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魂魄,浩浩浪涛。
俯视高天的光芒,亲一亲脚下的厚土,从岁月深处,走近衣食父母的“大民”,走进数千年国运求索的每一个生命章节,感悟高天与厚土的凝重:民,始终是国家的基石!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百姓,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源。自古以来,民生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
民生无小事,处处显真情。
“黄河金岸”,以民生为大,以民生为要。
民生改善,绝非是一种姿势,绝非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浩大工程。
移民创业脱苦“海”,绿色屏障解忧愁,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高亢激越,坦荡如涛。
沧海横流,流过秦时明月汉时关;金岸民生,汇入伟大民族复兴梦。
直面民生处处诗,塞上黄河汇幸福。
移民新歌
2012年3月8日。
宁夏灵武市郝家桥镇狼皮子梁移民新村。
下午4时许。这里鞭炮声震,鼓乐齐鸣。
随着一列长长车队的到来,狼皮子梁生态移民安置区迎来了它的首批主人。
崭新的房舍,蓝色的房顶与红色的房顶交相辉映;
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捷;
水电设施配套,太阳能热水器、暖炕等生活基本设施齐全;
……
看到这一切,从宁夏南部山区固原市泾源县搬迁来的100多户移民,个个喜形于色。
到这一年的3月底,先后自泾源县大湾、泾河源、六盘山等7个乡镇11个行政村,搬迁来生态移民1006户。
“狼皮子梁这地方半年前还是流动沙丘。如今,万余亩沙滩地上建起了配套齐全的移民新村。”郝家桥镇党委书记杜镇华说。
狼皮子梁,与毛乌素沙漠接壤。宁夏“黄河金岸”战略实施后,让这里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建设者们将落差3米至10米不等的流动沙丘夷为平川,又从5公里外的平原地带挖来黄土,以平均20多厘米的厚度覆盖在地表层,滴灌带管密布在移民新村,总长度达4100公里,将涓涓黄河水浇灌进新开垦的土地,淌进移民新村每家每户。
何止是灵武有移民新村?人们发现,在宁夏平原的许多地方,也都崛起了一处处移民新区,安置了一批批的新移民。
3月26日9时,历经10个小时的旅途,201名劳务移民分乘5辆大巴车,从固原市原州区抵达石嘴山市惠农区。但是,21岁的原州区寨科乡刘沟村村民李维银却毫无倦意,因为他即将成为有工作的城里人。
在警车的引导下,大巴车缓缓停在惠农区文景广场,工作人员随即给移民送来早餐。吃完早餐,201名移民分别换上各用工企业的工作服,参加石嘴山市惠农区2012年原州区籍新市民安置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上,李维银的话道出了新市民的共同心声:“感谢政府,让我们走出大山,帮我们就业,我们一定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中午,这批新市民集体吃过饭后,分别乘车前往8家安置企业。李维银等69人被安置在新日恒力钢丝绳股份有限公司。“到企业后,就搬进了职工公寓,公寓干净整洁,床、被褥等生活用品齐全。”李维银说,不久我们将搬进惠农区为新市民盖的移民新居。
当晚,新日恒力公司还为新市民举行了欢迎仪式。李维银说:“感到非常幸福,企业将对我们进行3个月的带薪培训,我一定会努力提高技能和素质。”
4月16日,青铜峡市举行同兴村生态移民搬迁欢迎仪式,首批858户3600余名来自同心县田老庄乡的回族群众,开始陆续入住生态移民新村。
……
2012年的4月。“塞上江南”,和风吹拂,春暖花开。
在这美好季节里,宁夏平原川区一批又一批移民新村陆续竣工,宁南山区的一批又一批移民充满憧憬,踏上新生活之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2020年,确保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宁夏,作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能否如期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面对这一重大的历史课题,宁夏的领导者们不容回避。
宁夏的地区差异大,北部号称“塞上江南”,中南部则“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西海固则是“苦甲天下”。
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宁夏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移民:
“吊庄移民”。
“插花移民”。
扬黄灌溉工程大型移民区。
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工程。
……
然而,直到2010年前后,西海固还有105万多扶贫对象,占宁夏总人口的六分之一,特别是仍有35万人处于极度贫困状态,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矛盾异常突出。
在国家级贫困县西吉县西沟村,居住着192户人家、860多口人。多年来,他们一直过着“种粮靠天、出门望山、吃水苦咸”的日子。姚永梅过去在娘家经常骑自行车。可10年前,她嫁到西沟村后,看到这里到处是坡坡沟沟的,就再也没有摸过自行车。
……
难道全国实现全面小康,宁夏要拖全国的后腿?
不行!
那么,发展的契机在哪里?
无疑,“黄河金岸”的打造,为宁夏移民脱贫带来了新的希望。
2011年,宁夏的决策者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利用打造“黄河金岸”的契机,在5年内将中南部山区35万贫困人口搬出来,并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这样,宁夏实施了生态移民攻坚工程。当年,就累计完成投资26.73亿元,搬迁安置3万移民群众。
2011年4月12日,在全区生态移民动员会上,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毅话语坚定:“实施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战略,就是要让山区人民共享和谐富裕新宁夏的成果,确保宁夏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这是实践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张毅表示:“我们必须结合宁夏的实际,打好一场‘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役’。”
宁夏进一步提出新的思路:“山川统筹一盘棋,两件大事一起抓。”即:
以引黄灌区为基础,将川区和山区的发展统筹考虑,加大力度将最贫困地区的人群转移至引黄灌区,移民迁出区300万亩土地全部用于恢复生态。
安居才能乐业。为安置好移民,宁夏全区总动员,建设了274个移民区。
在青铜峡市,广武生态移民安置点和甘城子葡萄基地,按照生态移民1户1套房,人均1亩水浇地,户均1座养殖棚,人均1头奶牛,1户1个岗位;劳务移民每户1套房,每户承包葡萄园50亩至60亩,就近到企业打工,户均2个岗位,有条不紊推进移民接收安置。
一批从移民中选择培训的青年妇女,在葡萄基地上岗“实习”;一些具有种养经验、建筑施工手艺的移民,开始在饲养场、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工业园区务工,开始他们的新生活。
宁夏所有开建移民住房统一按一次性规划:
每户54平方米标准建造。
调整和开发出4万亩农田。
农田水利、道路、造林绿化等配套。
养殖园区、供电工程、农村新能源等设施齐全。
村部、学校、农贸市场、垃圾压缩中转站等公共服务皆有。
……
走进灵武市郝家桥镇泾灵移民新村,我们发现,这是一个从2012年3月新建的移民村庄。这里的村民,是分7批从西海固的泾源县9个乡镇15个村搬迁而来的,共有1128户7303人。
泾灵新村总面积15174亩,共建有移民住房1440套,计77760平方米。村子分为南村和北村,回汉移民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这里建有供排水、卫生厕所、太阳能热水器等配套生活设施;
这里有日用百货农家店、农资店、商业街、商贸市场;
这里南北两村各有村部、卫生室和广场等村级活动场所;
这里建有1600多万元的标准化幼儿园和完全小学。
而这里的同步规划更是耐人寻味。
当地考虑到移民的产业发展,将移民安置与当地的长枣种植、羊绒加工、山草羊养殖等优势产业相结合,实现了移民安置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在灵武市,移民们拿到的不仅仅是住房的钥匙,还有另外“两把钥匙”:
一把钥匙是安心居住、幸福生活;
另一把钥匙是发展生产、增收致富。
走进67岁的老农民宋兴奎的新家。他的新居宽敞明亮,窗明几净。虽然是在晚年离乡背井,但他毫无悲戚之状。他这个新家有54平方米,是防震的,有上下圈梁,由于有政府补贴,他只出12800元。他认为,这比在老家居住的土木结构的房屋可要漂亮、安全多了!宋兴奎在老家的村庄有213户,这次是全村一户不落地全搬来了。那里的房子都拆了,地也不种了,空出的地全部种草种树了。
回忆起老家的生活,宋兴奎不堪回首:“那里不仅生活困难,连吃水、走路都困难。孩子上学、到医院看病也都不方便。”
而说到现在的生活,老人马上喜笑颜开:“党和政府不仅为我们盖了新房,还为每口人分了一亩温棚、一亩枣园,为每户建了养殖棚,还把柏油路通到村里,把学校和幼儿园建到村里,生活上有问题,有人帮助解决,生产上有问题,有科技人员指导,我们没想到的事,党和政府都为我们先想到了。”
在泾灵新村,不仅有整齐美观的村容村貌,还有一个加工厂,许多刚刚搬迁来的移民摇身一变就变成了产业工人。
村里所有中青年妇女,都轻轻松松地在本村就业了。上班的地点离家只有几百米。她们穿上统一的工作服,按时上下班,既挣了钱,又顾了家,啥事也没耽误。
原来,按照当地政府的科学规划,当地实力雄厚的中银绒业集团投资2000多万元,在村里建了羊绒制品加工厂,仅此一项就安置了1000多人在家门口工作。
走进车间参观。在这个宽敞、明亮、气派的羊绒制品加工厂里,我们看到几百个女工,正在紧张地工作。这些曾经是一脚泥土、一手老茧的农村妇女,现在都坐在车间里各自的操作台前,加工羊绒制品,看她们自信而熟练的技能,很难让人将她们与山区妇女联系起来。
在泾灵新村,移民们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都极为方便。
是啊,拿到了“两把钥匙”,泾灵村的移民们怎能不安心?
……
确保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但当你走进宁夏“黄河金岸”的移民新村时,这些顾虑就会自然迎刃而解了。
在灵武市狼皮子梁生态移民安置区,34岁的马福广住进移民新村的第一天,他和乡亲们一早就到村部广场上集合乘车。
“我们要去看看政府给准备的培训基地,听说那儿教养殖和种大棚的技术呢。”马福广兴奋地说。
新家的房子干净漂亮,通了自来水,装上了太阳能和“户户通”卫星锅,比老家的强百倍。但是,住进去之后还是担心了一宿,原来种的地没了,再能干点啥?
在实用技能培训基地的设施大棚里,马福广听说灵武长枣一斤能卖到80多元,立刻来了精神。“这枣树挂果咋样?”“一座棚需要多少钱?”他围着技术员仔细询问。
在他的老家泾源县泾河源镇,由于干旱少雨、生产条件差,农民只能种些小麦、土豆和大豆,一年下来,最多也就能收入几千块钱。现在,他最想种的就是大棚长枣,如果政府能提供资金、技术方面的扶持,自己肯吃苦不愁挣不上钱。
“老家山大沟深,气候不好,吃水要到两里远的地方去挑,每天最少一担水。买东西要走10里山路,30多里川路。现在方便得很,家门口就把什么事都办了。”
“在老家,出了门全是大山,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这里就在黄河边上,交通环境好,气候好,经济发展快,生活环境比老家好得多。”石嘴山市平罗县红崖乡红翔新村党支部副书记李琦,从隆德县山河乡地湾村搬迁过来,说起移民新村的生活变化,脸上满是喜悦之情。
现在,李琦经营着一家小卖部,一个月收入3000余元,妻子马婉莲在银川一家建筑工地做饭,月收入2000多元,一家四口人的生活过得和谐美满。
红翔新村移民们因搬迁而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移民卜海军今年58岁,家里养着几只羊,种了一栋小拱棚,还在一家治沙公司当护林员。他说:“要是在老家,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哪里会有这样的机会去挣钱,只能待在家里。听说五堆子今年又在搬迁生态移民,从心底里希望老家的人搬到这个地方来。”
红砖墙,蓝屋脊,绿铁门,石板栈道。坐落在永宁县胜利乡杨显村的几十栋移民新居分外抢眼。
走进B502号院落里,男主人张凤山热情有加。
“你们看,政府给我这54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怎么样?电灯、电话、有线电视,应有尽有!”家住西海固张易镇石咀村的张凤山一家,是宁夏首批的生态移民。
张凤山还特意告诉我们,他有个重度残疾的表弟,以前在家待业,没有经济来源,现在吴忠市厚德园区的一家企业里上班,一个月能拿到2300多元。
张凤山和他的表弟,一个生存环境得到改善,一个是生活水平得到提升。这一充满幸福的变化,怎能让他们不感动?
……
上述这些移民生活的巨变,仅仅是宁夏大规模实施生态移民的一个缩影。
在宁夏连续数日的采访,曾多次走进“黄河金岸”的不同移民新村,发现这些新村都有一个令人欣喜的共同现象:
移民新村,就是移民们幸福生活的起点和舞台!
这些新村,不仅村容村貌美观,通了水,通了电,通了柏油路,通了有线电视,也通了宽带网。村民们还普遍用上了太阳能,有许多村落还实现了道路硬化、环境绿化、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