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87900000005

第5章

《素问·平人气象》阙文辨

《素问·平人气象》于人以胃气为本后,独言三阳之脉,不及三阴。林亿以为阙文,引《难经》吕广说补之。泉案:三阴之脉行五脏,经于三阳脉后,即言五脏脉,五脏即三阴也。文与《灵·经脉》六阳气俱绝、五阴气俱绝,及《素·经终》六阳、五阴之终例同。盖分手足言之,则六阳;浑举之,则三阳;统言之,则五脏称五阴经。实核之,则五脏言各有当,非一端也。三阳主躯壳,与《脉经》时脉之六经必兼三阴者,相似而不同。《难经》所言,亦系时脉,其动摇几分云云,不可执以例此。五脏主躯内,兼主时,故五脏平脉与四时脉同。

然四时脉通主一身,五脏脉专主一脏,故病脉、死脉之象,则与玉机所云太过不及者不同。

读《灵》、《素》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林校殊未审。

仲景法非北学辨

仲景生于南阳,官于长沙,医于京洛。今案其地,皆非北方郡县,而洛称中土尤着。仲景是书,将为前圣集大成,为后世立大法,而斤斤一隅之见,何以为仲景?且历东西晋、南北朝及隋唐,其间建都若邺、若金陵、若长安,几于五方无定。而《外台》所采诸家,半皆当时士大夫在京师者,其尊仲景方,至于天下附应,及宋许白沙当南渡时,去仲景千有余年,而伤寒九十论中,所纪证治,若合符节。可见通人之学,不以方隅限也。其所谓伤寒病则恶寒、体痛、呕逆而已,并不大重,何异之有?若以其处方太峻,则古权量不及今之十一,有《千金》可证,又何异之有?夫天下事,果有二千年来,五方通行,末几而止宜一方者乎?人亦自求所以知仲景者可耳!按《河南通志》云:张机涅阳人。涅阳,即南阳郡之属县名,非有异也。惟张松北见曹操,以川中医有仲景为夸(见《方氏条辨》自序,)则与此异。岂仲景曾入蜀为医欤?要之,蜀亦西南方也。

《金匮》非论杂病书辨

丹溪谓《金匮》为论杂病之书,以示别于《伤寒论》似也。抑知《金匮》即论伤寒中杂病,非论一切杂病乎!夫痉、湿、囗、奔豚气、宿食、呕吐、哕、下利之为寒类,仲景有明文;百合、狐惑、阴阳毒之属寒科,《千金》有成例;疟、痈、咳、心痛、腹满、寒疝、积聚、水气之挟寒,见于《灵》、《素》:中风、历节、心痹、胸痹、痰饮,消渴、黄胆、惊悸、吐衄、下血、瘀血、转筋、狐疝之或由风或由寒,详于《病源》,虚劳必助其阳,肢肿必吐其痰,蛔动必温其胃可见也。其尤着者,中风宜若多端,反取风寒湿杂至之痹为正;下利宜若不一,专以阳脉阳症为顺;肺萎、上气、淋似乎热矣,而萎有甘草干姜汤症,上气有半夏越婢汤症,淋有弦急痛引症。妇人病则尤杂矣,则妊娠、呕吐、产后三症,皆从伤寒法治;经水不论过期、不及期,并主温经汤,是皆以或纯寒或兼寒者言也。若临症者泥此概施,鲜不贻害!作书之旨,自为“寒”字穷其类耳,勿执小异而疑大同。仲景自名其书曰《伤寒杂病论》,自叙其由曰宗族死伤寒,故迄于隋唐总呼伤寒者以此。自林亿校成,始与伤寒分。

而丹溪之说行,近世又以其方论多倚温热,不得其解,则曰此北学也。吁!其蔽甚于丹溪矣。

两湿温不可合一辨

《难经》湿温,言脉不言症;《脉经》湿温,言症不言脉。何也?盖在《难经》者既属伤寒,则必有头痛、发热等症。又以其脉阳濡弱也。

推得先受温而尺热、口渴在其中;阴小急也,推得后受湿而身疼、拘急在其中:不言症而症可知已。其与《脉经》所言先受湿后受热者迥别。后受湿者,其湿浮于表,与寒同法而减等。小急者紧之减象也。许叔微苍术白虎汤,苍术散湿、白虎治温最合,缘此湿温重在温也。先受湿者,其湿沉于里,与凡湿病同法,故胫冷、胸腹满,其脉当沉,可以白虎概治之乎?头目痛、妄言,是湿甚于里,将与后受之热合化,故禁汗之,虚表以甚里,苍术其可用乎?缘此湿温,虽属中囗,重在湿也。观其所重,两者悬殊,朱奉议见其名同而合之,则奉议之不足与言伤寒也明矣。(三风温准此。)

温疟辨

《内经》以先热后寒为温疟,与先寒后热之寒疟反对,而以但热不寒为瘅疟,《金匮》瘅、温二疟皆但温不寒,注家不能分别。泉谓疟之命名,本对温而立。冬感于寒及非时之温,至春发者,其状和顺谓之温;夏感于暑及非时之寒,至秋发者,其状酷虐谓之疟。疟有寒、温、无寒,先温而感春寒,则内热为外寒所抑,表实故无寒。曰温疟者,合二病以名之。仲景书言温、言疟,则必言温疟,立言之体宜然。其与《内经》不同者,《内经》主疟,仲景主温也,宜所言之同温矣。若瘅则《内经》、仲景皆主疟,宜所言之不同矣。但此温疟者,“者”字当作“也”,与上文连读,谓瘅、温二疟,并宜白虎加桂方也。不然,自鳖甲煎丸条以下,皆方论并列,何独瘅疟条有论无方乎?徐灵胎批《金匮》本亦云白虎加桂枝汤,此温疟、瘅疟之主方。

辨柔痉不恶寒之误

《金匮》痉篇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曰柔痉。《脉经》及成本《伤寒》同。近嘉定黄校《脉经》本云不恶寒,一作恶寒。案黄序于所言一作某者,多据元泰定谢校本,谢校本又多据宋熙凝林校本,非不足据也。明刻《医统正脉》林校本有“不”字者,传写误衍。

幸《病源》伤寒痉候录柔痉,亦无“不”字,与元泰定本《脉经》同。明王肯堂校《千金翼》卷九亦云不恶寒,一作恶寒。然则《千金翼》亦有无“不”字者。巢、孙二书,多据《金匮》也。《金匮》又云: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彼经是释痉病之纲,特揭“恶寒”二字,则知痉未有不恶寒者。以经证经,尤为可据。盖刚柔之分,分于汗不分于恶寒也。此一字所关非小,不得不辨。

蛟龙病辨误

《金匮》果食菜谷禁忌云:春秋二时,龙带精入芹菜中,人偶食之为病,发时手背腹满痛不可忍,名蛟龙病。泉谓病得之误食龙精,与蛟无涉。“蛟”当为“咬”字之误,在“龙”字下。病名龙咬者,以龙精入腹,变生小龙,咬人肠胃,故腹满痛不可忍。方下云吐如蜥蝎,可见龙精固能生子于腹中也。作咬为是。古“咬”字恒误作蛟。《灵·厥病》云:肠中有虫瘕及蛟囗,皆不可取以小针,心腹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中热喜渴,涎出者,是蛟囗也。(今本“发”作“囗”,“作”字下有“痛”字,舛误不可读。兹从《脉经》、《千金》、《外台》引参正。)二“蛟囗”字。《脉经》、《千金》、《外台》引皆作“蛔咬”,而经误且倒,正与此同。以蛟囗证蛟龙,尚何疑哉?又案:以夏小正鸣札之义例之,则作咬龙亦可,以先知其咬,后知为龙也。咬囗仿此。

黄疸辨

黄,黄胖也。疸,五疸也。《金匮》原有诸黄、诸疸之别,特疸详而黄略,读者易混,因误认诸黄为即五疸中之黄胆耳!考《病源》黄病候,自黄病至治也,百四十六字,列症甚详,必本之《金匮》逸文。何以言之?一身尽疼,发热,目涩,鼻疼,两膊及项强,腰背急,乃太阳阳明表证,而《金匮》有黄家脉浮,当以汗解,宜桂枝加黄囗汤一条,证治相符。大便涩,正阳阳明胃家实症也,而《金匮》有诸黄猪膏发煎主之一条,证治相符。《金匮》既详其治,不应反阙其证,故疑巢说本《金匮》逸文。且以此推之,黄病固有与伤寒同法者,故伤寒亦多病黄。若五疸中之黄胆,则与余疸同属杂病,自不若黄病初起可以伤寒法治之,此其别也。巢于黄病外别有黄胆,与女劳疸、酒疸、谷疸、黑疸同列,而以《灵》、《素》所言黄胆诸条,及《金匮》所言疸而渴者以下三十五字入之黄胆候,较之黄病论绝异,其分别甚严,真善读仲景书者。后人误认《金匮》标目黄胆二字,即五疸中黄胆,因以篇中诸黄云云,皆认为五疸中黄胆,而黄与五疸之治法淆矣。不效,必曰古方难用也,故读书须取其至是者。

阴黄辨

人但知黄胆之有阴阳,而不知阴阳之何所指也。一闻“阴”字,即确认为虚症而不疑。

此不独于疸为然,而疸之害尤甚。盖疸本湿热所为,无问阴阳,皆当以治湿热为正。的系阴黄,则湿热入深,其候重于阳黄可知,一投补剂,收住湿热,当时虽瘥,而病根终身不拔矣。余见甚多,而卒不可夺。噫!人亦思阴阳之论何自囗哉?《金匮》云:疸病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然则二疸之别,别于症之浅深,不别于气之虚实。阴以五脏言,谓肺也;阳以六经言,谓三阳经也。仲景书中固有此例。如伤寒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咽喉痛,面赤有斑为阳毒,面青身痛为阴毒。皆是也。后世不明此义,每遇阴症之名,不以为寒而用热药,即以为虚而用补药。元明以来,比比然矣。景岳于阴黄多制补剂,其意岂欲误人哉?良由误认一时之收住为功且速,而不知能料他日复发之真明且远也。《大学》贵知至,信然!

内风辨

两经无内风之名,始见于《史》一百零五卷《仓公传》“脉来滑者为内风也”一语。盖指外风之入内者,不谓其自内出也。《千金方》亦颇言内风,细绎其指,与仓公同。惟王太仆《素·大奇》肾风注云,劳气内蓄,化而为风,始以自内出者解经风字,然究不言此风宜补也。且《素·水热穴》原肾风明言汗出逢风,是肾风何尝非外入之风,不必如王注所云矣。近世内风之说盛行东南,尝以意别之,乃中风、痹、痱及肝气、肾气等症,但本各有主名,何庸易以混号。且古人惟以中风诸症为外风入内,故制诸续命汤加减之方以治之;惟以肝气诸症为脏气之厥,故制诸七气汤加减之方以治之。若概目为内风,专为补计,则续命不嫌于发散,七气不嫌于走泄乎?夫古人立法,每症皆有百世不易之准,何独风、厥两门,乃至与后世大相刺谬如此耶?噫!异矣。

人迎气口辨

《灵》、《素》动以人迎、气口对说,而于终始篇专着“太阴”二字于脉口上(太阴谓手太阴。脉口即气口),其言曰: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此一语,正以别人迎于气口也。王注知人迎之不属太阴,因以结喉旁脉当之。盖本《素·阴阳别》三阳在头、三阴在手之论最的。后人不知其所本,粗读古经,转驳王注为谬,而创左人迎、右气口之说,以为本之《脉经》。岂知《脉经》“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四句,一气贯下,与神门诀断两在关后相对,则专谓关前一分之在左者为人迎,故与关后一分之神门并论,非统左三部言也。平人迎条云,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实者,阳实也,等语,与《灵》、《素》所言迥殊,细玩“以前”两字自明。《脉经》本不误,后人自误会耳!前人辨此者多,兹不备引,要惟杨上善《太素》注为独胜焉。

《千金》辨诬

《千金》卷二十六菜蔬类,瓜子主治下云:一名白瓜子,即冬瓜子也,白冬瓜子味甘,微寒无毒,除小腹水胀,利小便,止消渴。苋菜实主治下云:一名马苋,即马齿苋菜也,治反花疮。案:此两条,当是北宋修者所改。何以言之?瓜子乃香瓜子,其与冬瓜异物,人人所知,马齿苋之于白苋菜亦然。凡药名以马称者,皆言其大。经以白苋为主,而白苋大于糠苋,故称马苋,对糠苋之称细苋言,马齿苋既非一物,安得同条?若以同条言之,则是同物。而马齿苋之主治,何以与白苋大殊乎?孙系博学通人,必不若是之谬,缘宋以来,皆误认古人单称瓜者为冬瓜,又见其马字从同,遂以臆改。陶注亦以马苋为马齿苋而辨其异,犹无大误。

呜呼!唐人旧说,被后人窜易者,可胜道哉!

君火相火辨

火之称君、相也,惟天有,然而人则否。何以言之?《素问》说少阴君火,主春分后六十日;少阳相火,主夏至前后六十日。与厥阴风木、太阴湿土等,同为天之六气。六气惟火、暑为时最长,故分其纯者为君火,烈者为相火。相火亦谓之暑,乃始温终热之义也,故曰惟天有。然至于人身,则左肾水、右肾火,即为诸脏腑所秉气液之源。无一脏无水,即无一脏无火,本与六气火暑之别于四气者不同。论其源委,心亦资源于肾,安得以心为火中之火而君之,肾为水中之火而相之?且心之为火、肾之为水,不过配合五行之位如此,岂谓火结成心、水结成肾乎?心之称君,特十二官比例如此,其为五脏之一则同,然犹有经可据也。至于肾之称相,并无所出,尤不可也。且五脏既皆有火,除心为君外,于分皆为相,何得专以相之称属肾乎?囗况心肾既皆有液,则皆为水,何以无君水相水之称乎?可见《六元正纪》之说,断断不可移之人身者也。此等混蒙话头,不可不辟,不辟则道之真者不见。相沿既久,至有以欲火当相火者。噫!医道之难言也。昔徐灵胎曾着《君火相火论》,专论肾火之不合称相,而其义犹未尽当。又移《六元正纪》之说于人身者,宋成聊摄已不免有之,然其是非正不难辨。若云天之二火,可移以论人,则必手臂内侧后廉及心脏皆专有温气,手臂外侧及三焦皆专有热气而可;推之余四气,将谓足经外侧后廉及膀胱皆专有寒气乎?足经外侧前廉皆专有燥气乎?其不可也明甚。而承讹袭谬,日以加剧,盖由《内经》之学,浅尝者多,深思者少耳!

龙雷之火辨

余素不信“龙雷之火补阳则消”之说,后阅叶桂《景岳全书发挥·本草正》,乃知有先我言之者矣。其言曰:今医家每言龙雷之火,得太阳一照,火自消靡。此言甚是悖理。龙雷之起,正当天令炎热,赤日酷烈之时,未见天寒地冻,阴晦凛冽,而龙雷作者。则知仍因阳亢,而非热药所能治也。若用热药,乃戴阳、格阳,阴极似阳之症。此处尚要讲究明白。按叶说甚当。考龙火得水而燔,遇湿而焰之说,本始于王太仆《素问·至真要大论》注,不过借以形大热之气,不可以寒折之,折之以寒,而热愈不得泄,势必铄尽气血而死。注中所以有物究方止之喻也。至真要篇前列六气,后列治法,则此注当指感症言。如伤寒在表,身热如灼,反宜桂枝之热,不宜石膏之寒,故经文此下有反治云云。义止如此,无俟深求。今因叶说,推原及之叶书,系道光时,其五世孙所刊者。此言在第四卷中。

甘草粉蜜汤方白粉辨

白粉,说者谓即铅白粉。泉谓经处此方于已服毒药后,是因毒药不效而改治。若铅白粉,仍系毒药,何庸以毒继毒乎?盖此方与伤寒少阴猪肤汤方,皆粉蜜同用。成注白粉益气断利,明是米粉。以彼例此,义可知已。考《外台》治一切药毒方:甘草三两炙,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内粉一合,更煎三两沸,内蜜半两,分服以定止。《千金翼》治药毒不止,解烦闷方:甘草二两炙,白梁粉一升,蜜四两,煎服法与《外台》同。泉据此经为说,粉为米粉无疑。且经云毒药不止者,谓药毒伤其胃气,故蛔动不止。若作毒药杀虫解,则岂甘草粉蜜之甘和,功反过于毒药,而毒药所不能杀者,杀之以平药乎?必无此理。仲景书文义简奥,有当即症求方者,有当即方求症者。余作此篇,即方求症也。

《金匮》水莨菪辨

水莨菪,不见于他书。《本草经》有莨菪,云苦寒无毒,通神见鬼,多食令人狂走,与此经大同,其言无毒则反。《纲目》直引此经于莨菪下,意谓水莨菪即莨菪也。但莨菪非菜类,又希用,仲景缘何虑其误食?李氏必误。考《百一方》云:菜中有水莨,叶圆而光,生水旁,有毒,蟹多食之,人误食之,狂乱如中风状,或吐血,以甘草汁解之。其论全据此经,而云水莨是。经文“莨”读如艮卦之艮,“菪”字衍也。水茛似水堇,堇为菜属,故云菜中有水茛,以其似堇,故着误食之戒,《百一》所据当不误。且经于上节言钩吻似芹,误食杀人。说者谓钩物似毛茛,此节光茛,正与上反,皆为食芹者辨其似。下节言蛟龙病,又为食芹者洁其治。数节皆特明芹之禁忌,则非茛菪明矣。此种亟当削正而自明已,然无人议及于此,叹读书之难。

常蜀截疟辨

古治中暑用脑、麝,而治疟用常、蜀、法异意同,何以言之?无形之暑气痹着膈间,蒸痰结固,既非表寒可汗,又非里实可下,必须气烈开提之药,直达病所,追逐其痰,斯无形者失所恃而去。疟须常、蜀,犹暑须脑、麝也,但浅深之别,各有宜耳!今治中暑,尚知遵古,独于常、蜀,佥谓其截疟酿变。然余目验苏州、吴江、震泽等处,其俗呼常山为甜茶,遇疟发辄采鲜者一大把煎服,皆轻者止、重者减,未闻有止后变生者。余踵用其法亦然。夫截之为言,堵塞也。药之能堵截病由者,必其性涩壅,足以遏住经络,斯留邪而酿变,非常、蜀开提之性所及也。为斯说者,盍观《外台》、《圣济》各集汉魏以来千余年诸治疟名方几千首,而用常、蜀者十之八九。

瘪螺痧辨

光绪纪元之十一年夏秋,有疫盛行于大江之南,其症恶寒、四逆、头疼、体酸、短气、汗出,或吐泻,湖中死者日数十人。人以其指头之肌之陷也,谓之曰瘪螺痧;又以其半日辄死也,亦曰六时痧、曰子午痧。嗣后间数岁或一岁辄复行,至今十年未已。客有问余者曰:何气使然也?古人亦言之否?笑应之曰:天止六淫,人止五志,病虽百变,不出两端,自仲景着论而后,至于唐宋而降,治法备矣。循途守辙,弗之有误,医者之能事毕矣,然而人以为数见不鲜也。其黠者因摘古人之所略,矜言创获,以新一时之耳目。故于热病必称白囗,曰此古书所无也;于喉风必称白喉,曰此古书所无也。如此方可动人听闻,把持由我,而其术易行。呜呼!巧则巧矣,抑思其所用方,果能外古人治热病与喉症之方乎?吾知其名可改,其法不可改也。今瘪螺痧即暑月之中寒耳!其吐泻者即霍乱耳!其正名自在古人论中,所传治瘪螺痧十余味一方及雷公散,皆古人治霍乱及暑月中寒之常法,何奇之有?吾子徒受人愚耳!每见虚弱人手浸冷水久,或猝遇大冰雪,皆令螺瘪,何独为痧异?其痧而死也,死于汗,死于泻,非死于瘪螺。不死于瘪螺,即不言瘪螺也可。

驳元阴

近徐灵胎砭赵养葵之改太极也,曰人身有元阳无元阴,大哉言矣!人身如天地,元阳犹《易》之太极;元阳动而为阳,静而为阴,犹两仪也。惟元阳动而为阳之阳,方可以阴字对之;若元阳则无可与匹者,安得有元阴?夫元阳所息曰阳,所消曰阴。阳者扬也,言元阳所发扬也;阴者隐也,言元阳所隐藏也。不观之十二辟卦乎?息则为阳爻,消则为阴爻。阳爻作一象,元阳之实之也;阴爻作一象,元阳不在而位虚也。贵阳贱阴,职是之故。故谓人身有阴则可,谓人身有元阴则不可。至于治病,亦一以元阳为主,元阳虚则培之,亢则抑之。明乎此义,而阴阳二字始得其解。吾于国朝诸医,不能不推尊洄溪一老。

驳吴喻二家说温疫之非

泉昔着《温疫说》,以证其自时气来,复慨吴又可、喻嘉言之惑人也,而为此驳。吴、喻之言曰:温疫感受,异于伤寒,异于温热,又异于非时寒疫,是天地间另有一种戾气为之。夫谓温疫异于伤寒、温热,与伤寒例合可;谓温疫异于非时寒疫,与例不合,而合犹可(例文以温疫即寒疫之变;)至谓另有一种厉气,则例无此文,不可。天地间止有六气,其浓者即为厉气,厉气有毒,毒者浓也。此外果有另一种气,可与并列为七,何以轩、岐、鹊、景如此神圣,而无一字及之?原大兵荒后所以有疫者,非谓人尸混处之故,以人忧劳倍苦,则正气倍虚,非时之气易入,而为病易深耳!要其所感之气,仍是六气。天何尝特设另一种厉气,以困此身遭兵荒者乎?吴、喻不解例意,妄斥叔和。岂知仲景书赖叔和存,无叔和即无仲景也。

驳《临证指南》二条

叶氏桂《临证指南》一书,于温热、脾胃最精,似可为初学法。然其可议者不少,如温热类,以神昏为心包络病。考古说神昏属阳明,见于《素》脉解厥逆及《金匮》中风等篇,而《灵》经脉篇释心包络经是动所生病,无神昏不知人之说,则叶氏之于经学可知也。脾胃类,则云阳明阳土,得阴始安;太阴阴土,得阳始运。夫以阴疗阳、以阳疗阴,似也。但胃若虚,自宜以阳药培之,仲景于伤寒下后诸治皆用干姜,义可见也;脾若虚,自宜以阴药培之,仲景于亡津诸治皆用人参,义可见也。自难执一而论。此二条皆徐灵胎所未及驳者,而误人也亦不浅。

十三科考

十三科有两说:大方家说寒一、内二、喉三、目四、疡五、伤六、金镞七、女八、儿九、痘疹十、针灸十一、祝由十二、符禁十三。明王肯堂《证治准绳》、近王晋三《古方选注》皆如此。祝由家说并符禁于祝由,另立风科以足其数。考祝由无不用符禁者,符禁安得别为一科?中风之病千头万绪,自应另立,不可与内科混。且内科者,主饮食、起居、房室、情志之病,而中风之邪自外致,不自内生,不得属之内科。《史·扁鹊传》扁鹊至洛阳,贵小儿,即为小儿医;至邯郸,贵妇,即为带下医;至周,贵老人,即为耳目痹医。夫耳目痹医,即风科也。则风科之自为一科也,由来旧矣。

《金匮》马刀考

注家皆谓马刀为疮,形长如马刀蛤。然经文与侠缨对举,侠缨以部位名,而马刀以形似名,俪语不类。马刀当亦部位之名,与侠缨相近。大约是颈侧囗肉,在耳之下,而略近于后,下当肩井之上,揣之曲肖马刀者。颈侧囗肉之名马刀,犹掌侧白肉之名鱼乎!取于物为假,亦古命名之例。夫生于侠缨之处曰侠缨,则生于马刀之处曰马刀。经之对举,义当如此。《千金》九囗篇以马刀囗、马刀肩肿二症,与掖下肿、吻伤、四肢不举、喉痹、天牖中肿等,作一例文法。掖下、吻、肢等既是部位,则马刀可推。其尤着者,“马刀肩肿”四字,谓马刀与肩俱肿也。以《千金》证《金匮》,决然已。若疮形之长者,则与圆者何别,而必提出言之?且侠缨之疮未必无长,颈掖之疮未必尽长,又何以别之?详经意不问长否,苟生于颈侧囗肉间,总谓之马刀而已矣。

此篇专明《金匮》之马刀,若执是以概近世方书则否。愿用近世书者,勿引《金匮》也。自记。

命门考

《难经》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案《铜人》任脉有石门穴,一名精路,一名命门,一名丹田,在脐下二寸,三焦募也。

其旁有足少阴四满二穴,一名髓府,去腹中行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是男子之精藏于脐下二寸也。又关元在脐下三寸,左为胞门,右为子户,去腹中行二寸五分,为足少阴、冲脉之会。《病源》三十八,胞门、子户主子精,神气所出入合于中,黄门、玉门、四边主持关元,禁闭子精。关元主藏魂魄,妇人之胞,三焦之府,常所从止,是妇人之胞系于脐下三寸也。

以此推之,精宫高于胞宫一寸,非同一穴,且命门在十四椎下,去二穴远,当是《难经》混称之故耳!其称命门者,名同实异也。男子精自石门离宫,至横骨约四寸而出于玉茎,能射者为有力,不能射者为无力。其与女子交,则茎头当女子中极之下,龙门之次,其泻精正当关元,旁当胞门、子户。故《病源》有胞门、子户不受男精之论。《千金》云:进火之时,当至阴节间而止。《外台》云:下精时入玉门半寸许为佳。此茎头当龙门之证。

胞门龙门玉门考

《脉经》带下有三门: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案已产之带,由胎育来,其属胞门易晓;若未产即已嫁,其带应由房室来,而属龙门;未嫁之带,应由邪思来,而属玉门何故?考胞门在关元旁,去脐三寸,再下一寸为中极,一名玉泉,其下有龙门穴,内当交骨孔中。《千金》云:龙门在玉泉下,女子入阴内外际。《翼》云:龙门是阴中上外际是也。女子伤于丈夫之病,多在龙门。何以言之?《千金》云:进火之时,当至阴节间而止。盖谓阴内交骨节间也。《外台》云:下精时入玉门半寸许为佳。盖玉门内半寸许,正当交骨孔间,与男子交时,龙门以屡开而伤,故已嫁之带属此。玉门即阴门,在交骨间,无穴。若未嫁,龙门尚未经开,其因邪思而致营热者,止为病在经络,玉门亦经络外候,故未嫁之带属此。《脉经》分别绝精。又案《病源》云:胞门、子户主子精,神气所出入合于中,黄门、玉门、四边主持关元,禁闭子精。彼论三门浅深同此,则黄门当即龙门。以穴言称龙门,以门言称黄门,各有当也。妊娠为夫所动,则龙门伤,不能持关元,即致胎堕,故《千金》、《外台》诸书治胎落,有灸龙门者。

白虎病考

唐宋人论白虎病,证治不一,猝不易晓。以泉考之,其别有三。一为年神。《病源》卷四十八云:太岁在卯,即白虎在寅。准此推之,知其神所在,小儿有居处触犯此神者,便能为病,其状身微热,有时啼唤,有时身小冷,屈指如数,似风痫,但手足不螈囗耳!又《外台》卷十三,苏孝澄云白虎病,妇人因产犯白虎,丈夫因眠卧犯白虎,其病口噤,手拳,气不出是也。一为粪神。《证类本草》云:白虎鬼古人言如猫,在粪堆中,亦云是粪神。今时扫粪,莫置门下,令人病此。陈藏器云治法,以鸡子揩病者痛处,咒愿送着粪堆头上,勿反顾,不过三次瘥。白虎是粪神,爱吃鸡子也是也。今湖俗名此曰送客人。但古为白虎设,今则沿用而忘所自耳!一为历节风。以其百节皆痛,昼差夜剧,如虎之啮,故名。亦见《外台》。近世谓之白虎历节,治属风家。白虎病须别此三者,斯知古论有条不紊。

羊胫骨考

宋·朱端章《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方》卷七追命散方,治妇人血症,方中有羊胫炭,云即炭中圆细紧实如羊胫骨者,取三四寸,却作十余段,别以着灰同烧通红,淬入醇酒中,如此七遍,烘干为末半两。案《纲目》炭火、羊胫骨下,皆不载此方。独《苏沈良方》小儿吞铁方,剥新炭皮为末,调粥服,炭屑裹铁而下云云,与《谈野翁方》误吞铜铁,以羊胫骨烧灰,煮稀粥食,神效云云正合。而《纲目》卷五十二,采谈方乃入羊部,不云即炭。他书亦未有言羊胫骨如朱说者,则讹以传讹久矣。

四十难义疏

四十难: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声,肾主液。其义难明。泉拟为之疏曰:气之蕴借而征者为色,其发越而透者为臭,其搏击而出者为声,其团聚而流者为液。阳气者升于东,升者阳之始也。尚被阴蒙,不得遽出,蕴借于中,而征中外,则为色。东位肝,故肝主色。

阳气者极于南,极者阳之泄也。盛阳充满,发越于上而为臭。南位心,故心主臭。阳气者衰于西,阳消则阴长,阳不胜阴,反受其烁,则震荡而不靖,于是乎有声。西位肺,故肺主声。阳气者伏于北,伏者团聚而不散,则酿之蒸之而液生焉。北位肾,故肾主液。阳气者和于中央,和者阴阳平。阳主气,阴主质,气与质合而味生焉。中央位脾,故脾主味。五主之义如此。

订正《素问·通评虚实论》经文并补注

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实脉满,是谓重实。

尺肤候周身之寒热。今云大热病,则尺实可知,故下文重虚一段,以尺虚对说。

经络皆实者,是脉急而尺缓也。

今本“脉急”作“寸脉急”。案注脉急,谓脉口急也,是王本原无“寸”字。脉谓脉口,统三部言。尺谓尺肤。候经在脉口,候络在尺肤。后人误以尺缓为切法,因别脉急为寸脉急,而衍“寸”字。若经本有之,注不得截去之。

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今本脉热、脉寒涩“脉”下皆有“口”字。盖涉注中脉口热、脉口寒而误衍,今从《脉经》削正。上文脉急而尺缓也,亦无“口”字。

何谓重虚?脉虚、气虚、尺虚,是谓重虚。

今本脉虚、气虚作“脉气上虚”。今从林校正。案重虚即重实之反,则当脉症亦反。脉虚反上脉满;气虚反上气实;尺虚反上大热病,以尺虚则身无大热可知也。王注言尺寸俱虚,详其词旨,正释脉虚、尺虚,则王本原不误。

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

注:寸虚则脉动无常。“寸”字乃“气”之误。气为脉气。明经文脉虚之“脉”,专谓寸口,尺虚之“尺”,专谓尺肤,而气虚之“气”,则统谓尺寸营运之气,义深且当。杨上善以膻中不足释气虚,终不若王氏之精也。此注与上注尺寸俱虚相印,欲人互推以见义。写者误“气”作“寸”,则难通矣。易一字义了。

尺虚者,行步囗然。

行步囗然者,寒懔不能自持之状。盖尺肤本候周身,尺虚则必身寒,与上文重实之大热反对。缘经不质言而形容之,故浅人不得耳!今因注略,故补明之。

脉虚者,不象阴也。

注:不象太阴之候也。何以言之?气口者脉之要会,手太阴之动也。详王意,读象为像。《易》云:象也者,像此者也。

寒气暴上,脉满而实。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实谓气实也。寒气暴上,则尺虚可知。上文重实、重虚二端,谓尺、气、脉三者之各极一偏者,此节谓气、脉二者,如上重实而尺独异者。

脉实满,手足寒,头热,春秋则生,冬夏则死。

此节承上脉满实,而言其有寒有热者。

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从则生,逆则死。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此气实而脉虚、尺虚者。此经明言尺涩,而以从、逆并言,见尺涩亦有手足温者。可证上文手足寒为气虚,非尺虚,而脉实满、头热,为脉实、尺实也。

消瘅,脉实大,病久不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今本脉实大病久下无“不”字。详注云:久病气血衰,脉不当实大,故不可治。是王本原有“不”字。巢氏《病源》云:消瘅之脉,实牢大者死,细小浮者死。巢说正据此经。而云实牢大,云细小浮,则经“坚”字当在“大”字上无疑。且经文是帝问消瘅虚实,则岐伯当明实脉、虚脉以对之。实坚大是实,悬小正是虚,问答相符。不当反列“坚”字于悬小,致令虚实相乱。浮即悬,牢即坚。

校正《灵枢·经脉篇》经文

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脉经》此下有“外侧”二字。案:经于诸指端,皆不言何侧。然以穴求之,则《脉经》亦得。

入肘下廉。

《脉经》“入”上有“上”字,两通。“下”作“外”。案:阳明行身之前,不应入肘下廉。本经肘囗穴,正当肘外廉,不在下廉,当从《脉经》改正。

从缺盆上颈贯颊。

《脉经》“盆”下有“直入”二字。案经于脉之从此伏行者,通谓之入。本经自巨骨至天鼎无穴,明系缺盆上颈之次,是伏行也。若如今本,似缺盆以前浮行而上颈,于经隧穴道不合。

入下齿中。

《脉经》“齿”下有“缝”字。马注及卷三寒热篇注引皆同,是明时经文尚不误。

颈肿。

《脉经》“颈”作“囗”。案:《素·至真要大论》少阴在泉,民病齿痛囗肿。新校正引《甲乙经》亦作“囗”。盖目下曰囗,本经脉挟鼻孔,正当目下,故有囗肿一症。若缺盆上颈之次,脉已伏行,不得复有肿症。

起于鼻之交囗中。

《素》五脏生成、平人气象注两引皆无“之”字。案:有“之”字则似,“交囗”二字,为脉次之名。详马注云:起于鼻之两旁迎香穴,上行而左右相交于囗中。则经原不衍。

上入齿中。

《脉经》作“入上齿中”,与手阳明入下齿中相对。案:上齿属足阳明,下齿属手阳明,经有明文。若混言齿中,则上下莫辨。且本经自鼻至齿至口,明系下行,何得云上入?起于胃口,下循腹里。

《脉经》“口”字在“下”字之下。《素·五脏生成》注引同。马注亦云:起胃下口,循腹里,则经本不误,传写倒之。

以下髀关。

王注《素·五脏生成篇》引无“关”字。

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脉经》“廉”作“膝”。“别”下有“以”字。案:本经自中指内间分支至外间,不得云下廉。马注正作下膝,则经文本不误。盖上一支入膝髌中,此支不入髌中,而从膝浮行下三寸而别也。“以”字根据此篇通例应有。

善呻数欠。

《脉经》“呻”作“伸”。盖以善伸数欠为一症也。《礼记》云:君子欠伸。若呻为肾病,不应属胃。

则恶人与火。

《素》脉解及阳明脉解“则”下皆有“厥”字,义长当补。

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

《脉经》“欲”字在“动”下,属为句,无“塞”字。《素·阳明脉解》同。盖古本《灵枢》如是。且《脉解》不释“心动”二字,是上属“惊”字为说。

甚。

《素·脉解》于“病至”作“甚”,“甚”作“病至”,与此互异。释经文当从脉解改正。

盖“闭户牖”以上,为卫气自虚之症;“上高”以下,为卫气大实之症。实者病也。如今本则不可通。

口囗唇胗。

《脉经》“胗”作“紧”。案口囗属筋病,与脉病不干。“囗”当为“囗”,谓口生疮,与唇胗同为疡症。囗本俗书,古无口旁,此经原文必作囗,盖即囗之省囗,浅人误认之耳!紧即瘕之假,谓唇疮胗紧,两通。详余所撰《证原》中。

大腹水肿。

案此经皆论症状,不及病因,何独于此言水肿也?《素·脉解》云:所谓客孙络,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彼文是释大腹肿,而无“水”字,亦可见此经衍也。写者以水气门中有大腹水肿之名,因致举烛之误。

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脉经》作“得酸与热,则快然而食”。泉案:“后”与“酸”偏旁相似;“气”或作“”,与“热”相似;“衰”与“食”下截相似。故致抵牾。

心下急痛。

《脉经》此下有“寒疟”二字,疑衍。

不能卧。

《脉经》作“好卧不能食肉唇青”八字。案:胃病则不能卧,脾病则好卧。以此论之,《脉经》是也。余义未详。

股膝内肿。

《脉经》“肿”作“痛”,义长。案:肿,卫病;痛,荣病。所生病下,不应错出卫病之症,当从《脉经》改正。

出肘内侧两筋之间。

《脉经》“筋”作“骨”。

入缺盆。

《脉经》此下有“向腋”二字,义匝。

颊肿颈颔肩囗肘臂外后廉痛。

《脉经》“颊肿颈颔”四字作“囗颔肿颈”。案:《脉经》之文,合于脉道行次,当补“”字,改“颔”字。

下挟脊贯臀。

《脉经》作“下会于后阴,下贯臀”。案:本经所生病中有痔,痔为后阴病,经有生于后之阴症,必有会于后阴之脉。本篇云:足太阳之正,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与《脉经》文合。此经不应脱去,此脉当从《脉经》改正。

头囟项痛。

《脉经》“囟”作“脑”,“项”作“顶”。案:以本经从巅入络脑论之,《脉经》义长。如马本则项痛一症,与下复,非也。

气不足则善恐。

《素·脉解》作“少气善怒”,是气不足,与善恐当平列,“则”字衍也。自饥不欲食以下至此,皆为气不足所生,何独一善恐也?当从脉解削正。

是为骨厥。

《脉经》“骨”作“肾”。

循胸中。

《脉经》无“中”字。案本篇通例,凡言循者,皆系浮行之脉。若胸中则为脉道伏行之次,当注云若入,不当云循也。经无“中”字,显然。马注亦无“中”字。

布膻中。

《脉经》“布”作“交”。案:马注亦作“交”。则经本不误,否则上言布,下言散,岂不义复。

以屈下颊至囗。

《脉经》“颊”作“额”。案本经从耳上角而下,自额至囗,其势顺;自颊至囗,其势逆。

且经果有此环回之脉,亦当云以屈下颊,复上囗,不得如是立文也。急当从《脉经》改正。

下大迎,合手少阳,抵于囗。

《脉经》引此有二文:一作“上迎手少阳于巅”,一本与此同,但无“抵”字。案马注亦无“抵”字,则经本不衍,当削正。至“上迎手少阳于巅”,揆之穴道甚合。盖在阳白、眼隼、目窗、正营、承灵、脑空之次,于马本较备,必当从《脉经》改正。

入小指次指之间。

《脉经》“间”作“端”,义长。盖小指次指即无名指,非是两指,不当云“间”。

还贯爪甲,出三毛。

《脉经》“贯”下有“入”字。案“三毛”无义,根据足厥阴经经文,当为丛毛。

颔痛。

《脉经》作“角额痛”。袁校本作“头角痛,额痛”。案:本经自颊车下颈,不及颔,不当有颔痛一症。其支脉自目兑囗上迎手少阳于巅,必过额无疑,应有额痛一症,《脉经》义长。至“头角痛”三字,即上“头痛”二字之异文,但三阳惟太阳居头之正,得专称头痛,少阳止经头角,自当云头角痛,不当混言头痛也。

循股阴入毛中。

《脉经》“阴”字在“入”字下。案本篇之例,或曰前廉、后廉,或曰内侧、外侧,内廉、外廉,从无以阴阳立名者。根据例当云:循股内廉”,以上文已云“上囗内廉”,故省其文曰“循股”。当从《脉经》更正。

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

《难经》“则津液去”句,“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八字,作“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者”十一字。《脉经》同。“爪”字《难经》作“皮”。《脉经》与经同。“毛先死”《难经》与经同,《脉经》作“气先死”。案:“津液去皮节”无义,《难经》为长。若爪则足厥阴之候,非手太阴之候,不当列此。即《难经》“皮”字,亦与上“皮伤”义复。以经文单承“毛折”二字推之,“爪枯”二字当为衍文。“毛先死”与“毛折”义复。以下四段经文例之,则作“气先死”为的,且与上“气不荣则皮毛焦”允协。又案:上文已云“皮毛焦”,此文复云“皮节伤”,何于皮独详也?古人恐无此重复文法。“皮节”当为“肢节”之误。“肢”古或作“支”,与“皮”形似,故误。

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

《脉经》“则脉不通”四字下有“少阴者心脉也,心者脉之合也”十二字。

《难经》与经同。《难经》“髦色不泽”作“色泽去”,无“髦”字。案:以上下四节经文例之,则十二字当有。此十二字,是释经文以脉不通,候少阴气绝之故,无者传写脱之耳!“髦”字衍。《素·六节脏象论》云:“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是候心者当在面与脉。色不泽谓面色黑,与“故”字紧接,下若有“髦”字,则谓髦发之枯,非谓面色之黑矣。故其以下八字,接得上否?且髦为手太阴之候,何得列此?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

《难经》、《脉经》并作“则脉不荣其,口唇者”,义长。如马本则上下皆不圆,且舌为足厥阴之候,非足太阴之候,自是“口”字之误。

则舌萎。

《难经》、《脉经》并无“舌萎”二字。案:当从彼削正,义见前。

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也。

《脉经》“着”下有“骨”字。案:《难经》云“肉不着骨”,是。经文固有“骨”字。

则筋绝。

《脉经》“绝”作“缩”,义长。

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

《难经》、《脉经》“气”并作“器”。王注《素·诊要经终论》引亦同。《难经》无“脉”字,义长。

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

《脉经》“急”上并有“缩”字,《难经》同,义长。《难经》无“唇青”二字。案:唇为足太阴之候,非足厥阴之候,虽青色属厥阴,而此篇通例,皆纪经不纪色,其为衍文无疑。

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

《脉经》“腕上”作“腋下”。“间”字下有“别走阳明,其支者”七字。案:列缺穴在腕间寸半,不在腋下,疑《脉经》误。意者其正络出腋下,其支络之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者,乃为列缺欤!然鱼际与列缺位不相当,阙疑可也。(案:以他络例之,别走太阴,当从《脉经》次于此。)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脉经》“半寸”作“一寸半”,无“别走阳明也”五字。案考古针灸家说,列缺穴在腕间寸半,于此知经文误倒也,当从《脉经》改正。《脉经》“别走阳明”在“腕上分间”下,故于此无之。

虚则为头强。

《脉经》“头强”作“烦心”。案:手心主脉并无至头者,不得有头强一症。且头强是项筋所生,当属足太阳,列此非也。若“烦心”,则于经“络心系”三字允协,当从《脉经》改正去内踝五寸。

《脉经》“踝”下有“上”字。案:据马注,则经文本有“上”字,今本传写脱之耳!实则挺长。

《脉经》“长”下有“热”字,义长。

同类推荐
  • 岘泉集

    岘泉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黄帝阴符经解义

    黄帝阴符经解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太上洞神三皇仪

    太上洞神三皇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太上九真明科

    太上九真明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凤倾天下:王妃太嚣张

    凤倾天下:王妃太嚣张

    她现代是佣兵之王,嚣张任性,拥有着傲人资质。一次事故让她巧合穿越到同名废材身上,只有惹上强者才可为天辰所护。当她得知一切事情真相,为家族她勇往直前。明争暗夺,她会如何去做?当所有矛头都指向她,她又会如何面对?杀机重重,危机四起,看孟千凝如何上演好戏。(每天更新大家放心阅读,爽文,有吐槽的也可以,希望大家喜欢)
  • 山月不知心底事(宋茜、欧豪主演)

    山月不知心底事(宋茜、欧豪主演)

    同名电视剧由宋茜、欧豪主演。爱是永世不可以忘记的,却是可以放弃的。十七年前的山月下,他说:“我们永远不会分开。”但他还是离开了。向远一直以为,分开他们的是时间,是距离,是人生不可控制的转折。后来她才知道,即使她留住了叶骞泽,总有一天,当他遇到了叶灵,还是会一样爱上那个女人。而年幼逝去双亲的向远改变得了命运,是否也能改变得了爱人的一颗心?
  • Sidetracked

    Sidetracked

    If middle school were a race, Joseph Friedman wouldn't even be in last place—he'd be on the sidelines. With an overactive mind and phobias of everything from hard-boiled eggs to gargoyles, he struggles to understand his classes, let alone his fellow classmates. So he spends most of his time avoiding school bully Charlie Kastner and hiding out in the Resource Room, a safe place for misfit kids like him. But then, on the first day of seventh grade, two important things happen. First, his Resource Room teacher encourages (i.e., practically forces) him to join the school track team, and second, he meets Heather, a crazy-fast runner who isn't going to be pushed around by Charlie Kastner or anybody else. With a new friend and a new team, Joseph finds himself off the sidelines and in the race (quite literally) for the first time. Is he a good runner? Well, no, he's terrible. But the funny thing about running is, once you're in the race, anything can happen.
  • 本草求真

    本草求真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荒都行

    荒都行

    在不远的未来,世界是否还是如现在一般?未知的危机,可怕的病毒,未知的冒险,手控神秘火焰的少年是否可以力挽狂澜?这一切都等着你去发现。
  • 渣女重生记

    渣女重生记

    俞晏是个不作死不会死星人,所以上辈子她把自己作死了。重活一次,她决定不作了,但也发现,想做一个安静的美女纸其实也很难!追夫神马的,不知道有没有速成班,她有钱!
  • 荔枝

    荔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无尽王城

    无尽王城

    在这座神秘的王城,光明与黑暗安静的共存着。悄然间,混沌降临,打破王城的秩序,光明、黑暗的平衡被破坏……那,在最后时刻来临时,能否守住想要守护的一切……
  • 商汤灭夏

    商汤灭夏

    夏王朝统治了大约四百多年,到了公元前16世纪,国势日衰,江山开始摇摇欲坠。夏朝最后一任君主夏桀即位后,统治更加残暴。商部落因为畜牧业发展得很快,到了夏朝末年,汤做了首领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商汤看到夏桀十分腐败,决心消灭夏朝。夏此时已是众叛亲离,而商汤领导有方,所以夏桀的军队很快被打败,桀也遭到了流放。于是,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商汤灭夏》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商汤灭夏的有关内容。
  • 樱花情人

    樱花情人

    《樱花情人》描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异国情缘,感情真挚,故事感人。作品语言细腻,心理描写非常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