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92900000010

第10章

此燥邪、湿邪、燥湿混合之邪,舌苔之大较也。试取叶氏所论而详言之。初起舌苔白而欠搏束;桑叶、蒌皮之类,轻清以解燥热;佐山栀皮、连翘壳之微苦微燥,以燥属金,微苦能胜之也。舌苔白而底绛者,湿遏热伏也,须防其变干,宜辛淡轻清,泄湿透热,不使湿邪遏热为要。如三仁汤蔻仁易蔻皮,稍佐滑石、淡竹叶、芦根之类,以清化之。初病舌苔白燥而薄,为胃、肾阴亏。其神不昏者,宜小生地、元参、麦冬等味以救阴,(戥分不宜过大,恐遏伏邪气)。银花、知母、芦根、竹叶等味以化邪,尤须加辛润以透达;若神即昏者,加以开闭,如普济丹、宁上丸之类,迟则内闭外脱不治。舌苔白燥而浓者,调胃承气汤下之,佐以清滑养阴之品,如鲜生地、元参、梨汁、芦根之类。(取其清滑,不滞邪气)。若舌苔白腻不燥,自觉闷极,属脾湿重,宜加减正气散、三仁汤之类,去苡仁、芦根、滑石,加醒头草、神曲,辛淡开化,芳香逐秽。舌胀大不能退场门,属脾湿胃热郁极,毒延于口,前法加生大黄汁利之,舌胀自消。舌苔白浓粘腻,口甜,吐浊涎沫,为脾瘅,乃脾胃湿热气聚,与谷气相搏,满则上溢,亦宜加减正气散,加醒头草、神曲。舌苔如碱色,或白苔夹一二条黄色,乃宿滞夹秽浊之邪,前法加宣中消滞药,否恐结闭,不能透出膜原。白苔浓如积粉,四边舌肉紫绛,乃湿土郁蒸之温邪,发为温疫,仿达原饮、三仁汤加减透邪,以防传陷。苔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投苦泄清下,此湿郁未达,或素多痰饮,虽中脘痞痛,亦不可攻,宜用开化,如杏、蔻、枳、桔、陈皮、茯苓、通草之类。舌苔黄浊,胸膈按痛,或自痛,或痞胀,此湿热混合,宜苦降辛通,如蒌贝温胆、小陷胸、半夏泻心、黄芩滑石汤之类。然黄要有地质之黄,乃可用苦辛重剂,若消黄光滑,乃无形湿热,已见虚象,宜蒌、贝、栀、翘之类,微辛微苦,轻轻开化,大忌苦辛重剂。舌苔老黄、灰黄如沉香色,而有地质,不滑而涩,或中有断纹,或中心浓苔,此邪已传里(胃腑、肠腑),与宿滞相结,脘腹必满必痛,皆当下之。若未见此样舌苔,恐湿聚太阴为满,寒热湿错杂为痛,或湿阻气机为胀,仍当从辛淡温法开化。若苔黄薄而干,与前白薄而干者同治。热邪传营,舌色必绛而无苔。其有舌绛,中兼黄白苔者,及似苔非苔者,此气分遏郁之热烁津,非血分也。宜用前辛润达邪,轻清泄热法,最忌苦寒冰伏、阴柔滋腻,致气分之邪,遏伏内陷,反成纯绛无苔。其有不因冰伏,而舌纯绛鲜泽,神昏者,乃邪传包络,宜犀角、鲜地黄、银、翘、郁金、鲜石菖蒲、竹沥、姜汁等味,清化之中,佐辛润开闭。若其人平素多痰,外热一陷,里络即闭,须兼用宁上、普济丹丸之类,迟恐闭极痉厥。舌绛望之若干,扪之有津,此平昔津亏,湿热熏蒸,浊痰蒙闭心包,宜轻清泄热,佐宁上丸开之。舌色紫暗,扪之湿,乃其人胸膈中素有宿瘀,与热相搏,宜鲜地黄、犀角、丹皮、丹参、赤芍、郁金、花粉、桃仁、藕汁等味,凉血化瘀,否则瘀热为伍,阻遏机窍,遂变如狂、发狂之证。舌紫而肿大,乃酒毒冲心,前法加生大黄汁利之。舌绛欲伸,而抵齿难伸者,此痰阻舌窍,肝风内动,宜于清化剂中,加竹沥、姜汁、胆星、川贝等味,以化痰热,切勿滋腻遏伏火邪。舌绛而燥,邪火伤营也,宜犀角鲜地黄汤。其有因寒凉阴柔遏伏者,往往愈清愈燥,愈滋愈干,又宜甘平甘润,佐以辛润透邪,其津乃回。舌绛有碎点黄白者,欲生疳也,舌与满口生白衣如霉苔,或生糜点,谓之口糜,因其人胃、肾阴虚,中无砥柱,湿热用事,混合蒸腾,证属难治,酌用导赤、犀角地黄之类救之。舌生大红点者,热毒乘心也,导赤、犀角,加黄连、金汁治之,或稍加生大黄汁利之。舌心绛干,乃胃热上铄心营,宜清心、胃;舌尖绛干,乃心火上炎,宜导赤以泻其腑;舌绛而光亮,绛而不鲜,甚至干晦枯萎者,或淡而无色如猪腰样者,此胃、肝、肾阴涸极,而舌无神气者也,急宜加减炙甘草汤,加沙参、玉竹、鸡子黄、生龟板等味,甘平濡润以救之。黑为肾色,苔黑燥而浓,此胃肠邪结,伤及肾阴,急宜大承气咸苦下之;若黑燥而不甚浓,调胃承气微和之,或增液承气垫下之;若舌淡黑,如淡墨色,而津不满者,此肾虚无根之火上炎,急用复脉、生脉、六味辈救之;舌苔灰黑青黯而滑润者,及舌虽无苔不燥,而有如烟煤隐隐者,无热不渴,或见肢凉,此虚寒证,水来克火之象,急宜理阴煎之类温之。若舌短缩,为肝、肾气竭,难治。

看舌之后,又须验齿。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燥热最烁胃津,并烁肾液。初起齿光燥如石者,热烁肾阴也。若无汗、恶寒,乃寒燥之气搏束卫分所致,宜辛凉透汗,勿用滋腻。初病齿流清血,痛者为胃火冲激,不痛者为龙火内烁,分虚实治之。齿焦而有垢者,胃热烁肾阴也,当微下之;无下证者,宜玉女煎,清胃救肾。齿上半润、下半燥者,乃水不上承,心火无济,宜清心滋水,枯处转润乃安。胃、肾二经之血,上走齿龈,病深动血,结瓣于上,阳血色紫如干漆,阴血色黄如酱豆瓣,阳血滋胃为主,阴血救肾为要。然见豆瓣色者多险,盖阴下竭,阳上厥也。齿垢如灰糕样者,乃胃气无权,湿浊用事,多死。齿无垢者死,齿如枯骨者死,肾液涸而色不荣,而齿因无神气矣。切牙,有实有虚。切牙龈者,为湿热化风。但切牙者,或痰热阻络,或胃腑热极,气走其络,皆欲作痉之象。或切牙而脉证皆衰,或在下后,此胃虚无谷气以自荣,虚则喜实故也,速宜滋益胃阴。若下后牙关紧闭,为胃气绝,不治。其有初病舌本不缩而硬,牙关咬定不开者,此痰热阻窍,先用乌梅擦之使开,(酸能生津,又酸属木,木来泄土,故擦之即开)。再进清热化痰潜肝之剂。

肾开窍于二阴,前阴利水,后阴利谷。燥病溺多清黄,湿病溺多混浊,湿热、温邪,溺多浑黄浑赤。其有病湿而溺不混浊者,在外感为邪郁气分,气不行水,以致湿热留而不行;在内伤为气虚不能传化。若论大便,燥邪多硬,湿邪多溏,燥搏气机不能化水,又多窘迫下利。伤寒化燥伤阴,下之宜猛;湿邪胶粘重浊,粪如败酱,下之宜轻。若春温、温疫、温热,内有燥粪者,又当急下阳明以存津液。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若协热下利,及下利稀水色纯青者,又当速下存津,不可误认为邪已尽。湿邪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屎燥乃为无湿。若大便尘腐散薄,完谷不化,而无气味,或如屋漏水者,此属败象,不可误认为邪未尽。总之,经权常变,不可执一,互证旁参,乃有心得。

形窍望后,当审胸腹脏腑部位。胸中为肺之府,膻中为心之府,正在心下,有膈膜,旁有胁肋,为肝胆之分野,此数者皆清气津液往来之所。其有胸痞者,湿阻气机也;胸痛者,水结气分也,或肺气壅遏也。正在心下,以及胁肋硬痛者,乃湿热、痰饮、蓄水与气搏结使然,非渣滓也。胃为中土,西学云:胃横居膈下偏左,脘大向左,尾小向右(胃气故由右降)。胃上口名曰贲门,其纹密,故食物易入而难出,非呕吐不开;胃下口名曰幽门,下达小肠。小肠周回叠积,下抵小腹,小肠下口横接大肠。大肠分上、中、下三回,回长尺许。上回与小肠横接,名曰阑门,其口如唇,渣滓可入不可出,上回由右胯内旁倒行而上;中回横过胃底;下回至脾下,从左软胁斜落,下达广肠,以至魄门(魄门即肛门,与肺气贯通)。肝居膈下,胃上,左右两大叶,左小右大,右大故稍偏膈肉右方,经故曰肝生于左,不曰肝藏于左。(经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凡肝有病,最为要害。肝叶撑张则胀,肝热血燥,经络凝滞不通,下部回血壅胀,即有水血溢于夹膜之里,渐渍渐深,终成蛊胀,肚大筋青不治。

夫青筋,非筋也,血络也。青者,血燥而结也。此证多由怒郁伤肝所致,盖肝郁则热,热则燥,燥则血不流通而结,血结则不独血滞于中,即水饮亦无由吸摄,不能循其常道下输膀胱,故蛊胀多水。医者见水行水,不审水由肝血燥结所致,所以不效。《易》曰:山风蛊。艮为山,巽为风,艮上巽下则为蛊。古人取名为蛊,为其燥木克土,象类山风之义。胆系肝右叶内,胆汁所以润肝而利肠也。肝性易燥,每取润于胆汁。凡人食后,小肠饱满,肠头上逼胆囊,胆汁渍入肠内,利传渣滓。胆有热,则上呕苦涎,热迫下行,则下泄青汁;胆受惊,亦泄青汁;肠有寒,渣滓不结,胆汁无所用事,亦致泻青。胆络凝滞,胆汁入血,又多生黄病。肝胆经脉,由胁肋下抵小腹,绕阴器,故少腹属厥阴经。肝经凝滞,则经脉结痛成疝;肝经血燥,则抽搐,燥甚则引舌与卵,故舌卷卵缩。脾附于胃。西学谓脾居胃之左,在第九至十一肋骨之内,脾形如竖掌,与胃相连。胃脘大向左,故曰脾居胃之左。外丰圆向胁,内深窝向胃,故曰脐以上属太阴经。脾质甚软,可小可大,其用在集聚往来之血,为动脉宽间之地,经故曰脾统血。脾为胃行其津液,经故曰脾为之使。人有疟疾,恶寒战栗,血脉不行于外,即缩于内,无所归藏则聚于脾,聚于脾则脾胀大,脾胀大故人脘胁胀闷,迨疟止血行,其胀自消。久久不已,脾不输精,水与血结,成为疟母。再久则湿去疟止,血燥成块,结于左肋,在体质壮者,人参鳖甲煎丸,取血肉飞走诸灵,通和血络;若湿未去而疟未止者,取蒋氏夜光丸,通络燥湿。然此皆利于实而不利于虚也。吾乡又多有痞块,亦生左肋下,世宗越人“肥气”之说,后人又妄制五积丸药,一派消削攻下,多致人于死。不知五积与疟母之推移不动者,皆由血络燥结所致,血燥而至于结块,则营气不得行于其间,故按之坚硬不痛。治法皆以润为主,或温润,或清润,视其人之寒热用之;再佐咸润以软之,辛润以通之;有湿者,佐苦辛以化之,自无不效之理。又脾络燥结,即有血水渗泄于下,蛊胀之源,间发于此。此由思虑伤脾所致,思则气结,气结则血亦结,结则血、水不循常道,而蛊成焉。蛊胀总不外肝、脾二经血络燥结所致。观此而蛊取山风之义,更可知矣。蛊胀末路,肌肉消瘦,皮肤干黑,青络暴露,皆燥象也,非有目所共睹者哉!肾居脊骨第十四节陷中(从上数下在十四节;从下数上,在第七节。经曰:七节之傍,中有小心是也)。与精液总管相通,经故曰肾藏精。三焦经在右肾傍,化水而通水道,经故曰肾主水,肾开窍于二阴。肾与天枢穴通,故曰当脐属少阴经。膀胱在前阴交骨之里。西学谓膀胱内有精囊,有精、溺两管,内底有两小窍,斜与肾通。按:男子精、溺管,至前阴会而为,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夫所谓津者,溺是也;液者,日生之精是也。气化者,三焦之气化也。彼西学之说,尚与经义不悖。脏腑部位体用如此,知此则知病之所在矣。

然病有诸内,必形诸外,更当即着于外者言之。燥病或肌肤刺痛,手不可扪;或项背强痛,甚痛筋挛发痉,手足牵引,口噤,头摇,面黑,毛焦,唇反,眼戴,舌卷,囊缩;又有肠拘似块,伛偻难伸,及骨痿、偏枯等证。凡物干则必缩,干则必硬,干则必动,干则必痿,理固然也,在人亦然。湿病则头目昏重,肢体困倦、酸疼,嗜卧懒动,甚则神智昏沉,如痴如醉。凡物滥则必重,滥则必软,滥则必混浊而不清明,理固然也,在人亦然。燥热必烦而动,身热,口渴,揭去衣被,扬手掷足,寻衣摸席,撮空理线(此条非大实,即大虚,总以苔、脉、神色为凭);脉来沉实有力,舌苔黄浓,阳也,热也,实也。寒湿必倦而静,无热,不渴,欲得衣被;或身重,足冷,蜷卧,恶寒;或好向壁卧,闭目不欲见光明,懒与人言,脉来软滥无力,舌苔色白,阴也,寒也,虚也。然则燥湿、寒热、虚实,不皆即外可知其内乎?而犹不止此,盖人身之所守,莫重于五脏,而身之所主,尤莫重于一心。心也者,神气之所由生者也,顾不重哉?试以燥湿言之。燥属天气,天气为清邪,清邪不昏人神智,故风燥、寒燥、暑燥初起,令人心知所苦,如头痛、寒热,皆自知之。惟邪来迅速,直传心包者,乃有内闭神昏之候;或邪传胃腑,与浊滞相合,又令谵语、神昏。湿属地气,地气为浊邪,浊邪最昏人神智,往往温病初起,即令人神气异常,昏糊烦躁,不知所苦;间有神清而能自主者,梦寐亦多不安,闭目即有所见,有所见即谵妄之根原;又有病初起时,神智惊惶,目光外浮,反自云无病,病深时犹能行走,而身体强直(脉病患不病,谓之行尸,不治),此真阴涸极,病陷于中,神浮于外,最深最重者也,多属不治。

然此就心之一脏言之也,试再言五脏。经曰: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者生,失强者死。又曰: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则爪枯毛折,毛折者毛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骨不濡则肉不能着,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脉不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五脏之精华,皆上聚于目)。目运者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如珠不流),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又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上视),反折(身反向后),螈 (手足抽掣),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缓纵不收,筋痿故也),目环(目运转),绝系,绝系一日半死,色先青,白乃死矣(金胜木)。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肉绝),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牙龈宣露)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肾开窍于二阴)。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缩而终矣。又曰:大骨枯槁(肾衰),大肉陷下(脾衰),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肺衰),其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与之期日。凡若此者,皆阴液绝于内,而神气夺于外者也。其论少阴、太阴上下不通两条,乃邪实正虚,正不胜邪,阴液涸极之故。故经又有五实死、五虚死之说。曰:脉盛(心实),皮热(肺实),腹胀(脾实),前后不通(肾实),闷瞀(肝实),此谓五实;脉细(心虚),皮寒(肺虚),气少(肝虚),泄利前后(肾虚),饮食不入(脾虚),此谓五虚。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表里皆解),则实者活。是虚者,以脾、肾为主;实者,以表里得解,邪有出路为主。此诊外感、内伤之大法也。

别有急虚身中卒至(急邪乘虚卒中身内),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此不可责之于望也,外此皆可望而知之者也,故曰望而知之之谓神。

同类推荐
  • 水浒传

    水浒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赠山中老人

    赠山中老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般若经第二会

    大般若经第二会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界觉浪盛禅师语录

    天界觉浪盛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岭海焚余

    岭海焚余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军队的女儿

    军队的女儿

    四十几年前,被誉为“中国的保尔”十一岁从湘江来到天山博格达奥拉峰下虚报岁数从军,如今在南海之滨粤西农垦干部疗养院蜂疗科主任王孟筠以她当年顽强与疾病作斗争、把青春献给军垦事业的动人事迹,被作家邓普写进小说《军队的女儿》和电影《生命的火花》。这部小说和电影中的主角刘海英,便是她的化身。
  • 康熙后宫Ⅱ、Ⅲ:岁月如流、晚秋离歌

    康熙后宫Ⅱ、Ⅲ:岁月如流、晚秋离歌

    心系江山,开创伟业,满清帝王,坐稳中原——他是满清的帝王,他守候着满清的江山,他的心装的是天下,装的是江山社稷;他的心中也有儿女情长,也有夫情父责,他——是清朝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爱新觉罗玄烨!绵情如丝,岁月如流,默守君王,无怨无悔——她是康熙的后妃,她知道大清的君王心系江山,岁月的痕迹妆点在她的面庞、她的身体、她的心里,但有一份守候却永远流存,她——是康熙帝白发相守的女人:荣妃!本文在历史时间上,与第一部是接叙的关系,第一部讲述康熙五年到康熙二十年的故事,第二部是从康熙二十年康熙大封后宫后开始;第三部则讲述康熙最后的二十年,全书以与康熙白头到老的“荣妃”为女主,以她的视角,走过康熙后宫五十年的风雨历程,讲述一代英明帝王的后宫生活,帝王亦是凡人,亦有七情六欲,人之情感,亦有心中天平最重的那颗砝码;本文写作手法以写实为主,不追求文章的华丽,追求与史实的尽量贴尽,重新解读历史,平淡中见知真……
  • 宽容是一种境界

    宽容是一种境界

    宽容是一种人生智慧的高度浓缩。可以说生活中处处讲宽容、需要宽容。懂得宽容的人是智慧的人,善于宽容的人是会做人的表现。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容他人、荣他事、荣自己,人生也就达到了一个高度,达到了一个境界。本书从做人、立世、处事、交友、婚恋以及工作和学习等几大方面展示宽容的品质和美德,让我们在美德的熏陶中提升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懂得宽容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宽容,犹如水一样,以自己的无形宽容一切的有形。
  • 我不是大明星啊

    我不是大明星啊

    (新书《我真没想出名啊》已发)重生者楚青不想成为大明星,而且他人生只有两个简单的愿望。1.娶一个爱自己的平凡老婆,安稳地过日子。2.闷声发大财。可惜,他的这两个愿望注定落空。著名作家、诗人,天王歌手、各类影帝、视帝,票房奇迹被莫名其妙地安在了他头上,打碎了他的愿望……“什么?我是大明星?”“什么?柏林又颁奖了?不去。”“借口?有什么借口啊,我那天肚子痛,肯定去不了……”
  • 百炼神体

    百炼神体

    从一个平凡的吃货,无意间发现了自己特殊的能力,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的吃货之路……一息若存,希望不灭。身怀饕餮体的吴天,开始了他的征程,开始了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挑战。问鼎之路,何其困难,无边杀戮,蔓延而来。且看,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吞天噬地决》,君临天下!金刚之身,问鼎苍穹!
  • 出语惊人

    出语惊人

    面对形形色色的难题和困境,开动脑筋,运用智慧,往往就能找出答案,想出对策。“先有故事,后有智慧”。智慧故事是青少年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故事,是通往智慧殿堂的使者,引领我们透过一扇扇明亮的窗口,引领你走向人生的辉煌。故事,是连缀智慧的闪亮珠玑,折射出哲人思想的光辉,照耀着你的人生成功之旅。一个故事就是智慧长河中的一朵涟漪,也许它不能改变这条河流的方向,但它会以自身的灵性让你在阳光的滋养中聆听智慧流过的声音,早日抵达你人生的巅峰。轻松阅读精彩的故事,聆听哲人的忠告,让智者的思想浸润我们。
  • 进大慧禅师语录

    进大慧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看见的那个学校

    我看见的那个学校

    我叫白夜焚,我看见了那个学校,她们的挣扎...所有的呐喊只能存于心中,所有的恐惧刻骨铭心...一味地挣扎,却只能陷入更深的沼泽中,我本渴望阳光,但身处地狱是不可能有阳光的...【校园ql】
  • 重生之锦绣福缘

    重生之锦绣福缘

    女儿们死亡的消息传来,颜卉便口吐鲜血而亡。她想若再一次选择,她选和离!老天爷听到她的祈求,送她回到那年初上京城的时候,这次她选择和离,领着女儿过平淡幸福的生活。
  • 滴血的刺刀(上卷)

    滴血的刺刀(上卷)

    驻守赣北会埠地区的国民党六十军某团一连在连长陆蕴轩、副连长扬尚武等人的率领下,奉命全连驻守某个无名高地,伏击负责日军供给会埠主战场上主力部队的一支运输车队。怎料情报出错,护送车队的日本士兵足足有一个步兵大队,人数近千人,而且配备有中型坦克和步兵炮等重型武器,并且指挥官是拥有日本贵族血统的藤原日次郎大佐。骑虎难下的陆蕴轩等人为了完成军令,不得不硬着头皮向日军发动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