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16600000033

第33章

生死本无故非此岸。涅槃今不有故非彼岸。既无彼此。何有八正中流。又常在生死故不彼。不舍涅槃故不此。双行二行。无所偏着。故不中流。而化众生下。向云不三。则似息化故。今云虽复不三。而常教化。令悟不三。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下。既云化众生。似见有众生。则非寂灭。故今明虽化常寂。所以云观于寂灭。虽复寂灭。而常教化。故非永灭不此不彼下。既化众生。则在于彼此。法身无相。故不在彼此。又国土皆如。无此可在。名为不此。无彼可在。故云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下。不此而同此。故此而不此。不彼而同彼故彼而不彼。岂复以此而同此。以彼而同彼乎。盖明圣心。无有心以而同心也。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下。圣人十智不知。凡夫六识不识。凡智识之生。生于相内。法身无相。故智识不及。无晦无明下。法身无知故非明。无所不知故非晦无名无相下。不可以名名。不可以相相。故方圆不能写。题目不能传。无强无弱下。至柔无逆故。不刚。刚无不伏。故不弱。又运动天地而不刚。应尽无常而不弱非净非秽下。垢无不尽故非秽。果无不入故非净。又相好严身。非其净也。金锵马麦。亦非秽也不在方不离方下。妙非三界。故不在方。惑无不应。故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下。相不能迁。故非有为。妙用无穷。故非无为无示无说下。六情可不及。岂可说以示人。将言对人为示。以言因法为说。又应见者为示。应闻者为说。而佛不可见闻。故无说无示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下。以六度为体。故能如响之应耳。而言所应度者。则不度色。无度无不度。然后度耳。不诚不欺下。诚实也。欺诳也。不可以善善。故不诚。不可以恶恶。故不欺。又虚捐三事故不诚。终今得一故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下。乘如实道为来。善逝入灭为去。惊赴火宅为入。在门外立为出。而法身实无也。一切言语道断。下总结上来诸句。辨不可言也。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下。慢之得罪故。非福田。敬之得福故。非不福田。非不福田。即应供养。非福田。即不应供养。有人言。法身无所受故非福田。应物受供故非不福田。又不同善人故非福田。不同罪人故非不福田。非取非舍。非福故非取。非不福田故非舍非有相非无相下。寂漠无形故非相。三十二相故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下。法身无相。则是真际。或者谓佛为异。故言同耳。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下。体非轻重。故不可称。边表莫测。故不可量。非大非小下。大于天地。不可为小。细入无间。不可为大。能大小者。其无大小也。非见非闻非觉非知下。非色故非见。非声故非闻。非香味触故。非三情所觉。非法故非意所知。离众结缚。既非见闻觉知。于何生结缚耶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下智同群智之智。人同众人之人。以如斯观。故无分别。又同众人之智。故云等诸智。亦无大圣之佛殊彼众生。故云同众生。人法齐观。则息想念。故于诸法无分别也。一切无失无浊无恼下。三业离过故。一切无失。无失故无浊。无浊则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下。法身无为。绝于施造。孰能作之令起。生之使灭乎。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著。若有生灭。是可畏法。便欣生而忧灭矣。欣忧既生。故可厌着也。而法身并无。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总结佛身。劝观察也。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下第二次明迹不思议。就文为二。初辨净名生无生义。次现无动佛土。身子致问。有三因缘。一者见其神德奇妙。来处必美。故问取从也。二者上云如自观身实相。实相无生。而今现有生。将成自观之义。故以没生问也。三者上已显法身。今次开迹用。是故问之维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没生乎舍利弗言无没生也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于意云何譬如幻师幻作男女宁有没生耶舍利弗言无没生也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答曰如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舍利弗没者为虚诳法败坏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下然善恶者。皆是虚诳相续败坏法耳。然凡夫。生则长恶。没则尽善。菩萨生则长善。没则尽恶。虽有没生同。长尽不一。然俱是虚诳败坏之相。何异幻化耶。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维摩诘言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答曰不也日光出时则无众冥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阎浮提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维摩诘曰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不与愚闇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闇耳。下前辨无生。此出生处。应物而唱。来始非益。无生即是法身。生谓应迹。又诸佛说法。常依二谛。无生就真。生则约俗。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佛知一切众会所念告维摩诘言善男子为此众会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之众皆欲见。下此文第二。明现无动国所以。现有三因缘。一者欲令此会修净土行。故得往生。二者欲显净名不思议德。三者将还妙喜身本生处。舍兹净土。入斯秽国。明大士慈悲之缘也。文有四句。一大众欲见。二净名现土。三时众得益。四还归本处。此初文也。于是维摩诘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土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天龙鬼神梵天等宫殿并诸菩萨声闻之众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无动如来及菩提树诸妙莲华能于十方作佛事者三道宝阶从阎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宝阶诸天来下悉为礼敬无动如来听受经法阎浮提人亦登其阶上升忉利见彼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上至阿迦腻吒天下至水际以右手断取如陶家轮。下第二明现土也。就文为二。初念欲现土。次正示现土。罗什曰。胡本云如断泥。今言如陶家轮。明就中央断取。如陶家轮。下不着地。四边相绝。入此世界犹持华鬘示一切众。显菩萨示之不难其行。此喻也。作此念已入于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掌断取妙喜世界。下此第二正明现土。凡有四句。一正现土。二释迦劝观。三大众睹见。四劝修净土因。罗什曰。断取明不尽来也置于此土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俱发声言唯然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已之所往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汝等且观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此劝众观察也皆曰唯然已见。此明大众观见也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下。既现妙果。劝修净因也。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于妙喜佛土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国下。第三时众得益肇公云。千万为一那由他。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其本处举众皆见下第四还归本处。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下。此第三明叹人美法。以圣集难遇。经法难闻。故问汝见之不唯然已见世尊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力如维摩诘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见是人亲近供养下。以身子因其所见。发愿叹人也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此经者亦得善利况复闻已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若有乎得是经典者便为已得法宝之藏。此叹法也。手得经卷。虽未诵待。如人已得宝藏。但未用耳若有读诵解释其义如说修行则为诸佛之所护念下。行应于内。护念于外。理数冥感。自然之安也。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则为供养于佛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是室则有如来若闻是经能随喜者斯人则为取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为他人说者当知是人即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下。此经正明菩萨之行。故闻经能随义而喜。必得种智。信解此经一四句偈。为他人说。则知菩萨道高。二乘鄙劣。故永不退大心必当成佛。故为佛可记

法供养品第十三

经有三分。序正已说命次辨流通。流通有二。一者赞叹。二者付嘱。即两品文也。法供养品者。法谓大乘了义。究竟之法也。如说而行自养法身。如行而说。养他法身。此二并以称会佛心。即是供养于佛。名法供养。品开为二一天帝叹法美人。二如来印述。初有三句。一叹所闻法。二美能闻之人。三结誓弘护。尔时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下。此初句叹法也。大品等广故难寻。此简其略故。叹未曾有也。智度论云。说智慧多。对出家人。明福德多。对在家人。今既明功德。是以天主。称叹劝修福。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是经法信解受行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况如说修行斯人则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降伏外学摧灭魔怨修治菩提安处道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下此第二次叹人也。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恭给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者当为作护。此第三结誓弘护。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汝喜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此第二明佛述成。成上三章。即为三意。此初第一述叹法也。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则为供养去来今佛下。此第二述其叹人。初正述叹。次须格量。此初文也。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一劫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乃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刹庄严以一切华香璎珞幢幡伎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灭一劫而供养之于天帝意云何其人殖福宁为多不释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尽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是生善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此第二须辨相量。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曰大庄严劫名庄严佛寿二十小劫其声闻僧六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亿天帝是时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皆以深心供养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一切施安。下此第三引往古事。述成天帝结誓弘护。就文为五。一明法供缘起。二正明法供。三闻法供得益。四会古今。五总结也。此即初文。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供养即问何谓法之供养天曰汝可往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即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名为法之供养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下。此第二正明法供养。深经者。谓方等了义。究竟之经也。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下。非但分别者。谓非智慧分别之所能得也。思惟之所得者。要由禅定。方乃得也。又要由正观。然后能得耳。非分别取相。思惟之所得也。菩萨法藏所摄。大明佛法。凡有二藏。为小乘人说。名声闻藏。为大乘人说。名菩萨藏。陀罗尼印印之下。陀罗尼是行。以念智为体。记法不忘为念也。知生法不生是智也。一者闻持。持教不忘。二者思议。持义不失。持义不失故。不可改。所以为印。又释。持有多门。此是实相总持。以实相对印此经。名深经也。至不退转。行深经。必得不退也。成就六度善分别义顺菩提法众经之上入大慈悲下。由慈悲故。能知深经。知深经。必入慈悲。以此经。教菩萨。化益众生。故可入慈悲也。离众魔事及诸邪见顺因缘法下。深经所说因缘。非定有无。故顺因缘也。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能令众生坐于道场。先坐道场。正是入金刚三昧。若通论万行。悉能起道。名为道场。此深经。能令坐此二道场也。而转法轮诸天龙鬼乾闼婆等所共叹誉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说众菩萨所行之道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下。不依实相。而解无常者。则破常而着无常。若依实相。而说无常。则破常不着无常。谓明宣之义也。能救一切毁禁众生下。四重五逆。小乘不能救之。大乘无所不济也。诸魔外道及贪著者则能使怖畏下。外道为见。贪着是爱。深经能转其爱见。则于爱见生怖畏也。诸佛贤圣所共所叹背生死苦示涅槃乐十方三世诸佛所说下。自上已来。正明法也。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此明如法修行。称会佛心。谓供养也。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为供之供养下。此明如行而说。令诸人愔道法。是又便前人。资养法身。并称顺佛心。名法供养。又于诸法如说修行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众生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下。此重明如说修行。为供养也。依于义不依语。语为教。义为理。本以教诠于理。如因指示月。故须依理。不得依教。依于智不依识。识以执着为情。智以达理为用。故依智不依识也。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智所知义。有了不了。故须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依于法不依人。法虽人弘。人不必尽能依法。法有定楷。人无常则。是故依法不依于人法。又一种次第。初依法不依人。如向释。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向虽去人取法。但法有了不了。故次简于不了。令取了也。三依义不依语。就了义经。有理有教。故须依理。不依于教。四依智不依识。识所知理。不足可依。智所知理。方乃可依。故须依智不依识也。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问。灭即是尽。今既云无尽。上何得云毕竟灭耶。答。前对虚妄谓有生。故毕竟灭耳。然十二因缘。本自不生。故今无灭。无灭故言无尽。亦上云毕竟灭。破凡夫有生。今称无尽。斥二乘有灭。是以后句云不复起见。不复起见者。上离凡夫生见。今不起二乘灭见。不复起见是名最上法之供养。结法供养。为最上也。简法供养有二。若于法起见。非最上法供养。若不于法起见。名最上法供养也。佛告天帝王子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法得柔顺忍第三闻法供养得利益也。心柔智顺。堪受实相。未及无生。名柔顺忍位。顺忍有二。一在地前三十心位。二在六地已下也。无生亦两。一在初地。二居七地即解宝衣严身之具以供养佛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我当行法供养守护正法愿以威神力哀建立令我得降魔怨修菩萨行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记之曰汝于未后守护法城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授记以信出家修集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具菩萨道得陀罗尼无断辨才于佛灭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辨才之力满十小劫药王如来所转法轮随而分布月盖比丘以护持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化百万亿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上明得柔顺忍。今云获五神通。谓无生忍也。以具得二忍。即如说修行。名法供养。复能如行而说。令多人悟道。亦名法之供养也。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号宝炎如来其王千子即贤劫中千佛是也从迦罗鸠孙大为始得佛最后如来号曰楼至月盖比丘则我身是。第四会古今。贤劫者。净居天。见劫初来时。水内有千宝莲华。即知有千佛出世。故名此劫。以为善劫。贤即善也。楼至翻为啼泣。事出他经。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为上为最第一无比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供养于佛下。第五总结法供为胜也

嘱累品第十四

流通有二。赞叹竟前。今是第二次明嘱累。谓付嘱。累是凭累。付嘱凭累。使法流末叶。群生信解。故云嘱累。品开五段。一付嘱弥勒。二诸菩萨发愿弘宣。第三四王自誓拥护。四命持者受持。五大众闻法欢喜。信受奉行。初文又三。一付弥勒。二弥勒受。三佛述叹。于是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于汝下。不付阿难者。以其无有神力。不能弘宣故也。维摩非此土菩萨。故不付嘱也。文殊游无定方。故亦不付也。弥勒者以于此成佛故。以神力宣通。欲成弥勒功业故也。问。智度论云。法华经。是初密法故。付嘱菩萨。波若非秘密法故。付嘱声闻。此经未明声闻受记成佛。则非秘密法。何付嘱菩萨。答。波若有二种。一者与三乘共。二者独为菩萨说。寻大品既是三乘共波若。故付嘱声闻。此经虽非秘密。而独明菩萨不思议法门。非下位所知。岂是二乘能测。故付嘱菩萨。不凭累声闻也。如是辈经于佛灭后末世之中汝等当以神力广宣流布于阎浮提无令断绝所以者何未来世中当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龙鬼神乾闼婆罗刹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乐于大法若便不闻如是等经则失善利如此辈人闻是等经必多信乐发希有心当以项受随诸众生所应得利而为广说下。前句正付嘱弥勒。此章谓劝弥勒宣也。弥勒当知菩萨有二相何谓为二一者好于杂句文饰之事二者不畏深义如实能入若好杂句文饰事者当知是为新学菩萨若于如是无染无著甚深经典无有恐畏能入其中闻已心净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当知是为久修道行下。前之二句。明付嘱弘宣。今次。明通法仪轨。以为诫劝。凡有三双。初通明浅深二人。二须双辨受法人两过。三双明说法者二失。初明浅深二人者。若乐杂句。则应授之以文。若乐深法。则应教之以义。文者即妙旨之筌蹄。而新学智浅。未能忘言取理。唯文饰是好。义者妙旨甚深。言忘虑绝。自非智勇。孰能受之。故缘文义。辨深浅二人。弥勒复有二法名新学者不能决定于甚深法何等为二一者所未闻深经闻之惊怖生疑不能随顺毁谤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闻从何所来二者若有护持解说如是深经者不肯亲近供养恭敬或时于中流其过恶有此二法当知是新学菩萨为自毁伤不能于深法中调伏其心下。此第二双明受法人两过。初则毁法。次则谤人。故诫之也。始闻为惊。寻之则疑。终复起谤。盖是毁法过也。谤人者。不能咨近敬养。乃说其人过失也。弥勒复有二法菩萨虽信解深法犹自毁伤而不能得无生法忍何等为二一者轻慢新学菩萨而不教诲二者虽信解深法而取相分别是为二法下。此第三双相说法人二失。一明外失。虽有深解。未为心用。尊己慢人。不能诲导听人。二明内失。虽得于深法。作有所得解。故取相分别。弥勒菩萨闻说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说我当远离如斯之恶奉持如来无数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妙人求大乘者当令手得如是等经与其念力使受持读诵为他广说世尊若后末世有能受持读诵为他说者当知是弥勒神力之所建立下。此第二弥勒受旨。与其念力者。令所闻不忘也。佛言善哉善哉弥勒如汝所说佛助汝喜下。第三如来述叹。于是一切菩萨合掌白佛言我等亦于如来灭后十方国土广宣流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当开导说法者令得是经下。此第二诸菩萨。自誓弘宣。弥勒于此土流布。诸菩萨于十方阐扬。尔时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处处城邑聚落山林旷野有是经典读诵解说者我当率诸官属为听法故往诣其所拥护其人面百由旬令无伺求得其便者下。第三四王发誓拥护。是时佛告阿难受持是经广宣流布阿难言唯然我已受待要者世尊当何名斯经佛告阿难是经名维摩诘所说经亦名不思议解脱法门如是受持下。第四命侍者受持。前命。次顶受旨。三问名。四答题。佛说是经已长者维摩诘文殊师利舍利弗阿难等及诸天人阿修罗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下。第五时众欢喜。信受奉行

同类推荐
  • 圭峰集

    圭峰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Storyof a Bad Boy

    The Storyof a Bad Bo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双槐岁钞

    双槐岁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今夕行

    今夕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医方证治汇编歌诀

    医方证治汇编歌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侏罗纪:恐龙开始复活(青少年科学探索营)

    侏罗纪:恐龙开始复活(青少年科学探索营)

    《侏罗纪:恐龙开始复活》一书为读者详细讲述了梁龙、腕龙、雷龙、鲨齿龙、角鼻龙等众多恐龙的体态特征与生活习性,阅读本书,有助于广大青少年读者走进恐龙的世界去进一步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
  • 人生哲理枕边书

    人生哲理枕边书

    让我们的一生不是因为偶然而变得重要,不是因为环境而变得重要,而是我们自己的选择,选择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人生哲理枕边书》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故事和画龙点睛的点评,使读者朋友在轻松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学会从容地面对各种问题,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
  • 出走

    出走

    宋雅琴手上提着一只包,走出家门,走出楼道,走出小区大门,一副急匆匆的样子,不像离家出走,反倒像是一个赶火车快要误点的倒霉女人。宋雅琴脚下走得疾,一颗心却迟疑在脚步后面,急切地期盼着男人孩子从身后赶上来,拦着她的人,截住她的包,而后她就有一个台阶下,跟着他们一块回家去。也就是说,宋雅琴不想真的离家出走,只是想跟男人孩子赌一口气。到了宋雅琴这个年龄的中年女人,情况大致都差不多,跟男人结婚过了二十多年,彼此心里都有厌倦对方的时候;管孩子管了十几年,孩子总有反抗与不满的时候。往日里,男人的厌倦与孩子的不满,是分开来的,很少交织在一块同时发作出来。
  • 慕香

    慕香

    生生不息,奋斗不止……她只想做一名安安静静的美少女。事实上她却很忙——要养成天然属性的哥哥,还要铲除各路牛鬼蛇神;要发家致富走康庄大道,还要洗去女汉子的污名……向来游刃有余的她,在感情的道路上,却朝着她无法预料的路线狂奔而去……※本文架空民国
  • 碧血逍遥之倾世奇缘

    碧血逍遥之倾世奇缘

    她自幼被父母抛弃,他从小在军营长大。那年,他奉命回乡;她被逼回家。本是两个不相干的人,却在那一刻一见钟情。奈何奈何!他们的感情却是如此的坎坷…他(她)说:“若有来世,定在原地等卿(伊)归来,一世不来等一世,十世不来等十世,就这样等下去”他们还说:“愿生生世世结为夫妇。”
  • 重生之嫡高一筹

    重生之嫡高一筹

    她是名门嫡女,因生母早逝,处境艰难。病重时,她才知道,青梅竹马的男子,自开始就是逢场作戏,只等她死后,与庶妹成亲。致命的打击之下,含恨而终。潋滟重生,她立志改变命运,活出嫡女风采!恶奴胆敢吃里扒外?欠调教!让她自食恶果、叫苦连天。庶妹挑衅滋事?欠收拾!惩罚得她跪地求饶为止。继母心机深沉,暗中算计?那就斗!斗得她低头认错、百般讨好才算完。一步步修得玲珑手段,恩仇尽报,夺回本该享有的一切。风华展现之时,前世负心人变成痴情人,妖艳美男也相伴左右。这一世,她可要擦亮眼睛,选一个如意郎君。--重生前,负心人对她说:“此生我欠你的,来世有缘,定会偿还。来世我定不负你。”重生后,负心人对她说:“我眼中、心上只你一人,今生今世非你不娶。”--重生前,某男对她说:“卫昔昭,你就是个痴物、蠢货!”重生后,某男对她说:“卫昔昭,你可否多一点真心,少一点聪慧?”她明眸流转,悠然笑道:“不可,那会让我变痴变蠢。”---男主心声:从娘家斗到了婆家,与为夫就不必斗了吧?女主心声:夫君当然不是用来斗的,是用来调教的。
  • 有我无敌

    有我无敌

    【十二项修改器】下载成功,下载进度100%...F1-无限生命!F2-无限法力!F3-无限金钱!F4-三百倍思维!F5-海量采集!F6-容易打造!F7-复制!F8-10滴神秘灵液!F9-神秘玄气+3!F10-丹田+1!F11-垂钓万界!F12-瞬间治疗!
  • 魅世

    魅世

    以新浪微小说为依托,精选青年编辑、作家刘颖创作的微小说108篇,用140字创造出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场景和意境,作者用细腻妖冶之笔法塑造出一个个非典型人物,看似荒诞虚妄,细思则汗出如渖。诡异离奇,善恶难分,魑魅魍魉,皆现魅世。
  • 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3

    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3

    有些爱,是禁忌。这么多年,我克制得住自己的人,不去看不去见,却控制不住自己的心,不去想不去念。爱极必伤,情深不寿。如饮鸩酒,见血封喉!我们的感情,终究走到了穷途末路。凉生:那时年少,以为决绝是最好的成全。后来才知道,有些人,一辈子,都忘不了。姜生:我们总要不停地证明,证明我们不在彼此的心里。程天佑:他用十七年让你爱上,那我就陪你用七十年忘记!未央:我有你给我的血戒指,我一辈子都不会离开了,你用它把我一生都囚禁了。柯小柔:你要替我爱陆文隽,一生一世!一生一世啊!
  • 回回头看见爱

    回回头看见爱

    本书是我社“中学生必读的心灵故事”之亲情卷。收录了近百篇短文,均为各种感人的亲情故事,对青少年读者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作者均为《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等知名杂志的金牌签约作家,文笔细腻,描写真实,文章可读性强。