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日融融沧海生。西轮高度五云横。回光一照青峦遍。万象玲珑彻底明。
宝刀巃
大块钟灵孕宝刀。山腰横带碧天高。尘氛断尽机锋敛。伏虎降龙总莫逃。
壁观峰
危峰壁立镇禅关。坐对无言境自闲。从入少林传法后。于今又得任名山。
青龙泉
清泉涌出宝山头。引入香厨不断流。正是青龙施法雨。空中幻化泽偏周。
圣义泉
八功德水满西方。圣义分流脉更长。共说禅师三昧力。真源活泼注天潢。
金液泉
宝池池底布黄金。灵液涓涓出梵林。山静云开明月下。寒光浮动见天心。
回耀峰
洪阳张 位
西方金界涌灵霞。放出毫光照宝华。千仞孤踪停锡望。通明六合是吾家。
宝刀巃
神锋凛凛挂危岑。割断浮生利欲心。月峡龙涛寒影寂。山魑伎俩定难侵。
壁观峰
少林枯冷费商量。若个卢都向壁厢。遗履折芦堪咄咄。高山流水竟茫茫。
青龙泉
灵窟苍虬喷玉涎。湿云飘雾郁蓝天。莫夸千斛供朝汲。坐倚莲花叹逝川。
圣义泉
一歃千金变性情。何年卓锡引龙泓。有缘得入曹溪路。淘涤身心圣谛明。
金液泉
洒心琼液漱莲台。绝胜金茎露一杯。不是醍醐甘秘惜。无人寻向此中来。
回耀峰
化卿宋守一
金光倒景碧嵯峨。路渺西天奈晚何。转得法轮回夜照。翻车不用鲁阳戈。
宝刀巃
一片雄心未可牢。迷云开处淬江涛。自从乍触机锋后。不向山前试宝刀。
壁观峰
兀坐观空是化身。孤峰遥对折芦人。欲谈圣谛无名相。石壁寒生古月轮。
青龙泉
一脉泉回落涧松。琳琅幽韵杂疏钟。推窗日射东峰晓。五色云中绕护龙。
圣义泉
卓锡甘泉喷雪飞。法流不断客来稀。可怜瑞霭盘空谷。几度逢师浣钵衣。
金液泉
粼粼波隐夜明苔。逗日迎风彩色开。莫是三生余夙愿。宛从金粟见如来。
回耀峰
释湛然圆澄
平原未到光先照。独占人间最上重。任是夕阳西欲去。还留余影射孤峰。
宝刀巃
宝刀巃与五云连。逼塞江干落影寒。长敛依天魔胆丧。行人宜退不宜先。
壁观峰
峥嵘突兀势棱层。谓是当年壁观僧。趺坐虽无芦破膝。通身也挂薜萝藤。
青龙泉
神龙不职受天谴。报德无门化此泉。不是禅翁神力大。几遭血溅秽山川。
圣义泉
一滴龙涎透胆寒。曹溪分入几多年。人来掬子尝滋味。犹下夷齐饮盗泉。
金液泉
金液泉从竹笕来。不繇造作与安排。煮茗日供参玄客。入口须教梦眼开。
回耀峰
释雪亭圆信
草径离离山影斜。寒清入骨半窗纱。数声啼鸟破幽寂。晚色不侵茅屋家。
宝刀巃
谁把顽岩作宝刀。劈开天地一秋毫。至今纵有英灵者。不若鸟窠吹布毛。
壁观峰
卓卓春山不可扪。葛藤横雪立黄昏。九年坐断无音耗。一片石头千古痕。
青龙泉
不假云雷势自豪。一喷平地尽波涛。溶溶流入浙江水。饮者如何风调高。
金液泉
细脉幽幽隐薜萝。石边春意澹香多。虽然颜色同清浅。那识林间有异波。
圣义泉
水性无繇藉假名。香山凹凸汝能平。源头不在千岩上。烹佛何劳问丙丁。
回耀峰
芝筠董汉策
谁信苍然来暮霭。空崖返照发天鸡。宝芳琪树皆春色。悬鼓休谈落日西。
宝刀巃
胸悬千镜笑吹毛。捷句惊人握孟劳。委土划然曾满志。谈言无义胜龙韬。
壁观峰
石笋千寻杳无路。鸟啼花笑自新陈。卷帘领得间中趣。洞口云封不见人。
青龙泉
一缕寒泷有若无。谁从水乳辨真吾。翠蛟千尺飞瑶雪。行雨江村作画图。
圣义泉
人世炎凉似沃焦。泠然一勺自冰消。中分二水真源出。独掩松关听海潮。
金液泉
霞作帘旌石作台。蜚珠喷玉自西来。金沙池畔吞莲露。历遍庄椿我未孩。
回耀峰(以下敬和家大人原韵)
镜园董友松
纤月峰前曾伏虎。夕阳村外忽闻鸡。凭君踏遍寻春屐。回眺灵岩日未西。
宝刀巃
带挟青霜拂鬓毛。谽谺历尽问劳劳。何如白日苍烟外。收敛寒芒秘六韬。
壁观峰
尘世迷楼空暮霭。梵宫琪树似星陈。欲知海阔天空处。借问当年面壁人。
青龙泉
幽壑潜鳞认得无。卧龙曾自比夷吾。谁将钵水兴风雨。幻出云林破壁图。
圣义泉
火溢灵泉石欲焦。间参圣义霍然消。探源记取中峰外。来看沧江八月潮。
金液泉
欲吹阳气作春台。却向金茎挹露来。八宝瓶倾杨柳韵。青童终古尚婴孩。
回耀峰
汾园董师植
背飞青鸟长烟没。山罅光寒露碧鸡。身世荣枯谁悟得。半开花外日沈西。
宝刀巃
铸就鸣鸿纺綷毛(鸣鸿。刀名。黄帝所铸)。横披霜锷涤悁劳。千岩云卧呼不起。苍水神龙扪赤韬。
壁观峰
斜倚灵峰拈落叶。无端花雨烂然陈。窟中狮子听消息。林静江清月近人。
青龙泉
一片滢荧心欲无。涓涓碎玉浸昆吾。药镵春暖烹香液。肯向人间授绿图。
圣义泉
暖浮花乳入铜焦(铜焦。石洞名)。滴沥声清梦未消。今古不知几冬夏。秋心泻尽作冰潮。
金液泉
金莎晓溜出层台。谷口风疏香自来。分得余甘酿春色。漱芳枕石意如孩。
回耀峰
鸥亭汪文桢
海上晴波荡日华。才升峰顶又将斜。金轮旋转无多地。赢得西岩起暮霞。
宝刀巃
古铁坚顽霜刃新。峰头光怪起嶙峋。金刚掣手当空立。蓦地横抽许活人。
壁观峰
踏破江波一苇轻。壁间苍翠古苔生。九年枯坐缘何事。独立孤峰任意行。
青龙泉
飞流千尺下晴峰。个个筼筜接水筒。拾得波心颔珠在。当前抛出戏骊龙。
圣义泉
圣谛由来本廓然。中峰何用强名泉。涓涓不断寻常事。莫使澜翻误眼前。
金液泉
大地茫茫总布金。源头点滴到如今。爱河欲海何因见。要与针头仔细寻。
云栖纪事二十韵
鸥亭汪文桢
净域崇三宝。诸天扈 九重。莲香传伏虎。云影驻回龙。山隔江潮转。泉当竹径冲。潺湲金液水。岝崿宝刀峰。结社来深谷。诛茅卓瘦筇。东阳腰带减。慧远足音跫。白业因兹启。红尘不敢封。六时成海会。三观契心宗。朴俭僧规肃。流传法雨浓。何妨存苦行。安用逞机锋。
圣德怀深眷。 时巡访旧踪。吴都浮紫气。禹穴奠黄琮。道与斋心合。行由觉路逢。鸾旗萦翠篠。羽盖偃青松。十笏珠宫现。千华 黼座供。祗林周法界。兰若展慈容。解网宽生类。提筐抃老农。
皇情方畅遂。佛力共陶镕。幸企扶轮化。惭非珥笔从。瞻 天犹咫尺。胜义警晨钟。
附对联
初住云栖
竹笕三五升野水
蓬窗六七片闲云
又
屋壁空疏。八面喜逢青嶂合。
溪山寂静。四时惟有白云栖。
三聚亭
翠霭封中觅路
碧峰尽处归庵
又
天衢有路通芳竺
梵世无为见古村
三门
古刹重开。五色瑞云栖止地。
禅林肇建。万年宝历太平时。
善会门
慕至道而决意精修。堪同此会。
惮清规而无心上进。莫入斯门。
净业堂
王极乐六八大愿之慈尊。绝限量寿命光明。不离当
处。
过娑婆万兆佛邦之净土。妙庄严楼台池沼。元是吾
乡。
禅悦堂
逐队二时。逢阎老打算饭钱。能无欠否。
饱参一念。对庐陵近来米价。得不难欤。
高步
楼阁将登。也须从这里过。
阶级不落。毕竟是什么人。
演法堂
九会融镕。六十万字之雄文。圆极一乘性海。
千华授受。五十八篇之大戒。弘开三聚法门。
随止居(即刻经房)
迹远红尘。日近僧规成净侣。
身依白社。时亲法宝度凡情。
小云栖众信士重建演法堂记(附刻)
粤稽云栖。创自宋。越数百年。有
莲池大师。重辟道场为念佛放生所。而规模崇起焉。又越二百数十年。有同里诸君子。联净社。广放生。而小云栖继起焉。夫放生者。体天地好生之德以为心诚善举。第有放而无养。则不遂其生。反以速之死。非全生之道。昔云栖创建水陆道场。其规制有放生银三两。并生食银一两。其法至今无弊。维时以寺距城远。复于西北两门创上方长寿二寺。凿放生池。以便放生者。自撰碑记。谓以是为之兆。兆且引而蔓延之。不知继此而兴起者更几池也。则其愿大矣。小云栖者。同人慕云栖放生旧事。从而推广之。先是吁诸阮大中丞。请于西湖复古制。未果行。岁癸亥。廉得东。城余庵为余姓所舍。有殿庑寮房。池之大可二三亩即卜此为课佛放生所。嗣以牛栏羊圈豚栅鸡栖不备具。旋购邻庵。兼买民舍联络。而拓其址。更盖牲厂鱼池等。并另构三楹。崇奉
莲祖像。落成时。以小云栖名。盖法五云旧事。而规模小之也。夫同一放生。而大小云栖各异。云栖在山中设放生所飞走各类充牣其中。既有生食。众僧复减口以养之。除刍茭。约费粟二百石。城内外放生二池岁费百余金。自来无缺乏。若小云栖。则牲粮。及一切经费。统计常年捐款。并书院乐输外。不及半余。须另募以济之。寺在城隅。地窄而牲多。故各牲以每种若干定为额。余仍送大云栖寄养。贴生食焉。但此项须募施。多寡无常数。亦非久计。同人正拟捐赀购田收租息作牲食。斯议未及举行。会壬申冬。寺厄于火。经
高大中丞具折入
告。奉有
谕旨。于盐务中给银五百两。余着僧人募建等因。遵将此项首建
莲祖殿。其余各工。众商吁于
常盐政。筹款修复。费尚不赀。须添募以蒇事。同人爰集而商曰。专济云栖生粮一项。与其逐年劝捐盈绌不定。何如乘此兴复寺工之际。我等捐建一水陆堂。重定新规于功德内加生食银三两以为小云栖寄养之生粮。在作功德者既不惜此些须而在放生者实可行之久远。岂非两利之道。众韪之。乃相度烬余。唯演法堂最高广。估值需一千六百金。随如数募齐。选工料。而敦请谙练者督理之。不日工竣。内坛启而生食增矣。遂将此意告常住。刊刻木榜。宣布一切。咸使闻知。并欲其经久勿替。令后人知重建斯堂之有自也。谨叙颠末而记之石。
时
嘉庆十八年六月之吉佛弟子丁焘谨识。
五云精舍。自宋初乾德五年伏虎禅师开山。逮有明弘治七年。霖雨发洪。殿宇倾圮。经像漂没。中废者几百载。至隆庆五年。
莲池师祖结茅三楹。以念佛放生标最胜法幢。嗣是善信皈心。渐成兰若。阅今二百余年。称名胜古刹。屡蒙
圣驾临幸。并节次
钦颁墨宝。敬谨藏庋。寺素无恒产。僧众四百余。藉水陆斋忏以度日。乃于十七年冬。不戒于火。经
前抚宪高 具折入
奏钦奉
恩旨。赏银五百两兴修。其不敷者。令僧人募化办理等因。钦此。钦遵。祗领。先行启建
莲池祖殿三间。次经小云栖放生绅士捐建演法堂。外自山门。至前后大殿。及尊藏
墨宝楼阁等。俱系紧要。勘估工料。约需银八千两。经四所鹾业公吁
盐宪常。 请由商捐项下借拨垫给。按引输补等情。当荷批准。并公举沉云蒸居士董理督办。不数月间。宏规重启。虽工未全竣。而有法堂以奉经律。有禅堂以安僧侣。经忏得资礼拜(与明)。等实感
皇仁。而颂 宪德。谨于法汇重梓而附记及此。
云栖寺住持僧(与明)等谨识
菩萨戒弟子刘慧闻率子性泽施资敬刊
光绪二十五年冬十月金陵刻经处识
嘉兴大藏经 云栖法汇(选录)(第卷-第卷)
菜市桥重建孝义无碍庵记
莲池禅师少与予同业黉较。予登仕。禅师出家为嘉靖乙丑。禅师夙志方外。以二尊人在。不敢离。既先后岁双失怙恃。将力酬所愿。而室人汤氏年才一十有九。前儿伤亡。忆子舆之规。疑未决。已而念风灯石火。时不我延。遂疾从剃染。汤处室。斋戒禅诵。与其母偕。母寻故。孑然茕居。宗人议后以三侄文彬。无何。汤亦脱簪珥为尼僧。召文彬谓曰。兹无所事后。不后我固无害。彼生而养。死而服。而殡。而祭。世法也。吾学佛。存资钵衲。殁归阇维耳。夫何求哉。因举所有田庐普给群侄。于文彬低昂之。而别以居属文彬。己从邻僦舍。绳枢蓬门。夕灯晨香。阒如也。嘉禾朱公子衷纯。追厥先大夫银台虞葑先生遗意。首事构庵。而予与一时宰官居士比丘某某从臾焉。累百金。买赵氏故宅。宅苦隘。水文学施傍屋一楹附益之。又岁久。颓圮几尽。众相与施材。缁侣之能匠石杇墁畚插者相与施工施力。中为禅堂。凿井于左庑。余垣轩厨湢。略备而已。予惟禅师无子。无留赀。无素所可凭依故旧亲戚僚友。汤以年少妇独御家政。伶仃苦辛。多历年所如一朝。及其分田割庐。皆出本怀。亦难矣。诸上善人怜而庵之。义举也。举于义。则十方常住业也。后清信女展转相续。焚修于此庵。远为二尊人庄严报土。又孝思之道也。按府志。菜市桥西。有古无碍庵。其后渐没入于民家。徙而北。里之耆氓告予以此地。正庵之旧址。久湮忽兴。殆天意。非人力。而义以孝不虚。孝以义不泯。若交相成而不相悖。乃沿古证今。合而颜之曰孝义无碍庵。沈氏子孙。尚其念之护之。以无忘孝义。永为人天福田。流庆渊渊。后必有昌大其门闾者。汤法讳祩锦。暨禅师同师关中南五台性天和尚。溯禅师出家。逾四十稔。盖行年五十九而庵成。
时
万历三十四年岁次丙午上元日
赐进士出身资善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前兵部左侍郎出征外国加一品服邑人宋应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