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89600000002

第2章

釋此願文。大分為二。初題目。二入文。題目五字。有通有別。西方發願是別名。文之一字是通名。就別名中。西方二字是所發。願之一字為能發。發字具兼能所。又西方是所願之處。願是能發之心。言西方則該依報正報。言發願則攝自利利他。依報則七寶莊嚴。圓融四土。正報則彌陀聖眾。一體三身。四土者。一常寂光土。二實報莊嚴土。三方便有餘土。四凡聖同居土。三身者。法身。報身。應身。應有勝劣。勝則巍巍堂堂。劣則丈六八尺。問。祇一西方。何分四土。又祇是一佛。何有三身。得無割裂分張邪。答。如祇是一月。而有光影不同。又如祇是一鏡。而有影像。光明不同。何曾割裂光影。分張鏡像邪。法身如月。報身如光。化身如影。寂光如鏡體。實報如鏡光。方便同居如鏡影像。在佛則唯一法性身。寂光土。為眾生故。現起二身。應下三土。為十地三十心菩薩(十住十行十回向名三十心)。現圓滿報身。居實報土。為聲聞菩薩。現勝劣二身。居方便土。為凡夫初發心菩薩。現劣應身。居同居土(此中身土被機。祇約圓教一徃而論。若具明四教。其相千差。恐煩不引)。問。此之四土。為同一處。為各異邪。答。亦同亦異。同則譬如一水。天人魚鬼四見差別。異則各各境界。所處不同。然上能知下。下不知上。應化亦爾(菩薩能應同居方便。聲聞能應同居。凡夫但在同居不能詣上。故云亦爾)。彌陀究竟三身。聖眾分得三身。凡夫但有理具而無事用。此之身土。但約機見差別。故有不同。實則依正不二。體用無差。故曰圓融一體也。自利則現生斷惑。後世往生。利他亦爾。又言發者。以激動為義。願者。以希求為義。激動則如箭離弦。勢不中止。希求則如好美色。如謀重利。乃有始焉發願往生。少焉退惰者。此非發也。又有口談淨土。心戀娑婆者。亦非願也。又願之一字。具該信行。信則自他因果。事理不虗(信得自心是佛。他人亦然。念佛為因。徃生作佛為果實也。西方是事。離心本性是理。一一真實故云不虛)。行則專事持名。不雜不散。願則心心好樂。念念希求。如此三事。缺一不可。有信行而無願者有矣。未有有願而無信行者也。問。有人聞說西方淨土。心生好樂。然不念佛。得往生否。答若果心生好樂。定起希求。若起希求。必然念佛。好樂不希求。定非好樂。希求不念佛。豈是希求。好樂希求念佛而不往生者。未之有也。問。有人於此。亦好亦求亦念。但世間心重。貪戀塵勞。得往生否。答。只要將猛。不怕賊強。若果希求心切。繫念心專。則貪戀雖重。自然漸漸輕微。亦當往生。如捨銀取金。捨魚取熊掌。則亦何難之有。第恐願力不敵愛力。佛念不勝欲念。悠悠忽忽。半信半疑。則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又問。為善生天。作惡入地獄。本不發願。念佛往生。亦復如是。何須待願而後生邪。答。三界因果。隨業所感。固不待願而成。求生西方。出世正因。若無大願要期。縱然念佛。決不成就。譬如牛行熟路。雖無御者。亦知歸宿。如行生路。決無趨向。必須御者手執繩頭。復加鞭策。然後方行。眾生心性如牛。三界如熟路。西方如生路。願如御者。信如手。念似繩頭。誓如鞭策。往生如行路。無願不生。如牛無御。故必以發願為要也。問。信行願三。既聞命矣。但十方皆有佛國。何須獨願西方。答。以彼土中阿彌陀佛。與此土眾生。深有因緣。諸佛不爾。是以專求彼國。不願餘方。又彼土中依報正報。超過十方。諸佛所讚。不唯凡夫願往。菩薩亦然。不唯此方願往。餘方皆然。既無八難三途。亦無三毒八苦。衣食自然。壽命無量。水鳥樹林。皆能說法。聲聞大士。其數甚多。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所以彌陀經中。釋迦如來苦口丁寧。汝等眾生。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也。又問。祖師云。智者知心是佛。愚人樂往西方。由是而言。則愚人只好念佛。智者固宜參禪。若槩勸往生。恐違祖意。非通論也。答。若言往生是愚。則從上諸祖。蓮社高賢。乃至馬鳴龍樹文殊普賢。亦皆愚邪。亦不知心邪。當知盡理而言。唯佛一人稱為智者。餘皆是愚。若就事論。乃有千差。談何容易。嗚呼。祖師破人執有。故發此言。今汝執空。因藥致病。不知有病易遣。空病難除。天下至愚。非汝而誰。又問。古有發願來生。生逢中國。長遇明師。正信出家。童真入道者。此復云何。答。在昔像教方隆。人根尚利。明師易得。入道非難。縱現世未明。來生可望。故發此願也。今則不然。佛法愈衰。人根愈鈍。邪多正少。退易進難。內障外魔。無人不具。明師善友。希世難逢。但見出家滿地。未聞得道何人。累劫未成。後生寧致。青公喆老。敗轍昭然。大集懸記。可為誠證(大集經云後五百歲中億億人修行。無有一人得道。唯依念佛法門得度生死)。乃有不知利害。妄效古人。仍發此願者。過矣。且言中國。則孰如安養。言明師。則孰愈彌陀。言出家。則孰若橫超三界。言入道。則孰若華開見佛。悟無生忍。不是之願而願娑婆。我信是人誠為愚執。問。求生西方。固所願也。但我下劣凡夫。罪業深重。福善輕微。如何容易得生安養。答。餘門學道。須賴行人自力。念佛往生全賴彌陀願力。自力難。故累劫未成。他力易故。一生可致。是以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十念一念。亦能見佛。縱十惡罪人。佛亦不棄。況十善凡夫。一生發願。念佛。而不得往生乎。且一稱洪名。滅罪八十億劫。何疑業重。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何慮福輕。但辦信心。決不相賺。又問。兜率內院。近在此界。又有補處菩薩於中說法。亦可上昇。親近大士。何須近越此方。遠超他土。答。西方淨土。是仗彌陀願力。接引往生。故雖遠而易屆。兜率內院。要賴行人定力。方得上昇。故雖近而難生。苟無禪定。是無翅欲飛。求昇反墜矣。且彼天欲樂。初心尚迷。西域三人。可為殷鑒(西域記云。無著世親師子覺兄第三人。發願同生兜率見彌勒佛。約以先去上生必來相報。後師子覺先逝杳無消息。世親繼歾復隔一年方來報語。無著問曰生兜率否。答曰已生親見彌勒。又問師子覺何在。答曰彼生外院耽著欲樂不見菩薩。是以不來相報。故知小菩薩尚爾。何況凡夫。安可不知利害)。又問。東方藥師佛國。依正莊嚴。與西方。無異。又有八大菩薩臨終示路。亦可往生。何須定願西方淨土。答。藥師一經。主於消灾延壽。不專勸往生。其言菩薩示路。是為一類不定。善根眾生。欲隨方受生供佛聞法者。此人福慧具足。所願皆得。故聞藥師佛名。隨念即生彼國。八大菩薩。特為示路。指歸其處耳。亦非一定。往生彼國也。故曰。或有因此生於天上。及生人間。為輪王而攝四洲。安四民於十善。此非福慧具足而能之乎。今彌陀佛國。專勸往生。諸經廣談。十方咸往。彌陀聖眾。垂手提擕。釋迦諸佛。讚歎護念。而乃捨通途而行局路。執暫語以廢常談。東西既無定向。持念又復不一。既無福慧。又鮮神通。未得隨生。翻成莽蕩。可弗審歟。今欲一其志念。專其趣向。不歸安養。將安歸邪。專其趣向。故曰西方。一其志念。故曰發願。文者。能詮章句也。又願有通別。通則四宏誓願。別則隨心所發種種誓願。又通則皆名為願。別則菩提名發心。四宏名發誓。求生西方名發願。又回向亦名為願。如華嚴十回向文。一一皆云願眾生等是也。又求生西方。總攝一切菩提誓願。及十方三世一切佛法。無有遺餘。故以此題而冠篇首也。然此願文。事理周備。行願深廣。諸有智者當味其言。力行其事。庶幾自他俱利。因果皆成。不徒為文字語言。音聲唱和而已。初釋題目竟。

二入文為二。初歸命請加。二發願回向 今初。

稽首西方安樂國  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  唯願慈悲哀攝受

偈文初二句是歸命。後二句是請加。發願之始。必先歸命於佛者。所以求證此心也。稽首者。禮佛之儀式。謂以頭著地。稽留少頃而起。故名稽首。表敬之極也。西方安樂國。是依報接引眾生大導師。是正報。言安樂國者。無八苦故名安。無三毒故名樂。法王所統名為國。言接引者。眾生沒在苦海。佛以智手接之令出。著於五欲。佛以種種樂事誘之令離。故曰接引。言導師者。導人以正道也。眾生顛倒。以苦為樂。以邪為正。不知出要。佛為分別娑婆是苦。西方是樂。令起欣厭。發願往生。故名導師。外道不知邪正。妄立宗徒。是師非導。聲聞能出三界。不化眾生。是導非師。菩薩能化眾生。雖是導師。不名為大。唯有彌陀世尊。乘大願船。入生死海。不著此岸。不居彼岸。不住中流。而導眾生到於彼岸。如是利益。徧於十方。盡於三世。無暫休息。是故獨稱為大導師也。我今願往。是自迷己懷。唯願攝受。是請求加護。愛念名慈。憐愍名悲。如母念子。心無捨離。是名攝受。初歸命請加竟。

二發願回向二。初發願。二回向。初又二。初自利。二利他。初又三。初發心持名。二懺悔三障。三發願 今初。

弟子(某甲)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普為四恩等。是所緣之境。求於諸佛等是能發之心。專心持念等。是所念之佛。期生淨土。是所望之處。葢發菩提心。必先緣境。若無此境。則心無所依。亦無所發。然境有廣狹。遠近不同。四恩狹而最近。三有居中。法界眾生。則遠而復廣。境既如此。心亦復然。必先從親至疏。由近及遠也。言四恩者。在家則天地君親師。出家則父母。師僧國王檀越。言三有者。即是三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隔歷不同曰界。因果不亡曰有。此三界中。即六道四生住處。舉依報以該正報也。法界眾生。即十方無量世界一切眾生。亦即九法界眾生。非二非三故名一運載眾生故名乘。無上非有上。菩提者。能覺之智也。言不但專為自利。乃欲普為四恩。又不但為四恩。亦欲普度六道四生。又復不為一三界六道四生。乃是普為十方無量世界一切眾生。欲令度脫。使其皆得一乘無上菩提之道。故發此心也。專心者。不雜餘事。持念者。受而不忘。一名而具萬德。故云萬德洪名。期者望也。無有五濁。故名淨土。葢念佛而不發大菩提心。不與彌陀本願相應。終不往生。雖發菩提心。不專念佛。亦不往生。故必以發菩提心為正因。念佛為助緣。而後期生淨土。修淨業者不可不知。

二懺悔三障。

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今於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我及眾生。曠劫至今。迷本淨心。縱貪嗔癡。染穢三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冤業。願悉消滅。

又以下明懺悔之因。今於下明懺悔之法。我及眾生下正陳懺悔。此一段文。承上文言。雖然念佛發心。期生淨土而我罪業厚重。福善輕微。障緣既深。智慧復淺。染污心識。如火熾然。清淨功德。一無成就。興言及此。焉不悲傷。葢末世凡夫。鈍置如此。如此罪障。能障行人不得往生。將如之何。此懺悔之宜急務也。言業重福輕者。業即十惡。福即十善。言十惡者。身有三。謂殺盜淫。口有四。謂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有三。謂貪嗔癡。翻此十惡。則名十善。言重則十惡具造。言輕則一善單修。又上品十惡名業重。下品十善名福輕(如十惡業殺生則以父母師僧為上餘人為中畜生微細昆蟲為下餘皆例此可知十善反此可以意得)。又熾然作惡名業重。泛然行善名福輕。乃有嗔他則呪其速滅。杖彼則立使隨亡。此業重也。又或方才念佛。便謂口酸。適欲禮拜。又言腰痛。此福輕也。言障深慧淺者。障有二種。一者外障。二者內障。外障有二。一者塵緣逼迫二者魔外牽纏。內障復二。一者疾病夭殤。二者。愚癡顛倒。慧有二種。一者方便慧。二者真實慧。聞思修為方便。見道為真實。見道有二。一者小乘。二者大乘。大乘所見復有二種。一者空假。二者中道。中道復二。一者但中。二者圓中。若就諸慧論深淺者。聞慧為淺。思慧為深。乃至但中為淺。圓中為深。傅傅互論可知。言障深則內外交攻。言慧淺則聞熏薄解。乃有甫欲修行。便生惡疾纔能向道。適遇邪師。此障深也。又有未得內凡。便謂已超佛地。稍通世智。自言已入悟門。此慧淺也。貪嗔癡名染心戒定慧名淨德。言易熾者。嗔如火燄。觸乾草而展轉增高。愛似藕絲。割鈍刀而牽連不斷。癡則密織見網。愈縛愈纏。深種邪根。彌生彌廣。言難成者。戒則律儀篇聚。持少犯多。定則大小禪那。造修無地。慧則權實妙智。證悟無門乃有一毫染著累月牽懷片語不投。終身結怨者。此易熾也。其或才登戒品。已破浮囊。一入禪堂。但增昏掉者。此難成也。自非深生慚愧。痛自尅責。懇到懺悔。則縱經塵劫。滅罪良難。次懺悔法中。翹勤五體。表外儀恭。披瀝一心。明內心敬。兩肘兩膝及額。名為五體。披瀝謂開發洗蕩也。以我之誠。歸投於佛。故曰投誠。懺悔者。斷相續心也。由昔身行惡法。故今五體翹勤。復由意起貪嗔。故用一心披瀝。又由舌談惡語。故今口陳懺悔。又昔無始身業猛利。故用翹勤而懺意業穢污。故用披瀝而懺。口業粗獷。故用陳詞急切而懺也。次正陳懺悔中。我者行人自謂。眾生即四恩三有六道四生。謂我與法界眾生。自從曠劫直至今生。常常起惑造業。未曾休息。非是一人獨造。亦非一生一處所造。非是一人。故云我及眾生。非是一生。故云曠劫至今。非是一處。故云無量無邊。葢由眾生從無始來。世世生生。互為眷屬。更相主伴。更相佐助。罪業方成。造業既同。懺悔亦爾。故須徧緣法界眾生為其懺悔也。問。曠劫罪業。應已受報。云何直至今生猶未滅邪。若已受報。則不須懺。若猶不滅。則懺亦無益。答。眾生造業受報有三。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現報一生即受生報次生方受後報經無量劫乃受)。復有二種。一者定業。二者不定。若過去業屬現報者。則亦已受若生報後報。正在將來。豈可不殷勤懺悔邪。又若是定業。則不可懺若不定者。懺則除滅。何謂無益邪(小乘所明有定不定業大乘所明一切不定)。迷本淨心二句是懺煩惱障。染穢三業四句是懺業障。所結冤業二句是懺報障。又迷本淨心是根本惑縱貪嗔癡是枝葉惑言迷則如雲覆月。光明不現。言縱則養賊為子。自劫家珍。身口意三。與煩惱相應。名為染穢。造作十惡五逆。名為罪垢。三業為能造。罪垢為所造。罪垢既成。必招冤業。冤必有報。故名報障也。言無量無邊略有五意。一約心。一念塵勞。具有八萬。何況相續二約境。一處所作。已自無量何況十方。三約事。一業若成。罪無邊際。何況諸業。四約時。一生所作。亦應無量。何況曠劫。五約人。一人所作。已自無邊。何況眾生。所以業若有形。虗空難受也。冤業有三。如云人死為羊。羊死為人。死死生生。遞相吞噉。此名殺冤。汝負我命。我還汝債。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此名盜冤。汝愛我心。我憐汝色。經百千劫。常在纏縛。此名淫冤(問淫則彼此無怨何亦名冤答殺盜二業名為怒冤淫名喜冤喜怒俱冤無非是業眾生顛倒以怨為親良由於此)。願悉消滅者。謂三障俱滅也。二懺悔三障竟。

三發願三。初總願。二別願。三總結 今初。

從於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眾生。

此即四宏誓願也。修行若無誓願。則有退失。故以此四法自制其心。則不生懈怠也。此之四宏。依於圓教無作四諦而發。名深誓願。願不依諦。名為狂願。若非無作。亦不名深。言無作者。謂本性具足。四皆無所造作也。天台大師云。由迷理故。涅槃是生死。名為苦諦。菩提是煩惱。名為集諦。由悟理故。生死即涅槃。名為滅諦。煩惱即菩提。名為道諦。今略釋之。生死煩惱是眾生因果。菩提涅槃。是諸佛因果。然眾生諸佛。但有名字。生死煩惱菩提涅槃。亦但有名字。究極而言。祇是一心。以由無始迷此一心。全以菩提涅槃而為煩惱生死。故於今日悟此一心。即以煩惱生死而為菩提涅槃。名雖有二。體則無二。如水成冰。冰還成水。此即無作四諦也(問眾生諸佛但有名字則誠然矣生死煩惱是染穢法菩提涅槃是清淨法升沈迥異優劣天淵云何言亦但有名字邪答若就事論誠如所說若約理論一一皆無實法喻如梨園子弟扮作貧兒身行丐食意起希求須臾又扮帝王身登九五意生歡悅有智慧者不應於是而生實想謂有貴賤高[(白-日+田)/廾]之異生死煩惱菩提涅槃亦復如是凡夫謂實諸佛聖人知其非真又問生死煩惱不實可也若菩提涅槃亦非真實何須辛苦修證邪答所言非真但破執著不言修證亦無若執非真反成邪見矣乃有身犯律儀口談玄妙以念佛為愚夫以修持為著相此末世聰明人參禪大病不可不知)。今言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即是煩惱無盡誓願斷。此依集諦發心。勤修聖道。誓不退惰。即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此依道諦發心。誓成正覺。即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此依滅諦發心。誓度眾生。即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此依苦諦發心。文雖不次。義無二也。云何依於苦諦發心。謂觀眾生為生老病死之所逼迫。生大苦惱。以是因緣。發誓願云。我當早度生死。亦度無量眾生得出生死。生死即所觀苦諦。因觀生死故願度脫。是名依苦諦發心。云何依於集諦發心。謂觀眾生為貪欲嗔恚愚癡邪見之所惱害。不能自拔。以是因緣。發誓願云。我當自斷煩惱。亦斷眾生無量煩惱。令得解脫。煩惱即所觀集諦。因觀煩惱過患故欲斷除。是名依集諦發心。云何依於滅諦發心。謂觀諸佛已滅煩惱。得解脫樂。具有無量神通自在。而諸眾生不覺不知。妄受諸苦。以是因緣。發誓願云。我當勤修方便。得大涅槃寂滅之樂。亦令眾生同得此樂。涅槃佛果。即所觀滅諦。因觀佛果。故有希求。是名依滅諦發心。云何依於道諦發心。謂觀六度萬行恒沙法門。具有無量稱性法樂。而諸眾生不習不修。妄造諸業。以是因緣。發誓願云。我當精勤修學無量法門。亦令眾生修學是法。法門即所觀道諦。因觀法門。故願修學。是名依道諦發心也。然此祇是事相若知理性具足則四皆無作。云何無作。謂眾生是假名。度無所度。煩惱無實性。斷無所斷。法門元具足。學無所學。佛道本現成。成無所成。此名無作四宏誓願。依於無作四諦而發也。

二別願二。初求佛護念二正發願 今初。

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愍我。當加被我。願禪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歷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

阿彌陀下五句。明護念之心。願禪觀下。明護念之事。諸佛心者。是大慈悲。以慈悲故則有誓願。以誓願力。則當證知。由證知故。復當哀愍。以哀愍故。必應加被。此彌陀護念之心也。禪觀謂十六觀。始從日觀。乃至九品往生。或具觀十六。或專一觀。言一觀者。且指總觀。謂觀己身坐蓮華中。作蓮花開合想。蓮花開時。彌陀聖眾俱放光明。來照我身。水鳥樹林。皆演妙法。此名總觀。或但觀丈六佛相在池水上。垂手提攜。己身胡跪華中。亦可。問。今既專持名號。云何復令觀想。答。終日持名。暫時觀想。以觀助念。念則不散。縱令心粗境細。亦可託像而觀。復何礙乎。禪觀是醒時。夢寐是睡時。或醒或睡。皆得見佛。若不觀想。則見佛為難。問觀。中見佛。得無魔事否。答。參禪人本不念佛而佛忽現。此則心境相違。名為魔事。念佛人本自觀佛。佛隨相現。此名感應道交。非魔事也。然須了知所見之佛。如水中月。非有非無。不可取著若生取著。則恐反成魔事。切宜慎之。金色身是正報。寶嚴土是依報。歷是經歷寶嚴者七寶莊嚴也。餘文可解。

二正發願三。初現生願。二臨終願。三往生願 今初。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

由甘露灌頂。故宿障除。由光明照身。故善根長。由手摩我頭。故煩惱無明頓破。由衣覆我體。故妙心真境現前。宿障指惑業苦三障。善根即戒定慧根。昏煩之法。惱亂心神。名為煩惱。指見思惑。於第一義諦不了。名曰無明。指根本惑。由此二惑。故妙心真境不能顯現。今二惑頓空。故開悟現前也。圓覺是能證智。寂光是所證理。現前者。洞然明白也。

二臨終願。

至於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捨報安詳。如入禪定。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聖賢眾。放光接引。垂手提攜樓閣幢幡。異香天樂。西方聖境昭示目前。令諸眾主見者聞者。歡喜感歎。發菩提心。

臨命終時。第八識將去時也。三日七日為預知四大不調名病苦。水火刀兵毒藥等名厄難。貪戀有四。一終歲持齋。一朝食肉。二長年念佛。此日貪生三恩愛牽纏。難割難捨。四許願保禳。求神服藥。迷惑有三。一疑罪業深重。二疑功行淺薄。三疑佛不來迎諸根即眼等五根。正念是意根。無病無難故悅豫。無貪無惑故分明。捨所受身名捨報。不忙不亂故安詳。坐脫立亡。故云如入禪定。阿彌陀佛下。明感應道交。令諸眾生下。明見聞利益。如文可知。

三往生願。

我於爾時。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七寶池內勝蓮華中。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於須臾間。承事諸佛。親蒙授記得授記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金剛臺。即蓮華座。其座金剛所成。故名金剛臺。又華內蓮房。亦名為臺。上品上生。乃有此臺。如彈指頃。言往生之速也。勝蓮華。即金剛臺上之華。無生忍者。一切諸法本自不生不滅。眾生顛倒妄見生滅。今以智慧而了達之故云獲無生忍。得此忍已便登初住。大用現前。承事諸佛下。正明其相。三身者。法身報身化身。四智者。一大圓鏡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觀察智。四成所作智。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者。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也。陀羅尼翻總持。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也。一切功德句。總結上文。皆悉成就者。是初住分成就。非究竟成就也。初自利竟。

二利他。

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徧十方剎。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眾生。咸令離染。還得淨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問。菩薩化他。不於淨土而於穢土者。何也答。以淨土中人有善無惡。化度則易。穢土惡多善少。化度則難。難故大悲增長。行願堅牢。易故悲心不深。行願不廣。大彌陀經云。此土修行一日。勝於西方淨土修行一劫者葢謂此也。又此娑婆是本昔受生之處。有緣必多。化度宜急。所以生淨土後。必先回入。又問。逕在此土化導。有何不可。何須捨此趨彼然後回入。答若不捨此。則墮落有分。化導何從。若不往彼。則自利未能。利他安保。喻如貧人未見帝王。未蒙官職。則自尚飢寒凍餒之不暇。又焉能周給鄰里鄉黨乎。故知不願度生則已。願則必求西方。不生西方則已。生則必須回入。又問適欲往生。又欲回入。得無進退躊躇。志不決定邪。答。先期自利。故願往生。後願利他。故須回入。發心雖在一時。行事則有先後。若不先發此意。一生淨土。回入則難。其如四恩三有何。故知未得往生。決無復入胞胎之念。既生安養。決無不來化導之心此正明決定。何謂不定邪。言不違安養者。法身不動也。言回入娑婆者。化身應現也。如一月千江。不升不降。從體起用。亦復如是。非獨一國。亦徧十方。種熟脫三番番不息。小乘外道作意神通。名可思議。一心作一。不能作多。名不自在。菩薩不爾。不消作意。化化無窮。故名不可思議自在神力也。慳貪者以財施攝。剛強者以愛語攝。為善者以利益攝。行惡者以同事攝。故名種種方便。使其三惑不起。名為離染。三德圓證。名為淨心(見思塵沙無明為三惑法身般若解脫為三德)。咸令離染二句。是現世益。同生西方二句。是後世益。不退有三。一位不退。終不退為凡夫二乘。二行不退決無退失所修行業。三念不退。決無一念忘失錯誤。又一入西方。縱在疑城邊地。下品下生終不退入三途。故總名不退也。問西方不退設使回入娑婆。還有退否答。如上所明。三身四智種種現前。加以彌陀護念諸佛攝受。焉有退失之理。喻如衣錦還鄉順風搖櫓。無求不利。無往不前。菩薩度生。所以必欲求生西方而後回入者。良由於此。

三總結二願。

如是大願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業及煩惱一切無盡。我願無盡。

如是大願。總結前文。世界無盡等是舉例我願句總顯無盡。如云世界不可盡。我願不可盡眾生不可盡。業及煩惱不可盡我願不可盡。若四種可盡。我願乃可盡問。何故發此無盡不願邪。答。以由心無盡故。隨心所發誓願。亦無有盡。又世界等四並由心具。縱然成佛亦無可盡之理又問。願既無盡成佛何時。答。所言成佛。祇是識得自心究竟不生耳至於三十二相。方便施為。本非真實。尚何成與不成之可論哉初發願竟。

次回向。

願今禮佛發願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菩薩修行。必先回向者。以若不回向。則是人天果報若能回向。則成出世正因故也。回向有三。一回己向他。二回因向果三回事向理。云何回己向他。以由眾生無始時來所修善業。並為己身及己眷屬今回此心向於眾生。以己所修悉施於彼。願他得利。不求自樂。是名回己向他。云何回因向果。以無始來但為人天福報。不求出世實果。今回此心向於無上菩提。所修善業。悉用莊嚴佛果。是名回因向果。云何回事向理。若見有眾生諸佛善法回向種種差別。則事不空。今回此心向於實際。能修所修。能向所向。二俱寂滅是名回事向理。今言恩有齊資。是回己向他。同圓種智。是回因向果。此二並是事相。理在事中。故三皆具足。種智者佛之智慧也。謂能知諸法一相。亦能知種種相無二無別。故名種智也。問。所修善業。雖有若無。名不住相。今一事甫畢。汲汲回向。不已著乎。答。汝言善不住相。為有後報否若無則墮斷滅若有則雖不求福福還隨汝。人天果報。固未免離。云何無著。今以此福回施眾生及以諸佛。則成無漏勝因。何著之有。問回施眾生。眾生實得利益否。若無利益。則成虗妄。若有利益。則我作他受。焉有此理。答。菩薩福德。與眾生共。現在雖無利益。未來成佛。則眾生受賜。如彌陀佛國。凡未生者即同佛受用。並由世尊因地作福。回施我等。是故今日得其果報。如父財子用。孰曰不可乎。問。回向與不回向。功有勝劣。事有得失否。答。回向則少福成多。如一滴投海。不可分別。不回向則多福轉少。如水灌漏巵。須臾即盡。又若能回向。則心能轉福。逕往西方。若不回向。則心被福牽。還生三界。是以修淨業人。凡有一善。必先回向西方者葢以此也。問。回向西方則自求快樂。回向佛果。則自求尊勝。由來為己。何與眾生。答。苟不為人。則何須作佛。如不因治亂。焉用求王。當知利人必先自利。成己即是成他。尚何彼此分別之有哉。問。眾生本空。菩提非有。不見善法。將何回向。答雖知三事俱空。而眾生不解。妄造諸業。妄受諸苦。是故菩薩以善法而回向之。又欲成佛而度脫之。不廢修持因果耳。若執俱空。則反成偏見。墮入二乘斷滅深坑矣。是知具足三種回向。是菩薩修行要行。不可不知。略釋願文竟。

同类推荐
  • 佛说胜军王所问经

    佛说胜军王所问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咏张諲山水

    咏张諲山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祖庭事苑

    祖庭事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送傅管记赴蜀军

    送傅管记赴蜀军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元朝征缅录

    元朝征缅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小猪弗莱迪:弗莱迪与火星来客

    小猪弗莱迪:弗莱迪与火星来客

    《小猪弗莱迪》系列童话故事书每册都是一个精彩独立的故事。或是迷案重重、悬疑跌宕的侦探故事,或是意外横生、步步惊心的冒险故事;或是斗智斗勇、充满惊险的间谍之战;或是想像奇特、笑料十足的太空旅行……
  •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新论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新论

    本书由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处组织编写,作为重庆市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围绕我国及重庆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从学科建设、研究生招生、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及创新、学位管理、研究生思政建设及专业学位发展等方面,对研究生创新教育进行了系列的理论探讨。
  • 梦笔生花集

    梦笔生花集

    全书收录散文随笔百余篇,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心灵咏叹调、风景调色板、人间情景剧、芸芸众生相。作者“用一双冷静的眼、一颗真诚的心和一支独特的笔”观察生活、体验人生、描摹世相百态,他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感悟。书中还配有精美手绘漫画近百幅。
  • 溺宠,战王的失忆狂妃

    溺宠,战王的失忆狂妃

    苏梦黎,相府嫡女的她,身份尊贵,却因为五年前的一场意外失了所有的记忆,还落了个未婚先孕的荡妇骂名。失忆怎么了,这不妨碍人家发财,赌场照开、花酒照喝,日子过的好不逍遥。未婚先孕,大龄剩女一枚?看看身边的萌宝儿子,某女骄傲道"有子如此,胜过美男一箩筐。“每天抱着自家团子,看着账本,算计着大把银子入账,外带偶尔调戏美男,某女这小日子过的好不滋润。直到有一天,一道赐婚圣旨将她的美梦惊醒,常言道婚姻是坟墓,于是某女决定…片段一(拒婚篇)某管家道:“王爷,我家主子说这聘礼若是没个万两黄金,还是请回吧”“原来王妃这般爱财,来人将聘礼都抬回去。”某王爷似是恍然大悟道,“回去将这一百万两黄金换成碎银,让王妃好好数数,看看本王那个的诚意够不够。”某管家稳住趔趄的步伐,又为难道:“王爷,小姐亦是倾慕王爷许久,但是小少爷的存在怕是有辱皇家名声,所以…”某王爷笑靥如花道:“无妨,父皇前些日子刚说要抱皇孙,这真可谓是一举两得,本王的决定果然英明。”某管家只觉头顶一阵乌鸦飞过,好吧战王不愧是战王,这心理素质、这思维方式果然是非常人所能及的。片段二(貌似逼婚篇)某女将一把匕首抵在眼前绝美男子的颈间,道:“王爷,我们那事,您看?”某王爷轻笑:“那事?好办,你看是你嫁我娶还是我娶你嫁?”靠,这有差吗?某女一时心中郁结,某王爷啪的打掉某女手中的匕首,温香软玉在怀,邪魅道:“还是王妃现在就从了本王?”片段三(溺宠篇)“王爷,王妃今日将侧妃打了。”“严重吗?”“看着挺严重的,侧妃嘴角都渗出血来了。”“那还不赶紧宣太医,打这么重,王妃的手肯定疼。”搞了半天王爷关心的原来是王妃的手疼,某侍卫险些晕厥过去。“王爷,王妃正和一男子喝茶。”“嗯。”某王爷很是淡定,不就喝个茶吗,反正他家王妃又那色心,没那色胆。“可是,那男子说是世子殿下的爹,王妃的夫。”那侍卫话还没说完,已经看不到某王爷的身影,不禁暗叹,战王的速度果然不是吹的。萌宝篇亲们自己yy吧,此文一对一,女强男强,强强对决,女子气得了小三玩得起阴谋,男主身心干净,溺宠无限,萌宝团子耍得了酷卖得了萌,犯得了二,偶尔为了亲爹算计亲娘,亲们放心跳坑吖。
  • 亲爱的学长大人

    亲爱的学长大人

    大学时的一次泼水恶作剧,把白小俞卷入其中。霸道蛮横的韩范儿朝鲜族帅哥金岳当众给了她难堪,同为金岳好友的李景浩却向她伸出了温暖的手……经历种种,春心萌动……毕业之际,他远赴英国,而她宁愿等待。直到听说他已结婚,心灰意冷……她决定重新开始,让自己爱上别人,而他的出现再一次打乱了她的生活,她想要逃脱,远离他,然而事与愿违,她纠缠于两个男人之间,到底谁才是她与相守一生的人……
  • 王子与贫儿(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王子与贫儿(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本书以16世纪的英国为背景,描写了王子和贫儿互换身份的童话式故事。一个阴差阳错的偶然机会,长相相同的王子爱德华和贫儿汤姆因互换衣服,从而导致了命运的颠倒。曾经的小乞丐成了王子的“替身”,真正的王子流落在外,受尽欺凌和嘲讽。后来,王子历经种种劫难,终于回到了王宫;而汤姆也将不属于自己的王位还给了王子。经过这样的“交换身份”,两个少年都懂得了很多东西……
  • 历史智慧教给年轻人的99条生存法则

    历史智慧教给年轻人的99条生存法则

    说话怎样才能滴水不漏?如何办事才能顺风顺水?在何时应该激流勇退?在凶险的局势面前,如何才能趋利避害?……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人物的兴衰成败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历史智慧教给年轻人的99条生存法则》以历史人物为核心,翔实地讲解了中国历史中的99则生存智慧,对于我们当下的生活和工作而言,这些生存智慧仍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 法法

    法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小狐夭夭

    小狐夭夭

    相传,狐狸精修成人形,每年会有一夜会变回狐狸,只有得到心爱男人的一滴眼泪,才会修成正果,脱去狐身……于是,小狐狸精兴致勃勃地出洞了!
  • 西汉宫廷演义

    西汉宫廷演义

    《中国历代宫廷演义丛书》,深入宫闱,演述帝王后妃问爱恨情仇;广涉史事,详览封建王朝之波诡云谲。读透了这套书,就读透了宫廷;读透了宫廷,就读透了历史;读透了历史,现实也就洞然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