瘅疟 志云。瘅。单也。谓单发于阳。而病热也。圣济总录云。单阳为瘅。万氏育婴家秘云。经中只言瘅。俗称为疸。瘅者。单也。谓单阳而无阴也。简按瘅为单阳之义。在瘅疟则可。至脾瘅胆瘅消瘅。及瘅成为消中等。则不通焉。王注为热。最为明确。盖瘅乃 之从 者。 说文。炊也。广韵。火起貌。国语周语。
火无炎 。瘅之为热。其在于此耶。(金匮。温疟。主白虎加桂枝汤。即本节瘅疟。当并考。)经言 出灵逆顺第五十五篇。下同。
浑浑之脉 马云。脉以邪盛而乱也。张云。阴阳虚实未定也。简按浑浑。与脉要精微论浑浑同义。谓脉盛也。七发注。浑浑。波相随貌。
先热而渴 吴。改先作后。简按今验先热而汗出。寻而发渴。乃作先者是。
病极则复至 王以至字连下句。吴张同。马志高并据甲乙全本太素。接上句。汪昂云。至字。有连上句读者。言寒热复至。今从王氏。
必毁 简按灵逆顺篇云。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当从太素文。
为其气逆也 马云。按后人用药。必当在疟气未发之前。方有为效。不但用针为然。若疟发而用药。
则寒药助寒。热药助热。反无益。而增其病势矣。此义当与灵枢逆顺篇参看。简按上文云病逆。此云气逆。其义则一也。祝茹穹心医集云。疟疾每日如期而至。名曰疟信。此当原症发散。未可直攻。未可截也。或前或后。
此正气渐旺。邪将不容。名曰邪衰。方可截之。正本节之理也。
疟之且发也 志云。且者。未定之辞。言疟之将发。阴阳之将移。必从四末始。
坚束其处 吴云。谓 上也。取血之法。今北人行之。张云。其处。谓四关之上也。今北人多行此法。砭出其血。谓之放寒。志云。坚束其四末。令邪在此经者。不得入于彼经。彼经之经气。不得出而并于此经。简按志注为允当。千金。作故气未并。先其时一食顷。用细左索。坚束其手足十指。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过时乃解。此亦一法。
真往 太素。作直往。似是。
其应如何 张云。欲察其应。
疟气者 甲乙。气字无。
邪气与卫气 吴。移与卫气三字于下句。作邪气客于六腑。而有时与卫气相失。文理始明。
客于六腑 张云。客。犹言会也。李云。客。犹会也。邪在六腑。则气远会希。故间二日。或休数日也。志云。六腑者。谓六腑之膜原也。脏之膜原。而间日发者。乃胸中之膈膜。其道近。六腑之膜原。更下而远。故有间二日。言至于数日也。简按考上文。并无客于六腑之说。疑是风府之讹。
此应四时者也 吴云。应。当也。张云。夏伤于暑。秋必病疟。此应四时者也。
反四时也 吴云。谓春时应暖。而反大凉。夏时应热。而反大寒。秋时应凉。而反大温。冬时应寒。
而反大热。疟病异形。职由此也。志云。非留蓄之邪。乃感四时之气。而为病也。
以秋病者寒甚 张云。秋以盛热之后。而新凉束之。阴阳相激。故病为寒甚。高云。秋伤于湿。人气始收。故寒甚。
邪气不能自出 邪。甲乙。作寒。
气复反入 张云。阳极而衰。故复入于阴分。
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张云。按此以冬中于寒。而发为温疟。即伤寒之属。故伤寒论。有温疟一证。盖本诸张兆璜云。故先热而后寒者。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名曰瘅疟矣。故字宜着眼。高云。上文因寒疟。而及温疟。故寒疟详。而温疟略。此问温疟。而兼寒疟。故下文但论温疟。而不复言寒疟也。
不及于阴 高。据全本太素。及。作反。注云。上文温疟。气复反入。故先热后寒。瘅疟。其气不反于阴。故但热而不寒。
命曰瘅疟 马云。此热气者。内藏于心肺。而外舍于分肉。令人消铄肌肉。病命曰瘅疟。由此观之。
则瘅疟之所舍者。肺与心耳。李云。肺素有热。气藏于心。即此二语。火来乘金。阴虚阳亢。明是不足之症。
挟外邪而然。故温疟瘅疟。皆非真疟也。
刺疟篇第三十六
然 马云。张仲景以暑证为 。而此云 然者。其热似暑证之热也。
中 熊音。 。乞逆反。简按与隙同。
解 巢源。作解倦。高云。犹懈惰。枢转不力也。张云。解。懈也。 。迹也。身体解 。谓不耐烦劳。形迹困倦也。王氏即以寒不甚热不甚为解。然细详之。若有不然。观其云身体解 。复云寒热。不甚分明。各有所谓。意本不同。观刺要论曰。髓伤则销铄 酸。体解 然不去矣。是岂非举动解倦之谓乎。及考字。不收于韵。若音为亦。殊无意味。当从迹韵。庶乎为妥。简按张辨驳王注。固是。然以亦为迹。则属臆解。
详义见于平人气象论。
寒不甚热不甚 张云。病在半表半里也。
刺足少阳 吴云。于少阳经穴刺之也。马高同。张志仍王注。
先寒洒淅 熊音。洒淅。上所丁反。下音析。寒惊貌。高云。经脉篇曰。足阳明是动。则病洒洒振寒。故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
喜见日月光 张云。经脉篇曰。阳明病至。则恶人与火。今反喜见之者。阳明受阴邪。胃之虚也。
足阳明跗上 甲乙。此下。有调冲阳三字。
令人不乐好太息 吴云。脾脉病则不运。不运则膻中之气不化。故不乐。气塞于膻中。必嘘出之而后利。故好太息。
即取之 甲乙。此下有足太阴三字。根据上文例。当有此三字。
多寒热 多。巢源。作久。
欲闭户牖而处 张云。肾病则阴虚。阴虚故热多寒少。病在阴者喜静。故欲闭户牖而处。
其病难已 甲乙。此下。有取太溪三字。根据上文例。当有此三字。张云。肾为至阴之脏。而邪居之。
故病深难已。
数便 巢源。作数小便。
意恐惧 吴云。肝不足也。盖肝有余则怒。不足则恐。故承之曰气不足。
悒悒 说文。悒。不安也。汪昂云。按伤寒言足经。而不及手经。本篇论疟。亦言足而不及手经。
本不传手乎。抑足经可以该手经也。篇后言腑疟。仅胃腑。而不及他腑。又岂以胃为六腑之长乎。(此事难知。
载李杲治足六经疟方。当并考。)心寒 张云。肺者。心之盖也。以寒邪而乘所不胜。故肺疟者。令人心寒。高云。肺。天也。心。
日也。肺疟者。令人心寒。天日虚寒也。简按当从张注。
热间善惊 巢源。无热字。张云。心气受伤。故善惊如有所见。
欲得清水反寒多 马云。心热则烦且甚。故欲得水以救之。惟其热甚则反寒多。盖热极生寒也。吴云。盖阳并于里而烦。心欲得清水。则阴出之表。无肌热而外寒。手少阴心之经也。简按据吴注。则不必从太素而改字。
刺手少阴 千金翼。此下。有是谓神门四字。
苍苍然太息 甲乙。无太息二字。据下文如死者三字。必剩文。
鸣已汗出 志云。湿热下行则肠鸣。上蒸则汗出也。鸣已汗出者。下行极而上也。张云。寒已而热。
则脾气行。故肠中鸣。鸣已则阳气外达。汗出而解也。
洒洒然 甲乙。作凄凄然。
宛转大便难 吴云。宛。似也。转。传送也。言似乎传送。大便难出也。马云。宛转则难于转身也。
张云。腰脊之痛。苦于宛转。而大便难也。简按宛。屈也。转。运也。此状大便难也。马张并误。(庄子天下篇。推拍 断。与物宛转。)目 然 巢源。目下。有眩字。外台。作身掉不定。熊音。 。许县反。吴云。 。二音。县。
舜。目欲瞑也。仲景云。少阴之为病。但欲寐也。亦是目 然之意。张云。 。音眩。 然。眩动貌。目视不明。水之亏也。简按当从张注。(详见于五脏生成篇。此事难知。载李杲治五脏疟方。当并考。)胃疟 张云。腑有六。而此独言胃者。以胃为六腑之长也。
横脉 张云。谓足内踝前斜过大脉。则太阴之经。盖即商丘也。吴云。谓二经孙络之横者。
疟发身方热 张云。此下言诸疟之刺法也。身方热者。谓于未发之前。热将作也。疟之先热者。温疟也。高云。此复申明胃疟之义也。简按当从张注。
刺跗上动脉 马张俱云。当是足阳明冲阳之穴。
疟方欲寒 张云。寒之将发未发也。
满大急 张云。阳邪之实也。
背俞 吴云。背为诸阳之府。故刺背俞。高云。五脏之俞。皆在于背。故刺背俞。简按张为五 俞。似是。
中针 高云。不大不小之针也。
傍五 俞各一 马云。 。去中行开三寸。自附分魄户膏肓神堂。数至 。为第五。故曰五俞。吴云。谓魄户神堂 膈关魂门也。张云。背为诸阳所出。故当刺之。即五 俞也。 者。胁也。(出于广雅。)一曰。旁开也。(庄子 箧之 。)水热穴论曰。五脏俞傍五。以泻五脏之热。即此谓也。盖此五者。乃五脏俞傍之穴。以其傍开近胁。故曰傍五 俞。即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也。(简按每穴。在五脏俞之旁。故以魄神魂意志命名焉。)志云。傍。倚也。高云。 。胁旁连背处也。五脏之俞。在背两行。两行之外。复有两行。所谓 也。余并与张同。简按张注明确。殆胜于王。然 兼开义而释之。恐非。高注为是。
小实急 张云。阴邪胜也。阴盛者生内寒。故宜灸。
灸胫少阴刺指井 志云。艾。名冰台。能于水中取火。能启陷气之阳。故当灸少阴胫下之太溪。以启经脉之生气。刺足小指之井穴。以泻经脉之实邪。高云。先灸后刺助正散邪之法也。简按志以少阴为太溪。
与王异。未知孰是。
疟脉满大急 简按志高以为申明前义。非也。今从新校正。删二十二字。
疟脉缓大虚 志云。血气两虚也。
用药 张云。针有泻而无补。故脉虚者。不宜用针。脉度篇曰。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即此之谓。
过之 高云。过其食顷之时。则为失时。失时而治。治无益也。简按志云。若太过之。则又失其时矣。故高仍王注。暗斥其非。
诸疟而脉不见 甲乙。而。作如。吴张并云。邪盛气逆。而脉伏也。志云。此言邪在皮肤气分者。
宜刺十指之井穴也。疟在气分。故不见于脉。脉不见者谓不见满大急之脉也。高云。不见满大急小实急缓大虚之脉也。简按吴张注为是。
赤如小豆 志云。邪在肤表。气分有伤。澹渗皮肤之血。故赤如小豆。高云。身之皮肤。赤点如小豆者。尽取而刺之。夫所出为井。皮肤主表。病不在脉。故如是以刺之。
十二疟 张云。如前之六经六脏也。
其发各不同时 志云。言厥阴与肝疟。阳明与胃疟。太阴与脾疟。少阴与肾疟。各有脏腑经气之不同也。简按千金翼。设黄岐问答。见十二疟鬼之说。固属荒诞焉。
二刺则知 张云。一刺之。病气虽衰。犹未觉也。故必再刺。始知其效。
侠脊者 志云。 俞。背俞也。吴云。谓背俞之挟脊者。马张仍王。
廉泉也 甲乙。泉下。有穴字。简按诸家为任脉之廉泉。非也。任脉廉泉只一穴。不宜言两脉。此言足少阴廉泉也。气府论云。足少阴舌下各一。王注。足少阴舌下二穴。在人迎前陷中动脉前。是曰舌本左右二也。根结篇云。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可以互证。
先必问 倪朱龙云。用三先字者。谓邪或舍于头项。而又兼中于腰背。或舍于腰背。而又兼中于手足。卫气先至之处。其病先发。是一日之中。或又有两发之疟也。简按此说近凿。
先头背痛者 头。诸本作项。当改。
手少阴阳明十指间 张云。手少阴阳明。皆以井穴为言。又刺十指间者。各随其所病之经也。亦取井穴。志云。谓十指间之少冲商阳也。高同。简按据新校正。作手阴阳。似是。然下文云足阳明十指间。则志说为是。
足阳明十指间 志云。十指间之厉兑也。
风疟 志云。 疟皆生于风。故论刺风疟于后。
髓病 张云。其邪深伏。故名曰 髓病。吴本。 。作附。高同。注云。按之不可。痛在骨也。
髓藏于骨。故名曰附髓病。志云。 。足面也。倪仲宣云。足 乃阳明之部分。此风木之邪。贼伤胃土。故名曰髓病。简按训 为跗。
太误。痛在于 。安得谓之跗。
针 灵九针十二原篇云。 针。第一针。头大末锐。以泻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