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第九回
第十回论六爻备天地人之道。而不外阴阳二物错杂成文、以为得失吉凶之象。摠以见易书之广大悉备也。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
才者、能也。天能覆、地能载、人能参天地。故曰才。三画已具、三才重之。以上二爻为天、中二爻为人、下二爻为地。盖一而不两、则专而无对。天独阳无阴、地独阴无阳。人之阴阳、亦孤而无偶、不生不成。必皆兼而两之、天地人各有阴阳、然后其道全而不偏若、各以所近而析其名。
则在天为阴阳、五阳而上阴在地为刚柔、初刚而二柔。在人为仁义、三仁而四义。皆两之。道本如是、非圣人强安排之也。易之为书、所以广大悉备也。至其位之上下取义、又有不可拘者。一卦中阴或居上、则地或为天。
阳或居下、则天或为地。五为君位、则天道为人道。二为臣道、则地道为人道。是又变通取义、不可为典要者也。
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道有变动、指卦之全体自初至上各有不同。如乾之初潛二见三惕四跃、始终先后不同、非阴阳老少之变也。爻有等、谓高下远近贵贱之差。物、即阴阳二物。有刚柔小大之分、即物也。物相杂、指阴爻阳爻之相间。有阴无阳、有阳无阴、则无所杂而文不见。自乾坤二卦之外、皆阴阳错杂以成文者也。文有当否。阳居阳位当、居阴则不当。阴居阴位当也、居阳则不当。当者多吉、不当者多凶。然阳居二、或以刚中而吉。居四居上、或以刚而能柔为吉。阴居初、或以在下而吉。在五、或以柔中而吉。阳居初三五、或以过刚而凶。阴居二四上、又或以过柔而凶。则又因卦义所取、间有不同、未可执一为论也。此回上节言全卦兼三才之道、以见易道之大。
此节则即六爻而言吉凶之所由著、亦以见广大之悉备也。
右第十回
第十一回明文王所以作易之意。欲人惧以终始、归于无咎而已。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
此之谓易之道也。
前回已言易兴於中古、作于忧患。此则明以属之文王。盖非末世、则情伪不如是之炽。非盛德、则易道无自而传。以纣之末世遇文王之盛德、易之所由演也。危者有忧患之心、故辞多危惧也。其辞危惧、故凡人之知危惧者、使之安平。慢易者、使之倾覆。非易有意使之。盖殖有礼、覆昏暴、天道之自然也。百物不废、本义作万物之理无不具。与上文不相接。
来注、废字即倾字也。谓此道甚大。近而一身、远而天下国家。若常以危惧为心、皆不至于倾废也。此说较胜。惧即忧危之意。忧惧于始者易、终而犹始者难。忧惧以终始、其要不过欲无咎而已。易之为道如此、学易者可以悟矣。
右第十一回
第十二回首论乾坤二卦之德、因及全卦之功用。自八卦以象告以下、又总作易繫辞之大略。而末以人情立言不同、以明繫辞之不同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
至健则所行无难、故易。至顺则所行不烦、故简。然皆本于忧患之心、皆知其难而不敢易以处之之意。下危曰险、乾体在上。自高临下、知下之险而不敢进。健而知险、则不陷于险矣。上难曰阻、坤体在下。自下趋上、知上之阻而不敢越。顺而知阻、则不困于阻矣。全易皆由乾坤二卦而生。
乾坤二卦之德如此、则全易之贵于危惧可知。
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
侯之二字衍文。说诸心、本义属乾之事。盖心与理会、有自然之妙、故以属阳也。研诸虑、本义属坤之事。盖理因虑审、涉于作为、故以属阴也。又事之未定者属乎阳、故本义谓说诸心有以定吉凶。事之已定者属乎阴、故本义谓研诸虑有以成亹亹。分属亦是、亦不必过拘。
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
变化者、阴阳之所为。云为者、人事之所作。人事与天道相符、则吉事有祥。如见乎蓍龟之类。言吉事则凶事在其中矣。变化云为、明也。吉事有祥、幽也。于变化云为、则象之而有以知器。凡有形之实事、皆器也。
于吉事有祥、则占之而有以知来。凡未形之吉凶悔吝、皆来也。此节言易之为书、具天道之变化、人事之云为。又吉凶皆有休祥之应。所以象事于此而知器、占事于此而知来也。
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天地设位而变化云为、吉事之祥已具。然此理不能以告人、圣人作易以成其功。使明则谋诸人、幽则谋诸鬼。而至愚之百姓亦因卜筮知所趋避、是百姓亦与其能也。盖健顺易简知险知阻、天地之能也。说心研虑定吉凶成亹亹、圣人成天地所不及成之能也。云为之祥、象占之知。则百姓之能、得与于圣人已成之能也。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
象谓卦画。八卦成列、象在其中、以象告也。至错综为六十四卦、爻彖所趋各異、则曲尽其情实而言之。上古观象已告。后世情伪既多、非以情言不可也。爻彖之辞、因刚柔杂居有得有失。故吉凶于此见焉。此后乃详言圣人爻彖所繫之辞、吉凶悔吝之所由著、以示学易者也。
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此承上文刚柔杂居吉凶可见、而详言繫辞吉凶悔吝之凡例也。易道变动、开物成务、以利言也。而卦爻之辞有吉有凶、则其情之有所迁耳。以下皆详言吉凶以情迁之说。而以吉凶悔吝利害之三辞、由于相攻相取相感之三情。末复总以相近不相得之一情、使人推观之也。命辞之法、必各象其爻之情。易之繫辞、不止言吉凶。盖吉凶者、事之已成者也。吉凶之尚微而未成者、则曰悔吝。而其事之始商度其可否、则曰利不利、不利则害。
是易之辞有吉凶悔吝利害三者也。而其故、由于爻之情有相取相攻相感三者。相感者情之始交、故以利害言之。相取则有事矣、故以悔吝言之。相攻则其事极矣、故以吉凶言之。爱恶远近情伪、姑就浅深言之。若错综言之。则相攻相取相感之情、其居皆有远近、其行皆有情伪、其情皆有爱恶也。故总以相近一条明之。近而不相得、则以恶相攻而凶生矣、以伪相感而害生矣、不以近相取而悔吝生矣。是一近之中备此三条。然不相得则恶相攻、伪相感、近不相取。则相得为爱相攻、情相感、近相取。可知不相得为凶害悔吝、则相得为吉利、悔亡、无悔无咎。可知夫子已言者三、其未言者三、其条例有六也。然凡爻有此爻、有应爻、有一卦之主爻、皆情之欲相得者。今称近者、但即比爻言之。反以三隅、则主爻及应爻亦备此六条。以此十八条合之爻辞、则吉凶悔吝之大凡可知。如颐上九之于六五、蹇上六之于九五、比爻之以爱相攻而吉者也。离之九三、九四、比爻之以恶相攻而凶者也。渐六四之于九三、贲上九之于六五、皆比爻之近相取而无咎悔者也。咸九三之于六二、小畜九三之于六四、皆比爻之近不相取而悔吝者也。贲六二之于九三、震六三之于六二、皆比爻之以情相感而有利者也。蒙六三之于九二、艮六二之于九三、皆比爻之以伪相感而有害者也。
蒙九二之于六五、临六五之于九二、皆应爻之以爱相攻而吉者也。大过九三之于上六、恒九三之于上六、皆应爻之以恶相攻而凶者也、损初九之于六四、睽九二之于六五、皆应爻之相取而无咎悔者也。屯六三之于上六、蒙六四之于初六、皆应爻之不相取而悔吝者也。蛊九二之于六五、贲六四之于初九、皆应爻之以情相感而有利者也。萃六三之于上六、归妹六三之于上六、皆应爻之以伪相感而无利者也。比九五之于六二、六四、主爻之以爱相攻而吉者也。其于六三、上六、则以恶相攻而凶者也。大有六五之于九二、九四、主爻之以相取而无咎悔者也。蒙六四之于九二、豫六三之于九四、主爻之不相取而悔吝者也。复六四之于初九、剥六三之于上九、主爻之以情相感而有利者也。随六三之于九五、观六二之于九五、主爻之以伪相感而无利者也。易卦就主爻应爻论吉凶者多、就比爻论吉凶者不数。
故夫子独举比爻以例其余。又按、六爻有比有承有乘。先儒谓初与二比、三与四比、五与上比。而二三与四五则以承与乘言之。今曰近而不相得、则承与乘皆在其中。分之则比中又有承与乘、合之统谓比亦可。
将叛者其辞慙、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此又即人情之情伪其见于辞者不同如此、以见易之繫辞不同、亦犹是也。叛非叛逆、背实失信皆是。言与实背故慙。心疑则可否难决。如木之有枝、分为两岐。诬善为恶、则言语不实。如物在水上、浮游不定。失守者见理不真、操持不固、故辞多屈而不伸。六者皆反对。叛者无信、疑者不自信。吉者静、躁者动。诬者败人、失守者自败。然吉一而已。叛疑躁诬失居其五。人情之变尽于此矣。犹卦爻之情有相攻相取相感、而吉凶悔吝利害由此而生也。自八卦以象告至此、又发卦爻繫辞之凡例、以示学易者也。
右第十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