。华妮子在宴席上,远远看到南沟的一个老乡来看热闹,端了一盘馒头就往外走,管事的刚要阻拦一句,馒头早泼了门外一地,老乡们并不嫌弃,都抢来吃,这一闹,墙里早开始不停扔出馒头。最后,王家的一头大骡子也被杀掉,煮着吃了,局面失去控制。一连闹三天,最终艾艾隆重下葬,王家倾家荡产!

没有共产党指引,翻身解放是个遥远的事情,共产党人团结了广大群众,实现了穷人得天下的理想。在《平山党史资料》里还记载着这样的段落:

平山县霍宾台村,90%的是贫雇农。高利贷多是“驴打滚”,还要以房子和土地做抵押。一农民在灾年借200串钱,两年后就被利息弄得完全破产。全村20%的农民沦为赤贫,百般无奈,最后开始像“杨白劳”一样躲债,妻离子散,吃糠咽菜,不能生存。李怀珠回霍宾台村宣传马列主义,共产党为农民闹翻身后,有的开始抗租、抗债,对地主说:“要钱没有,不行就拼命。”佃户王金锁、李跃祖等人真去找地主拼命,吓得地主不敢出面……

为死去的艾艾争气,为活着的自己争气,许许多多穷苦人要争的“气”,在大地上淤积,像地下涌动的热流,单等着星星之火来点燃。

采访手记:

为什么要写艾艾,是因为艾艾就是个真实版本的“白毛女”。艾艾以生命为代价的“争气”让我唏嘘不已。被誉为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曾为黑妮争过气,黑妮被公婆害死,戎冠秀帮她打赢了官司。邓拓的夫人丁一岚为平山的一个童养媳写文章鸣冤,把害人者送上法庭。

2010年春日,年近九旬的老作家杨润身(平山籍,电影《白毛女》的编剧之一)告诉我,他亲眼看到邻居的嫂子,因为没有看好用来交租的玉米,让鸡偷吃了几粒,丈夫暴怒,嫂子投井而死。今天我们是不能深刻体会那个时代的许多思考和行为的,我试图拿艾艾来做个交代,追求平等、自由的过程中,有多少女子的伤痛啊。

艾艾是真实的故事,艾艾就是我93岁依然健在的姥姥的二姐,我只把故事的地点进行了一点挪移罢了。此刻叮叮当当磕碰我键盘的,是手腕上的雕琢着牡丹花的银手镯,它提醒我:艾艾其实离我很近,这就是从她手上褪下的那一双,它光滑锃亮的内壁曾如此亲密地接触过我们三代人的肌肤,人类的血脉传承,睁眼处,或许就会物化在你眼前。

姥姥说,艾艾在“临刑”前的晚上,曾回娘家一趟。豆粒大的油灯前聚集了憔悴的娘儿们、姐妹们,大家都不哭泣,沉沉的夜,静静地说话。艾艾对娘说,以后妹妹们别给人家屯香了,我实在熬不下去了。婆婆给的活儿经常一宿做不完,这要挨锥子扎;每天黎明打扮得整整齐齐去请安,只要看到她的头发乱了就要打……要知道,那个“圆头”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梳好,所以她只好双手捧着脸迷糊一小会儿。看起来满头珠翠,却经常吃猪食……她熬不下去了,的确不想活了,故意去逃跑的,她是清白的,只是把黑锅栽到了那个老师的头上,带累了人家。艾艾把温热的银镯放在六岁的妹妹手中,似乎把一种新生的希望转给了妹妹……

因为上演了争气,妹妹便不能去学那“杨三姐告状”了,在那个年代,争气便是已经讨了“说法”,便有了“公道”,撒撒馒头,杀杀骡马而已……

“白毛女”飞出花轿

艾艾的葬礼,贡喜瑞也曾亲见的。当她或将成为艾艾时,她会怎样选择呢?

贡喜瑞是平山县新寨村人,家里没有男孩,只有姐妹四个。她的父亲有文化,是个小有名气的风水先生,一家30亩地,日子过得去。母亲很开明,让贡喜瑞上完高小,还送到井陉县师范上学,像养儿子一样培养聪明美丽的贡喜瑞。但是毕业后的贡喜瑞并不能去找工作,嫁人依然是首选。母亲开明不过是想为女儿积累些资本罢了。

同类推荐
  • 命运描绘(最适合青少年的短篇小说)

    命运描绘(最适合青少年的短篇小说)

    我们中小学生必须要加强阅读量,以便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以便广开视野和见识,促进身心素质不断地健康成长。但是,现在各种各样的读物卷帙浩繁,而广大中小学生时间又十分有限,因此,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才能够轻松快速地达到阅读的效果。
  • 清朝开国第一后

    清朝开国第一后

    在吉林省四平市东南大约五十里处,有一个风光秀美的山区小镇,叶赫满族镇。它就是叶赫那拉氏家族的祖籍之地,亦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孟古就出生在这里。叶赫那拉氏孟古,女真叶赫国东城国主杨吉努之女,生于1575年,1588年与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结婚。因其端庄秀丽温柔可爱,独受努尔哈赤的宠爱,1592年生下皇太极,1603年病逝,年仅二十九岁。努尔哈赤痛失其宠,爱不能舍。斋戒月余,宰乌牛、白马各百敬祭。令四婢殉之,停孟古灵于院内三载,后葬尼亚满山岗。后金天命九年迁葬东京扬鲁山,后金天聪三年再迁沈阳天柱山上,即今沈阳东陵,与努尔哈赤合葬于此。
  • 百岁所思

    百岁所思

    《百岁所思》囊括了周老文化散文短篇的精华,具有较高的文化、思想价值。112岁的智慧老人,跨越世纪的精彩人生。以百年沧桑的亲历、中西贯通的识见,使我们眼前打开了一扇清楚地看历史、看人生、看世界的窗,整个人生也变得通透豁达起来。
  • 不变的印记

    不变的印记

    如今,有人把描写民工题材的文学与诗歌,统称为打工文学或日诗歌一一他们以在外地打工的写作者为界定。这种称谓是否科学,至少是值得商榷的。我始终固执地认为,诗就是诗,它可以是打工者写的或反映打工者的生活的,却非要加上什么“打工诗”的符号,难免别扭和有些牵强附会。而且,对于创作打工题材的诗作者而言,似乎他们的创作成就之被关注,仅仅是因为打工者的身份,这对于相当数量的写作者而言,似乎有人格不平等之嫌。这个话题似乎远了些,笔者也将会另外撰文探讨,在此,暂且按下不表。
  • 白鹿原纪事

    白鹿原纪事

    我的生活场就是白鹿原。——陈忠实《白鹿原纪事》是陈忠实“闭关”乡下潜心写作时期创作的作品,他立足于自己的生活场白鹿原,用本色的地方语言描绘了白鹿原上发生的故事,刻画出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出白鹿原地区的人情风貌。“马罗大叔”正直强悍表象背后的温情柔软让人感动落泪;“鬼秧子乐叔”的狡黠虚伪却因曾经动荡的社会背景而显得可爱睿智;逼迫长工“黑娃”舔碗的“黄掌柜”绝非周扒皮似的刻薄地主,而是用夸张滑稽的“陋习”告诉我们勤俭致富的道理;……每一个人物都入木三分,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白鹿原人的精神内核。
热门推荐
  • 男+女之幽默

    男+女之幽默

    说男道女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婚后之爱女人的聪明是装傻锁住男人的“放蛊”假戏真演阿哥开始当绅士我不嫁人碍着谁啦夫妻相疑恋爱也需要技术手段爱情永远得折腾劝你真正地失恋一次逼着你谈隐私怕老婆是打不过老婆吗女人怒吼不当月亮“小兔崽子们”谈恋爱再谈“小兔崽子们”谈恋爱推敲一下脸蛋的美最消耗体力的工作是恋爱女人经常爱混蛋玩弄式的伤害大丈夫甘拜下风张口闭口说讨厌爱得恨不能咬一口没有度量的男人男女一样,活不到天亮妙在“男女有别”爱情多少钱一斤命运莫测死活就是不离婚时尚男女美之折腾妻子和情人哪个重要男人完美即完蛋第一眼就爱得要死家庭电视战漂亮热情的马达姆俄罗斯浪漫漂亮有时不是件好事……
  • 擎国

    擎国

    穿越不可怕,穿越后从零开始也不可怕,但如果有个前辈比你早穿越,而且人家还当上了皇帝,你说这可怕不可怕?
  • 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
  • 俄罗斯,那双美丽的眼睛

    俄罗斯,那双美丽的眼睛

    这是我第一次乘坐飞机,第一次乘坐飞机就是一次跨国飞行。北京——莫斯科。近乎夸张的惊讶坐在客机的座椅上,我目不转睛地紧紧盯着座位侧上方的荧光屏幕,通过客机前面安装的摄像头,可以看到飞机外面的景象。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我脸上的表情近乎痴迷。为了掩饰我在乘坐飞机方面过于浅显的经历,我努力装出一副老到的样子,尽量在脸上添加些许轻描淡写的微笑。飞机的涡轮开始发出撼人心弦的低吼,紧接着,机场跑道开始快速地向后移动。
  • 小毒医:冥王爱上我

    小毒医:冥王爱上我

    重生的她摇身一变,变为北冥国公主,“北宫夜”她医术天下无双,武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与她相遇,一阳一阴,本是相爱,却不得爱。一本古书上写到:一阳一阴不得长相厮守,除若可为那人生死,此咒可解,天地之间,不论是否轮回切莫再记,否则天地尽毁,生不如死。
  • 慕香

    慕香

    生生不息,奋斗不止……她只想做一名安安静静的美少女。事实上她却很忙——要养成天然属性的哥哥,还要铲除各路牛鬼蛇神;要发家致富走康庄大道,还要洗去女汉子的污名……向来游刃有余的她,在感情的道路上,却朝着她无法预料的路线狂奔而去……※本文架空民国
  • 播音主持艺术10

    播音主持艺术10

    本书不仅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对外进行学术交流的窗口,也是全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学术交流的一个平台。编者虽对来稿有所选择,但书中论文作者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或编委会的看法。我们将秉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欢迎全国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人员来稿,对我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也欢迎全国各地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来稿,就播音主持实践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 总裁老公请自重

    总裁老公请自重

    为了给男朋友治病,不惜与豪门签订生子契约。不曾想孩子早产,主家以孩子早产不健康为由想毁约,宋颜抱着孩子直接找到对方。对方竟是她的顶头上司沈长卿,沈长卿一直是宠妻无度的楷模,撒的狗粮不知虐了多少单身汪。一朝事发,宋颜成了万人所指的小三,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直到他走近,轻轻将她带入怀里,“我孩子的妈,你们谁敢嘲笑……”
  • 快穿之反派正和我胃口

    快穿之反派正和我胃口

    秋白21岁死了,没谈过男朋友的她不甘心啊,正在上天堂途中遇到了自称命神的小破孩,自此他穿梭在各个世界,玩的不亦乐乎…
  • 关东雪

    关东雪

    如果能把自己拆巴了扎成笤帚,姜鹏真想把自己拆巴了。十几年了,就没见下过这么大的雪。甸子、公路、农舍、小河都被雪霸个溜严。平地上雪没膝、洼地小沟里能没腰,就是高出地面的铁道上也足有半尺深的雪。恼人的是又刮风了,那旋风一阵一阵,把你刚掏抠干净的道岔又塞满了雪,害得你又得去抠。更让姜鹏生气的是,他身为关东车务段的副段长竟调不来几把笤帚。找材料室主任老丁,老丁说连个笤帚头也没了。今年段里资金短缺,加上这几年也没下过大雪,就大意了。笤帚小铲买的都不多,二十多个车站分巴分巴就没了,可咋也得保我这个重点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