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85800000051

第51章

(一九四)大品跋陀和利经第三(第五后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而受夏坐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一坐食。一坐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汝等亦当学一坐食。一坐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

尔时。尊者跋陀和利亦在众中。于是。尊者跋陀和利即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不堪任于一坐食。所以者何。若我一坐食者。同不了事。懊恼心悔。世尊。是故我不堪任一坐食也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若我受请。汝亦随我。听汝请食。持去一坐食。跋陀和利。若如是者。快得生活

尊者跋陀和利又复白曰。世尊。如是。我亦不堪于一坐食。所以者何。若我一坐食者。同不了事。懊恼心悔。世尊。是故我不堪任一坐食也

世尊复至再三告诸比丘。我一坐食。一坐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汝等亦当学一坐食。一坐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

尊者跋陀和利亦至再三从坐而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不堪任于一坐食。所以者何。若我一坐食者。同不了事。懊恼心悔。世尊。是故我不堪任一坐食也

世尊复至再三告曰。跋陀和利。若我受请。汝亦随我。听汝请食。持去一坐食。跋陀和利。若如是者。快得生活

尊者跋陀和利复至再三白曰。世尊。如是我复不堪于一坐食。所以者何。若我一坐食者。同不了事。懊恼心悔。世尊。是故我不堪任一坐食也

尔时。世尊为比丘众施设一坐食戒。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唯尊者跋陀和利说不堪任。从坐起去。所以者何。不学具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故。于是。尊者跋陀和利遂藏一夏。不见世尊。所以者何。以不学具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故

时。诸比丘为佛作衣。世尊于舍卫国受夏坐讫。过三月已。补治衣竟。摄衣持钵。当游人间。尊者跋陀和利闻诸比丘为佛作衣。世尊于舍卫国受夏坐讫。过三月已。补治衣竟。摄衣持钵。当游人间。尊者跋陀和利闻已。往诣诸比丘所。诸比丘遥见尊者跋陀和利来。便作是语。贤者跋陀和利。汝当知此为佛作衣。世尊于舍卫国受夏坐讫。过三月已。补治衣竟。摄衣持钵。当游人间。跋陀和利。当彼处善自守护。莫令后时致多烦劳

尊者跋陀和利闻此语已。即诣佛所。稽首佛足。白曰。世尊。我实有过。我实有过。如愚如痴。如不了。如不善。所以者何。世尊为比丘众施设一坐食戒。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唯我说不堪任。从坐起去。所以者何。以不学具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故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汝于尔时不知众多比丘.比丘尼于舍卫国而受夏坐。彼知我.见我。有比丘名跋陀和利。世尊弟子。不学具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跋陀和利。汝于尔时不知如此耶。跋陀和利。汝于尔时不知众多优婆塞.优婆夷居舍卫国。彼知我.见我。有比丘名跋陀和利。世尊弟子。不学具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跋陀和利。汝于尔时不知如此耶。跋陀和利。汝于尔时不知众多异学沙门.梵志于舍卫国而受夏坐。彼知我.见我。有比丘名跋陀和利。沙门瞿昙弟子。名德。不学具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跋陀和利。汝于尔时不知如此耶。跋陀和利。若有比丘俱解脱者。我语彼曰。汝来入泥。跋陀和利。于意云何。我教彼比丘。彼比丘宁当可住而移避耶

尊者跋陀和利答曰。不也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若有比丘。设非俱解脱有慧解脱。设非慧解脱有身证者。设非身证有见到者。设非见到有信解脱。设非信解脱有法行者。设非法行有信行者。我语彼曰。汝来入泥。跋陀和利。于意云何。我教彼比丘。彼比丘宁当可住而移避耶

尊者跋陀和利答曰。不也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于意云何。汝于尔时得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慧解脱.俱解脱耶

尊者跋陀和利答曰。不也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汝于尔时非如空屋耶

于是。尊者跋陀和利为世尊面呵责已。内怀忧戚。低头默然。失辩无言。如有所伺

于是。世尊面呵责尊者跋陀和利已。复欲令欢喜。而告之曰。跋陀和利。汝当尔时。于我无信法靖。无爱法靖。无靖法靖。所以者何。我为比丘众施设一坐食戒。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唯汝说不堪任。从坐起去。所以者何。以不学具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故

尊者跋陀和利白曰。实尔。所以者何。世尊为比丘众施设一坐食戒。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唯我说不堪任。从坐起去。所以者何。以不学具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故。唯愿世尊受我过失。我见过已。当自悔过。从今护之。不复更作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如是汝实如愚如痴。如不了.如不善。所以者何。我为比丘众施设一坐食戒。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唯汝说不堪任。从坐起去。所以者何。以汝不学具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故。跋陀和利。若汝有过。见已自悔。从今护之。不更作者。跋陀和利。如是则于圣法.律中益而不损。若汝有过。见已自悔。从今护之。不更作者。跋陀和利。于意云何。若有比丘不学具戒者。彼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彼住远离处。修行精勤。得增上心。现法乐居。彼住远离处。修行精勤。安隐快乐。以诬谤世尊戒。及诬谤天诸智梵行者。亦诬谤自戒。彼诬谤世尊戒。及诬谤天诸智梵行者。亦诬谤自戒已。便不生欢悦。不生欢悦已。便不生喜。不生喜已。便不止身。不止身已。便不觉乐。不觉乐已。便心不定。跋陀和利。贤圣弟子心不定已。便不见如实.知如真

跋陀和利。于意云何。若有比丘学具戒者。彼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法燕坐。彼住远离处。修行精勤。得增上心。现乐居。彼住远离处。修行精勤。安隐快乐已。不诬谤世尊戒。不诬谤天诸智梵行者。亦不诬谤自戒。彼不诬谤世尊戒。不诬谤天诸智梵行者。亦不诬谤自戒已。便生欢悦。生欢悦已。便生喜。生喜已。便止身。止身已。便觉乐。觉乐已。便心定

跋陀和利。贤圣弟子心定已。便见如实.知如真。见如实.知如真已。便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跋陀和利。是谓彼于尔时得第一增上心。即于现法得安乐居。易不难得。乐住无怖。安隐快乐。令升涅槃。彼觉.观已息。内靖.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跋陀和利。是谓彼于尔时得第二增上心。即于现法得安乐居。易不难得。乐住无怖。安隐快乐。令升涅槃。彼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室。得第三禅成就游。跋陀和利。是谓彼于尔时得第三增上心。即于现法得安乐居。易不难得。乐住无怖。安隐快乐。令升涅槃。彼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跋陀和利。是谓彼于尔时得第四增上心。即于现法得安乐居。易不难得。乐住无怖。安隐快乐。令升涅槃

彼如是得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觉忆宿命智通作证。彼有行有相貌。忆本无量昔所经历。谓一生.二生.百生.千生.成劫.败劫.无量成败劫。彼众生名某。彼昔更历。我曾生彼。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饮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讫。此死生彼。彼死生此。我生在此。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饮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讫。跋陀和利。是谓彼于尔时得此第一明达。以本无放逸。乐住远离。修行精勤。谓无智灭而智生。闇坏而明成。无明灭而明生。谓忆宿命智作证明达

彼如是得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于生死智通作证。彼以清净天眼出过于人。见此众生死时生时。好色恶色。妙与不妙。往来善处及不善处。随此众生之所作业。见其如真。若此众生成就身恶行。口.意恶行。诽谤圣人。邪见成就邪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此众生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诽谤圣人。正见成就正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升善处。上生天中。跋陀和利。是谓彼于尔时得第二明达。以本无放逸。乐住远离。修行精勤。无智灭而智生。闇坏而明成。无明灭而明生。谓生死智作证明达

彼如是得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漏尽智通作证。彼知此苦如真。知此苦习.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知此漏如真。知此漏习.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跋陀和利。是谓彼于尔时得第三明达。以本无放逸。乐住远离。修行精勤。无智灭而智生。暗坏而明成。无明灭而明生。谓漏尽智作证明达

于是。尊者跋陀和利即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何因何缘。诸比丘等同犯于戒。或有苦治。或不苦治

世尊答曰。跋陀和利。或有比丘数数犯戒。因数数犯戒故。为诸梵行诃所见闻从他疑者。彼为诸梵行诃所见闻从他疑已。便说异异论外余事。嗔恚憎嫉。发怒广恶。触娆于众。轻慢于众。作如是说。我今当作令众欢喜而可意。作如是意。跋陀和利。诸比丘便作是念。然此贤者数数犯戒。因数数犯戒故。为诸梵行诃所见闻从他疑者。彼为诸梵行诃所见闻从他疑已。便说异异论外余事。嗔恚憎嫉。发怒广恶。触娆于众。轻慢于众。作如是说。我今当作令众欢喜而可意。见已作是语。诸尊。当观令久住。跋陀和利。诸比丘如是观令久住

或有比丘数数犯戒。因数数犯戒故。为诸梵行诃所见闻从他疑者。彼为诸梵行诃所见闻从他疑已。不说异异论外余事。不嗔恚憎嫉。发怒广恶。不触娆众。不轻慢众。不如是说。我今当作令众欢喜而可意。不作如是意。跋陀和利。诸比丘便作是念。然此贤者数数犯戒。因数数犯戒故。为诸梵行诃所见闻从他疑者。彼为诸梵行诃所见闻从他疑已。不说异异论外余事。不嗔恚憎嫉。发怒广恶。不触娆众。不轻慢众。不如是说。我今当作令众欢喜而可意。见已而作是语。诸尊。当观令早灭。跋陀和利。诸比丘如是观令早灭。轻犯禁戒亦复如是

跋陀和利。或有比丘有信.有爱.有靖。今此比丘有信.有爱.有靖。若我等苦治于此贤者。今此贤者有信.有爱.有靖。因此必断。我等宁可善共将护于此贤者。诸比丘便善共将护。跋陀和利。譬若如人唯有一眼。彼诸亲属为怜念愍伤。求利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善共将护。莫令此人寒热.饥渴.有病.有忧有病忧。莫尘.莫烟.莫尘烟。所以者何。复恐此人失去一眼。是故亲属善将护之。跋陀和利。如是比丘少信.少爱.少有靖。诸比丘等便作是念。今此比丘少信.少爱.少有靖。若我等苦治于此贤者。今此贤者少信.少爱.少有靖。因此必断。我等宁可善共将护于此贤者。是故诸比丘善共将护。犹如亲属护一眼人

于是。尊者跋陀和利即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何因何缘。昔日少施设戒。多有比丘遵奉持者。何因何缘。世尊今日多施设戒。少有比丘遵奉持者

世尊答曰。跋陀和利。若比丘众不得利者。众便无喜好法。若众得利者。众便生喜好法。生喜好法已。世尊欲断此喜好法故。便为弟子施设于戒。如是称誉广大。上尊王所识知。大有福.多学问。跋陀和利。若众不多闻者。众便不生喜好法。若众多闻者。众便生喜好法。众生喜好法已。世尊欲断此喜好法故。便为弟子施设戒。跋陀和利。不以断现世漏故。为弟子施设戒。我以断后世漏故。为弟子施设戒。跋陀和利。是故我为弟子断漏故施设戒。至受我教。跋陀和利。我于昔时为诸比丘说清净马喻法。此中何所因。汝忆不耶

尊者跋陀和利白曰。世尊此中有所因。所以者何。世尊为诸比丘施设一坐食戒。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唯我说不堪任。从坐起去。以不学具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故。世尊。是谓此中有所因

世尊复告曰。跋陀和利。此中不但因是。跋陀和利。若我为诸比丘当说清净马喻法者。汝必不一心。不善恭敬。不思念听。跋陀和利。是谓此中更有因也

于是。尊者跋陀和利即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时。善逝。今正是时。若世尊为诸比丘说清净马喻法者。诸比丘从世尊闻已。当善受持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犹如知御马者得清净良马。彼知御者先治其口。治其口已。则有不乐于动转。或欲或不欲。所以者何。以未曾治故。跋陀和利。若清净良马从御者治。第一治得成就彼御马者。然复更治勒口.绊脚.绊脚.勒口而令驱行。用令上阈。堪任王乘无上行。无上息治诸支节。悉御令成。则有不乐于动转。或欲或不欲。所以者何。以数数治故。跋陀和利。若清净良马。彼御马者数数治时得成就者。彼于尔时调.善调。得无上调.得第一无上调。无上行.得第一行。便中王乘。食于王粟。称说王马

跋陀和利。如是。若时贤良智人成就十无学法。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智者。彼于尔时调.善调。得无上调.得第一无上调。无上止.得第一止。除一切曲。除一切秽。除一切怖。除一切痴。除一切谄。止一切尘。净一切垢而无所著。可敬可重。可奉可祠。一切天人良福田也

佛说如是。尊者跋陀和利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跋陀和利经第三竟(四千三百七字)

(一九五)中阿含大品阿湿贝经第四(第五后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迦尸国。与大比丘众俱。游在一处。告诸比丘。我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汝等亦应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

尔时。世尊为比丘众施设日一食戒。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于是。世尊展转到迦罗赖。住迦罗赖北村尸摄和林

尔时。迦罗赖中有二比丘。一名阿湿贝。二名弗那婆修。旧土地主.寺主.宗主。彼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彼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众多比丘闻已。往诣阿湿贝及弗那婆修比丘所。而语彼曰。阿湿贝。弗那婆修。世尊游迦尸国。与大比丘众俱。游在一处。告诸比丘。我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汝等亦应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尔时。世尊为比丘众施设日一食戒。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阿湿贝。弗那婆修。汝等亦应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汝等莫违世尊及比丘众

阿湿贝.弗那婆修闻已。报曰。诸贤。我等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我等何缘舍现而须待后。如是再三

彼众多比丘不能令阿湿贝及弗那婆修除恶邪见。即从坐起。舍之而去。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此迦罗赖中有二比丘。一名阿湿贝。二名弗那婆修。旧土地主.寺主.宗主。彼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彼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世尊。我等闻已。便往至阿湿贝及弗那婆修比丘所。而语彼曰。阿湿贝。弗那婆修。世尊游迦尸国。与大比丘众俱。游在一处。告诸比丘。我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汝等亦应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尔时。世尊为比丘众施设日一食戒。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阿湿贝。弗那婆修。汝等亦应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汝等莫违世尊及比丘众

阿湿贝.弗那婆修闻已。报我等曰。诸贤。我等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我等何缘舍现而须待后。如是再三。世尊。如我等不能令阿湿贝.弗那婆修除恶邪见。即从坐起。舍之而去

世尊闻已。告一比丘。汝往至阿湿贝.弗那婆修比丘所。语如是曰。阿湿贝。弗那婆修。世尊呼汝等

一比丘闻已。唯然世尊。即从坐起。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至阿湿贝及弗那婆修比丘所。语如是曰。阿湿贝。弗那婆修。世尊呼贤者等

阿湿贝.弗那婆修闻已。即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世尊问曰。阿湿贝。弗那婆修。众多比丘实语汝等。阿湿贝弗那婆修比丘。世尊游迦尸国。与大比丘众俱。游在一处。告诸比丘。我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汝等亦应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尔时。世尊为比丘众施设日一食戒。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阿湿贝。弗那婆修。汝等亦应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汝等莫违世尊及比丘众

阿湿贝。弗那婆修。汝等闻已。语诸比丘曰。诸贤。我等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朝食.暮食.昼食.过中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隐快乐。我等何缘舍现而须待后。如是再三。阿湿贝。弗那婆修。诸比丘不能令汝舍恶邪见。即从坐起。舍之而去耶

阿湿贝.弗那婆修答曰。实尔

世尊告曰。阿湿贝。弗那婆修。汝等知说如是法。若有觉乐觉者。彼觉乐觉已。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若有觉苦觉者。彼觉苦觉已。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耶

阿湿贝.弗那婆修答曰。唯然。我等如是知世尊说法。若有觉乐觉者。彼觉乐觉已。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若有觉苦觉者。彼觉苦觉已。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

世尊呵阿湿贝.弗那婆修比丘。汝等痴人。何由知我如是说法。汝等痴人。从何口闻知如是说法。汝等痴人。我不一向说。汝等一向受持。汝等痴人。为众多比丘语时。应如是如法答。我等未知。当问诸比丘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亦如是知我说法。若有觉乐觉者。彼觉乐觉已。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若有觉苦觉者。彼觉苦觉已。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耶

众多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复问曰。汝等云何知我说法

众多比丘答曰。世尊。我等如是知世尊说法。或有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或有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或有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或有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世尊。我等如是知世尊所说法

世尊闻已。叹诸比丘曰。善哉。善哉。若汝如是说。或有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或有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或有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或有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说。或有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或有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或有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或有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

若我不知如真。不见.不解.不得.不正尽觉者。或有乐觉者。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我不应说断乐觉。若我不知如真。不见.不解.不得.不正尽觉者。或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我不应说修乐觉。若我不知如真。不见.不解.不得.不正尽觉者。或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我不应说断苦觉。若我不知如真。不见.不解.不得.不正尽觉者。或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我不应说修苦觉

若我知如真。见.解.得.正尽觉者。或有乐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是故我说断乐觉。若我知如真。见.解.得.正尽觉者。或有乐觉。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是故我说修乐觉。若我知如真。见.解.得.正尽觉者。或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是故我说断苦觉。若我知如真。见.解.得.正尽觉者。或有苦觉者。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是故我说修苦觉。所以者何。我不说修一切身乐。亦不说莫修一切身乐。我不说修一切身苦。亦不说莫修一切身苦。我不说修一切心乐。亦不说莫修一切心乐。我不说修一切心苦。亦不说莫修一切心苦

云何身乐我说不修。若修身乐。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者。如是身乐我说不修。云何身乐我说修耶。若修身乐。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者。如是身乐我说修也。云何身苦我说不修。若修身苦。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者。如是身苦我说不修。云何身苦我说修耶。若修身苦。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者。如是身苦我说修也。云何心乐我说不修。若修心乐。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者。如是心乐我说不修。云何心乐我说修耶。若修心乐。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者。如是心乐我说修也。云何心苦我说不修。若修心苦。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者。如是心苦我说不修。云何心苦我说修耶。若修心苦。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者。如是心苦我说修也。彼可修法知如真。不可修法亦知如真。彼可修法知如真。不可修法亦知如真已。不可修法便不修。可修法便修。不可修法便不修。可修法便修已。便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

我不说一切比丘行无放逸。亦复不说一切比丘不行无放逸。云何比丘我说不行无放逸。若有比丘俱解脱者。云何比丘有俱解脱。若有比丘八解脱身触成就游。已慧见诸漏已尽已知。如是比丘有俱解脱。此比丘我说不行无放逸。所以者何。此贤者本已行无放逸。若此贤者本有放逸者。终无是处。是故我说此比丘不行无放逸。若有比丘非俱解脱。有慧解脱者。云何比丘有慧解脱。若有比丘八解脱身不触成就游。以慧见诸漏已尽已知。如是比丘有慧解脱。此比丘我说不行无放逸。所以者何。此贤者本已行无放逸。若此贤者本有放逸者。终无是处。是故我说此比丘不行无放逸。此二比丘我说不行无放逸

云何比丘我为说行无放逸。若有比丘非俱解脱。亦非慧解脱而有身证。云何比丘而有身证。若有比丘八解脱身触成就游。不以慧见诸漏已尽已知。如是比丘而有身证。此比丘我为说行无放逸。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为有何果。令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耶。或此比丘求于诸根。习善知识。行随顺住止。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谓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有如是果。是故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脱。非慧解脱。亦非身证而有见到。云何比丘而有见到。若有比丘一向决定信佛.法.众。随所闻法。便以慧增上观.增上忍。如是比丘而有见到。此比丘我说行无放逸。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为有何果。令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耶。或此比丘求于诸根。习善知识。行随顺住止。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谓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有如是果。是故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脱。非慧解脱。又非身证。亦非见到而有信解脱。云何比丘有信解脱。若有比丘一向决定信佛.法.众。随所闻法。以慧观忍。不如见到。如是比丘有信解脱。此比丘我为说行无放逸。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为有何果。令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耶。或此比丘求于诸根。习善知识。行随顺住止。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谓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有如是果。是故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脱。非慧解脱。又非身证。复非见倒。亦非信解脱而有法行。云何比丘而有法行。若有比丘一向决定信佛.法.众。随所闻法。便以慧增上观.增上忍。如是比丘而有法行。此比丘我为说行无放逸。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为有何果。令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耶。或此比丘求于诸根。习善知识。行随顺住止。于二果中必得一也。或于现法得究竟智。若有余者得阿那含。谓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有如是果。是故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脱。非慧解脱。又非身证。复非见到。非信解脱。亦非法行而有信行。云何比丘而有信行。若有比丘一向决定信佛.法.众。随所闻法。以慧观忍。不如法行。如是比丘而有信行。此比丘我为说行无放逸。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为有何果。令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耶。或此比丘求于诸根。习善知识。行随顺住止。于二果中必得一也。或于现法得究竟智。若有余者得阿那含。谓我见此比丘行无放逸。有如是果。是故我为此比丘说行无放逸此诸比丘我说行无放逸

我不说一切诸比丘得究竟智。亦复不说一切诸比丘初得究竟智。然渐渐习学趣迹。受教受诃。然后诸比丘得究竟智。此诸比丘所得究竟智。云何渐渐习学趣迹。受教受诃。然后诸比丘得究竟智。此诸比丘所得究竟智耶。或有信者便往诣。往诣已便奉习。奉习已便一心听法。一心听法已便持法。持法已便思惟。思惟已便平量。平量已便观察。贤圣弟子观察已。身谛作证。慧增上观。彼作是念。此谛我未曾身作证。亦非慧增上观。此谛今身作证。以慧增上观。如是渐渐习学趣迹。受教受诃。然后诸比丘得究竟智。此诸比丘所得究竟智

于是。世尊告曰。阿湿贝。弗那婆修。有法名四句。我欲为汝说。汝等欲知耶

阿湿贝及弗那婆修白曰。世尊。我等是谁。何由知法

于是。世尊便作是念。此愚痴人。越过于我此正法.律极大久远。若有法.律师贪着食.不离食者。彼弟子不应速行放逸。况复我不贪着食.远离于食。信弟子者应如是说。世尊是我师。我是世尊弟子。世尊为我说法。善逝为我说法。令我长夜得义.得饶益安隐快乐

彼信弟子于世尊境界多有所作。于世尊境界多所饶益。于世尊境界多有所行。入世尊境界。止世尊境界者。若游东方。必得安乐。无众苦患。若游南方.西方.北方者。必得安乐。无众苦患。若信弟子于世尊境界多有所作。于世尊境界多所饶益。于世尊境界多有所行。入世尊境界。止世尊境界者。我尚不说诸善法住。况说衰退。但当昼夜增长善法而不衰退。若信弟子于世尊境界多有所作。于世尊境界多所饶益。于世尊境界多有所行。入世尊境界。止世尊境界者。于二果中必得一也。或于现世得究竟智。或复有余得阿那含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阿湿贝经第四竟(四千一百九十九字)

同类推荐
  • 瓮中人语

    瓮中人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Joy

    Jo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明高僧传

    大明高僧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仲冬纪

    仲冬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媛媛穿越记

    媛媛穿越记

    当今社会,穿越就像吃家常饭这么简单。不信?你看啊,被车撞穿越了、跳楼跳穿越了、游泳游穿越了、就连走路不小心掉进下水道也……穿越了……李媛,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怎能不做“穿越”这种家常便饭的事呢?于是,她,也穿越了。什么?这不是古代,而是三国杀游戏世界?什么?只有她一个玩家穿越到这个世界?什么?想回家要做完所有任务?怎么办?凉拌呗!赶紧做任务去啊!怎么任务还要自己做饭的?你确定这不是三国时代而是三国杀游戏吗?好坑……
  • 上清八道秘言图

    上清八道秘言图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所罗门王的宝藏·译言古登堡计划

    所罗门王的宝藏·译言古登堡计划

    《所罗门王的宝藏》(King Solomon is Mines)是亨利·哈格德的成名作。这部探险小说于1885年出版,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人的热烈欢迎。此书被译成多种文字,至今仍在世界各地流传。小说是作者根据有关南非的真实历史资料,结合南非的实际地理环境,经过人为改编,加以动人的故事情节写成的一部杰作。英国爵士亨利·柯蒂斯和约翰·古德上校结伴去南非,在从开普敦到纳塔尔省的船上遇到猎手艾伦·奎德曼,柯蒂斯请猎手帮他去找北去搜寻所罗门王宝矿后失踪的弟弟乔治。柯蒂斯、古德、奎德曼在乌姆宝帕的帮助下进入马塔比尔国。他们翻山越岭,去库库安纳展开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旅程。
  • 与一只鬼的异世约会

    与一只鬼的异世约会

    西西告诉过我,这个世界上很多人类还不知道的地方,比如有这样一个地方,生存者们吃铁锈、铁丝、胶管、建筑、砖块以及一大堆令人想也想不到的东西。而我们人类每日所食,却被他们视为没有营养价值的垃圾。在我遇见西西之前,我的生命是一片平静的沙滩;遇到西西以后,我看到一个烟火繁盛的瀚宇远方。西西是一只鬼,一个女鬼,在这个世界存在了超过万载。当我初见她时,不止一次想要离开她,可是最后,当她真正远离了我的生活,我才发现,对她的想念,已经超过了现有的时间。
  • 傲娇女邂逅情伤神医

    傲娇女邂逅情伤神医

    霍木兰这辈子最恨两个人。一个是跟她恩恩爱爱近十年,最后说“我只拿你当妹妹”的云旭;一个是在她苟延残喘的半年中,对她冷嘲热讽的沈未已。对付云旭,她手段老道得很,二话不说把他未婚妻的脸给划了,管他世人是非议论。可对沈未已的那点恨,却只得咬着牙带进棺材里去。这是一个身患绝症的傲娇女邂逅情伤神医的爱情故事。
  • 深闺毒女:重生嫡小姐

    深闺毒女:重生嫡小姐

    太历二十二年,至亲蒙辱,幼子惨死,她的善良换来的是夫君无情,长姐无义。这仇,这怨,只能以血来还!曾经执意相随的夫君变成势均力敌的对手!曾经倾心相赴的邀约变做险象环生的战局!腹黑冷面的睿智王爷,志同道合的世子殿下,竹马情深的少年将军……一切重来,她不允许自己的命运被操纵!这一世,她要手刃仇人,也要享受一世的锦绣福缘。
  • 幽灵巴士

    幽灵巴士

    我蹲在办公室里吃盒饭时,李浩已经在窗外把那辆破捷达发动起来了。我是个在旅游城市刑侦大队上班的菜鸟小警察。刑侦大队听上去很威风,我的工作其实就是打杂,每天早上先给黄队倒茶,给刑侦科所有比我工作年限长的前辈倒茶,给黄队的爱犬旺旺倒水,然后自觉自愿去资料室整理近几年市里犯罪档案资料。今天早上李浩端着空茶盅很委屈地靠在档案室门口,对我抱怨:“肖桐,你给旺旺倒水都不给我倒水。” “因为你不是我们科的。”我说。李浩是我们局唯一一个法医,技术精湛,业务过关,就在我隔壁的法医科,因为工作的原因,平时很是寂寞。我们去年一起经历过某起凶宅连环杀人案,成了铁哥们。这次局里警车紧张,我就是借的李浩的破捷达去办事。
  • 红尘扰紫陌败

    红尘扰紫陌败

    大士莲花座下一汪清池幻化成形,名唤净生,天性顽劣难驯。为神时是最难缠的小仙,若是惹到她不报复到她心爽誓不罢休。为人时自身修为不高,还特爱打抱不平。入魔后话不对意,直接上刀。。。。。。
  • 老女再嫁

    老女再嫁

    二十七岁的年纪,怎样都不算年轻了。经历了七年之痒,被曾经山盟海誓的夫君以七年无所出的名义休弃,她心碎欲绝。本以为就这样了此残生,却没发现,有两道目光,已追随了她经年之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君安可未迟

    君安可未迟

    在深深的夜里,我可以看到你明亮的眼睛,自那时起,我忘不了你,亲爱的你。全文大约是爱,大约是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