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26800000004

第4章

尔时塔园中摩哂陀。与比丘一千人俱。敷摩哂陀坐具南向坐。又敷大德阿摽叉北向坐。大德摩哂陀。请阿摽叉为法师。阿摽叉仍依往昔大德优波离无异。摩哂陀。与大僧六十八人围绕法座。王弟比丘。名末多婆耶。与五百比丘俱欲学律藏。悉围绕阿摽叉高座。余诸比丘。与王各次第而坐。于是大德阿摽叉。即便为说。尔时佛住毗兰若那邻罗宾洲曼陀罗树下说律叙。说已于虚空中天大叫称。善哉善哉。非时而雷电霹雳。地即大动种种神变。于是大德阿摽叉及摩哂陀。与爱尽六十人俱。复有六万比丘围绕。于塔园寺中说如来功德。如来哀愍众生三业不善。是故说毗尼藏。以制伏身口意业。如来在世为声闻弟子说律藏竟。然后入无余涅槃。尔时众中。而说偈言

一切别众住  大德六十八

共知律藏事  法王声闻众

爱尽得自在  神通三达智

以无上智慧  教化师子王

光照师子国  周遍无不睹

譬如大火聚  薪尽入涅槃

诸大德涅槃后。诸弟子眷属。名帝须达多迦罗须末那毗伽修摩那。此是大德阿摽叉弟子。如是师师相承展转至今。是故第三集众。众中而问。谁将律藏至师子国。答是摩哂陀。摩哂陀之后阿摽叉。阿摽叉弟子。如是次第受持。譬如白琉璃器盛水。内外明彻水无漏落。诸大德持律藏。亦复如是乃至于今。若人有信心恒生惭愧好学戒律者。佛法得久住。是故人欲得佛法久住。先学毗尼藏。何以故。有饶益行者故。何谓饶益。若善男子好心出家。律藏即是父母。何以故。与其出家令得具足教学威仪。依止律藏自身持戒。能断他疑。若入僧中无所畏惧。若有犯罪依律结判。令法久住。诸法师言。佛语比丘。若受持此律。有五事利。何谓为五。一者自能持戒。二者能断他疑。三者入僧无畏。四者建立佛法。五者令法久住佛说持律人即是功德根。因根故摄领诸法。法师曰。佛说戒律。为欲止恶因。止恶故生不悔心。因不悔心故。得生欢喜。因欢喜故。得生安乐。因安乐故。得生三昧。因三昧故。得生慧眼。因生慧眼故。而生厌污。因厌污故。而得离欲。因离欲故。而生度脱。因度脱故。得度脱智。因度脱智。次第得入涅槃。为欲言故。为欲说故。为依止故。为欲闻故。如是次第心得度脱智。是故殷勤当学毗尼。此是毗尼处说根本法师曰。而说偈言

若人时何故受持  若人将耶若处住

已说此次第今说

此是偈义。今当说律外序也

尔时为初义非一种。我今当演毗尼义。是故律中说。尔时佛住毗兰若。初义者。尔时尊者舍利弗从三昧起请佛结戒。是时佛住毗兰若。尔时者。发起义。是时者。即说其事。何以故。如律所说。尔时须提那与故二作不净故。是时佛因须提那故。为声闻结戒。此是初义。尔时檀尼咤比丘偷王材。是时佛于王舍城结戒亦如是。尔时者。亦是发起义。亦是因义。佛婆伽婆后当解。住者。行立坐卧。毗兰若者。是国名也。那邻罗者。即夜叉名。因夜叉鬼依此树故而号之。宾洲曼陀罗者。此是练木树也。树下者。日当中阴所覆处是也。又言。无风时叶落堕地处是。问曰。如来何以在此树下住。答曰。此树郁茂林中第一。去城不远往来便易。问曰。如来住毗兰若。复言住在树下。如来不应二处住。答言。勿作此难。毗兰若者。往来处也。树下者。即是住处。问曰。优波离何以说毗兰若。答曰。哀愍白衣故。问曰。何以树下住。答曰。为诸弟子顺出家法除贪欲故。问曰。何以依近于国。答曰。为四大故。问曰。前句者。为说法故。后句者。如来欲入静故。前句者。慈悲所牵。后句者。从苦入乐故。前句者。为安乐众生故后句者。自安乐身故。前句者。布施法与众生故。后句者。自除圣利满足。前句者。为众生作桥梁故。后句。为诸天人故。前句者。同众生故。后句者。不与众生同故。前句者。唯佛一人三界独尊。众生因佛故。得大安乐。是谓为一。后句者。因佛生在林中乐树下故。法师曰。此义甚广我今略说。与大比丘僧俱者。大者。因小有大故。所以比丘僧功德极大名为大。复有大义。最小者得须陀洹道故。复有大义。五百大众集故。僧者。等戒等见等智等众。是为僧也。俱者。共在一处。五百比丘者。五百数也。毗兰若婆罗门者。生于毗兰若国。因国号之。婆罗门者净行也。又复婆罗者。知外道围陀书。门者闻也。佛经言婆罗门者。能除烦恼。门者听也。声彻于耳。因他语故而知法。沙门瞿昙者。灭恶法也。瞿昙者。婆罗门以姓唤故。释迦种子者。释迦种者。指示大姓。离释种出家。此是演发心信乐出家也。或有负债出家。或有失国出家。或有贫穷出家。或有避王使出家。如来不如此出家。如是好名闻者。如是足句也。好者。与众善会复言最上。名闻者。赞叹受名。又言令他知之。婆伽者。此是初如来十号。令众生信心于佛。是故法师演出如来功德。阿罗者。是三界车辐。汉者。打坏三界车辐。所以如来打坏三界车辐。故名阿罗汉也。又言。阿罗者杀贼。所以如来杀烦恼贼。故名阿罗汉。又言。阿罗者。一切恶业。汉者。远住三界为车。无明爱缘行者为辐。老死者为辋。受生者为毂。诸烦恼者为轴。无始世界流转不住。佛于菩提树下。以戒为平地。以精进为脚足至心为手。智慧为斧。斫断三界车辐。又言。无始世界者为车。无明为毂。老死为辋。十恶为辐。何以故。不知苦法。若生欲界。因无明故造作三业。若生色界。造作色界业。若生无色界。造作无色界业。于欲界中。缘无明故受识。色界中亦尔。于无色界中。无明缘也。又于欲界中名色。欲界中六入缘无明。欲界中名色。色界中三入。缘于无色界中无明。色界中一入。缘于欲界中六入。欲界中六触。缘于色界中三入。色界中三触。缘于无色界中一入。无色界中一受。缘于欲界中六触。欲界六乐。缘于色界中三触。色界中三乐。缘于无色中一触。无色中一乐。缘于欲界中六乐。欲界六乐者。生六爱。缘于色界中三乐。色界中三爱。缘于无色界中一乐。无色界中一爱。缘处处爱。生于生中。若人于五欲中。我欲行欲自受欲故。身口意不善行具足者。即入地狱。于地狱中。因业故。受生受生。此是业生也。因业生五阴。次五阴老。老者熟。坏五阴者。谓之死也。于三界中我欲。于天上行欲。起立善行。或忍辱因善行故。得生天上。此是因善业故。而复生。有一人。我欲受梵天乐。因乐受故。忆念四法。何谓为四。慈悲喜舍心。忆已具足。得生梵天。于梵天中。生因业故。此是业生。复有一人。我欲生无色界。我次生非想非非想天。恒自入禅思惟。即生此处。此是因业得生。余者次第汝自当知。过去当来二世。皆从无明缘行。我今略说。余汝自广说。无明缘行。此是一品。六识名色六入六触六乐。此是一品。爱取生。此是一品。有老死。此是一品。前品者。过去世也。中二品者。现在世。后品者老死。此是当来世也。取无明缘行者。连得爱受。此不得相离。此五法过去世也。中品六入为初。此是果报。若取爱受者。连得无明。此五法今业生也。有老死者。一切五法。余者六识。为初后悉入。此是当来世生。若分别说者。有二十四种。缘行六识。此二者中间为一品。受爱于二中间为一品。生有者于二中间为一品。合有三品四段。因品故。生二十种本起因缘。如来已见观度。真实知故。以真实智。名为实知。见者。何谓为见。见者达故。名为见也。观者何谓为观。遍知一切。故名为观。以知观见度。如来真实知已。生厌患想。便生离心欲得度脱。先坏三界车轴故。名为阿罗汉。又罗汉名者是应供。问曰。何谓名为应供。受人天供养故。名为应供。昔有梵王。以宝大如须弥供养如来。是故名为应供。尔时世间大王。瓶沙王拘沙罗王等。复种种供养。是名应供。佛涅槃后阎浮利大王。名阿育。复以金钱九十六亿。起八万四千宝塔。复大种种布施。是名应供。余诸大众供养者不可称计。又言。阿罗汉者。罗汉者覆藏义。阿者无也。名无覆藏。何谓无覆藏。譬如世人作罪恒自覆藏。如来于中永无故。名无覆藏。三藐三佛陀者善知一切法故。名三藐三佛陀。言佛陀者。法应知而知。法应弃者而弃。应出者而出。是名佛陀。又言。佛陀复有别义。何者。以慧眼若见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次第明见。是佛陀也。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眼记耳记鼻记舌记身记意记。眼念耳念鼻念舌念身念意念。眼爱耳爱鼻爱舌爱身爱意爱。眼思耳思鼻思舌思身思意思。五阴十观法十思十念。胮胀为初。如是有十段为初。有三十二十二入十八界。欲生为初。九四禅为初。慈为初。复有四无色禅。有四无色三昧。有四十二因缘。逆观老死忧悲乃至无明。次第观乃至老病死苦恼。老病者苦谛。有者集谛。从二者出。名灭谛。知方便灭。名为道谛。如来一一善知一切。是名三藐三佛陀。知者三知。亦有八知。于三界经中说有八知。汝自当知。复次庵罗树经。三昧知神通知六通。合为八知。行足者。或覆藏六识饮食知足省于睡眠七正法四禅。此是十五法。自当知。如来以法行。是故名明行足。如来以此法行至涅槃。是名明行足。不但如来。声闻亦然。如来以知行而足。故名明行足。以知相故。如来得一切智。以行故。名为大慈悲。一切众生惟集苦恼。如来悉知。以大慈悲故。知众生苦恼。而能善说。令舍苦就乐故。故名善逝。是故声闻善逝而行善逝。非恶善逝。又言。行至善处。是名善逝。又行步平正威仪具足无缺。亦名善逝。又往常住不复更还。名为善逝。以阿罗汉道不及。名为善逝。自从锭光佛受记。哀愍众生令得安乐。乃至菩提树下善行如此。是名善逝。不从断见不从常见。身离疲苦不从断常。名为善逝。为一切众生说法无不应时。名为善逝。众生不乐而不说。乐者而说。是名善逝。所说者。皆是真实义。非虚妄义。又一切众生闻之。悉令欢喜。是名善逝。又不说无义语。所说者。皆是有义利益。是名善逝。世间解者。知一切世间法。名为世间解以集谛故。以灭谛故。以灭谛方便故。解世间故。是名世间解。如经所说。亦不生不老不死不堕不住处。我不用行至世间彼岸是名世间解。佛语诸比丘。我未至世间极。我不说苦尽。佛语诸比丘。此身一寻称为沙门。世间集谛。世间灭谛。世间苦谛方便我不用行。而至未至从苦而出。无有是处。又世间者。有三。何谓为三。一者行世间。二者众生世间。三者处世间。问曰。何谓行世间。答曰。一切众生从饮食生。是为行世间。何谓众生世间。答曰。常世间无常世间。是为众生世间。何谓处世间。以偈答曰

日月飞腾  照于世间  光明无比

无所障碍

此是处世间。又言。一世间二世间三世间四世间五世间六世间七世间八世间九世间十世间如是乃至十八世间。问曰。何谓为一世间。答曰。一切众生以饮食得生。是名一世间。何谓为二世间。答名色是为二世间。何谓三世间。答曰。苦乐不苦不乐。是为三世间。何谓四世间。答曰。四食是为四世间。何谓五世间。答曰。五阴。何谓六世间。答曰。六入。何谓七世间。答曰。七识。何谓八世间。答曰。八世间法。何谓九世间。答曰。九众生居。何谓十世间。答曰。有十入。何谓十二世间。答曰。十二入。何谓十八世间。答曰。十八界。此是行世间。如来以一一知。名为世间解。众生烦恼。如来亦解。行亦解。意亦解。小烦恼大烦恼亦解。利识亦解。钝识亦解。善缘亦解。恶缘亦解。应令知亦解。不应令知亦解。生不生亦解。是名众生世间靡所不知。是为世间解。处世间者。问曰。何谓处世间答曰。铁围山纵广二万三千四百五十由旬。周回三十七万三百五十由旬。地厚四那由他二万由旬。在水上水厚八那由他四万由旬。在风上风厚六十九万由旬。是处世间界。又须弥山根。入海八万四千由旬须弥山王高亦如是。以七宝缠。有七山围绕之。而说偈言

由揵陀罗  伊沙陀罗  迦罗毗拘

须陀苏那  尼民陀罗  毗那多迦

阿沙千那  是七大山  围绕须弥

四天王住  天夜叉住  高百由旬

雪聚大山  广千由旬  纵广正等

顶有八万  复有四千  以严饰之

有阎浮树  高二千里  围二百里

枝布方圆  覆百由旬  因此树故

号阎浮地  大铁围山  根入大海

深下八万  二千由旬  高亦如是

常住不坏  都绕世间  月众星王

方圆四十  有九由旬  日王方圆

五十由旬

又天帝释宫。纵广万由旬。阿修罗宫亦复如是。阿鼻地狱亦如是。阎浮利地亦尔。西拘耶尼。纵广七千由旬。东弗于逮亦复如是。北郁单越。纵广八千由旬。一一洲。各有五百小洲围绕。此是铁围山之内。铁围之外中间。悉是地狱铁围无量。世界亦无量。所以佛以无量慧眼。遍知一切。故名为世间解。无上士者。自以功德过于人天故。名无上士。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具足故。名无上士。是故无上与无上等。佛语诸比丘。我不见梵魔沙门婆罗门世间戒定慧解有能及佛者。又无我师故。名无上。调御丈夫者。有应调者辄而调之。何以故。譬如象马[怡-台+龍]悷加之杖捶然后调伏。如来亦复如是。能调伏一切众生。故名调御。昔佛降伏畜生。龙王丈夫。名阿波罗留又。象丈夫。又名纯杵魔朽陀陋阿耆死驱偷魔死驱死驱陀那。如是诸丈夫。佛以善法调伏。令入正法。授三归五戒。人丈夫。名尼揵陀子阇跋。又婆罗门十轲罗娑鸯掘魔罗等。如是无数。复有夜叉丈夫。名阿罗婆迦修至满魔轲罗。诸夜叉丈夫。释提桓因等如是无数天人。以正法调伏之。于修多罗说。佛语寄须。汉言牧象人我调御丈夫。以柔法教一切众生。若其不受者。当以强法教之。若不受者。复当以刚柔教之。若不受者。便不与和合。法师曰。此修多罗当如法广说。故名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师。师者。亦如估客有一宗主善知崄难。问曰。何谓为难。一者贼难。二者虎狼师子难。三者饥俭难。四者无水难。宗主于诸难中。皆令得度到安乐处。故名为师。如来亦复如是。何以故。如来能度众生。令过崄难。何谓为崄难。一者生难。二者病难。三者老难。四者死难。如是诸难。如来能度脱。令得安乐处。故名为师。问曰。佛何以独为天人师。不为畜生师耶。昔如来在世亦为畜生说法。何以独称为天人师。修多罗经说。尔时佛在瞻婆国。于迦罗池边。为瞻婆人说法。是时池中有一蛤。闻佛说法声欢喜。即从池出入草根下。是时有一牧牛人。见大众围绕听佛说法。即往到佛所。欲闻法故以杖刺地。误着蛤头。蛤即命终生忉利天。为忉利天王。以其福报故。宫殿纵广正十二由旬。于是蛤天人。霍然而悟。见诸妓女娱乐音声。悟已寻即思惟。我先为畜生。何因缘故生此天宫。即以天眼观。先于池边听佛说法。以此功德得此果报。蛤天人即乘宫殿。往至佛所头顶礼足。佛知故问。汝是何人忽礼我足。神通光明相好无比。照彻此间。蛤天人以偈而答

往昔为蛤身  于水中觅食

闻佛说法声  出至草根下

有一牧牛人  持杖来听法

杖搀刺我头  命终生天上

佛以蛤天人所说偈。为四众说法。是时众中八万四千人。皆得道迹。蛤天人得须陀洹果。于是蛤天人得道果已。欢喜含笑而去。故称为天人师。佛婆伽婆者。佛者。名自觉亦能觉他。是名为佛。又言知。何谓为知。知谛故。故名为佛。又言觉悟世间。是名为佛。于三达智经自应当知。婆伽婆者。一义利益。二者无上。三者恭敬。四者尊重。何以名恭敬尊重为世间应恭敬尊重。世间有四名。一者随。二者志。三者因。四者号。问曰。何谓为随名。答曰。如世间人唤牛小即犊子。次而丁牛大者唤老牛。此名不定随时而唤。问曰。何谓为志名。答曰。如人持伞持杖。即唤为有伞人有杖人。是为志名。问曰。何谓为因。答曰。譬如贫人因奴得宝故。字奴为多宝。是为因名。婆伽婆者。号名。何以故。非白净饭王作名。非八万眷属作名。非天帝。亦非兜率天梵魔此等作名。何以故。佛语舍利弗。我名号者。非父母作。非八万眷属作。非天帝。非兜率天梵魔天作名。次第解说。于菩提树下。等一切智。真实观见唯婆伽婆。是故佛自作号。无敢为佛作名号者。何以故。佛自观身威德智慧故。现令众生知而立名号。婆伽婆者。婆伽者过。婆者有也。过有故名婆伽婆。又言。贪嗔恚痴颠倒心。不羞不畏优婆那诃(汉言嗔盛)不喜。他好嫉妒虚心曲心[夢-夕+登]瞢心。贡高极贡高醉懈怠。爱无明恶根不善作垢不净。不等记思四颠倒。流结没受五支斗(汉言触为初也)五盖念六斗诤本爱聚众生烦恼。八邪见九爱本十恶法道。六十二见百八烦恼。渴疲极万烦恼。略说五烦恼聚。天人魔梵。如此等众不能毁坏如来。是名婆伽婆。又言。如来能坏毁欲嗔恚诸愚痴烦恼流恶法等。是名婆伽婆。又言。如来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好。相好无比离诸烦恼。天人世间恒欲往生。到已。佛观众生心随所乐。即便为说。是故名婆伽婆。世间伽婆有六种。一者领。二者法。三者名。四者微妙。五者欲。六者念。问曰。何谓为领。答曰。自领心故。何谓为法。答曰。如来法身一切具足故。何谓为名。答。佛名清净。无所不遍故。何谓微妙。答曰。佛身具足一切微妙。观之无厌故。何谓为欲。答曰。佛欲有所至应心即到。佛欲自为又欲为他故。何谓念。答曰。一切众生皆以念心供养故。故名婆伽婆。又言。婆伽婆者。分别义。问曰。何谓分别。答曰。功德为初分别诸法。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四谛六识十二因缘。一一分别关知。苦谛逼迫不定。是为苦谛。着不舍聚。是为集谛。灭苦受。是为灭谛。因缘得出。是名道谛。如是分别故。故名婆伽婆。又婆伽婆者。婆伽者三界。婆者吐。吐三界烦恼故。名婆伽婆。世间有天人梵魔沙门婆罗门。是名世间。天人者。六欲天人。魔者六天。梵者富楼天。沙门婆罗门者。佛法怨家。又天人者。世间诸王亦入天人。又天人者。含取欲界天人。魔者。含取天魔界。梵者。无色梵天界。沙门婆罗门者。含取世间四部众故。所以尔者。收取上下悉入如来功德。悉能通达如此诸处。自以知说法者。自用方便而知。故名自知者。自用慧眼而知。是名为知。又言。知者。知无障碍故。名知。说者。觉令知。是名为说。又言。开一切法故。名说。问曰。佛何以为众生说。答曰。于一切众生生大慈悲故。度无上安乐。为众生说法。或一句或一偈或多或少。是名为说。初善中善后善。其义巧妙纯一无杂一切具足。皆是一味。复言。初品者初善。中品者中善。后品者后善。又言。戒者初善。三昧得道者中善。涅槃者后善。又言。戒者三昧初善。禅定与道者中善。果与涅槃者后善。佛者善觉。名为初善。法者善法。名为中善。僧者善随。名为后善。问曰。何以众僧名为后善。答曰。若闻已不动不摇得圣利故。是名后善。佛菩提者。名为初善。辟支菩提者。名为中善。声闻菩提者。为后善。初说者。闻已即离五盖于一切诸善。是名初善。闻已而随。名为中善。随已渐渐得道。是名后善。如是如来。或多或少而为说法。于多少中亦有初中后善善。义善文字。何以故。如来说法。梵行法梵行道。以种种方便。开示令知。此说有义是名义善。又言善义者句。亦言开示。亦言分别。亦言不覆藏。连句相续不断。是名善义。善字者。能持深义指示深义。是名善字。法辩义辩辞辩乐说辩。唯聪明人能知此理。非愚夫能解。其义深邃唯智者能别。是名善字。美满具足者。义既美满。具足者。义既美满不假卑足。故名具足。开示梵行。问曰。何谓为梵行。答曰。梵天人所行此法。故名梵行。何以故。开示梵行初善。有因缘故中善。义不颠倒后善。闻者欢喜而随。是名开示梵行。问曰。何以名美满。答曰。戒为初五法聚。是名为美满。义之不杂。是故名净。如来为众生说法不贪供养。是名净梵行者。佛辟支佛声闻所行者。是名梵行。善哉如是行相可往问讯。问曰。何谓为善哉。答曰。将众万善故名善哉。亦言。将安乐故。是名善哉。如是者。以足句。行相者。行者所行过人相者相貌具足。可往问讯者。可往观佛。问曰。何谓为观。以两眼视。谓之为观。于是毗兰若婆罗门作是思惟已。往到佛所共相劳问。婆罗门问佛。四大堪忍不。声闻弟子少病少恼四大轻利不。安乐住不。是名劳问。身与婆罗门。共相问答义味次第。心中欢喜忆持不忘。问讯已却坐一面。却者。犹如日转。坐者。身体布地。一面者。在于一边。智慧之人往到宿德所。坐避六法然后可坐。何谓六法。一者极远。二者极近。三者止风。四者高处。五者当眼前。六者在后。问曰。远坐何过。答曰。若欲共语言声不及。大近何过。答曰。触忤宿德。上风何过。答曰身气臭故。高处何过。不恭敬故。当前何过。视瞻难故。后坐何过。答曰。宿德共语回顾难故。婆罗门离此六法而坐。是故律中说却坐一面。沙门者。伏烦恼。又言却烦恼。又言息心。婆罗门者。世间真婆罗门父母不杂。长者者。身体长大亦年纪长大。又言。有威德。是名长者。财富者亦名长者大老者。头发堕落。又言生又子孙展转相生。是名老。朽迈者。皮肤燋皱言语错谬。是名朽迈。年过者。生来已经二三王代职。犹故生存。是名年过。延寿者。年过百岁。是名延寿。至年者。是最后年。是名至年。咄瞿昙沙门何以作。此是婆罗门语。婆罗门到佛所。见佛不起不为作礼不施床座。故作此言。如我所闻。今正见于如来。欲自称身而下余人。佛以慈悲心而答婆罗门。我不见佛于林中生时。堕地向北行七步。自观百亿万天人梵魔沙门婆罗门。无堪受我礼者。观看已而自唱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梵天闻菩萨唱已。即叉手而言。菩萨三界独尊无有过者。菩萨闻已作师子吼。唯我独尊。佛语婆罗门。尔时我未得道时三界已自独尊。何况于今众善功德拜我为佛。云何为汝作礼耶。若人受我礼者。头即堕地。是故汝勿于佛处希望礼拜。是婆罗门瞳蒙无知。向佛而作是语。婆罗门言。若如是者色无味。何以故。有色而已实无味。佛欲调伏婆罗门故。答言。汝言无味。实无味。何以故。如世间人色声香味触。以此为味。如来于此已断。譬如断多罗树永不复生。婆罗门言。若如是者便为贡高。佛答言。因汝语故。即有贡高。何谓我贡高。过去三世诸佛。不为世人作礼。我种如是。是故贡高。婆罗门言。若如此者便无所作。佛答言。如汝所语。我实不作。何谓不作。我不作偷盗妄语欺诳淫欲诸恶业等身口意业。我悉不为。故名不作。婆罗门言。此人便自断其种耶。佛答言。实尔。何以故。三界中一切种种诸烦恼。我皆以断故名断种。婆罗门罔然。不知以何答。更改语。此人可薄不净。佛答曰。如我意者实有不净。有人纵心口为恶者。此是可薄不净。婆罗门便恚言。此人亦闻我语随事而灭之。佛又答曰。三界诸烦恼中我实已灭。婆罗门又言。此人可念不堪共语。佛答曰。实有如此我亦又念。诸愚痴人甚可怜愍。恒为恶业不念修善。婆罗门便生嗔恚骂言。此人当是日夜不眠。思求文章穷世间人。佛答曰。实有如此。何以故。我不入胎眠故。亦不入天上眠故。故名不眠。于是婆罗门以八事讥佛已。如来法王以怜愍心故。视婆罗门眼。欲令服甘露法味而为说法。是时婆罗门心中清净。譬如虚空无诸云翳。亦如日月照诸闇冥。如来以种种方便教化令知。如来自称。我已得无上智慧常住涅槃。向婆罗门言。汝老死至近。来到我所。于汝实有所获。何以故。譬如鸡卵或八或十或十二。问曰。何以三种分别数。答曰。此是足句。亦令文字美满。鸡母伏卵随时回转。伏者。以两翅覆至欲生时。眼见光明以嘴啄[穀-禾+卵]。出已鼓翅呜唤。前出为大为小。婆罗门答前者为大。佛言。我亦如是。何以故。无明[穀-禾+卵]里覆障三界。我以智慧嘴啄无明[穀-禾+卵]。前出三界。此谁大谁小。答言。瞿昙即大。余后句无义。自当知。世间中一。一者无二。三藐三菩提者。无上菩提。问曰。何谓为无上菩提。答曰。若人在须陀洹道。问须陀洹果即为说之。乃至在阿罗汉道。问阿罗汉果。即为说之。如声闻辟支佛佛道。随问而答。故名无上菩提。是故我最大。鸡母伏卵随时回转。佛在菩提树下。观四谛法。苦空无常。佛语婆罗门。我正勤精进。而得无上最大。非懈怠放逸心。我以勇猛正勤精进。于菩提树下以四精进。何谓为四。一者正。二者不急。三者不宽。四者不置。以法而得无上道。不柔者不住。起心者于所观处行。不退者不疲劳。三昧心者一心。又言。善置心为三昧故。即成一心不过不逸。此是初善法。以此法故。得初禅定。从初禅定次第至三达智为极。佛为欲出无上法故。律中说。佛言。婆罗门。我于欲中清净恶亦复清净。问曰。何谓为欲。答曰。贪欲欲。欲贪欲。欲思欲。此是欲名。何谓诸恶法者。答曰。欲狐疑。此是名恶法。如来于此二处而得寂静。又问曰。何谓欲中清净。答曰。离欲亦言弃欲。何以故。初入第一禅定者。无明是欲傥。欲是禅定怨家。已弃欲故而得禅定。是谓为怨家。欲与恶离者禅定而来。欲恶灭已禅定即起。如是二句义自当知。又有三静。身静心静覆静。是为三静。此三静者。亦入前二句静。问曰。何谓为欲。答曰。欲有二。一者处欲。二者烦恼欲。问曰。何谓处欲。何谓烦恼欲。答曰。处欲者。心着色处。烦恼欲者。令人至欲所。此后二句者。正着所解。前句者。为弃乐欲。后句者。从烦恼出。如是欲处烦恼欲。于其二中心极清净。又言。前句除欲处。后句者。除烦恼欲。前句者。除因缘动摇。后句者除痴相。前句者着净。后句止欲。如是次第自当知之。问曰。贪欲者。贪即是欲。贪别欲别。答曰。归一。何以故。一切诸恶法理归一。然分别各异。又律中说。贪者烦恼。欲者欲处。亦如三昧贪欲怨家。欢喜者。是嗔恚怨家。思者。是睡怨家。安乐者。是动疑怨家。度量者。是狐疑怨家。亦如初禅者贪欲怨家。贪欲者含入五盖。诸恶法者含取诸盖。何谓为诸盖。答曰。三毒根五欲五尘邪贪。后句。着处分别诸尘嗔恚痴流法。前句者。欲流欲着欲泉欲受杀心结欲。后句者。诸流泉受着。前句者诸爱等。后句者无明等。前句者贪等八心受。后句者四不善心起。如是欲中清净恶亦清净。念思者何谓为念。答曰。动转。何以动转。于观处初置心。是名念。问曰。何谓为思。答曰。诸禅人以心置观处。中心徘徊观处。又言。思者。研心着心连心。譬如钟声初大后微。初大声者如念。后微者如思。如鸟翔初动后定。动者如念。定者如思。如蜂采华。初至如念。后选择如思。初禅有五支。何谓为五支。一者念。二者思。三者喜。四者乐。五者定。是为五支。犹如大树有华有实。亦如初禅有念有思从静起。问曰。何谓为静。答曰。离五盖是为静。喜乐者喜者满。何谓为满。身心喜满怡悦边味是喜。乐者。弃除二苦身苦心苦。是名为乐。乐者着其想味。又问曰。何谓为喜。答曰。心肥壮其想希好。是名为喜。乐者得而受之。又言。两法不得相离。若有喜者则有乐。乐则有喜。喜者含入行阴。乐者含入受阴。如人涉道渴乏无水。闻有水处即发喜心。是名为喜。到已饮水洗浴。是名为乐。初禅定者。初者第一禅。定者善烧。亦言禅师所观法。何谓为善烧。答曰。极能烧覆盖。又言断烦恼。亦言见。何谓为见。答曰。观见法相。接取威仪八三昧法。何以故。迦师那阿揽摩那(汉言三十八禅定)相。观迦师那阿揽摩那故。名为禅定。此是见道果。何以故。为观相故。何谓为观相。观无常故。以观故成道。以果观灭谛。是故名禅定为观相。律中所说。问曰。何谓为初禅。答曰。有念有思有喜有乐有定。是名初禅。如人有物。如人有眷属。置物已。置眷属已。有余名无。答曰。无余名。禅定亦如是。置念置思置喜置乐置定。更无余名。即是禅定。譬如军阵有人兵象马攻具。名之为军。人兵象马攻具散去。即无军名。禅亦如是。置上句五法。即无禅定名。入者。至亦言成就。住者。于菩提树下以禅定而住。佛于菩提树下坐观何等。观出息入息。问曰。有余禅无。答曰。亦有。法师曰。禅定法。于静道经中。我若广说。其义深远则为纷纭。于阿毗昙毗婆沙汝自当知。今所说者正论毗尼毗婆沙。余者稍略说。是禅定第一品

念思灭者。念思此二法过。入第二禅定。第二禅起。此二法即灭。何以故。为过二大支故。名为第二禅定。又言。第二禅定中。无初禅定法。有余法。初禅定中触法为初。此中二大支已过。即得第二禅定法。是故律中说。念思灭入第二禅定。内法者现。问曰。何谓为现。答曰。现者从身生。清者无垢也。禅亦名清。何以故。如青衣。因有青色故。名青衣。禅亦如是。因有清法故。谓之清禅。问曰。何以名定清。答曰。念思是动之根也。念思已灭。名即清净。一相者一法起。问曰。何谓一法起。答曰。为不顾念思故。是名一法相。亦言无上。又言一相者。念思已离。亦言无双。是名一相。问曰。一法相者。何以名为一法相。答曰。三昧是也。问曰。何谓为三昧。答曰。一心无二。亦言定亦言不动。是故第二禅一相。何以故为名故。问曰。何谓为名。非我亦非生气是名名也。问曰。初禅无清耶。答曰有。若尔者初禅亦名一相。何以止名第二禅名一相。答曰。念思动水动浪起不见面像。亦如第一禅。有念思心不清故。是名非一相。何以故。三昧不明故。问曰。第二禅三昧。何以独明了。答曰。为心净故。从三昧生喜乐者。此是从初禅定三昧生喜乐也。此是第二禅定。第二者数也。如初禅定有五支。第二禅定有四支。何谓为四。一者清。二者喜。三者乐。四者一心。若广说有四。略说有三。如经文所说。何时三支起喜乐一心耶。法师曰。我今证一句。余自当知。此是第二禅定品竟。离喜者。问曰。何谓为离喜。答曰。薄喜亦言过喜亦言灭喜。是时念思灭已喜又更起。问曰。第二禅中以论念念思灭已喜。何故更重而说耶。答曰。欲赞第三禅故。所以说之。何以故。譬如第三道邪见不灭。于初须陀洹道以灭。今于第三道中又说。何谓为赞。第三道故。此中亦复如是。舍而住者。何谓为舍。答曰。舍者。是平等见不偏见不党见恒大健舍。是第三禅。又曰。舍有十种。问曰。何谓为十。一者沙浪求舍。二者梵魔求舍。三者菩提等舍。四者毗梨求舍。五者行求舍。六者触求舍。七者观求舍。八者末阇求舍。九者智求舍。十者清净求舍也。此十种舍善。处处地人心观因一相。以略说故。于沙利耶中昙摩僧伽诃尼耶中净道道中三处中。已广说自当知。我若于此毗尼中广说者。即为乱多。问曰。十舍者。取何舍耶。答曰。取末阇求舍。问曰。何谓末阇求舍。答曰。不知他事因喜而生。问曰。初禅第二禅。此二处无末阇求舍耶。正三禅有也。答曰。初与第二禅亦有。然犹微不现。何以故。念思喜蔽故。第三禅中念思喜已离故得现耳。正思知者。问曰。何谓为思。答曰。心多生想故谓之思也。知者。问曰。何谓为知。答曰。洞达知也。问曰。何谓为正思。答曰。正思者。不忘亦言识。又言起相知者。问曰。何谓为知。答曰。择也。亦言聚又言广。此略说。末阇中自当知之。问曰。初禅定无思知。答曰有。何以故。若无思知者。从何往者初法也。问曰。初禅中何不现思知也。答曰。犹大钝故。譬如磨刀初钝后利。思知亦复如是。初观禅中犹大钝是故不现。亦如人[(殼-一)/牛]乳驱犊不远时时复来。亦如第三禅定乐离喜不远。若无思知守者。即与喜合。思知守之。数强者即离。乐者无上乐极乐。何以故。思知守故。义文如此。自当知之。以身知乐者。问曰。何谓为身。答曰。名色身。以名色身故知乐。何以故。乐与名色身合。两理相合极为美味。以知以美味相着故知起觉之。是故以身知乐者。善人言舍有思住乐。问曰。何谓为善人言。答曰。佛辟支佛声闻。为第三禅人说第三禅因缘。是名善人言。何谓为言。答曰。开视为说为分别亦言赞叹。问曰。何谓舍思住乐。答曰。为欲入第三禅定故。云何入。为极乐故。以极乐美满故。于第三禅定而舍之。令喜止不起。是名有思。何以故。为善人所念所入乐。乐纯无杂是善人所赞叹。是义本说舍思住乐。善人赞叹如是。入第三禅者。如入第一第二。第三禅亦如是。所异者。第一有五支。第二有四支。第三有二支。如经本所说。问曰。何时二支出于第三禅定中答曰。乐一心。此第三禅品竟

同类推荐
  • 毛詩多識

    毛詩多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绛囊撮要

    绛囊撮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Trees of Pride

    The Trees of Prid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清奏疏选汇

    清奏疏选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宋宣和遗事

    大宋宣和遗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听说,爱情回来过

    听说,爱情回来过

    从十七岁到二十七岁,漫长的十年。苏陌用一个女子生命里最美好的年华去爱他。三年等待,等来他婚纱照一张,附言:从此你自由了。苏陌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原本以为时过境迁,梦里的人摇身一变,成了男友亲妹的未婚夫。从此抬头不见低头见。苏陌想,是他不要她,她怕什么?*顾子铭长这么大第一次被嫌弃是在苏陌继父那里。那个地质学教授端着眼镜一板一眼的对苏陌说,有钱有权还有色的二世祖,99%都是钻石王老五,花心大少,比皇帝还不靠谱。苏陌解释:皇帝佳丽三千好歹还有个花名册,见不到至少也知道皇帝在哪儿。现在世界那么大,诱惑那么多,谁知道二世祖歇在哪儿,小三小四小五一路排下去有几个?顾氏集团太子爷顾子铭怒从心头起。想做我的女人,没本事守就别来抢。后来他才知道,有些人从一开始就不需要守,不需要抢。*爱情和时间一样,是一场浩大的劫难。骄傲如顾子铭,固执如周文远,迟钝如苏陌,都无法躲过这场劫难来袭。那么就不要躲好了。*谨以此文,纪念遗失的过去。青春不朽,因我们那般执着过。小安新浪微博:雁心匪石,http://wkkk.net/u/5320547476/home?wvr=5&uut=fin&from=reg#!/5320547476/profile?rightmod=1&wvr=6&mod=personinfo。因为没用过微博,所以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网址,囧。
  • 冷案重启

    冷案重启

    警界新人甘凤池因热血冲动被“发配”到处理疑难悬旧案的冷案科,他原以为自己只是负责整理那些陈年旧档,没想到一具山间意外发现的白骨,将他和科长萧兰草拖进了一个无尽的犯罪深渊。女友被杀,知名女律师在别墅离奇死亡,凶案开始接二连三地发生,而他和萧兰草锁定的嫌疑人却被证明不可能犯罪,一切都开始变得越发扑朔迷离……离奇失踪的少女,地窖的无头残尸,黑暗的犯罪组织……甘凤池每打开一个陈旧的档案,就有一个曾经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诡谲迷案,就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在他眼前一一展开。而让他更想不到的是,比真相更加血淋淋的,是诡谲的人心。
  • 寂寞的心(中国好小说)

    寂寞的心(中国好小说)

    孤独寂寞的灵魂,在意外中相遇。鲁新奇在寂静的夜晚接到了陌生女人的电话,互诉对婚姻的迷惘;潇扬在雨夜邂逅带墨镜的女子,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陈小绮偶遇街边少女,共同拾起过去的温暖记忆。人生并非寂寥落寞,就算失意也不必感到绝望。三段意外的人生插曲证明着:我们所爱的人们永远会在身边相伴,即便是陌生人也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相互慰藉。无需为困窘的处境太过紧张,美好的人生才刚刚起航。
  • 滴血的十字

    滴血的十字

    新区教堂刘牧师在一次布道中意外死亡,失去意识之前,口中喃喃“圣母”。此后,蹊跷的事接连发生。一位女同工死在家中,法医给出的死亡诊断却似是而非……无业游民朱古力和刑警队金队长奋力追查,但始终未触及真相。然而随着方长老被杀,他们似乎幡然醒悟,但真相就是如此吗?
  • 生理健康必知手册

    生理健康必知手册

    《青少年安全健康自我保护丛书:生理健康必知手册》主要内容包括:生活与健康、穿“衣”健康常相依、“食”以洁为先、健康为安“居”之首、旅游与健康、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习与健康、用耳卫生、科学用脑、运动与健康、体育锻炼与人体、青春期性保健、疾病与生理健康等。
  • 丞相如此多娇

    丞相如此多娇

    他,是苏国未来的君主,是天之骄子,是苏国百姓的太阳。她,是女扮男装的将军府小少爷,太子的忠实小党羽。当腹黑的他遇上贪财内敛的‘他’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让孟丞相带你玩转几朝风华,定乾坤!统山河!肚里锦绣愧煞男儿。。——————————————————推荐新文《代战亦君》,同样是女扮男装的文,感兴趣的亲们可以看一看哦~代家有子名代战,废物无能,天生紫瞳,传为妖怪,不学无术,终日莫言,五岁时,舅舅惨死,祖母姑姑相继遭人毒手,一场大火从此失去踪迹。时过境迁,江山几转,昔日废材,浴火重生,霸气回归,绽放惊世异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世人闻其名纷纷躲避如鬼魅。曾经所受过的,我必要万倍还回,挫骨扬灰,难消我心头所恨,敢欺我瞒我负我之人,就要有死的觉悟。*****十年前,洛神教主风光无限不可一世,坐于高台,余光撇着台下的小小身影,“前几天我养的狗死了,你便顶了它的名,叫洛千吧。”狗名吗?代战勾唇,紫眸沉沉,波澜不惊,“谢教主赐名。”十年后,高台坍塌,教众反叛,洛神教主目容眦裂,手脚尽断。“洛千,你个狗东西!有种杀了我。”妖异紫眸,无惊无喜,“谬赞谬赞,教主你怎么能死?洛千受你命名之恩,自然要给你颐!养!天!年!”*****折扇一摇,洛千看着粪坑里的人,紫眸里满满的惊讶,“哎呀呀,这谁呀,样子看起来,颇有几分眼熟呀。”墨泽自然和道,“千少糊涂,这是大名鼎鼎的白三白少爷。”“哟,是白三白少爷,为何在粪坑里?”看他满是疑惑的眼,围观众人头上乌鸦飞过,默,千少,这不是您老踢进去的吗……..但想到此人锱铢必报的手段,众人齐道,“许是他自己不小心,滑下去滴!”洛千点头,笑的满意,“原来,如此啊,白少爷,真是不小心。”*****代征看着眼前的少年,只觉得他比阎王还可恨,表面却笑道,“战儿,按理说你应该称我一声姨夫。”折扇一合,笑意不再,“畜生、走狗、代家牲口,臭狗屎,任选其一。”紫目清冷如魔,“本少,没有亲人的。”*****表示简介无能,大人新坑,1V1,各位客官请上座,小二泡茶。
  •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正鉴于此,我们择取古本、兼采众本,精校精审,荟萃众家之长,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编成。《易经》的六十四卦详解,是全书主体。按经上、经下分为两章,每卦独成一节,各节皆有原文、译文、解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或可先窥其门户,后登其堂奥,由浅入深,从而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本书在保持了传统《易经》的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努力为读者提供可以深入阅读的平台,以期让每个读者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读出属于自己的一本《易经》。
  • 黑猫公馆:灵异事件簿

    黑猫公馆:灵异事件簿

    【新书《神婆鲜妻:总裁你有桃花劫》已发布,求支持】身为专业不过关,技术不达标的末等天师,阎小艾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提倡科学抓鬼,科技为上,却偏偏有个古板黑猫老板,非逼着她考证,考证,考证!拜托上学已经很累了,抓鬼还要持证上岗,伤不起啊!黑猫大大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本事怎么去抓鬼?阎小艾虽然我专业不达标,但我还是一个爱岗敬业的抓鬼小妹,BOSS求不扣工资!
  • 望向天行

    望向天行

    修仙之人,切不可有七情六欲,主修灵,辅修生死道逆天行,主修罗顺天行,主修佛天若行,苦行僧三千世界,唯吾独尊!问天!!!
  • 绝世天师

    绝世天师

    存在了亿万年的上古神尊竟然转身成了一个普通少年……“你这是什么绝世功法,不行,不行,我教你一段。”“这也配的上上古神丹,你看炼制这个废丹都比你强。”“在我面前不要妄称美女,你恐怕对美有误解。”“别说神兽在我面前像条狗,以前神兽给我当狗我都不要。”拥有亿万年经验的李长生,开启一段重回巅峰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