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真語論
經告
安非告曰:衝風繁激,將不能伐君之正性。絕飈勃鬱,焉能迴己之清淳。爾乃空冲自吟,虛心待神,營攝百絕,栖澄至真。當使憂累靡干於玄宅,哀念莫撓於絳津。
太上曰:高才英秀,惟酒是耽,麴蘗薰心,性情顛倒。破壞十善,興隆十惡,四達既荒,六通亦塞。
天尊曰:一切眾生,久習顛倒。心想雜亂,隨逐諸塵,捨一取一,無暫休止。猶如猿猴,遊於林澤,跳躑奔趨,不可禁止。是諸凡夫,心性亦爾。遊五欲林,在六根澤,縱逸騰躍,不可拘制。
又曰:人情難制,猶如風中竪幡,飄飄不止。或思作偽,以邀名譽。
《定志經》云:人既受納有形,形染六情。六情一染,動之弊穢。惑於所有,昧於所無。世務因緣,以此而發,招引罪垢,歷世彌積。輸迴於三界,漂浪而忘返;流轉於五道,長淪而弗悟。嬰痾抱痛,不能自和。馳神惶悸,惟罪是履。
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争。故與時争之者昌,與人爭之者亡。是以有兵甲而無所陳之,以其不争。夫不祥者,人之所不争。垢辱者,人之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則足矣。
《妙真經》曰:視過其目,明不居;聽過其耳,精泄漏;愛過其心,神出去。常於欲事汲汲懅,為利動者惕惕懼,結連黨友以自助者,非真也。
又曰:罪莫大於淫,禍莫大於貪,咎莫大於僭,此三者,禍之車也。小則亡身,大則殘家。
道言:吉凶禍福,窈冥中來。其灾禍也,非富貴者請而可避,其榮盛也,非貧賤者欲而可得。蓋修福則善應,為惡則禍來。
天尊曰:氣不可極,數難可窮。死而復生,幽而復明,天地運轉,如車之輪,人之不滅,如影隨形,故難終也。
《妙林經》曰:夫有為生死,眾生漂浪,如虛中雲,如空中色,如谷中響,如水中月,如鑑中象,如熱中炎,如電中火,如聾中聽,如盲中視,如啞中言,如二頭鶴,如三足雞,如龜中毛,如兔中角。如是無明,貪著愛見,生死之本,亦復如是。必竟皆空,不可論說。譬如燈滅,不可尋求。生死本空,亦復如是。如大猛火,如四毒蛇,不可親近。生死之法,亦復如是。
天尊告聖行真士曰:若復有人,於諸法中,生有見心,捨於穢土,求三清樂。捨眾生身,求真道相。欲斷煩惱,而入無為,求離諸見,乃得寂滅。如是等相,我說此人名大邪見。譬愚人,畏於大地,而欲走避。所至之處,不離大地。眾生亦耳,畏生死身疾,捨三界有心,厭離所得之身,不離生死。如是眾生,未能見法,求真道相,探實可哀。真道相者,名為不作,無起無滅,非有非無,非常非斷,非大非小,非色非心,體如此,名為修習真道正行。
又告聖行真士曰:世間眾生,無明重暗,真道在身,莫能睹見。譬如愚人,東西馳走,求覓空色,而不能知,即色是空。一切世間,亦復如是。心性馳走,欲求真道,不知身心,即是真道。
又寶瑞降之,有千善則後代神真,有二千善則為聖真仙將吏,有三千善則為聖真仙曹掾,有四千善則為天下師聖真仙主統,有五千善則為聖真仙魁師,有六千善則為聖真仙卿大夫,有七千善則為聖真仙公王,有八千善則為聖真仙皇帝,有九千善則為元始五帝君,有萬善則為太上玉皇帝。元君曰:萬善之基,亦在三業。十善相生,至於萬善。行善益算,行惡奪算,賞善罰惡,各有職司。報應之理,毫分無失。長生之本,惟善為基也。專精養神,不為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忘念以定志,修身以安神,寶氣以存精。思慮兼忘,冥想內視,則身神並一。身神並一,則近真矣。
道曰:凡人遇我以禍者,我當以福往。是故福氣常至,此害之氣重徙還在於彼。此道者之行也。
徐來勒問曰:何謂兼忘?高玄真人曰:一切凡夫,從煙煴之際起愚癡,染著諸有,雖積功勤,不能無滯。故使備定,除其有滯。有滯雖净,猶滯於空,空有雙净,故曰兼忘,是故名初入正觀之相。
《盟威經》云:道無不在,在師為師,在經為經,不離中也。
《寶玄經》云:裁制偏邪,同歸中正,能返流末,還至本源。源即道也。道無形狀,假言象以為津。既言冲用,用實無物。
《三皇經》曰:天下無常,豈有堅固者?故急當厭遠之,求索自然,以脫身耳。又曰:萬物無有常,成者,皆不久完。三光永明,天地常昭然。
《黃老玄示經》曰:道者不可以言傳,欲使學者述書以相授,然可得聞也。夫善述事者,必通其言。善言詞者,必通其意。其意若通,道可得也。夫天地之初,知其無朕也。入於虛無者,知其有實也。故云:其以成法其初,始終也。是以聖人見有書,即知其本無書也。聞其言,即知其出無言也。見書知言,聞言知意,知意即知道也,知道即知其可以書傳也。故真人以神聽,聽可尊也,聖人以身教,教可珍也。
太上告王母曰:夫人受天地之氣生,氣之來也,謂之精。精之媾也,謂之靈。靈之變化之謂神。神之化也之謂魂。隨魂往來之謂識。隨魂出入之謂魄。主管精魄之謂心。心有所從之謂情。情有所屬之謂意。意有所措之謂志。志有所憶之謂思。思而遠慕之謂慮。慮而用事之謂智。智者,盡此諸見者也。夫性者,靜也;氣者,動也。動靜如一,內外和順,非至人安能措心於此哉。術藏於內,隨務應變;法設於外,適時御民。民用其道而不知其數者,術也。懸教設令以示民者,法也。變萬物而見其象,術化萬民而不見其形?故天以氣為靈,王以術為神。
《四等智慧觀身經》云:夫道者,要在行合冥科,積善內足,然後始涉大道之境界。若自不能,皆為徒勞於風塵耳!無益生命之修短也。道在我,不由彼,惟慈,惟愛,惟善,惟忍。能行此四等,乃與道為鄰耳。
《老君戒經》云:惡人者,胎於醨薄之精,形於芻狗之類。魂微魄盛,尸毒滿腹。人面蟲心,體性狼敵。嫉妒蛆蠣,常懷陰賊。壞成作敗,言則噭噭,自遇如玉,遇人如土。陽推鬼黠,不計殃咎。昔有一人,不念居業,專行偷盜,入大臣家。此人夜作狗形,既到其家,值其大建功德。吾時見此偷徒作狗形,吾即叱之,令長作狗,使常啣巨石還此大臣家,積以為山。
《盟威經》云:淫犯內外,逼掠非偶,翻覆陰陽,公私戚屬,烝通奸狡,異類妖交。
《本行經》云:昔有國王元慶,放心於愛欲之門。值劫運終,寄胎於洪氏之胞。上天以其先身好色,故轉為女子,遂其先好也。
《太平經》云:何謂為多言?然一言而致大凶,是為上多言人也。一言而致辱,是為中多言人也。一言而見窮,是為下多言人也。夫古今聖賢也,出文辭滿天地之間,尚苦其少有不及者,故灾害不絕。後生賢聖復重言之,天下以為法,不敢厭其言也。故言而除害者,常苦其少。是以善言無多,惡言無少。故古之聖人將言也,皆思之。聖心出而成經,置為人法。愚者出言,為身灾害,還以自傷。
《真誥》曰:夫百思纏胸,寒熱破神。營此官務,當此風塵,口言吉凶之會,身扉得失之門。眾憂若是,萬慮若此,雖有真心,固不為篤。抱道不行,握寶不用,而自然望頭不白者,亦希聞也。在官無事,夷真內鍊,紛錯不穢,其聰明争競不交於心胸,此道之在官也。
《太清中經》云:慎無賣吾以求寶也,慎無傳吾非其人也,慎無閉吾絕其學也。傳吾學者昌,閉塞吾學者,雖獨
行之,必遇天殃。傳吾道者,當法則天地、江河、淮海。法則天地者,何等不生?何等不成?法則江河淮海者,何水不流?何川不行?
《西昇經》云:欲者,凶害之根也。氣者,天地之元也。莫知其根,莫識其元,是故聖人,欲入氣以輔其身。
《洞神誡身保命篇》云:黃帝曰:聖人保命之最,莫上於身心。利害身心,豈過於善惡?善惡所起,本於心。心法不住,攀緣是用。所緣者名曰境界,能緣者名之曰心。故萬品所起,莫過於心。萌於心者,名曰行業。行業所操,名曰善惡。故縱欲為惡,息貪為善。善者能為濟俗出塵之益,惡者必作敗德染穢之資。故聖人知無形而用者心也,形不自運者身也。然心不託於身,則不能顯班借用;身不藉於民,則亡滅不起。故身心體異而理符,致用萬善而趨一。故能表裏為用,動靜相持。身無獨往,為心所使。心法不净,惟欲攀緣。身量無涯,納行不息。故心為凡聖之根,身為苦樂之聚。聖人知患生於心,愆必由己。是以清心除患,潔志消愆。凡俗之流,其即不然。肆情縱欲,不知欲出於心;侮慢矜奢,不知慢生於己。情騁愚暴,不顧其身。故以禍難所階,由之不識危亡,自此日用不知,故聖達愍愚而垂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