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巖寶鏡三昧
合古轍上。
華嚴論曰。唯寂唯默。心造如來之樣。不著不戀。入道合法之轍(一云是路入法界之轍)。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其善保護。
首標敘語。而為結語丁寧之詞。何也。是古轍全提時節。法華曰。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虗妄。舍利弗殷勤三請。而世尊方許說之。及其渴聞。便為結語。昔雲巖深得此意。洞山辭去時。問曰。百年後。或有人問還邈得師真否。如何祇對。巖云。但向伊道只這是。洞山沈吟。巖曰。价闍黎。承當這箇大事。直須子細。洞山初無所言。後因過水覩影。方始頓悟。
銀盤盛雪。明月藏鷺。類之弗齊。混則知處。意不在言。來機亦赴。
雲門問僧。佛法還有長短也無。自代云。這箇師僧與麼肥。那箇師僧與麼瘦。蓮華峯問僧。佛法還有彼此也無。自代云。那裏搗藥。這裏向火。風穴問念法華。如何是世尊不說說。念曰。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所以同安曰。枯木巖前蹉路多。行人到此盡蹉跎者。以智眼多濁。不見古人不傳之妙。巴陵以三轉語。詶雲門法乳之恩。非徒語也。
動成窠臼。差落顧佇。背觸俱非。如大火聚。
巖頭曰。不用思。搭著昏昏地。纔有所動。便成窠臼。古人喚作貼體衣病。最難治也。洞山云。擬心蚤差。況復有言耶。般若如火聚。觸即被燒。背即非火。百丈云。但兩頭捉汝不著。免苦樂相形。明闇相詶。譬如卦兆。便被五行所管也。
但形文彩。即屬染汙。夜正半明。天曉不露。
百丈曰。從來是箇物。不要知渠.解渠.是渠.非渠。但刈斷兩頭句。刈斷有無句。不無不有句。兩頭迹不現。兩頭捉汝不著。不是欠少。不是具足。非凡非聖。不明不暗。不是有知。不是無知。不是繫縛。不是解脫。不是一切名目。何以問不以實語答。若為雕琢得虗空為佛相貌。若為道虗空是青黃赤白。所以維摩云。法無有比。不可喻故。法身無為。不墮諸數故。本無名目。謂之佛是染汙。謂之法是染汙。所以讓公云。說似一物即不中。
為物作則。用拔諸苦。雖非有為。不是無語。
溈山云。實際理中。本無是法。所以不欣取著。為物作則之時。要用便用。若於餘時。無一塵繫念。涅槃經云。有所說者名有為法。如來世尊非是有為。是故無說。而藥山又曰。第一不得絕卻言語。他說箇語。顯箇無語底。
如臨寶鏡。形影相覩。汝不是渠。渠正是汝。
但言汝是染汙。故言汝不是渠。便爾休去。則成兩句。故又言渠正是汝。故成三句也。
如世嬰兒。五相完具。不去不來。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無句。終必得物。語未正故。
涅槃經曰。云何名嬰兒行。善男子。不能起住去來語言。是名嬰兒行。如來亦爾。不能起者。如來終不起諸法相。不能住者。如來不著一切諸法。不能來者。如來身行無有動搖。不能去者。如來已到大般涅槃。不能語者。如來雖為一切眾生演說諸法。實無所說。何以故。有所說者名有為法。如來世尊非是有為。是故無說。又無語者。猶如嬰兒言語未了。雖復有語。實亦無語。如來亦爾。語未了者。即是祕密。諸佛之言。雖有所說。眾生不解。故名無語。又嬰兒者。名物不一。未知正語。雖名物不一未知正語。非不因此而得識物。如來亦爾。一切眾生方類各異。所言不同。如來方便隨而說之。亦令一切因而得解。
如离六爻。偏正回互。疊而為三。變盡成五。
离。南方之卦。火也。心之譬也。其爻六劃。回互成五卦。重疊成三卦。如第二爻.三爻.四爻又成一卦。巽也。第三爻.四爻.五爻又成一卦。兌也。此之謂疊為三也。下巽上兌。又成一卦。大過也。下兌上巽。又成一卦。中孚也。此之謂變成五也。
正中來 偏中至 正中偏 偏中正 兼中到。
大過 中孚 巽 兌 重离。
如荎草味。如金剛杵。
荎。五味子也。一草而具五味。金剛杵。首尾俱闊而中狹。又首尾俱虗而中實。原先聖之意。以重离五變三疊。世間法也。例嬰兒不去.不來.不起.不住.不能正語。出世間法也。於是方便建立五路三位。學者思之。
正中妙挾。敲唱雙舉。通宗通塗。挾帶挾路。
妙挾。語忌十成。雙舉。語有清濁。通宗。自受用三昧機。不昧終始。通塗。他受用三昧。賓主音信相通。血脈不斷。
錯然則吉。不可犯忤。
此易离卦初爻之詞。以火性上炎。當錯然敬之。臨濟云。如金剛王寶劍。其鋒不可觸也。
同塵相下。
楞伽經曰。如楔出楔。本欲其離語。然必假語也。
天真而妙。不屬迷悟。因緣時節。寂默昭著。
南臺偈曰。妙哉三下板。知識盡來參。既善知時節。吾今不再三。
細入無間。大絕方所。毫忽之差。不應律呂。
如樂黃鍾之管九寸。差一忽則音不應宮。故三祖曰。毫釐有差。天地懸隔。趙州曰。一切但仍舊。方合古轍。蓮華峯亦曰。但能隨處安閒。自然合他古轍。
今有頓漸。緣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規矩。宗通趣極。真常流注。
圓覺經曰。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將知天真而妙。不屬迷悟。日用皆證。特以依師尋求修習。便成頓漸。至其宗趣妙。極猶為理障。礙正知見。故名真常流注。玄沙云。第一句綱宗。且自承當。現成具足。盡十方世界更無他故。只是仁者。更教誰見誰聞。都來只是汝心王所為。全成不動佛。只欠自承當。喚作開方便門。且要汝諸人信有一分真常流注。亘古亘今。未有不是者。未有不非者。如此一句成平等法。何以故。以言逐言。以理遣理。平常性相說法度人。然猶明前不明後。未有出格之句。死在句中。
外寂中搖。係駒伏鼠。
駒係不忘馳。鼠伏偷心在耳。
先聖悲之。為法檀度。隨其顛倒。以緇為素。顛倒想滅。肯心自許。
只此肯心。金鎖玄路。
要合古轍。請觀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觀樹。如虎之缺。如馬之馵。
法華經曰。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加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花。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花。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花。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於滅度。亦復如是。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宴坐十小劫。謂之垂成。過十小劫。佛法方現前。如來世尊之意深妙而著。曹山曰。劫者滯也。只為未忘大果耳。虎一名李耳。凡虎食畜產不至耳。諱其名也。然每食一人。耳輒一缺。馵者。馬後左脚裏有白點處。如虎之缺。言不敢觸諱也。如馬之馵。言語忌十成也。
以有下劣。寶几珍御。以有驚異。黧奴白牯。
下劣。凡情也。驚異。聖情也。
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鋒相直。巧力何預。
射至百步。力也。射中百步。巧也。至箭鋒相直。則非巧力所及。
木人方歌。石兒起舞。非情識到。寧容思慮。
同安曰。萬古碧潭空界月。載三撈摝始應知。
臣奉於君。子順於父。不順非孝。不奉非輔。
香嚴曰。於此門。成孝義。賢子孫。密安置。洞山曰。此事如節度使符印。一路不通。即是不奉於君。
潛行密用。如愚若魯。但能相續。名主中主。
僧問洞山。如何是主中主。洞山云。汝自道取。僧云。某道得只是客中主。請和尚道。山云。不辭向汝道。相續也大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