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55100000188

第188章

「求放心」,非以一心求一心,只求底便是已收之心;「操则存」,非以一心操一心,只操底便是已存之心。心虽放千百里之远,只一收便在此,他本无去来也。

季成问「放心」。曰:「如『求其放心』,『主一之谓敬』之类,不待商量,便合做起。若放迟霎时,则失之。如辨明是非,经书有疑之类,则当商量。」

孟子言「求放心」。你今只理会这物事常常在时,私欲自无着处。且须持敬。

收放心,只是收物欲之心。如理义之心,即良心,切不须收。须就这上看教熟,见得天理人欲分明。」

叔重问:「所谓『求放心』者,不是但低眉合眼,死守此心而已;要须常使此心顿放在义理上。」曰:「也须是有专静之功,始得。」时举因云:「自来见得此理真无内外,外面有跬步不合道理,便觉此心慊然。前日侍坐,深有得于先生『醒』之一字。」曰:「若常醒在这里,更须看恻隐、羞恶、是非、恭敬之心所发处,始得。当一念虑之发,不知是属恻隐耶,羞恶、是非、恭敬耶?须是见得分明,方有受用处。」

心兼摄性情,则极好。然「出入无时,莫知其乡」,难制而易放,则又大不好。所谓「求其放心」,又只是以心求其心。「心求心」说,易入谢氏「有物」之说,要识得。

「求放心」,初用求,后来不用求。所以病翁说:「既复其初,无复之者。」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不是学问之道只有求放心一事,乃是学问之道皆所以求放心。如圣贤一言一语,都是道理。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诸公为学,且须于此着切用工夫。且学问固亦多端矣,而孟子直以为无他。盖身如一屋子,心如一家主。有此家主,然后能洒扫门户,整顿事务。若是无主,则此屋不过一荒屋尔,实何用焉?且如中庸言学、问、思、辨四者甚切,然而放心不收,则以何者而学、问、思、辨哉!此事甚要。诸公每日若有文字思量未透,即可存着此事。若无文字思量,即收敛此心,不容一物,乃是用功也。

学问之道,孟子断然说在求放心。学者须先收拾这放心,不然,此心放了,博学也是闲,审问也是闲,如何而明辨!如何而笃行!

学须先以求放心为本。致知是他去致,格物是他去格,正心是他去正,无忿懥等事。诚意是他自省悟,勿夹带虚伪;修身是他为之主,不使好恶有偏。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旧看此只云但求其放心,心正则自定,近看尽有道理。须是看此心果如何,须是心中明尽万理,方可;不然,只欲空守此心,如何用得!如平常一件事,合放重,今乃放轻,此心不乐;放重,则心乐。此可见此处乃与大学致知、格物、正心、诚意相表里。」可学谓:「若不于穷理上作工夫,遽谓心正,乃是告子不动心,如何守得?」曰:「然。」又问:「旧看『放心』一段,第一次看,谓不过求放心而已。第二次看,谓放心既求,尽当穷理。今闻此说,乃知前日第二说已是隔作两段。须是穷理而后求得放心,不是求放心而后穷理。」曰:「然。」

问:「孟子只说学问之道,在求放心而已,不曾欲他为。」曰:「上面煞有事在,注下说得分明,公但去看。」又曰:「说得太紧切,则便有病。孟子此说太紧切,便有病。」

上有「学问」二字在,不只是求放心便休。

孟子曰:「求其放心而已矣。」当于未放之前看如何,已放之后看如何,复得了又看是如何。作三节看后,自然习熟,此心不至于放。季礼。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可煞是说得切。子细看来,却反是说得宽了。孔子只云:「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若能如此,则此心自无去处,自不容不存,此孟子所以不及孔子。

问:「先生向作仁说,大率以心具爱之理,故谓之仁。今集注『仁,人心也』,只以为『酬酢万变之主』,如何?」曰:「不要如此看,且理会个『仁,人心也』,须见得是个『酬酢万变之主』。若只管以彼较此,失了本意。看书且逐段看,如吃物相似,只咀嚼看如何。向为人不理会得仁,故做出此等文字,今却反为学者争论。」窦云:「先生之文似药方,服食却在学者。」曰:「治病不治病,却在药方;服食见效不见效,却在人。」窦问:「心中湛然清明,与天地相流通,此是仁否?」曰:「湛然清明时,此固是仁义礼智统会处。今人说仁,多是把做空洞底物看,却不得。当此之时,仁义礼智之苗脉已在里许,只是未发动。及有个合亲爱底事来,便发出恻隐之心;有个可厌恶底事来,便发出羞恶之心。礼本是文明之理,其发便知有辞逊;智本是明辨之理,其发便知有是非。」又曰:「仁是恻隐之母,恻隐是仁之子。又仁包义礼智三者,仁似长兄,管属得义礼智,故曰『仁者善之长。』」集注。

蜚卿问:「孟子说『求放心』,从『仁,人心也』,说将来。莫是收此心便是仁,存得此心可以存此仁否?」曰:「也只是存得此心,可以存此仁。若只收此心,更无动用生意,又济得甚么!所以明道又云:『自能寻向上去。』这是已得此心,方可做去;不是道只块然守得这心便了。」问:「放心还当将放了底心重新收来;还只存此心,便是不放?」曰:「看程先生所说,文义自是如此,意却不然。只存此心,便是不放;不是将已纵出了底,依旧收将转来。如『七日来复』,终不是已往之阳,重新将来复生。旧底已自过去了,这里自然生出来。这一章意思最好,须将来日用之间常常体认看。这个初无形影,忽然而存,忽然而亡。『诚无为,几善恶』,通书说此一段尤好。『诚无为』,只是常存得这个实理在这里。惟是常存得实理在这里,方始见得几,方始识得善恶。若此心放而不存,一向反复颠错了,如何别认得善恶?以此知这道理虽然说得有许多头项,看得熟了,都自相贯通。圣贤当初也不是有意说许多头项,只因事而言。」

明道说「圣贤千言万语」云云,只是大概说如此。若「已放之心」,这个心已放去了,如何会收得转来!只是莫令此心逐物去,则此心便在这里。不是如一件物事,放去了又收回来。且如浑水自流过去了,如何会收得转!后来自是新底水。周先生曰「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只是不善之动消于外,则善便实于内。「操则存,舍则亡。」只是操,则此心便存。孟子曰:「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可谓善喻。然鸡犬犹有放失求而不得者。若心,则求着便在这里。只是知求则心便在此,未有求而不可得者。池本作「便是反复入身来」。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此最为学第一义也。故程子云:「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某近因病中兀坐存息,遂觉有进步处。大抵人心流滥四极,何有定止。一日十二时中有几时在躯壳内?与其四散闲走,无所归着,何不收拾令在腔子中。且今纵其营营思虑,假饶求有所得,譬如无家之商,四方营求,得钱虽多,若无处安顿,亦是徒费心力耳。

问:「明道云:『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收放心。』」曰:「所谓讲学读书,固是。然要知所以讲学,所以读书,所以致知,所以力行,以至习礼习乐,事亲从兄,无非只是要收放心。孟子之意,亦是为学问者无他,皆是求放心尔。此政与『思无邪』一般,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使人知善而劝,知恶而戒,亦只是一个『思无邪』耳。」

明道云:「圣贤千言万语,只要人将已放之心,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也。」伊川云:「人心本善,流而为恶,乃放也。」初看亦自疑此两处。诸公道如何?须看得此两处自不相碍,乃可。二先生之言本不相碍,只是一时语,体用未甚完备。大意以为此心无不善,止缘放了。苟纔自知其已放,则放底便断,心便在此。心之善,如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端,自然全得也。伊川所谓「人心本善」,便正与明道相合。惟明道语未明白,故或者错看,谓是收拾放心,遂如释氏守个空寂。不知其意谓收放心只存得善端,渐能充广,非如释氏徒守空寂,有体无用。且如一向纵他去,与事物相靡相刃,则所谓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善端,何缘存得?

明道曰:「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将已放底心,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池本下云:「看下二句,必不至空守此心,无所用也。」伊川曰:「心本善,流入于不善。」须理会伊川此语。若不知心本善,只管去把定这个心教在里,只可静坐,或如释氏有体无用,应事接物不得。流入不善,池本云「四端备于吾心。心存,然后能扩而充之;心放,则颠冥莫觉,流入不善」云云。是失其本心。如「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若此类是失其本心。又如心有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则不得其正。池本下云:「心不在焉,亦是放。二说未尝相碍。」

问:「程子说,圣人千言万语云云,此下学上达工夫也。窃谓心若已放了,恐未易收拾,不审其义如何?」曰:「孟子谓『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岂有出入!出只指外而言,入只指内而言,只是要人操而存之耳,非是如物之散失而后收之也。」辉。

同类推荐
  • 佛说六字咒王经

    佛说六字咒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明实录仁宗实录

    明实录仁宗实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请缨日记

    请缨日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靖夷纪事

    靖夷纪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六道伽陀经

    佛说六道伽陀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孩子不自立父母怎么办:有效解决孩子问题的50个对策

    孩子不自立父母怎么办:有效解决孩子问题的50个对策

    现在许多孩子不能自立,其责任更多在于父母,因为父母过于娇惯孩子。不自立的孩子无法面对社会的纷繁芜杂,无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所以,从现在开始打破为孩子建立的“安全圈”,开始培养孩子多方面自立的能力。本书列举了50种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帮助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让孩子成长为独立自强、身心健康的人。
  • 我是仙凡

    我是仙凡

    此生尘缘早已尽,我本尘世一仙凡。起于微末傲红尘,修得《蜉蝣》忘江湖。-----PS:大概就是,仙侠和种田结合。一名少年无意打开灵台,识海发现方寸灵山。从此种仙稻,养灵药,开洞府,开辟一片桃源仙境,踏上修仙之路。-------------------百里玺官方粉丝群:332804027
  • 张恨水经典作品系列:春明外史(下)

    张恨水经典作品系列:春明外史(下)

    皖中才子杨杏园旅居北京时,对雏妓梨云的一见钟情,一往情深。梨云病重期间,他日夜守护,并海誓山盟相约白头,然而红颜命薄,相识不久,梨云竞香销玉殒了。杨杏园黯然神伤以致口吐鲜血,痴痴地将自己的相片埋入土中,与梨云相伴。随后,杨杏园又结识了才女李冬青,花前月下,诗文酬唱之后,杨杏园深深地爱上了李冬青,而李冬青却有先天暗疾,与婚姻无缘。李冬青便千方百计地想成全少女史科莲与杨杏园的百年之好。而杨杏园却割舍不断与李冬青的深情,愈加爱恋李冬青,史科莲为了成全杨李之爱,知趣地退避三舍。一波三折之后,杨杏园对婚姻之事心灰意冷,转而学佛。
  • 歌德谈话录

    歌德谈话录

    本书是歌德的助手爱克曼辑录的关于歌德的言论和活动的集子,很多人自然地把它当作歌德的传记来阅读;但是我认为,它更加直接和突出地显现出了歌德关于文艺、美学、哲学、自然科学等等方面的思想,所以还可以称得上是“歌德的谈话录”——就如《论语》体现着孔子的博大思想,以“谈话”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方面地体现“作者”(在这里,真正的作者应该是歌德了)思想,不受时空体式的限制,没有逻辑思维的束缚,是作者精神面貌的直接呈现,也是我们来阅读歌德、理解歌德的最贴近的一扇窗户。
  • 战国录之百鬼夜行

    战国录之百鬼夜行

    一段流传千古的神话,却暗藏着惊天的秘密。一段轮回千年的恩怨,却只是上天的一颗棋子。一段烽火连天的历史,竟是诸天神圣最后决战的序章。姜子牙封神未成功,一代妖仙苏妲己突破千年封印,肆虐天下,阴谋祸乱,此后,诸仙重生,群妖乱舞,一场巅峰的对决徐徐展开。
  • 东方最胜灯王陀罗尼经

    东方最胜灯王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公子不承欢

    公子不承欢

    第一次她见到他是在牢狱之中,他是邻国质子,她是月国女帝,他被吊于锁链之上,唯独那绝美的脸庞清雅如仙。她一见倾心。“我娶你做皇夫,让我破你的身子可好?”她笑说。“女帝造孽太深,不怕今世死于非命?”他目光冰冷,冷言相向……可谁知,这样清冷如莲的他,却暗藏心计,他作为质子潜伏于她身边,只为复仇……他以自己性命做赌注,精心设下滔天棋局,当家国臣民陷入绝境,为保家国与心上人,她受尽凌辱。那一夜,他将她缚于天牢,捏住她的下颔,一改清冷,讽笑道:“堂堂女帝,终也不过承欢于男子身下!”
  • 道武雄霸

    道武雄霸

    身为光明之龙的嫡传血脉,却身有顽疾无法修炼。被称为废柴,却从未放弃。医术、丹药、阵法无所不精,却对顽疾无能为力。没想到,参加试炼的时候惨遭围攻,却意外的更得到了《血火九脉》绝学,不但解决顽疾,更得到了一代皇者体皇传承……
  • 爆笑追妻:腹黑邪王戏痞妃

    爆笑追妻:腹黑邪王戏痞妃

    【女强宝宝宠文,一对一】一朝穿越,不但身体缩水成九岁娃娃的模样,而且还附带萌娃赠品?她堂堂修罗魔医怎么会就此认这悲催命!当即便是要带着逆天帅爆的儿子闯遍天下!挣座金山,吃喝玩乐,看遍天下美男,便是她金晓溪的终极目标。神挡弑神,魔挡杀魔。白痴挡怎么办?没关系,姐专治各种脑残!“王爷!王妃带着小世子跑去看天下美男比拼赛了!说要让第一美男做小世子的爹!”某妖孽男听完属下的报道后,直接掀桌!“本王亲自去把她捉回来!”再次出现在金晓溪面前时,某男俊美无双的脸上带着痴傻的笑,拉着金晓溪的衣袖,“娘子,我才是天下第一美男,带我回家吧,我吃得少会打架,最重要的是我听话...”
  • 席少爱妻入骨

    席少爱妻入骨

    三年时光,再次回国却终还是遇到了那个人。原来,他就是那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命中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