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门第三明四门入理者。寻真性实相之理。幽微妙绝。一切世间。莫不能契。但以大圣明鉴通理之门。乃于无言之理赴缘以教为门。是以禀教之徒因门契理。故法华经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又云。其智慧门难解难入。净名经明。诸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即其意也。今略以五意解释。一略辨四门相。二正明四门入理。三明四悉檀起四门教。四约十法成四门义。五明信法两行四门不同。第一略辨四门相者。门者以能通为义。佛教所诠正因缘四句法。通行人至真性实相之理。故名为门。若外人邪因缘无因缘法四句。因此四句各见四种邪法之理。因此生十四难六十二见。起诸结业沈轮生死。此是邪道四门。今所不述。若佛法四门。即是正因缘四句法。能通行人同入第一义涅槃也。故大智论云。四门入清凉池。又般若如大火炎四边不可触。又云。般若波罗有四种相。即四门别义。仰寻佛法既有四教不同。今约四教明门各有四门别。一三藏教四门。二通教四门。三别教四门。四圆教四门。一明三藏教四门即为四。一有门。二空门。三亦有亦空门。四非有非空门。一有门者。即三藏教明正因缘生灭之有。若禀此教能破十六知见。见阴界入一切有为诸法。悉皆观无常苦空无我。得世第一法发真无漏。因有见真有即第一义谛之门也。故大集经云。甚深之理不可说。第一义谛无声字。陈如比丘。于诸法获得真实之知见。此即诸阿毗昙论之所申也。二明空门者。即是三藏教明。折正因缘假实法生灭入空。若禀此教能破假实之惑。见假实空发真无漏。因空见真空即第一义之门也。故须菩提在石室观生灭无常。入空因空得道。名见佛法身。恐此是成实论之所申也。三明有空门者。即三藏教明。正因缘生灭之有空。若禀此教能破偏执有无之惑。见因缘有空发真无漏。因有空见真有空。即第一义之门也。此是迦旃延。因此入道故作昆勒论。还申此门也。四非有非无门者。即三藏教明。正缘生灭非有非空之理。若禀此教。能破有无边邪执见因缘。非有非无发真无漏。因非有非无。见真非有非无。即第一义之门也。恶口车匿因此入道。未见论度。有人言。犊子阿毗昙申此意也。彼论明。我在第五不可说藏中。我非三世即非见有非无为法。即是非见空也。此恐未可定用。二明通教四门者。即是智度论明。一切不实。一切亦实亦不实。一切非实非不实。佛于此四句。广说第一义悉檀。中论明此四句。皆名诸法之实相。即通教明。正因缘法如梦幻响化水月镜像体法即空之句也。若三乘共禀此教。而根缘不同。各于一句入第一义。故四句皆名门也。此具如青目注解。又注云。诸法实相有三种。故知。此四句门即是三乘同入此四门。得见第一义也。三明别教四门者。若用中论亦名为假名。而辨四门者。即别教之四门。大智度论四句亦得也。此别教四门意。正出大涅槃经。但多散说。约乳明四句譬。即是别教四门也。若明佛性如乳有酪性石有金性。力士额珠。即是有门。若明石无金性乳无酪性。众生佛性犹如虚空。大涅槃空迦毗罗城空。即是空门也。涅槃经又云。佛性亦有亦无者。即云何为有。一切众生悉皆有心故。云何为无。从善巧方便而得见故。又譬如乳中亦有酪性亦无酪性。即是亦有亦无门也。若明佛性即是中道。百非双遣故。经譬云。乳中非有酪性非无酪性。即是非空非有门也。别教菩萨。别禀此四门之教。因见佛性住大涅槃。故此四句之教。即是别教之四门也。今一往约涅槃经文分别别教四门之相。但此经文。或可是圆教四门。至下圆教四门。自当料简同异也。问曰。若别教四门。但出涅槃经。若尔前诸摩诃衍经。何意无别教四门也。答曰。大涅槃经。是解释前教之经。此前诸摩诃衍岂无别教四门。具出经文事盛繁也。四明圆教四门者。四门明入佛性第一义。一往与别教四门。入第一义谛。见佛性得常乐涅槃。名义是同。细寻意趣有异。问曰。以何相知异耶。答曰。分别有异意乃多途。今略约圆教七义分别。即知别教四门。与圆教四门有殊也。七义者。一若明一切法即真性实相。佛性涅槃不可复灭。而明四门者。即是圆教四门也。二若初心即开佛知见圆照而辨四门者。即圆教四门也。三若明不思议不断烦恼圆入涅槃而辨四门者。即是圆教四门也。四若明圆行而辨四门者。即是圆教四门也。五若明圆位而辨四门者。即是圆教四门也。六若明圆体而辨四门者。即圆教四门也。七若明圆用而辨四门者。即是圆教四门也。第二正明四门入理者。若外人四门心行理外诸颠倒想与颠倒理相应。不得入真性理。所以者何。随心异故见理亦异。是故各说。谓得一究竟道因起诤论也。今明佛法四门。皆得入一理。但有二种不同。一者三藏通教两种四门同入偏真之理。二者别圆两教四门。同入圆真之理。一明三藏四门通教四门。同入偏真之理者。各因四门同入偏真第一义。得二种涅槃是同也。理虽是一而门有异者。既有巧拙两度之殊。故有两种四门能通之别也。真理无二故所通至理是一也。譬如州城开四门使君是一而从四门入者。门虽有殊而所见使君只是一也。三藏教四门。如从州城四边偏门。而入通教四门如从四正门而入。偏正虽殊入见偏真第一义谛。得二种涅槃是一也。二明别教四门圆教四门。同入中道实相真性理者。各因四门而入见实相佛性。得常乐涅槃是一也。理虽是同而门有异。教门既有偏圆之殊。故有两种四门能通之异也。佛性真理不二故。所通之真性理是一也。譬如台城有四门。门虽不同所见天子是一也。别教四门。如从台城四边偏门而入。圆教四门如从四正门而入。偏正虽殊入见真性解脱实相之理是一也。第三明用四悉檀起四门之教者。若外道四门皆不见根缘。执心取相定说。如旧医常用乳药治一切病。此不因四悉檀而起四门也。今佛法四门。皆因四悉檀而起也。一明悉檀起三藏教四门。二明悉檀起通教四门。三明悉檀起别教四门。四明悉檀起圆教四门。一明四悉檀起三藏教四门者。即是生生不可说。有四悉檀因缘。亦可得说。一明用四悉檀起有门者。若众生心乐有法。即用世界悉檀。说毗昙有门。若宜闻生善。即用各各为人悉檀。说于有门。若执无因缘邪因缘。或执空取着起诸结业。即用对治悉檀为说有门。若闻即是悟见第一义。即用第一义悉檀为说有门。如拘邻等五人。闻说四谛即见第一义谛。得须陀洹果。若不能用四悉檀赴缘而说法者。即是差机说法是众生怨。天魔外道一手作诸牢侣。涅槃经云。说法者诸佛之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也。二明用四悉檀起空门者。类前有门用四悉檀起空门义即成也。而诸成论师云。毗昙有门。但是调心不能得道。成实见空乃得道耳。诸数论师云。我用小乘明义见有得道。汝采用大乘明义。故说见空得道今谓此并不得三藏教意。大集经云。常见之人说异念断。断见之人说一念断。二见虽殊得道无异。大智论云。声闻经中处处明法空义。岂得言见空得道明大乘。今约此四悉檀意作成坏义。数人四义成。成论四义坏。成论四义成。数人四义坏。是则成坏敌等。何者是成论成。何者是数人坏。若解三藏教巧拙度。则成论空门义成。数人有门义坏。三明用悉檀起有无门者。类前有门用悉檀意。则有空门得道。故为毗昙论之所通也。四明用悉檀起非有非无门者。亦类前有门。用四悉檀意可见也。二明用悉檀起通教四门者。通教四门。虽如幻化但有名字。即是生不生不可说。而众生四种根缘不同。若用四悉檀赴缘。即得起四门也。用四悉檀起通教类前可知也。三明用四悉檀起别教四门者。不生生不可说。以四悉檀因缘故。得赴缘起教说四门也。但地论师明。阿梨耶识是如来藏。即是用别教有门。入道三论人云。汝是不见真空亦是唼水义。三论师明诸法毕竟无所有。此是别教空门。地论师云。汝是外人冥初生觉义。亦是黄蜂黄[虫*巢]义。执诤不穆何可融会也。今谓此是不得别教四门之意。不知四悉檀。说此有空两门义也。四明悉檀起圆教四门者。不生不生不可说。以四悉檀因缘。起圆教说四门也。第四明约十法成四门义者。外人亦说。四门但不为十法所成。故诸颠倒流转生死不得解脱。今佛法四门。皆为十法所成必得涅槃。故不同外人也。就此即为四。一十法成三藏教四门。二十法成通教四门。三十法成别教四门。四十法成圆教四门。一明十法成三藏教四门者。四门即为四。一明用十法成毗昙有门见有得道者。十法名目具如前出。但知正因缘法成见有得道者。知无明因缘生一切法。破一切外人计无因缘邪。因缘生一切法也。二真正发心成见有得道者。知无明因缘。有三界一切生死苦。觉悟心生欲断无明结业正求涅槃。此心真正过一切天魔外道之心也。三止观进行成见有得道者。因止观能发无漏定慧。不同外人不知。攒摇乳酪犹难得。况复生苏。四破法遍成见有得道者。用生灭无常破身边二见。单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六十二见无量诸见。皆知从无明因缘生。心不爱着。涅槃经云。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缘生。从缘生法悉皆无常。云何外道有常乐我净。如此诸见四颠倒悉能遍破不同外道也。五善知通塞成见有得道者。知无量诸见皆有道灭故为通。悉有苦集故为塞。不同外道如彼虫道。不知是字非字也。六善修三十七品成见有得道者。三十七品调适行。对涅槃开三脱门。不同外人。如佛为须跋陀罗。经中作狮子吼八正道。外人尚无一分决定。不得四沙门果也。七对治助开成见有得道者。五停心观发诸禅定背舍胜处。不同外人。根本味禅定起爱见慢之三病也。八善知次位成见有得道者。知七贤七圣之位。心不叨滥起增上慢。不同外人。戒取见取计生死法为涅槃也。九安忍强软两贼成见有得道者。能忍八风内外三障四魔。心不退转。不同外人不能安忍微细遮道法也。十顺道法爱不生成见有得道者。四善根人发得善有漏五阴。大涅槃经说。我弟子有外道则无。若不生法爱。则不顶堕进入忍法成世第一法。发苦忍真明十六刹那证须陀洹果。若入超果即成罗汉。故知十法成见有得道。声闻乘辟支佛乘乃至大乘。故知毗昙见有得道。此非虚说也。二明十法成空门。三明十法成有空门。四明十法成非空非有门。悉得见第一义。证二种涅槃类。有门有十法所成意可知也。今佛法中义学坐禅。若不深得此意。但言见有见空得道。与外人有何殊也。故大智论云。若无方便入阿毗昙。则堕有中。入空门即堕无中。入昆勒门即堕有无中。中论云。若非有非无即是愚痴论也。二明十法成通教四门。三明十法成别教四门。四明十法成圆教四门。皆得入道类前可知。若偏取四门执诤戏论。不得十法入道意者。为邪见之火所烧也。故大智论云。般若波罗蜜。譬如大焰四边不可取。邪见火烧故。是事前于四教中已处处分别也。第五明信法两种四门不同者。外人不信三宝。不学佛法。邪信邪行虽有四门非佛弟子。岂成信法两行。今明佛弟子深信佛教修集佛法能发无漏。故成信法两行。若信行人即是四种教门。若法行人即是四种观门。是则信行人。以佛教门出三界苦。约四教各有四种教门。一往则有十六种教门。十六种信行人。约四教各有四种观门。一往即有十六种观门。十六种法行人。若细分别四教。则有能所信法两行教门无量无边。信行亦无量无边。观门无量无边。法行亦无量无边。宜论三藏四门。五百罗汉各说身因。即是五百观门。况复此经诸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善财入法界见无量善知识。各各说所得法门。皆从四教三十二门显出也。若四不可说故。文殊师利说一切法。无言无说。尽诸戏论。名入不二法门。净名杜口默然无说。文殊称叹是真入不二法门。当知一切法门皆不可说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深宫六院
秉承着凡事无回头的道理,温家大小姐每一步都走的格外慎重。只有一步,温大小姐觉得走错了--嫁皇帝!重生一世的秦琰只有一个目标:宠妻!“娘子,这会没事我们去蒸包子吧!”“这会儿是白日吧?是吧?”“嗯,有问题吗?”“昏君!!”老实说昏君倒是不昏,正经的皇后,委实不正经的紧。包子剧场:小黄包:“我母后可说了,今晚不让我父皇上床睡觉。”侍卫:装死。小黄包:“我母后昨天被蚊子叮了,好大一片红,我说要打蚊子,然后,我父皇轮起我揍了一顿。我到现在都不知道我哪错了?”侍卫:持续装死。小黄包:“母后说了,人生不能重来,每一步都要走对。本殿下决定出宫闯荡!”侍卫崩脸:“祖宗啊!您歇歇吧!别折腾我了!”小黄包:人生不美好,老娘总在生娃,老爹总在秀恩爱!离家出走方为上上策!!重生暖婚,我亲爱的贺先生
重生前,夏落落对这个男人一无所知,只知道他叫贺安白。重生后,她跟他频频偶遇,牵扯不清。他总是撞到她最狼狈的一面。她唤他大哥,唤他贺老师,后来她才知道,他也是她少时遇见的大哥哥。落落,落落……他唤她的声音里含着亲昵,温柔又缱绻。他对她亦师亦友亦父~他是他的导师,导着导着,就将她导到了自己的心里。重生前,她遇人不淑,引狼入世,落了个家破人亡的结局。重生后,她只想护家人的周全。可是,她没想过,这一世,她还能这样全身心的去爱一个人,毫无保留,就算堕入地狱也在所不惜。她在下,他在上,他向来清冷的眼眸里是炙热的情感。他声声唤着:落落,我是谁?她说,你是我的亲爱的贺先生。汗滴落到她的脸颊,他在人前淡漠的脸,尽是动人的艳色。小剧场1,她被他抵在墙上,心微乱。贺安白,你知不知道你在做什么?我知道,我要亲你。贺安白,我们不合适。你知道我没想像中那么善良。那正好,我喜欢有点恶毒的你,很迷人。一吻毕,她头晕乎着。他说,你看我们多合适。小剧场2,两人关系公开,流言四起,他的公司几近破产,他处于风头浪尖。他说:你走啊,谁许你回来的?她握住他的手:说好了牵了手就是一辈子。他贺安白冷心冷肺,但却偏执得可怕。既然是他认定了的女人,他就会爱一辈子,护一辈子,绝没有放手的道理。结果却没想到,原来他也有被她护的一天。备注:暖爱文,一对一,男女主双洁。推荐星宝的旧文《婚路遥遥,遇源而安》,《病娇男神萌萌爱》,《顾少的闪婚甜妻》帝王宠臣
传闻,当今皇上只爱美男不爱美女,更不爱江山。传闻,当今皇上宠兵部侍郎大人宠上了天传闻,当今皇上在后宫为兵部侍郎准备了一座辉煌的宫殿,供两人日夜那个啥…传闻,兵部侍郎比那后宫的娘娘们还要美上几倍,男人看了会直接扑上去,女人见了就直接撞墙,小孩见了就缠着不放,老人见了连皱纹一大堆了还能看到两边的红晕…传闻,兵部侍郎是天下最美的人儿,人见人抢……有关于这位皇上“男宠”的传言太多了,多得数不清。【片段一】有老奴抹着冷汗从殿外跑进,“皇上,皇上,不好了!”正在批阅奏章的皇帝抬了一下眼皮,“何事这么慌张”“大人他打了新皇后…”“嗯,打了就打了,不就是个女人么,打死了,就把尸体给母后交差便是”“皇上,大人他说,皇上没有眼光,选了个丑女人丢他的脸…”“嗯,那是他长得太美了才会这么说”皇帝无动于衷,那老奴更急了。“大人还说…”那老奴小心翼翼的看了眼依然淡定自若的皇帝一眼,吞了吞口水。“他还说什么?”见下面的人不说话,忍不住问了句。“他还说,皇上是个不举的男人,叫皇后娘娘趁早卷铺盖回老家,别浪费了大好的青春年华…”老奴话还没有说完,那淡定自若的男人再也不能保持他的淡定了,霍地站起身来,脸色铁青。“不举?”俊美的皇帝冷不防的哼了一声,深邃的瞳孔里闪着邪肆的光芒。“皇上,要不要老奴…”“去,叫他在床上等着朕,朕要让他知道朕是不是如他所说那般的不举…”“啊?”【片段二】“爱卿…”“臣在…”“朕的妃子都被你给赶跑了,你如何补尝朕的损失?”皇帝邪邪对着某男哈着热气,企图明了。“回皇上,那是因为皇上的不举,所幸的,臣就做了个好人,免得误了人家姑娘的青春年华…”皇帝危险的眯起黑眸,“哦?那朕是不是要感谢爱卿的大仁大义?”“皇上不必感谢微臣,这是为人臣子该为百姓所做的…”“哦?看来,朕的臣子都是一些为国为民的好人,既然如此,朕的不举,爱卿是否如爱民如子那般为朕疹治?”“回皇上,臣不是太医,恕臣无能…”某人还是一眼一板的回答。“爱卿,朕的病就算是太医来了也治不起,只有爱卿才能让朕恢复勇猛无敌的状态,怎么,爱卿这是不愿意么?”“臣不敢,既然皇上说臣能治好皇上,那就来吧!”“嗯,这才是朕的好爱卿!你在干什么?”前一秒还在兴奋的皇帝,后一秒见某男的动作就僵住了。“皇上不是不举么?臣在用手帮皇上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