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圓伏五住。圓常正信。圓斷五住。圓行。一行一切行。圓位。位位相攝。妙用莊嚴。故云自在。四悉普益。故云建立。如止觀一(三)。
【記】止觀云。圓信者。信諸法即空假中。無一二三。而一二三。無一二三是遮。而一二三是照。無遮無照。皆究竟清淨自在。聞深不怖。聞廣不疑。聞非深非廣。意而有勇。名圓信。圓行者。專求無上菩提。即邊而中。不餘趣向。三諦圓修。不為無邊所寂。有邊所動。不動不寂。直入中道。名圓行。圓位者。入初住時。一住一切住。一切究竟。一切清淨。一切自在。名圓位。圓自在莊嚴者。或於此根入正受。或於彼根起出說。或於一根雙入出。或於一根不入出。餘一一根亦如是。或於此塵入正受。或於彼塵起出說。或於一塵雙出入。或於一塵不入出。餘一一塵亦如是。乃至或於此方入正受。或於彼方起出說。(云云)若委說者。只於一根一塵。即出即入。即雙入出。不入出。於正報依報亦如是。輔行云。一心三諦為所嚴。一心三觀為能嚴。於依正二報無不自在。故正受。空功德。出說。假功德。雙入出。不入出。中功德。圓建生眾生者。或放一光。能令眾生得空假中益。得入出。雙入出。不入出益。歷行住坐臥。語默作止。亦如是。
【補】菩薩內自通達即空假中。不動法性而令獲種種益。得種種用。名圓力用建立眾生。問。莊嚴建立。有何差別。答。並是不思議一心三智。能莊嚴法身。名莊嚴外益。於彼名建立。法華云。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度生。即建立也。
【補】圓斷者。不斷而斷。五住惑斷。開佛知見。住大涅槃。故名圓斷也。
二按經顯位二。初總指。
諸大乘經論。說佛境界。不共三乘位次。總屬此教也。
【註】一代教中。唯除鹿苑。顯露無圓。諸大乘經。凡說圓法。皆佛境界也。不共三乘位次者。揀異別教不共二乘。今圓是佛乘。故不共三乘也。
【記】此教說佛境不共三乘者。如經云。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又云。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是也。
二別釋二。初正顯位次二。初通列諸經二。初正列。
法華中開示悟入四字。對圓教住行向地。此四十位。華嚴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此明圓四十二位。維摩經云。薝蔔林中。不齅餘香。入此室者。唯聞諸佛功德之香。又云。入不二法門。般若明最上乘。涅槃明一心五行。又經云。有人入大海浴。已用一切諸河之水。又娑伽羅龍。澍車軸雨。唯大海能受。餘地不堪。又擣萬種香為丸。若燒一塵。具足眾氣。
【註】開示悟入。如前釋。
【記】謂十住。破無明。開如來藏。見實相理。名開。十行。惑障既除。知見體顯。法界眾德。顯示分明。名示。十向障除體顯。法界分明。事理圓融。更無二趣。名悟。十地。事理既融。自在無礙。流注任運。從阿至荼。入薩婆若海。名入。
【註】初發心者。三因性開發。即初住位。二住已去。莫不皆然。故結云圓四十二位。
【記】三因性發即初住者。觀經疏云。分證佛者。初發心住。一發一切發。發一切功德。發一切智慧。發一切境界。不前不後。亦不一時。鈔云。住名發心。發本覺心也。常寂常照。寂照雙融。是本圓覺。即一而三。不發而發。故成三發。皆言一切者。法界無外。攝法不遺。諸佛眾生。色心依正。同一覺體。全體為緣。全體為了。全體為正。緣因發故。了正亦發。了因發故。緣正亦發。正因發故。緣了亦發。蓋三法圓融。發則俱發。緣發名功德。能資成故。了發名智慧。能觀照故。正發名境界。是所顯故。當知初住既爾。後四十一位無不皆然。
【註】薝蔔等者。薝蔔。翻黃華。觀眾生品。天女訶身子之文。淨名空室。表常寂光。
【記】薝蔔。西域近海岸樹。金翅鳥來即棲其上。維摩經云。舍利弗問天女。汝於三乘。為何志求。天曰。以聲聞法。化眾生故。我為聲聞。以因緣法。化眾生故。我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眾生故。我為大乘。舍利弗。如人入薝蔔林。不齅餘香。如是若入此室。但聞諸佛功德之香。不樂聲聞辟支佛功德之香也。末句是輔行文。引表經旨。如輔行云。淨名空室。表常寂光。是故入者。唯齅佛乘。
【註】入不二法門者。彼經三十一菩薩。各說入不二法門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云。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嘆云。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文)須知三十一菩薩。乃以有言言於無言。文殊乃以無言言於無言。淨名乃以無言無言。故文殊歎云。是真入不二法門也。
【記】華嚴疏云。然此經意。前後相成。共顯經旨。若辨優劣。或三重四重。三重者。一。諸菩薩以無二遣二。以言顯說。似有不二可說。對二明不二。非絕待也。二。文殊以言遣言。明無不二可說。令忘言會旨。三。維摩無言顯理。謂本自無言。不待更遣。是為三也。言四重者。文殊以言印彼。又明言即無言。若欲合者。前後三段反覆相成。但為一義。初文殊以言顯無言。次淨名無言印無言。後文殊以言印無言。三段。二人共顯絕言之理。前三十一菩薩。以無二遣二。後二大士以無言遣言。但有二節。若更合者。若無諸菩薩以言遣二。空有絕言。何由顯理。是則前諸菩薩假言顯理。後二大士以無言顯理。言與無言雙忘。皆真不二矣。故雖三節。一致無違。是則皆成圓教法門也。
【註】般若明最上乘者。金剛經云。如來為發最上乘者說。涅槃云。復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大般涅槃佛性之理。
【記】言最上乘者。謂四教有十六門。門門有無量行。所謂藏不如通。通不若別。別何似圓。是以圓教法門。為最上乘也。言一心五行者。聖行品文。疏標不次第行。為三。一標行名。謂復有一行。二人。謂如來。以如來因行。即因人也。三法。謂大乘大涅槃經。大乘即圓因。涅槃即圓果。即因而果。具足無缺。是為一行一切行也。
【補】大論云。從初發心。常觀涅槃行道。當知亦不出一心照十法界。即空假中。即空聖行具足。即假梵病嬰兒行具足。即中天行具足。是為一心五行。一行一切行也。
【註】又經云者。大經云。譬如有人。在大海浴。當知是人已用一切諸河之水。輔行一上(二十七)云。理具諸法。如海水。修觀行者。如在浴也。行攝一切。名為已用(文)。
【記】大經云。菩薩亦如是。修習如是金剛三昧。當知已為修習其餘一切三昧。輔行下。引釋經譬。意明修習即理之圓行。具足一切諸行。猶如浴海。已用諸河水也。
【註】娑伽羅。此翻鹹海。如來龍王。圓頓教雨。為上根性。不雨三教下類之地。
【記】此釋重引華嚴雨車軸雨等文。法譬俱可知也。
【註】首楞嚴云。擣萬種香為丸。若燒一塵。具足眾氣。(文)輔行一上(二十七)云。理性如丸。觀行如燒。諸法頓發。名具眾氣(文)。
【記】此引經以譬圓教之行門。所謂一行一切行。一修一切修。一成一切成也。輔行下。引法合譬可知。
二結成。
如是等類。並屬圓教。
【記】此結文之所歸屬也。言如是者。指確之辭也。等類者。猶言同流也。謂承上法華。華嚴。淨名。涅槃。及首楞嚴等文義。莫不同歸圓教之所攝也。
二別依二經二。初標名顯位。
今且依法華瓔珞。略明位次有八。一五品弟子位。(外凡出法華經)二十信位。(內凡)三十住位。(聖初)四十行。五十迴向。六十地。七等覺。(是因位末)八妙覺(是果位)。
【註】法華但有五品六根。瓔珞具明五十二位。妙樂三(四)云。若云圓位。六即亦足。何須更列四十二耶。以分真位長。故借別位分其品秩。(文)或者據此。謂圓教本無位次。但借別顯圓。然妙樂意以五十二位。在經論中。多被別人。祖師用釋圓位。故云借耳。又有云五十二位名雖在別。圓亦同用。以分淺深。豈可圓教全無位次。大品四十二字。華嚴初住八相。法華五品六根。皆圓義也。故曰顯一理。則始終無二。存諸教。則因果歷然。既稟教修行。安得無位耶。
【記】妙玄云。平等法界。尚不論悟與不悟。孰辨淺深。既論悟不悟。何妨辨淺深。籤云。約理。則證法無名。約事。則不無諸位。故知悟即初住。未悟即住前。既許有悟不悟。何妨論於淺深。成五十二位耶。是則圓教亦有淺深。何言本無位次。四十二字者。補註頌云。阿囉波遮那邏陀。婆茶沙和多夜吒。迦娑磨伽佗闍簸。馱奢呿叉哆若拖。婆車魔火嗟伽佗。拏頗歌醝遮吒荼。華嚴初住八相。解見前文。法華五品六根者。分別功德品明如來滅後。五品觀行位。法師功德品。明六根清淨位。如是等經義。皆明圓位也。
【補】妙玄云。有言圓教頓悟。一悟即佛。無復位次之殊。說十地者。為鈍根耳。如思益云。如此頓悟妙理之學。不從一地至一地。又有云。圓教既是頓悟。初心一悟。即究竟圓極。有四十二位者。為鈍根方便立淺深名耳。又引楞伽云。初地即二地。二地即三地。寂滅真如。有何位次耶。已上悉皆偏釋。而不知法界平等。尚不論悟與不悟。孰論淺深。既論悟否。焉得而不辨哉。檢大乘經明理究竟。無過華嚴。大集大品。法華涅槃。雖明法界平等。無說無示。而菩薩行位炳然。故還約七位。以明圓教之位也。
【註】又揀諸文。開合有四。一。開前合後。如大經三十三天。(住行向為三十。地等妙為三)二。合前開後。如仁王十四般若。(合三十心為三。十地為十。等覺為一。總十四忍轉入佛心。名之為智)三。前後俱開。如大品四十二字。(對四十二位)四。前後俱合。如法華開示悟入。及遊四方。(對。四十位)妙宗上(二十三)。
【記】一開前合後下。指大經。然大經前後各處稱三十三天。疏中並不對位。唯二卷云。如人遠行。中路疲極。寄止他舍。臥寐中大火卒起。即時驚窹。作自思惟。我今定死無疑。即便命終生忉利天。疏開六親義。謂遠行譬理觀。中路譬名字觀。寄止他舍譬觀行觀。即時驚窹譬相似觀。生忉利天譬分真觀起。此譬兩成就。三十二臣。即分真義。若就一主。即究竟義。今準是義。開前合後對四十二位也。然妙玄云。大經明三十三天不死甘露。將臣共服。此譬諸位開前為三十心。合十地為一。等覺為一。譬三十二臣。喻因位。妙覺為主。喻果位。君臣同服甘露。因果俱證常樂。若不以圓位釋之。此文難會也。二合前開後下。仁王經教化品云。是諸佛菩薩本所修行。五忍中十四忍具足。謂信忍。止忍。堅忍。善覺忍。離達忍。明慧忍。炎慧忍。勝慧忍。現忍。遠達忍。等覺忍。慧光忍。灌頂忍。圓覺忍。是也。又云。五忍是菩薩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順忍上中下。無生忍上中下。寂滅忍上中下。名為諸佛菩薩修般若波羅密。乃至云是諸佛菩薩本所修行。五忍中十四忍。疏云。略即五忍。廣即十四。謂三賢是三。十地乃佛地成十四。今合前開後。對圓位四十二也。三前後俱開下。指大品說四十二字。後結云。一字皆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亦入一字。南嶽用表四十二位。初阿字表初住。乃至後荼字。表妙覺。故云過荼無字可說。故今前後對圓家四十二位也。四前後俱合下。指法華云。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譬喻品云。諸子是時。歡喜踴躍。乘是寶乘。遊於四方。天台於是二文。皆對住行向地。今前後俱合。對四十位也。妙宗下。指證四句。文云。用彼大經月愛喻。十五日月。對四十二圓因果位。皆智光增。惑暗減。初之三日。對住行向三十位。初四至十三日。對十地。十四日。對等覺。十五日對妙覺。合前三十。開後十地也。若三十三天同服甘露。對四十二位皆證常理。開前三十位。對三十三天。合後十地。用對一天。等覺。對一天。妙覺極位。用對一天也。若四十二字。字字互具四十二字。對圓證四十二位。位位相收。前後俱開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對圓真因四十位者。前後俱合也。是則與今大同小異。今舉十四般若。明合前開後。舉妙宗。亦明合前開後。是為小異也。
【註】又棱嚴明位有六十。前加三漸次。(名字即)及立乾慧地。(觀行即)向後地前立四加行。并常五十二位。共成六十。
【記】楞嚴經云。云何名三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又云。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執心虗明。純是智慧。慧性圓明。鎣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又云。次成四種妙圓加行。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木。欲然其火。名為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虗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心佛二同。善德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是為四加行也。并常所明十信。名相似即。住行向地等覺。名分真即。妙覺。名究竟即。為六十位也。略明標名顯位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