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曰。黃龍南禪師昔住廬山歸宗寺。火一夕而燼。下獄不食六十日。既釋放。菴於石門之南塔。嘗謂門弟子曰。我在獄。證法華經菩薩游戲三昧。經曰。菩薩游戲神通。淨佛國土。心不好樂。呵小乘也。以其不能成就眾生耳。弟子請聞其說。黃龍曰。凡獄吏之治有罪者。察見其情偽。必痛加捶楚。欺詐之實盡則自釋。雖有酷刑。不能申也。罪至於死。亦所甘心者。智迄情枯故也。今禪學者。馳求之狂。欺詐之病。不以知見之慧鍛之。何由而釋。故其平生止以三種語驗天下衲子。予少年聞老宿夜語及之。今二十年也。其說有補叢林。故錄焉。
香嚴閑禪師偈曰。有一語。全規矩。擬思量。帶伴侶。踏不著。省來處。一生參學事無成。殷勤抱得旃檀樹。
傳曰。棗柏論曰。烏洛迦旃檀香者。烏洛迦。蛇名。旃檀者。香樹也。明此蛇最毒。常患熱毒。以身繞此香樹。其毒氣便息。表若有眾生聞說心境俱空。本無體相。無有處所。無一法可得之香。信而悟入。一切煩惱毒氣自然清淨。予以是知殷勤抱得旃檀樹之語。非苟然發也。
楞伽經曰。不應攝受。隨說計著。真實者。離名字故。大慧。如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觀指。不得實義。如是愚夫。隨言說指。攝受計著。至竟不捨。終不能得離言說指第一實義。
傳曰。僧問九峯禪師曰。深山中還有佛法也無。答曰。有。僧曰。如何是深山中佛法。答曰。石頭大者大.小者小。今學者聞舉。便欣然以為解了。有詰之者。則曰。觸目全真。頭頭顯現。嗟乎。此所謂觀指不得實義者也。予嘗與僧自逍遙山。經亂石澗入五峯。休於樹陰。舉此因緣。作偈曰。石頭若是佛法。法身應不靈聖。佛法若有大小。法身應分少剩。枯骨頭上沒汁。衲僧眼見不信。八萬四千法門。一句為汝說盡。
石頭參同契曰。四大性自復。如子得其母。
傳曰。此語之妙。學者罕能識之。蓋子之得其母。則不假取於人而自信者也。圭峯密禪師初讀圓覺經至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恍然而悟。如子得母也。
破色心論曰。彼一非可見。多亦不可見。和合不可見。是故無塵法。此偈明何義。汝向說言色等諸入。皆是實有。何以故。以識能取外境界者。此義不然。何以故。有三義故無色等入。何等為三。一者為實有一微塵。如彼外道衛世師等。虗妄分別。離於頭目身分等外。實有神我。微塵亦爾。離色.香等實有否耶。二者為實有多微塵差別可見否耶。三者為多微塵和合可見否耶。此明何義。若實有彼一微塵者。則不可見。如彼外道衛世師等。虗妄分別。離於頭目身分等。外有一神我不可得見。微塵亦爾。離色.香等不可得見。是故無一實塵可見。是故偈言彼一非可見故。若實有多微塵差別者。應一一微塵歷然可見。而不可見。以是義故。多塵差別。亦不可見。是故偈言多亦不可見故。多微塵和合不可見者。此亦不然。何以故。以一微塵實無有物。云何和合。是故不成。是故偈言和合不可見。是故無塵法故。問曰。云何不成。答曰。偈言。六塵同時合。塵則有六相。若六唯一處。諸大是一塵。此偈明何義。若諸微塵從六方來。六塵和合。若如是者。塵有六方。若有六方。則有六相。又若微塵有處所者。不容餘塵。是故偈曰六塵同時合。塵則有六相故。若六微塵唯一處者。一微塵處有六微塵。若如是相者。六塵一處。若一處者。則六塵不可得見。何以故。彼此微塵無差別故。若如是者。一切麤物山河等事。亦不可見。是故言若六唯一處。諸大是一塵故。一塵者無物如向前答。一多和合不可得見故。
傳曰。衛世師等。起一種執。執離頭目身分之外有一神我者。此神我有而不可見。故論稱一微塵。若離色.聲.香.味等外。而有此一微塵。應如神我有而不可見也耶。塵如果有六方之相。則曉然可識不可雜。故曰不容餘塵。又若六塵和合而不可見。則山河大地亦不可見。以皆是和合。於塵和合。則不可見。於山河大地亦以和合。獨可見乎。無是理也。但諸佛境緜密難見。非世喻可。況四量之中。有聖斷量。謂凡法不入現量.比.似之量者。則以聖斷量定之。如世尊言三界唯心。
大智度論曰。問曰。聞者云何。聞用耳根聞耶。用耳識聞耶。用意識聞耶。若耳根聞。耳根無覺識知故。不應聞。若耳識聞。耳識一念故。不能分別。不應聞。若意識聞。意識亦不能聞。何以故。先五識識五塵。然後意識識。意識不能識現在五塵。唯識過去.未來五塵。若意識能識現在五塵者。盲聾人亦應識聲色。何以故。意識不破故。答曰。非耳根能聞聲。非耳識.亦非意識。是聞聲事。從多因緣和合。故得聞聲。不得言一法能聞聲。何以故。耳根無覺故。不應聞聲。識無色.無對.無處故。亦不聞聲。聲無覺.無根。故不知聲。爾時耳根不破。聲至可聞處。意欲聞情。塵意和合。故耳識隨生。耳識即生意識。能分別種種因緣得聞聲。以是故不應作難雖聞聲。佛法中亦無有法能作.能見.能知。如偈說。有業亦有果。無作業果者。此第一甚深。是佛法能見。雖空亦不斷。相續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佛法說。
傳曰。有僧嘗問荷澤會禪師。見聞照聲色時。唯復抗行耶。唯有先後。答曰。抗行先後即且止。汝畢竟將什麼作聲色。僧曰。如師所論。則無聲色可得也。於是再拜。即日發去。後隱於蒙山。
首山念禪師。有僧問。如何是佛。答曰。新婦騎驢阿家牽。僧曰。未審意旨如何。答曰。百歲翁翁失却父。僧曰。百歲翁翁豈有父耶。首山曰。汝會也。又曰。此是獨坐無尊卑。從上無一法與人。
傳曰。首山高弟。有神鼎諲禪師。嘗問僧舉似此語。作偈曰。新婦騎驢阿家牽。誰後復誰先。有問又須向渠道。新婦騎驢阿家牽。是老以無師智.自然智。吐稱性語。能形容不可傳之妙。耆年住山。學者從之。有問而默。則疑以為不肯為我說。有問有答。則是以言遣言。世諦有為。此意所從來遠矣。阿難嘗問迦葉。世尊付金襴之外。更傳何法。迦葉呼曰。阿難。阿難應諾。迦葉曰。倒却門前剎竿著。
寶公十二時偈曰。食時辰。無明本是釋迦身。坐臥不知元是道。只麼忙忙受苦辛。認聲色。覓疏親。只是從前染汙人。若欲將心求佛道。問取虗空始出塵。
傳曰。僧問雲菴。如何是道。雲菴曰。寶公云。若欲將心求佛道。問取虗空始出塵。汝今求佛道。虗空向汝道什麼。其僧於是大悟於言下。昔亮座主參馬祖。祖問。汝稱講經。將何物講。對曰。將心講。祖曰。心如工伎兒。意如和伎者。如何講得經。亮厲語曰。心若講不得。莫是虗空講得麼。祖曰。却是虗空講得。亮亦契悟。歸謂其學徒曰。我自謂平生講業。天下無能過者。今日見開元老宿。一唾淨盡。我從前見解。皆欺誑汝。遂渡漳水。隱於西山。予嘗作漁父詞。歌其標韻曰。講處天花隨玉麈。波心月在那能取。旁舍老師偷指注。回頭覰。虗空特地能言語。歸對學徒重自訴。從前見解都欺汝。隔岸有山橫暮雨。翻然去。千巖萬壑無尋處。
洞山尊貴旨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