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04700000005

第5章

论王弼多清言而能一扫术数瑕瑜不掩是其定评

王弼易注,孔疏以为独冠古今,程子谓学易先看王弼易,传中不论象,不论卦变,皆用弼说,王应麟谓辅嗣之注,学者不可忽也,困学纪闻录王注二十三条,何焯云,程传中所取辅嗣之义正多,厚斋则但就其格言录之,陈沣谓厚斋所录非但尚易之辞,并尚辅嗣之辞矣,此孙盛所谓丽辞溢目者也,然所录如大有六五注云,不私于物,物亦公焉,不疑于物,物亦诚焉,颐初九注云,安身莫若不竞,修已莫若自保,守道则福至,求禄则辱来,造语虽精,然似自作子书,不似经注矣,又如乾九三注云,乾三以处下卦之上,故免亢龙之悔,坤三以处下卦之上,故免龙战之灾,厚斋所云,乾以惕无咎,震以恐致福,颇似摹拟辅嗣语也,朱子云,汉儒解经,依经演释,晋人则不然,舍经而自作文,辅嗣所为格言,是其学有心得,然失汉儒注经之体,乃其病也,锡瑞案程子之取王弼者,以其说多近理,朱子之不取晋人者,以其文太求工,言非一端,义各有当,陈沣谓其所为格言,学有心得,予谓弼之所学,得于老氏者深,而得于易者浅,魏晋入尚清言,常以老易并举,见于史者,多云某人善说老易,是其时之所谓易学,不过藉为谈说之助,且与老氏并为一谈。王弼常注老子,世称其善,其注易亦杂老氏之旨,虽名词隽句,耐人寻味,实即当时所谓清言,南朝好玄理,重文词,故弼之书盛行,北人尚朴,学易主郑玄,不主王弼,自隋以后,北学并入南学,唐人以为独冠古今,于是易专主王弼注,及晋韩康伯之补注矣,宋元嘉时,王郑两立,颜延之为祭酒,黜郑置王,而太平御览引颜延之庭诰曰,马陆得其象数,而失其成理,荀王举其正宗,而略其象数,则延之虽以王弼为正宗,亦疑其于象数太略也,孔子之易,重在明义理,切人事,汉末易道猥杂,卦气爻辰纳甲飞伏世应之说,纷然并作,弼乘其敝,扫而空之,颇有摧陷廓清之功,而以清言说经,杂以道家之学,汉人朴实说经之体,至此一变,宋赵师秀诗云,辅嗣易行无汉学,可为定论,范武子谓王弼何晏罪浮桀纣,则诋之太过矣,弼注之所以可取者,在不取术数而明义理,其所以可议者,在不切人事而杂玄虚,四库提要曰,弼之说易,源出费直,直易今不可见,然荀爽易即费氏学,李鼎祚书尚颇载其遗说,大抵究爻位之上下,辨卦德之刚柔,已与弼注略近,但弼全废象数,又变加厉耳,平心而论,阐明义理,使易不杂于术数者,弼与康伯深为有功,祖尚虚无,使易竟入于老庄者,弼与康伯亦不能无过,瑕瑜不掩,是其定评,诸儒偏好偏恶,皆门户之见,不足据也。

论以传附经始于费直不始于王弼亦非本于郑君

古本易经与今不同,朱子记嵩山晁氏卦爻彖象说,谓古经始变于费氏,而卒大乱于王弼,顾炎武谓此据孔氏正义谓连合经传始于辅嗣,不知其实本于康成也,汉书儒林传云,费直治易无章句,徒以彖象系辞文言解说上下经,则以传附经,又不自康成始,近儒姚配中说尤详晰曰,经传之合,始自费直,魏志高贵乡公纪帝问曰,孔子作彖象,郑氏作注,虽圣贤不同,其所释经义一也,今彖象不与经文相连,而注连之,何也,易博士淳于俊对白,郑氏合彖象于经,欲使学者寻省易了也,据此则经传之合,始自郑矣,然案儒林传云,费直治易,长于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以传解经,则必以传合经,经传之连,实当始自费,非始自郑也,而高贵乡公淳于俊并云郑者,盖费氏亡章句,徒以传解经,则传即为其章句,注者因费氏之本,既注经即远注传,而合传于经之名,遂独归注之者矣,且直以古字号古文蝗,刘向以中古文易校诸家,唯费氏经与古文同,费氏经既与中古文同,而又亡章句,非合传于经,则传其书者,直云传古文可耳,鸟得以直既无章句,又无异文,而乃独以其学归之费氏耶,尚书有今古文之学,此其可证者也,后汉书儒林传云,陈元郑众皆传费氏易,其后马融亦为其传,案马融注周礼,尚欲省学者两读,其为易传,当亦必仍费氏之旧,高贵乡公不言马融,独言郑连之者,时方讲郑学,据郑言也,盖唯费无章句,以传解经,传其学者,不过用其本耳,是以注家言人人殊,而俱曰传费氏易,极至王弼之虚言,亦称为费氏之学,此其明验也,锡瑞案姚氏此说,可为定论,其谓传费氏学者不过用其本,是以注家言人人殊,尤可以见汉时传古文者之通例,非特周易一经,即如尚书传古文者,卫贾马郑皆用杜林本,而郑不同于马,马亦未必同于卫贾,正与郑荀王皆传费氏易,而言人人殊者相似,汉时传今文者,有师授,有家法,传古文者,无师授,无家法,其崇尚古文者,以古文之本为是,今文之本为非,如易则云诸家脱无咎悔亡,书则云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故好古者以古文经相矜炫,而相传为秘本,然古文但有传本而无师说,当时儒者若但以古文正今文之误,而师说仍用今文,博士所传,则无乡壁虚造之讥,亦无歧亡羊之患,汉之经学,虽至今存可也,乃诸儒名为慕古,实则喜新,传本虽用古文,而解经各以意说,以致异议纷杂,言人人殊学,学者苦其繁而无由折衷,以致汉末一乱,而同归于尽,不得谓非诸儒之咎矣,易经皆孔子作,彖象文言亦当称经,惟今之系辞传,可称传耳,据高贵乡公言,则当时已误以卦爻辞为经,彖象文言为传矣。

论宋人图书之学亦出于汉人而不足据

汉人有图书之学,宋人亦有图书之学,宋人之图书,亦出于汉人之图书,公羊疏曰,六论言六者,图所生也,春秋言依百二十国史何,答曰,王者依图书行事,史官录其行事,言出图书,岂相妨夺,俞正燮曰,百二十国史仍是图书,古太史书杂处,取易于河图,则河图余九篇,取洪范于洛书,则洛书余六篇,皆图书也,锡瑞案汉时图书即是谶纬,谶纬篇多以图名,则当时书中必有图,韩敕礼器碑云,秦项作乱,不尊图书,此碑多引纬书,其称图书必是谶纬,易纬亦或以图名篇,卦气出稽览图,则所云坎离震兑为四正卦,余六十卦,每月五卦,卦六日七分,当日必有图以明之,是谶纬即图书之明证,宋人图书之学,出于陈搏,搏得道家之图,创为极河洛先天后天之说,宋人之言易学者多宗之周子稍变而转易之,为太极图说,宋人之言道家者多宗之,邵子精于囗囗著皇极经世书,亦为学者所宗,程子与邵同时,又属懿戚,不肯从受数学,其著易传,专言理,不言数,答张闳中书云,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故程子于易颇推王弼,然其说理非弼所及,且不杂以老氏之旨,尤为纯正,顾炎武谓见易说数十家,未见有过于程传者,以其说理为最精也,朱子作本义以补程传,谓程言理而未言数,乃于篇首冠以九图,又作易学启蒙,发明图书之义,同时袁枢薛季宣已有异论,考宋史儒林传,易学启蒙,朱子本属蔡元定创稿,非所自撰,晦大全集中载答刘君房书,启蒙本欲学者且就大传所言卦画蓍数推寻,不须过为浮说,而自今观之,如河图洛书,亦不免尚有剩语,至于本义卷首九图,王懋白田杂著,以文集语类,钩稽参,多相矛盾,信其为门人所依附,则九图亦非朱子所自列也,朱子尝疑龙图是伪书,以康节之学为易外别传,持论至确,特疑程子易传不言象数,以致后来有九图之附益,宋元明言易者,开卷即及先天后天,惟元陈应润作爻变义蕴,始指先天诸图,为道家借易理以为修炼之术,吴澄归有光亦不信图书,国朝毛奇龄作图书原舛篇,黄宗羲作易学象数论,黄宗炎作图书辨惑,争之尤力,胡渭易图明辨引据旧文,足箝依托之口,张惠言易图条辨诘精审,足箴先儒之失,今且不必深论,但以图书二字诘之图,今所谓画也,今所谓字也,是图但有点画,而书必有文字,汉人以河图为八卦,洛书为九畴,刘歆谓初一曰,五行以下,二十八字,即是洛书,其说尚为近理,宋人所传河洛,皆黑白点字,但可云河图洛图,何云河图洛书,此百喙所不能解者。

论先天图不可信朱子答袁机仲书乃未定之说

宋人图书之学,近儒已摧陷廓清,学者可勿道矣,而朱子之说,犹有不得不辨者,答袁机仲书曰,据邵氏说,先天者,伏羲所画之易也,后天者,文王所演之易也,伏羲之易,初无文字,只有一图以寓其象数,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文王之易,即今之周易,而孔子所为作传者也,孔子既因文王之易以作传,则其所论固当专以文王之易为主,然不推本伏羲作易画卦之所由,则学者必将误认文王所演之易,便为伏羲始画之易,只从中半说起,不识向上根原矣,故十翼之中,如八卦成列,历而重之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与天地山泽雷风水火之类,皆本伏羲画卦之意,而今新书原卦画一篇,亦分两仪,伏羲在前,文王在后,必欲知圣人作易之本,则当考伏羲之画,若只欲知今易书文义,则但求之文王之经,孔子之传足矣,两者初不相妨,而亦不可以相杂,来教乃谓专为邵氏解释,而于易经无所折衷,则恐考之有未详也,本义图说曰,右易之图九,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周公之易,有孔子之易,自伏羲以上,皆无文字,只有图画,最宜深玩,可见作易本原精微,文王以下,方有文字,即今之周易,然读者亦宣各就本文消息,不可便以孔子之易,为文王之说也,锡瑞案朱子此说与经学大有关碍,六经皆出孔子,故汉初人以为文王但重卦而无辞,卦辞爻辞皆孔子作,其后乃谓文王作卦爻辞,又谓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疏遂以文王周公作者为经,孔子作者为传,则已昧于经传之别,而夺孔子之制作,以归之文王周公矣,然易历三圣,道原一揆,犹未始歧而二之也,自宋陈邵之图书出,乃有伏羲之易,与文王之易,孔子之易,分而为三,朱子此说,更增以天地自然之易,判而为四,谓不可便以孔子易,为文王之说,又谓不可误认文王所这易,为伏羲始画之易,则是学易者,于孔子之明义理切人事者,可以姑置勿论,必先索之杳冥之际,混沌之初,即使真为上古之传,亦无裨于圣经之学,矧其所谓伏羲者非伏羲也,乃陈邵之书也,且非儒家之言,乃道家之旨也,夫以道家之旨解易,固不始于宋人,虞翻明引参同契,是道家之旨也,王弼以老氏注易,亦道家之旨也,然二人但以道家之旨,杂于儒家之中,宋人乃以道家之书,加乎孔子之上,以图书之学说易,亦不始于宋人,卦气爻辰出于谶纬,亦图书之学也,然汉人以谶纬为孔子所作,说虽近诬,尚不失为尊圣,宋人乃以羲文列孔子之上,说尤近诬,而圣更不尊矣,学如孔子,亦云至矣,不当更求之于孔子之上,时代如孔子,亦云古矣,不当更推之于孔之前,世去孔子一二千年,圣学之仅存不过什一千百,乃于其仅存者视为未足,必远求之荒渺无徵,饰伪欺人,迭相祖述,怪图满纸,迷误后学,王鸣盛谓宋儒以虞廷十六字为三圣传心,此风俗通所云鲍君神之类,予谓先天诸图乃真鲍君神之类也,朱子语类曰,先天图传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则朱子非不知先天图不可信,答袁机仲,盖未定之说,不可不辨。

同类推荐
  • 云麓漫钞

    云麓漫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府君存惠传

    府君存惠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妙好宝车经

    妙好宝车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演道俗业经

    佛说演道俗业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倾城一笑夜未央

    倾城一笑夜未央

    她,本是将门之后,只是出门贪杯酒的功夫,竟被满门抄斩。死里逃生,流落青楼,却摇身一变成为他国公主。他,高高在上的太子殿下,她的半个仇人,却将他娶了回去,原因无他,有趣而已。为报血海深仇,她百般讨好,步步为营。却被他横眉冷对:她冷若冰霜,无心算计,他却心动不已。究竟是她算计了他,大仇得报?还是他本就薄情,做戏罢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梅花之通灵印记

    梅花之通灵印记

    苍茫世界,苍茫大地,各种传说数不胜数。只不过现在是高科技年代,多少人对于这些传说都是当做茶饭之后的谈笑。直到一个人的出现,彻底的给变了这一切……
  • 剑神至尊

    剑神至尊

    天下武学各种各样,剑法至尊,天下无敌,恩怨情仇,一剑杀尽天下之人。资质平庸又如何,一觉睡醒天下武学全部收入囊中。剑法只学七招,七招剑法便可笑尽天下英雄。英雄不问出处,但求天下第一,无人能及。一剑破尽天下刀法,一剑刺中天下拳法,一剑扫尽天下腿法,剑神一出谁有争锋!本书绝对不坑,希望各位仔细观看。
  • Spanish Prisoners of War

    Spanish Prisoners of Wa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六月半

    六月半

    本书收入70后女作家付秀莹不同时期中篇小说十多篇:《爱情到处流传》《花好月圆》《灯笼草》《小米开花》《锦绣年代》《旧院》等。
  • 发现外星人

    发现外星人

    本书重温了对外星人的探索史,解释了现代科技的应用,介绍了太空科学的先驱们及其最新的惊人发现。
  • 自是白衣卿相

    自是白衣卿相

    南唐被宋所灭之后,南唐旧臣柳宜携全家入宋,入仕为官,在费县为县令时,第三子柳三变出生,三年之后,雍熙北伐,杨家将几乎全军覆没,随着年龄的增长,柳三变遇到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女人青梅竹马的白荷,但一心想考取功名,入仕为官的他,离开了家乡,游历四方,在钱塘遇见了大理国公主段素灵和钱塘名妓楚楚,虽当时与段素灵并未情愫,再段素灵离开后,接着收到白荷的死讯,倍感失落,但因有楚楚,很快与楚楚陷入爱情。另一方面,一支以匡扶南唐的神组织,不断的在秘密行动,柳三变为楚楚赎身不成却反让两人分手,三变来到汴梁,遇到天仙楼的李师师,二人出游,在檀渊三变救下了檀州百姓,深受檀州百姓爱戴,由此他更加坚信自己要出仕为官的信念。
  • 惊悚故事

    惊悚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原来你一直都在

    原来你一直都在

    在爱情面前,总是有那么一些人为了那一丝得之不易的温暖奋不顾身,为了那一句简单的承诺固执的等待着,宁晓梦一直等待着,在回忆里面想念着那个为她付出一切的人,带着心里面的那一份固执独自远行......
  •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短篇小说集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短篇小说集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福克纳不单工于长篇小说,其短篇创作也一直为学界和读者所称道。《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短篇小说集》以国外出版的最经典的福克纳短篇小说集为基础,由陶洁老师补充编选而成,撷取福克纳一生短篇小说创作之精华18篇。再借由李文俊、陶洁等人之传神妙笔,成就国内福克纳短篇小说最经典译本。《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短篇小说集》集中了福克纳创作的短篇小说中的优秀之作,如《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干旱的九月》等,题材涉及美国南方旧时代的衰亡,新旧南方的对立,社会公益,种族关系,战争,成长,爱情,荣誉与道德抉择等,代表了福克纳短篇小说创作的风格和主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