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16100000013

第13章

尔时长者子下讫阿閦佛十一品半第二正说分文为三。初佛国半品是大圣对机命宗说佛国因果。二从方便讫香积九品是大士助佛阐扬说不思议解脱佛国因果。三从菩萨行讫阿閦两品是净名接诸大众还庵罗园。如来对大众复宗明佛国因果。所以如来赴机酬宝积请说依报者。或前普集说正报因果。所以净名助佛宣扬。扶成佛说不思议解脱佛国因果启悟有缘。譬如尚书奉旨化民。所以还庵罗园。佛对大众具明佛国。譬如大臣为国开境事毕。还朝至尊悦可而印定也。问净名已前弹呵岂得助成此教。答佛未说佛国因果。净名预弹冥会佛意助成今教。云何不可。世间国政阃外之事将军裁之。但合天心何必待诏。但弟子述昔如来默印悬会佛心。岂非助成今教。故昔日弹呵通助正报。今日重述成今依报。问此半品及出室两品悉佛自说皆明佛国。其间九品明佛国义盖不足言。何得扶成佛国之教。答佛既始终皆明佛国。净名其间岂乖佛意。如佛答宝积。种种诸行皆净佛土因。净名所说种种诸行何得非也。问始终佛国乃是佛说。其间九品都无佛国之言。岂是扶成佛国之教。答如佛国品明净土义云。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即佛土净。净名有大方便故室外弹呵折伏。室内慰喻摄受。弹呵折伏心无垢染慰喻摄受众善庄严。是则调伏众生岂过于此。若众生正报清净庄严则依报国土皆严净也。是故文云随成就众生即佛土净。如此推之净名所说虽不彰言净土因果随其所说摄伏众生。即是扶成佛说净土。其义宛然。问若尔为是净名扶成佛国。为是净名自净佛国。为是成弟子等净佛国耶。答深求其理皆有此义。如法华寿量释迦成道甚大久远。今分身佛在于十方净土说法。未来亦然。此类净名扶成释迦净土之义。净名既能折伏摄受有缘之类。若净名成佛皆来生其国。即是净名能调众生则佛土净。弟子菩萨亦受折伏为调众生。众生既因弟子菩萨断恶生善。弟子等后成佛时所调众生皆生其国。故言随所调伏众生则佛土净。问菩萨可尔声闻取灭岂有此义。答所以言深求其理方有此义。如法华发声闻迹。叹言少欲厌生死实自净佛土。又问疾品文殊方至净名空室表佛国空。因此往复论佛国义。次不思议品灯王国。香积品现众香国。此不扶成佛说佛国因果为此经宗。若不许佛国因果以当宗者。古来何得多云室内六品因空室生。六品既因此而生岂非从佛国生也。净名扶成佛国为宗其义明矣。问此经明不思议解脱何关佛国之义。答不思议品芥纳须弥。海内毛吼等多约依报显不思议也。就半品为二。一宝积请说二如来答。初文为二。一述同类堪闻二正请说。初云先已发心是故堪闻

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此云无上正遍知道心。但发心有三。一名字二相似三分证。今之五百是相似发位。何以知然。下文佛现净土方得无生乃是分证。言相似者通别圆位皆约内凡。问何以但据相似发耶。答声闻干慧菩萨伏忍并未有发义。若声闻性地菩萨柔顺方有发义。故多约此明发心位。愿闻得佛下二正请。宝积同类既有堪闻之机。腾机请说佛国因果文为二。一愿闻得佛土清净即是请果。二愿说菩萨净土之行即是请因。若论次第应因先果后。今为时众慕果行因故先请果后请因也。初所以作此请者。上观佛合盖现瑞知佛欲说佛国之果而现此相。故请说果。次请因者净国之果必籍胜因。大众若闻净国之果则慕果行因。故请因也。佛言善哉下二佛答文为四。一赞许.二诫听.三受教.四佛正答。善哉者初明赞许。所以佛赞许者宝积发问深得现瑞所表之意。又能为同辈致请咨决得宜故赞许也

谛听至汝说二诫听诫念听者生三慧善故。谛听生闻慧善思生思慧念之生修慧。若虽闻不听无受润。因听而不思无染旨趣。思而不修终无证理。三慧若备入道不疑

于是至而听三受教而听即是奉受三慧之诫也。佛言下四佛正答文为五。一佛正答。二身子生疑。三佛为释。四梵王自述显佛诚言。五佛现净土时众得益。初正答为二。一答果二答因。答果又二。一正答二譬显。正答为三。一标章总答。二别释。三结成。初文言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者。菩萨虚通至寂境智俱忘无土不土。但为化生而取佛土。故举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然土不在菩萨众生。亦非共离永寂如空不可说示。以悉檀方便随意赴缘自在无失。已如前说。今约所化故言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众生义如前辨十界中说。所言类者即气类也气类无边无其正要不出二种。一有为缘集二无为缘集。言有为者即是界内染净国土。迷真滞有而起结业禀分段生死皆其类也。二无为者即是界外有余果报及开中下寂光。此三土众生迷中道佛性滞无为缘集。赴诸结业受变易生死皆是此类。约教辨者。藏通有为缘集谓生灭无生之类。别圆无为即无量无作之类。故约四教开两缘集四种众生。问所明三土禀报不同所居各异。云何悉同无为缘集。答所迷理同。皆是无明变易生死故通为一类。问若尔云何分别三土不同。答有余五人虽同见真界内惑尽都。未见中断有为集。同生有余受变易生亦名方便生死。别圆两教断通惑者。见空不空。以见空故断有为集。及见不空侵无为集。若从初地初住讫于九地。断无为集同受果报变易生死。亦名因缘生死。若十地下寂灭忍。余二生在。等觉中忍。余一生在。分住寂光。即开变易出于有后无有后生死。虽复报殊所居各异并是界外同迷中道。悉是无为缘集气类同也。问何不以四种缘集对四土明四种众生类耶。答一往似便于理有妨。无别自体法界异无为也。得失之事至问疾品当更分别。若还约无为分出二种是则无失。必应须开。但约四教开四众生此即便也。若约观心者因缘所生即有为之类。从假入空破有为集成无为之类也。若入假名中道破无为未尽皆名无为之类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甘与子同梦

    甘与子同梦

    孩提时,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年少时,并肩作战、生死相随;成年时,阴阳相隔、不可触及。儿时的一句玩笑话,她却信以为真,当成了一辈子的约定。但总归是句玩笑话,他又怎会放在心上。她苦寻他十年,只为他能实现当年的约定。却不知,他,早已在土下沉睡。哀哉,物是人非。当年的十年之约,不知谁还记得?
  • 穿越的龙人

    穿越的龙人

    龙者,聚天地之气,自然而生,不老不灭。
  •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本书通过通俗的文字和200多幅漫画和插图, 介绍了梁漱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体认和研究, 兼及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生实践, 是一部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启发读者思考人生问题的入门读物。
  • 走进格林童话

    走进格林童话

    本书对格林童话在德国的诞生追本溯源,捋清它在中国的特殊读者群--译者的不同接受与传播历程,分析研究由格林兄弟创建的“童话范式”,并深挖儿童文学背后更深层的秘密,拓展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学术空间,促进儿童文学研究的深化,重新架构儿童文学理论风景,提升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地位。
  • 逃婚上瘾:豪门千金通缉令(完本+番外)

    逃婚上瘾:豪门千金通缉令(完本+番外)

    一夜之间,一张通缉令贴满A市的街头巷尾,加外一张醒目照片!这张通缉令家喻户晓,登上各家杂志报纸的头条:此通缉即日生效,请广大市民协助警方早日将凶犯捉拿归案!通缉对象:叶梦琪通缉事由:偷心潜逃通缉等级:A*级酬谢:百万美金通缉犯一日未定案,将有人夜夜不得眠,日日不得食,害人不浅!第一场婚礼,她逃;第二场婚礼,她逃:第三次,她逃;第四次……天啊,这个女人,逃婚逃上瘾了?*该死的,居然敢悔我的婚,有经过我同意么?看我不撒下天罗地网,像拎小鸡一样把你拎回来!*呜呜,豪门千金通缉令,可怜千金无处遁形!****************准老公:冷情酷总裁,靓女的梦中情人!备选老公:跨国公司总裁的宝贝孙,美眉的白马王子!当冷情与温柔同时追上,可怜千金四处逃窜,却也逃不开某些人的陷阱!你逃,我追,终不过是一场豪门游戏……***************某女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不想吃鱼的猫不是好猫,不偷腥的男人和不吃鱼的猫一样:与熊猫是同一级别。尤其是像南宫轩这类型,在女人眼中,是与不吃竹叶的熊猫是同一级别的,就算你不进人家的房,但人家可以爬上你的床。几番追追逃逃,许多事过去了,许多事仍发生,许多事已不再,许多事却依然,爱与恨,我与你,辗辗转转……
  • 女总裁的近身兵王

    女总裁的近身兵王

    他回归都市,阴差阳错的成为了美女总裁的保镖,却被美女总裁芳心暗许!面对纷至沓来的好运气,沈飞又该何去何从?
  • 遍地烽烟话当年

    遍地烽烟话当年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为华北腹地、西北和中原战场依托的山西,成为国共双方激烈争夺的地区,大小战役不断。1945年8月30日,日本投降后仅仅半个月,毛泽东到重庆参加国共和谈才两天,晋东南就爆发了上党战役,事实上拉开了后来三年内战的序幕。只是,那时的人们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和对国共和谈抱有极大的希望之中,没有重视这段“插曲”罢了。当时,国内最具影响的大公报还没有北上复员,因而鲜有山西报道。1945年底,大公报天津版及北平办事处相继恢复,并且开始派记者到山西采访,才有了自己的独家报道,直至1949年初平津解放,大公报天津版停刊。
  • 通天圣主

    通天圣主

    何为境界?何为瓶颈?到了瓶颈,修为上不去,就是武决后遗症爆发了,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状况,压制修为提升。无数位面,势力迭出,逆天武决更是多不胜数,然而,再逆天的武决也逃不过瓶颈二字。然而,一名自称为洛明的少年从深渊城内走出了,他自称----但凡武决后遗症,我都能根除,我是一名圣师。境界---炼气,驭宝,护体,御空,随心,上清,云清,太清,至尊,每一境界九级。
  • 酒倾洒,独醉你无暇

    酒倾洒,独醉你无暇

    界洲初成,祸事不断。灵界动荡,玄洲内乱,梦渊荒芜,三洲对立。神族觊觎冥洲的地盘广阔,魔族觊觎神洲的灵气充盈,人族企图于其中浑水摸鱼。神皇龙绯樱,冥皇凤汝卿,两个和平爱好者谈和失败,引发混沌圣战。人族几大家族参合其中,随着圣战的平局而隐世。多洲势力搅和之下,路已铺好,戏剧暂时落幕……
  • 驼鹿的谜局

    驼鹿的谜局

    比安基编著的《驼鹿的谜局》写的是一个大学生到森林中去捕猎驼鹿的故事。由于同学讥笑他胆小,这个大学生猎人就发誓要去森林捕杀一只人们传说中的老驼鹿,以证实他的勇敢。他带上父亲给他的一支鸟枪和一支步枪,再带上一只狩猎经验丰富的猎狗,并在靶场练习了一段时间枪法后,就来到了离城70多千米远的大森林。在森林里,大学生猎人通过与驼鹿的多次对阵,逐渐认识到了这种濒临灭绝的动物的智慧和可贵,并在最后一次全体村民猎杀驼鹿的行动中,放走了驼鹿,让它回归到了广阔的大自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