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02100000016

第16章

渐渐具足菩萨下。第二授记文为七。一明因圆。二过无量下明果满。三明国土广净。四明国劫名字。五明佛寿量。六明法住大久。七明佛灭后供养舍利。就第三国广净中复五。一明国大严净。地平如掌者。经直言如掌不言手掌。手掌不平则非所引。海底有石名掌。此石无有一微尘许不平。当是类如海掌耳。又贤劫经正明如佛手掌。非引人掌也。二明纯是善道。三明人天福慧具足。月藏第九法食喜食禅食。经文总言法喜禅悦。别分应有三种差别。四明菩萨声闻众数甚多。五总结也。月藏第五云。不杀得十功德。一于一切众生得无所畏。乃至第十命终生善道后作佛。国无害仗之具国人长寿。不盗十功德。一果报具足而大。为事决断无有难碍。乃至第十死生善道。后作佛国华宝庄严充满。不淫十功德。一诸根律仪为事决断。乃至死生善道。后作佛国无女人。不妄语十功德。一众生信其言。乃至死生善道。后作佛时国无臭秽常满宝华。不两舌十功德。一身不可坏。乃至死生善道。后作佛国魔不能坏眷属。不恶口得十功德。一柔软语乃至死生善道。作佛国法声充满。不绮语十功德。一天人爱敬。乃至死生善道。作佛国众生强记不忘。不贪十功德。一身根不缺。乃至死生善道。作佛国无魔外道。不嗔十功德。一离一切嗔。乃至死生善道。作佛国人得三昧。不邪见十功德。一心性柔善。乃至死生善道作佛国人正信。偈有二十一行半。颂上发迹授记。初有十四行颂发迹。次七行半颂授记。初复二。前七行总发诸声闻迹。颂上我等之意也。后七行颂上发满愿迹。总中有五。初一行总标佛子为行难思已得垂迹之法。次知众乐小法下。第二一行明垂迹之由。次以无数方便下。第三二行明垂迹利益。次内秘下。第四二行。明内怀大道外现小失。次若我具足下。第五一行指略抑广。小欲者。示求小乘也。懈怠示退大乘也。非但示为声闻。亦作外道及三毒凡夫也。身子示嗔难陀示贪调达示痴(云云)。今此富下。第二七行。颂发满愿迹本。上文有三今略颂二。初五行颂显过去本。后未来亦供养下。第二二行。颂三世中佛所行因。略不颂七佛及现佛也。供养诸如来下。七行半颂授记。上文有七今颂其四。初半行颂因圆。次半行颂果满。其国名净下三句。超颂国劫名号菩萨众甚多下五行三句。颂国土广净。略不颂寿命法住灭后起塔也。第二授千二百记。一念请二与记三领解。请记如文。授记文有长行偈颂。长行有三。一总许千二百记。二别授陈如。陈如最初悟道。居首上座故别授记。三别授记五百。五百名同须别与记

问。但见五百得记。不见千二百

答。此五百即千二百数。颂中末后一行半。总授七百故是千二百也。又持品云。我先总记一切声闻皆已授记。即指今一行半。非是止授七百声闻也。偈颂有十一行为二。初九行半。颂记陈如及与五百。后一行半。总授一切声闻记。五百领解文有长行偈颂。长行先经家叙其欢喜。次自陈领解。经家先庆今得解欢喜。次愧昔不解故自责。庆中先明内心庆喜。后明外形恭敬也。悔过自责者。即是明其愧昔不解也。世尊我等下。第二自陈领解有二。一法说二譬说。法说中初悔得少为足。次责根钝难悟。从世尊乃至灭度。是悔责昔迷得小为足不知求大。从今乃知之。是责根钝始悟不早知之。今知小非究竟大为真实也。譬中二。初略次正举譬。如无智者略举譬况。所以者何下。释无智意也。譬说有二。一者醉酒譬。譬法说自悔得少为足不知求大。领前法。譬宿世中施权意。二者亲友觉悟譬。譬法说自责根钝难悟今乃知之。领前法譬宿世中显实。就初复三意。一者系珠譬。领上王子结缘。二者醉卧不觉譬。领上遇其退大。三者起已游行譬。领上接之以小。譬如有人者。即二乘人也。亲友者。昔日第十六王子也。家即大乘教为家也。醉酒而卧者。当于尔时大机暂发无明暂伏。以得闻经内心微解。以无明重故还复迷失。醉有二义。一重醉都不觉知。二轻醉微觉寻忘亦名不觉。虽有二义终成系珠如毒鼓耳。官事当行者。明王子余处机兴逗缘往应故云当行。弘法化他此非私务故云官事。无价宝珠者。一乘实相真如智宝也。系其衣里者。惭愧忍辱能遮嗔恚及防外恶。即是外衣。信乐之心内里善根。即是内衣。于时闻法微信乐欲。即了因智愿种子也。第二醉卧不觉知者。无明心重寻复不忆。此领中间懈退不受大法也。第三起已游行他国者。领上中间接之以小受三乘化也。善根欲发厌苦求乐。故云起已游行。无明覆解不知向本求大乘衣食。故言向他国求于小乘衣食。若魔佛相望。生死魔界为他国。佛法大小皆为本国。就小大相望。小乘未免生死。犹是他国。大乘永免生死。乃为本土。究竟还源也。明背大乘国往小乘土。不知从珠取给。而佣作自资获一日价。得少为足也。于后会遇下。第二亲友发觉譬。领上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等赐大车也。此为三。先呵责。二示珠。三劝贸。呵责譬上动执生疑。示珠譬宿世因缘。劝贸譬得记作佛。三周皆有此三意。法说中我令脱苦缚。即是呵责。五佛章即是开示。身子得记即是劝贸。譬说中我先不言皆为菩提。即是呵责。三车一车即是示珠。中根得记即是劝贸。下根宿世因缘汝等善听。即是呵责。覆讲结缘还为说大。即是示珠。下根得记即是劝贸。系珠中三意望三周者。始在佛树以大拟。即是系珠。无机息化即是醉卧。寻施方便即是起行。譬喻中二万亿佛所。即是系珠。遣傍人追闷绝不受。即是醉卧。三车引得即是起行。因缘中大通智胜佛所。即是系珠。中路懈退即是醉卧。接之以小即是起行。此等皆名领权也。某年日月者。指大通佛所也。佛亦如是下第二合譬。譬本有二。今各有三意。从教化我等下。合初一系珠。而寻废忘合初二醉不觉知。既得罗汉下。合初三起已游行。一切智愿下。合后亲友觉示譬。上有三今亦三。从智愿不失者。是合后一呵责。从我久令汝下。合后二示珠从我今乃知下。合后三劝贸所须也。第二偈颂有十二行半为二。初一行半颂内心得解又二。初一行颂庆喜。次半行颂悔责也。次于无量佛宝下。第二有十一行。颂自陈领解。上文有二。今初半行颂悔责得少为足。略不颂难悟今乃知之。如无智愚人半行。颂略举譬。便自以为足。颂释无智意。次十行颂譬说开合。初六行颂开。后四行颂合。上开有二。今初四行颂舍宝不知。后二行颂亲友觉悟。余文易见

释授学无学人记品

研真断惑名为学。真穷惑尽名无学。研修真理慕求胜见。名之为学。学位在三果四向真无漏慧也。阿罗汉果。研理已穷胜见已极。无所复学故名无学。约教释品者。析法研真名之为学。惑尽真穷名为无学。三藏意也。体法研真名之为学。无真无惑名为无学。通意也。自浅之深名之为学。通别惑尽权实理穷名为无学。此别意也。研如来藏有学无学。法性实相非学非无学。而学而无学(云云)。是二千人。或是学或是无学人。同是一流一时受记同一名号。故别为一品也。此品是授记文中第二段也。就此文为二。一请记。二授记。请中复二。一者二人请。二者二千人请。二人请记复有二。一默念。二者发言请记。发言请记复二。一者引例亦应有分。二者引望。二人最亲时众所望。罗云是佛子俗中亲重。阿难持佛法藏道中亲胜。胜重两人不蒙别记。则众望不足也

问。若重若胜应同上流。何意在此。若如列众二人在上数中获记。何意居下

答。总与千二百记。二人已同上流。今更索别记耳。阿难是学人。罗云弟子位。故入学无学章耳。二千请记但有默念引例。二意同故言如阿难愿耳。无发言者。无重无胜等事也。授记复二。一先记二人。后记二千。阿难记中复五。一长行。二偈颂。三八千菩萨生疑。四如来发迹释疑。五阿难显本述叹。疑者。通疑声闻今日发心即蒙佛记国净若此。昔方等中记诸菩萨。无量劫行乃得佛记。佛即发迹释疑。昔日与我同发大心即是同学。由我精进前超得佛。由彼多闻犹故持经。迹为侍者本地如此。今授妙记何足可疑。余记悉如文

释法师品

此品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明六种法师。信力故受。念力故持。看文为读。不忘为诵。宣传为说。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六种法师。今经合受持为一。合解说为一。开读诵为二。足书写为五。别论四人是自行。一人是化他。大经分九品。前四人无解是弟子位。后五人有解是师位。通论若自轨五法。则自行之法师。若教他五法。则化他之法师。自轨故通称弟子。化他故通称法师。今从通义故名法师品。若作减数说者。束五为四。即四安乐行。如后说。若束四为三者。受持是意业。读诵说是口业。书写是身业。别论口业是化他。身意是自行。通论三业自轨。即是自行之法师。三业教诏。即化他之法师。故言法师品。又是三门行此五法以自熏修即福德门。弘宣五法广利益者。即化他门。自修益彼皆顺佛教即报恩门。别论者。自修报恩名自行。益彼即化他。通论自轨轨他皆称法师。故言法师品也。又读诵书写是外行。即如来衣。受持是内行。即如来座。解说益他是如来室。如来室别论是匠他。衣座别论是自匠。通论不尔。慈悲覆物惠利归己名之如室。遮彼恶障己丑名之为衣。安心于空方能安他。安他安己名之为座。此则自轨三法亦名法师。利物必以慈悲入室为首。涉有以忍辱为基。济他以亡我为本。能行三法大教宣通。即世间依止故名法师。又束为二。谓自行化他。此易解不复记。又束为一。谓如来行具一切行。悲拔一切苦。谓四趣三界二乘菩萨等苦。慈与一切乐。谓人天涅槃常住等乐。柔和衣障一切丑。谓四住无知无明等丑。空座亡一切相。谓有相无相非有相非无相。此则通意。别意者。慈悲生一切善。柔和遮一切恶。空座荡一切相。又慈忍立一切福德。空座成一切智慧。智慧是目所谓五眼。福德是足所谓六度。又慈悲胜一切声闻缘觉。柔和胜一切凡夫外道。空座胜析体偏等菩萨。故净名云。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又慈悲破天魔。柔和破阴魔空破烦恼魔死魔。大品云。化一切众生。观一切空魔不得便(云云)。又慈忍故能问。空座故能答。具二庄严。又观空故能问。慈忍故能答。慈忍故能种能立能资。空慧故能耘能破能导。又慈悲故何所隔。柔和故何所碍。空座故何所诤。出三谛故名为胜幢。包含普摄名摩诃衍。是如来行故称三昧王。经言。一切善法慈为根本。忍辱第一道无相最上。若论圆行说不可尽(云云)

问。何故约三法明法师

答。事一往论。必须登堂整服坐座。乃可敷弘故约三耳。又事理合论。夫迷惑不出三种。一约苦果起惑。二约结业起惑。三约谛理起惑故用三门而示导之。又约理。迷真故堕苦。故用慈悲门。迷俗故沈空受乐。故用和忍门。迷中故成智障。故用空门(云云)。法者轨则也。师者训匠也。法虽可轨体不自弘通之在人。五种通经皆得称师。举法成其自行。皆以妙法为师。师于妙法自行成就。故言法师。又五种人能以妙法训匠于他。故举法目师故。称法师品也。若自轨法若法匠他。俱名法师者。则因缘释品也。凡多种解。皆约圆教法门而释品也。前三周是迹门正说领解受记竟。此下五品是迹门流通。非止荫益当时。复欲津洽来世。故有五品流通。法师宝塔两品。明弘经功深福重流通未闻利益巨大。达多一品。引往弘经彼我兼益。以证功德深重。持品八万大士忍力成者。此土弘经。新得记者他土弘经。安乐行一品。旧云。接退流通。或当如此未必全然。外凡初心欣斯胜福。见声闻畏惮。闻菩萨摈辱。顾己力弱。无益自他便生退没。佛为此人说安乐行。依之法弘不虑危苦。又法师品。释尊自说弘经功福命觅流通。宝塔品多宝分身。且证且助劝觅流通。法师品初长行偈颂。叹美五种法师能持法人。后长行偈颂。叹美所持之法。又示通经方轨。初复二。一就禀道弟子门功深福重。二授道师门功深福重。弟子门又二。一佛世弟子。二灭后弟子。初因药王告八万者。因者凭寄也。欲以妙法凭寄药王使其领受告语八万。皆流通也。指人问其见不者。的示持经得福之人也。佛世又二。一从告药王下拣出人类。二从咸于佛前下。拣出得记之缘。苦于佛前当机妙悟者。是多闻深解二千五百者是也。皆已现前与总别记竟。今所拣类或是八部之类。或是四众三乘之类。絓法华座席。咸于佛前者明其时节。值佛在座也。一句一偈者。闻法极少也。乃至一念者。时节最促也。皆与记当得菩提者。明其闻极少时极促随喜之功遂得佛果。何况具足得闻尽形受持。五种流通三业供养(云云)。闻一句一偈者。闻少解浅之类今皆与记。少者尚记况复多深。以少况多普广若此。下周既尔中上亦然。可以意知不俟更说。见实三昧经。别与四天王记同名火持。三十三天。同名因陀罗幢王。拘翼同名无著。焰天同名净智。兜率同名释法王。上两天亦通与记不显别名。梵天名大智力。此是闻多解深之类。今与闻少解浅之类耳。旧云。支佛菩萨无受记。此文三乘皆记不须疑也。一偈一句者。增一集云。随取经中要偈。如四谛之流者是也。十住毗婆沙云。恶贱名厌不求名无欲。心无垢名解脱。舍檐名涅槃。恶贱于集不求于苦。无垢是道舍檐是灭。又云。佛语满宿我有四句。所谓四谛四念处等是也。观心者。以一一句以一一偈。无句无偈而不一者(云云)。若取迹门中要句开示悟入。乘是宝乘游于四方。四安乐行劝发四意等是也。一念随喜者。自未有行但随喜法及人。功报尚多况行到耶。随喜喜心有二。若闻开权显实。即于一念心中。深解非权非实之理信佛知见。又能双解权实事理圆融。虽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此即竖论随喜。又若闻开权显实之意。即于一心广解一切心。及一切法皆是佛法无有障碍。若欲分别辩说无穷。月四月至岁旋转不尽虽未得真随喜心能如此解。法既如此人亦如是。此约横论随喜。即横而竖即竖而横。故大经云。宁愿少闻多解义味即此意也。后当更说。从告药王又如来灭后下。明佛灭后弟子亦二。先出弟子类略举于人。例上可知。次言我亦与记。功报如前解也。若复有人下。第二师门有长行偈颂。长行有二。先别后总。别者人谭下上时谭现未。总者无论下上及以现未。通明逆之得罪顺之得福也。就别复二。一明现世。二明来世。就现世复二。先明下品师。后明上品师。下品师为二。初明师相。次明师功报。师相者。即是五种法师。十种供养也。次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下。明下品功报也。曾供养者先因深也。愍众生故生此人间。明现功大也若有人问下。明未来报重也。从何况尽能受持者。明上品师亦二。先况出上品师相。次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此明上品功报也。若是善男子于我灭后能窃为一人下。明灭后师亦有下上。下品亦二。先出下品人者。即是但竖得其意。有慧无闻止堪窃说未可处众。故是下品之师。窃为一人说一句者。虽得一句之解。既不广闻多学异义。不可众中而说。一切问难有所不通。便令正理不得宣弘。如释论明有慧无闻。譬如小雨无雷。若欲申此一句正言。且当窃说耳。当知是人则如来使者。明其功报。经是如智所说说于如理。今日行人秉此如教宣于如理。即是如来所使也。行如来事者。如智照如理为事。今日行人依如教行如理。即是行如来事也。一如智一如理。化众生为事。今日行人能有大悲。以此经中真如之理。为众生说令得利益。亦名行如来事也。观心解如来使者。智心观境境即真如。境来发智。智为如所使也。如来所遣者。观智从如中来也。行如来事者。历一切法无不真如。真如即佛事也。何况于大众中下。明上品人略不格量功报。此意可知也。若有恶人下。第二总明五种法师。逆者得罪顺者得福也。此中罪福不论福田浓瘠。但约初后心明其轻重。初心学人既具烦恼。若加障碍则所学事废故获罪多。佛则平等恶不干逼岂能障碍。故言罪轻供养亦尔。此人有待若得供养。所修事成故施其福胜。佛则无待众事满足。虽复献供于佛无益故言报劣。譬如王子在难供奉所须其功甚大。若辱王种获罪不轻。故罪福俱重。若献大王衣食为要事微。汝欲侵陵不能致损故罪福俱薄。药王下。明读诵如佛庄严。即是顺之得福。佛以定慧庄严。此人能修定慧故也。为如来肩荷者。在背为荷在肩为檐。修非权非实法身之体。即是为如来荷能种能实二智之用。即是为如来檐。随所向方应向礼者。上明以法为师。今明堪为物师。此人有趣向。悉与实相相应皆可敬顺。顺即是向敬即是礼。敬而顺之及兴供养等(云云)。偈有十六行为三。初二偈不颂长行。别奖劝自行利他。次十三行。颂上师门别通。后一行叹经。颂别总中又二初七行颂别。后六行颂总。上别门有现未。今初四行颂现。后三行颂未。上现未一师各有上下今初若有能下一行颂下品。上半出法师。当知佛所下。半出功报也。诸有能受持。此下三行。颂现在上品师。初半行出上品师。舍于清净土下。第二二行半颂功报也。吾灭后下。此三行颂未来。初二行超颂况出上品为二。今初吾灭后下半行颂法师。长行中本阙功报。今偈则有。当合掌下。第二一行半明功报也。若能于后世下。第二一行。追颂下品师。初半颂出人。次我遣在下。第二半颂功报也。若于一劫下。第二六行总颂上总门。上总门亦二。初二行颂逆者得罪。有人求佛道下。第二四行。颂顺之得福也。药王今告汝下。第三一行叹经尊妙。从尔时佛复告下。第二叹所持法及弘经方法。所持法是自轨法。弘经法是轨他法。有长行偈颂。长行初叹经法。次方轨。叹为五。一约法叹亦格量叹。二约人叹。三约处叹。四约因叹。五约果叹。法妙故人贵。人贵故处尊。处尊因圆。因圆果极也。初叹法者。已今当说此经为最。有师解。已是般若当是涅槃。法华之前小大相隔。法华已后已得会同。此经正是会三之始。归一之初故言第一。经叹法华在已今当外。此师阙一节(云云)。今初言已者。大品已上渐顿诸说也。今者同一座席。谓无量义经也。当者谓涅槃也大品等渐顿皆带方便取信为易。今无量义一生无量。无量未还一是亦易信。今法华论法一切差别融通归一法。论人则师弟本迹俱皆久远。二门悉与昔反难信难解。当锋难事法华已说涅槃在后。则易可信也。秘要之藏者。隐而不说为秘总一切为要。真如实相包蕴为藏。不可分布者。法妙难信深智可授无智益罪。故不可妄说也。从昔已来未曾显说者。于三藏中不说二乘作佛。亦不明师弟本迹。方等般若虽说实相之藏。亦未说五乘作佛。亦未发迹显本。顿渐诸经皆未融会故名为秘。此经具说昔所秘法。即是开秘密藏。亦即是秘密藏。如此秘藏未曾显说。如来在世犹多怨嫉者。四十余年不得即说。今虽欲说而五千寻即退座。佛世尚尔何况未来。理在难化也。如来灭后其能书持下。第二约人叹也此法在人则人尊贵如来衣覆者。即是修学大忍为衣也。上文云如来庄严也。佛护念者。实相为佛实智为子。尊崇实相发生实智。即为诸佛所护念也。四信为信力。四弘为愿力。大智为善根力也。信则信理理即法身。志愿是立行。行即解脱。善根根固难动。此即般若。当知三力。即是三德。秘密之藏。初心栖此与佛不殊。故名与如来共宿也。又信力修毕竟空如来智。如来栖毕竟空为舍。此人信力亦学毕竟空。故与如来共宿。手摩头者。此人以愿力善力自行权实以为机感。机感名头。如来以化他权实二智名手。开发前人自行权实之头。感应道交故言摩头。摩头即授记也。在在处处下。第三约处叹。此法在处即处贵。夫佛生处得道转法轮入涅槃等处。法王所游皆应起塔。此经是法身生处。得道之场法轮正体大涅槃窟。此经所在须塔供养。不复安舍利者。释论云。碎骨是生身舍利。经卷是法身舍利。此经是法身舍利。不须更安生身舍利。生法二身各有全碎皆可解(云云)。若出家下。第四举因叹。若未善行菩萨道者。禀前三教即是碎散法身舍利未能巧度。若入圆教即是全身舍利则巧度。巧度为善行也。其有众生下。第五举果叹。文为五。一明近果。二开譬。三合譬。四释近。五拣非。今初明近果当知必得近三菩提果者。安乐行中名为近处。此菩提果。佛眼佛智知见处为体。则有二种。一者初心菩提。二者后心菩提。今言近者正近初住菩提。又望圆果而修圆因得似解者。名之为近。前约因叹。修通别因即是未善。去圆果远也。若修圆因即是善行。去圆果近也。今以圆如实智为因还以为果。道前真如即是正因。道中真如即为缘因亦名了因。道后真如即是圆果。故普贤观云。大乘因者即是实相。大乘果者亦是实相。释论云。初观实相名因观竟名果。就理而论。真如实相无当因果亦非前后。若约众生修行。则有前后及以因果也。譬如有人下。第二开譬为二释。一约观门。二约教门。观门者。众生之心具诸烦恼名高原修习观智名穿掘方证理味如得清水。依通观。干慧地如干土。性地为湿土泥。见谛为得清水。别观从假入空。但见空不见不空。断四住如凿干土去水尚远。从空出假先知非假今知非空。因是二观得入中道。能伏无明转见湿土。去水则近也。圆观中道非空非假而照空假。如渐至湿泥。四住已尽无明已伏。已得中道相似圆解故言如泥。若入初住发真中解。即破无明如泥澄清。得见中道如见清水。法华论云佛性水当知次第。次约教门者。土譬经教。水喻中道。教诠中道如土含水。三藏教门未诠中道犹如干土。方等般若带于方便说中道义。如见湿土。法华教正直显露说无上道。如见泥。因法华教生闻思修。即悟中道真见佛性。所发真慧不复依文。如获清水无复土相故华严云。十住菩萨所有慧身。不由他悟也。有人言。初教如高原干土。大品如湿土。法华如泥佛果如水。有人言。维摩思益如干土。无量义如湿土。法华如泥。佛果如水。有人言。大品如干土。无量义如湿土。法华如泥。佛果如水三家皆五时之说。生师云。受持法华求佛道欲得如渴。三乘于一乘难信。于法华求解如高原。受持读诵为穿。未能如闻而解。为未闻如干土。能解为至泥注家同。有人云。此一解去佛远。一解去佛近。初三师明诸教去佛远法华去佛近。后二解但于法华中论远近。寻经应二义一举余经对法华明远近。二就法华论远近。诸师失经旨

问。余经何故去佛远

答。未开权求佛人未决。法华唯一无三。永出退心故去佛近。文云。决了声闻法

问。般若云何去佛远

答。未开权边则远。始行菩萨不觉般若密化付财。则于其是远。夫般若实慧方便。是三世佛法身父母。求佛者如老病人。两健扶之遍能远去。当知般若最胜。法华开权不异般若显实。非般若外别有法华。法华般若异名耳。既是诸师异释故录之耳。次菩萨亦如是下。第三合譬。于法华中获闻思修。即是圆观三慧方能近果。非干湿等教中闻思修也。所以者何下。第四释得近意也。一切菩萨者。明诸权因也。三菩提者。明一切权果也。权因权果皆摄属此经。如干湿等土悉依于水。故言摄属也。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者。光宅云。昔鹿苑机杂。盛说三藏未明一理。尔时以权隐实。一理为权教所闭。今王城赴大机显于真实。真实既显则废除昔教。昔教被废故方便门开。一理既彰真实相显也。私谓此解乃是破方便。非开方便也。河西道朗云。直詺三为方便。即是开方便门。昔不言三是方便。故方便门闭。今詺三为方便。即示一为真实也。私谓此释符文。有人解。开教身两方便。示教身两真实。三世佛唯有形声权实。约此开示则十二八万焕然了矣。私谓前二师约教开示。后人加之以身。此窃龙印之义而为己释。还是破方便意非开义也。问方便当体是门。为通实相。故为门。私答具二义。为实相门可解。当体是门如华严寻善知识得种种法门算砂观海等。此二门各有开闭。昔不言三是方便故其门掩。今说三是方便故其门开。昔不说一是真实实门掩。今说一是真实故实门开。二者此方便复通实相。故三乘方便为一乘门。实相亦二义。一当体虚通故名之为门。如净名不二门华严法界门等。二能通方便作门。刘虬云。通物之功乃由乎一。故一为方便之门。汲引之效颇赖于三。故三为真实之相。言非三则方便之门得开语唯一则真实之相可示。有人云具论有三义。一以三为方便一为真实。二三一皆方便。非三非一为真实。三三一为二。非三非一为不二。二不二皆权。非二非不二为实此三章得为门。如以三为一门。此以权通实。若以一为三门以实起权。乃至二不二亦尔互得为门。亦互得为相。但不得互为权实耳。私谓以三为一门者。三乘通实相不。若不通则非门。须开三始得是门。若开三者非复三也。云何以三为实相门。又三非佛因。那得是实相门。破此一义余二例去(云云)。问方便真实互得为门。亦得方便为方便门。实相为实相门不。此有四句。二如前。三实相为实相门。四方便为方便门。如名为义门义为名门。由方便名显方便义。故名为义门。由方便义应方便名。故义为名门实相亦尔。中论序云。实非名不悟。故寄中以宣之即其事也。问得以三显三以一显一不。此亦四句。二如前。以三显三者。言昔三异今一。此三在一外。今一异昔三。此一在三外。故一非三一。三非一三悉是执见。破此病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故三是一三。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故一是三一。三一既不相异因缘之义。以因缘三一。显自性三一。亦以自性三一。显因缘三一。故云以三显一以一显三。有人引十五处明门。方便品有二。譬喻品有六。信解品有三。化城品有二。法师品有一。观音品有一。方便二者。智慧门。权智为实智门。生师云。言教为门。言教说实智。故言教是实智门。法华论同也。次云以种种法门宣示佛道。此用大乘教为门譬喻六者。一其家广大唯有一门。还以大乘教为门。二云所烧之门。此约三界限域为门。如詺家为门。三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还是大乘教为门。四三车在门外。还以三界为门。五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此用小教为门。六在门外立。依大乘用二死限域为门。小乘亦出一切烦恼外正习已尽。名在门外立也。信解品住立门侧。大乘理教为门。二云犹在门外亦如前。三云长者门内如前。化城请开甘露门。亦大小教门。重门高楼阁。亦用小乘三空门。方便门如前释。观音亦以大教为门。今释开方便门者。昔所不说今皆说之。昔说一切世间治生产业。何曾是于方便。今皆开之即是实相不相违背。昔说小乘方便若小乘果。小乘果尚非实相门。况小方便而当是门。今皆开之即是实相。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昔说二为方便门者。今皆开之即是实相宁复是门。咸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色一香无非佛法。若门若非门。悉皆开之示真实相显佛性水。若不开者则深固幽远无人能到。而今开之即得见水无干土也。又作三慧释。一切皆属此经。即圆闻慧也。此经开方便。即圆思慧也。示真实相者。即圆修慧也。此三幽远佛今开示即得睹真。药王若有菩萨闻下。第五拣非。若菩萨闻此说而惊疑。声闻上慢悉是干土。尚非湿土况见水耶。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下。第二略示弘经方法。又为二。一示方法。二明利益。方法为三。一标章门。二解释。三劝修。修如来室是大慈悲。若就同体即法身也。若被众生即是解脱。能令众生会于同体即是般若。修如来衣者。若就所覆。即法身也。若就能覆严身。即寂灭忍也。若就和光利物即解脱也。若就能坐即般若也。若就所坐即法身也。身座冥称即解脱也。又大慈安乐即资成。柔和伏嗔断惑即观照。坐座即法身。安乐行中还广此三法。上文如来庄严即衣也。上云如来肩所荷者即此座也。檐者即檐运是入室也。我于余国下。第二举五利益劝奖流通。一遣化人。二遣化四众。三遣八部。四见佛身。五与总持也。若初心未淳。止可遣化人。未可遣化四众八部。若见天龙倚此自高妨损其道。故不可令见也。若心无倚着则堪见佛。况复天龙。况得总持自证利益耶。偈有十八行半为三。初一行总劝不颂长行。次十六行半颂上长行。后一行结劝。上约果叹文有五。今初一行半颂开譬。次药王汝当知。第二二行半颂合譬。略不颂余三。近果释拣非等也。上通经方轨中有二。方轨利益。今十二行半颂。初三行半颂方轨。中有三。今亦颂三意也。我千万亿下。次九行颂利益。初一行总明如来以五事利益之意。正由应身遍满十方。能为五事守护行人。若我灭后下一行半。颂第二遣四众。引导下一行半。颂第一遣化人。若说法之人下二行。颂第五令得总持。若人具是德下一行。颂第四令得见佛。若人在空闲下二行。颂第三遣八部(云云)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青少年动物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青少年动物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春天,盛开馥郁芬芳;每一粒沙,都是一个世界,搭建小小天堂;每一颗心,都是一盏灯光,把地球村点亮!借助图书为你的生活添一丝色彩。这是一套包罗生活万象的、有趣的书,向读者介绍了不可不知的中的常识。包括文学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安全常识、文化常识、动物常识、植物常识、科技常识、天文常识、生活常识等。这些都是一些生活常识性的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因为零散,平时想了解又难以查找,我们将这些你们可能感兴趣的、富有趣味的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的宝贵经验搜集并编辑成册,以便您在遇到问题时随时查询,轻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温家女儿

    温家女儿

    有这样一个女子没有温柔婉约没有倾世容貌没有张扬性格却有万千宠爱她前世是先天心脏病,现世又是早产病儿她天生凉薄,无欲无求她就如一杯温水,不冷不热.情节一拍卖台上站着一个如花似玉的小姑娘,小姑娘很萝莉很可爱,眼泪汪汪的看着台下的衣冠禽兽,温水下手一挥,“买了,给温翔做童养媳。”某收到童养媳的孩子,涨红着脸想要拒绝,“四,四妹,你是开玩笑的吧,我,我。。。”温爸爸则在一边装墙壁。情节二对于江宁夏的滔滔不绝,温水直接无视。江宁夏看到自己说了半天,温水一句话都没搭理,心里委屈啊,这不连脸都鼓起来了。温水看看江宁夏的脸,“包子。”江宁夏一下子囧了,他是长的白白嫩嫩的,可是也不能直接就叫他包子吧。。。情节三“你以为你有什么了不起,要不是温家,你以为你能这么草菅人命。”。。。“别以为生在温家就能无法无天,有本事你就弄死我。”。。。“看什么看,别以为你看我,我就怕你,我长这么大,还没爬过谁呢。”。。。“我告诉你,要不是看你是个女的,我早就揍你了,你信不信。”。。。“吵什么吵,安静点。”“嘿嘿,兄弟,你们老大什么时候放我出去啊。”“放什么放,看你这出息,也就敢对着镜子放狠话。”
  • 修真狂女之星帝崛起

    修真狂女之星帝崛起

    她,本来自中国第一修真世家,却因父亲被大伯陷害被抓,全家落难到一个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小屋。在躲避追杀的过程中,哥哥功法被废,全身经脉尽断,手筋脚筋皆被挑断,妈妈在重伤的情况下救哥哥,最后虽为哥哥续了手筋,也因功力被耗尽,最后成为一名普通人。她,发誓要夺回属于他们的一切,所以她在不断的变强。最终,当她站在世界最顶端时,却发现原来她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她,真正的身份竟是浩瀚宇宙中,苍山帝国圣特兰斯星域,苍山帝国六大家族之一,圣特兰斯家族的第三代继承人。宇宙中,强者无数,除了有毁天灭地的高科技产物,还有强大到轻轻一挥手就能毁掉一颗星球的异能修炼者。在浩瀚的宇宙,各种族最崇拜的不是高科技,相反却是自身实力的不断提升。且看她,凯拉.圣特兰斯,如何在浩瀚的宇宙,创造属于她的宇宙帝国,成就令人闻风丧胆的巅峰之路。让宇宙众多种族,各方主宰,都臣服于她——大帝凯拉.圣特兰斯。本文秉承没有最变态,只有更变态的宗旨。誓要将妖孽行为热血到底!本文以浩瀚的宇宙为背景,主要为异能修炼者。异能包含幻术、魔法、武者、药剂师、创造者、血脉、传承、空间、时间、法则、元素等。领养区:亲亲“安静守护你”领养“凯拉”亲亲“斷翼天使紫”领养“李天逸”亲亲“云影悠然”领养“段如轩”亲亲“hecate林”领养“毁灭缠藤”亲亲“甜蜜灬小薇”领养“卡特”亲亲“血傲然”领养“作者雪雪”亲亲“moommii”领养“青渊”推荐雪的完结文:《缚魔》:《穿越之沦为绝色祸天下》:《吻火》:友情链接:柳一一的《激战女神》秦随风的《极品相公随风舞》水国萱草的《破神》火凰的《蓝魅》炫音的《血灵神》帝九鸢的《云傲天》曲殇的《逍遥鬼帝》潇潇慕雨的《紫降异世》炫音的《魔疫》火凰的《小姐莫轻狂》筱天天的《夜天盛世》
  • 重生之实业互联网

    重生之实业互联网

    一场流星雨,把孙不器带回了13年前的2004年,那年他读大二,虽身在校园,但胸怀宇宙,欲与三星、苹果试比高!Q群:671515196,有帅哥管理员,书友们快到碗里来……
  • 骷髅架子日常

    骷髅架子日常

    阮碗睡着了,一觉醒来,变成了会思考的骷髅架子......这是人和骷髅的战争,是生和死的争斗,骷髅们在呐喊,人类在愤怒。阮碗步履蹒跚,她艰难的选择了自己要走的路。上天赋予我独一无二的能力,必然赋予了独一无二的使命,既然非我不可,我便逆流而上,尽我所能,寻找真相。活,我要活的堂堂正正;死,我要死的明明白白。
  • 九洲夙云纪

    九洲夙云纪

    明明是天命神女,再世为人却连个正经身份都没有……她爱的人,化成草木无情,爱她的人,已飞升玉琼。她寻遍三千世界,再无一人疼她、护她、怜她、爱她……直到……遇见他,什么?!差点灰飞烟灭?!她发誓:断情绝爱,踏骨归来!
  • 三爷宠妻,无下限

    三爷宠妻,无下限

    一天,陆府的下人看到敷着面膜在书房办公的三爷,均是虎躯一震!这是号称在世阎王的陆三爷吗!画风不对啊!这时从卧房蹭蹭蹭跑出一个妖精样的少女,进去一把揭下面膜,手挑男人下巴。男人一把将人搂进怀里,委屈万分:“谁叫你嫌弃你老公老。”下人把嘴巴合上,既然是夫人说的瞎话,三爷无脑盲从就很合理了。自从国民女神结婚起,国民就万分八卦这婚后生活,担心他们的女神受欺负,陆府下人第一个急眼儿。说什么鬼话!在三爷家,又要负责赚钱养家还要保持貌美如花的可都是他们三爷!在外一匹狼,回家哈士奇,说得就是我们三爷!
  • 初恋星光馆XG第一部

    初恋星光馆XG第一部

    〔全场甜文甜到爆,傲娇男神vs冷血女王,独宠到宇宙银河系,1∨1〕“我爱各种各样的她,刁蛮任性那是我宠的;脾气大那是我惯的;连激动的时候爆粗口,那也是我教的!”某傻缺傲娇大少把话告诉了女孩和全世界。“呵,脑子进水了?谁稀罕!现在立刻马上,给我有多远滚多远!”“最远的地方是你的心,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滚到你心里,教我吧!”“……”“不回答就当你默认了。”女孩刚想爆粗口否认,却被吻到腿软。“乖~你是我的。”将女孩拥入怀里,柔情似水的说“谁特么是你的!!!”“女孩子不要随随便便爆粗口,以后没人要,是因为我已经要了!谁敢动你,让他死无全尸。”“有一句mmp不知当讲不当讲!”男人宠溺的将怀里的她搂紧 “乖~我们不讲。”
  • 你没看见我身上烧着了吗

    你没看见我身上烧着了吗

    你如何才能分清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你什么时候是在幻想或做梦,什么时候是清醒地感到自己身在此地?留在你记忆中的是你听到孩子们的呼喊声,你能肯定那不是假的。所以你为什么还待在这里?孩子们需要你,你的妻子需要你!于是,你破门而出,在黑暗的楼梯道里奔波……这个场景似乎在曾经的某个时刻发生过!煤气灶上的水已经烧开,“咕噜噜”地翻滚着。爱丽丝正在收阳台上的衣服,她让你去把火关了。你走进厨房,一股股浓热的蒸汽从壶口冒出来,落在你手臂上。你用毛巾把水壶提开,火焰时红时蓝,好似一个漩涡般吸引着你。窗外,一头鲸铺天盖地地游过,你意识到自己是在做梦,所以此刻需要醒来。
  • 人生·点滴卷(读者精品)

    人生·点滴卷(读者精品)

    风靡全球的真情故事,感动一生的纯美阅读;润泽心灵的饕餮盛宴,惠泽精英的成功启示;突破困局的导航明灯,缔造成功的内在密码。最纯美动人的励志佳作,无可替代的生花妙笔,展现励志美文顶尖力量,最憾动心灵的饕餮盛宴,最荡气回肠的励志大餐,最酣畅淋漓的悦读。一则则故事,催人奋进,帮你梳理纷乱的思绪,找到人生幸福的密码;一篇篇美文,怡人性情,为心灵注入勇气和力量,带给你爱和希望。一部相伴一生的心灵圣经,一掬滋润心灵的智慧甘霖,在阅读中收获真知与感动,在品味中得到启迪到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