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明真俗不二顯中道妙理絕諸對待不墮數量。故云第一。法鼓經云一亦不為一為。破諸數故。然相宗多明俗諦是有為。則不過有無生滅真諦屬無為。則非有無不生滅未了。即俗是真絕待第一。今此論所宗正為會權入實。所以先推俗諦。後顯真俗不二。又真故不有俗故。不無第一義諦。雙非有無。又俗諦諸法具三句。一有。二無。二亦有無。真諦當第四句非有無真俗相。即則四句同時良以對俗之真。豈越數量。若達不二永絕對待。故云第一。此論所詮不過於此。故標為義宗。
次推釋宗義二。初明即俗之真文三。初反覆推釋文三。初牒前。
尋夫。
以上衍論言教為量。研窮諸法因緣道理。故云尋夫。
不有不無者。
正牒衍論也。
二反推。
豈謂滌除萬物。
豈謂者反責之辭。滌除萬物者。泯染淨名相之境也。
杜塞視聽。
杜塞視聽者。絕耳目鑒照之心也。
寂寥虗豁。然後為真諦者乎。
寂兮無聲寥兮無色牒上泯境也。太虗豁爾無知無用牒上泯心也。豈謂泯絕染淨心境諸法。後為不有不無。真諦之義非如此也。
三順釋。
誠以即物順通。故物莫之逆。
誠實也。論之實意即萬物順通。不有不無因緣之理。物不能逆於理也。此推俗諦不有不無。
即偽即真。故性莫之易。
偽假也。真實也。俗諦因緣故假真諦本性自實了。因緣不有不無。即真性不有無故。不待易俗為真此推。即俗之真真諦不有不無也。
性莫之易。故雖無而有。
雖真空常寂而幻有宛然。
物莫之逆。故雖有而無。
雖幻有森然而真空不隱。
雖有而無。所謂非有。
幻有即真空真性湛寂。故同一非有。
雖無而有。所謂非無。
真空不礙有真性常住。故同一非無此上明即俗之真。不有不無之義已顯。
二就俗結顯。
如此則(隨上所推)非無物也。
不壞緣相故上云亦非無也。
物非真物。
緣生非真故。上云亦非有也。
物非真物。故於何而可物。
但由俗諦非真以觀萬物物何可有。故前衍論。即諸法不有不無。以顯真諦之理也。
三引經證成。
故經云。色之性空非色敗空。
秦譯淨名云。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為二色之性。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今引以證成也。敗者滅也。色性緣生故空非有也。非待色滅見空。故非無也。下自釋經意云。
以明夫聖人之於物也。
以用也明證信也之向也。用上經義證知聖人向對萬物之智也。向之如何下云。
即萬物之自虗。
了緣生本自虗。故亦非有也釋上色之性空。
豈待宰割以求通哉。
宰者治也制也。皆取折伏為義割截也斷也。皆去除義。他宗所說多用比觀伏惑現觀斷惑。故宰伏斷割惑妄方曰證真。今實教。即物顯理豈待如此也。既非除物見真。故亦非無也。釋上非色敗空。
是以寢疾。有不真之譚。
寢疾者淨名示疾於毗耶離城獨寢一牀。問疾品云。眾生病非真非實有菩薩病。示非真非實有。良以眾生緣空病。豈真實大悲示現。豈真實哉。
超日有即虗之稱。
超日明三昧經云。不保命四大虗稱者言也。亦有即四大而見虗之言。已上三經同證俗諦非實有無。
然則三藏殊文。統之者一也。
結上引意也。經律論曰三藏。上雖略引二經三文。以明緣性非實有無實。則盡三藏之文凡言緣性皆同此理。蓋以不有不無之理。統三藏之文為一故也。
二明真俗不二。文三。初引經標異。
故放光云。第一真諦無成無得。
此引放光釋上中。論所明第一義諦。真俗絕待以為第一。今引放光經以第一真諦對俗。而論者良由說。則不過二諦為門第一真諦非言所及故。前中論雖云第一真諦但就。即俗明真以顯第一真諦故。今重引經標欲推不二之深旨。無成者成菩提也。無得者得涅槃也。理智二果真諦不立故。此即真諦不有也。
世俗諦故。便有成有得。
成正覺證真常俗諦之中二果顯然。俗諦不無也。
二釋成不二。
夫有得。即是無得之偽號。
有得意兼有成俗諦。言有得真諦談無得。俗無自體。全真立俗。故有得是真中之假號。如即水之波波假也。
無得。即是有得之真名。
真諦言無得。是即俗之真。真理自實故。無得是即俗之真名。如即波之水水真。
真名故。雖真而非有。偽號故。雖偽而非無。
真定不有俗定不無。
是以言真未甞有言偽未甞無。
述上對俗之真。故前論云諸法不有不無也。
二言未始一。
在言說為門不同。故本不一。
二理未始殊。
真俗不二證之。則木自不殊也。不二之理。即強名第一真諦也。所以即俗之真絕諸對待。故名第一也。
三引證不二。
故經云(大品般若經)真諦俗諦謂有異耶。答曰無異也。
據門間。異約理。答不異此證上二理未始殊。
此經直辨真諦以明非有。俗諦以明非無。
此經之言意可通二。一則指前放光。又可指上大品問異也。
豈以諦二而二於物哉。
物則理也。諦門雖二理不可二也。故經答曰無異也。
三述成正理四。初述成。
然則(承上之辭)萬物(俗諦事法)果有其所以不有。
果決也。推萬法緣性果決有不有之義。
有其所以不無。
緣性又亦果。決有不無之理。
有其所以不有。故雖有而非有。
幻有非實有。
有其所以不無。故雖無而非無。
性空非實無。
雖無而非無。無者不絕虗。
性空之無非斷絕太虗無也。
雖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
緣會之有非謂真常有也。
若有不即真。無不夷跡。
夷者平除也。跡謂蹤迹有不常有。故不有無不除迹。故不無。
然則有無稱異。其致一也。
說緣性有無。則似異有即不有。故無無即不無故有有無不二之理。不殊不殊之理。即第一義諦故曰不真空。
二引證。
故童子歎曰。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
淨名經寶積童子歎佛。善說諸法。由因緣生故性非有無也。此則推緣會顯性空也。
瓔珞經云。轉法輪者。亦非有轉。亦非無轉。
彼經云。諸法如空故亦無有轉亦無無轉車輪有用轉之。則運動摧輾聖人法門有用說之。則破惑出塵故。曰轉法輪者牒也。說者受者及中間名句文義。皆從如來大悲心。及眾生善根緣上。而起緣性皆空。故非實有無也。
是謂轉無所轉。
結也。俗諦云轉。即俗之真。則無所轉。
此乃眾經之微言也。
此即真之義。乃為眾經言之微妙也。微妙故不可以有無得矣。
三推釋。
何者(推也)謂物無耶。則邪見非惑。
此先逆說無也。邪見者正理之外起見偏滯斷滅物。若定無邪見執無。則非為迷惑。
謂物有耶。則常見為得。
逆說有也常見者。執諸法常住起見偏滯實有物。若定有常見執有。乃得正理下順顯非有無。
以物非無。故邪見為惑。以物非有。故常見不得。
由萬物緣性。定非有無非二見所了。故執有無者。迷惑正道也。
四結成。
然則非有非無者。信真諦之談也。
既談真實諦理。故不可以有無所議。乃曰非有非無。是謂言之微妙也。
二別開色心因緣推釋。然古之科文。多謂前約境此約心。則令文義成局豈前諸法之言。而不該於心。此中物從因緣而不通於境。今以總別分之者。但開前諸法不過色心。故引道行標心中觀標物。復以因緣。所以釋成其理前則文。總義高。此則文別義細然。其大旨不殊前段耳。亦分三。初引教重標。
故道行云。心。
俗諦緣生之心。通凡聖皆靈照故。
亦不有亦不無。
重又曰。亦非但第一義諦。非有無俗諦緣生之心。亦不有無故。又有而不有無而不無。故云亦也。然夫真心本非有無不可以因緣推釋。非今所明。今正明俗諦。聖凡緣生之心耳。聖心者隨緣而有。故不有感而常應故。不無凡心者因境而有故。不有對境。則起故不無。是知俗諦聖凡二心。皆由緣故非實有無。即顯真諦門中聖凡有無之心。俱絕。又即俗而真則聖凡不有即真而俗故。聖凡不無真俗不二。即顯第一義諦。雙絕有無也。
中觀云。物從因緣故不有。緣起故不無。
引論推因緣以標不有無之。所以然因緣之義佛教咸宗。但隨事推求離因緣。而成未之有也。但親起者曰因。助生者為緣如穀子為因。水土人時為緣。故得禾苗成穗。聖人以大悲大願為因。眾生善根為緣。故有應化心生。眾生以無明為因。境界為緣故。有取著心生。若本覺為因。師教為緣。則有了悟心生。故俗諦中凡聖迷悟。若心若境。皆由緣有。故不真有緣起。故不定無達。此緣性了然。即真真俗既融一理斯顯故。今言物通心及境也。
二再推宗義五。初敘意牒前。
尋理即其然矣。
究尋諸法由因緣故。不有不無道理。即當如此。
二推釋所以二。一推釋不有。文中各先逆後順。今初也。
所以然者。
牒上尋理之所以也。
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豈待緣而後有哉。
心境若實決定常有何待緣會而有。
譬彼真無。無自常無。豈待緣而後無。
真無有二。一太虗斷滅實定常無。二真心虗寂究竟凝然。此二無雖藉緣顯不假緣成。今引此實無以喻緣有之不實有也。此上法喻逆說下順明不有。
若有不能自有。待緣而後有者。故知有非真有。
假待於緣定非實有義甚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