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92100000010

第10章

释吉藏撰

观缘门第三

所以有此门来者凡有八义。一者因缘一门略破生义。第二门广破生义。今此一门凡有二义。一者结上略广无生。二者举非缘决破生义。具此四义破生乃周。是故要须三门。问初上二门云何略广。答初门长行与偈俱略。偈略者但明无自性门以破于生。长行略者以文略故。次门偈与长行二种俱广。偈备开三门。长行即有三十四门。故名为广。略广求既无踪故。此门初双结二义。上求已无若必谓有生者故举非缘决之。所以须备四义。故有三门。二者因缘门总就因缘中求果无踪。次门别就因中捡果不得。今门别就缘中求果无生。则要须备三门方具总别观也。三者经有二说。一者但作因名不作缘名。如六因十因。二者但作缘名不作因名。如四缘十缘。三者因缘两说。如十二因缘。众生随名著名随相著相。故初品具破因缘。次品破其因义。今门次破其缘。要穷此三病义乃圆。是故有三门也。四者因缘义总。预是佛法无非因缘。从第二门至于生门。此是因缘中别义。以因缘义总故贯在论初。但因缘中别出因果义故有第二第三两门。所以别相明因果义者。因果是众义纲维立信根本。故诸佛菩萨敷经说论。但为显于因果。是故就总义中别明因果。所以有后二门。五者上有果无果门通破内外。今破四缘。正为破内。六者上二门捡无所生果。今捡无能生缘。七者为释疑故来。初门略求生不得。次门广捡生无踪。或者云。若二门求生无踪。何故佛说四缘生法。若四缘生诸法云何言毕竟无生。是故今明。佛所以说四缘生者。为明无生故说四缘生。如为令深识第一义故说世谛耳。汝闻四缘生不知无生。岂识生耶。既不识佛意岂识佛语。又四缘生只是无生。汝计四缘生则无生四缘于汝成生。非是四缘义也。今言破四缘者。无汝所计四缘。何时无佛因缘无生四缘。又此是外道迷权实义。论主为其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佛说四缘为表不四。不四为实四是方便。汝但知权四为实不知不四。既不知不四亦不识四。故权实俱迷则无二智。今示不四四为方便。四不四为实令外人生二智。即有自然无师智故得入佛知见得成佛。问论中何处有此意。答中论云。如诸佛所说真实微妙法。于此无缘法。云何有缘缘。下释云。佛随凡夫分别故说。实法可信随宜之言不可为实也。又论主今欲摄用归体即明从体起用。摄用归体者明四缘毕竟空。即辨四不四义。既知四不四即明不四四。故是从体起用。三世佛唯有体用。故收入出生。故论主申此二条则一切义尽。问何故就四缘明收入出生耶。答四缘摄一切义尽故就此明之。问论文何处有此收入出生意耶。答观性门中明有二谛。因世谛故有第一义。即收入义。因第一义故有世谛。即出生义也。外人闻四缘但住四不得收入。如穷子住立门外不肯入门。既不知收入岂悟出生。如长者往就穷子辨出生义也。又此论正申一乘。如睿师序令六道回宗三乘改迹。今明四缘生六道三乘。若有六道果三乘果必从四缘生。四缘是能生。今求四缘生不得则无复六道三乘因。终归于空常寂灭相。即整归驾于道场毕趣心于佛地。八者上二门末结言一切法空。然四缘摄一切法。外人疑云。若一切法空佛何故说一切法为四缘生耶。论破若是。经说应非。经说若是。论破应非。今请。论主会通经论是非。故今明。佛说空者明一切法毕竟空不言一切法自是有。毕竟空自是空。汝起空有二见。故谓经论相违。今论还申佛说一切法即是毕竟空意。故经论相成不相违也。问破四缘与破有果无果何异。答有同有异。所言同者。上破外人横计有无。今破横计四缘。此二但破而不取。是故言同。所言异者有无但出谓情。故破而不取。四缘既是佛教。则有收取之义。故与前异也。问此门为从能破立名。为以所破立名。答以所破立名。外人立有四缘。今以略广二门求缘无踪。从所破立名。故云观缘门也。

就文亦三。初长行发起。第二偈正明门体。第三长行末总结齐法。

略广众缘法者第二明门体。凡三偈。开为二章。前二偈正就四缘中求果无生。第二偈举非缘决破也。又初二偈破四缘中求果无踪。后偈就非缘中捡果不得。故一切法无生。初又二。第一偈正标章门。次长行与偈释章门。初偈又二。上半正破。下半呵责。释略广备如中论。有人言。总为因缘名之为略。离为四缘名之为广。故中论题观因缘品而后破于四缘。即是斯意。二者初门名之为略。次门目之为广。今双牒上略广题示外人。上略广二门就众缘中求果无踪。汝云何言果从四缘生。即是用前二门破今因缘生义。三者第二门名之为广。此品捡之为略。故名略广。四者开中云。前门会因。推之曰略。此品列缘。推之曰广。此意明从所破立名。前品直作因名而就因中推之。故名为略。今品离为四缘。推果无从。故名为广。五者直就此品自有广略。因缘合推为略。因缘别捡为广。下半呵责。可解。

瓶等下第二长行与偈解释。就解释为二。第一略释。第二广释。略中初释上半。若于二门中下次释下半。问曰下第二广释。亦二。第一释上半。次释下半。释上半为二。第一前释初句中众缘法三字。次释略广及第二句。所以不依偈次第释者。欲明破立次第故前明于立。即是所观。次辨于破。即是能观。初又二。前问次答。外人所以作此问者。既闻上略广众缘无生。未知破何物缘意。谓破外道缘不破佛法四缘。以内外未分是故致问。而意谓有内法四缘生果不被破。故致斯问。又作论之体假问发起于答。亦不须作余意。答曰四缘生诸法者第二答也。答意云。我上言略广众缘求生不得者。此是汝所计四缘耳。外道所计不足破也。就答为二。初偈本次长行。初偈为三。初句明四缘用。次句辨四缘体。下半列四缘名。问此偈与中论何故颠倒耶。答二论互举一义。中论从名辨用后辨其体。此自末至本也。今前明其用。次辨其体。后列其名。从本至末也。长行但释下半则兼释上半。前牒下半四缘名。因缘者下释四缘名。则释上半四缘义。中论已出。余未尽者今略明之。四缘六因能生所生体无广狭。而有六因者作物不同故也。四缘得名有三。增上从果受名。以果是增上为增上作缘名增上缘。因缘当体立名。以摄五因为缘故名因缘。余二因果通称。心心法是诠次之法。故名次第。为次第作缘名次第缘。则从果立名。又云。用次第法为缘。从因立名。论文用前释。缘缘者初缘字是心。谓心体是能缘之法。万法为缘作缘名缘缘。从果立名。集师旧用。又解。一切法皆是所缘法。故名缘。此法能生心缘。故名缘缘。从境立名。论文用前。数论异者成论次第缘果。唯是心法。数通二聚。万法境是缘。心又诧之复为一缘。从缘立名谓缘缘也。成论过去业及习因依因。此二力强。又从缘立名谓因缘也。六根生识胜于前境。亦从胜立名谓增上缘也。问四缘通三聚耶。答次第缘但是心。果通二聚谓灭尽定及无想定。定上四相遂定而来。虽与定俱不为心所求。非次第缘果也。杂心四句释之。一无间而次第。初念定也。二无间非次第。初念定上四相也。三次第非无间。第二念定也。四非次第复非无间。第二念定上四相也。二定既非心法。乃是次第。不能开发后心故非缘也。后心果者故是定前心为缘。无想天非心所要。但任运而来。前心虽灭彼非次第也。前心乃非次第缘。是无想天增上缘也。心尽得无余涅槃亦尔。但前心非是涅槃增上缘。所以然者无为是缘缘。不从四缘生也。次第缘最难解。有二十心不出四句。一非缘非次第。二亦缘亦次第。三缘而非次第。四次第而非缘。方便.生得.报生.威仪。此四心备四句。二烦恼心与工巧心此二心备三句。变化心唯备二句。无有一句也。现亲心广心章。问四缘几通三性。答次第缘缘缘增上缘缘果并通三性。因缘中有五因。须简别之。四缘并通漏无漏。而遍报二因但有漏。四缘中凡圣备有。但因缘有具不具。如五因中说。四缘中次第缘。缘果隔世。缘缘增上缘亦隔不隔。四缘中心法能作四缘。色及不相应能作三缘。无为能作二缘。问法既具从四缘生。何故不具从六因生。答缘门是疏。又是总相明义故得云具从四缘生。因门是亲。又别相明义则分别染净法。如烦恼是染法必不从报因生。如无记等是净法必不从遍因生。故无有一法备从因缘中五因生。问摄五因为缘名因缘者。亦摄三缘为所作因何故不名缘因。答若言缘因即滥恐谓四缘并为因。故不言缘因。问若言因缘亦谓六因并为因缘。答缘门是疏。可得尔也。因门是亲。所以非类。问云何开所作因为三缘。答取一切法别生心义为缘缘。别取前后相生义为次第缘。取不障义为增上缘。增上缘与缘缘二果异者。缘缘果但心。增上缘果通三聚。又增上缘乱生果。缘缘生果不乱。如色是眼识缘缘一切法是意识缘缘。问几义非次第缘。答有三种法。一无学最后心。二隔念心。三未来心。此三非次第缘。如杂心说也。文释四缘即四别。易知也。

如是四缘皆因中无果下。自上以来释偈本众缘法三字竟。今释略广求果不可得。又开二。前释广求不可得。次释略求不可得。此中以因缘别推名之为广。因缘总推为略。所以作略广者。一为根有利钝。钝者具须略广方悟。利者开一便了也。又欲穷法边底故备作二门。有人言。总五因为一因缘。将因缘望余三缘。若因缘有果应离余三缘。三缘有果应离一因缘。今谓。谷是牙正因。地水人功是其外缘。若谷子中先有牙者。应离地水人功等缘而有。若地水等缘中有者应离谷因而有。又如眼识以过去行业为因现在空明为缘。亦作此破。若于缘及因下第二次释略义。即以总为略。谓总就谷子之因地水之缘求果不得也。如是一一中下广释前偈下半呵责门。

若果缘中无下。自上以来就四缘中求果无生。今第二偈举非缘决之。上半牒下半决。决有四意。一者缘非缘俱无则应俱生。二俱应不生。三非缘应生。缘不生。四非缘不生。而缘生者非缘可无。缘应有也。问此中以何为非缘。答有三义。一者如泥是瓶缘乳非缘。二四缘为缘。微尘世性名为非缘。三责外四缘则成非缘。此三备得作前四难。望前三乘六道意者六道因无六道果而生六道。亦无三乘果应生三乘。三乘因中无三乘果而生三乘。亦无六道应生六道。而实不尔。故毕竟无三乘六道因果。故终当毕竟空尽成佛也。

长行云缘果空故下。品第三举三空以齐法也。

观相门第四

所以有此门者有通别二义。通意有三。一者根性不同悟入各异。自有闻求四缘无四不悟闻捡三相无三而得道。故说三相门。二者欲通释诸方等经。经中自有明四缘毕竟空。自有明三相毕竟空。佛世利根闻并皆得道。末世钝根寻之未悟故论主曲释也。三者经有历法明空历法观行。论亦如是。故有此门来也。问今为申三相为破三相。答具有二义。原佛说三相者。无名相中为众生故强名相说。此是无三说三。所以无三说三者。欲令众生因三悟不三。问何故无三说三令因三悟不三。答无三说三破于常倒。既为三相所迁岂有常耶。因三悟不三息无常倒。言其无常者明其无有常。宁有于无常。八倒既除则累无不寂。则显真实相。故非常无常便是法身。故德无不圆。此是不三三。三不三之大意也。又无三说三令识佛智。说三悟不三谓如来智。任运现前为自然智。不从师得为无师智。三世十方诸佛有所施作常为一事。故知说三为开四智同归一乘。说三既尔。四缘及一切诸法亦应如是知。又十方三世诸佛为一大事故出。如大品云。般若为大事故起示是道非道。无三说三随颠倒故说示非道。因三悟不三今示是道。又三世诸佛说法不出权实二门。无三说三是方便随宜门。令因三悟不三此是真实门。现中论破缘缘偈。佛灭后大小有所得人并不识此意。故论主申此意破外人谓三故三病也。问经具有三不三不三三。论何故但申三不三。答如上。不三三是权门。三不三为实门。今论实道。又是诸佛本意。又既识三不三即申不三三。故下明二谛也。问经何处有不三三三不三文耶。答诸方等经遍有文。略引大品净名。大品色无常。不可得故。色无常即不三三。不可得谓三不三。具破八倒备开实相中道也。净名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亦尔。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俨山集

    俨山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幼科铁镜

    幼科铁镜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背影·匆匆:朱自清散文精选集

    背影·匆匆:朱自清散文精选集

    本书囊括朱自清先生精华的散文名篇,有踪迹、匆匆、歌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绿、白水祭、荷塘月色、我所见的叶圣陶等,还有朱自清少见的诗歌和文论名作等,特点就是全面和精粹,读者可以通过本书找到先生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布局方面,主要以先生的创作时间为主线,对其各时期创作的作品进行了归纳划分。这样不仅展现了先生的作品魅力,同时也可以通过作品风格的转变,解读先生的创作经历和创作心路。
  • 情敌说他非我不娶

    情敌说他非我不娶

    她是至高无上的神疆主宰者,却重生成了女扮男装的霸道总裁。家族企业内忧外患,未婚妻还当众绿她。呵,不好意思,其实我是来退婚的,令千金头太大,胸太平,腰太粗,腿太短,配不上我。然后,她听到那位同是霸道总裁的情敌对她的未婚妻说:“我觉得,你没有刚才那位萧总长得好。”她回头一顾,与那双深紫色的眼睛隔空撞上。当霸道总裁VS霸道总裁……有钱有权又有颜的容爷,在每天掰弯自己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顺畅,他觉得自己爱得伟大,终于跨越了性别的界限。然而……萧总:“对不起,容爷,我想我们性别不合。”(读者群①:232886807;读者群②:820600380,哪个能进进哪个)
  • 生为人母

    生为人母

    喜讯在汪月芬家的大院里传扬。刘佳妮会说话了,说话挺完整的,很少有错句病句。还有呢,汪月芬的儿子,准备接老太太去加拿大享福了。看人家汪月芬,这么多年的寡没白守,养了一个好儿子。唯一不足的是,那个小丫头刘佳妮,有时候好像不大分拐,她管汪月芬叫奶奶,有时候也会妈妈、妈妈的乱喊。你搞不清她是智力有问题呢,还是故意调皮。
  •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明末时节,满清雄起于关外;流贼起于关内,祸乱天下。崇祯,皇太极、多尔衮、李自成、张献忠……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问鼎逐鹿!他以共和国军人的身份,穿越明朝,以大明军人之身,力挽狂澜,总兵天下,摄政大明,重塑中华!
  • 龙吟惊九霄

    龙吟惊九霄

    故事讲的是一个和外挂走散的新时代穿越好少年的修真生涯。剑斩苍天,斩尽阻我求道之物;枪挑四野,挑起世间风云变幻。龙吟惊九霄,风云皆退散!
  • 惊世毒妃:邪王,该吃药了

    惊世毒妃:邪王,该吃药了

    收绝顶神兽,炼绝世丹药,用绝强武器,品绝对美男……穿越后的冰纤尘很忙,忙着打怪,升级,虐渣…… 却又不幸的遇到了“危险分子”?! “喂!说好的不染纤尘,遗世独立的美男子呢?” 冰纤尘对着某男怒吼! “不染纤尘?这可不行,这一生,我染定纤尘了!”某男淡定至极,回眸一笑百媚生。 “鸽吻,我看你又该吃药了!!!” ———那一刹,误惹纤尘;终一生,护你周全。
  • 病儿父亲日记(2003—2006)

    病儿父亲日记(2003—2006)

    杭州儿保已经来过三次了,都是叫了别人的车带了儿子来。但哪一次都没这次这样沉重……前面两次都是感冒发热,而这次却是因为脸上的浮肿。其实从上周六就已经开始紧张和沉重了。
  • 夏夜十点半钟

    夏夜十点半钟

    在闷热的夏日,乏味的假期旅行途中,突如其来的谋杀扰乱一家人的行程,妻子也在偶然的情况下卷入案情。小说围绕一场旅行与一桩凶杀命案展开,展现相似的两段爱情三角关系,迷乱、绝望的情绪似乎已进入杜拉斯的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