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23500000010

第10章

【記】報恩經言。為諸天世人。隨時說法。集為增一。勸化人習。為利根眾生。說諸深義。名中阿含。學問者習。說種種隨禪法。是雜阿含。坐禪人習。破諸外道。是長阿含。分別功德論曰。阿難復思惟。契經文義混雜。宜當以事理相從。大小相次。第一增一。次名曰中。第三名長。第四名雜。以一為首次至十。隨事增上名增一。中者。不大小長短等事。處中道也。長者。說久遠事。歷劫不絕。本末元由。事經七佛聖王七寶也。雜者。諸經斷結。難誦難憶。事多雜碎。令人喜也。然經雖四。所詮同是無常。何則。世間有漏苦果。由惑業集因所感。出世間無漏寂滅。由正助道品所得。眾生不知苦。故不斷集。不慕滅。故不修道。故世尊段段說。一切行無常。不久住法。速變易法。不可倚法。欲令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也。

【補】真寂深義者。無見思虗妄。曰真。離生死遷流。曰寂。乃出世法。故曰深義。長破外道。明正因緣生法。破邪。無二種因緣。

三。方等時。

【記】小機保證偏真。故佛廣啟褒嘆之方。等施彈斥之法。令羞劣慕勝也。

【註】廣談四教。均被眾機。說經既多。處亦不一。故約法立時也。

【記】四教並談。曰方。三根普被曰等。處亦不一。如王舍城。舍衛國。靈鷲山。泥連河等。

【註】若普賢觀稱方等者從理得名。如釋籤六(十五云)此以理等。名方等典。若止觀二(六云)四門入清涼池。曰方。所契之理。曰等。此約行理合論。今是生酥調斥之方等。義應屬事。

【記】四門。即有門空門等。

【備】統紀言。舊釋方等立名。但分事理。未盡其義。今為委釋。光明經言。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光明玄云。方等之教。通於三乘。新光明經言。欲生人天。欲得四果。支佛。欲得佛。皆應懺悔。滅除罪障。安處方等續遺記云。方等之名有二義。若大經從酪出生酥。譬修多羅出方等。此約第三時。名方等。即被一乘四教機。若普賢觀稱方等。乃直明圓理。今以所引。恐謂同普賢觀從理立稱。故引三乘懺悔文定名。的從部教。不專事理也。按舊立論。有三說。一。從事。大經從修多羅出方等。無量義經。次說方等。釋籤生酥。調斥方等。光明經。讀誦大乘方等。光明玄。方等教通三乘。此皆指第三時教。二。從理。普賢觀經。此方等典。是諸佛眼。三。事理並通。止觀曰。般若有四種方法。謂四門入清涼池。方也。所契之理平等大慧。等也。故第三時准四明立義。的從部教定名。不專事理也。今玉師。以統紀方等。從部教說。部教兼於事理。不若以生酥調斥。乃佛化事。從事立名也。然舊立三說內。觀經方等從理。調斥方等從事。並同。今註方等從事理一解。亦小異。以四門入池屬行。故曰此約行理合論辨訛言。生酥調斥。何曾離理。若單屬事。似離理外別有事方等。且覺方等部。有收經不盡之難矣。私謂化事斷不離理。玉師且順舊解。重調斥邊。判屬於事。亦不至有難詞。來哲虗心融會可也。調斥者。調停三乘之心。令得通益。訶斥焦芽敗種。令心慕大。

說維摩。

【註】具云維摩詰所說經。人法立題。此云淨名。亦翻無垢稱。

【記】凡夫染有。二乘染空。菩薩染中。皆不得淨名。居士二邊不著。中道不安。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如蓮華出水。不為所溷。故淨名名焉。此據迹釋。若據本。乃金粟如來現身。萬惡盡消。眾善溥會。淨亦不可名。於不可名中。以淨名名也。無垢。即淨。稱。即名。

思益。

【註】具云思益梵天所問經。網明菩薩答。

【記】經曰。過東方七十二恒河沙佛土。國名清潔。佛號日月光明如來。有菩薩名思益。由我佛宣說寂莊嚴光明。遂放是光。普照十方佛土。故思益梵天來此土。說偈讚佛。興端請益。網明以佛身相。超千萬日月光明為問。故佛放光。思益梵天來。與諸菩薩互相問答。然經明文殊等行。迦葉空生諸聖。皆有酬唱。今獨指網明者。發起是經故也。

楞伽。

【註】翻不可往。

【記】楞伽。城名。在摩羅那山頂。華嚴論云。其山下瞰大海。上大下小。無路可上。城乃眾寶所成。光映日月無門可入。而此山城。為摩婆羅大夜叉王所據。具大神通者。方能升往。喻自覺聖智境界。非言思可到。非寂嘿可通。惟不思議者證入也。

楞嚴三昧。

【註】楞嚴翻健相。三昧。翻調直定。亦云正心行處。

【記】智論云。楞嚴。秦言健相分別。謂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深淺也。菩薩得是三昧。諸煩惱魔。及魔人。無能壞者。調直定。四教義云。通言三昧。名調直定。真諦三昧。離愛見為調直。俗諦三昧。以稱機為調直。中道三昧。無二邊曲為調直也。正心行處。智度論云。一切禪定攝心。皆名三摩提。此言正心行處是。心無始來。常曲不端。得正心行處。則端直也。源洪師言。大佛頂首楞嚴經。翻一切事究竟堅固。當智者時。經尚未來。此指首楞嚴三昧也。

金光明。

【註】金。即法身。光即般若。明即解脫單法立題。

【記】玄義言。金光明。分即三德。皆約性體。具金光明真實名義。謂法性可尊可貴。當體名金。寂而常照。當體名光。大悲益物。當體稱明。

【註】玄文順古。復約譬喻一釋。格他譬法不周。

【記】此因玄文。復約譬釋。故今釋之。玄文明古有三家釋題。一。數論家。金。比法身。光。比般若。明。比解脫。大師破曰。數論但明真應二身。若以二釋三。於論不便。若取經文。無處明三德。若便作義解。何義不通。而獨譬三德。既違已論。又不會經。非今所用。二。地人言。金質有光明之能。如法性從體起用。自有般若解脫之力。但作體用二義。不須分光明異也。大師破曰地論幸明三佛。三佛釋題。於義自便。而棄三身。從體用者。則非論義。若新舊兩本。並說三身。不道體用。亦違己論。復不會經。進退何之。非今所用。三。真諦三藏言。金光明。譬三種三法。謂三身。三德。三位也。譬三身者。金體真實比法身。光用能照。比應身。明能遍益。比化身。譬三德者。金。有四義。一。色無變。二。體無染。三。轉作無礙。四。令人富。比法身常樂我淨四德。光。有二義。一。能照了。二。能除暗。比般若照境除惑。明有二義。一。無暗。二。廣遠。比解脫眾累永盡。普益有緣。譬三位者。金性先有。如道前正因位光融體顯。如道中了因位。明無瑕垢。如道後緣因位。大師破曰。三三之釋。三義不了。且有三過。一。因緣不通。二。有乖圓別。三。不稱法性。破已而即順之。約譬釋言。當知金光明三字。徧譬一切橫法門。乃稱法性無邊之說。徧譬一切竪法門。乃稱法門甚深之旨。方合經王一切遍收。此義淵博。且寄十種三法為初門。謂三德。三寶。三涅槃。三身三大乘。三菩提。三般若。三佛性。三識。三道。此之三法。該括始終。甚深無量。是謂約譬一釋。格他不周也。拾遺記言。譬喻一釋。為諸師解金光明。為世物象用。譬如來深法。諸師雖用譬顯法。其實不知法相圓融。隨名局解。故不能遍喻諸法。大師欲示金光明海。無法不備。無法不融。故順之。以金光明三字。為譬具足。比佛所遊。是則略而十種。廣則一切法門。一一互融。皆不思議。此乃格他譬法不周。廣顯性體圓具諸法是也。

【補】記中以二釋三。己宗則壞。于論不便。此破違宗。若取經文。無處明譬三德。此破乖經。因果不通。因與果相違也。十種三法者。三道。苦。惑業。三寶。佛法僧。三身。法報化。三涅槃。一性淨。即實相。二。圓淨。即惑淨理圓顯。三。方便淨。即善巧淨。三德。法身。般若。解脫。三菩提。一。真性菩提。以此真性為道。二。實智菩提。即能照之智。三。方便菩提。謂善巧化用自在。三佛性。一。自性住佛性。謂真如自性常住。二。引出佛性。謂性由修顯引出。三至得果佛性。謂證得果位顯發。三識謂七識。八識。九白淨識。又一。真識。謂真心。二。現識。變現根身世界。三。分別識。三大乘。一。理乘。謂理性。二隨乘。即智隨理運。三。得乘。即得果。自解脫。得機。令他解脫。三般若。一。實相。即實體。二。觀照。即照智。三。方便。善巧化用。

【註】其如經題。是法非譬。

同类推荐
  • 明伦汇编人事典忧乐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忧乐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环谷集

    环谷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古林如禅师语录

    古林如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题晖师影堂

    题晖师影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三教平心论

    三教平心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摄大乘论章卷第一

    摄大乘论章卷第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查理九世之万物不如你

    查理九世之万物不如你

    //小甜文////微虐向//“我不需要你是个盖世英雄也不希望你有举世无双的功夫更不用你脚踏七彩祥云只愿你能是我一个人的亚瑟”
  • 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先驱(下)

    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先驱(下)

    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而后创作出来的。它既包含客观的现实生活,也包含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因此,文学作品通过相应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承载性,这就是作品的具体内容。 文学简史主要指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跟各国历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历史的发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而文学的发展也形象地记录了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
  • 关于教育的格言

    关于教育的格言

    名人名言是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精辟妙语!名人名言,集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理、简练的语言于一身。读名人名言,如同和名人名家做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就好像聆听圣贤智慧的谆谆教导。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知识放出的异彩。而知识则是从积累而得,从教育中获取,本书涵盖了教育各方面的名人名言,让读者获益匪浅。
  • 从虚无而来

    从虚无而来

    为了永久的和平,就算屠了这片天地又何妨!
  • 赠海东僧

    赠海东僧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挖坟的,给我站住

    挖坟的,给我站住

    传闻阳山龙脉某座墓中有能使白骨生肉的宝物,引起各方盗墓者虎视眈眈。而陈遇为救因癌症危在旦夕的女友,也加入盗墓者的行列,立志要找到宝物。一日,守墓人乌夕夕上街买菜,被潜伏在附近的盗墓者之一秦漠认出,并成功骗走她身上的宝物——能够打开祖先墓穴的钥匙。乌夕夕找到酷似秦漠的陈遇,向他讨要钥匙……
  • 宁远县乡土志

    宁远县乡土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情迷珠三角

    情迷珠三角

    这是一部地域色彩浓郁的长篇力作,作者用六十年的生活积累精雕细刻、一咏三叹地讲述南国水乡少年男女的痴情旧怨,高度浓缩了东莞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既有白手起家的艰辛创业,也有声色犬马的奢靡堕落;既有云雨之欢的爱,也有遗弃背叛的恨;既有同床异梦的痛苦,也有灵与肉出轨的欢愉;追求与挫折,梦想与现实,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揭示了市场经济对人际关系尤其是传统婚恋关系的冲击和扭曲。
  • 走进微生物(生命百科)

    走进微生物(生命百科)

    缉拿传染病的元凶抗菌良药青霉素的发明走进微生物生物分界林耐研究分类系统时,将生物分成了两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但当显微镜应用于生物学后,人们发现了更多新的生物,细胞间的一些微小差异也被一一识别。这样,两界系统也就不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