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曰∶愚按肿胀一证,观《灵枢》胀论之义,则五脏六腑,无不有之。再考诸篇,如脉要精微论曰∶胃脉实,气有余则胀。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本神篇曰∶脾气实,则腹胀,泾溲不利。阴阳应象大论曰∶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皆实胀也。太阴阳明论曰∶饮食起居失节,入五脏,则 满闭塞。经别篇曰∶足太阴之别公孙。虚则鼓胀。皆虚胀也。经脉篇曰∶胃中寒,则胀满。异法方宜论曰∶脏寒生满病。风论曰∶胃风膈塞不通,腹善胀,失衣则胀。此皆寒胀也。阴阳别论曰∶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诊要经终论曰∶手少阴终者,腹胀闭。足太阴终者,腹胀闭。此心脾受伤之胀也。此外如六元正纪,至真要大等论,有云太阴所至,为身重 肿。及土郁之发,太阴之初气,太阴之胜复,皆湿胜之肿胀也。有曰水运之太过,有曰寒胜则浮,有曰太阳之司天,太阳之胜复,皆寒胜之肿胀也。有曰少阴之司天,少阴之胜复,少阳之司天,少阳之胜复,有曰热胜则肿,皆火胜之肿胀也。有曰厥阴之司天在泉,厥阴之复,有曰阳明之复,是皆水邪侮土,及金气反胜之肿胀也。观此,则不惟五脏六腑,即五运六气,亦无不皆有是病。然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水热穴论曰∶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聚水也。又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由此言之,则诸经虽皆有胀,然无不关于脾、肺、肾三脏。盖脾属土,主运化。肺属金,主气。
肾属水,主五液。凡五气所化之液,悉属于肾。五液所行之气,悉属于肺。转输于二脏之中,以制水生金者,悉属于脾。所以肿胀之生,无不由此三者。但证有阴阳虚实,如诸论之所云者,不可不辩。大都阳证多热,热者多实。阴证多寒,寒者多虚。先胀于内而后及于外者多实,先肿于表而后甚于里者多虚。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者多实;小水清白,大便稀溏者多虚。脉滑数有力者多实,弦浮微细者多虚。形色红黄,气息粗长者多实;容颜憔悴,音声短促者多虚。凡是实证,必由六淫有余伤其外,或饮食怒气伤其内,故致气道不行,三焦壅闭。此则多在气分,无处不到,故不分部位而多通身浮肿。又或气实于中,则为单腹胀急。然阳邪急速,其至必暴,每成于旬日、数日之间,此惟少壮者多有之。但破其结气,利其壅滞,则病无不愈。
此治实之道也。若是虚证,必由五志积劳,或酒色过度,伤其脾肾,日积月累,其来有渐。此等病候,多染于中年之外。其形证脉气,必有虚寒之候,显然可察。非若实证之暴至,而邪热壅结、肝气悍逆之有因也。治实者,本无所难。最难者,在治虚耳。然虚有在气者,有在水者。在气者,以脾气虚寒,不能运化,所谓气虚中满者是也。在水者,以脾虚不能制水,则寒水反侮脾土,泛滥为邪。其始也,必从阴分渐次而升,按肉如泥,肿有分界,所谓水鼓、水胀者是也。然水虽制于脾,而实主于肾。盖肾本水脏,而元阳生气所由出。若肾中阳虚,则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阴阳不得其正,则化而为邪。夫气即火也,精即水也。
气之与水,本为同类,但在于化与不化耳。故阳旺,则化而精能为气;阳衰,则不化而水即为邪。凡火盛水亏则病燥,水盛火亏则病湿。故火不能化,则阴不从阳,而精气皆化为水。所以水肿之证,多属阳虚,故曰寒胀多,热胀少也。然观丹溪之治肿胀,云清浊相混,隧道壅塞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治宜补其脾,又须养肺金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患。滋肾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其说重在湿热,而犹以制火为言,夫制火固可保金,独不虑其不生土乎?若以此法施于阳实而热者则可;若以治阳虚而气不化者,岂不反助阴邪而益其病哉。故予之治,此必察其果系实邪,则直清阳明,除之极易。凡属虚劳内损者,多从温补脾肾而愈,俱得复元。或临证之际,有虚实未明,疑似难决者,则宁先以治不足之法,探治有余。若果未投而病反加甚,是不宜补也。不妨易辙,自无大害。倘药未及病而病自甚者,其轻重真假,仍宜详察。若误以治有余之法治不足,而曾经峻攻者,真气复伤,虽神丹不能疗矣。或从清利,暂见平复,使不大补脾肾,以培根本,虽愈目前,未有不危亡踵至者。此治虚之道也。夫肿胀之病,多有标实本虚,最为危候。若辨之不明,则祸人非浅。
一水病脉证第七十
附方
仲景防己黄 汤(见第六十七)仲景越婢汤 加术四两,即越婢加术汤。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三升,分温三服。
防己茯苓汤防己 黄 桂枝(各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水六升,煮二升,分温三服。
蒲灰散蒲灰(一两七钱半) 滑石(五钱)上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二服。
甘草麻黄汤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当归散 水肿之疾,多由肾气不能摄养心火,心火不能滋养脾土。故土不制水,水气盈溢,气脉闭塞,渗透经络,发为浮肿,心腹坚胀,喘满不安。
当归 桂心 木香 赤茯苓 木通 槟榔 赤芍药 牡丹皮 陈皮 白术(各一钱三分)水二钟,紫苏五叶,木瓜一片,煎一钟,不拘时服。
分气补心汤 治心气郁,发为四肢浮肿,上气喘急。
木通 川芎 前胡(去苗) 大腹皮(泡) 青皮 白术 枳壳(麸炒) 甘草(炙,各一钱) 香附(去毛、炒) 白茯苓 桔梗(各一钱半) 细辛 木香(各五分)水二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一钟,食前服。
分气香苏饮桑白皮(炒) 陈皮 茯苓 大腹皮 香附(炒,各一钱) 紫苏(一钱半) 桔梗 枳壳(各八分) 草果仁(七分) 五味子(十五粒)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入盐少许,食前服。
导水茯苓汤 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如烂瓜,手按而陷,手起随高,喘满倚息,不能转侧,不能倒卧,饮食不下,小便秘涩,溺出如割,或如黑豆汁。诸药不效,用此即愈。
赤茯苓 麦门冬(去心) 泽泻 白术(各三两) 桑白皮 紫苏 槟榔 木瓜(各一两) 大腹皮陈皮 砂仁 木香(各七钱半)上 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灯草二十五根,煎八分,去滓,空心服。如病重者,可用药五两,再加去心门冬二两,灯草半两,水一斗,于砂锅内熬一大碗,再下小铫内,煎至一大盏。五更空心服。滓再煎服。连进三服,小水自利,一日添如一日。
胃苓汤(见第十七)元戎调胃白术泽泻散 治痰病化为水气,传为水鼓,不能食。
白术 泽泻 芍药 陈皮 茯苓 生姜 木香 槟榔(各等分)上为末,水煎服。一法加白术,治脐腹上肿如神。心下痞者加枳实,下盛者加牵牛。
金匮八味丸(见第十六)济生肾气丸 治肾虚脾弱,腰重脚肿,小便不利,或肚腹肿胀,或喘急痰盛,已成蛊证,其效如神。此证多因脾胃虚弱,治失其宜。元气复伤而变者,非此不救。
熟地黄(四两) 薯蓣(一两) 山茱萸(一两) 泽泻(一两) 茯苓(三两) 牡丹皮(一两) 肉桂(一两) 附子(炮五钱) 牛膝(一两) 车前子(一两)上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饮下。
调荣饮 治瘀血留滞化为水,四肢浮肿,皮肉赤纹,名血分。
蓬术 川芎 当归 延胡索 白芷 槟榔 陈皮 赤芍药 桑白皮(炒) 大腹皮赤茯苓 葶苈(炒) 瞿麦(各一钱) 大黄(一钱半) 细辛 官桂 甘草(炙,各五分)作一服。水二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一钟,食前服。
四制香附丸 治妇人女子,经候不调。
香附(浸去皮。一斤分作四分,酒浸一分,盐水浸一分,童便浸一分,醋浸一分,各三日,焙干)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温酒下。(香附子血中之气药也。
开郁行气而血自调,何病不瘳。妇人宜常服之。)济生实脾饮 治阴水发肿,用此先实脾土。
浓朴(去皮,姜制) 白术 木瓜(去瓤) 大腹子 附子(炮) 木香(不见火) 草果仁 白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复元丹(见第六十四)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一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 细辛(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上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金匮枳术汤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上 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麻黄附子汤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二味,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葶苈丸 治肺气咳嗽,面目浮肿,喘促不安,小便赤色。
甜葶苈(隔纸炒) 贝母(煨黄色) 木通(各一两)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 防己(各二两)为末,枣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桑皮煎汤,食前下。
和剂五皮散 治风湿客于脾经,气血凝滞,致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喘急。兼治皮水、妊娠胎水。
五加皮 地骨皮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等分。一方加白术。磨沉香、木香入服)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热服无时。
除湿汤(见第二十一)济生四磨汤 治七情感伤,上气喘闷不食。
人参 槟榔 沉香 天台乌药上四味,各浓磨水,取七分,煎三、五沸。放温,空心服。或下养正丹尤佳。
济生疏凿饮子 治水气,浮肿喘急,烦躁多渴,大小便不利,服热药不得者。
泽泻 商陆 赤小豆(炒) 羌活(去芦) 大腹皮 椒目 木通 秦艽(去芦) 茯苓皮 槟榔(各等分)上 咀。每四钱,水一盏,姜五片,煎七分,空心服。
五苓散(见第十七)和剂木香流气饮 治诸气痞塞不通,胸膈膨胀,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口苦咽干,大小便秘。
半夏(汤洗七次,焙二两) 青皮(去白) 浓朴(姜制,去粗皮) 紫苏(去梗) 香附子(去毛,炒)甘草(炙,各一斤) 陈皮(去白二斤)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 蓬莪术(煨) 丁香皮(不见火) 草果仁(各六两) 木通(去节,八两) 藿香叶 白芷 赤茯苓(去皮) 白术 干木瓜 人参(去芦) 石菖蒲(各四两)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热服。
和剂黑锡丹 治痰气壅塞,上盛下虚,心火炎盛,肾水枯竭,一应下虚之证,及妇人血海久冷无子,赤白带下。
沉香 胡芦巴(酒浸,炒) 附子(炮) 阳起石(研细,水飞,各一两) 肉桂(半两)破故纸 舶茴香(炒) 肉豆蔻(面裹煨) 木香 金铃子 硫黄 黑锡(去滓秤,各二两)上用黑盏,或新铁铫内,如常法结黑锡硫黄砂子。地上出火毒,研极细。余药细末和匀,自朝至暮,以研至黑光色为度。酒糊丸如桐子大。阴干。入布袋内,擦令光莹。每四十丸,空心盐姜汤,或枣汤下。女人艾枣汤下。
和剂苏子降气汤 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胸膈噎塞,并久年肺气,至效。
紫苏子(炒) 半夏(汤泡,各二钱半) 前胡(去芦) 甘草(炙) 浓朴(去皮,姜制,炒)陈皮(去白,各一钱) 川当归(去芦,一钱半) 沉香(七分)水二钟,姜三片,煎一钟,不拘时服。虚冷人加桂五分,黄 一钱。
宝鉴导滞通经汤 治脾湿有余,及气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肿。
木香 白术 桑白皮 陈皮 茯苓(各等分)上 咀。每五钱,水二盏,煎一盏,去滓,温服。空心食前。《内经》云∶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以苦燥之,以淡泄之。陈皮苦温,理肺气,去气滞,故以为主。
桑皮甘寒,去肺中水气,水肿胪胀利水道,故以为佐。木香苦辛温,除肺中滞气。白术苦甘温,能除湿和中,以苦燥之。白茯苓甘平,能止渴,除湿,利小便,以淡渗之,故以为使也。
和剂木瓜丸 治肾经虚弱下攻,腰膝沉重少力,腿脚肿痒,疰破生疮,脚心瘾痛,筋脉拘挛。或腰膝缓弱,步履艰难,举动喘促,面色黧黑,大小便秘涩,饮食减少,无问久新,并宜服之。
熟地黄(洗、焙) 陈皮(去白) 乌药(各四两) 黑牵牛(炒,三两) 石楠藤 杏仁(去皮尖) 当归 苁蓉(酒浸、焙) 干木瓜 续断 牛膝(酒浸,各二两) 赤芍药(一两)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桐子大。空心木瓜汤吞三五十丸,温酒亦得。
消导宽中汤白术(一钱五分) 枳实(麸炒) 浓朴(姜制) 陈皮 半夏 山楂肉 茯苓 神曲(炒) 麦芽(炒)萝卜子(炒,各一钱)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小便不利加猪苓、泽泻。
加味五皮汤 即五皮散。脚肿加五加皮、木瓜、防己。不服水土,入胃苓汤。
消风败毒散人参 独活 柴胡 桔梗 枳壳(麸炒) 羌活 茯苓 川芎 前胡 甘草 荆芥 防风(各一钱)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
和剂升麻和气散干姜(五分) 干葛(一两) 大黄(蒸半两) 熟枳壳(五分) 桔梗 熟苍术 升麻(各一两) 芍药(七钱半) 陈皮 甘草(各一两半) 当归 熟半夏 白芷 茯苓(各二钱)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灯心十茎,煎七分,食前温服。
补中益气汤(见第三十九)六味丸(见第十六)东垣人参平肺散 治肺受热而喘。
桑白皮(炒二钱) 知母(一钱半) 甘草(炙) 茯苓 人参 地骨皮 天门冬(去心,各一钱)青皮 陈皮(各六分) 五味子(三十粒,捶碎)水二钟,生姜五片,煎一钟,食远温服。如热,加黄芩、薄荷叶各一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